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一、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政[1](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和较严重的冠心病,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则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同时AF也是AC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报道的ACS患者新发房颤(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发生率介于6.7%到13.4%之间。研究表明,ACS患者住院期间NOAF,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出现严重不良结局事件的风险更高。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ACS患者NOAF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也构建了基于少数临床特征或者单一生物标记物的预测模型。但是,这些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问题是:模型区分度较低、未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价、模型缺少外部验证等。此外,ACS包括三个临床亚型,亚型之间的临床特征、发病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均有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ACS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患者院内NOAF的相关因素可能与ACS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为住院早期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筛选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为方便快捷地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辅助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ACS和UA患者,分为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入院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测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情况等信息,分别在建模组和外验证组中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NOAF预测因子,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组中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临床效用进行评价。分别绘制nomogram,并制作交互式网页,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1.建模组共纳入1535例ACS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UA 820例;外部验证组纳入1635例ACS患者,包括UA 1288例。ACS患者住院期间,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NOAF发生率分别为8.21%和6.12%。无论是建模组还是外部验证组,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NOAF患者呈现出较高的年龄、入院心率升高、BNP水平升高、左/右心房横径增大的临床特征。2.在ACS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心率、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服用他汀、PCI治疗可作为NOAF独立的预测因子,基于这些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建模组AUC为0.891(95%CI:0.863-0.920),验证组AUC为0.839(95%CI:0.796-0.883),且两组均通过校准度检验(P>0.05),临床效用评价显示域概率取值在一定范围内,模型有临床净获益。3.在UA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PCI治疗可作为NOAF预测因子,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建模组AUC为0.894(95%CI:0.854-0.934),验证组AUC为0.844(95%CI:0.790-0.891),且模型的校准度较好,具有临床净获益。4.通过nomogram、交互式网页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定量显示发病风险。结论1.高龄、入院时较高的心率、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是ACS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和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2.高龄、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也是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3.分别构建了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证实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稳定的校准度和一定的临床净获益。预测模型的可视化使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早期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为辅助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钰[2](2021)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文中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即冠心病,已成为当今社会威胁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冠心病是致死的首要原因,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成为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自1962年Sabiston实施世界首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来(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 G),这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效果最为确切和持久的方法。近几十年来,随着心脏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医疗设备的逐步改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其众多的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医生采纳,众多的患者因此受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众多优势之一,即是避免了体外循环引起血液稀释、血细胞破坏及炎症反应等,进而造成的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药物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最重要的治疗药物之一,应用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血管的近远期再狭窄发生率、降低围术期心梗发生率。尤其是现在备受推崇且临床中广泛采用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即阿司匹林联合一种P2Y12抑制剂,其对明显减少患者心血管死亡、中风以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具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已经开展了众多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明显减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发生,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不仅如此,对患者规范应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二级预防,能够显着地降低不良心血管血管事件的发生。所以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不仅是冠心病冠脉支架介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式,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治疗。但是,由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会增加围手术期出血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对于病情危重需紧急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病人来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会导致围手术期出血风险显着增加。出血是心脏外科手术中严重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围手术期严重出血会显着增加患者术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临床医生十分重视OPCABG围术期出凝血功能及风险的评估。因此,基于患者围术期出血风险以及安全性的权衡,对于术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讨论与争议。因此,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围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的方向,进行了三个部分的探讨:第一部分通过构建和验证临床模型,预测并评估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风险。第二部分通过应用血栓弹力图检查围术期血小板功能,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小板功能的变化,并探索血小板功能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第三部分通过分析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性,探索炎症因子与凝血功能的复杂关联,进而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目的:心脏手术后严重出血仍然是一个棘手的并发症,目前仍缺乏关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的综合预测模型。本研究目的是分析首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相关指标,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584例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前基线资料(T1)及术后返回ICU即刻资料(T2),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筛选潜在的预测因子,建立预测模型,并应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决策曲线分析及临床影响曲线等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针对单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风险,首次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包括女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停用时间,以及术后即刻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C反应蛋白、肌酐、总胆红素等8个危险因素。建模组483名患者,严重出血138例(28.6%),验证组101名患者,严重出血25例(24.8%)。受试者工作曲线曲线特性表现良好,一致性指数为0.859,外部验证曲线下面积为0.807.决策曲线分析表明,该模型对两组均有效。小结: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术后即刻(进入ICU时)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也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该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值得进一步探索和验证。第二部分 血栓弹力图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预测研究目的:研究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围手术期采用血栓弹力图预测失血量及其与输血需求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4年1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OPCABG的398例患者资料。于麻醉诱导前(T1)和肝素中和10分钟后(T2)抽血,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检测,并依据T2时刻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正常组(TEG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和异常组(TEG结果异常项≥1),分别统计围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预测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加的相关因素。结果:肝素逆转10分钟后经TEG检测,正常组患者277例(69.6%),异常组患者121例(30.4%)。相对于正常组,异常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失血量显着增多(496.60±222.17 vs 613.56±198.43,P<0.05)和红细胞和血浆输注量均增多。分别对性别、糖尿病、围术期血红蛋白、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TEG值等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OR:1.462,95%CI:1.237~1.612)、T2 时刻的血小板计数(OR:0.889,95%CI:0.762~1.127)、纤维蛋白原(OR:0.825,95%CI:0.796~0.859)和 TEG 值异常(OR:2.928,95%CI:1.898~4.349)是围手术期失血量显着增多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1)。小结:1.在术中肝素中和后,TEG参数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2.血小板功能检测可能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输血策略具有指导作用。3.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可导致失血及输血增多,但不增加死亡率,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第三部分 白介素6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具有复杂的关联。本研究旨在探讨术前白介素-6水平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外科住院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白介素-6水平和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等数据。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24小时内的出血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24小时出血量与术前数据的相关性。结果:在术前指标中,性别、年龄、以及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与术后出血量相关。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男性(β=-0.137,P=0.017)、术前白介素-6水平(β=-0.087,P=0.006)、肿瘤坏死因子-α(β=-0.243,P=0.047)和纤维蛋白原水平(β=-0.720,P=0.001)与术后出血量负相关,是严重出血的保护性因素。小结:1.患者的术前IL-6浓度与术后24小时内出血量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潜在的新的凝血标志物;2.患者的术前IL-6浓度升高,可以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出血,降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3.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具有复杂的联系,对炎症反应的有效干预可能有助于改善术后出血,值得进一步研究。结论:1.患者的性别、术前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停药时间、术后即刻的血小板数量、纤维蛋白原水平、总胆红素水平、血清肌酐、C反应蛋白水平是严重出血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能较为准确的预测非体外循环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发生严重出血的概率。2.术前三天内应用氯吡格雷虽然导致出血量增多,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这为急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的安全性提供了临床证据。3.在术中肝素中和后,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异常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失血量和输血量增多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能指导术后的输血策略。4.术前IL-6浓度与术后出血量具有相关性,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之间的复杂联系应给予重视。

赵宇浩[3](2021)在《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围绕中医证候学在中西医“病证结合”研究中的中心地位,探讨ACS发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布规律,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2.探讨以GRACE评分为代表的ACS预后风险评估与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病时客观临床指标和中医辨证分型间的相关性,寻找密切影响ACS危险程度的因素,提示不同中医证候与ACS风险潜在的关联。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间于江苏省中医院心内科住院的ACS患者271例,采集常规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程度、预后风险评估、中医辨证分型等信息,填写病例报告表。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ACS传统临床分类与血脂异常(LDL-C和TC)及其病史、炎症指标(hs-CRP、血小板/淋巴细胞百分比、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比等)、Fib和心功能密切相关(P<0.001),与高血压病史、BMI、心率等关系一般(P<0.05),与具体吸烟数量、是否戒烟、糖尿病病史、HDL、胱抑素C等关系不大(P>0.05)。2.AC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单一病机中:气虚证(66.9%)>阴虚证(58.7%)>痰浊证(48.0%)>血瘀证(39.8%)>气滞证(24.9%)>阳虚证(8.2%)>寒凝证(0.7%);复合证型中:气阴两虚证(32.0%)>痰浊内阻证(24.9%)>气虚血瘀证(15.6%)>气滞血瘀证(13.8%)>心肾阴虚证(7.4%)>心血瘀阻证(3.7%)>心肾阳虚证(2.6%)。3.年龄、血压、BMI、心功能、炎症指标、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胱抑素-C和冠脉病变程度等与GRACE评分显着相关(P<0.01);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相关程度一般(P<0.05),其中吸烟、糖化血红蛋白主要与死亡风险相关(P<0.01),血脂异常病史、LDL-C主要与死亡/心梗联合风险有关(P<0.05)。4.院内、6月死亡或死亡/心梗联合风险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而吸烟主要影响死亡风险,LDL-C主要对心梗风险具有影响;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联合风险、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室壁运动异常和Fib是院内和6月风险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心肾功能(LVEF、Cys-C)更能预测长期风险。5.气滞、血瘀、气虚、阳虚可作为区分GRACE危险等级的依据,其中气滞、气虚提示中低风险,阳虚提示高风险,血瘀提示较高风险;复合证型与BMI及其分型、吸烟史、WBC、肌酐、尿酸关系较为密切(P<0.05),气虚血瘀证冠脉病变程度相对较高(P<0.05),心肾阳虚证在院内死亡、6月死亡、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中均为最高,提示部分证候对评估ACS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风险存在价值。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的主要独立影响因素包括BMI、LVEF、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中性粒/淋巴细胞百分比、Fib、Cys-C;BMI、LVEF、Fib、Cys-C是1年死亡/心梗、3年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风险评估与中医辨证存在相关性,其中阳虚、血瘀证提示高风险,气滞、气虚证提示风险较低;心肾阳虚是预测院内、6月和3年死亡风险的重要证型。可以此为契机提高ACS早期潜在高危人群的识别。3.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部分临床因素相关,提示中医辨证具有潜在的客观基础。

翟树婷[4](2021)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显着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体循环栓塞等并发症的风险。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更有可能发生左室血栓。近年来,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兴起,以及抗血小板、抗凝等药物治疗的日渐完善,左室附壁血栓的发病率渐渐降低,但依然是心肌梗死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病死率及致残率仍居高不下。目前关于左心室附壁血栓的研究有限,易患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左心室附壁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马鞍山临床学院就诊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1例,根据是否并发左室血栓分为左室血栓组(31例)和非左室血栓组(120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冠脉病变情况、手术相关情况、实验室检查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血栓组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心肌梗死比例高于无左室血栓组(P<0.001),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低于无左室血栓组(P<0.001),左前降支病变的比例高于无左室血栓组(P<0.05),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无左室血栓组(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室血栓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非左室血栓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大于非左室血栓组,室壁瘤形成比例高于非LVT组(P<0.001)。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OR=0.23,95%CI:0.073-0.723)、左心室射血分数水平(OR=0.892,95%CI:0.819-0.973)、室壁瘤形成(OR=29.64,95%CI:2.894-303.547)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左室血栓的独立影响因素,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左心室射血分数高是左室血栓的独立保护因素,室壁瘤形成是左室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发病至入院时间、前壁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左前降支病变、纤维蛋白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壁瘤形成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左室血栓的相关因素。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5](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张辛欣[6](202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检索文献确立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发生的高危因素,并据此构建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Nomogram模型,用以估测ACS发病风险概率,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系统收集ACS中医常见证型及主症,对ACS常见中医证型的症状之间进行关联规则评价,确定每种证型的常见主症,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有效的检索工具。方法:通过中英文网络数据库查找2000年01月-2019年12月中与ACS发病相关的文献,搜集汇总影响ACS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IBM SPSS 22.0及Graph Pad prism8.0软件,运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确定ACS发生的高危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预测指标的准确性,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文献查阅收集的方式,整理自2010年01月-2019年12月的ACS中医医案文献,对证型、症状归纳统计,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Apriori算法对常见证型-症状关联规则分析,并筛选出现各证型的频率高者前10位中医症状,总结ACS高频证型的主要症状。结果:文献统计结果显示ACS组210例,非ACS组14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CS组年龄、hs-CRP、Hcy、Fib、尿酸、RDW、心率指标水平高于非ACS组,两组在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病史、高尿酸血症病史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OR(优势比,odds ratio)=1.214,95%CI(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0.962-1.088)}、Hcy水平升高(OR=1.254,95%CI:1.150-1.368)、Fib增大(OR=2.494,95%CI:1.719-3.602)、尿酸升高(OR=1.016,95%CI:1.006-1.025)、RDW升高(OR=1.659,95%CI:1.203-2.288)是ACS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ROC曲线显示,5项指标联合预测准确性最高(AUC:0.948,P<0.05),根据最大约登指数求得各指标临界值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运用R软件初步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模型,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949((P<0.01));按照中医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有效医案200例,涉及证型23种,痰瘀阻滞证共35例(17.6%),构成症状及舌脉33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苔白腻、乏力、气短、舌质暗红为主要症状,舌质暗红与胸痛关联最密切;气虚血瘀证33例(16.6%),构成症状及舌脉42个,胸痛、气短、胸闷、乏力、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气短三者关联度最强;气滞血瘀证25例(12.6%),构成症状及舌脉38个,胸痛、胸闷、脉弦细、舌质暗红、苔薄白为主要症状,胸闷、舌质暗红、苔薄白关联度较高,苔薄白和胸痛关联密切;痰浊闭阻证23例(11.6%),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脉弦滑、胃脘症状、苔白腻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脉弦滑为关联度较高的一组症状;气阴两虚证21例(10.6%),构成症状及舌脉40个,乏力、苔薄白、胸闷、舌质红、气短为主要症状,胸闷、苔薄白,乏力关联度最高;心阳不振证18例(9.0%),构成症状及舌脉47个,胸闷、胸痛、乏力、苔薄白、畏寒为主要症状,胸闷、胸痛、乏力三者之间关系较紧密。结论:hs-CRP≥3.395mg/m L、Hcy≥12.83μmol/L、Fib≥3.15mg/L、尿酸≥314.295μmol/L、RDW≥13.105%是ACS发生的高危因素,ACS回归方程为logit(P)=-19.293+0.182×hs-CRP+0.254×Hcy+0.867×Fib+0.019×尿酸+0.406×RDW,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Nomogram预警模型,用来预测ACS的风险概率;初步确立了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医常见6种证型,分别为痰瘀阻滞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浊闭阻证、气阴两虚证、心阳不振证。并根据关联规则的置信度和支持度归纳总结了每种证型中关联度较强的症状组合,可为临床证型诊断提供参考借鉴。

李珍慧[7](2020)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收住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冠心病监护病房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6例,其中男42例,女44例。将患者分为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常规溶栓组,常规溶栓组作为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入院30min内首先取重组人尿激酶原(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批号520110003)20mg溶于10ml生理盐水中,3min静脉推注完毕;再取重组人尿激酶原30mg溶于90ml生理盐水中,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丹参多酚酸盐组:溶栓治疗同时给予丹参多酚酸盐(上海绿谷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7060021),20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每日1次,疗程2周。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血浆c Tn T、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所有入选患者2周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出血。结果:治疗前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常规溶栓组的CK-MB,c Tn T,SOD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丹参多酚酸盐组和常规溶栓组的CK-MB,c Tn T,SOD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的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24小时后,丹参多酚酸盐组的CK-MB、c Tn T水平低于常规溶栓组,而SOD水平高于常规溶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溶栓治疗2周后,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丹参多酚酸盐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常规溶栓组,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低于常规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多酚酸盐组与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肺水肿、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后易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影响再灌注治疗的疗效,而在溶栓后联合应用丹参多酚酸盐,一方面能够显着降低患者血清CK-MB,c Tn T,且升高SOD,另一方面能降低患者超声心动图LVSD、LVDD水平,提高LVEF。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具有保护心肌细胞和改善心功能的疗效,可能与其在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发挥益处相关,具有实际临床推广的价值。

苏德伟[8](2020)在《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研究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寻找影响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建立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判别模型。方法: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52例,由研究员使用统一的调查问卷表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数据处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一般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理化指标在证型分布间的差异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和非参数检验,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判别模型的建立采用Fisher判别分析。结果:(1)稳定性冠心病老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2)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BMI)在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女性以痰瘀互阻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次之,男性以心肾阳虚证为主,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次之;年龄呈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心肾阳虚证分布的趋势;BMI分布为:心肾阳虚证>痰瘀互阻证>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3)理化指标中:气虚血瘀证与气阴两虚证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D-二聚体上存在差异(P<0.05),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痰瘀互阻证在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PCV)、血红蛋白浓度(HGB)、TC、LDL-C、HDL-C、甘油三酯(TG)、D-二聚体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BNP、LDL-C、D-二聚体、促甲状腺素(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HGB、PCV、D-二聚体、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TC、LDL-C、D-二聚体、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虚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G、TC、LDL-C、D-二聚体、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痰瘀互阻证在PCV、HGB、TC、LDL-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气滞血瘀证在RBC、PCV、HGB、TC方面存在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FIB)、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阴两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HGB、BNP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气滞血瘀证在HGB、TC、HDL-C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痰瘀互阻证与心肾阳虚证在RBC、PCV、HGB、TC、LDL-C、HDL-C、BNP方面存在差异(P<0.05),两者未见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气滞血瘀证与心肾阳虚证在TC、LDL-C、BNP、TSH方面存在差异(P<0.05),TSH为影响其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通过Fisher判别分析建立了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结合的判别函数式。经训练样本回带考核法显示对样本中证型的诊断正确率为79.7%;五组证型的诊断效率均>0.5;敏感度:气阴两虚证(91.67%)>心肾阳虚证(90.47%)>气滞血瘀证(76.47%)>气虚血瘀(74.19%)证>痰瘀互阻证(60.71%);特异度:气虚血瘀证(98.85%)>心肾阳虚证(96.91%)>气滞血瘀证(95.05%)>气阴两虚证(94.49%)>痰瘀互阻证(92.47%);阳性预测值:气虚血瘀证(95.83%)>心肾阳虚证(86.36%)>气阴两虚证(73.33%)>气滞血瘀证(72.22%)>痰瘀互阻证(70.83%);阴性预测值:心肾阳虚证(97.91%)>气阴两虚证(97.72%)>气滞血瘀证(96.00%)>痰瘀互阻证(91.49%)、气虚血瘀证(91.49%);Youden指数:心肾阳虚证(87.38%)>气阴两虚证(86.16%)>气虚血瘀证(73.04%)>气滞血瘀证(71.52%)>痰瘀互阻证(53.18%)。结论:(1)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呈现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心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气滞血瘀证的趋势。(2)证型分布在一般资料中年龄、性别和BMI间存在显着差异。(3)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浓度、甘油三酯、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在中医证型分布间存在显着差异;血红蛋白浓度、胆固醇、LDL-C、HDL-C、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TSH、BNP为影响中医证型分布的危险因素。(4)建立了现代医学理化指标与中医证型相结合的Fisher判别模型,可为临床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刘婷[9](2019)在《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文中指出背景现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增高,以40%以上的占比在居民疾病死亡构成中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心血管疾病中常见且存在极高风险的一种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ACS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PCI术后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病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目前研究表明,PCI术后的危险因素如凝血功能状态,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等与预后相关。在过去几年中,ACS患者的临床管理水平提高,预后得到显着改善。然而,缺血性并发症如PCI后再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冠状动脉慢/无复流现象是急诊PCI术中主要并发症之一,且慢/无复流现象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具有明显相关性。目前对慢/无复流发生机制的认识有限,可能与微血栓栓塞、微血管结构变化、炎症刺激、缺血性损伤、再灌注损伤、微血管机械性损伤、凝血级联反应等相关。除了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外,再灌注时的凝血系统紊乱可能造成机体高凝状态,其在ACS和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中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选择可反映高凝状态的血液标记物对患者的病情严重性评估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等凝血指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发生慢/无复流现象的相关性,探讨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价值,对今后深入凝血系统相关机制与慢/无复流相关性研究做出指导。方法连续收治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间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后确诊ACS并且拟行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后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1例,术前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APTT等指标,根据TIMI血流分级方法将患者分为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比较两组间D-二聚体、APTT等指标与慢/无复流发生的相关性,并根据ROC曲线计算Cutoff值,通过Cutoff值将总人群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比较两组慢/无复流发生率。结果1.选择急诊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27例,其中男性178例,女性49例。其中按照排除标准排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1例,合并心肌病1例,严重贫血5例,严重肝肾功能不全12例,恶性肿瘤病史3例,溶栓后3例,因情况紧急或者绕行急诊科胸痛中心的患者未完成抽血检查21例,合计排除46例,最后符合入选标准181例,PCI术中发生慢/无复流现象患者37例,正常血流患者144例。2.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收集并记录入选病例的生化指标,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TNT-I)、CK-MB、脑钠肽(BNP)、血常规、肾小球滤过率、血脂、C反应蛋白、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III等。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性,通过logistics回归分析法,明确凝血指标对慢/无复流现象的影响。3.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本研究总人群中术前D-二聚体(OR=2.801,95%CI=1.399-5.610,P=0.004)和APTT(OR=0.881,95%CI=0.810-0.959,P=0.003)分别与发生慢/无复流现象呈正相关和负相关,ROC曲线分析D-二聚体AUC=0.612(95%CI=0.537-0.683,P=0.036),APTT AUC=0.653(95%CI=0.579-0.722,P=0.004),当D-二聚体联合APTT后AUC提高到0.697(95%CI=0.624-0.763,P<0.001)。根据D-二聚体和APTT的Cutoff值分组,高危组中慢/无复流的发生率较非高危组明显升高,分别为36.17%和14.92%(P=0.002)。结论1.D-二聚体与慢/无复流发生率呈正相关,而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越高,慢/无复流发生率越低。2.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有助于预测ACS患者行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3.本研究通过PCI术前筛查D-二聚体、APTT,有助于我们在术前识别出术中慢/无复流事件的高危人群,对帮助临床医生判断是否使用预防减少慢/无复流的发生率的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路亚洲[10](2019)在《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中筛选72例,并经临床证型诊断符合痰瘀蕴毒型诊断标准,年龄选择在18-75岁之间,男女均可。采用随机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所有的入选患者均进行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钙片、雷米普利以及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和豁痰通络解毒方治疗(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日2次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并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合并症给予相应药物服用。两组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疗程为1周,其它药物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评分,并结合和运用X2检验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的分型、危险因素、中医症状评分及分布方面进行对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疗效方面,两组间治疗后的疗效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3)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值均小于0.05;在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方面评分均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试验组疗效更加明显。(4)中医症状方面,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主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并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兼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试验组组内各症状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除口干苦和舌苔外,其他症状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经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评分,表现为试验组各方面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效果更好。(5)根据中医症状、心绞痛和心电图三个方面的恢复情况判断疗效,中医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6.1%;心电图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故经分析均显示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在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死亡、转院和进行CABG手术患者,但在对照组中有3人进行PCI手术;在试验组中有1人进行PCI手术。两组在治疗两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8.3%,试验组2.7%(注:在两周治疗内由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应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PCI手术)。两组间进行PCI手术情况经Fisher精确检验对比显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且患者没有不良反应。2、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并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可视化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发房颤流行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相关预测因素及临床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血栓弹力图的应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介素6 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严重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冠心病中炎症反应与凝血功能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风险评估揭示ACS预后
        1.1 ACS临床评估及危险分层
        1.2 风险评分与预后评估模型
        1.3 GRACE评分与GRACE2.0风险计算工具
    2 多重因素伴随ACS病理进展
        2.1 传统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
        2.2 冠脉病变积分量化ACS病理基础
        2.3 ACS预后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
    3 中医辨证凝聚整体观念
        3.1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的历代发展
        3.2 冠心病/ACS中医辨证的当代研究和国家/行业标准
        3.3 中医辨证与冠脉病变
        3.4 中医辨证与ACS风险评估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退出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观察指标
        3.2 数据录入
        3.3 统计方法
        3.4 质量控制
    4 研究结果
        4.1 ACS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和相关因素分析
        4.2 GRACE风险评估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4.3 中医辨证与GRACE评分的相关性
讨论
    1 影响ACS预后的危险因素
    2 冠心病/ACS中医证候分布及其特点
    3 中医辨证评估ACS病变程度和预后风险的可能性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附壁血栓形成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6)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引言
一、ACS预警数学模型的建立
    (一)资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
        2.检索方法
        3.纳入标准
        4.剔除标准
        5.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6.质量控制
        7.数据分析方法
    (二)统计结果
        1.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2.单因素分析
        3.Logistic回归分析
        4.ACS预警模型的建立与ROC曲线分析
        5.Nomogram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6.DCA分析
二、ACS中医证候症状关联规则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1.文献来源
        2.检索方法
        3.剔除标准
        4.纳入标准
        5.统一数据标准
    (二)统计结果
        1.各证型症状频次统计
        2.证型症状间关联分析
讨论
    一.ACS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一般指标
        (二)理化指标
    二、ACS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7)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丹参多酚酸盐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8)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结果
讨论
    1.证型分布
    2.证型分布与理化指标间的关系
    3.判别函数分析
    4.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1.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2.证候分布临床研究
    3.理化指标与证候相关性研究
    4.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检测指标
    2.3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之间的一般临床特征的比较
    3.2 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之间的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的比较
    3.3 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3.4 ROC曲线分析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凝血功能检测在评估PCI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脱落病例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临床试验方法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性观测
    10 统计学方法
    11 结果分析
讨论
    一、研究现状
    二、学术思想
    三、方药分析
    四、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存在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四、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D]. 李军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出血风险评估及功能检测的系列研究[D]. 刘钰.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GRACE评分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医辨证分布及相关因素分析[D]. 赵宇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室附壁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D]. 翟树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6]急性冠脉综合征高危因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中医证候关联规则研究[D]. 张辛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丹参多酚酸盐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D]. 李珍慧.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4)
  • [8]老年稳定性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及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苏德伟.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凝血指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慢/无复流现象预测的研究[D]. 刘婷.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10]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路亚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纤维蛋白原和心肌肌钙蛋白Ⅰ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