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

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杰[1](2021)在《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对我国德育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主要回答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什么是德育、如何开展德育”这一重大课题,为新时期党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邓小平从社会宏观和国家战略的角度,对我国德育的基本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具体阐述,提出并形成极具系统性、开放性、包容性的大德育思想,其理论渊源、主客观条件、历史流变、主要内容、思想特质、方法论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本文通过对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历程追根溯源,探索其生成条件,从整体上梳理发展的历史脉络,领悟德育思想的精神要义和科学内容,总结德育实践的基本经验,重在研究其对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的当代价值。本研究从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寻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动力,不论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抑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建设,都有独特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理论渊源和主客观条件为研究基点,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走向,总结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提炼其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重新审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选题依据、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阐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及创新之处等。在国内外研究综述上,从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立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历程、基本特征、价值意义、工作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关研究现状的分析和解读,剖判目前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的不足和空白,明确邓小平德育思想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本章通过阐述邓小平德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西方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中世纪德育思想和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的关联,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第三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客观条件。本章通过反思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应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同时指出邓小平德育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包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面向未来的远见卓识,阐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第四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本章是在对国内关于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阶段梳理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和德育的基本规律,重新探析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包括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酝酿、发展、成熟四个阶段。第五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科学内涵。本章涵盖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价值维度、政治保证以及其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阐释邓小平德育思想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六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和方法论特色。本章以第三、四、五章为基础,归纳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协调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协调统一、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协调统一、理论性与应用性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剖析并概括出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可以借鉴的德育方法,即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第七章,主要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本章重在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事业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涵盖了以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理念的实用价值;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侵蚀的交往价值;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的实践价值;德育与自由相结合、与人的解放相结合、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以及与劳动相结合的人文价值;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关照、社会主义聚焦的情感价值。

宋兴茂[2](2021)在《邓小平幸福观研究》文中认为幸福不仅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而且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幸福贯穿人类社会生活的始终。时代更迭,社会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幸福都有其历史性、具体性,幸福观的形成往往也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具体诉求。近代以来,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进行了民主革命,中国社会形成了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内容的幸福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已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完成。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着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纵观中国近代史,为实现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家数不胜数,他们为实现中国的幸福贡献智慧。邓小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杰出贡献者。邓小平幸福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现实条件。世界历史进入20世纪70、8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变化。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和平稳定的国际条件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了有利的环境。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不仅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悲痛的教训。邓小平深思熟虑,提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放。邓小平幸福观正是基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以及中国成功实行改革开放的现实条件,在完成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中应运而生。除了上述的现实条件外,儒家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平幸福观创新和发展了儒家的“富民”“民本”“大同”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幸福的相关论述。这些都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和理论基础,使得邓小平幸福观的内容得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幸福观是较为系统的幸福观,是内含了个人富裕幸福、家庭美满幸福、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定富强的全面幸福观。邓小平幸福观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既有利于继承和发展儒家幸福观、推进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同时,有利于实现个人幸福、建设家庭文明、建设美好社会、建设幸福中国。当下,深入研究邓小平幸福观,对于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家庭美满、人民幸福的整体幸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总之,邓小平幸福观是立足现实条件、满足客观需要的重要成果。邓小平幸福观有着全面而丰富的内容,为新时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复兴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张青青[3](2021)在《邓小平正义观研究》文中认为正义作为社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合理的重要指标,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前提和保障。正义问题不仅是以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样也是当代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它是具体的且不断发展着的。正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社会形态、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导阶级下,所产生的正义问题各不相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正义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政治制度不断健全,经济发展日渐协调,文化发展繁荣昌盛,社会建设健康有序,生态文明建设和谐有活力。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虽然我们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非正义的因素,导致我们的发展呈不平衡和不充分状态,影响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深入分析和综合运用邓小平正义观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平衡与不充分的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正义观的形成有其深厚的理论来源,它是在汲取了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和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中的合理内核基础上形成的。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儒家正义观主要表现在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和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邓小平批判继承了这些内容,为其后来管理和领导的改革与建设发挥了重要价值。同时他还综合吸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列宁的人权正义观和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的内容,把理论层面的知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大刀阔斧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研究正义的历史进程来看,对正义进行讨论,必然离不开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分析,研究邓小平正义观同样如此。他的正义观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见证了我党在新时期的伟大转折,并且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认识和实践,他的正义观也随着这些历程逐步变得科学和成熟。邓小平正义观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强调要重视教育等方面为个人发展夯实了前提条件;二是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内容,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以及加强制度保障方面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内容,指出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国家的稳定发展确立了明确的目标;四是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内容,主张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同时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和合作,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独立自主的同国际进行交往营造了适宜的国际环境。这些关于正义内容的论述,对于新时代的发展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总之,邓小平正义观是当时时代条件下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科学结晶,也是我们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非正义因素的指导方略,为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促进社会主义正义的实现、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和提升我国对外交往的地位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

李从照[4](2021)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认为统一战线历来是党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无论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和统战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之一,统一战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于凝心聚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虽然中国共产党已经取得全国政权,但仍然有大量的国民党残留势力在中国西南地区负隅顽抗,迫切需要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前往解放和肃清。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在这样的情况下解放和建设西南,任务是艰巨的,但又是迫在眉睫的。西南地广人多、发展落后、国民党匪特势力较强、民族矛盾突出,换言之,仅凭靠党调动及组织起来的七十万干部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去稳定、恢复和发展约七千万人口的西南地区,无疑是困难重重、力不从心。邓小平作为党在西南地区的主要领导人,深刻认识到运用统一战线联合一切积极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重要性。因此,邓小平在贯彻落实党关于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西南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卫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将统一战线理论运用于实际,同时发挥其团结朋友和分化敌人的两面作用,形成了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引领下,党团结了西南各阶级、各民族、各种力量开展工作,迅速稳定了西南局面,解决了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问题,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地区各项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对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这一部分主要梳理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两大现实背景,论述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第二部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来源。这一部分阐述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其实践来源是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第三部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关于统一战线工作要体现党的领导的思想;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思想;关于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思想;关于少数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方法的思想。第四部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因此他在主持西南工作中,往往能迅速地打开局面、创造局面。这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具有的三个特点,即: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特点;战略性与策略性相协同的特点。第五部分,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意义。这一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二是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思想奠定了基础;三是指导了西南地区工作;四是为当时国内其它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经验。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史上画下浓重的一笔,这也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发展到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历史表明,当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时候,就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得好的时候,往往也是我们党和人民伟大事业迅速发展的时候。可见,党的统一战线思想是否正确,密切关系着统一战线工作的成败、革命的进退、人民的福祸和国家的兴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今天,回顾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丰富内涵,发掘其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结合时代特征把握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在新时代的条件下,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主题,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刘亚男[5](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

陈姿伶[6](2020)在《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研究》文中提出1949年11月至1952年7月,邓小平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与刘伯承、贺龙等人肩挑进军川黔、建设发展大西南的重担。面对诸多严峻挑战,邓小平充分运用中国共产党二十八年来的宝贵斗争经验,将统一战线作为解决西南复杂情况,完成繁重革命改革建设任务的三大法宝之一,结合西南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率领西南地区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实事求是开展了一系列统战实践,其中,对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为稳定西南新生人民民主政权、促进西南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以及稳步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历史因素,这一时期以重庆为经济行政核心的西南局所辖区聚集了大量民族资产阶级,不仅有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代表,如,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等民主党派人士、政协委员代表;还有大量民族资本家。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西南局抓住西南地区重点工作之一——管理城市,敏锐地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是目前统战工作的重心。在邓小平的指导带领下,西南局干部同志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争取这支中间势力的重要力量,让其在西南地区解放后的城市管理工作、解决财政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如此,一些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决策层的思想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为西南地区建设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更投身到宣传号召其他人士奉献地区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队伍中去。这些统战成效切实壮大巩固了包括西南地区在内最广泛的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稳定了解放后西南地区的经济政治局面,为西南地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条不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激发各省区社会主义工业化潜在活力打下了良好的统战基础。文章基于这个前提来深入研究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有意识挖掘这一时期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的具体成效及经验启示。首先,本文从实际出发,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面临的新情况进行梳理,从整体上把握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展开统战工作的大背景。其次,文章梳理了邓小平在政治上正确认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在西南的作用,保障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等政治统战手段,同时,在经济上采取宽松的财政货币手段解决私营工商业实际困难、鼓励引导其进行转型升级等经济统战手段,逐步获得民族资产阶级信任、拥护的过程。最后,在具体分析这一时期邓小平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的统战方法及成效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当下国际国内背景,立足我国统一战线工作所面临的新局面,提出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相关建议,如在政治上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在经济上加大引导扶持,帮助其健康发展、发挥工会、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统战作用、坚持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绝对领导等。

孙贵林[7](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罗雨雨[8](2020)在《《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了多重探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由此提出中国要走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它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整顿前后,《论十大关系》就对邓小平的工作和思想活动产生影响。在五十年代后期,邓小平在党内外积极宣传《论十大关系》讲话精神。在全面整顿时期,邓小平从《论十大关系》中汲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来指导经济整顿、国防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和文艺工作整顿。在邓小平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紧密结合《论十大关系》讲话基本思想和工作思路,首先针对“两个凡是”和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左”的思想领导全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三大时期,邓小平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参照《论十大关系》体系化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邓小平理论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发展。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同时可以使我们对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避免中国发生苏联式历史悲剧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另一方面,这将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刘上琼[9](2020)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则是到了近代。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下,中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又不能正常而充分的发展,这就构成了近代以来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选择。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与如何认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不发展这一基本国情,如何认识与资本主义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制定对待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关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作是由党的领袖、官员、知识分子和学者共同完成的。作为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他们围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相互影响,共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因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视角,以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与解决的主体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一系列与资本主义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重探讨围绕这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共知识分子和学者通过聚焦时代需求形成问题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展开资本主义问题研究,从而形成研究成果;中共领袖和官员对这些知识分子和学者观点的采纳、提炼和升华,制定出对待中国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相关政策,并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中国化理论成果。围绕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全文分成六部分展开论述。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依次探讨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的创新之处,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本文展开研究的理论来源等问题。第一章由三节内容构成,主要探讨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后来的中共知识分子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探讨和分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特点,由此提出比较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理论,进而回答和解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探索一条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革命道路。第二章分成三节,首先探讨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围绕调整、限制、利用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探索;继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认真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遗留的问题基础上,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三章分成三节,主要探讨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共领导学术界如何在历史研究和经济建设两个领域,破除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完全对立起来的”左”倾错误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引入资本主义有利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不断引领和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和发展。第四章也分为三节,根据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变化新趋势,中共领导学术界分别对微观层面上如何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在宏观层面上如何解决因资本主义因素侵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产生的“权贵资本主义”问题,以及批判西方右翼势力提出的“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展开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不断引领和指导着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完善与发展。最后一部分是全文的结论,分别从理论上对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以及对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这两大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李小静[10](2020)在《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反贫困工作成绩显着,改变了以往贫困人口数量大,贫困区域广泛等状况,是最早探索实行国家救助扶贫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扶贫济困、以民为本等思想贯穿中华传统文化的始终。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仁者爱人”、“兼爱大同”,到中国共产党开启轰轰烈烈、彪炳史册的反贫困工作,消除贫困始终是中国人民以及世界各族人民孜孜不倦的追求。反贫困工作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和人民幸福,对于反贫困理论,国内外学者从贫困的概念、贫困的类型、贫困的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探析。对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内涵的研究,有利于探究中国贫困治理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征,深受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列宁反贫困理论以及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影响,并且从基本国情出发,阐述了反贫困工作的本质,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不能两极分化”的两个基本要求,明确了分三步走的反贫困战略。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内容丰富,包含了对贫困现状的认识、对发展农村的政策探索、对社会主义贫困与富裕关系的阐述,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划。在反贫困过程中,邓小平积极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发展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的两个重要策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小康社会”这一发展目标。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极端贫困人口问题,正式步入“后小康时代”。对于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可以发现其在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以及开发式扶贫制度等方面为当代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在进一步提高贫困治理能力、优化贫困治理的结构、健全贫困治理的共享制度、健全贫困治理的管理模式等方面,为“后小康时代”提供了重要启发。

二、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价值
        1.2.2 现实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和阐释
        1.3.1 德育
        1.3.2 德育与德育工作
        1.3.3 邓小平德育思想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4.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重点和难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
        2.1.2 列宁的德育思想
        2.1.3 毛泽东的德育思想
    2.2 对中国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继承
        2.2.1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
        2.2.2 后世儒家的德育思想
    2.3 对西方德育思想的扬弃
        2.3.1 古希腊先哲的德育思想
        2.3.2 中世纪德育思想
        2.3.3 近代资本主义德育思想
    2.4 小结
第三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生成条件
    3.1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客观条件
        3.1.1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德育经验教训的总结
        3.1.2 对苏东剧变思想文化根源的反思
        3.1.3 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应对
    3.2 邓小平德育思想生成的主观条件
        3.2.1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3.2.2 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民情怀
        3.2.3 追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3.2.4 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3.2.5 面向未来的远见
    3.3 小结
第四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历史流变
    4.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萌芽(1975 年-1978 年)
        4.1.1 对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整顿
        4.1.2 对德育的拨乱反正
        4.1.3 打破教育战线上“左”倾思想禁锢
    4.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酝酿(1978 年-1987 年)
        4.2.1 德育工作的新起点
        4.2.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确立
        4.2.3 德育工作的精神文明向度
        4.2.4 基层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4.3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发展(1987 年-1992 年)
        4.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关联的再反思
        4.3.2 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方向的再强化
        4.3.3 党性教育的德育之途
    4.4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成熟(1992 年-1997 年)
        4.4.1 德育评价论
        4.4.2 德育效用论
        4.4.3 德才兼备论
        4.4.4 德育功能论
    4.5 小结
第五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内容架构
    5.1 “四有”新人的德育目标
        5.1.1 理想信念教育
        5.1.2 基本道德规范的自律教育
        5.1.3 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5.1.4 遵纪守法的他律教育
    5.2 “三个面向”的德育价值维度
        5.2.1 面向“现代化”的传统价值
        5.2.2 面向“世界”的民族价值
        5.2.3 面向“未来”的现实价值
    5.3 德育的文明之基
        5.3.1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德育的现实基础
        5.3.2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
        5.3.3 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5.3.4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协调共生性
    5.4 德育的政治保证
        5.4.1 社会主义道路是德育的政治方向
        5.4.2 无产阶级专政是德育的制度保障
        5.4.3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德育的组织保证
    5.5 小结
第六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及方法论特色
    6.1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6.1.1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6.1.2 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6.1.3 政治性与思想性的辩证统一
        6.1.4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辩证统一
    6.2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方法论特色
        6.2.1 说服教育与示范教育相结合
        6.2.2 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
        6.2.3 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6.2.4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6.3 小结
第七章 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求用尚效、聚焦民心”为依据的实用价值
        7.1.1 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为根本
        7.1.2 倡导物质利益与革命精神相结合
        7.1.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理念
    7.2 “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价值
        7.2.1 打破两种社会制度的意识形态壁垒
        7.2.2 汲取人类德育文明的优秀成果
        7.2.3 抵御各种腐朽文化思想的侵蚀
    7.3 “崇实尚行、与时俱进”为要旨的实践价值
        7.3.1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7.3.2 德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
        7.3.3 德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协调统一
    7.4 “求知求做、德文合一”为判据的人文价值
        7.4.1 德育与自由相结合
        7.4.2 德育与人的解放相结合
        7.4.3 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
        7.4.4 德育与劳动相结合
    7.5 “薪火相传、形上诉求”为旨意的情感价值
        7.5.1 德育的爱国主义情怀
        7.5.2 德育的集体主义观照
        7.5.3 德育的社会主义聚焦
    7.6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邓小平幸福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形成
    第一节 儒家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文化来源
        一、对儒家“富民”思想的传承
        二、对儒家“民本”思想的扬弃
        三、对儒家“大同”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幸福观是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幸福观
        二、列宁的幸福观
        三、毛泽东的幸福观
    第三节 邓小平幸福观形成的现实条件
        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三、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第二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个人层面
        一、以民为本的幸福原则
        二、共同富裕的幸福标准
    第二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家庭层面
        一、重视家庭教育
        二、“家庭是个好东西”
    第三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社会层面
        一、小康社会幸福
        二、社会稳定幸福
    第四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国家层面
        一、国家富强是实现国家幸福的重要内容
        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幸福
第三章 邓小平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理论价值
        一、继承和发展儒家幸福观
        二、助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第二节 邓小平幸福观的现实价值
        一、实现个人幸福
        二、建设家庭文明
        三、建设美好社会
        四、建设幸福中国
结语 新时代视野下对邓小平幸福观的回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底蕴
        一、儒家以“仁政”为核心的治国理念
        二、儒家以“大同”为目标的理想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是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正义观
        二、列宁的人权正义观
        三、毛泽东的人民正义观
第二章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条件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政治条件
        一、时代主题的发展与转变
        二、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经济条件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三节 邓小平正义观形成的文化条件
        一、教育科学事业的曲折发展
        二、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性
第三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关于个体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
        二、强调重视教育的发展
        三、树立艰苦奋斗的信念
    第二节 邓小平关于社会层面的正义观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尊重和支持科技人才
        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邓小平关于国家层面的正义观
        一、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
    第四节 邓小平关于国际层面的正义观
        一、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
        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四章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价值
    第一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理论价值
        一、使传统优秀儒家正义观获得新的发展
        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在中国的实践
        三、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义观
    第二节 邓小平正义观的现实意义
        一、帮助人们树立新时代的正义观
        二、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
        三、有利于处理国家重大突发事件
        四、提升了中国对外交往的影响力
结语 新时代视野下对邓小平正义观的回归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4)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述评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六)研究重点和难点
        1.研究重点
        2.研究难点
    (七)创新之处
一、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西南剿匪斗争形势严峻
        1.西南匪乱的政治性
        2.西南匪乱的复杂性
        3.西南匪乱的广泛性
    (二)西南民族问题突出
        1.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隔阂
        2.不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3.少数民族内部的矛盾
二、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来源
    (一)理论依据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2.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思想
    (二)实践来源
        1.剿匪斗争中的统一战线工作
        2.处理西南民族问题的统一战线工作
        3.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统一战线工作
三、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统一战线工作要体现党的领导的思想
        1.党员应自觉学习和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
        2.党员应重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统一战线基本形式
        3.党员在统一战线工作中要尊重和团结党外人士
    (二)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战略性的思想
        1.统一战线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
        2.要长期坚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3.必须重视统一战线的战略性
    (三)关于统一战线工作对象的思想
        1.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越多越好
        2.知识分子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对象
    (四)关于少数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方法的思想
        1.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2.坚持同少数民族商量的工作原则
        3.抛弃大民族主义思想的工作方法
        4.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实事的工作方法
四、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特点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三)战略性与策略性相协同
五、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二)为邓小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思想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了西南地区工作
    (四)为当时国内其它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经验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述评
    三、研究方法
        (一)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二)文献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五、相关概念界定
        (一)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
        (二)民族资产阶级
        (三)统一战线工作
前言
第一章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的背景分析
    一、全国统战工作整体情况
        (一)政治上急需稳定初生人民政权
        (二)科技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亟待恢复
        (三)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变
        (四)中央几次工作会议定下统战工作基调
    二、西南地区具体统战情况
        (一)历史遗留问题突出
        (二)解放后统战工作困难
    三、邓小平对西南统战工作情况的认识和把握
        (一)统战是解决西南问题“三大法宝”之一
        (二)民族资产阶级在西南统战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
    四、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渊源
        (一)理论基础
        (二)思想渊源
第二章 邓小平政治上保障民族资产阶级权利赢得其信任
    一、明晰该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复杂心态
        (一)对党的领导表示支持拥护
        (二)对党的政策表示犹豫怀疑
        (三)对党的领导展现出消极抵触
    二、邓小平正确认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在西南地区的作用
        (一)党在西南地区拥有良好统战基础
        (二)民族资产阶级对建设西南有重要政治性作用
        (三)反对党内统战工作中存在的“关门主义”
        (四)借助完善民主党派机构组织进一步发挥其统战功能
    三、邓小平保障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
        (一)虚心听取工商界人士关于城市建设的建议
        (二)吸收民主党派进入国家政权管理部门
        (三)多次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第三章 邓小平经济上引导帮扶民族资产阶级赢得其拥护
    一、邓小平对西南地区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
        (一)邓小平灵活处理关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二)邓小平对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认识
    二、邓小平主张宽松财政货币手段解决私营工商业实际困难
        (一)明确一切围绕生产任务的工作原则
        (二)解决私营民族工商业的资金困难
        (三)协助处理私营工商业内部劳资关系
    三、邓小平鼓励引导私营工商业进行转型升级
        (一)积极引导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转为国企
        (二)督促私营工商业进行管理制度及产业结构改革
        (三)为私营企业创造新的生产动力
第四章 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的当代启示
    一、政治上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二、经济上引导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三、发挥工会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中的统战作用
    四、坚持党对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的绝对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一、调整产业结构
        二、调整工业布局
        三、变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一、精简机构
        二、发展与多党派合作关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一、向外国学习
        二、贯彻“双百”方针
    第四节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
        一、为新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框架
        二、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
    小结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整顿前后的思想影响
    第一节 整顿前的思想活动
        一、按中国情况写中国的文章
        二、主要任务是搞建设
    第二节 全面整顿
        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三、农业是基础
        四、要百花齐放,不要一枝独放
    小结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萌芽的影响
    第一节 全面拨乱反正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二、对内改革
        三、对外开放
        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小结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一心一意搞建设
        二、共同富裕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一国两制”
        五、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影响的意义
    第一节 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一、《论十大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论十大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提供思想养料
    第二节 回答社会主义中国不会重复苏联错误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受住了九十年代国际风云的考验
        二、中国依然不会是苏联
    第三节 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健全完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 扩展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视野
        (二) 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
        (三) 有助于坚持和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二、学术史回顾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 国内中共党史的相关研究动态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研究动态
        (三)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相关研究动态
        (四) 对目前相关研究成果的评价与本项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基本概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研究的理论来源
        (一) 有关资本主义起源、形成及其不同形态的主要论述
        (二) 有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主要论述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研究
    一、20世纪初期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争论
        (二) 论战双方对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早期认识
        (三)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初步认识为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早期探索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一) “中国社会性质”大论战与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
        (二) 抗战时期中共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社会长期停滞论”的批判
        (三) 抗战时期中共领袖对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的认识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系统阐述
    三、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实践
        (一) 中国资本主义特点研究与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实践
        (二) 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
        (三) 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经济中资本主义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的研究与反思
    一、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的历史任务的转变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二) 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研究
    二、探索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 指导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践
        (二)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与过渡理论
    三、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 在反思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
        (二) 学术界总结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与理论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理论问题的反思与创新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资本主义重大历史问题的反思与研究
        (一) 对近代以来中外经济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二) 对传统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再认识与再评价
        (三) 对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的再认识
        (四) 对传统市场的再认识与再研究
        (五) 中国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进程的再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 20世纪8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建立
        (二) 20世纪90年代早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姓“社”姓“资”的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研究和新认识
    一、新世纪以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研究
        (一) 党的十六大前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研究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研究和新政策
    二、“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与政府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
        (一) “权贵资本主义”问题的研究及其为政府体制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对“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的批判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 西方提出“中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论
        (二)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的论断
结论 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中国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经验与意义
    一、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经验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基本途径
        (二) 中共领袖、官员、知识分子与学者共同构成了认识与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体力量
        (三) “唯书唯上”的教条主义是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主要掣肘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意义
        (一) 正确认识中国资本主义问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
        (二) 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过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内容
        (三) 有关中国资本主义问题的理论认识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10)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是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反贫困理论
        2.1.1.1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缘起
        2.1.1.2 马克思、恩格斯对贫困问题的揭示
        2.1.1.3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的策略
        2.1.2 列宁的反贫困理论
        2.1.2.1 列宁反贫困理论概述
        2.1.2.2 列宁反贫困的目标和方法
        2.1.2.3 列宁反贫困工作的主要内容
        2.1.3 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
        2.1.3.1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概述
        2.1.3.2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实践
    2.2 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渊源
        2.2.1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深厚的反贫困思想理念
        2.2.2 扶贫济困的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政策方法
    2.3 西方反贫困思想和实践经验是理论借鉴
        2.3.1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思想提供理论参考
        2.3.2 西方发达国家反贫困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2.4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际背景
        2.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提出的国内背景
第三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主要内容
    3.1 以“从中国实际出发”为反贫困工作的出发点
        3.1.1 强调要认清落后的基本国情
        3.1.2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3.1.3 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反贫困工作路径
    3.2 以“政策调整”为反贫困工作的重点措施
        3.2.1 以农村政策调整为突破点
        3.2.2 推动分配制度的改革试点
        3.2.3 要求保持好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3.3 以“先富带后富”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步骤
        3.3.1 坚持“先富带后富”的分阶段发展
        3.3.2 确立了“共同富裕”的反贫困发展目标
        3.3.4 将反贫困工作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行动
    3.4 以“生产力提升”为反贫困工作的发展途径
        3.4.1 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3.4.2 革新顶层设计,明确“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3.4.3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现生产力水平提升
        3.4.4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巩固反贫困工作成果
第四章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当代价值
    4.1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4.1.1.1 明确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出发点
        4.1.1.2 提出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要求
        4.1.1.3 描绘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基本路线
        4.1.1.4 规划了社会主义反贫困各个阶段
        4.1.1.5 强调了社会主义反贫困的主体
        4.1.2 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理论
        4.1.3 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反贫困提供了理论参考
    4.2 邓小平反贫困理论的实践价值
        4.2.1 健全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治理制度
        4.2.1.1 改革土地制度激发农村生产积极性
        4.2.1.2 改革农产品流通制度提高农民收入
        4.2.1.3 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制度促进农村通过发展减少贫困
        4.2.1.4 改革扶贫开发制度推动农村规模化反贫困工作
        4.2.2 为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4.2.2.1 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满足贫困治理多样化需求
        4.2.2.2 优化贫困治理结构,发挥各主体积极作用
        4.2.2.3 完善贫困治理共享制度,推动反贫困成果共享
        4.2.2.4 健全贫困治理管理模式,提升反贫困“精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情况)

四、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邓小平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张文杰. 西北大学, 2021(11)
  • [2]邓小平幸福观研究[D]. 宋兴茂.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邓小平正义观研究[D]. 张青青.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从照.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演变研究 ——基于中国国内因素的视角[D]. 刘亚男.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邓小平主政西南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统战工作研究[D]. 陈姿伶. 西南大学, 2020(01)
  • [7]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8]《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D]. 罗雨雨.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资本主义问题认识的研究[D]. 刘上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邓小平反贫困理论及当代价值研究[D]. 李小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邓小平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