一、CDI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指数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萍,施健伟[1](2021)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以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首次采用有向无环图DAG和时变波动SVAR模型对全球、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之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与全球间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全球对中国三地存在同期单向溢出,从2006年6月开始,全球对中国三地溢出呈上升趋势,且长期溢出水平均高于三地对全球的溢出;中国内地对香港的溢出始终大于香港对内地和内地对澳门的溢出;内地对澳门的溢出具有时滞性,并小于内地对香港的溢出,但接受香港的溢出则小于接受澳门的溢出;短期内香港对澳门的溢出大于澳门对香港的溢出,但是中长期则会出现反转。
刘毅,王云,杨宇,马丽[2](2019)在《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过程中存在跨社会制度、跨法律体系、跨行政等级的复杂性,必然会遭遇一系列的摩擦。发掘粤港澳之间合作与冲突的焦点与关键时间节点,是对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研究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GDELT全球新闻事件数据库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粤港澳三地互动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内地与香港关系呈现出"M"型波动,两者之间的冲突被新闻媒体有所强化。(2)内地与澳门之间的政策与民意表现为较高的一致性,两者之间的言语合作是互动关系的主导因素。(3)内地与港澳之间的互动关系总体上变得更加紧密,合作与冲突的频率都在上涨,内地—香港关系在粤港澳互动关系中的重要性不断被凸显。(4)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的推进过程中,实际合作项目相对短缺,缺少多元化的抓手。粤港的经济和科技的竞合关系和香港局势的发展是粤港澳互动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区域政策在空间上的投影,更要关注其在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上的投影,促进一体化建设从实体空间建设向虚拟、话语空间的综合引导转变,强化"硬联通"与"软联通"的互动。
尹春苏[3](2019)在《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989年东欧剧变后,中东欧国家纷纷决定“脱俄返欧”,倒向了西方阵营。中东欧各国根据“哥本哈根标准”进行了各个领域的转型,并于2004年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国。在这一进程中,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金融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来自欧盟各国的资金促进了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增长,紧密的金融联系也促进了其金融体系的发展。然而伴随着金融一体化的不仅有繁荣,也有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国家的金融体系深受影响,不仅金融领域的发展戛然而止,实体经济也受到重创。本文在梳理了金融一体化和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着重分析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东欧金融转型发展以及中东欧与欧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状况,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金融一体化促使中东欧国家金融市场过快发展,造成过度信贷的现象,同时资本大量跨境流动会对国内金融体系带来冲击,而且在金融体系向欧盟开放的同时,金融监管体制无法对金融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因素共同破坏了其国内的金融稳定。在此基础上得出对中国金融深化发展的启示:金融体系的开放和发展应与国内金融体制相适应;外资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万能药,只有配合实体经济的升级才能更好利用外资;在开放金融的同时要不断完善监管体制的建设。
戴了[4](2018)在《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具有优质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国际化的市场,但其经济存在着极大的不稳定性,尤其在九七亚洲金融危机后愈加明显。文章旨在分析香港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对经济促进的影响,并对目前的不足之处提出建议。香港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内地的政治、经济历来息息相关。香港从贸易港起家,包括金融在内的服务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基础,后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发展了轻工业,但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制造业向外转移,再次成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小型经济体。目前,香港在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中有着稳定的位置。金融中心对于经济促进的影响既包括对内自身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包括对外整个区域乃至国家的金融辐射作用,单纯地分析内部影响或者外部影响,皆难以全面地对其进行分析评估。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中遵循了较为全面的思路:内部影响方面,通过产业耦合度以及产业对经济影响的路径,分析香港金融产业的高度集聚对于其经济的影响;外部影响方面,分析了金融辐射对于区域乃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切合以上分析思路,针对内部影响的分析主要围绕制造业和金融业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当金融业和制造业耦合度高,资源能够达到高效配置,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相反,资源禀赋较低的配置则会降低经济的增长率乃至抑制经济的增长。分析香港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耦合关系,发现香港经济在80年代的高速增长得益于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高度耦合度,而伴随着内地的改革开放和资本缺口扩大,香港金融产业在九十年代高速发展。同时,香港制造业在高端化进程中受到内地低廉成本的冲击使得制造业迁移至内地,此消彼涨中金融产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失衡。伴随着几次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经济增速相较于内地放缓,没能很好地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在外部影响的分析方面,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通过金融辐射刺激内地经济增长,并通过金融辐射形成的关联以及进行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以下简称OFDI)等手段补足内地资金短板。但是,伴随着我国国家性金融中心的崛起,当下香港的金融辐射能力明显受到影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有所下降。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国家有不同的需求都表明,香港作为金融中心作用的转变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香港迎来了新的机遇。在空心化的产业结构下,香港应更好地服务内地经济。虽然从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金融业务的开展中,香港均在做出深度合作的努力。然而,香港与内地经济却存在脱钩的问题。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中,在“一带一路”倡议、《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以下简称CEPA)、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外合作机制下,香港仍应探索加强服务内地经济的途径。
刘晨[5](2018)在《“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文中研究指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在香港实践的二十年用事实证明了“一国两制”理论的科学性,以其极具现实意义的实践成果展现了其作为当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优化方案的品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充分尊重和考虑香港社会发展的历史现实情况和香港民众的根本利益,提出了保持香港原有社会制度和生活状态五十年不改变的政治承诺。在中央政府的坚定支持下,特别行政区政府严格依照基本法贯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政治原则,同内地积极强化经济合作并倾力构建命运共同体,以推动香港的发展迈向新的高度。本文首先较为系统的梳理了“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即在总结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现实情况不断探索解决港澳台问题的策略,并最终由邓小平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解决方案。其次,本文对“一国两制”理论下,从多方面对香港回归20年的实践成果及实践意义做了相关论述。再次,本文通过论述一些热点事件,如“泛民政治”与“港独”持续在香港社会发酵,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经济在新时期的发展前景等,对香港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利益冲突的背后根源作了客观的分析。最后,针对香港社会现阶段各领域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并总结出正确处理好“一国”与“两制”的关系是保持香港社会持续繁荣的重中之重。只有认真审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给予高度关注,适时适事的考虑应对方案,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国两制”理论,才能保障“一国两制”这艘航船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赵子龙,禤燕,唐玉龙,陈璟[6](2017)在《中越经济一体化程度量化评价与深化合作路径分析——基于中越“J”型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思考》文中指出提高中越两国经济一体化水平对中越"两廊一圈"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加权平均法选取中越商品进出口额、外商投资、工程承包和旅游等指标建立经济一体化统计模型,测算中越两国1995至2015年间经济一体化程度。分析结果表明:中越经济一体化水平受中越双边政治、经济合作和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呈现波动上升的特点。根据指数所反映的特点及中越经济合作现状,提出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框架下建立以中越自由港链和中越跨境经济特区带相结合的中越"J"型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潘捷,张守哲[7](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金融合作方式: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金融合作历经了从早期的"前店后厂"金融合作方式到中期的"金融产业内部合作"方式再到近期的"金融中心圈层合作"方式的演进历程;通过回顾粤港澳金融合作的现实发展脉络,梳理三地的政策变迁及研究历程,从而归纳并总结出现实、政策与研究在粤港澳金融合作中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对粤港澳金融合作提出研究展望。
陈德宁,陈军才,何一鸣[8](2014)在《CEPA下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度与效应分析》文中指出作者首先构建一个关于香港和内地经济耦合的制度博弈理论逻辑模型。接着,收集香港与内地的贸易、投资、人员和技术往来等四个方面的数据,构建耦合指数进行摸拟,得出两地经济耦合度增长迅速的结论。然后,客观评价了CEPA对香港和内地产生的正面与负面效应,并就如何加强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耦合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增强两地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沟通与协作;二是减少两地经贸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加速两地要素双向流动;三是积极探索两地合作新模式;四是增强广东和上海先行先试的力度,推动港粤沪合作走向新阶段。
谢国梁[9](2013)在《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次大战后世界进入和平建设,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重新上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各国对金融中心的发展热情高涨,对金融中心的研究如雨后春笋,都想弄明白为什么有的地方可以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只能成为区域金融中心,有的地方则不能成为金融中心;为什么有的金融中心可以长青,有的金融中心则会被取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也必将要发展成为金融强国,金融中心建设是未来发展中一个重中之重的课题,需要有更多投入,从理论及实践层面对我国金融中心的建设及发展涉及的问题做深入探讨,并提出答案。我国经济崛起及金融中心发展过程中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及角色将何去何从。由于历史原因,香港在殖民地年代因时际遇,发展成为远东一个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1978年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香港凭借其人文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在贸易、投资、融资以及金融资讯等方面为内地经济发展提供离岸金融服务,充当我国对外经贸往来的主要窗口,在中国与国际市场往来中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与中国内地建立了十分特殊的经济及金融关系。香港在充当这一角色过程中也得到发展及提升的机会,自身的金融中心地位及功能获得很大强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金融实力的不断提升,尤其是金融业的市场化及自由化,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中心获得强劲发展动力,逐步形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功能。内地,尤其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对香港服务中国经济的传统功能具有替代效应,长远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存在弱化,甚至于被取代的可能。香港已在1997年回归祖国,保持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不变是国家在安排香港回归时所做的战略决策,并被视为一项国际承诺而体现在《中英联合声明》及《基本法》。在中国经济崛起及做大做强体制内金融中心的同时,香港金融中心如何可以继续发挥其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而不被边沿化,是未来国家推动经济改革及市场开放,特别是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及资本账户走向开放过程中需要研究的战略性课题。本论文指出了1997年回归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维持繁荣的背后呈现出的一些不良发展态势,包括中介功能淡化,市场发展趋向单一化、虚拟化,国际化褪色等,剖析了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功能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面对弱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论文在探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问题时带出了对沪港金融中心关系这一国家层面的重大课题的探讨,并就如何在加快国家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平衡好沪港金融中心之间的关系提出策略建议。本论文将理论、政策及实践紧密结合,寓创新于实践之中,务求以新的视角,就回归后香港与内地经济金融关系的发展问题提供一个较全面的论述,使其对决策有参考价值,对香港经济繁荣稳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前推进以及沪港金融中心关系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刘国宏[10](2012)在《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提升生活品质、实施宏观调控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以金融机构集聚、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服务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金融中心,具有促进金融资本流动、引导实物资源配置的强大功能。从13世纪金融中心在佛罗伦萨初具雏形以来,全球争建金融中心的努力从未停歇,不仅体现在全球性金融中心争夺上,而且在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目前,我国二十余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试图争取区域发展资源和争夺经济发展优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发展、资本跨国流通等因素变迁,一种全新的全球金融网络正在创建,金融中心依赖经济中心、贸易中心和国内资本供给的传统形成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新兴金融中心加速崛起。结合理论研究和现实形势,历史上和当前阶段各类金融中心形成的背后均是得到了金融人才的厚爱和金融资本的青睐,而与金融人才和金融资本紧密相关的是金融生态环境。即金融生态环境是否适合以金融人才和金融资本为基础的金融生态主体的繁衍和发展,直接决定了金融中心建设效果。因此,从金融生态的视角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机制、效率、政策等问题,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乃至形成一批国际性金融中心,参与国际金融资源争夺,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国内外金融中心相关研究文献和借鉴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基础上,引入金融生态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探讨了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机制,并结合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实践,利用多种评价工具对我国金融中心城市进行了评价。结合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现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金融中心城市建设效率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要充分考虑金融生态的自我对策,结合不同城市金融生态发展的阶段特性,改变单一“拼优惠”思路,提出了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策略、政策及措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二、CDI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指数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DI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以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样本数据 |
(一)时变波动SVAR模型和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
(二)样本与数据说明 |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同期因果关系识别 |
(二)时变波动S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 |
(三)基于时变波动SVAR模型的预测误差方差分解 |
(四)稳健性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2)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计算方法 |
3 结果分析 |
3.1 内地与香港、澳门关系的演化过程(1997-2019年) |
3.1.1 内地与香港的关系 |
3.1.2 内地与澳门的关系 |
3.1.3 香港、澳门、内地之间的合作与冲突 |
3.2 粤港澳关系的焦点 |
4 结论与讨论 |
(3)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金融一体化的文献综述 |
0.2.2 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
0.2.3 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稳定的文献综述 |
0.2.4 文献述评 |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0.3.1 研究内容 |
0.3.2 研究方法 |
0.4 创新与不足 |
0.4.1 创新之处 |
0.4.2 不足之处 |
1 金融一体化与金融稳定相关理论基础 |
1.1 金融一体化 |
1.1.1 金融一体化的内涵及影响 |
1.1.2 欧盟金融一体化相关理论 |
1.2 金融稳定 |
1.2.1 金融稳定的内涵 |
1.2.2 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 |
2 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的发展 |
2.1 欧盟金融一体化进程 |
2.2 中东欧国家金融转型与发展回顾 |
2.3 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金融一体化 |
3 中东欧国家的金融稳定及影响因素 |
3.1 中东欧国家的金融稳定性 |
3.2 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对中东欧国家金融稳定的影响 |
3.2.1 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3.2.2 金融机构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3.2.3 金融监管对金融稳定的影响 |
4 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影响金融稳定的实证分析 |
4.1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
4.1.1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4.1.2 数据说明 |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1 基准回归结果 |
4.2.2 稳健性检验 |
4.2.3 异质性分析 |
5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
5.1 结论 |
5.2 对我国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 |
2.1.2 金融中心评判标准 |
2.1.3 金融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
2.1.4 金融外溢的理论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金融中心成长的理论 |
2.2.2 金融中心评估指标体系 |
2.2.3 金融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 |
2.2.4 金融发展和金融辐射效应的理论 |
第3章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
3.1 金融中心发展 |
3.1.1 金融中心形成及发展 |
3.1.2 金融聚集和金融辐射的关系 |
3.1.3 金融发展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 |
3.2 金融中心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3.2.1 金融中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
3.2.2 金融与产业“耦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
3.2.3 金融体系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 |
第4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对其经济的影响 |
4.1 香港及其他各大金融中心演变路径 |
4.1.1 香港 |
4.1.2 其他各大金融中心 |
4.1.3 各大金融中心发展路径比较的启示 |
4.2 香港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 |
4.2.1 模型设计 |
4.2.2 实证分析 |
4.2.3 金融体系与产业协调度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 |
4.3 香港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 |
4.3.1 模型设计 |
4.3.2 实证分析 |
4.3.3 体系结构对产业水平、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 |
第5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
5.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的分析框架 |
5.1.1 香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
5.1.2 香港通过金融辐射对内地经济的影响机制 |
5.1.3 香港金融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内地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
5.2.1 模型设计 |
5.2.2 测算分析 |
5.2.3 金融中心的金融辐射效应测算 |
5.3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增长的影响 |
5.3.1 模型设计 |
5.3.2 香港对外直接投资、金融辐射效应对内地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5.3.3 国家性金融中心崛起影响的分析 |
5.3.4 结论及启示 |
第6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香港金融中心面临的挑战 |
6.1.1 香港转口贸易职能弱化 |
6.1.2 资本中介角色的弱化 |
6.1.3 面对我国内地经济崛起被边缘化 |
6.2 香港金融中心的机遇 |
6.2.1 服务人民币国际化,构建离岸人民币金融中心 |
6.2.2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扩大“一带一路”国家金融服务广度 |
6.2.3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利用金融科技优势促进区域协同创新 |
6.3 香港金融中心发展建议 |
6.3.1 利用政策过渡区域,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
6.3.2 重新定位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扮演新角色 |
6.3.3 特区政府主动作为,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机制创新 |
第7章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拓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 |
一、“一国两制”构想与香港回归 |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
1.总结历史上两制并存的经验 |
2.近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制并存 |
3.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是历史经验的升华 |
(二)实事求是的形成“一国两制”新思路 |
(三)香港实施“一国两制”政策的必要性 |
1.解决中英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方案 |
2.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 |
3.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心愿 |
(四)香港回归后“一国两制”的新发展 |
1.香港纳入国家治理体系 |
2.实践特别行政区制度 |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的成功实践及其意义 |
(一)“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成果 |
1.落实依法治港 |
2.保持香港自身特色和优势 |
3.实现香港同胞当家做主 |
4.深化同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 |
5.国际交往中更具影响力 |
(二)“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意义 |
1.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
2.推动了香港与内地经济一体化进程 |
3.发挥带动效应促进国家实现完全统一 |
4.为和谐世界建设提供典范 |
三、“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中的问题 |
(一)香港地区政治发展乱象频现 |
1.严重的泛政治化问题 |
2.反对派屡掀政治风波 |
3.“港独”危害社会稳定 |
(二)经济发展仍面挑战 |
1.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
2.社会民生问题频现 |
(三)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不足 |
1.“国家认同”陷入困境 |
2.“去殖民化”缺失 |
3.国民教育受抵制 |
四、保障“一国两制”在港行稳致远的路径 |
(一)始终处理好“一国”与“两制”的关系 |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2.“两制并存”促进“一国”发展 |
(二)坚持依法治港,重塑法治精神 |
1.加强宪法和基本法的宣传教育 |
2.严格按照基本法管治香港 |
3.爱国爱港者治港 |
4.中央政府需加强全面管治权 |
(三)支持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
1.加强合作谋划两地长远发展 |
2.共享“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
3.提升香港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
4.切实改善民生 |
(四)推进香港政治文化整合 |
1.弘扬传统文化“和合”理念 |
2.推进香港人心回归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金融合作方式: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早期的粤港澳“前店后厂”金融合作方式 |
(一) 现实背景分析 |
(二) 政策变迁分析 |
(三) 对早期粤港澳金融合作方式的研究 |
三、中期的粤港澳金融“产业内”合作方式 |
(一) 现实背景分析 |
(二) 政策变迁分析 |
(三) 对中期粤港澳金融合作方式的研究 |
四、近期的粤港澳“金融中心圈层”合作方式 |
(一) 现实背景分析 |
(二) 政策变迁分析 |
(三) 对粤港澳金融中心圈层合作的研究 |
五、评述与展望 |
(8)CEPA下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度与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经济耦合的制度博弈理论逻辑模型 |
三、 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度分析 |
(一) 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指数(COUHM指数) 的设计 |
(二) COUHM指数的拟合结果及其分析 |
四、 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的效应分析 |
(一) CEPA对香港和内地经济耦合的正面效应 |
五、 基本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
(9)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序言 |
1.1 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框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5 论文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
1.6 文献综述 |
注释 |
第二章 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及核心元素 |
2.1 金融中心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中心的微观经济学基础 |
2.1.2 金融中心的产业经济学基础 |
2.1.3 金融中心与制度经济学 |
2.2 金融中心构成与运作要素 |
2.2.1 金融中心构成要素 |
2.2.2 金融中心的运作要素 |
2.3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及评价 |
2.3.1 金融中心的基本类型 |
2.3.2 金融中心评价体系 |
2.4 金融中心的监管模式 |
2.4.1 基本监管模式 |
2.4.2 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特点与问题 |
2.4.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及问题 |
2.4.4 香港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及改革方向 |
2.4.5 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趋势 |
注释 |
第三章 金融中心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
3.1 欧洲早期的贸易与集市催生金融业 |
3.2 西欧金融中心的兴起与更替 |
3.3 金融中心朝多极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 |
注释 |
第四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及发展态势 |
4.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殊发展历程 |
4.1.1 香港金融业以银行主导,长期由英国资本把持 |
4.1.2 香港银行业监管从无到有,逐步完善 |
4.1.3 香港股市发展自由放任,多次股灾促成市场整合及监管完善 |
4.1.4 香港其它金融市场的发展 |
4.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态势 |
4.2.1 香港金融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
4.2.2 香港金融市场的规模逐步扩展 |
4.2.3 香港金融机构的资本构成有所调整 |
4.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地位评价 |
4.3.1 相关模型的构成 |
4.3.2 模型的外部指标采集 |
4.3.3 模型的问卷调查 |
4.3.4 模型的结论及特点 |
4.3.5 影响香港金融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新因素 |
注释 |
第五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要素、主要特色及与内地的关系 |
5.1 香港金国际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 |
5.1.1 战后香港经济转型对本土金融服务需求的带动 |
5.1.2 自由经济管治理念下港英政府的适度干预 |
5.1.3 香港的有利时区位置 |
5.1.4 香港与我国内地市场的特殊关系 |
5.1.5 香港较为健全及独特的司法制度 |
5.1.6 香港的简单低税制 |
5.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特色 |
5.2.1 自由港政策与法治的有机结合 |
5.2.2 高度外向及国际化 |
5.2.3 实行货币局制度,由商业银行发钞,货币金融架构特殊 |
5.2.4 银行业集中度高,外资银行占支配地位 |
5.2.5 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崛起 |
5.2.6 实行“以原则为本”的监管理念 |
5.2.7 香港金融市场逐渐从银行主导转向股市主导 |
5.3 香港与我国内地金融中心的关系 |
5.3.1 香港与内地特殊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
5.3.2 香港与内地的金融关系 |
5.3.3 沪港金融中心关系 |
5.3.4 粤港金融关系 |
注释 |
第六章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
6.1 中国经济崛起的特征与含义 |
6.1.1 经济规模显着提升,中长期发展动力仍然较强 |
6.1.2 市场化与国际化水平提升 |
6.1.3 制度与规则走向规范化 |
6.2 中国经济崛起对金融生态的影响 |
6.2.1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金融服务需求快速扩大 |
6.2.2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浮现 |
6.2.3 中国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影响力扩大 |
6.2.4 中国在经济崛起中,沪京深等金融中心功能快速提升 |
注释 |
第七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中面对的机遇与挑战 |
7.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服务中国经济的主要功能 |
7.1.1 为内地货物进出口服务 |
7.1.2 为境外投资内地服务 |
7.1.3 为内地企业境外股市募资服务 |
7.1.4 为内地机构境外债市融资服务 |
7.1.5 为内地企业境外贷款服务 |
7.1.6 为内地及境外资金跨境投资服务 |
7.1.7 为内地企业投资海外服务 |
7.2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的发展机遇 |
7.2.1 香港主要金融环节的发展机遇 |
7.2.2 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特色及发展机遇 |
7.3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经济崛起中面对被边缘化的挑战 |
7.3.1 香港在中国内地与海外经济往来中的中介角色淡化 |
7.3.2 内地的离岸金融服务需求有所调整 |
7.3.3 香港的国际化特色褪化 |
7.3.4 香港与内地金融中心互补性减少、竞争性增加 |
7.3.5 香港股市及基金业发展面对的新问题 |
注释 |
第八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面对边缘化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
8.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得益于内地封闭及金融服务落后 |
8.2 香港金融制度比内地开放自由,从中获得监管套利 |
8.3 香港经济与内地经济融合存在制度性障碍 |
8.4 香港奉行自由经济,但欠缺长远战略 |
8.5 迭加性问题 |
8.5.1 香港产业结构存在单一化、虚拟化问题 |
8.5.2 香港的政治体制转型令管治及监管有所弱化 |
8.5.3 香港本土意识抬头 |
注释 |
第九章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能前景 |
9.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展顺利,香港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
9.2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阻力大,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升不如预期 |
9.3 上海功能强化,港深整合,比翼齐飞 |
注释 |
第十章 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我国金融中心建设 |
10.1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重新定位、扮演新角色 |
10.1.1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问题 |
10.1.2 关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角色问题 |
10.2 香港检讨自由经济理念,政府适当有所作为 |
10.3 香港推动经济适度多元化,扩阔金融业发展基础 |
10.3.1 借鉴瑞士经验,推动香港发展成为东方瑞士 |
10.3.2 推动香港资产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发展 |
10.4 粤港排除障碍,加强整合,构建新型互补关系 |
10.4.1 粤港深化经济合作面对新挑战 |
10.4.2 粤港加强合作仍有重要基础 |
10.4.3 粤港合作前景广阔 |
10.5 我国加快体制内金融中心建设 |
10.5.1 从新视角看国家金融发展及金融安全 |
10.5.2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 |
10.6 沪港优势互补,强强合作 |
10.6.1 沪港金融中心优势互补 |
10.6.2 沪港金融中心强强合作 |
10.6.3 沪港金融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金融中心概念与分类 |
1.2.1 金融中心的概念 |
1.2.2 金融中心的分类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金融中心形成与发展的文献研究 |
1.3.2 关于金融中心评价与作用的文献研究 |
1.3.3 关于生态经济学与金融生态的文献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主要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全球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
第一节 欧洲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
2.1.1 爱丁堡:老牌金融中心 |
2.1.2 苏黎世:资产管理中心 |
2.1.3 卢森堡:投资基金管理中心 |
第二节 美洲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
2.2.1 旧金山:科技金融中心 |
2.2.2 波士顿:金融管理中心 |
2.2.3 芝加哥: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心 |
第三节 亚洲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
2.3.1 香港:综合性金融中心 |
2.3.2 新加坡:全球性金融操作中心 |
第三章 金融生态概念模型 |
第一节 关于金融发展的逻辑 |
3.1.1 金融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 |
3.1.2 金融窖藏是缓解系统矛盾的关键举措 |
3.1.3 金融发展体现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 |
第二节 金融生态概念模型构建 |
3.2.1 金融生态模型 |
3.2.2 模型逻辑说明 |
第三节 金融生态平衡自我调节 |
3.3.1 金融生态的负反馈 |
3.3.2 金融生态的正反馈 |
3.3.3 外部对金融生态的干扰 |
第四节 金融中心形成三种机制 |
3.4.1 实体经济需求拉动型 |
3.4.2 虚拟经济引导推动型 |
3.4.3 金融生态系统延伸型 |
第五节 深圳金融中心形成案例 |
3.5.1 城市飞速发展产生庞大金融需求 |
3.5.2 金融生态系统不断得以健全完善 |
3.5.3 金融业发展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崛起 |
第四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评价 |
第一节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
4.1.1 指标选择 |
4.1.2 数据处理 |
第二节 四种构权方法 |
4.2.1 专家评分法 |
4.2.2 因子分析法 |
4.2.3 熵权法 |
4.2.4 平均加权法 |
第三节 综合评价与比较结论 |
4.3.1 按区域比较 |
4.3.2 按类别比较 |
4.3.3 按方法比较 |
第四节 结论和启示 |
第五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及效率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现状 |
5.1.1 全国性金融中心 |
5.1.2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
5.1.3 北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 |
5.1.4 东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 |
5.1.5 南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 |
5.1.6 中部区域金融中心 |
5.1.7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 |
第二节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效率分析 |
5.2.1 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效率的评价方法 |
5.2.2 第一阶段:人才和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率 |
5.2.3 第二阶段:环境对人才和资金集聚效率 |
第六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策略选择 |
第一节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
6.1.1 资源浪费:以行政手段配置金融资源 |
6.1.2 揠苗助长:过度拔高金融机构的职能 |
6.1.3 空中楼阁: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 |
6.1.4 监管缺位:不重视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
第二节 金融生态自我适应的一般对策 |
6.2.1 自然生态种群基本增长方式 |
6.2.2 自然生态种群两种生态策略 |
6.2.3 自然生态种群空间利用方式 |
6.2.4 对金融生态适应策略启示 |
第三节 不同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侧重点 |
6.3.1 全球性金融中心建设 |
6.3.2 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6.3.3 北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6.3.4 东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6.3.5 南部沿海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6.3.6 中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6.3.7 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
第七章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政策措施 |
第一节 区域金融政策 |
7.1.1 关于区域金融政策的概念以及作用 |
7.1.2 区域金融政策的实施目标和必要性 |
7.1.3 区域金融政策体系构建思路和措施 |
第二节 钱才集聚对策 |
7.2.1 “钱”和“才”集聚和扩散内在机制 |
7.2.2 加速“钱”、“才”集聚的思路和措施 |
第三节 环境优化举措 |
7.3.1 关于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以及作用 |
7.3.2 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思路和措施 |
第四节 风险防范对策 |
7.4.1 区域金融风险概念、特征和破坏力 |
7.4.2 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的思路和措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CDI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指数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跨区域溢出效应研究——以中国内地、香港和澳门为例[J]. 张元萍,施健伟. 国际经贸探索, 2021(04)
- [2]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一体化及其互动关系[J]. 刘毅,王云,杨宇,马丽. 地理学报, 2019(12)
- [3]中东欧国家与欧盟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D]. 尹春苏. 辽宁大学, 2019(01)
- [4]香港金融中心影响力分析 ——基于经济促进和金融辐射视角[D]. 戴了. 辽宁大学, 2018(05)
- [5]“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与反思(1997-2017)[D]. 刘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8)
- [6]中越经济一体化程度量化评价与深化合作路径分析——基于中越“J”型海陆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思考[J]. 赵子龙,禤燕,唐玉龙,陈璟.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7(01)
- [7]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金融合作方式:回顾与展望[J]. 潘捷,张守哲. 国际经贸探索, 2014(09)
- [8]CEPA下香港与内地经济耦合度与效应分析[J]. 陈德宁,陈军才,何一鸣. 学术研究, 2014(01)
- [9]中国经济崛起背景下香港国际金融中心问题研究[D]. 谢国梁. 复旦大学, 2013(03)
- [10]基于金融生态视角的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研究[D]. 刘国宏. 南开大学, 2012(07)
标签:金融论文;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论文; 粤港澳论文; 香港经济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