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患者术后需要大豆低聚糖?

为什么患者术后需要大豆低聚糖?

一、为什么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大豆低聚糖?(论文文献综述)

许彤[1](2021)在《L-岩藻糖的从头合成和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L-岩藻糖,广泛分布于海藻和树胶当中,是哺乳动物细胞中许多糖脂N-和O-连接聚糖的共同组成部分。岩藻糖及其聚糖因具有信号传导、消炎、抗癌等功能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进一步开发含L-岩藻糖的糖类药物及诊断试剂,需要足量纯净、结构明确的含L-岩藻糖的糖类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研究。L-岩藻糖为岩藻寡糖和糖缀合物的合成提供了重要的原料。目前主要通过酶法、天然产物中提取及化学合成法获得L-岩藻糖。L-岩藻糖的化学合成主要是通过其他常见单糖转化而成,面临合成路线冗长,成本昂贵,总收率低等难题,从而使得含有L-岩藻糖的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经济高效的从头合成L-岩藻糖的方法。利用廉价易得的L-乳酸乙酯为起始原料,通过10步反应,最终以12%的总收率成功获得L-岩藻糖。该合成路线以D-脯氨酸介导的不对称aldo1缩合反应作为关键反应构建了六碳糖骨架,以TEMPO/NCS氧化体系通过选择性氧化伯羟基为醛作为关键反应构建了目标分子中的醛基。核苷通常由碱基与核糖或去氧核糖组成,在酶代谢调节、细胞信号传导及DNA和RNA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核苷类化合物在抗病毒、抗肿瘤方向也有着优异表现。发展合成核苷的有效方法对于了解其作用机理进而推动核苷类药物(例如抗癌药和抗病毒药)的研发至关重要。尽管已报道了一些合成核苷的有效方法,但碱基的溶解性差,亲核性低,使得嘧啶和嘌呤的N-糖苷化反应,尤其是嘌呤衍生物的N9/N7区域选择性糖苷化反应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发展了一种NIS/TMSOTf促进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N-糖苷化反应,并完成了一系列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活性打下了基础。这种糖苷化方法具有给体制备简单、性质稳定,促进剂廉价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收率较高,底物适用性广泛等优点,有望对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扩大应用范围。

朱姗姗,林梦月,陈亚梅[2](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炎症性肠病(IBD)的患病率、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特点为青壮年为主,迁延不愈,并发症较多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IBD的病因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因素和免疫反应,且IBD目前没有治愈方法,饮食作为一个可控的环境风险因素,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IBD颇具吸引力的方式,国内外研究者都在积极探讨有效的饮食管理办法。本文对IBD患者饮食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向患者实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黄琳[3](2019)在《基于新型质谱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代谢组学分析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代谢组学是对某一生物或细胞在一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MW<1000 Da)进行检测分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生理机能角度出发,人体最终代谢产物能够有效表征正在进行的病理或生理过程。与传统的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方法相比,代谢组学描述的是生物体在目前环境下的代谢情况,因此与疾病表型的关系最为密切,此外,由于人体内代谢物相较于蛋白质、基因而言,数量更少,仅为2000多种,因此更利于建立基于代谢组的疾病监测及生物应用方法。除此之外,代谢物在不同物种间没有差异。基于小鼠代谢模型得到的生物学信息可能可以很好地用于解释某些人体内的相应变化机理。因此,代谢组学引起了诸多研究者的广泛兴趣。目前,常用的代谢物检测手段有生化检测、质谱、核磁共振等。因为生化方法需要基于特定化学反应,因此仅能用于靶向代谢分子的检测,而无法用于代谢组学检测。核磁共振可以用于检测多种代谢物,检测结果非常稳定,且前期预处理简单,但由于其灵敏度不高,很难用于绝对精准的定量检测。与核磁共振相比,传统质谱学方法虽然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特点,但样品制备过程较为复杂,检测过程会造成部分代谢物的损失。与传统的质谱测定方法不同,激光解吸电离质谱(LDI MS)可以提供秒级的分析速度和精确的质量测量用于代谢物鉴定,且成本低廉易于被大规模临床推广应用。但是LDI MS目前仅被广泛用于蛋白质组、多肽组以及基因突变的检测。例如,在基于蛋白质组的微生物检测应用中,由于每种微生物都有自身独特的蛋白质组成,因而拥有特定的蛋白质指纹图谱。临床上可通过LDI MS测得待测微生物的蛋白质指纹谱图,通过对这些指纹谱图进行处理并和数据库中各种已知微生物的标准指纹图谱进行比对,从而完成对微生物的鉴定。与现有传统的微生物鉴定技术相比,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度好、试剂耗品非常经济等优势。此项检测技术目前已获得FDA、CFDA批准用于临床微生物鉴定。而基于基因组的检测应用中,Sequnom质谱法将稳健的单碱基引物延伸反应与灵敏可靠的LDI MS的优点相结合,提供了高灵敏性低成本的SNP检测服务。此项检测技术目前已获得FDA批准用于临床耳聋基因等突变基因位点检测。与此相对应的,针对代谢组学的LDI MS分析目前仍没有很好的应用。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没有适用于LDI MS代谢组检测的优良基质导致的。传统的LDI MS基质为小分子有机酸,容易在激光作用下碎裂而造成在低分子量端的背景噪声干扰。此外,传统基质与待测物的共结晶不均匀,容易导致“热点”效应,严重影响检测重复性。因此,包括我们的研究组在内的许多实验室都开始寻找可取代传统有机基质的无机纳米材料。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无机纳米颗粒在激光辐照下有助于辅助待测物的离子化/解吸脱附过程,从而增强代谢物的检测效率。这其中包括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碳基纳米材料、硅基纳米材料等。它们均具有出色的光吸收系数和传热效率,并且在LDI过程中基于纳米结构的基质碎裂非常少,因此由基质碎片引起的干扰大大降低。然而,在实际检测中,上述无机纳米材料仍面临检测灵敏度低、基质团簇峰高、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诸多问题。另外,在临床应用方面,临床生物样本中成分复杂,代谢物丰度低,很难实现实际样本的代谢物分析。其次,找到生物代谢组与合格的临床样本间关系,实现精准诊断应用也颇具挑战。由于碳基材料本身碳团簇很难克服,本论文中将重点结合金属材料的高紫外吸收、低熔点、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等特性,以及硅基材料的易于功能化、低热导等特性,制备而成金属复合纳米材料。针对本领域尚未解决的科学与应用问题,本论文中以质谱搭载新型金属复合纳米材料为切入点,从材料的不同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出发,构建了多个多功能平台,在代谢组学检测的同时实现了细菌抑制、高效催化等目的,并深入研究了代谢组学在疾病检测、微生物感染、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1)我们首先基于银镜反应制备了新型银核壳纳米颗粒,使用该材料可实现微量生物体液样品(500 nL)的自动化及高通量的靶向代谢物检测,并讨论了材料制备参数如反应时间、反应次数、以及反应温度等在激光解吸电离质谱检测标准代谢小分子方面的影响,并用于后续生物样本如血清、脑脊液内代谢小分子的检测。临床检测方面,基于葡萄糖的定量检测为术中实现脑感染患者的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还基于甘露醇的定量检测实现了脑水肿患者用药前后的药代动力学研究。(2)细菌的早期发现和长效抑制是临床微生物诊疗的难点。前章所述的银核壳纳米颗粒相较于块状材料可以提高热载流子产率,从而用于提升待测物的离子化效率,但在细菌共孵育以验证其细菌抑制能力的实验中不便于将其与细菌体系进行分离。此处我们引入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内核制备了具备磁性的银核壳纳米颗粒,与纳米银的抑菌功能耦合,同时完成了大肠杆菌感染的体外检测及抑制性能的研究:以银核壳磁性纳米颗粒作为基质进行非靶向的代谢组分析,实现了 10个微量大肠杆菌的质谱检测;以银核壳磁性纳米颗粒作为细菌抑制剂,可达到对大肠杆菌的长效抑制,抑制时长能达到至少5天。最后,通过代谢组学检测证实了磁性银核壳纳米颗粒存在情况下细菌抑制的生物过程。(3)胰腺癌患者常伴随有葡萄糖代谢异常等临床症状。已开发的银基纳米材料虽已在葡萄糖靶向检测以及非靶向代谢组分析中取得大量结果,但由于纳米银本身性质活跃、易被氧化,无法长期稳定保存,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此外,银基纳米材料作为基质时,会因为银离子的竞争加成优势,对于同一物质产生4种分子离子峰。在靶向检测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分子鉴定的准确性,但在非靶向检测时则对后期谱图指认造成了巨大困扰。铂具有高效催化活性,其作为纳米反应器被广泛用于生物酶替代应用中。同时,铂性质稳定,以此为基质得到的质谱谱图明确。因此,我们开发了铂核壳纳米磁性颗粒作为多功能即时检验平台,为胰腺癌患者的即时快筛和精准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即时快筛方面,我们利用了铂核壳纳米磁性颗粒的高效催化活性,通过铂催化葡萄糖显色反应在5分钟内实现了葡萄糖含量的定量检测。在精准诊断方面,我们将铂核壳纳米磁性颗粒作为质谱基质材料用于血清代谢组指纹图谱的采集提取,并利用多元统计学方法以及机器学习算法对胰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进行了区分,模型的最佳诊断敏感性为84%,特异性为92%。我们还进行了差异代谢物挖掘,找到了 4条与胰腺癌高度相关的代谢通路,有望用于未来相关疾病生物学研究的依据。总之,本文为临床代谢分析材料设计打下了基础,并能以此开发个性化工具开展疾病的诊断、细菌的鉴定以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等。

杨芸芸[4](2018)在《美国豆芋块茎对肝病肝切除小鼠术后的营养支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肝癌是世界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的50%。肝部分切除是一种较好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但是,因为疾病和手术应激,肝部分切除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需要通过特殊饮食进行营养支持,而国内缺乏相关营养支持产品,因而研究开发用于肝病患者术后恢复的特医食品具有重要意义。美国豆芋是一种豆科作物,其块茎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黄酮、异黄酮、多糖、皂苷、维生素和矿物质等物质,与特殊医疗用途配方食品中恶性肿瘤(恶病质状态)病人用食品的要求相符合。因此,本论文拟通过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探讨豆芋对肝病肝切除小鼠术后的营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特医食品开发奠定理论基础。实验方法:我们在豆芋块茎营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豆芋块茎提取物在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的抗氧化功能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存时间的影响。并且检测相对肝重、肝再生率、抑瘤率、血清学等指标,结合肝脏组织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基因表达分析、蛋白免疫印迹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系统研究了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癌肝切除小鼠的营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经豆芋的营养成分分析发现:豆芋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多糖、总黄酮、异黄酮、皂苷、VC、Ve、磷、钾、钙、镁、铁、锰、铜、锌、硒、铅等含量较高。豆芋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可占27.74%、可溶性糖22.15%、皂苷6.06%、黄酮2.46%、异黄酮7.70%(按54%的含水量换算成干重)。(2)利用HepG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证实了豆芋块茎提取物可以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和谷胱甘肽的消耗,保持线粒体膜电位的平衡、抑制细胞凋亡、促进自噬小体形成。(3)用豆芋块茎提取物饲喂秀丽线虫,发现其具有延长秀丽线虫寿命的作用,高剂量组寿命延长率可达38%。(4)豆芋块茎可以降低肝硬化肝切除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营养因子水平,增加肝脏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肝功能恢复,在提高术后小鼠营养状态的同时能延长其生存时间。(5)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具有一定的营养支持作用,同时能显着改善其肝功能,促进肝再生,提高小鼠生存时间;运用肝癌小鼠荷瘤模型,发现豆芋块茎能抑制肿瘤生长。(6)对肝癌肝切除小鼠再生的肝脏进行了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豆芋块茎干预后的小鼠肝脏中52个基因上调表达,93个基因下调表达。而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到营养代谢、次级产物合成、肿瘤生长和死亡、细胞迁移、抗肿瘤、胆汁分泌、MAPK、长寿、TRP和TGF-β等信号通路。结论:通过细胞、秀丽隐杆线虫和动物实验,发现豆芋块茎对提高术后营养、促进肝再生、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延长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豆芋块茎可通过调节与营养、肿瘤、蛋白质合成、寿命相关基因的表达,起到营养增强、寿命延长和肿瘤抑制等效果。这为开发适合肝癌患者的特医食品提供了理论依据。

彭宇[5](2017)在《猪大肠微生物对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响应及其抗生素干预对消化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对宿主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肠道健康及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日粮是影响肠道微生物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营养素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互作成为研究热点。为了缓解我国蛋白质资源紧缺,在猪养殖中采用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能提高氮营养素利用率,减少氮污染物排放。但日粮蛋白水平和氮营养素形式对肠道微生物和微生物代谢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肠微生物由于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是维持机体肠道微生物稳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大肠微生物干预模型有利于深入研究其对宿主营养、代谢和肠道功能的作用。本研究以猪为研究对象,首先研究蛋白质水平和氮营养素形式对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影响,然后建立了抗生素干预大肠微生物模型,研究大肠微生物对宿主氮营养素消化、吸收和宿主代谢的影响,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的改变对肠道发育和蠕动功能的影响。1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杜长大阉公猪(日龄45±2天,初始体重13.50±0.50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20.00%(NP)、17.16%(MP)、15.30%(LP)和13.90%(ELP)粗蛋白日粮,平衡必需氨基酸使其满足NRC(2012)营养需求,试验期28天。试验结束选取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仔猪8头屠宰,采集回肠、盲肠、结肠食糜和黏膜组织,分析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物。结果显示:较NP和ELP组,适当降低日粮粗蛋白显着增加了(P<0.05)LP组结肠食糜,MP和LP组结肠黏膜的菌群多样性指数。回肠、盲肠和结肠食糜中Bifidobacterium数量随日粮水平降低呈显着线性下降(Linear,P<0.05),ELP组盲肠和结肠食糜中Bifidobacterium的数量显着低于(P<0.05)NP和MP组,但ELP组结肠食糜中E.coli数量则显着高于(P<0.05)LP组。随日粮蛋白水平下降,回肠食糜中总短链脂肪酸(T-SCFA)、乙酸和丁酸浓度线性增加(Linear,P<0.05),而盲肠中所有短链脂肪酸(除甲酸外),结肠食糜中T-SCFA和乙酸浓度线性降低(Linear,P<0.05)。降低蛋白水平导致回肠、盲肠和结肠食糜中微生物蛋白(MCP)和氨氮浓度均线性降低(Linear,P<0.05),但盲肠食糜中亚精胺,结肠食糜中总生物胺、腐胺、甲胺和亚精胺浓度则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项变化规律(Quadratic,P<0.05),且LP组浓度最高。结果表明,适度降低日粮粗蛋白水平(降至15.30%)能提高大肠内菌群多样性,但更大程度的降低蛋白水平则可能对微生物结构和发酵产生不利影响。2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生长猪结肠微生物、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肠道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杜长大阉公猪(初重15.57±0.13 kg,日龄48±2天),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分别饲喂粗蛋白为17.00%(MP)、15.00%(LP)、13.00%+AA(ELP-AA)和 13.90%+酪蛋白(ELP-CAS)的日粮。MP、LP和ELP-AA组日粮平衡所有AA,ELP-CAS组日粮中添加3%酪蛋白,均使其满足NRC(2012)中15-25kg猪AA需求,试验期28天。试验结束后每栏挑选1头接近栏平均体重的仔猪屠宰,采集结肠食糜和组织,分析食糜中营养物质浓度、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代谢产物,肠道组织中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结果显示ELP-AA和ELP-CAS组结肠食糜中粗蛋白含量显着低于(P<0.05)MP和LP组,而葡萄糖含量显着高于(P<0.05)MP和LP组。ELP-CAS组总糖和支链淀粉含量显着低于(P<0.05)MP和 LP 组。ELP-AA 组 Firmicutes、Bacteroidetes、Bacteroides、Prevotella数量显着低于(P<0.05)MP 组,Lachnospiraceae、Roseburia和Bifidobacterium数量显着低于(P<0.05)其他三组,而ELP-CAS则与MP组无显着差异。ELP-CAS组较MP组显着降低了(P<0.05)Clostridium cluster ⅣV 群,Peptostreptococcus数量显着低于(P<0.05)其他三组。对于细菌代谢产物,ELP-AA和ELP-CAS组较MP和LP组显着降低了(P<0.05)结肠中总短链脂肪酸(T-SCFA)和乙酸浓度,较MP组显着降低丁酸浓度(P<0.05),但ELP-CAS组甲酸浓度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氨氮和微生物蛋白浓度(MCP)浓度显着高于(P<0.05)MP和LP组。ELP-AA和ELP-CAS组总生物胺浓度显着升高(P<0.05),其中尸胺浓度较MP和LP组显着增加(P<0.05),而亚精胺和组胺浓度较LP组显着降低(P<0.05)。对于肠道组织中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ELP-CAS 组 GLP-2、EGF、βFGF、βFGF-rI基因表达均较 LP 和 ELP-AA 显着增加。研究结果表明,日粮粗蛋白从17.00%降至13.00%补充AA或酪蛋白均导致结肠中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发酵菌和SCFA的降低。极低蛋白日粮中补充酪蛋白能改善大肠中部分菌群数量并促进肠道发育基因表达,但增加了微生物蛋白合成、氨氮和生物胺浓度。3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猪全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14头杜长大阉公猪(初重12.08±0.28 kg,日龄45天),手术安装回肠末端T型瘘管,术后恢复10天,并随机分为2组,每组7头猪。试验组从瘘管灌注复合抗生素(ANT组,氨辛西林150mg/kg/d,庆大霉素4mg/kg/d,甲硝唑30mg/kg/d,溶于10ml无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天灌注相同体积无菌生理盐水(CON组)。试验期25天,试验期间每组各1头因健康不佳被淘汰,饲养试验结束每组屠宰6头猪,采集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食糜和黏膜,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全肠道微生物结构,利用Real-time PCR技术分析空肠和结肠食糜中微生物数量。结果显示: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显着(P<0.05)改变了大肠食糜和黏膜中的微生物结构,盲肠、结肠食糜和结肠黏膜中OTU数量、Ace和Chao1指数显着降低(P<0.05),但显着增加了(P<0.05)胃黏膜的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属水平上,抗生素干预对前肠微生物影响较少,主要增加了Streptococcus的相对丰度。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显着减少了(P<0.05)大肠中SCFA产生菌的相对丰度,如Ruminococcaceae、Clostridiales、Coprococcus、Campylobacter、Clostridium、Prevotella和Bacteroides等;增加了(P<0.05)大肠中乳酸产生菌和条件致病菌的相对丰度,如Lactobacillus、Stuterella和Collinsella等。对空肠和结肠食糜中的主要微生物进行定量,结果也显示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显着降低了(P<0.05)结肠中 SCFA产生菌数量,如 Clostridium cluster XⅣVa、Roseburia、Ruminococcus和 Lachnospiraceae 等,但增加了乳酸产生菌数量,如 Enterococcus和Lactobacillus。由此说明,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主要干预了大肠食糜和黏膜微生物的组成,对前肠微生物影响较小,此模型是研究大肠微生物影响机体代谢的一种有效手段。大肠中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的减少和潜在病原菌的增加可能不利于猪的肠道发育和健康。4抗生素干预大肠微生物对猪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在前一章动物试验基础上研究抗生素干预大肠微生物对猪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试验期每5天称取体重,每天记录采食量和猪健康状况,计算猪生产性能。试验第26天屠宰,计算屠宰性能并称取器官重量,测量肠道重量和长度;采集血液样品测定血液生理生化和血清激素;采集回肠和结肠食糜用于营养物质消化率分析;采集胃食糜、空肠食糜和胰腺组织分析消化酶活性。结果显示: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猪体增重和器官重均无显着影响,但降低了小肠(P<0.05)和大肠(P<0.10)的相对重量,显着增加了(P<0.05)大肠食糜重量。对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抗生素干预显着降低了(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汁酸浓度,并显着增加了(P<0.05)血清葡萄糖水平和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较,抗生素组血清中胰岛素、GLP-1、胃泌素和PYY浓度升高。抗生素干预显着增加了粪氮的排放,因此降低了氮的表观利用率。虽然抗生素干预显着增加了(P<0.05)空肠糜蛋白酶活力和胰淀粉酶活力,但对回肠营养物质消化率无显着影响。抗生素干预显着降低了(P<0.05)结肠有机物、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以及所有AA(除Arg和Tyr)的消化率,增加了(P<0.10)粗脂肪的消化率。结果表明,猪大肠微生物的改变对猪生长性能和器官发育无显着影响,但可能通过改变大肠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肠道激素分泌影响机体代谢和肠道发育。5抗生素干预大肠微生物对猪肠道发育及蠕动功能的影响在前两章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肠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变化及干预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和蠕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抗生素干预显着增加了(P<0.05)回肠末端食糜流量和食糜在盲肠中滞留时间,降低了结肠肠壁肌肉层厚度下降(P=0.087),显着下调了(P<0.05)结肠组织中IGF-1和IGF-1受体的基因表达。分析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发现,前肠中微生物代谢产物受抗生素影响较少,抗生素干预显着降低了(P<0.05)盲肠和结肠中SCFA和粪臭素浓度及结肠中氨氮浓度,并增加了(P<0.05)结肠中甲酸、乳酸和生物胺(P胺、色胺和精胺)浓度。对血清和肠道组织调节肠道蠕动的神经递质和激素分析发现,抗生素显着提高了(P<0.05)血清中5-HT、GLP-1和PYY的浓度,其中采食后4h血清中5-HT浓度和采食后8h血清中GLP-1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5)。回肠组织中,抗生素干预对激素和调节激素的基因表达均无显着影响,但显着提高了(P<0.05)结肠组织中5-HT、GLP-1和PYY的浓度,上调了(P<0.05)结肠组织中Tph1、GLP-1和PYY的基因表达,同时5-HT受体基因5HT2A和5HT1B基因表达量也显着提高(P<0.05)。以上结果表明,抗生素抑制大肠中SCFA产生,阻碍了大肠肌肉层的发育,减缓了肠道蠕动。肠道组织和血清中5-HT和促肠道蠕动激素GLP-1、PYY的mRNA表达和浓度增加,引起回肠末端食糜流速加快,延长了大肠中食糜滞留时间。大肠中乳酸和生物胺浓度增加,可能不利于肠道的健康。综上所述,日粮蛋白水平主要影响了猪大肠中微生物结构,极低蛋白日粮造成大肠中微生物多样性下降,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SCFA产生减少等不利影响。在极低蛋白日粮中补充酪蛋白能部分改善SCFA产生菌数量,增加乙酸产生,促进肠道发育基因表达,但微生物对蛋白质利用和发酵增加不利于宿主对蛋白质的吸收和肠道健康。通过大肠微生物干预模型研究显示大肠微生物通过调节营养物质消化和肠道激素分泌影响宿主的代谢和肠道发育。大肠中SCFA产生菌的减少,导致肠道蠕动减缓、乳酸堆积和蛋白质发酵产生的生物胺增加可能是影响肠道健康的原因之一。

亓旭辉[6](2017)在《Bacillus flexus β-淀粉酶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分子改造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β-淀粉酶(β-amylase,EC 3.2.1.2),又称麦芽糖苷酶或糖原淀粉酶。β-淀粉酶在淀粉糖、酿造、日化、医药等工业生产领域已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商品化的β-淀粉酶多为植物来源,而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β-淀粉酶具有纯度高、质量稳定、生产工艺简单等优势,一直得到研究者的青睐。本研究将来源于弯曲芽孢杆菌的β-淀粉酶在短小芽孢杆菌中进行重组表达,并对重组菌进行发酵优化,提高了重组酶的表达水平。为了探究重组β-淀粉酶的应用价值,依次对其进行了蛋白纯化、酶学性质以及酶转化应用研究。然后根据重组β-淀粉酶应用过程中的缺陷对其进行分子改造,通过定点突变获得突变体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本实验室筛选保藏的野生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为基础,通过分子操作构建得到含有β-淀粉酶基因的重组菌株B.choshinensis/pNCMO2-amy。重组菌摇瓶培养48 h后发酵上清酶活达1669 U?mL-1。同时SDS-PAGE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在重组β-淀粉酶理论大小57.6 kDa附近出现特征条带,表明来源于B.flexus的β-淀粉酶基因已经在短小芽孢杆菌中成功表达。(2)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重组酶的表达量,首先在摇瓶水平对重组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最优结果为15 g?L-1大豆蛋白胨和5 g?L-1牛肉浸膏作为氮源,初始碳源为浓度20 g?L-1的葡萄糖,该条件下重组酶表达量达到2516 U?mL-1。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在3-L发酵罐水平上对氮源浓度与发酵温度进行优化,当氮源浓度为20 g?L-1,在35℃发酵40h时,最高酶活为4472 U?mL-1。(3)对重组β-淀粉酶进行蛋白分离纯化以及酶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重组β-淀粉酶最适反应pH为7.0,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该条件下重组酶的半衰期为37 h。重组β-淀粉酶对可溶性淀粉的Vmax、Km、Kcat以及Kcat/Km分别为3164 U?mg-1、1.84 mg?mL-1、2373.3 s-1和1291.9 mL·s-1·mg-1,比活为2656 U?mg-1。(4)对影响重组β-淀粉酶以马铃薯淀粉为底物制备麦芽糖的因素进行探究,最终得到了以30%(w/v)马铃薯淀粉为底物制备麦芽糖的最优工艺:在pH为6.5,55℃,重组β-淀粉酶加酶量为200 U?g-1干淀粉时,麦芽糖转化率达到71.31%。在此基础上与异淀粉酶、麦芽糖淀粉酶进行复配可进一步提高麦芽糖转化率:当异淀粉酶的添加量为25U?g-1干淀粉,麦芽糖淀粉酶加酶量为50 U?g-1干淀粉时转化率达到最高值,为86.9%。(5)采用PCR介导的定点突变的方法构建了突变体,并对其进行酶学定性。结果显示突变体L396K最适反应pH为5.5,最适反应温度为60℃,应用该突变体进行酶转化生产麦芽糖,在pH为5.5,温度60℃,突变体L396K加酶量为100 U?g-1干淀粉时,麦芽糖转化率为80.2%。在此基础上与普鲁兰酶、麦芽糖淀粉酶进行复配,麦芽糖转化率可达到91.3%。

刘乔[7](2016)在《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乳酸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IMAU60208具有优良的发酵特性和较强的胃肠液耐受能力,其发酵乳具有良好的体内降血压效应。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L. 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提高L. 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液的活菌数,为开发高活菌数、强稳定性微生态制剂提供理论指导。本课题以菌株L. helveticus IMAU60208为研究对象,在MRS培养基基础之上对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中营养要素的成分和含量及其静态培养条件进行优化。以上述优化试验结果为基础,再对L. helveticus MAU60208高密度发酵过程中关键控制因素进行优化,通过对发酵液中L. helveticus MAU60208活菌数、菌体密度、菌泥得率、耗碱量和发酵时间的综合分析,确定L. helveticus 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条件。经试验确定L. helveticus MAU60208的优化培养基为乳糖26.56g,酵母胨68.12g,无水乙酸钠4.45g,K2HPO4 1.77g,柠檬酸钠水合物1.42g,MgSO4·H2O 1.60g,MnSO4·H2O0.06g,吐温-80 1.00g,L-半胱氨酸盐酸盐0.05g,β-胡萝卜素0.02 g,柑橘汁50 g,蒸馏水950mL。适宜静态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37℃,培养基初始pH值5.5,接种量6%。用优化得到的培养基厌氧培养L. helveticus MAU60208发酵液活菌数达到1.57×109CFU/mL,较优化前在MRS培养基中发酵(2.38×108CFU/mL)提高了6.60倍。通过对L. helveticus MAU60208高密度发酵培养基进一步优化,将培养基中乳糖含量提高到60g/L,其他营养要素保持不变。其高密度发酵工艺为发酵温度37℃,发酵初始pH值6.5,恒pH值5.9,接种量6%,采用氮气保压,搅拌转速为150rpm,中和剂为25%氨水。最终L. helveticus MAU60208的发酵液活菌数为5.08×109CFU/mL,较高密度发酵优化前(2.27×109CFU/mL)提高了2.24倍。

杜慧真[8](2014)在《酶与人体健康》文中提出酶是活细胞产生的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大多数由蛋白质组成(少数为RNA)。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酶是生物催化剂,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等特点。酶参与人体所有的生命活动,它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催化剂,只有酶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2]。

杜慧真[9](2014)在《酶与人体健康》文中研究指明酶(enzyme)又称酵素,是一类生物催化剂,它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1]。生物体内含有数千种酶,它们支配着生物的新陈代谢、营养和能量转换等许多催化过程,与生命过程关系密切的反应大多是酶催化反应。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进反应的过程。

王卫飞[10](2012)在《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甘油二酯功能性食用油是以天然食用油为原料、通过生物酶法催化改性而成的新型油脂,具有明确的防止肥胖、降血脂等功能且食用安全,作为普通食用油的换代产品,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居民高油脂、高热量的膳食结构所引起的肥胖、高血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日益流行的现状,在不改变现有饮食习惯的前提下调节人体亚健康水平及遏制相关慢性病的发生与发展。甘油二酯市场潜力近500亿元人民币,目前只有日本和美国可以生产,国内未见产业化报导。由于酯化工艺生产的甘油二酯产品中含有过量的缩水甘油酯,生产商已经于2009年停止生产,并召回了部分产品。本课题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甘油解反应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考察了有机溶剂体系中甘油解反应制备甘油二酯的反应规律,发现叔丁醇为溶剂的甘油解反应中TAG转化率高(98.7%),产物经分离后DAG纯度高(97.9%),可用于实验室小规模地合成高纯度甘油二酯产品。有机溶剂体系不适用于工业化生产,本研究考察了固定化脂肪酶在无溶剂体系中催化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二酯的可行性。利用Lipozyme RMIM为催化剂时,在无溶剂体系中可以催化低甘油添加量(甘油与TAG摩尔比1:1)的甘油解反应合成DAG(甘油解产物中DAG含量55%以上),但酶的操作稳定性差,可有效重复使用的批次少;在反应体系中添加硅胶作为甘油的吸附载体可以提高酶的操作稳定性,有效增加Lipozyme RM IM的半衰期。填充床酶反应器,是固定化酶工业化应用的理想反应方式之一,本研究以填充床反应器的方式考察了三种商品化的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Lipozyme TL IM、Novozym435催化无溶剂游离甘油体系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二酯的能力,发现Novozym435适用于甘油添加量较大(甘油与TAG的摩尔比2:1)的无溶剂游离甘油体系的甘油解反应(甘油解产物中DAG含量为55.02%),通过酶反应器的放大实验(20Kg)证明本工艺适于产业化应用。为了降低甘油解反应中催化剂的成本,将游离脂肪酶Lipozyme TL100L利用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树脂吸附固定化,并将其用于填充床式反应器中催化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二酯,可以得到DAG含量为54.64%,MAG含量为17.47%,剩余的TAG为27.89%的甘油解产物。经分子蒸馏分离后,可以得到DAG含量为65.11%,TAG含量为34.89%的甘油二酯产品。将分子蒸馏后得到的甘油二酯产品进行脱色和脱臭处理,得到的甘油二酯产品具有良好的理化指标,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为0.747ppm,产品的稳定性与大豆色拉油相当。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甘油解工艺过程中产生的MAG,利用新型偏甘油酯脂肪酶Lipase SMG1催化MAG与油酸反应合成了不含有TAG的甘油二酯产品。本研究通过对甘油解反应的全面考察,建立了全酶法生产甘油二酯的新甘油解工艺,并结合分子蒸馏、油脂精炼等技术,建立了甘油解反应合成二酯的生产工艺,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成功的进行了甘油二酯酶法生产工艺的放大实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化工艺路线,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获得了纯度不低于60%的甘油二酯系列产品,产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该工艺具有反应效率较高、工艺操作简单、反应重现性好、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是制备中高含量的甘油二酯产品的适宜方法,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二、为什么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大豆低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为什么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大豆低聚糖?(论文提纲范文)

(1)L-岩藻糖的从头合成和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糖化学发展简史
    1.2 糖类药物的发展
    1.3 L-岩藻糖的研究进展
        1.3.1 L-岩藻糖的简介
        1.3.2 L-岩藻糖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3 L-岩藻糖的合成研究进展
    1.4 核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核苷类化合物的简介
        1.4.2 核苷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1.4.3 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1.5 论文选题意义及设计思路
第2章 L-岩藻糖的合成
    2.1 引言
    2.2 逆合成分析
    2.3 六碳糖骨架的合成
    2.4 羰基的还原
    2.5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
    3.1 引言
    3.2 论文思路
    3.3 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3.3.1 全苯甲酰化核糖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3.3.2 全苯甲酰化葡萄糖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3.3.3 全乙酰化鼠李糖炔烯酸酯给体的制备
    3.4 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
        3.4.1 嘧啶类核苷化合物的合成
        3.4.2 嘌呤类核苷化合物的合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部分
    4.1 L-岩藻糖的合成
        4.1.1 六碳糖骨架的合成
        4.1.2 羰基的还原
        4.1.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4.2 核苷类化合物的合成
        4.2.1 糖基炔烯酸酯给体的合成
        4.2.2 嘧啶类核苷化合物的合成
        4.2.3 嘌呤类核苷化合物的合成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2)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养元素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1.1 碳水化合物
    1.2 脂肪
    1.3 蛋白质
    1.4 矿物质与膳食补充剂
2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中的危险因素
3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评价
    3.1 肠黏膜愈合
    3.2 炎性指标
    3.3 疾病活动度
    3.4 营养指标
    3.5 生存质量
4 影响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的因素
    4.1 文化因素
    4.2 心理因素
    4.3 疾病因素
    4.4 患者的饮食信念及行为
    4.5 家庭及社会因素
5 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的问题
    5.1 IBD患者缺乏相关饮食知识
    5.2 专业人员给出的建议不足
    5.3 缺乏社会支持
    5.4 IBD饮食管理的研究充满挑战

(3)基于新型质谱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代谢组学分析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基于纳米材料辅助质谱的代谢组学检测研究
        1.1.1 基于纳米材料辅助质谱的组学研究简介
        1.1.2 基于纳米材料辅助质谱的代谢组学检测
    1.2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研究概述
        1.2.1 数据预处理
        1.2.2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组学研究
        1.2.3 基于机器学习的组学研究
    1.3 代谢组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
        1.3.1 代谢组在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3.2 代谢组学在细菌感染研究中的应用
        1.3.3 代谢组学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银核壳纳米颗粒的疾病诊断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
        2.2.1 试剂、材料与设备
        2.2.2 纳米颗粒的制备
        2.2.3 材料表征
        2.2.4 样品制备与检测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银纳米核壳结构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3.2 银纳米核壳结构颗粒的优化
        2.3.3 基于银核壳纳米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3.4 基于银核壳纳米颗粒的疾病检测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银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大肠杆菌检测及抗菌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试剂、化学品
        3.2.2 材料制备
        3.2.3 材料表征
        3.2.4 大肠杆菌的准备
        3.2.5 样品制备与检测分析
        3.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银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3.3.2 银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优化
        3.3.3 临床生物样本的代谢检测
        3.3.4 感染血清样本的代谢检测及数据分析
        3.3.5 磁性银纳米颗粒的抑菌效果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铂核壳纳米磁性颗粒的胰腺癌多功能检测平台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试剂、化学品
        4.2.2 材料合成
        4.2.3 材料表征
        4.2.4 用于显色检测的催化反应
        4.2.5 用于催化反应体系的LDI MS分析
        4.2.6 方法检出限(LOD),最低定量限(LOQ)的计算
        4.2.7 生物样本的采集
        4.2.8 胰腺癌患者的入组标准
        4.2.9 标准品和生物样品的LDI MS检测
        4.2.10 质谱数据分析
        4.2.11 其他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铂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4.3.2 基于铂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葡萄糖检测和反应机理研究
        4.3.3 用于质谱分析的铂核壳磁性纳米颗粒的优化
        4.3.4 铂核壳磁性纳米颗粒在胰腺癌中的诊断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公开的专利

(4)美国豆芋块茎对肝病肝切除小鼠术后的营养支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注释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肝癌
    1.3 肝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肝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方式
    1.5 肝癌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食品的特征
        1.5.1 高蛋白食品
        1.5.2 含生物活性成分的天然食品
        1.5.3 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品
        1.5.4 能降低胰岛素水平的食品
        1.5.5 类雌激素作用的食品
        1.5.6 肝癌伴随肝硬化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食品的特征
    1.6 高蛋白食品摄入和肝癌患病风险的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
        1.6.1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和统计方法
        1.6.2 高蛋白食品摄入和肝癌患病风险的分析
    1.7 美国豆芋
        1.7.1 豆芋生理功能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7.2 豆芋的应用前景
        1.7.3 豆芋对肝病患者术后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
    1.8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主要研究内容
        1.8.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豆芋块茎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对秀丽隐杆线虫寿命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试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3.1 豆芋生化特征成分
        2.3.2 豆芋块茎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
        2.3.3 豆芋块茎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生存时间的影响
    2.4 讨论
第三章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的营养支持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3.1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的体征观察
        3.3.2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相对肝重和肝再生率的影响
        3.3.3 豆芋块茎对肝切除肝硬化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3.3.4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血清学指标的影响
        3.3.5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3.6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PCNA免疫组化的影响
        3.3.7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肝脏肝再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3.3.8 豆芋块茎对肝硬化肝切除小鼠肝脏组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的营养支持作用及其机理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3.1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的体征观察
        4.3.2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生存时间的影响
        4.3.3 豆芋块茎干预对荷瘤小鼠瘤块大小的影响
        4.3.4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相对肝重和肝再生率的影响
        4.3.5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血清指标的影响
        4.3.6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4.3.7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肝脏组织PCNA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
        4.3.8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肝脏组织基因表达的影响
        4.3.9 豆芋块茎对肝癌肝切除小鼠肝脏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
        4.3.10 RT-PCR对转录组学测序中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猪大肠微生物对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响应及其抗生素干预对消化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文部分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肠道微生物对日粮蛋白和抗生素的响应及其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1 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其代谢产物
        2 日粮蛋白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2.1 日粮蛋白水平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2.2 日粮蛋白形式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3 肠道微生物对氮营养素的代谢
        3.1 小肠微生物对氨基酸的代谢
        3.2 大肠微生物对氮营养素的代谢
        4 肠道微生物对抗生素的响应
        4.1 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4.2 抗生素对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4.3 抗生素干预肠道微生物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5 微生物对肠道发育及功能的影响
        5.1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黏液层发育的影响
        5.2 肠道微生物在肠上皮细胞发育中的作用
        5.3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5.4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免疫发育的影响
        5.5 影响肠道发育的因素
        6 肠道微生物对肠道蠕动的影响
        6.1 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肠道蠕动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6.2 日粮组成对肠道蠕动的影响
        6.3 肠道内分泌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肠道蠕动
        6.4 肠迷走神经对肠道蠕动的调节
        7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技术路线
    1 本研究的目的
    2 研究意义
    3 本论文的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生长猪肠道微生物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日粮及饲养管理
        1.2 样品采集
        1.3 DNA提取、PCR-DGGE和细菌定量PCR
        1.4 细菌代谢产物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肠道食糜和黏膜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2.2 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
        2.3 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食糜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2.4 低蛋白必需氨基酸平衡日粮对肠道氨氮、MCP、生物胺、酚类和吲哚类物质浓度的影响
        2.5 PLS-DA聚类分析低蛋白日粮对肠道微生物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生长猪结肠微生物、代谢产物及肠道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饲养管理和日粮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营养底物化学分析
        1.4 食糜总D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1.5 细菌代谢产物分析
        1.6 结肠组织RNA提取,反转录和qPCR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结肠食糜营养底物浓度的影响
        2.2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结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2.3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结肠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2.4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生长猪结肠蛋白质代谢产物的影响
        2.5 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结肠组织发育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6 PLS-DA聚类分析低蛋白日粮补充不同形式氮营养素对生长猪结肠食糜营养底物、肠道微生物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猪全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手术和试验处理
        1.2 试验动物日粮和饲养管理
        1.3 试验动物和样品采集
        1.4 DNA提取
        1.5 PCR扩增
        1.6 生物信息学分析
        1.7 Real-time PCR
        1.8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全肠道微生物测序稀释曲线和α多样性的影响
        2.2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全肠道微生物β多样性的影响
        2.3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全肠道微生物在门水平上的影响
        2.4 属水平RDA分析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微生物结构的影响
        2.5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全肠道微生物在属水平上的影响
        2.6 回肠末端灌注抗生素对空肠和结肠食糜细菌数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五章 抗生素干预大肠微生物对猪生长、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手术和试验处理
        1.2 试验动物日粮和饲养管理
        1.3 氮平衡试验
        1.4 屠宰性能测定和样品采集
        1.5 化学分析
        1.6 血清激素浓度测定
        1.7 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器官发育的影响
        2.2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肠道重量和肠道指数的影响
        2.3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
        2.4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血清5-HT和激素浓度的影响
        2.5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生长猪氮平衡的影响
        2.6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回肠和结肠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2.7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第六章 干预大肠微生物对猪肠道发育及蠕动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管理
        1.2 样品采集和制备
        1.3 HE染色
        1.4 短链脂肪酸、氨氮、生物胺、酚类和吲哚类物质测定
        1.5 肠道组织RNA提取、反转录和基因定量分析
        1.6 血清和肠道组织中5-HT和激素浓度测定
        1.7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小肠食糜流速和大肠食糜滞留时间的影响
        2.2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空肠和结肠肠壁发育的影响
        2.3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空肠和结肠组织中肠道发育基因表达的影响
        2.4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胃肠道细菌代谢产物的影响
        2.5 盲肠、结肠微生物丰度与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
        2.6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血清和肠道5-HT浓度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抗生素干预猪大肠微生物对血清和肠道激素浓度及其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6)Bacillus flexus β-淀粉酶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分子改造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β-淀粉酶的概述
        1.1.1 β-淀粉酶的种类及应用
    1.2 麦芽糖浆概述
        1.2.1 麦芽糖浆的性质及应用
        1.2.2 麦芽糖浆的分类
        1.2.3 麦芽糖浆的制备及纯化
    1.3 短小芽孢杆菌概述
    1.4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种、质粒以及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 重组菌的发酵
        2.2.3 突变体的构建
    2.3 分析方法
        2.3.1 菌体光密度(OD_(600))的测定
        2.3.2 蛋白浓度的测定
        2.3.3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2.3.4 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2.3.5 重组β-淀粉酶的纯化
        2.3.6 重组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2.3.7 酶转化淀粉生成麦芽糖的反应条件优化
        2.3.8 淀粉水解产物测定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β-淀粉酶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发酵优化
        3.1.1 β-淀粉酶在B.choshinensis中的异源表达
        3.1.2 重组菌B.choshinensis/pNCMO2-amy摇瓶优化
        3.1.3 3-L罐中重组菌发酵生产β-淀粉酶
    3.2 重组β-淀粉酶的纯化、酶学性质分析及应用条件优化
        3.2.1 重组β-淀粉酶的分离纯化
        3.2.2 重组β-淀粉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3.2.3 重组β-淀粉酶制备麦芽糖条件优化
    3.3 定点突变降低β-淀粉酶的最适pH
        3.3.1 突变位点的选择
        3.3.2 突变体的构建、表达与纯化
        3.3.3 突变体的酶学性质分析
        3.3.4 突变体的应用探究
        3.3.5 突变体性能改变的原因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益生菌
    1.2 瑞士乳杆菌
        1.2.1 瑞士乳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2 瑞士乳杆菌的益生特性
        1.2.3 瑞士乳杆菌的应用
        1.2.4 瑞士乳杆菌高密度发酵研究现状
        1.2.5 L.helveticus IMAU60208的菌株特性
        1.2.6 课题目的及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试验试剂及培养基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L.helveticus IMAU60208的保存与活化
        2.2.2 L.helveticus IMAU60208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研究
        2.2.3 L.helveticus IMAU60208静态培养基优化
        2.2.4 L.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的研究
        2.2.5 检测指标
3 结果与分析
    3.1 L.helveticus IMAU60208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研究
    3.2 L.helveticus IMAU60208静态培养基优化
        3.2.1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碳源优化
        3.2.2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氮源优化
        3.2.3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碳氮总量及碳氮比优化
        3.2.4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缓冲盐体系优化
        3.2.5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微量元素优化
        3.2.6 L.helveticus IMAU60208培养基生长因子优化
        3.2.7 L.helieticus IMAU60208主要成分响应面优化
        3.2.8 天然果蔬汁对L.helveticus IMAU60208促生长作用的研究
    3.3 L.helveticus IMAU60208静态培养条件优化及生长曲线的绘制
        3.3.1 L.helveticus IMAU60208静态培养条件优化
        3.3.2 L.helveticus IMAU60208生长曲线的绘制
    3.4 L.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的研究
        3.4.1 L.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碳源添加量优化
        3.4.2 L.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pH值调控优化
        3.4.3 L.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气体环境的优化
4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甘油二酯概述
    1.2 甘油二酯的功能及作用机理
        1.2.1 甘油二酯的生理功能
        1.2.2 甘油二酯的作用机理
    1.3 DAG安全性研究
        1.3.1 膳食毒性
        1.3.2 致癌性
        1.3.3 甘油二酯产品所经过的认证:
    1.4 甘油二酯的应用
        1.4.1 用于食品添加剂
        1.4.2 用于医药
        1.4.3 其他应用
    1.5 甘油二酯的制备
        1.5.1 甘油脂肪酸酯化法
        1.5.2 油脂甘油解法
        1.5.3 油脂水解法
        1.5.4 分子蒸馏法
    1.6 脂肪酶研究概况
        1.6.1 脂肪酶概况
        1.6.2 脂肪酶催化的反应
        1.6.3 脂肪酶的应用
    1.7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课题研究背景
        1.7.2 甘油二酯的市场前景及甘油解工艺开发意义
        1.7.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溶剂体系中酶法甘油解合成高纯度甘油二酯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1.3 酶法甘油解大豆油合成甘油二酯
        2.1.4 分子蒸馏法纯化甘油二酯
        2.1.5 甘油解反应的放大实验
        2.1.6 HPLC法分析甘油酯组成
        2.1.7 脂肪酸组成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脂肪酶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2.2.2 底物摩尔比对甘油解反应合成DAG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2.2.4 底物浓度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2.2.5 酶的使用批次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2.2.6 叔丁醇体系甘油解放大反应
        2.2.7 甘油解产物的分离纯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溶剂体系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游离甘油与甘油预吸附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1.3 酶法甘油解反应
        3.1.4 预吸附甘油的制备
        3.1.5 反应产物的分析
        3.1.6 固定化酶的回收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底物摩尔比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2.2 温度对Lipozyme RM IM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2.3 Lipozyme RM IM酶加量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2.4 反应时间对Lipozyme RM IM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2.5 Lipozyme RM IM催化甘油解反应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3.2.6 硅胶/甘油比例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3.2.7 硅胶吸附甘油体系中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溶剂体系酶反应器甘油解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3 填充床酶反应器法合成甘油二酯
        4.1.4 填充床酶反应器法合成甘油二酯放大反应
        4.1.5 HPLC法分析甘油酯组成
        4.1.6 甘油酯脂肪酸组成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底物摩尔比对填充床酶反应器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4.2.2 温度对填充床酶反应器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4.2.3 进料流速对填充床酶反应器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4.2.4 脂肪酶Novozym 435 操作稳定性的研究
        4.2.5 甘油解产物脂肪酸组成分析
        4.2.6 填充床酶反应器放大反应合成甘油二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定化LIPOZYME TL100L催化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二酯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5.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5.1.3 酶的固定化
        5.1.4 蛋白含量的测定
        5.1.5 固定化酶活力测定
        5.1.6 甘油酯组成分析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脂肪酶的固定化
        5.2.2 不同载体固定化的脂肪酶对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5.2.3 底物摩尔比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5.2.4 温度对固定化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反应的影响
        5.2.5 酶加量对甘油解反应影响
        5.2.6 固定化酶填充床反应器法甘油解反应合成甘油二酯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6.1.2 主要仪器及设备
        6.1.3 酶法填充床式甘油解反应
        6.1.4 分子蒸馏分离甘油解产物
        6.1.5 甘油二酯半成品的精制
        6.1.6 甘油酯组成检测
        6.1.7 油脂氧化稳定性比较
        6.1.8 油脂理化指标测定
    6.2 结果与讨论
        6.2.1 酶反应器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
        6.2.2 分子蒸馏分离
        6.2.3 甘油二酯产品的精制
        6.2.4 甘油二酯产品与天然油脂氧化稳定性的比较
        6.2.5 不同抗氧化剂对DAG氧化稳定性的影响
        6.2.6 甘油二酯酸价稳定性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LIPASE SMG1 催化MAG酯化合成DAG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主要材料与试剂
        7.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7.1.3 单甘油酯的制备
        7.1.4 油酸与MAG的酯化反应
        7.1.5 甘油酯组成分析
        7.1.6 Lipase SMG1 酶活力测定
        7.1.7 脂肪酶稳定性研究
    7.2 结果与讨论
        7.2.1 酶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7.2.2 油酸与游离羟基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7.2.3 温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7.2.4 有机溶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7.2.5 Lipase SMG1 的重复使用稳定性
    7.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
    三、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为什么手术后的病人都需要大豆低聚糖?(论文参考文献)

  • [1]L-岩藻糖的从头合成和核苷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研究[D]. 许彤.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2]炎症性肠病患者饮食管理研究进展[J]. 朱姗姗,林梦月,陈亚梅.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1(03)
  • [3]基于新型质谱金属复合纳米材料的代谢组学分析及临床应用[D]. 黄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4]美国豆芋块茎对肝病肝切除小鼠术后的营养支持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芸芸. 浙江大学, 2018(04)
  • [5]猪大肠微生物对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的响应及其抗生素干预对消化代谢的影响[D]. 彭宇.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Bacillus flexus β-淀粉酶在短小芽孢杆菌中的重组表达、分子改造及应用研究[D]. 亓旭辉. 江南大学, 2017(02)
  • [7]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IMAU60208高密度发酵工艺研究[D]. 刘乔.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8]酶与人体健康[A]. 杜慧真. 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营养学术会议论文资料汇编, 2014
  • [9]酶与人体健康[A]. 杜慧真. 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年会论文集, 2014
  • [10]酶法甘油解合成甘油二酯工艺的研究[D]. 王卫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为什么患者术后需要大豆低聚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