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出血热病毒从海藻卵中传播的初步实验

新疆出血热病毒从海藻卵中传播的初步实验

一、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经卵传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初步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于东海[1](2020)在《辽宁省部分地区蜱种分布及携带主要病原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蜱是一种能吸血的节肢动物,大部分寄生于哺乳动物、爬行类等脊椎动物体表。蜱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疫病病原体的储存宿主兼传播媒介,其身上携带的大量病原体会给宿主带来危害。辽宁省森林、植被资源丰富,动物种类繁多,畜牧业也比较发达。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植被资源为蜱虫的生长发育和蜱传疾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然而辽宁省地区蜱种分布和蜱携带主要病原的调查研究还相对匮乏,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蜱传疾病,了解辽宁省地区蜱种分布及组成,本试验重点调查研究了辽宁省部分地区的蜱种分布及蜱携带主要病原的情况。本试验在辽宁省四个市区共19个采样点进行了样本的采集。采集回来的样本经过处理后统计入库,挑选各个地区形态完好的蜱在显微镜下进行蜱的形态学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各个地区的蜱种分布,并同时PCR检测各个地区蜱携带的主要病原。本试验中19个采样点共采集到2579只蜱,鉴定出四个蜱种,分别是长角血蜱(H.longicornis)、全沟硬蜱(I.persulcatus)、森林革蜱(D.silvarum)以及嗜群血蜱(H.concinna)。调查结果显示,19个采样点的优势蜱种为长角血蜱。试验所涉及的19个采样点共检测到5种病原:检出大别山病毒296份,平均感染率为11.48%;检出阿龙山病毒240份,平均感染率为9.31%;检出立克次体116份,平均感染率为4.50%;检出无形体410份,平均感染率为15.90%;检出泰勒虫25份,平均感染率为0.97%。其中大别山病毒、阿龙山病毒和无形体的感染率相对较高,并且覆盖范围广。

王云冲,黄天鹏,格日勒图[2](2020)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亚洲璃眼蜱的鉴定及其基因多态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确定内蒙古额济纳旗边境地区蜱虫种类以及其保守基因16S rRNA是否具有基因多态性。本试验选取该地区3个代表性采样点,收集双峰驼的体表寄生蜱虫383只。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保守基因16S 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PCR序列扩增、测序、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进行蜱虫种类鉴定。通过Genetyx-Version 6软件对每个采样点随机选取的10个样本进行16S rRNA序列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所采集的蜱虫形态均符合亚洲璃眼蜱的典型形态特征;经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的序列绘制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该蜱与我国新疆地区的亚洲璃眼蜱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并能够很好的聚类;在蜱虫的16S rRNA基因多态性的结果中发现,只有3个序列与其他的27个序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基因多态性,说明亚洲璃眼蜱中存在基因多态性的变化。这为以后蜱虫的鉴定以及探究基因多态性方面提供参考。

曲志强[3](2020)在《Novel miR-10在亚洲璃眼蜱体内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文中提出蜱是继蚊子之后第二大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是一种体型较大的蜱种,为牛环形泰勒虫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Q热、斑点热及蜱媒脑炎,在我国多地都有分布,不但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miRNA是一类由内源基因编码的一段18 nt-25 nt非编码小RNA,miRNA与靶基因的结合方式主要是其种子区与靶基因3′UTR互补配对。使m RNA裂解或者阻碍其翻译过程来发挥其对靶基因的调控,从而调节各生理机能的运行。了解miRNA与靶基因在蜱体内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对蜱的生殖发育和免疫机制进行解析,为蜱和蜱传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本试验通过对亚洲璃眼蜱高通量测序结果筛选得到的小RNA库中,选取其中一个新预测的microRNA进行研究。通过体外扩增实验对新筛的novel miRNA-10进行验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其在亚洲璃眼蜱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丰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在饥饿幼蜱和饥饿成蜱中的表达丰度较高,组织中以马氏管中的表达丰度最高,从而判断该miRNA可能对蜱的生长发育和吸血过程有关,故选取novel miRNA-10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novel miRNA-10进行干扰实验,合成其antagomir对亚洲璃眼蜱的成蜱进行注射,并对其饱血时间、饱血体重、产卵量、产卵时间等生理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饱血体重和饱血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其他生理指标较对照组差异不明显。说明novel miRNA-10对亚洲璃眼蜱的吸血时长和吸血量有影响。利用RNAhybrid 2.0软件对novel miRNA-10的靶基因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从抗增殖蛋白的ORF区预测到有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荧光值下降了35.36%,差异极显着,体外验证了novel miRNA-10与抗增殖蛋白互为靶标。成功对抗增殖蛋白其进行了原核表达,Western Blot验证表明,表达产物具有反应原性。对表达后的蛋白透析后对兔子进行了免疫试验,免疫两只兔子,总共免疫3次,测其效价为:80000和160000,用免疫后的兔血清为一抗进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获得的血清为抗增殖蛋白免疫后的抗体,说明成功制备了兔子多克隆抗体。通过上蜱实验,验证了免疫后的兔子对蜱吸血有极显着的延缓作用。对亚洲璃眼蜱同时注射novel miRNA-10的antagomir和抗增殖蛋白的RNAi,结果发现亚洲璃眼蜱的饱血体重和饱血时长较单独注射antagomir-10和dsRNA PHB组均有显着的恢复,进一步从基因回补实验中验证了抗增殖蛋白为novel miRNA-10的靶基因。又对抗增殖蛋白进行RNAi,结果显示注射了si-PHB_001和si-PHB_002的蜱较对照组的饱血体重和饱血时长差异极显着,说明抗增殖蛋白对蜱的吸血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黄天鹏[4](2020)在《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游牧的生活环境,为蜱虫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蜱虫在干旱草原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众所周知,蜱虫不仅会通过直接叮咬的方式对宿主皮肤造成炎症反应,而且其可以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其中布鲁氏菌病也可能属于蜱传疾病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区经常发生人和动物的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着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从2015年至2020年期间,采集呼伦贝尔地区各发育期的草原革蜱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草原革蜱的不同性别,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组织,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了羊种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基因及其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在成蜱和蜱卵中成功分离出8株羊种布鲁氏菌,强有力的证实了草原革蜱可能是内蒙古地区羊种布鲁氏菌的天然贮存宿主之一。随后,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草原革蜱原代细胞中,将羊种布鲁氏菌的分离菌株进行蜱细胞侵染试验。通过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在草原革蜱原代细胞胞浆内中检测到了有效的布鲁氏菌菌体。该试验表明,羊种布鲁氏菌可以适应蜱细胞胞内环境。本研究主要的试验结果描述如下:1.从2015—2020年期间,选择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业四旗(包括新巴尔虎旗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和牙克石地区共23个牧区点采集蜱虫样本,并进行蜱虫种型鉴定: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呼伦贝尔地区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的优势蜱种确定为草原革蜱;根据16S rRNA基因和CO I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地区的草原革蜱与新疆、俄罗斯、河北和吉林地区的草原革蜱来源于同一祖先。2.首次在2015—2019年期间对内蒙古地区的1911只草原革蜱体内检测了布鲁氏菌的Bcsp31特异性基因。结果发现草原革蜱体内携带布鲁氏菌Bcsp31特异性基因的总阳性率最高地区可以达到87.80%。同样方法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蜱虫(包括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体内均成功检测到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该试验结果提示,草原革蜱体内布鲁氏菌存在周期较长,很有可能是牧区造成家畜布鲁氏菌病一直发病流行的潜在原因之一。3.以常规布鲁氏菌的分离方法,分别在饱血草原革蜱及其蜱卵中成功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通过布鲁氏菌的分型试验证实其中6株分离株为羊种3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1、B.melitensis IMHT2、B.melitensis IMHT3、B.melitensis IMHT4、B.melitensis IMHT5 和 B.melitensis IMHT6;其余 2 株为羊种 2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7和B.melitensis IMHT8。其中4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MLST分析结果表明:该4株布鲁氏菌属于同一 ST型,而且与内蒙古地区已知的参考菌株序列处在同一分支上,提示这些布鲁氏菌株之间存在亲缘的进化关系。将这4株布鲁氏菌的16S rRNA基因分别注册于GeneBank,注册号分别为:MT611102.1,MT611103.1,MT611104.1 和 MT611105.1。4.蜱虫的中肠和唾液腺组织是已见报道蜱传疾病将相应病原体成功进行机械性传播的关键组织。本试验在基因水平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成功在蜱虫的该2种组织中定量检测到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拷贝数;在蛋白质水平上,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同样上述2种组织中成功检测出布鲁氏菌BCSP31蛋白。该结果提示,草原革蜱存在牛羊群间传播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5.将草原革蜱唾液腺和中肠组织的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通过对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出蜱细胞最佳的培养条件。随后将已经分离到的布鲁氏菌侵染唾液腺和中肠的原代细胞。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情况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成功进行检测。该试验结果提示,布鲁氏菌分离株能够适应体外培养的蜱虫原代细胞胞内环境。总之,通过一系列连续性试验,较系统的为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羊种布鲁氏菌在牛羊群中爆发流行原因进行溯源,并初步论证了草原革蜱是能够长期携带布鲁氏菌的节肢动物宿主,可能具有传播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

丁帆,郭宪国[5](2020)在《亚东璃眼蜱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亚东璃眼蜱是我国常见的硬蜱种类,属于体表寄生虫的范畴。与所有硬蜱相同,该蜱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温度等环境因素会对其寿命、产卵力和产卵高峰等产生影响。亚东璃眼蜱主要栖息于半荒漠或荒漠地区,是新疆出血热(又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人兽共患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本文检索、归纳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亚东璃眼蜱的鉴别特征、生活史和相关生物学特性、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监测防控方面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亚东璃眼蜱及相关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郗宇[6](2020)在《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文中认为为掌握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分布情况及蜱内立克次体携带情况。2018-2019年从新疆南疆阿瓦提县、乌什县、沙雅县、库车县、新和县、阿图什、莎车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喀什市、皮山县、阿拉尔市八团、阿拉尔市十团、阿拉尔市十三团、阿拉尔市和阿拉尔市十一团采集绵羊寄生蜱虫。利用形态学及线粒体16S rDNA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蜱样进行鉴定,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采用PCR方法对鉴别获得的所有蜱种进行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外膜蛋白B基因(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核糖体基因(16S rRNA)、17kDa蛋白抗原(17kDa),以及无形体核糖体16S rRNA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进行BLAST序列分析,应用DNA star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情况。结果显示:(1)新疆南疆部分地区采集2614只寄生蜱的种类包括4属5种,硬蜱包括图兰扇头蜱、边缘革蜱、银盾革蜱、亚洲璃眼蜱,软蜱包括拉合尔锐缘蜱;(2)新疆南疆17个采样点488份蜱样本DNA中共检测出145份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47份无形体阳性样本,总感染率分别为29.7%和9.6%;(3)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康氏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共4种立克次体感染,各采样点立克次体感染率在0%-90%之间,各蜱种立克次体携带率为17.7%-100%;(4)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绵羊无形体共2种无形体感染,各采样点无形体感染率在0%-72.2%之间,各蜱种无形体携带率为0%-20.6%。本试验采集的图兰扇头蜱为新疆南疆部分地区优势蜱种,蜱种发育具有遗传进化的相对保守性;病原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立克次体高感染率现象;首次在新疆南疆绵羊寄生银盾革蜱中检出饶氏立克次体;首次在新疆南疆绵羊寄生拉合尔锐缘蜱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本试验对该地区蜱种类分布研究进行了补充,并为新疆南疆蜱传立克次体病研究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王云冲[7](2020)在《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双峰驼体表蜱种的鉴定及蜱体内病原的分离》文中认为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多样动物种类繁多,为多种蜱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由于气候的多样变化,使蜱虫的活动变的频繁,由于蜱虫的繁殖特性也使得其难以防控,随之而来的便是多种的蜱传病原,其中不乏一些人畜共患病,而且蜱传疾病在近几年来也越发流行,这种情况可能与蜱虫的频繁活动有关。材料与方法:在阿拉善额济纳旗三个区域的骆驼体表采集的385只寄生硬蜱。首先对蜱虫进行鉴定,一方面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另一方面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并运用基因分析软件对样本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基因多态性分析。同理,对蜱虫进行病原检测,分别选择两种病原的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序列测定、系统进化分析。此外,在检测病原的同时也对两种病原体进行细胞分离。结果:本试验所采集的蜱虫形态均符合亚洲璃眼蜱的典型形态特征;经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该蜱与我国新疆地区的亚洲璃眼蜱在同一个进化分支上;并且在蜱虫的16S rRNA基因多态性的结果中发现,只有3个序列与其它的27个序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基因多态性。通过对亚洲璃眼蜱的病原检测过程中发现分别有18例(4.6%)和5例(1.3%)感染立克次体和贝氏柯克斯体,检测中也发现了同一只蜱虫出现感染两种致病菌的情况。在进行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时发现立克次体1号(Rickettsia IMA-1)是一个未定种的斑点热属立克次体,除此之外,贝氏柯克斯体1号(C.burneti IMA-1)与已知的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 str.RSA439(GenBank:CP040059.1))归为一类。此外,立克次体也在28℃培养的Vero细胞中成功地从蜱中分离。结论:本次采集的385只蜱虫经过鉴定全部为亚洲璃眼蜱,并且存在基因多态性。并且检测到了两种病原分别为一种未定种的斑点热属的立克次体,另一种为贝氏柯克斯体它是Q热的病原。在进行病原分离时成功分离出立克次体。

肖锦秀[8](2020)在《新疆地区马鹿部分蜱传疾病感染情况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蜱是传播多种细菌、病毒、原虫等病原体的媒介动物,可感染包括人在内的多种脊椎动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蜱种类占中国蜱种类总数的1/3以上,共有9属42种。本研究采用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新疆地区2个马鹿亚种进行蜱传疾病感染情况的调查,掌握其种类分布特征。采用姬姆萨染色法和PCR法对新疆3个地区76份马鹿血液样本进行检查,梨形虫镜检检测和PCR检测的感染率分别为29.0%和59.2%,所有镜检呈阳性的样本均PCR检测呈阳性。其中,昌吉州、第二师和塔城市马鹿的梨形虫感染率分别为0、38.6%和88.5%;散养马鹿的梨形虫感染率(88.5%)高于圈养马鹿(44.0%);塔里木马鹿梨形虫感染率(84.6%)高于天山马鹿(46.0%)。经测序和序列比对,鉴定本次所获梨形虫均为狍泰勒虫,该种是新疆地区马鹿的优势梨形虫感染虫种。采用PCR法检测新疆76份马鹿血液样本中无浆体感染率为51.3%,昌吉州、第二师和塔城市马鹿的感染率分别为8.3%、65.4%和76.9%;圈养马鹿无浆体感染率(38.0%)低于散养马鹿(76.9%);塔里木马鹿无浆体感染率高于天山马鹿(44.0%)。鉴定出3种无浆体虫种,分别为绵羊无浆体(46.1%)、嗜吞噬无浆体(28.9%)和牛无浆体(17.1%),23份呈混合感染(30.3%)。研究结果提示,绵羊无浆体是新疆地区马鹿源无浆体的优势感染种类。采用PCR法检测新疆50份天山马鹿血液样本嗜血性支原体感染率为70.0%,昌吉州圈养马鹿的嗜血性支原体感染率(83.3%)高于塔城市散养的马鹿(57.7%)。对塔里木马鹿体表蜱进行形态学鉴定,64只体表蜱进行PCR扩增,经测序和序列比对,均鉴定为亚洲璃眼蜱。采用PCR技术对26份塔里木马鹿血液和对应的64只蜱进行梨形虫、无浆体和嗜血性支原体检测,血液样本的感染率分别为84.6%、65.4%和42.3%,而对应体表蜱样本中未检测到病原体。综上所述,新疆地区马鹿梨形虫、无浆体和嗜血支原体感染较为普遍,蜱及蜱传病应引起鹿业养殖人员的重视,以保障养鹿业的健康发展。

刘志强[9](2019)在《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蜱类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除了直接叮咬侵袭宿主,还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蜱类研究在兽医学、医学、经济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好,多为优良牧场,野生动物种群较多,为蜱类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生境”,相应种类繁多,对畜牧业危害极大。对北疆地区蜱种和蜱传病原开展调查研究,完善该地区蜱种与蜱传病原基础资料,为该地区蜱类种群分布解析和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16个点采集硬蜱,形态学鉴定结合地理分布信息确定蜱种分布特点和优势蜱种种类;(2)扩增不同蜱种的16S rDNA基因,印证形态学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地区蜱类的系统进化关系。(3)通过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和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注释、比对和分析,探讨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4)应用巢式PCR技术,对采集的蜱虫进行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核酸检测,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蜱种携带病原阳性率,并通过人粒细胞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莱姆病螺旋体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等标志性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病原体基因型和系统发生关系。(5)分别从自然发病的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虫体内分离培养伊氏锥虫,并通过PCR方法检测伊氏锥虫的18S rDNA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对分离的虫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亚洲璃眼蜱是否是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结果:(1)2014年2016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15个县16个采样点,共采集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即: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和全沟硬蜱Ixodex persulcatus。其中检出一定量的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中间型。(2)对北疆地区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的16个点采集的部分硬蜱,进行16S rDNA基因的扩增,获得16个蜱序列,分属于璃眼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和血蜱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基于16S rDNA基因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完善了北疆地区硬蜱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础数据资料。(3)成功扩增了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的线粒体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4720bp和14724bp,并对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两个蜱种序列相似率达到99.65%。基因组成和排序一致,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适合划分为同一种,应该是同种异名。(4)对新疆北疆15个县市采集的500只硬蜱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的核酸检测,各调查点都有阳性检出,埃立克次体总阳性率达到25.24%,人粒细胞无形体总阳性率达31.2%。莱姆螺旋体总阳性率为3.2%;(5)成功从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体内分离一株锥虫,经鉴定为伊氏锥虫,结合伊氏锥虫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亚洲璃眼蜱体内携带伊氏锥虫,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结论:采集的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亚洲璃眼蜱、亚东璃眼蜱、银盾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优势蜱种。基于硬蜱16S rDNA基因的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认为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为同一物种;在北疆地区硬蜱体内都检测到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核酸阳性,提示该地区为此类病原的自然疫源地;分离、培养、鉴定伊氏锥虫克拉玛依株,证实亚洲璃眼蜱可携带伊氏锥虫,可能为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之一。

李凯瑞[10](2019)在《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分类鉴定及携带部分病原检测》文中研究表明对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进行物种鉴定,确定其种类及携带病原。在新疆部分地区的21个采集点收集家畜体表寄生蜱虫,首先根据形态学方法进行分类鉴定,筛选出璃眼蜱,再对璃眼蜱的12S rDNA和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合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确定璃眼蜱种类。对已经确定种类的璃眼蜱,通过PCR检测方法对立克次体的OmpA基因、gltA基因、17kDa基因和sca1基因;无浆体的16S rDNA基因和msp4基因;巴贝斯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病原检测,对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确定蜱媒病原种类。新疆21个采集点的璃眼蜱为3种,其中6个采集点(编号为:1、6、8、12、13和15)是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6个采集点(编号为:7、17、18、19、20和21)是亚洲璃眼蜱(H yalomma asiaticum);9个采集点(编号为:2、3、4、5、9、10、11、14和16)是小亚璃眼蜱(H yalomma anatolicum)。检测出璃眼蜱携带病原为立克次体、无浆体和巴贝斯虫。立克次体gltA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3的小亚璃眼蜱(H.anatolicum)携带病原与马赛立克次体(R ickettsia massiliae)聚为一支,立克次体sca1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6的残缘璃眼蜱(H.detritum)携带病原与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聚为一支,立克次体OmpA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3和Hyalomma-9的小亚璃眼蜱(H.anatolicum)及编号为Hyalomma-15的残缘璃眼蜱(H.detritum)携带病原与巴布瑞立克次体暂定种(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 ae)聚为一支,立克次体17kDa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1和Hyalomma-15的残缘璃眼蜱(H.detritum)及编号为Hyalomma-3、Hyalomma-9和Hyalomma-10的小亚璃眼蜱(H.anatol icum)携带病原与立克次体未定种(Rickettsia sp.)聚为一支,编号为Hyalomma-8的残缘璃眼蜱(H.detritum)携带病原与Uncultured Rickettsia sp.聚为一支;无浆体16S rDN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5的小亚璃眼蜱(H.anatolicum)携带病原与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 cytophilum)聚为一支,无浆体msp4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6的残缘璃眼蜱(H.detri tum)携带病原与绵羊无浆体(Anaplasma ovis)聚为一支;巴贝斯虫18S rRNA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编号为Hyalomma-18的亚洲璃眼蜱(H.asiaticum)携带病原与巴贝斯虫未定种(Babesia sp.)聚为一支。本次试验中所采集璃眼蜱中的小亚璃眼蜱是璃眼蜱属中的优势蜱种,将璃眼蜱的形态学特征结合12S rDNA和16S rDNA的鉴定结果,可以准确的对蜱虫进行分类鉴定,为新疆的蜱类构成和分布提供科学依据;病原检测结果表明当地的璃眼蜱携带有马赛立克次体(Rickettsia massiliae)、劳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raoultii)、巴布瑞立克次体暂定种(Candidatus Rickettsia barbariae)、立克次体未定种(Rickettsia sp.)、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绵羊无浆体(A naplasma ovis)和巴贝斯虫未定种(Babesia sp.)病原,这提示新疆部分地区有该种类蜱传病原流行的风险,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蜱媒病原的流行特点,对璃眼蜱及其所携带病原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

二、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经卵传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初步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经卵传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初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部分地区蜱种分布及携带主要病原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蜱分类起源
    1.2 蜱系统分类学
    1.3 蜱简述
        1.3.1 蜱的简介
        1.3.2 蜱的形态特征
        1.3.3 蜱的生活史
        1.3.4 蜱的生殖和繁育
        1.3.5 蜱的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1.3.6 蜱的危害
    1.4 一些主要的蜱传疾病
        1.4.1 病毒类疾病
        1.4.2 细菌类疾病
        1.4.3 原虫类疾病
        1.4.4 其他类疾病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辽宁省部分地区蜱种分布的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蜱虫样本采集
        2.1.2 样本采集地
        2.1.3 样本处理
        2.1.4 主要仪器
        2.1.5 主要试剂
        2.1.6 蜱种形态学鉴定
        2.1.7 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
        2.2.1 各个地区采样汇总
        2.2.2 蜱种形态学鉴定
        2.2.3 蜱种构成
        2.2.4 各个地区蜱种分布
        2.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2.3.1 蜱种鉴定的方法
        2.3.2 辽宁省部分地区优势蜱种
    2.4 小结
第三章 辽宁省地区蜱携带主要病原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来源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3 核酸提取
        3.1.4 PCR检测病原
        3.1.5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6 测序比对
    3.2 结果
        3.2.1 病原PCR检测结果
        3.2.2 各地区病原检出率汇总
    3.3 讨论
        3.3.1 蜱传疾病的检测
        3.3.2 蜱虫危害的防控
        3.3.3 蜱潜在的恐怖威胁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内蒙古额济纳旗亚洲璃眼蜱的鉴定及其基因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1.2 仪器
    1.3 蜱虫
    1.4 硬蜱形态学鉴定
    1.5 核酸提取
    1.6 引物设计及合成
    1.7 基因扩增及测序
    1.8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
    1.9 蜱虫16S rRNA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2 结果
    2.1 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2.2 亚洲璃眼蜱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
    2.3 亚洲璃眼蜱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
    2.4 亚洲璃眼蜱16S rRNA基因多态性分析
3 讨论

(3)Novel miR-10在亚洲璃眼蜱体内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外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 蜱
        1.1 概述
        1.2 亚洲璃眼蜱
    2 抗增殖蛋白基因
        2.1 抗增殖蛋白基因概述
        2.2 抗增殖蛋白如何组织线粒体膜
        2.3 PHB在线粒体膜域中的作用
        2.4 PHB对线粒体信号的调控
        2.5 PHB在线粒体外的功能
        2.6 PHB可作为药物靶标
    3 蜱miRNA的研究进展
        3.1 miRNA的概述
        3.2 miRNA的作用机制
        3.3 蜱miRNA的靶基因
        3.4 miRNA对蜱发育的影响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亚洲璃眼蜱中novel-miRNA-10的表达分析及靶基因的预测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耗材
        1.2 仪器与设备
        1.3 方法
    2 结果
        2.1 novel-miRNA-10的体外扩增及其靶基因的获得
        2.2 Novel-miRNA-10在亚洲璃眼蜱中的表达分析
        2.3 抗增殖蛋白在亚洲璃眼蜱中的表达
        2.4 novel miRNA与靶基因结合位点的预测结果
        2.5 靶基因的体外验证
        2.6 双荧光素酶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亚洲璃眼蜱novel-miRNA-10的抑制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方法
    2 结果
        2.1 Antagomir注射浓度的优化结果
        2.2 亚洲璃眼蜱显微注射antagomir结果
        2.3 亚洲璃眼蜱显微注射后各生理指标统计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抗增殖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耗材
        1.3 仪器设备
        1.4 方法
    2 结果
        2.1 表达基因体外扩增的结果
        2.2 抗增殖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
        2.3 Western Blot结果
        2.4 蛋白透析结果
        2.5 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2.6 免疫血清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2.7 免疫兔子上蜱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亚洲璃眼蜱novel miR-10 的基因回补实验及RNAi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
        1.3 仪器与设备
        1.4 方法
    2 结果
        2.1 基因回补实验结果
        2.2 RNAi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亚洲璃眼蜱抗增殖蛋白RACE扩增序列
    2.参考肩突硬蜱抗增殖蛋白的序列信息
    3.亚洲璃眼蜱novel miRNA-10序列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4)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关于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病的概述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1 世界性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2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3 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3 布鲁氏菌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1 限制性基因长度多态性
        1.3.2 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1.3.3 普通PCR鉴定
        1.3.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3.5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
    1.4 蜱虫与布鲁氏菌病
    1.5 蜱
        1.5.1 蜱的栖息特点
        1.5.2 蜱的分类
    1.6 蜱传疾病
        1.6.1 蜱传细菌性疾病
        1.6.2 蜱传病毒性疾病
        1.6.3 蜱传寄生虫性疾病
    1.7 蜱虫唾液腺和中肠组织在病原传播中的作用
        1.7.1 唾液腺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7.2 中肠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一 羊种布鲁氏菌的溯源及其分离与分型试验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虫样本的采集
        2.2.2 蜱虫传统形态学观察
        2.2.3 草原革蜱的孵化
        2.2.4 蜱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蜱虫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的扩增与分析
        2.2.6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2.2.7 布鲁氏菌的分离与培养
        2.2.8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种属鉴定
        2.2.9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10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2.3 结果
        2.3.1 蜱虫采集结果
        2.3.2 蜱虫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草原革蜱的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
        2.3.4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2.3.5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分离结果
        2.3.6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型鉴定结果
        2.3.7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试验二 草原革蜱不同发育阶段及其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的检测试验
    3.1 主要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蜱虫的人工孵化及其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3.2.4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
        3.2.5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
        3.2.6 重组菌pGEX-Bcsp31的原核表达
        3.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8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
    3.3 结果
        3.3.1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3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
        3.3.4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3.3.5 重组蛋白的检测与纯化结果
        3.3.6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试验三 蜱虫原代细胞的培养及布鲁氏菌分离株的侵染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培养
        4.2.2 蜱虫细胞的形态学鉴定
        4.2.3 蜱虫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4 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蜱细胞试验
        4.2.5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
        4.2.6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
    4.3 结果
        4.3.1 蜱虫细胞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
        4.3.2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4.3.3 草原革蜱传代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3.4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结果
        4.3.5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文讨论
6 全文结论
7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亚东璃眼蜱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璃眼蜱属概况
2 亚东璃眼蜱的鉴别特征
    2.1 亚东璃眼蜱形态特征
        2.1.1 雌蜱
        2.1.2 雄蜱
        2.1.3 若蜱
        2.1.4 幼蜱
    2.2 与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的区别
3 亚东璃眼蜱的生活史及相关生物学特性
    3.1 生活史
    3.2 相关生物学特性
4 亚东璃眼蜱与疾病的关系
    4.1 新疆出血热(XHF)
    4.2 Q热
    4.3 土拉菌病
5 监测与防控

(6)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蜱的分类起源
    1.2 蜱的系统分类学假说
    1.3 蜱概述
        1.3.1 蜱的生活史
        1.3.2 蜱的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1.3.3 蜱的生殖和繁育
        1.3.4 蜱的形态特征
        1.3.5 蜱的危害
    1.4 常见的蜱传疾病
    1.5 我国无形体研究进展
    1.6 我国立克次体研究进展
第2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蜱样采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1.5 物种鉴定参考序列
        2.1.6 形态学鉴定
        2.1.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蜱种形态学鉴定
        2.2.2 蜱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第3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寄生蜱携带立克次体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3 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7 PCR产物阳性样本克隆
        3.1.8 测序及构建遗传进化树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R产物电泳结果
        3.2.2 感染率统计分析
        3.2.3 序列比对分析
        3.2.4 遗传进化树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双峰驼体表蜱种的鉴定及蜱体内病原的分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蜱虫的概述
    1.2 蜱的种型鉴定方法
        1.2.1 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
        1.2.2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3 蜱虫的危害
        1.3.1 蜱虫的直接危害
        1.3.2 蜱虫的间接危害
    1.4 Coxiela Burnetii概述
    1.5 Rickettsia概述
    1.6 立克次体与贝氏柯克斯体的预防与治疗
        1.6.1 预防
        1.6.2 治疗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亚洲璃眼蜱的鉴定及其基因多态性分析
    2.1 材料
        2.1.1 蜱虫的采集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硬蜱形态学鉴定
        2.2.2 蜱虫核酸的提取
        2.2.3 蜱虫扩增引物的获取(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
        2.2.4 蜱虫基因的(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克隆
        2.2.5 蜱虫基因的纯化
        2.2.6 目的基因与T载体的连接
        2.2.7 转化DH5α感受态细胞
        2.2.8 重组质粒的提取
        2.2.9 16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系统进化树的绘制
        2.2.10 16S rRNA基因多态性的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蜱虫采集情况
        2.3.2 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PCR鉴定结果
        2.3.4 亚洲璃眼蜱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2.3.5 亚洲璃眼蜱COⅠ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2.3.6 蜱虫的基因多态性分析
    2.4 讨论
3 亚洲璃眼蜱体内细菌性病原体的检测与分离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蜱虫的采集
        3.2.2 亚洲璃眼蜱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PCR反应引物
        3.2.4 贝氏柯克斯体和立克次体常规PCR扩增
        3.2.5 贝氏柯克斯体和立克次体的测序
        3.2.6 两种病原体的系统发育分析
        3.2.7 Vero细胞中立克次体和贝氏柯克斯体的分离
    3.3 试验结果
        3.3.1 双峰驼蜱中存在的立克次体和贝氏柯克斯体
        3.3.2 两种病原菌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
        3.3.3 立克次体与贝氏柯克斯体的系统发育分析
        3.3.4 Vero细胞中立克次体和贝氏柯克斯体的分离
    3.4 讨论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新疆地区马鹿部分蜱传疾病感染情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马鹿简介
        1.1.1 塔里木马鹿
        1.1.2 天山马鹿
    1.2 梨形虫
        1.2.1 生活史
        1.2.2 流行病学
        1.2.3 临床症状
        1.2.4 诊断
        1.2.5 防治
    1.3 无浆体
        1.3.1 流行病学
        1.3.2 生活史
        1.3.3 临床症状
        1.3.4 诊断
        1.3.5 防治
    1.4 嗜血性支原体
        1.4.1 流行病学
        1.4.2 临床症状
        1.4.3 诊断
        1.4.4 防治
    1.5 蜱
        1.5.1 新疆现有蜱类
        1.5.2 蜱的危害
        1.5.3 防治
    1.6 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新疆两个亚种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调查与种类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1.3 数据处理分析
    2.2 结果
        2.2.1 泰勒虫镜检结果
        2.2.2 PCR扩增结果
        2.2.3 测序结果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检测方式梨形虫感染情况
        2.3.2 不同地区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
        2.3.3 不同饲养方式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
        2.3.4 不同亚种马鹿梨形虫感染情况
    2.4 小结
第三章 新疆两个亚种马鹿无浆体感染情况调查与种类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PCR结果
        3.2.2 测序结果分析
    3.3 讨论
        3.3.1 无浆体感染在新疆马鹿亚种中普遍存在
        3.3.2 不同饲养方式导致无浆体感染率不同
        3.3.3 不同亚种马鹿无浆体感染情况
        3.3.4 马鹿无浆体混合感染情况调查
    3.4 小结
第四章 天山马鹿嗜血性支原体感染情况与种类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PCR结果
        4.2.2 测序结果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新疆某鹿场塔里木马鹿与寄生蜱的蜱传病调查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蜱虫形态学鉴定和PCR结果
        5.2.2 部分病原体PCR扩增结果
        5.2.3 测序结果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蜱分类及进化的研究进展
        2.2 蜱传疫病的研究进展
        2.3 蜱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疆地区硬蜱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硬蜱的统计结果
        2.2 硬蜱的形态学鉴定
        2.3 优势蜱种的分布
        3 讨论
        3.1 北疆地区蜱种的分布
        3.2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区分
        4 小结
    试验二 基于16S rDNA基因对北疆地区硬蜱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16S rDNA基因的扩增结果
        2.2 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2.3 蜱种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3.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分类中的应用
        3.2 新疆蜱种的变化
        4 小结
    试验三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形态学鉴定
        2.2 线粒体基因分段扩增
        2.3 两种璃眼蜱的线粒体基因组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蜱媒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
        2.2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和莱姆疏螺旋体检测结果
        2.3 3种病原体测序及分型
        3 讨论
        3.1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病的流行情况
        3.2 莱姆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
        4 小结
    试验五 亚洲璃眼蜱中锥虫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蜱虫鉴定
        2.2 血液涂片
        2.3 血涂片染色
        2.4 动物接种试验
        2.5 PCR扩增与测序结果
        2.6 序列分析
        2.7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伊氏锥虫病流行情况
        3.2 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
        3.3 伊氏锥虫系统发生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10)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分类鉴定及携带部分病原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蜱的分类地位
    1.2 蜱的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1.3 新疆蜱种类概述
    1.4 璃眼蜱概述
    1.5 蜱传播的疾病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种类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3 鉴定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携带病原的检测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及序列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录

四、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经卵传递新疆出血热病毒的初步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部分地区蜱种分布及携带主要病原的调查研究[D]. 于东海.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4)
  • [2]内蒙古额济纳旗亚洲璃眼蜱的鉴定及其基因多态性分析[J]. 王云冲,黄天鹏,格日勒图. 中国兽医学报, 2020(12)
  • [3]Novel miR-10在亚洲璃眼蜱体内的表达分析及功能的初步探究[D]. 曲志强.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D]. 黄天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5]亚东璃眼蜱的研究现状[J]. 丁帆,郭宪国.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20(10)
  • [6]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D]. 郗宇.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7]内蒙古阿拉善地区双峰驼体表蜱种的鉴定及蜱体内病原的分离[D]. 王云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8]新疆地区马鹿部分蜱传疾病感染情况调查[D]. 肖锦秀. 塔里木大学, 2020
  • [9]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D]. 刘志强.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10]新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分类鉴定及携带部分病原检测[D]. 李凯瑞. 塔里木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新疆出血热病毒从海藻卵中传播的初步实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