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次股指期货推出的政策建议

关于本次股指期货推出的政策建议

一、对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政策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杨宁[1](2021)在《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贾存睿[2](2021)在《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裴雅琴[3](2020)在《股指期货管控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

吴思倩[4](2020)在《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影响及其非对称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正式开通了融资融券交易,4月份又开通了股指期货业务,这就为中国对冲基金的成长壮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这些年,通过在中国成立投资公司的方式,国际上的对冲基金也逐步跻身中国金融市场,同时中国的对冲基金在竞争中也不断成长起来。然而,现阶段中国监管层仍然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即怎样去发展对冲基金。在中国,对冲基金主要的对冲工具是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所以本文将以这两种对冲工具的实际数据为基础进行实证分析,分别研究我国主要的两大对冲工具,即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对A股市场稳定性的影响,及其非对称性效应的影响。首先,以沪深300指数作为因变量,对冲指数、融资余额和融券余额作为自变量,搜集这四个变量从2010年3月到2020年1月的月度数据,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探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通过拟合VAR和VEC模型,发现对冲指数与沪深300指数正相关,即对冲指数增加,大盘指数也会增加,这个结果也告诉我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交易,会在一定程度上参考这两个指数之间的影响关系,并以此来做出投资决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两融余额都对沪深300指数有显着的影响,但是影响程度不大,说明在当前融资融券规模下,融资买空和融券卖空交易对大盘的走势还不能起到很大的影响。其次,本文对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样本区间为2002年1月4日到2020年1月9日,通过残差平方图和ARCH-LM检验说明数据存在ARCH效应,因此,可以进行了GARCH建模,得出结论,股指期货实行确实会对稳定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且通过分区间拟合GARCH模型,可以进一步得出,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稳定性明显变好。最后,本文通过建立TARCH模型,研究股指期货型和融资融券型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的非对称性效应,发现对于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这两种对冲工具而言,“失”所引起的反应要大于“得”所引起的反应。进一步可以看到,不论是接收到消极还是积极信息,投资者对股指期货的反应都要大于融资融券,说明,在市场行情上行时,我们应该选择对利好消息反应更大的股指期货型对冲基金,在市场下行或疲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先放弃融资融券,更不能盲目跟风“禁止融券做空”政策,必要时,宁愿禁止对利空消息反应更大的股指期货型对冲基金。本文认为以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这两种对冲工具为代表的对冲策略并非是市场波动的罪魁祸首,相反,他们对市场还起到了稳定的作用。所以,在中国这个金融发展尚不完全的市场,应当适度放开对冲市场的管制,然后引进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工具,让我国对冲基金在竞争压力中成长,并且不断完善,从长远意义上提升中国衍生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迟云鹏[5](2020)在《基于股指联动的之字转向指标交易策略优化研究 ——以恒生期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股指期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随着国内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等股指期货的陆续推出,中国股指期货品种日渐丰富,加之沪港通、深港通的开通,国内投资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进行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股指期货的交易。同时本文研究意在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一种风险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的投资策略。因此,选用恒生期指合约作为研究对象,对之字转向指标投资策略进行研究优化。本文首先通过选取当前全球成交量较高的股指期货品种:欧洲斯托克50股指期货、标普500指数期货、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道琼斯指数期货以及中国国内推行时间最长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分别与恒生指数期货进行分析,得出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与道琼斯指数期货以及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有着显着的相关性,继而再以股指联动为前提下,将原之字转向指标策略增加枢轴点支撑阻挡位进行移动止损位判定,进行优化,构建出新的交易策略模型,并通过模拟交易检验,验证得出优化后的策略比原有策略具有更好的收益。

苏梦颖[6](2020)在《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特点决定了煤炭将在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中占主导地位。尽管中国的煤炭储量总量很大,但随着改革开放40年,经济快速增长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已经导致煤炭资源供给压力增大,资源枯竭趋势正在快速显现。目前中国煤炭的储产比仅为38年,远低于世界132年的平均水平。虽然近年来中国加强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力度,提高清洁能源消费的比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非化石能源还不能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煤炭能源的消耗仍将维持较高的比例,煤炭作为中国的长期主要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能源的加速消耗以及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迫切需要导致中国从2009年开始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煤炭进口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中国大宗商品国际定价权缺失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现象,无论作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还是出口国,中国在大宗商品国际贸易中始终均缺乏国际定价影响力,常常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长期被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体系边缘化,并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煤炭进口国,在未来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我们应当以史为鉴,未雨绸缪,积极争取煤炭国际定价权,避免中国陷入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影响当中。因此探讨如何取得中国煤炭能源的国际定价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取得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分析核心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定价权的形成机理以及作用机制,因此核心问题分为三个子问题,子问题1,从影响因素视角分析定价权形成机理。子问题2,中国煤炭的国际地位和定价权现状。子问题3,从现货和期货市场视角研究影响定价权的传导机制。在解决以上问题之前,我们考虑到中国在未来是否仍存在持续性的煤炭需求和进口是争取定价权的逻辑前提,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煤炭需求和进口趋势进行讨论。遵循问题导向,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对煤炭定价权的产生、煤炭定价权与市场势力的关系、煤定价权与煤炭期货市场的关系,煤炭现货市场与煤炭期货市场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分析其影响机制;其次,对中国煤炭未来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本文对于中国煤炭定价权研究的必要性;再次,采用面板数据,从市场势力视角研究中国煤炭在全球煤炭贸易市场的定价权现状;然后,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短期和长期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探究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接着,从时间序列实证研究角度,分析中国煤炭在全球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以综合考察中国是否同时具有期货市场上的定价权;最后,根据分析所得结论,为加强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有9章内容,首先进行理论基础的梳理,然后按照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撰写实证章节。第一,从供求定价理论开始,从理论上对定价权、市场势力、期货市场产生的脉络及研究必要进行了理论分析。第二,接下来是四章主体实证,中国争取煤炭定价权的必要性的实证分析、中国在全球煤炭现货市场上的定价权研究、中国煤炭市场和期货市场动态关系研究、中国在全球煤炭期货市场上的定价影响力研究。最后为结论总结和政策建议。按照这个思路,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到第4章的内容。第1章是绪论,主要内容为背景、章节安排和创新点等,第2章是理论梳理和文献综述,对本文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前人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找出优点与不足,并针对不足之处,展开研究。第3章是对全球及中国煤炭市场现状的研究。第4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研究论述了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对中国煤炭定价权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做了分析,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主体部分。包含第5章至第8章内容。第5章,首先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并将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纳入进来,重新预测煤炭需求峰值,考察中国树立和争取煤炭能源定价权的现实需要。本章运用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煤炭需求拐点测算。同时,构建了ARMA模型,对中国煤炭进口总量进行回归分析,以此对未来中国煤炭进口量的走势做出合理预测。本章对中国未来煤炭需求趋势做出了两个判断:第一,2013年并非煤炭需求下降拐点,若按6.5%的年均GDP增长率,在2037年才会达到煤炭需求拐点。第二,未来几年,中国煤炭进口量会处于上升状态。既然中国未来一定时期内处于煤炭需求上升期、煤炭进口增长期,煤炭价格的巨幅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国家能源供给,因此,积极研究中国煤炭市场的国际定价权现状已刻不容缓。第6章,从市场势力的视角,分析全球主要煤炭进出口国贸易情况以及中国主要煤炭进出口国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关系。以煤炭价格为例采用面板数据,利用PTM模型估算了全球主要进出口大国的市场势力,并基于PTM的结果选择进一步对中国煤炭进出口的市场势力建立了基于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SMR模型。结果表明,在PTM模型框架下,澳大利亚、印尼、俄罗斯、中国均在煤炭出口市场中市场势力显着,具有煤炭出口定价权。煤炭进口市场中,仅中国拥有较弱的煤炭定价权,印度、韩国、日本均没有煤炭定价权。煤炭国际贸易在主要煤炭出口市场均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属于卖方市场。煤炭出口贸易中,优势出口国可以通过汇率的传导在目标市场进行差别化定价,进而表现为在目标出口国拥有市场势力。煤炭进口贸易中,日本和韩国不存在市场势力与其煤炭完全依赖进口有密切关系。印度不存在市场势力,印度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会导致进口价格的上涨,进而使得印度进口商的收益减少。以上结论反映了进口国在煤炭贸易上的弱势地位,同时也反应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煤炭能源产业落后的事实。由于本文主要侧重研究中国的市场定价权,第6章在通过进口商的PTM模型测度得到中国具有国际煤炭影响力后,选择了进一步构建基于Lerner指数理论的修正后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SMR,通过纳入更多变量对中国的进口定价权进行补充实证。结合PTM模型及SMR模型的实证结果,对中国煤炭的国际定价权的整体评估如下:第一,中国对印尼煤炭进口有市场势力,对澳大利亚的煤炭进口没有绝对市场势力。第二,在市场势力PTM及SMR模型下,影响煤炭进出口价格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煤炭替代品如天然气等能源的价格、双方国家的GDP增长率、运输距离和进口国的需求弹性因素等。第三,在整个煤炭国际贸易市场中,中国具有一定的卖方市场势力,但中国煤炭出口量很少,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家。在中国煤炭出口的十一个主要目标市场上,除印尼外,均存在市场势力,由于目标出口国仅是亚洲国家,且出口量较小,可以认为,中国拥有亚洲范围内的煤炭出口定价权。可以成为全球煤炭能源定价的重要力量。第7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模型,实证研究了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动态关系,考察煤炭期货市场的价格是否能够引导现货市场价格。本章运用2013-2019年的1521组日度时间序列数据,将中国郑州动力煤市场价格对秦皇岛动力煤现货价格先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回归、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等,发现中国动力煤期货和中国动力煤现货的变动具有联动效应,他们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动态联系。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说明中国动力煤现货价格和动力煤期货价格互为影响,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已经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基础。第8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期货市场与定价权之间的互动机制,然后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金融市场视角下的价格传递理论模型,并对期货价格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的定价影响力与欧洲ICE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及ICE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本章选取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三个品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广义谱分析方法对2013年-2019年间共1940组期货价格日度数据进行分析,实证显示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ICE南非理查德湾煤炭期货市场对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的影响更大。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与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二者之间存在单向的价格引导关系,但中国郑州动力煤期货市场对ICE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市场的影响非常微小。研究表明,中国缺乏与第一大进口国地位相匹配的定价权优势。最后一部分为第9章,为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前面每章的研究进行了总体总结,针对总结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针对本文研究的不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基于上述研究工作,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点政策建议。第一,整合与完善中国煤炭产业链,规范煤炭现货市场;第二,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第三,提高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信息有效性;第四,健全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参与国际煤炭定价,形成权威的国际煤炭基准价,积极打造国际煤炭定价中心。经过深入思考和总结后,笔者认为本文存在如下三个创新点:1.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本文较合理地将包含三次项的EKC曲线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并以此预测煤炭需求峰值(拐点)。使用逻辑及高斯曲线的研究中,大多忽略了空间因素。经济增长对煤炭需求的影响同样缺乏细致讨论,本文试图引入EKC这一经验假说并对其验证。结合EKC与空间计量的研究中,或不直接涉及煤炭消费需求,或将EKC中经济增长对因变量的倒N型关系以简单的倒U型关系取代,本文将三次项纳入模型可以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与预测。2.研究视角上的创新。从现货及期货市场两个视角测度中国煤炭国际定价权。相关研究通常只关注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中单个市场的定价权,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基于市场势力相关理论与计量经济学方法,不仅对中国在煤炭现货市场是否具有市场势力进行了检验,还对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对全球其它主要期货市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同时研究了煤炭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间的动态关系,从而能够更全面地测度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3.研究内容上的创新。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替代品,或者拥有交易中心左右煤炭相关金融产品价格,对于煤炭定价权研究相对较少。中国学者则多侧重于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本文展开对中国煤炭定价权的直接研究,是对能源定价权相关文献的有益补充,也能为解决中国能源结构现实问题提供参考。

章娅薇[7](2019)在《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研究 ——基于上证50高频数据回测分析》文中认为股指期货是一种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基本功能,股指期货的出现既丰富了投资产品的种类,还有助于投资者规避风险。股指期货有多种套利策略,其中,期现套利是当前金融市场的研究热点,是常见的交易策略之一,期现套利的运用,有利于价格发现,可以调整期货和现货价格之间的偏差,提高期货定价的合理性。本文在对股指期货套利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股指期货在国内发展的概况,以上证50股指相关数据,基于持有成本定价模型理论构造,对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首先以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相关定价理论为重点,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因国内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将沪深300作为分析对象,上证50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上证50当作实证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观察,发现当月合约、下月合约和当季合约的数据与现货价格数据高度相关,因此在实证分析中,就可以选择将当月、下月和当季合约的价格作为实证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之后基于高频数据,观察现有的套利机会,结合期现套利相关理论和模型,运用MATLAB编写策略程序,计算其收益率,通过多方面比较分析套利的收益和风险,为投资者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对实证分析中的成本因素进行更新,使得套利效果更加接近实际市场状况,在验证持有成本模型的可行性后,根据基差的波动,将套利操作放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收益和风险的回测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上存在套利机会,也反映我国市场有效性缺失,不利于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在套利收益的分析中也发现,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高频数据能更好地捕捉到套利机会,套利成本对套利收益的影响较大,套利成本的增加会极大减少套利空间,从不同阶段上来看,在基差波动较大阶段,即期市现市价格差较大时,期现套利策略会存在较多套利机会,并得到较大收益,;而在套利风险的分析中可发现,较基差波动平稳阶段来说,在波动阶段,投资者进行期现套利时面临的风险也较大。因此建议投资者投资时应保持理智,在充分考虑到风险的基础上进行套利,并且考虑到目前市场上平今仓成本较高,不应盲目进行高频交易。

刘弘艺[8](2019)在《放宽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6月,中国股市遭遇断崖式下跌,恶意卖空的股指期货投机者被舆论称为罪魁祸首。为稳定股票市场,中金所颁布了一系列严格的股指期货管控措施,股指期货“名存实亡”。此后股市逐渐走稳,但由于缺乏股指期货进行风险对冲,系统性风险难以释放,市场流动性逐渐枯竭。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并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中金所又于2017年2月至2019年4月连续四次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在此背景下,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已成为学术界、监管层和市场参与者广泛关注的问题。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股指期货相关理论体系,还可以为监管者与市场投资者提供对策建议,从而促进股指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研究了前三次放宽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首先根据理论综述及市场现状,从理论上分析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接着采用事件研究法,通过计算沪深300样本股每日平均异常收益率与累积异常收益率研究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的事件效应,同时选取沪深300指数日收益率数据,通过构建引入虚拟变量的GARCH模型研究放宽限制对沪深300现货波动的影响。随后选取沪深300期现货市场的日收益率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与分位数回归模型,从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影响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如下: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短期内能稳定现货市场,但在长期无法抑制其上升或下跌趋势。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沪深300现货市场波动的抑制或加剧的作用非常有限且会随时间逐步衰减。总的来看,第一次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降低了沪深300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第二次放宽限制提高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第三次放宽限制对现货波动的总体影响不显着。此外,放宽限制后期货市场对现货波动的影响要小于放宽限制前,而现货市场受期货市场冲击产生波动的衰减速度要大于放宽限制前。与此同时,放宽股指期货交易限制改善了沪深300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影响的非对称性,尤其降低了其在极端下跌行情下对现货市场的“助跌”作用。

董鑫[9](2019)在《2015年股灾背景下股指现货与股指期货的波动性溢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6月至8月,中国股市崩盘,市场多次出现“千股跌停”的现象。很多人将这次股灾归咎于股指期货,认为是期货市场的大规模卖空导致了现货市场的急剧下跌。随后,监管层对股指期货实施了一系列限制交易的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限制开仓数量等。考虑到国内期货市场因“T+0”的交易制度和拥有更多专业参与者使得市场上相关新信息会更快地反应在期货价格的变动上。本文从股灾背景出发,针对股灾后市场上“期指带动股指下跌”的论点,实证研究股灾前后沪深300股指现货和股指期货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首先,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类文献进行回顾,并对造成不同市场之间波动性溢出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其次,本文对衡量不同市场之间波动溢出效应的计量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本文收集了2014至2016年期间我国沪深300股票指数及其股指期货日交易数据(低频数据)以及2014至2015年期间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利用VAR和BEKK-GARCH模型对期货和指数的对数收益率序列建模,研究股灾前后沪深300股指期货与指数之间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最后,本文分别采用上证50和中证500的股指期货与现货的交易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低频数据分别建立VAR和BEKK-GARCH模型时发现,股灾前(2014.01-2015.06)和股灾后(2015.09-2016.12)两个时间段内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存在双向的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股灾中(2015.06-2015.09)时间段内因数据量过少,BEKK-GARCH模型并不收敛,无法得出有效结论。(2)采用5分钟高频数据构建分别建立VAR和BEKK-GARCH模型时发现,在任一时间段内,沪深300股指期现货市场之间均存在均值溢出和波动溢出。通过比较发现,根据高频数据建立的BEKK-GARCH模型更为稳健,并且实证结果表明:(1)股灾前(2014.01-2015.06):当新信息进入市场时,沪深300股指期货对沪深300指数波动的贡献比大于沪深300指数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的贡献比;期货市场往期波动对现货市场当期波动的贡献比与现货市场往期波动对期货市场当期波动的贡献比均小于1%。整体来看,股灾前沪深300股指期货对股票指数有显着的波动溢出效应。(2)股灾中(2015.06-2015.09):当新信息进入市场时,沪深300现货市场和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之间存在双向波动溢出,但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对沪深300股票指数波动的贡献比小于股指对期货波动的贡献比;代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往期波动对股指波动影响的参数并不显着。整体来看,沪深300股票指数对股指期货有显着的溢出效应。(3)股灾后(2015.09-2015.12):当新信息进入市场时,沪深300股票指数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波动的贡献比大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对沪深300股票指数波动的贡献比;代表期货市场往期波动对当期现货市场影响的参数并不显着。整体来看,股灾后沪深300股票指数对沪深300股指期货有显着的溢出效应。比较股灾前中后三段区间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只有在股灾前,沪深300股指期货才对沪深300股票指数产生了显着的波动溢出效应;在股灾中和股灾后,反而是沪深300股票指数对沪深300股指期货产生了显着的波动溢出效应。换言之,本文的实证结果并不支持“股灾期间沪深300股指期货是现货下跌的元凶”的猜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监管层如何合理制定期货市场的交易规则特别是不能随意限制交易的做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郑勋晖[10](2019)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以股指期货松绑为背景》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2月20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推出了沪深300股指期货,并于2010年4月16日起正式在交易所上市交易,这标志着我国股指期货的正式推出。但是,随着2015年6月资本市场发生异常波动的现象,股指期货被认为是引起暴跌的元凶,成为众矢之的。当年的9月2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针对股指期货采取了限制性措施,而这使本来就缺乏流动性的市场的流动性趋于枯竭,股指期货的交易量断崖式下跌。随后,中金所逐步放开了对股指期货的限制,分别在2017年2月17日,2017年9月15日,2018年12月3日和2019年4月19日对其进行了四次松绑。本文以中金所对股指期货松绑为事件,研究股指期货在此背景下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股指期货政策的颁布过程及内容介绍,随后针对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性影响的进行了相关的理论分析。本文在构建GARCH模型之前使用了格兰杰因果检验、描述性统计分析、ADF平稳性检验和ARCH效应检验以检验GARCH模型是否是可行的;接下来将股指期货松绑的时间点作为虚拟变量,构建GARCH模型来分析沪深300股指期货对中国现货市场的波动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的数据为沪深300股票指数和沪深300股指期货,以第一次股指期货松绑为分界点,将数据分为三组进行比较,最后引入虚拟变量。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指期货的松绑虽然增强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传递信息的效率,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并且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杠杆效应。

二、对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政策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政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4)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影响及其非对称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对冲基金对证券市场稳定性方面的研究
    2.2 股票市场稳定性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
第三章 对冲基金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股票市场的路径分析
    3.1 对冲基金交易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3.1.1 融资融券型对冲基金的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3.1.2 股指期货型对冲基金交易制度存在的问题
    3.2 对冲基金对股票市场影响的路径分析
        3.2.1 融资融券型对冲基金对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机理
        3.2.2 股指期货对证券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机理
第四章 融资融券型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4.1 VAR模型定义
    4.2 实证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股指期货型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5.1 ARCH模型的定义
    5.2 实证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股指期货型和融资融券型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的非对称性效应研究
    6.1 TARCH模型的定义
    6.2 实证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建议
第八章 不足与展望
    8.1 创新点与不足
        8.1.1 主要创新点
        8.1.2 论文的不足之处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股指联动的之字转向指标交易策略优化研究 ——以恒生期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股指期货在国内发展概况
        1.1.2 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发展概况
        1.1.3 国内投资者期指交易现状
        1.1.4 投资者在恒生期指合约交易时遇到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不同市场联动性
        1.4.2 交易策略研究
    1.5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之字转向策略
    2.1 相关理论
        2.1.1 道氏理论
        2.1.2 江恩理论
        2.1.3 艾略特波浪理论
    2.2 交易策略
        2.2.1 三重滤网交易系统
        2.2.2 交易策略排行
        2.2.3 枢轴点分析方法
    2.3 之字转向指标
        2.3.1 之字转向(Zigzag)指标含义
        2.3.2 之字转向指标参数说明
        2.3.3 之字转向指标算法
        2.3.4 之字转向指标使用注意事项
    2.4 之字转向交易策略
        2.4.1 趋势策略
        2.4.2 反转策略
        2.4.3 之字转向策略应用于恒生期指收益分析
        2.4.4 之字转向策略不足之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股指期货联动关系分析
    3.1 国际上主要的股指期货
        3.1.1 标普500指数期货
        3.1.2 道琼斯工业指数期货
        3.1.3 新华富时A50指数期货
        3.1.4 恒生指数期货
    3.2 股指间联动的机理分析
    3.3 股指期货间联动实证分析
        3.3.1 实证分析模型
        3.3.2 样本选择
        3.3.3 数据来源
        3.3.4 相关性分析
        3.3.5 格兰杰因果检验
        3.3.6 日内数据分析
    3.4 联动性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联动性的之字转向交易策略的优化
    4.1 构建之字转向新策略
        4.1.1 三重滤网系统之一股指期货联动性结合
        4.1.2 三重滤网系统之二枢轴点方法辅助
        4.1.3 三重滤网系统之三参数优化
        4.1.4 新策略交易方法概述
    4.2 新策略方法在恒生指数期货合约交易的应用
        4.2.1 交易品种K线在R或者S一端时
        4.2.2 交易品种K线在R与S两端缠绕时
        4.2.3 日内交易时参照期指的交换时间
        4.2.4 新策略注意要点
    4.3 新策略的收益分析
    4.4 优化前后对比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论文建议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趋势策略交易记录
    附录2 反转策略交易记录
    附录3 新策略交易记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国际定价权与国际定价影响力
        1.5.2 国际定价中心与期货交易所
        1.5.3 价格发现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供求规律与价格理论
        2.1.2 市场势力相关理论
        2.1.3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定价权的形成
        2.2.2 能源需求相关研究
        2.2.3 关于国际市场势力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4 关于期货市场与国际定价权的相关研究
        2.2.5 简要评述
    2.3 本章小结
3 全球及中国煤炭能源市场发展现状研究
    3.1 煤炭能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3.1.1 全球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1.2 中国煤炭能源市场总体供需形势分析
    3.2 煤炭能源市场贸易现状研究
        3.2.1 全球煤炭贸易形势
        3.2.2 中国煤炭贸易形势
    3.3 煤炭定价方式分析
        3.3.1 全球煤炭能源主要定价方式
        3.3.2 中国煤炭能源定价历史变迁
    3.4 中外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4.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煤炭定价权的形成及构建
    4.1 煤炭定价权的形成
        4.1.1 煤炭能源定价权的形成
        4.1.2 煤炭期货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
    4.2 影响煤炭定价权的主要因素
        4.2.1 现货市场因素
        4.2.2 期货市场因素
    4.3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及传导路径
        4.3.1 中国煤炭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
        4.3.2 煤炭定价权缺失对中国现货及期货市场的传导路径
    4.4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4.4.1 中国构建国际定价中心的意义
        4.4.2 中国构建煤炭定价中心可行性分析
    4.5 实现煤炭定价权的路径规划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及进口量研究
    5.1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中国煤炭需求拐点预测
        5.1.1 煤炭需求拐点理论假设
        5.1.2 煤炭需求拐点模型
        5.1.3 煤炭消费EKC曲线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5.2 基于ARMA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量预测
        5.2.1 变量与数据
        5.2.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3 实证过程
        5.2.4 实证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市场势力视角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6.1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互动机理
        6.1.1 定价权的经济学机理
        6.1.2 市场势力的测度方法
        6.1.3 市场势力与定价权的关系
    6.2 基于PTM模型的全球主要煤炭贸易国市场势力研究
        6.2.1 模型的选择与推导
        6.2.2 变量与数据来源
        6.2.3 全球主要煤炭出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2.4 全球主要煤炭进口国市场势力实证检验
    6.3 中国煤炭能源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1 基于PTM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出口市场势力研究
        6.3.2 基于SMR模型的中国煤炭进口市场势力研究
        6.3.3 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能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研究
    7.1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1.1 大宗商品期货定价机制的产生
        7.1.2 煤炭期货市场对取得煤炭定价权的意义
    7.2 中国煤炭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相互作用机理
        7.2.1 煤炭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2.2 煤炭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价格的作用机理
    7.3 煤炭期现货市场的动态关系分析方法与理论模型
        7.3.1 分析方法
        7.3.2 理论模型
        7.3.3 变量与数据来源
    7.4 煤炭期货与煤炭现货长期与短期关系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期货市场的中国煤炭能源定价权研究
    8.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1 国际煤炭价格对中国煤炭价格的期货传导路径
        8.1.2 中国与ICE期货市场联动现实基础
    8.2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1 期货定价机制下国际定价权的测度方法
        8.2.2 不同期货市场联动过程中的表现
    8.3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8.3.1 研究方法
        8.3.2 数据选取
    8.4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 理查德湾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5 中国煤炭期货价格与ICE鹿特丹港煤炭期货价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一览

(7)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研究 ——基于上证50高频数据回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基本框架
    1.5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关于股指期货定价研究
        2.1.2 关于期现关系及套利可行性研究
        2.1.3 关于期现套利策略操作研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股指期货定价研究
        2.2.2 关于期现关系及套利可行性研究
        2.2.3 关于期现套利策略操作研究
    2.3 文献评述
3 股指期货及期现套利理论分析
    3.1 上证50股指期货相关理论
        3.1.1 上证50指数及股指期货
        3.1.2 上证50股指期货基差及波动
    3.2 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相关理论
        3.2.1 期现套利介绍
        3.2.2 期现套利的一般步骤
        3.2.3 期现套利的模型构建
        3.2.4 期现套利现货的选择
4 上证50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实证分析
    4.1 数据的选取及检验
        4.1.1 数据的选取
        4.1.2 数据的处理
        4.1.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4.1.4 相关性检验
    4.2 基本假设
        4.2.1 持有成本因素假设
        4.2.2 交易规模假设
    4.3 基于持有成本模型的策略实证检验
        4.3.1 变量和交易描述
        4.3.2 完全市场条件下的价格偏差
        4.3.3 正常市场条件下的交易结果分析
    4.4 不同阶段实证分析
        4.4.1 平稳阶段的收益与风险
        4.4.2 波动阶段的收益与风险
        4.4.3 交易结果对比分析
    4.5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结论和建议
        5.1.1 本文研究结论
        5.1.2 套利风险提示
        5.1.3 相关建议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放宽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2章 股指期货理论综述及相关政策分析
    2.1 股指期货概述
        2.1.1 股指期货的产生
        2.1.2 股指期货的特征与功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有效市场假说
        2.2.2 证券组合理论
        2.2.3 行为金融学有关理论
    2.3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的影响机理
        2.3.1 内在机理分析
        2.3.2 外在机理分析
    2.4 我国股指期货相关政策分析
        2.4.1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发展
        2.4.2 股指期货相关政策介绍
        2.4.3 放宽限制对现货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放宽限制对现货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3.1 实证方法介绍
        3.1.1 事件研究法
        3.1.2 引入虚拟变量的GARCH模型
    3.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实证分析
        3.2.1 样本选取与事件窗设定
        3.2.2 第一次放宽限制的事件效应
        3.2.3 第二次放宽限制的事件效应
        3.2.4 第三次放宽限制的事件效应
    3.3 基于引入虚拟变量GARCH模型的实证分析
        3.3.1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3.3.2 描述性统计与平稳性检验
        3.3.3 第一次放宽限制的实证检验
        3.3.4 第二次放宽限制的实证检验
        3.3.5 第三次放宽限制的实证检验
    3.4 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放宽限制下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影响实证研究
    4.1 实证模型介绍
        4.1.1 VAR模型
        4.1.2 分位数回归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4.3 VAR模型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与最佳滞后期选择
        4.3.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3.3 协整检验与模型稳定性检验
        4.3.4 脉冲响应分析
        4.3.5 方差分解分析
    4.4 分位数回归分析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政策建议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2015年股灾背景下股指现货与股指期货的波动性溢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与框架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现状综述
        2.1.1 价格发现
        2.1.2 波动溢出效应
        2.1.3 针对2015 年国内关于股灾研究文献综述
    2.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动溢出理论基础与相关模型
    3.1 波动溢出理论基础
        3.1.1 金融资产波动特性
        3.1.2 波动溢出原理
        3.1.3 波动性溢出形成机制
    3.2 波动性溢出理论模型
        3.2.1 ARCH模型
        3.2.2 波动溢出BEKK-GARCH模型
第四章 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波动性溢出实证分析
    4.1 变量与模型
    4.2 数据样本选择
    4.3 基于低频数据的实证分析
        4.3.1 脉冲响应分析
        4.3.2 波动性溢出实证分析
    4.4 基于高频数据的实证分析
        4.4.1 脉冲响应分析
        4.4.2 波动性溢出实证分析
    4.5 基于低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5.1 基于沪深300 股指期现货低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5.2 基于上证50 股指期现货低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5.3 基于中证500 股指期现货低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6 基于高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6.1 基于沪深300 股指期现货高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6.2 基于上证50 股指期现货高频数据波动性溢出实证分析
        4.6.3 基于中证500 股指期现货高频数据波动性溢出实证分析
        4.6.4 基于滤波后沪深300 股指期现货高频数据的稳健性检验
        4.6.5 基于沪深300 高频数据考虑非对称信息影响的波动溢出实证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意义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沪深3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以股指期货松绑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思路
    1.4 写作结构与步骤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2.1.1 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强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
        2.1.2 股指期货的推出减弱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
        2.1.3 波动性的影响在短期与长期不一致
        2.1.4 股指期货的推出对现货市场的波动性没有影响
    2.2 政策调整背景下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2.3 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的价格联动关系
    2.4 文献评述
第三章 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政策调整
    3.1 股指期货的推出
    3.2 中金所对股指期货的限制政策
    3.3 中金所对股指期货的松绑
    3.4 小结
第四章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理论分析
    4.1 波动性的概念界定
    4.2 股指期货影响现货市场波动性的理论基础
        4.2.1 有效市场假说
        4.2.2 分形市场假说
        4.2.3 资产证券组合理论
        4.2.4 套期保值理论
        4.2.5 持有成本模型
    4.3 股指期货影响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4.3.1 信息传递效应
        4.3.2 到期日效应
        4.3.3 套利及投机机制
        4.3.4 正反馈效应及瀑布效应
    4.4 小结
第五章 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模型与方法概述
        5.1.1 ADF检验
        5.1.2 ARCH模型
        5.1.3 GARCH模型
        5.1.4 E-GARCH模型
        5.1.5 I-GARCH模型
        5.1.6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5.3 沪深300 股票指数日收益率序列的统计特征
    5.4 GARCH模型的建立
        5.4.1 A组(松绑前)GARCH模型的建立
        5.4.2 B组(松绑后)GARCH模型的建立
        5.4.3 C组(全样本)GARCH模型的建立
    5.5 E-GARCH模型的建立
        5.5.1 A组(松绑前)E-GARCH模型的建立
        5.5.2 B组(松绑后)E-GARCH模型的建立
        5.5.3 C组(全样本)E-GARCH模型的建立
    5.6 C组(全样本)I-GARCH模型的建立
    5.7 实证总结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四、对当前推出股指期货的政策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研究[D]. 杨宁. 山东财经大学, 2021
  • [2]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相关性研究[D]. 贾存睿. 燕山大学, 2021
  • [3]股指期货管控政策对股票市场波动率的影响研究[D]. 裴雅琴. 湖南农业大学, 2020
  • [4]对冲基金对A股市场稳定性影响及其非对称性效应研究[D]. 吴思倩.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
  • [5]基于股指联动的之字转向指标交易策略优化研究 ——以恒生期指为例[D]. 迟云鹏. 广西大学, 2020(07)
  • [6]中国煤炭能源国际定价权研究[D]. 苏梦颖.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策略研究 ——基于上证50高频数据回测分析[D]. 章娅薇.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放宽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限制对现货波动的影响研究[D]. 刘弘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2015年股灾背景下股指现货与股指期货的波动性溢出分析[D]. 董鑫.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10]沪深300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研究 ——以股指期货松绑为背景[D]. 郑勋晖.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关于本次股指期货推出的政策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