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中“民族”概念的解读

《古兰经》中“民族”概念的解读

一、释《古兰经》中的“民族”概念(论文文献综述)

赵梦婷[1](2021)在《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倡导保护女性权力的呼声愈来愈高涨。女性是宗教的积极支持者和虔诚信奉者。纵观宗教与女性的历史,可以发现二者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这不仅是因为在世界上有大约百分之五十的教民属于女性,或者说在宗教传播覆盖的势力范围内,女性人口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是因为,无论在宗教的起源,还是在宗教的发展方面,女性都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鉴于宗教与女性的密切联系,研究宗教中的女性观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的宗教经典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体现的女性观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宗教经典中女性观的异同点,为我们现代社会更好地关注女性群体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本文第一章通过对希伯来和伊斯兰宗教神话中女性地位设定的对比发现:无论是希伯来还是伊斯兰宗教,都将女性作为男性的补充,设定在第二性的位置。本文第二章对希伯来和伊斯兰宗教经典中关于女性的内容进行对比:宗教经典的内容与其着述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或多或少的反映在了经典中。本文第三章对二者经典中模范女性的事迹进行比较,希伯来宗教经典中的女性实现自身价值多体现在生育方面;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则更多地参与到宗教和社会事务中。本文第四章阐述了二者宗教神话和宗教经典所体现的女性观对二者古代社会中女性在宗教、法律、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最后一章分析了二者经典中女性观异同的原因。通过二者宗教经典中女性观的对比与分析,伊斯兰与希伯来的女性观具有相似性,都是男性主流价值体系下的记叙观,经典由男性的视角书写完成并服务于男性。男性话语作为主流体系,构成了经典的主要叙事语言。伊斯兰宗教的出现晚于希伯来宗教,在宗教经典中继承并发展了希伯来宗教中的部分思想,实现由男性到女性的这样一种社会主体的转变,将女性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作为社会主体,赋予更多的关注及保护。

时佳希[2](2020)在《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基斯坦应该被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该国国家构建进程中的核心命题,也是长期困扰其国民乃至每个海外观察者的价值叩问。作为在殖民帝国退却之后重新构建的现代民族国家,它曾被其建立者们规划为一个世俗、民主、统一的联邦政治体,以追赶上全球范围内高歌猛进的现代化发展,早日跻身世界民族之林。但在随后的国家构建进程中,巴基斯坦在宗教、军队和离心势力的影响下偏离了最初的建国蓝图,并日益陷入对国家自身定位的怀疑心态。本文选取从1947年建国到1988年齐亚军政府结束的41年间为主要考察时段,试图从巴基斯坦的早期历史中发掘出政教矛盾、军政矛盾、认同矛盾三条并行交织的发展脉络,以发掘蕴含在其国家构建进程中的长期特征和未来趋势,并为该进程的诠释搭建起由国体、政体、认同三种维度构成的立体图景。本文的导论,主要提出该研究的学术和现实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对于巴基斯坦国家构建各领域、国家构建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阐释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一章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本章旨在为巴基斯坦建国提供一个纵深的历史定位,以解释英属印度的穆斯林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于何种目的而寻求独立,新建立的巴基斯坦国家又承载了何种先天条件与历史使命。第一部分通过梳理穆斯林对南亚次大陆的征服史,着重解释穆斯林与印度教徒尖锐矛盾的历史根源,但同时也指出某种近乎可被称为“印度-伊斯兰文明”的文明复合体也在冲突与融合中得以塑成。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包括“后期莫卧尔”(1707-1857)和英属印度(1857-1947)两段时期的历史,剖析南亚穆斯林在此时期遭遇的殖民危机,重点探讨其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主张“伊斯兰复兴主义”与“伊斯兰现代主义”。第三部分发掘伊斯兰现代主义在20世纪政治领域的成果,即南亚穆斯林政治意识的觉醒,并以穆斯林联盟成立、“两个民族”理论成型、“巴基斯坦”概念提出、《拉合尔决议》签署的时间线索,梳理出穆斯林政治理念从自治到独立的转变过程。第二章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本章旨在探索世俗国家与宗教国家两种道路选择,围绕对巴基斯坦国家性质定义权的争夺进程,重点论述了宗教路线优势地位的逐步确立。第一部分追溯英属印度时代的印穆宗教矛盾,指出印度教意识形态的上升和英印政府的“分而治之”政策加重了穆斯林对自身处境的忧虑,其内部因而分别在泛伊斯兰主义与原教旨主义两条路径上开始了各自的理论重建、社会动员,并论述了“伊斯兰大会党”(JI)和“伊斯兰圣哲会”(JUI)作为该时期动员成果的建立过程。第二部分以1947年至1977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从真纳提出的世俗主义特点及其衰落原因入手,进而通过分析《目标决议》(1949)与前后三部宪法(1956、1962、1973)中关于伊斯兰国家性质的文本,阐明宗教势力在此时期的政治诉求。第三部分以1977年至1988年间的伊斯兰化进程为考察对象,指出齐亚·哈克政府主导的伊斯兰化是一场超出宪法层面的全面宗教运动,理清其在国家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并着重探讨这十一年在教派政治和原教旨主义领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本章主要探讨巴基斯坦政治体制的构建过程,特别是军队对其宪法和政体造成的长期破坏,并梳理在此期间的军政府建设。第一部分重点剖析军队如何在建国初期逐渐具备干预政治的能力和意志,以及军队在1958年军政府建立之前对政治的介入行为。第二部分以两段长期的军政府时期(1958-1971、1977-1988)和中间短暂的文官政府复辟时期(1971-1977)为脉络,探究军方发动政变的多种原因与巩固军政府的行为模式,并且将关键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选择也纳入考察范畴。第三部分通过梳理宪法文本的更替,试图揭示紧张的军政关系为政体构建带来哪些影响,特别是军方与政党之间在宪法层面拉锯的重点,以及宪法被频繁地修订、中止、废除和重颁为宪政建设留下的长期影响。第四章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本章旨在揭示一个关键命题:巴基斯坦国家虽已建立,国家认同的构建却任重道远。阻挡在国家认同工程面前的,是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教派、部落、城乡等在内的非国家认同。第一部分论述1971年以前巴基斯坦东西两翼之间的矛盾,指出这种矛盾既是先天存在于其地理、文化层面的隔绝,也是西巴基斯坦的政治精英不愿意将权力放与东巴分享,导致双方在1971年的内战和分裂。第二部分则着眼于西巴内部各民族的主张,分别讨论了信德、普什图、俾路支民族认同的历史源头,以及它们在现代巴基斯坦的政治诉求。基于西巴各民族的诉求演变,该部分还试图表明1971年东巴脱离在西巴引起了广泛的“链式反应”,并将70年代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作为第四个考察对象。第三部分立足于土邦、部落、城乡等多种认同,并指出它们分别与文化民族认同存在的具体关联,从而进一步证明巴基斯坦非国家认同的复杂特性,以及国家认同构建的艰巨性。本文的结论部分,分四个步骤对主题“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了总结归纳和进一步的提炼升华。第一,总结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指出其对南亚穆斯林群体的意义所在,以及该意义在现实政治层面带来的影响。第二,归纳国体、政体、认同这三种国家构建的维度,并论述三种维度在巴基斯坦分别表现为三组结构性矛盾(世俗主义与伊斯兰化、军人干政与民主诉求、国家认同与非国家认同)。第三,试图发现三种维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将这些交互作用归纳为“逻辑关联型”和“现实策略型”两个模式,从而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立体图景。第四,基于巴基斯坦与印度共同的历史背景,通过比较同时期两国的构建成果,来对巴基斯坦的国家构建做出评价。

章景然[3](2020)在《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宗教在当代社会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既有凝聚社会的功能,又有分裂社会的作用。宗教群体如何实现与社会和谐共存,成为本文探索的核心论题。17世纪兴起于英国的贵格会与19世纪脱胎于波斯(今伊朗)的巴哈伊,两大信仰团体在初创期均被贴上“激进教派”标签,受到官方打压与社会排斥。历经近半世纪的教内外调适与互动,最终完成了作为“平和”团体的历史嬗变。对其历史过程的梳理与比较,不仅有助于人们解决信仰摩擦问题,还将为贵格会和巴哈伊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以宗教比较作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以宗教社会学等理论,从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社会互动中,对两者的”平和”之路进行历史性考察,并试图得出某些规律性认识。本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考察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社会行为及平和转折,探究其引起社会敌视的原因。两者(1)的肇始恰逢社会改革时代,它们的信仰变革夹杂着社会诉求,且采取较为激进的表达方式,这是两者被社会排斥的主要因素;继而追溯两者从激进走向平和的转折事件,这一转变奠定此后温和策略的思想基础。基于以上考察,在理论层面探讨两大教团激进行为的根源,在现实层面比较两大教团初创时期的差异。第二章从本土与海外两个区域,考察两大教团的生存状态与相应调整。贵格会在海外殖民地所受打压甚于本土;巴哈伊则相反,海外生存环境较本土优越。为扭转这一被动局面,两者采取不同途径。贵格会通过集体请愿、政治游说等方式寻求与英国上层对话;巴哈伊则求助于国际组织,通过国际舆论为自身发展寻求空间。通过比较可知,不同的社会环境是两大教团遭受地域差异化打压的主要原因,宗教打压造成其与社会关系紧张,同时也促使了它们的教内整合。第三章从教内外两个层面,比较两大教团的和谐理念与实践。两者对和谐理念解读方向不同,贵格会的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肯定教义中的宽容成分,并给予政治神学意义上的应用;巴哈伊的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更倾向对宗教和平思想的传播。在此思想基础上,两者教外实践产生差异。贵格会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神圣实验”为阵地,将宗教宽容作为策略进行推行;巴哈伊则强调非政府参与原则,以顾问形式与政府合作,通过“全球发展计划”实践和平理念。但在教内实践中,贵格会和巴哈伊对异己思想均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两者教内外实践的差异,为和平宽容本质及其相对性提供了可探讨的空间——宽容绝不意味无限自由,群体的发展及宽容的实现与制度规范需要相辅相成。第四章从自我标识、社会融入、管理模式三方面,比较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的特征。两大教团排他性减弱、世俗化增强、初期宗教领袖情结明显,这些相似性特征推进两者成为温和教团;文章还进一步探究这些相似性特征中的差异性。两大教团融入社会方式不同,贵格会在人员不断流失的困境下被动融入社会,巴哈伊则积极主动融入;两大教团后续管理模式迥异,巴哈伊在集体领导下巩固发展,贵格会则在松散管理中走向衰败。这两个因素成为两者当今发展各异的主要原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以此探索某些规律性认识,对贵格会与巴哈伊的现状与趋势做出预测。针对不同文明形态的两大教团进行比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信仰群体与社会之间不是评判与被评判的等级关系,而是体现着身份相互认同的动态过程,和谐共处的实现需要多层面的对话、妥协与让步。

薛英杰[4](2020)在《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家经济发展受该国资源禀赋、价值观念、经济政策、政治环境、发展阶段、开放程度、国际局势等各种因素影响。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是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形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合力。阿拉伯国家在一系列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影响下的社会组织管理是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因所在。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是阿拉伯民族、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回应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各种矛盾的挑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阿拉伯民族或国家独特的生存方式、生活态度、发展模式和理论思维。本论文依托作者阿拉伯语语言文化的专业背景,创新性地从语言学与经济伦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相糅合的角度出发,探讨阿拉伯经济伦理问题。论文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六方面,综合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哲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知识,厘清阿拉伯人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挖掘阿拉伯经济伦理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论文辨析阿拉伯人在宏观政府经济组织与管理、中观企业组织与发展、微观个人逐利与工作过程中,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和所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现实,阐明阿拉伯经济伦理在现代化、全球化作用下调适的可能方向。论文共分6章。第1章:导论。本章阐述了市场经济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的意义;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工作的现状,并对其进行了扼要的评述;提出了本论文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框架结构、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之处等。第2章: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本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阿拉伯哲学家、思想家、伦理学家的经济伦理思想,追溯出阿拉伯人在人与利、义与利的关系构建上,基本遵循义利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也会向完全趋利与彻底弃利两个极端方向发展,反映了阿拉伯人的极端物质主义和极端遁世主义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在近现代大为缓和,更多地转化为世俗与道义的争辩。通过元分析方法,透过阿拉伯谚语格言的内涵寓意,分析辨识阿拉伯人在具体生活实践中的贫富观和经商之道。揭示出阿拉伯人务实追求财富同时也注重逐利求财正当性的唯物态度,以及财富的获得与积累依赖于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特征。剖析出阿拉伯商人注重口才、信誉、机敏等道德品质的完善,经商注重市场行情、现金交易、实业投资、货真价实、人际关系、财务自给等方面,消费追求优质优价、积极而适度的方式。第3章: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本章通过大量史料阐释分析了从前伊斯兰时期阿拉伯部落内外有别、以劫掠为正义的经济道德操守状态,到伊斯兰教创立后,阿拉伯人从游牧区步入农业文明区的过程中,于战争区实行的战利品五分化分配伦理原则符合游牧社会枝型社会结构,于和平区实行的哈拉吉、吉兹耶、欧什尔等赋税伦理体系是为实现在游牧社会的基础上建立“乌玛”的道德目标。以上分析的结论为:阿拉伯帝国赋税伦理在价值尺度上仍以《古兰经》、圣训为准则,其道德目标是维护帝国封建统治,因此其具体税目的伦理适用区间随王朝更替中的政治统治变化常发生变动。在政府经济职能上,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阿拉伯人均认识到政府管理经济的道德责任,强调建立政府管理、监督、服务经济发展的机制。但现代许多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职能的道德行为现实与理论上的道德要求相差甚远。第4章:阿拉伯企业伦理。本章从阿拉伯企业所有制、道德关系原则、企业伦理责任、企业管理伦理等四个方面,探析阿拉伯企业伦理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构建与实践。利用数据统计,分析阿拉伯企业所有制,以及阿拉伯家族企业的优劣;采用描述方法,透析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基于伊斯兰教义务论与部落集体良知论的伦理诉求;总结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体系,并对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伊斯兰金融机构的道德现象进行了论证考察,发现其社会责任伦理决策指导的理论与现实存在很大差距。在考察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中,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资料梳理,我们发现阿拉伯家族企业缺乏代际传承计划的原因,既与家长制管理者不愿放权有关,又与遗产均分的传统伦理道德原则有关。阿拉伯现代企业组织行为与管理秩序构建的道德立法和伦理支撑,既有源于伊斯兰教伦理的规范体系,也有源于阿拉伯部落伦理的道德调节,更有现代化的经济行为规范,处在不断变化调整当中。第5章:阿拉伯人工作伦理。本章通过描述方法概括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阐释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的共性与个性。依据世界价值观调查项目WVS数据库数据,分析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在个人基本价值取向影响上,阿拉伯人内在具有根性的部落认同传统,历经几千年时代变迁,仍在个人价值导向与行为准则中发挥作用。现代阿拉伯国家因各自基本价值观排序、对工作重要性认知的不同,实际上是多元价值观社会,这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具有一定启示。借助WVS数据库,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内在工作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在职业激励上主要期望经济报酬,关注经济理性增长。大部分阿拉伯人已注意到工作的重要性,但时间观念转变困难,竞争意识受传统部落文化、性别文化等影响,难以激活社会整体活力,以权威认同为主的上下级管理也降低了社会整体活力。第6章:结论。本章归纳了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主要特点和未来发展,以及阿拉伯经济伦理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主要特征、原因分析和前景发展,并对未来所能继续开展的学术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周明[5](2019)在《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组成。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问题和观点、创新点和研究方法。正文由八章组成,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为“近代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社会状况”,这也是对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1854-1902)所处时代背景的介绍。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地区的统治、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全面冲击、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卡瓦基比所处社会最主要的时代特征,在前两大方面,笔者重点以卡瓦基比主要生活的大叙利亚地区为例予以说明。第二章为“卡瓦基比思想之形成”,包括卡瓦基比生平、作品简述和其思想形成之渊源。卡瓦基比丰富的人生阅历促进了他思想的形成,他的两本着作——《诸镇之母》(?)、《专制的本质与奴役的根源》(?)是其思想结晶在今天的主要体现,其思想形成之渊源与西方文化中优秀成分的吸纳、理性思维的运用和传统文化中的赛莱菲耶思想亦密不可分。第三章分析卡瓦基比的政治思想。首先,在反对专制上,阐述卡瓦基比对专制及专制政府的界定,总结他反对专制的原因,分析他反对专制的解决之道,除卡瓦基比所确立的三大原则外,笔者将归纳其反对专制的具体方式。再者,论述卡瓦基比政教分离思想倾向的表现及有关原因。最后,论述卡瓦基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从反对土耳其统治者的专制压迫、谋求阿拉伯人的自治乃至完全独立,倡导阿拉伯人在伊斯兰复兴中的领导权,反对西化和西方殖民主义的角度予以分析,并阐述其民族主义观的特性。第四章分析卡瓦基比的宗教思想,包括赛莱菲耶思想和重视伊斯兰集会的思想。第一,阐述他的赛莱菲耶思想的主要表现——正本清源,倡导积极入世,反对“塔格利德”(?)、提倡创制,在此基础上,从“中道发展之路”、“与时俱进精神”、“强调自由意志与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他这一思想的理性色彩。第二,阐述卡瓦基比重视伊斯兰集会的思想,这突出体现在他的思想中出现了召开伊斯兰会议乃至建立伊斯兰组织的构想,他意在通过集会促进伊斯兰世界的团结与复兴。第五章分析卡瓦基比的社会思想。首先,在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想上,主要论述他这一思想形成之源泉——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伊斯兰教义,以及它的具体体现——提倡物质文明建设,关注社会、经济不公问题,提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措施和原则。其次,阐述卡瓦基比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最后,主要简述卡瓦基比以倡导女性教育和工作为基本内容的女性解放思想。第六章阐释卡瓦基比思想的特点,其特点体现为反对专制和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上的温和渐进性,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女性解放思想和世俗化倾向思想上的不彻底性,在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关系、本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伊斯兰教内部既有元素方面的调和性。除阐释特点的表现外,本文还将就其中的一些原因进行分析。鉴于卡瓦基比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先驱的最突出的身份,第七章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对他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第八章将分析卡瓦基比思想对当今阿拉伯社会的启示,这些启示主要体现在民族团结、宗教宽容、女性解放、发展道路和民主建设方面。结语中,在论文结构的总体脉络下,主要简要概括了卡瓦基比政治思想、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通过对卡瓦基比思想与阿富汗尼、阿卜杜胡思想进行对比,可发现卡瓦基比思想的领先、独到之处,这也就不难理解他在阿拉伯伊斯兰思想界中的地位。附录为卡瓦基比在《诸镇之母》中对阿拉伯伊斯兰社会落后原因的概括。

李亚楠[6](2019)在《《古兰经》中的“始祖故事” ——作为叙事文本的研究》文中认为这篇论文是将《古兰经》中“始祖故事”作为叙事文本的研究,在论述的过程中将采用结构主义叙事学与伊斯兰教思想结合的进路,探讨作为天启文本的叙事者如何运用叙事技巧传递信息,以及在阅读中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类如何与作为信息发送者的真主建立联系。全文包括三个部分,绪言、三章正文和结语。绪言部分主要论述了国内外有关古兰经学的研究现状,文章将以新旧两个时期分析研究热潮、趋势与缺憾,此外还将涉及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价值与创新之处。正文的第一章是关于《古兰经》“始祖故事”的叙事者分析,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是对“始祖故事”的概述,主要以《古兰经》马坚译本和相关圣训为依据,还原一个散见在各个章节的不完整的“始祖故事”;第二节涉及叙事者类型,依据叙事学相关理论将叙事者分为“事后叙事者”、“事前叙事者”、“同质叙事者”和“异质叙事者”四种类型并分析由不同叙事者带来的不同的文体功能。正文的第二章则是有关“始祖故事”的互文性表征,由两节构成。第一节介绍互文性思想的发展脉络,包含索绪尔的符号理论、巴赫金的复调与对话理论以及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概念的贡献;第二节详细论述了“始祖故事”的互文性表征,区分了文本间互涉和文本内互涉两个领域,前者通过《古兰经》与圣经经文的比较,探讨了包括创世过程、人的形象和地位以及原罪观在内的两大宗教核心教义之异同;后者以《古兰经》特有的离散式结构为依据,探究“始祖故事”在《古兰经》文本内的互涉,论文从双值性和景深性进入研究,目的是得出“始祖故事”对人类境遇的总括:一种悲剧性与希望性的结合。正文的前两章之目的是厘清文本以何种形式促成人的阅读和理解。最后,正文的第三章涉及了人通向与真主的联系之路的方式,文本成为中介,人依靠阅读建立联系,文章反思并驳斥了“说情论”,得出结论:人是自己的说情者。结语部分,对整个研究进行总结,取消“说情论”,明确《古兰经》的中介地位,提出试探性的想法:人在阅读中称信,在行为中称义。以此作为对过往研究的回应和对古兰经叙事神学的发展表示期望。

狄芮[7](2019)在《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研究》文中认为穆拉·萨德拉,16世纪末到17世纪前半叶伊朗萨法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他综合古希腊哲学、伊斯兰逍遥派哲学和光照主义哲学以及一些穆斯林先贤的哲学思想,发展出了“超验神智学说”。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从哲学语境下探讨其超验神智学当中的哲学思辨性,并结合宗教哲学的观点对其神智学思想加以剖析。首先,穆拉·萨德拉将“存在(wujud)”作为超验神智学的基础和原则,在他看来现实当中除了“存在(wujud)”,都不是真实的,并对存在和本质作了区分,认为存在只是存在的真实状态,而不是某种事物的属性,存在本身已经是真实的东西。萨德拉对存在的哲学论证,赋予了“存在(wujud)”真正应有的崇高地位,并在“存在(wujud)”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质性运动理论(harakajauhariya)。其次,萨德拉超验神智学的知识学说提出了感知理论,认为知识就是纯粹的存在,不单只是物质而①,并以“智慧”(hikmat)”为基准讨论了人类智慧与超验智慧。再次,关于神的表述,萨德拉将神视作绝对的纯粹的存在,并认为神作为一切的基础,并不能被其他人去求证,因为神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萨德拉开创性地证明了“人”的存在,并提出人是以神为向导的存在。最后,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不仅仅包含了大量关于美和爱的形而上学的论述,还从宗教语言的角度对如何深入理解经典提出了建议。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说”在此后影响着伊朗近现代的哲学发展,甚至在印度次大陆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认为,研究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说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当今时代,多文明不断碰撞并冲突,对萨德拉其人的圣贤品质和其思想的思辨性的探讨,对于我们加强文化交流和宗教对话有着一定意义和作用。

王文利[8](2018)在《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何一起合同纠纷案件无论当事人是否主张诉争合同无效,裁判者均需审查合同的效力,如若认定诉争合同有效,则需在裁判文书中表述诉争合同系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无悖于法律强制性规定合法有效;如若认定合同违法而无效,则需引用违反具体强制性规定法条,因此每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均无法回避合同效力之审查,存在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问题。作为一个价值判断问题,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即违法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须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合同违法即无效,自当无从研究此类合同效力,然则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肇始,无论立法者是否予以规定此概念,违法合同不一定无效已深入法治思维之中,如何进行司法识别责无旁贷成为研究对象。当企及探究强制性规定类型精确化、标准化沦为无法实现之幻想,放弃则欲罢不能,如何判定违法合同的效力依旧是司法实务中疑难杂症。《民法总则》第153条未采纳强制性规定类型化概念,源于理论与实务界争议较大、无明确区分标准。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空降“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之概念,立法未予采纳极具正当性,不仅在于无明确司法识别标准,更主要困境为如何界定之,概皆源于强制性规定类型化系法学概念,并非法律或言立法术语。现因上述原因虽未纳入立法之中,但如何司法识别违法合同的效力依然系裁判难点之一,可谓沉珂痼疾未除,又添并发症,争议不仅未平复,相反更加激烈。探究违法合同之效力,如若继续固持沿循强制性规定类型标准化之路径,因其固有性质使然,无法实现初衷。如何精准识别违法合同效力,仍需自法律历史中探寻,因人类的各种社会制度均起源于蒙昧社会,发展于野蛮社会,成熟于文明社会,法律制度亦不例外。欲探寻法律体系中细枝末叶,需自无效合同规则的历史演化肇始。强制性规定和违反之无效合同先于国家、法律存在,起源于远古时代之禁忌和违反禁忌的合同。无效合同规则的成因基础为公平、良知、正义、效率,分别系其民法学、伦理学、哲学、经济学基础。有效合同自有价值判断理念,合同有效的基石为鼓励交易、契约自由、等价交换等,鲜有探讨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理念,无效合同规则亦应存有其相应价值判断理念:维护交易秩序是其首要需求,保障契约自由是其必然结果,鼓励和促进交易是其内在目的。强制性规定源于氏族禁忌,先于法律而存在,其类型化并非如我国学者误传系史公尚宽先生所创,细究其雏形可追溯至罗马法中将限制性法律或禁止性法律划分为不完善法律、不完全完善法律及完善法律,在我国系“舶来品”,其继受中存在诸多失误,其中之一,当下学术界和司法实务界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效力认定存在极端两极化,即过于宽松和苛求。对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合同效力认定,矫枉过正,如苛求认定有效,随意扩大无效的范围。其成因无外乎学术研究存在误识、理论准备不足、司法识别路径指向不明。虽强制性规定类型标准、精确化是无法实现的梦想,但仍具有相当的价值功能:根本性转变了裁判者的理念、慎重对待违法合同的效力、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为防止公法过分干涉意思自治、保持适度管制,需要对强制性规定加以一定限制,两分法起到了在私法领域桥头查验欲进入国家管制、分辨强制性规定对私法行为效力影响的审核作用。两分法作为一种严格预防强制性规定对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否定的守桥者(裁判者)手中检测仪器之一,规制无效民事法律行为,尊重和守护意思自治是守卫者使用两分法之本分,其价值功能亦在此。强制性规定类型化并非唯一司法识别违法合同效力利器,识别强制性规定类型需考量立法目的、衡量相冲突利益、法益之种类、交易安全,其所禁止者,究系针对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等,加以认定。不仅如此,还应当考量无效后果、法律效果、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平、公正原则。综合考量各种影响合同效力之因素,慎重适用强制性规定否定合同效力,尽量减少无效合同之认定。我国无效法律行为规则的历史演化,特别是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系改革开放伴生物,随前者不断深化而变化,历经任意无效、限制无效至严格限制无效之清晰可见脉络。其进步性不可小觑,但因我国改革开放仍然在路上,故现行规则及其适用依然存在不足,突出表现在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中:适用法律依据不规范、认定合同无效扩大化、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识别有误、裁判无效依据有误、请求确认合同无效是否适用诉讼时效自相矛盾。特别是在法律适用上存在适用《合同法》第52条不规范:依据该条认定合同有效;不直接适用该条认定合同无效;笼统适用该条;混用该条各项。无效扩大化表现为:有瑕疵合同认定为无效;委托理财合同保底条款认定无效于法无据;将未生效合同判定无效。诸多司法识别失误主要源于司法实践忽视法律适用、强制性规定泛滥、强制性规定类型化识别认识模糊。矫治上述缺失首先须在立法上清理限缩强制性规定,慎重判定违法合同无效,在此基础上奉行“存疑推定有效”之规则,具体而言,不轻易否定合同效力;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不因部分无效否定整体合同效力;法定撤销及解除优先于无效。在违法合同中,违反资格准入强制性规定的嗣后补正合同,作为特例,此类合同主要是指房屋买卖、房屋租赁、土地使用权出让、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合意,合同已成立甚至履行,但出卖方、租赁方、出让方未能在规定期限内或自始至终未依法取得相关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消防验收安全合格证、出让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地产开发经营资质证书及依法被法院查封财产后擅自处分的合同,合同标的物或其建筑行为因此存在瑕疵,但存在取得相应许可证或涤除瑕疵可能性的合同。该类合同异于无效合同补正及无效合同转换,虽合同内容具有一定瑕疵,但存在涤除瑕疵可能性,并不因此无效。无论自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基础、理念,抑或违法合同效力之司法识别,均旨在限制强制性规定即公权力对意思自治过度干预,尊重当事人合意,尽量认可合同有效,严格控制违法合同无效之司法判定,鼓励交易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马振华[9](2018)在《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文中指出本文以东乡族的社会文化生活为研究对象,将主要着眼点放在其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等几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式完成资料搜集。东乡族社会文化在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形成一套独特、合理的单元,从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地域性的社会组织,再到其日常生活,共同构成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特点。弄清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既为甘肃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建设和西北地区扶贫工作提供借鉴。本文力图以研究者的视角,全方位地阐释东乡族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为学术界对这一甘肃特有少数民族进行全面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扶贫政策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即绪论、正文六章、结语。第一部分为绪论,就选作本研究的缘由、相关学术史、理论基础和研究内容、思路、方法、目的等作一概要叙述。正文第一章,系统考察了有“水落城”之称的东乡族自治县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对东乡县四面环水而以干旱着称的特殊自然地理环境,在丝绸之路东端的历史地位,以及文化环境、族群分布、东乡语与小儿经,生活在特殊环境中的东乡族的生计方式的特点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认识。对田野工作点妥家沟小流域作了细化描述。第二章,专论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历史记忆。对学术界关于东乡族族源的各种观点及其支撑材料进行了批判性的讨论与质疑,将口述历史、小儿经记载、手抄本古兰经等非官方记载引入研究依据中,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东乡族历史记忆多元化和进一步推进东乡族族源研究的看法。第三章,根据东乡族社会基层组织的实际情况,将其划分为基层社会行政组织、宗教单元-者玛提、家族单元-家伍三类,并就其各自的功能与作用进行了考察,提出了自己的认识。第四章,考察东乡族社会文化生活。在社会调查等田野工作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东乡族群众的宗教活动场所清真寺与拱北、东乡族的传统节日、东乡族人生礼仪、葬礼等几个方面,提出东乡族的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共存共生与涵化的结果,是东乡族人对本民族文化自我调适的实践,是东乡族文化本土化、中国化的结果。第五章,讨论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独特的医者与医疗行为。对杜瓦池从业者妥十二布、妥麦藏、马万良三位医者及其医疗行为进行了个案考察,指出杜瓦池吹杜瓦行为的出现和盛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中国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外来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调适的结果。这种民间治疗行为对人的精神、心灵进行舒缓、引导和释放,在缺少医疗条件时为群众解决切实的痛苦,为地方公共服务建设起着某种补充作用。结语部分,提出了对全面认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几点思考,以回应东乡族社会文化的相关问题,也对未来东乡族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王根明[10](2019)在《王静斋爱国思想与实践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静斋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伊斯兰教界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中国宗教史、中国民族史以及中华民国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他一生译着颇丰,着作等身,首次翻译《古兰经》和《伟嘎业》为中文,还翻译波斯文学名着《真境花园》,编译《中阿双解中阿新字典》等,他还主编《伊光月报》,历时19年发行129期。“九一八”事变之后,王静斋以笔为旗,奔走呼号,为动员回民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做出了极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王静斋全身心地投入到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发起成立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创办抗日爱国报刊,以伊斯兰教教胞喜闻乐见的方式,译释经典,阐明教义,宣讲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四大爱国教长”之一。王静斋在民国十年(1921年)首次提出了爱国爱教的主张,这个主张很快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界的共识,也迅速成为中国宗教界的共识,影响深远。王静斋是中国伊斯兰教着名的教长、翻译家、报人、社会活动家。本论文研究了王静斋的爱国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本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王静斋爱国思想与实践活动的缘由和意义,以及学界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第2章简述了王静斋的生平与学术活动;第3章为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发轫,论述了王静斋对爱国主张的宗教解读以及国民党中央对王静斋爱国活动的肯定,用珍稀史料解析了王静斋对20世纪初叶中国国弱民贫的思考和对国家强盛的渴望,以历史事实证明王静斋深明大义,爱国爱教,守正不阿。第4章和第3章一脉相承,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理,人的认识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实践活动,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形成自然也是如此。第4章侧重社会实践活动,这两章的主旨是一以贯之——阐述了王静斋创立爱国组织中国回民救国协会、创办会刊(《中国回民救国协会通告》《伊光月报》)及其历史贡献。第5章以民国史料为依据阐述了王静斋爱国思想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以伊斯兰教教义宣传爱国——首次为中国伊斯兰教同胞确立“爱国属于信仰”为教义;以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为楷模,鼓舞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奋勇抗战;以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阐释为依据,积极号召全体伊斯兰教教胞积极抗战。王静斋在抗战时期以身作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最后总结了王静斋爱国思想的特点。第6章是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影响与启示,主要论述了王静斋对中国宗教界的影响、人格魅力以及王静斋着述的学术贡献;总结了王静斋爱国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对当今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启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启示和对构建爱国思想理论的启示。王静斋的爱国思想,发轫于国难当头,为抗日救国而唤醒民众;其实质是以教义号召教胞热爱祖国。近百年来对回族人民和伊斯兰教界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华民族大家园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各民族和各宗教的永恒主题,引导民族宗教界人士热爱和报效祖国,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王静斋的爱国思想与实践堪称是时代的丰碑。

二、释《古兰经》中的“民族”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释《古兰经》中的“民族”概念(论文提纲范文)

(1)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关于伊斯兰经典女性观的研究
        2.关于希伯来经典女性观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二者宗教神话中对女性地位设定比较分析
    (一)二者设定的女性皆处于第二性位置
    (二)希伯来神话中女性是男性的陪伴者
    (三)伊斯兰神话中男性是女性的保护者
    (四)宗教经典神话视域下的女性观比较
二、二者宗教经典中有关女性的论述比较分析
    (一)希伯来宗教经典《塔纳赫》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表达
    (二)伊斯兰宗教经典《古兰经》尊重和保护女性言论
    (三)希伯来宗教经典《塔纳赫》中的女性职能
    (四) 《古兰经》对女性限制出于“保护”目的
三、二者经典中模范女性的事迹比较分析
    (一)亚伯拉罕妻子撒拉与穆罕默德妻子赫蒂彻
    (二)亚伯拉罕小妾夏甲与穆罕默德小妻阿伊莎
    (三)希伯来经典模范女性他玛和路德的故事
    (四)伊斯兰模范女性麦尔彦与法蒂玛的故事
四、二者女性观对古代女性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一)二者女性观对女性宗教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二)二者女性观对女性法律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三)二者女性观对女性社会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四)二者女性观对女性家庭地位影响比较分析
五、二者经典中女性观异同的原因比较分析
    (一)希伯来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属游牧文明
    (二)希伯来是单一主神而伊斯兰是一神崇拜
    (三)古典时代男性发挥的作用确大于女性
    (四)伊斯兰教对希伯来女性观的继承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外文文献
    (二)中文文献
致谢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意识
        (二)现实考量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二)国外的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相关研究成果
        (三)国家构建的概念、内涵与理论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结构
    五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南亚穆斯林独立建国的时代背景
    一 前现代时期:南亚穆斯林政权的出现
    二 西方殖民时代:穆斯林的危机与应对
        1.殖民主义对穆斯林社会的冲击
        2.伊斯兰复兴主义者的探索
        3.伊斯兰现代主义者的探索
    三 20世纪前叶:穆斯林独立建国的观念和实践
        1.穆斯林联盟的成立和发展
        2.“巴基斯坦”概念的形成
        3.“两个民族”理论的形成
        4.《拉合尔决议》的通过
        5.《拉合尔决议》之后的建国过程
    小结
第二章 巴基斯坦国家性质的构建
    一 构建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条件
        1.殖民体制下的伊斯兰教危机
        2.原教旨主义的社会动员
        3.泛伊斯兰主义的社会动员
    二 国体伊斯兰化时期(1947-1977)
        1.国家的世俗主义起点
        2.《目标决议》的伊斯兰化转向
        3.三版宪法对伊斯兰化的确认
        4.政策领域的伊斯兰化倾向
    三 全面伊斯兰化时期(1977-1988)
        1.全面伊斯兰化政策
        2.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一——教派政治
        3.全面伊斯兰化后果之二——原教旨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巴基斯坦国家政体的构建
    一 军队干预政治的历史基础
        1.新生国家对军队的依赖
        2.军队的建设与扩张
        3.军队介入政治的开端
    二 军队对政治的直接领导
        1.第一次军政府时期(1958-1971)
        2.人民党政府时期(1971-1977)
        3.第二次军政府时期(1977-1988)
    三 宪政建设的坎坷及其成因
    小结
第四章 巴基斯坦国家认同的构建
    一 东巴基斯坦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71)
        1.东巴-西巴的并立格局
        2.东巴-西巴的长期矛盾
        3.东巴基斯坦的分离
    二 西巴基斯坦内部的民族主义问题(1947-1988)
        1.信德民族主义
        2.普什图民族主义
        3.俾路支民族主义
        4.穆哈吉尔民族主义的出现
    三 多元认同:其他次国家行为体问题
        1.土邦
        2.部落
        3.城乡
    小结
结论
    (一)巴基斯坦国家的历史定位
    (二)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的三种维度
    (三)巴基斯坦国家构建维度间的关系网络
    (四)印巴比较视野下的国家构建成果评价
附录一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重要事件
附录二 巴基斯坦史常用缩略词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3)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与不足
    第四节 贵格会与巴哈伊概况及差异
第一章 两大教团初创期之信仰群体与公共活动
    第一节 社会改革中的异见群体
        一、英国新教改革中的贵格会
        二、波斯现代化改革中的巴布与巴哈伊教派
    第二节 贵格会与巴布教派的激进行为
        一、贵格会的激进表现
        二、巴布教派的暴力冲突
    第三节 公共事件后的宗教温和意识
        一、贵格会之自省转折:内勒尔事件
        二、巴布教派之内部分歧:塔希丽事件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比较与探讨
第二章 两大教团发展期之海外转移与组织调整
    第一节 宗教打压下的生存危机
        一、英国贵格会的艰难境况
        二、波斯巴哈伊的艰苦岁月
    第二节 自存意识下的海外转移
        一、初传新英格兰的贵格会
        二、巴哈伊教派初到美国
    第三节 发展意识下的组织创建与调整
        一、贵格会伦敦中心与跨大西洋组织
        二、巴哈伊灵体会与世界正义院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三章 两大教团和平期之和谐理念与和谐实践
    第一节 和谐理念的深入诠释
        一、贵格会:罗伯特·巴克莱与威廉·佩恩的宽容思想
        二、巴哈伊:巴哈欧拉与阿博都·巴哈的和平思想
    第二节 和平实践的外在表现
        一、贵格会:宾夕法尼亚“神圣实验”
        二、巴哈伊:“全球发展计划”及践行
    第三节 宽容和平的教内规行
        一、贵格会的教内禁令
        二、巴哈伊的教内预警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第四章 两大教团从激进到平和之特征比较
    第一节 异中有同的自我标识
        一、贵格会“光明之子”到“天赋平等”的观念深化
        二、巴哈伊“人类一体”与“宗教同源”的内核坚守
    第二节 同中有异的社会融入
        一、贵格会与与世俗社会的妥协
        二、巴哈伊与世俗社会的共融
    第三节 同中有异的管理模式
        一、贵格会领袖情结与松散管理模式
        二、巴哈伊领袖情结与民主集中管理模式
    第四节 比较与探讨
        一、理论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二、实践层面的比较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早期贵格会大事年表(1643-1723)
附录二 早期巴哈伊大事年表(1817-1963)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来源及其价值与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理论价值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经济伦理学发展概述
        1.2.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与篇章结构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阿拉伯经济伦理思想
    2.1 阿拉伯经济伦理相关定义
        2.1.1 阿拉伯的道德与伦理
        2.1.2 阿拉伯的市场与经济
    2.2 伊斯兰教经济伦理思想
        2.2.1 宗教赏罚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2.2 商贸交易理论中的经济伦理观
    2.3 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辩
        2.3.1 古代阿拉伯人的义利之辨
        2.3.2 近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物质论
        2.3.3 现代伊斯兰复兴主义的道德经济论
    2.4 阿拉伯人的贫富观与经商之道
        2.4.1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贫富观
        2.4.2 阿拉伯谚语格言与经商之道
        2.4.3 贾法尔的《最佳商贸指南》
    2.5 结语
第3章 阿拉伯政府经济伦理
    3.1 早期阿拉伯社会经济伦理
        3.1.1 前伊斯兰时期部落经济伦理
        3.1.2 伊斯兰教产生的背景和影响
        3.1.3 麦地那社团经济政策与道德评价
    3.2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2.1 阿拉伯帝国财政赋税伦理
        3.2.2 阿拉伯财政赋税伦理思想
        3.2.3 阿拉伯帝国政府经济伦理
    3.3 现代阿拉伯国家政府经济伦理
        3.3.1 阿拉伯国家经济发展概况
        3.3.2 阿拉伯经济一体化与伊斯兰金融实践
        3.3.3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与道德责任
        3.3.4 阿拉伯政府经济行为道德问责
    3.4 结语
第4章 阿拉伯企业伦理
    4.1 阿拉伯企业制度概况
        4.1.1 阿拉伯国有企业概况
        4.1.2 阿拉伯家族企业概况
        4.1.3 阿拉伯家族企业优劣
    4.2 阿拉伯企业道德原则
        4.2.1 企业与伊斯兰教义务论原则
        4.2.2 企业与部落集体良知论原则
    4.3 阿拉伯企业伦理责任
        4.3.1 现代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
        4.3.2 阿拉伯企业社会责任典范
    4.4 阿拉伯企业管理伦理
        4.4.1 阿拉伯家族企业代际传承
        4.4.2 阿拉伯管理者价值导向与行为原则
        4.4.3 影响阿拉伯企业管理的“关系”文化
    4.5 结语
第5章 阿拉伯工作伦理
    5.1 阿拉伯工作伦理概况
        5.1.1 阿拉伯人“工作即崇拜”的概念
        5.1.2 有关工作伦理的概念述评
        5.1.3 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1.4 新教工作伦理PWE与伊斯兰教工作伦理IWE
    5.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与工作价值观
        5.2.1 工作价值观概念述评
        5.2.2 现代阿拉伯人基本价值观概况
        5.2.3 现代阿拉伯人工作价值观概况
    5.3 现代阿拉伯人内外工作价值观与工作伦理
        5.3.1 现代阿拉伯人外在工作价值观
        5.3.2 现代阿拉伯人内在工作价值观
        5.3.3 从价值观看阿拉伯人工作伦理
    5.4 对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的启示
        5.4.1 中阿伦理主体基本价值观排序对比
        5.4.2 中阿跨文化经济合作伦理风险预防
    5.5 结语
第6章 结论
    6.1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意义与结论
    6.2 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未来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主要问题和观点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阿拉伯伊斯兰地区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地区
    第二节 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
    第三节 阿拉伯民族意识的觉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卡瓦基比思想之形成
    第一节 卡瓦基比生平简述
    第二节 卡瓦基比作品简述
    第三节 卡瓦基比思想形成之渊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卡瓦基比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反对专制
    第二节 政教分离的思想倾向
    第三节 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卡瓦基比的宗教思想
    第一节 赛莱菲耶思想
    第二节 重视伊斯兰集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卡瓦基比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伊斯兰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节 教育思想
    第三节 女性解放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卡瓦基比思想之特点
    第一节 温和渐进性
    第二节 不彻底性
    第三节 调和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卡瓦基比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影响
    第一节 启迪民智促进觉醒
    第二节 保留火种推动演变
    第三节 路线贯彻不失前瞻
    第四节 遗产阿盟领袖之师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卡瓦基比思想对当今阿拉伯社会的启示
    第一节 民族团结
    第二节 宗教宽容
    第三节 发展道路
    第四节 女性解放
    第五节 民主建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6)《古兰经》中的“始祖故事” ——作为叙事文本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 绪言
二 “始祖故事”的叙事者分析
    (一)“始祖故事”概述
    (二) 叙事者类型及功能
        1 事后叙事者与事前叙事者
        2 同质叙事者和异质叙事者
三 “始祖故事”的互文性表征
    (一) 互文性思想
        1 索绪尔的符号理论
        2 巴赫金的复调与对话理论
        3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理论
    (二)“始祖故事”的互文性表征
        1 文本间互涉
        2 文本内互涉
四 “始祖故事”与说情论
    (一)“说情”论在《古兰经》中的体现
    (二) 说情权的让渡
    (三) 人是自己的说情者
五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一、英文书籍
    二、中文书籍
    三、英文论文
    四、中文论文

(7)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五、论文存在的困难之处
    六、论文结构安排
第一章 穆拉·萨德拉哲学思想形成的背景及渊源
    第一节 穆拉·萨德拉生平及着述
        一、穆拉·萨德拉的生平及个人修行
        二、穆拉·萨德拉的主要着作
    第二节 穆拉·萨德拉哲学思想形成的时空背景
        一、萨法维王朝时期哲学的发展
        二、穆拉·萨德拉的哲学导师
        三、穆斯林圣贤对萨德拉的影响
第二章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的基本哲学理念
    第一节 超验神智学中的存在理论
        一、“存在”(wujud)基础与原则
        二、实质性运动理论(haraka jauhariya)
        三、时间(zaman)与永恒(dahr)
    第二节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的知识学说
        一、感知理论:知识就是纯粹的存在
        二、智慧(hikmat):人类智慧及超验性智慧
        三、关于神的论证:绝对的存在
    第三节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说
        一、灵魂的本质:非物质性
        二、人的发展与死亡:神圣的智慧何以可能
        三、关于灵魂复归而非轮回的论断
第三章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的哲学特征
    第一节 以安拉为人之向导
        一、证明“人”存在:“贫乏可能性”与实质性运动
        二、关注“人”的地位:人通过认识自己,则可认识其他事物
        三、安拉:人的向导
    第二节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中美与爱的特质
        一、伊斯兰教中的美与爱
        二、穆拉·萨德拉关于爱的形而上学
        三、穆拉·萨德拉关于美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超验神智学中宗教语言特征
        一、宗教经典的语言启示性
        二、宗教经典的语言符号象征性
第四章 穆拉·萨德拉超验神智学传承及后世影响
    第一节 萨德拉超验神智学在晚近东方哲学的延续及影响
        一、萨德拉思想在伊朗晚近哲学的延续
        二、萨德拉思想在印度伊斯兰哲学的延续
    第二节 西方视阈下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
        一、萨德拉哲学思想的西进
        二、当代西方学者对萨德拉哲学智慧之研讨
    第三节 萨德拉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
        一、超验神智学中的哲学思辨及宗教宽容
        二、当代文化交流的时代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动因
    二、选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研究状况
    四、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违法合同的“法”规范:强制性规定
    第一节 强制性规定的概念诠释
        一、强制性规定的范围
        二、相关概念辨异
        三、强制性规定的祛魅
    第二节 强制性规定类型化的演变
        一、类型化的现实性
        二、类型化的追根溯源
        三、类型化继受的缺失
    第三节 类型化既存问题成因
        一、法源误区
        二、储备不足
        三、识别路径指示不明
    第四节 二分法类型化的适用功能
        一、二分法类型化的功效
        二、二分法类型化的考量
        三、类型化精准目标的践行
        四、未入典并不是废弃
    小结
第二章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判断理论
    第一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历史演化
        一、无效合同的起源
        二、民法总则第153条对无效合同规则的影响
        三、我国无效合同规则发展趋势
    第二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建构基础
        一、民法学基础:公平
        二、伦理学基础:良知
        三、哲学基础:正义
        四、经济学基础:效率
    第三节 违法合同无效规则的理念
        一、首要需求:交易秩序之维护
        二、必然结果:契约自由之保障
        三、内在目的:鼓励和促进交易
    小结
第三章 违法合同效力的司法识别
    第一节 司法识别误区
        一、裁判文书适用法律条文不规范
        二、合同无效认定扩大化
        三、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错位
        四、合同无效判定依据不当
        五、适用诉讼时效认知不一
    第二节 无效合同司法识别误区的成因
        一、忽视法律适用
        二、强制性规定滥觞
        三、强制性规定类型识别不清
    第三节 无效合同识别误区之矫治方法
        一、清理限缩强制性规定
        二、慎重判定违法合同无效
        三、确定存疑推定有效规则
    小结
第四章 违法合同的特例:嗣后补正合同效力
    第一节 嗣后补正合同创设的必要性
        一、嗣后补正合同的概念及特征
        二、嗣后补正合同现存困境
        三、嗣后补正合同缺失性
    第二节 域外启示
        一、违法合同未必无效
        二、违法合同嗣后补正效力的法益权衡
        三、违法合同有效的法律后果不足为鉴
    第三节 嗣后补正合同的性质
        一、嗣后补正合同异于合同效力补正
        二、嗣后补正合同不同于无效合同转换
        三、嗣后补正合同的有效性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和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基础
        (二)核心概念与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东乡族的自然地理与人文生态
    第一节 水落城:东乡县的自然地理
        一、东乡县与“水落城”
        二、沟、山、旱:东乡地貌地形
    第二节 丝路辐辏:历史上的东乡
        一、丝路辐辏:东乡县的地理位置
        二、积石、枹罕与东乡:东乡县地理沿革
    第三节 河州之东:民族及分布
        一、河州之东:东乡与东乡族
        二、东乡语与东乡族小经
    第四节 东乡族生计方式
        一、东乡物产资源
        二、东乡族生计方式
    第五节 妥家沟流域:田野点的细化
第二章 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追溯东乡族族源:方法的批评
        一、对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讨论
        二、对上述研究的几点质疑
    第二节 东乡族社会中的历史记忆
        一、历史记忆:拱北中的赛义德们
        二、随下的:多元的历史记忆
    小结:东乡族社会历史记忆的分析
第三章 东乡族社会的社会组织
    第一节 基层正式社会组织:村委会
    第二节 非正式社会组织:者玛提
    第三节 非正式社会组织:家伍
    小结:国家与社会间的和谐有序相处
第四章 东乡族社会的传统节日与人生礼仪
    第一节 东乡族社会的传统节日
        一、圣纪
        二、拱北祭日
        三、火者会
        四、阿舒拉节——东乡族人的“妇女节”
        五、法图麦太太节——东乡族的“母亲节”
        六、史尼皇节——东乡族春节
    第二节 东乡族社会的人生礼仪
        一、命名礼
        二、割礼
        三、婚礼
        四、葬礼
    小结:礼俗化的东乡族传统节日和人生礼仪
第五章 东乡族社会文化中的医者和医疗行为
    第一节 杜瓦池相关研究与界说
    第二节 三个杜瓦池与他们的法历本本
        一、妥十二布和他的法历本本
        二、妥麦藏
        三、马万良和他的法历本本
    小结:本土化的民间医学文化体系
结论 对全面认识东乡族社会文化的思考
    一、“中国化与地方化”的东乡族社会文化
    二、“地理”中的东乡族社会文化
    三、理解文化、发展社会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王静斋爱国思想与实践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1.5 相关术语的界定
2 王静斋生平与学术述略
    2.1 生平事略
    2.2 学术述略
    2.3 小结
3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发轫
    3.1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萌芽
    3.2 王静斋对爱国主张的阐释
    3.3 国民党中央对王静斋爱国活动的肯定
    3.4 小结
4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实践活动——创办爱国组织与报刊
    4.1 创立爱国组织中国回民救国协会
    4.2 创办爱国会刊
    4.3 《伊光月报》的爱国报道
    4.4 小结
5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内容和特点
    5.1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内容
    5.2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特点
6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6.1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影响
    6.2 王静斋爱国思想的启示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四、释《古兰经》中的“民族”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希伯来与伊斯兰宗教经典中的女性观比较研究[D]. 赵梦婷.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1)
  • [2]国体·政体·认同 ——巴基斯坦国家构建进程研究(1947-1988)[D]. 时佳希. 吉林大学, 2020(01)
  • [3]从“激进”到“平和” ——贵格会与巴哈伊信仰进程之比较[D]. 章景然.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阿拉伯经济伦理研究[D]. 薛英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阿卜杜·拉赫曼·卡瓦基比思想研究[D]. 周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6]《古兰经》中的“始祖故事” ——作为叙事文本的研究[D]. 李亚楠.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7]穆拉·萨德拉的超验神智学研究[D]. 狄芮. 宁夏大学, 2019(02)
  • [8]违法合同的效力问题研究[D]. 王文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9]历史记忆、社会组织和日常生活 ——东乡族社会文化民族志[D]. 马振华. 兰州大学, 2018(06)
  • [10]王静斋爱国思想与实践之研究[D]. 王根明.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古兰经》中“民族”概念的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