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定量脑电图判断全麻深度的临床评价

监测定量脑电图判断全麻深度的临床评价

一、全麻深度判断中监测数量化脑电图的临床评估(论文文献综述)

张永强[1](2018)在《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文中提出背景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接近200万人被烧伤,其中5000人因此死亡,在意外死亡原因中排名第3位。严重烧伤不仅会导致皮肤及黏膜发生损伤,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可能存在系统和器官代谢紊乱,并导致功能障碍。手术是烧伤创伤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切痂、削痂,皮肤移植术等,轻度烧伤麻醉治疗上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局部组织如果发生严重烧伤而且面积大、出现了严重机体损伤,并发生代谢、血流动力学和内脏功能明显改变,将会给麻醉带来一定挑战。手术过程中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术后康复质量。麻醉过浅,可能会导致术中知晓,从而引起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和心理健康问题;麻醉过深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Narcotrend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大学开发的新型脑电深度检测系统,将一般的电极片贴在头部任意位置,即可采集分析当时的脑电信号,系统会自动分析Narcotrend分级并显示在彩色触摸屏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也是采用普通的电极片,但是需要贴在头部固定的位置,通过分析波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把代表不同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区分开来。Narcotrend和BIS作为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皆能较好地反映及调控麻醉深度,并在非烧伤患者术中麻醉得到证实。但尚有研究表明,BIS在其推荐的麻醉范围内发生术中知晓;Rundshagen等研究[1]表明Narcotrend在择期手术患者中,与传统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节麻醉深度的方法相比,除了对麻醉深度的维持更稳定之外,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和改善术后恢复质量方面并未有优势。且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常常因早期大量液体丢失而伴有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而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早期需要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对患者而言,这也是二次打击,容易导致术中发生心血管意外。因此,虽然Narcotrend和BIS为重度烧伤患者术中精确麻醉提供了可能,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同时,烧伤后引起的细胞因子和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发生脑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麻醉状态下脑代谢与麻醉深度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与脑代谢的关系以及是否对烧伤手术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Narcotrend和BIS在烧伤患者术中麻醉的应用意义,并探讨不同麻醉深度是否对烧伤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纳入重度烧伤患者需早期(<7天)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10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将Narcotrend麻醉深度分级控制在D0级至D2级;B组将BIS控制在35~65之间;C组采用传统方法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根据患者血压、心率、临床表现等维持麻醉深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术中最大心率差、麻醉药品用量和术后恢复质量。2.将第一部分的B组患者术中根据BIS调节麻醉深度,重度组(High组)12例,BIS值为35~45;中度组(Middle组)12例,BIS值为46~55;轻度组(Low组)12例,BIS值为56~6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采集血3ml,检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脑氧摄取率(CE02)、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动脉乳酸含量(LA)、动脉-颈静脉球血乳酸含量差(AVDL)以及血清S-100β及NSE浓度变化,并在最后评价麻醉前与麻醉后24h的认知能力。结果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显着降低(P<0.01);术中最大心率差显着降低(P<0.01);丙泊酚(P<0.01)和瑞芬太尼(P<0.01)用量显着降低;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着降低(P<0.01)。B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清醒拔管时间显着短于C组(P<0.05)。A组和B组相比,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T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又有着明显升高,与T2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T3与T4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脑氧摄取率(CE02)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而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脑氧摄取率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则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数值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丁4时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在动脉乳酸含量(LA)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与T1比较显着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脉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T4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在脑乳酸产生量即动静脉乳酸含量差(AVDL)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着下降(P<0.01),在T3与T4时与T2比较又明显升高(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乳酸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与T3时间点High组较Low组和Middle组明显下降(P<0.01);T4时High组较Low组明显下降(P<0.01),但和Middle组相比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在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T4时与T1比较其血清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3、T4时间点最为显着,其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9.在血清NSE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时与T1比较血清NSE浓度显着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2、T3、T4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10.在对术前及术后24h各组认知能力的评价时发现,Low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dle组和High组与术前比较其降低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术后24h的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时,发现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MMSE评分呈升高趋势,High组与Low组比较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Middle组与Low组和High组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arcotrend和BIS有助于维持烧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改善术后恢复质量。2.通过监测BIS指导烧伤患者麻醉,能够更好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脑损伤的发生。3.较深麻醉状态可减轻烧伤患者全麻后脑损伤,对大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马伟[2](2017)在《SVV监测下不同BIS值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组织氧合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人工建立深麻醉和浅麻醉两种麻醉深度模型,观察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和动脉血乳酸值的变化,探讨不同BIS值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围术期微循环氧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行胃肠道肿瘤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做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即深麻醉组D组(BIS4049)30人和浅麻醉组L组(BIS5059)30人。所有研究对象采用全凭麻醉且术者为同一组外科医生,均在Flo Trac/Vigileo心输出量监测系统的监测指标SVV一定时,结合CVP进行目标管理补液,监测并记录麻醉诱导前5min(T0)、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60min(T3)、手术开始120min(T4)、手术结束时(T5)记录SBP、DBP、HR、SPO2和PETCO2;并通过Vigileo观测记录各时间点的CO、CI、SVV、SVI以及衍生计算值DO2。另外分别在气管插管后即刻(T1)、手术开始60min(T3)、手术结束时(T5)抽取动脉血、中心静脉血2ml监测血气,来测得各时间点的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 O2)和动脉血乳酸(ABL)值。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相比,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疾病种类以及术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动脉平均压、心率、Sp 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之间相互比较两种氧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Scv O2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AB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各时间点测得Ca O2、Cjv O2、ERO2在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所用时间、手术导致丢失的血量、术中尿液总量、输注晶体液总量以及术中输注红细胞、血浆比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D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增多,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两组研究对象之间的MAP、HR、Sp 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相比,D组明显长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结论1在手术效果同等的情况下,对于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BIS值维持在5059能更好地改善微循环和组织氧供。2在手术效果同等的情况下,BIS值维持在5059能明显缩短苏醒和拔管时间,减少麻醉药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麻醉用药更加科学。

柴瑞峰[3](2017)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系统评价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对预后的差异性;2)对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针对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出现内环境紊乱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综合探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组与传统监测组之间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之间的差异。方法:1)通过MeSH主题词检索Pubmed、Medline、Cochrane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药期刊数据库,收集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与传统监测的预后的对照研究。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分析;2)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儿童神经外科术后患者115例,其中颅脑肿瘤患者36例、脑外伤患者25例,脑积水及脊神经术后患者54例,对术后出现的常见内环境紊乱的原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3)回顾性分析我院ICU自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小儿神经外科术后患儿115例,其中2015年7月前行常规监测组58例,2015年7月以后行术后多模态监测组57例,两组行队列研究,比较两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30天病死率的差异。结果:1)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284篇文章,其中54篇可获取到全文。终纳入7篇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2)对小儿神经重症患儿术后出现的6种内环境紊乱,包括贫血、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高氯血症、酸中毒、高糖血症进行基础情况及手术情况的分析,得出其中的危险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红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Hb;白蛋白的独立影响因素为年龄,术前白蛋白水平;,血清K+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中尿量、血清Cl值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CL;血气pH值的影响因素包括:少数民族相对汉族;年龄、体重、术前Hb是危险因素。本研究未能发现指标中存在血清葡萄糖的独立影响因素;3)小儿神经重症多模态监测组在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均较传统监测组缩短,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30天病死率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根据文献分析目前证据认为ICP监测组较传统监测组在小儿神经重症患者的预后方面有明显差异;2)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术前纠正小儿神经重症患儿的内环境异常,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均有助于术后患儿内环境的稳定;3)根据我们的临床研究发现小儿神经重症患儿行多模态监测,能够减少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但在30天病死率方面尚无显着性作用。

康鸿哲[4](2015)在《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Narcotrend麻醉/脑电监测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是全身麻醉中治疗低血压的常用血管活性药物,有研究指出,麻黄碱可以升高BIS指数,从而影响麻醉深度,而去氧肾上腺素对BIS指数无影响。Narcotrend是一种新型的麻醉/脑电意识监测系统,其通过普通心电电极在头部任意位置采集分析即时的脑电信号,能够提供大量有关脑电图的参数和信息。有研究报导,Narcotrend与BI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是由于Narcotrend是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使用范围尚不如BIS广泛,故关于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对Narcotrend监测数值的影响,目前尚无相关报道。为研究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对Narcotred指数产生的影响,本实验选取了76例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行腹腔镜消化道肿瘤手术的病例,研究麻黄碱和去氧肾上腺素在治疗术中低血压时对Narcotrend指数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成年行择期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病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P组(去氧肾上腺组)和E组(麻黄碱组),行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入室常规心电监测,开放静脉通路,输注乳酸钠林格氏液10ml/kg/h,行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动脉压,连接Narcotrend监护仪电极导联,行硬膜外穿刺置管,给予3m1利多卡因试验量,待麻醉平面出现后开始全麻诱导。麻醉诱导使用靶控输注瑞芬太尼5ng/ml。调整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当Narcotrend分期降至C期后,监测Tof值,给予罗库溴铵0.6mg/kg。当肌松监测T4消失时,Narcotrend分期为D2-E1时,行气管插管。瑞芬太尼靶浓度4.5ng/ml,调整丙泊酚靶浓度,维持患者Narcotrend分期在D2-E1期,若发生低血压(MAP降低30%基础值),则随机给予去氧肾上腺素1.5μg/kg,此后3μg/kg/h泵注(P组)和麻黄碱0.1mg/kg(E组),观察MAP、HR及Narcotrend指数在2.5min、5min、7.5min、10min的变化情况。结果:76名患者随机分为P组和E组,每组各38人,P组9人未发生低血压。E组8人未发生低血压。剩余P组:29人E组30人进行组内组间比较,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统计得,P组在2.5min、5min平均动脉压升高,并大于E组;E组心率在2.5min、5min、7.5min、10min升高,并且大于P组;E组Narcotrend指数在7.5min、10min升高,并且大于P组,但是升高数值小于5,均值未超出麻醉期,临床意义有限。结论:在丙泊酚瑞芬太尼靶控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诱导后一过性低血压的治疗中,去氧肾上腺素不能引起Narcotrend脑电意识指数的改变,而麻黄碱可以引起Narcotrend指数的升高,但其临床意义有限,并且其中枢效应延迟于血流动力学效应出现。

朱联周[5](2015)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理想的麻醉是为病人提供无痛、安全、肌松、无术中知晓和不良反应的良好状态以完成手术治疗。全身麻醉是利用全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使病人神智消失,同时也会给呼吸,循环和体内其他重要系统带来一定影响的麻醉方法。全身麻醉的过程中行麻醉深度监测则可以有效防止潜在的危险血流动力学变化、防止术中体动反应、消除术中记忆及调控术中麻醉药用量。近年来,麻醉深度监测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如脑电双频指数(BIS)、诱发电位、熵指数,麻醉趋势(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护仪、脑功能状态(Cerebral StateIndex,CSI)、边缘频率(Spectral edgefrequency,SEF)、中央频率(Median frequency,MF)等,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脑电双频指数,主要反映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状态,BIS值的大小与镇静、意识、记忆有高度相关,能很好地监测麻醉深度中的镇静成分,使麻醉维持更为平稳。方法:麻醉方法两组均采用常规全凭静脉麻醉方案进行麻醉,记录基础值,随机分为A(对照组)、B(实验组)两组,麻醉维持用丙泊酚、阿曲库铵、瑞芬太尼静脉泵注。分别记录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T1、切皮开始T2、游离胆囊T3、手术完毕T4、拔管前即刻T5、拔管后5min T6的监测点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变化情况。比较两组自麻醉开始至手术对患者清醒气管导管拔除时间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从麻醉开始至手术结束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构成如年龄,性别,体重,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术中知晓发生率。结果:游离胆囊和拔除气管插管时BIS组MAP,HR值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MAP和HR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麻醉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丙泊酚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用量虽小于对照组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用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使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可以有效维持安全合理的麻醉深度,保持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自主呼吸时间和拔管时间缩短,麻醉苏醒质量佳,缩短术后PACU停留时间,同时脑电双频指数能指导麻醉药物使用,帮助麻醉医师及时调整药物使用,为患者节约医疗成本,适合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特点,是一种与腔镜微创手术相匹配的“微创”麻醉监测方式。

张红,肖红霞[6](2015)在《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分析手术期间全身麻醉下脑电双频指数(Bls)和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变化来调整麻醉药用量,评价BIS、CSI在监测麻醉深度方面的实用性。方法随机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拟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麻醉下施实气管内插管的全麻患者160例,按照瑞芬太尼靶浓度随机均分为4组:R1组(0.9%氯化钠)、R2、R3、R4组分别为2.0μg/(kg·min)、3.0μg/(kg·min)、4.0μg/(kg·min)瑞芬太尼。结果随着4组患者OAA/S评分的降低,BIS、CSI也逐渐降低(P<0.05);同时OAA/S评分下,R2R4组的BIS、CSI高于R1组(P<0.05)。Spea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BIS或CSI与OAA/S评分有相关性,但各组间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1R4组患者在睫毛反射消失及强直刺激反应消失时的CSI、BIS均高于R1组。结论CSI与BIS相似,能较好地反映全麻手术患者镇静深度的变化;两者的变化均受到血浆镇痛药物浓度改变的影响,与OAA/S评分相关性一致。

陈传玉[7](2014)在《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在肠镜检查麻醉中应用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意识指数(IoC)与经典监测麻醉深度的双频谱指数(BIS)的比较,观察:1、在临床不同麻醉药物浓度下BIS值和IoC值的差异性和相关性;2、麻醉下意识消失和恢复时,BIS值和IoC值的差异性;进而判断IoC在临床麻醉中对麻醉深度的监测效果。方法:选择计划和需要实施静脉全身麻醉的肠镜检查病人80例,男女不限,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每例患者同时检测IoC值和BIS值,电极均按照其仪器说明书标准放置,统计结果记录为IoC组和BIS组。麻醉诱导采用丙泊酚TCI靶控输注,术中维持采用丙泊酚TCI靶控输注及较小剂量注射用瑞芬太尼(0.02μg·kg-1·min-1)持续输注,全程严密观察呼吸,确保气道通畅,保持自主呼吸,必要时予吸氧及辅助呼吸;麻醉诱导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起始为1.6μg·ml-1,当效应室浓度与预设浓度平衡2min后,以0.5μg·ml-1的浓度梯度依次递增为2.1μg·ml-1,2.6μg·ml-,3.1μg·ml-1,3.6μg·ml-1,4.1μg·ml-1;己录患者意识消失和各麻醉药物浓度下的IoC值与BIS值,最后记录患者意识恢复时的IoC值与BIS值。结果:丙泊酚浓度与BIS值的相关系数r为-0.976,P<0.001;丙泊酚浓度与IoC值的相关系数r为-0.965,P<0.001.BIS-IoC值的相关系数r为0.969,P<0.001;其中在丙泊酚浓度在0~3.1ug·ml-1之间,BIS-IcC值的相关系数r为0.998,P<0.001。当丙泊酚浓度增至3.6~4.1ug·ml-1时,IoC值出现一个平台,提示可能在较深麻醉下IoC值与麻醉药物浓度之间相关性减弱;意识消失与恢复时的BIS值及IoC值分别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意识指数IoC在临床适宜麻醉药物浓度下,能较好的反映麻醉镇静深度的变化,IoC与BIS差异性不明显并有很好的相关性;在意识消失与恢复时,IoC同BIS差异性不明显;说明在临床麻醉状态下,其临床监测效果与BIS一样可靠;但在较深麻醉时,IoC对麻醉药物靶控浓度增加变化的反应并不敏感,这可能增加过深麻醉的风险。

朱磊[8](2014)在《Narcotrend监测仪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拟在全凭静脉麻醉下择期行胃结直肠手术老年患者60例,ASA分级II或III级,年龄6075岁,采用随机数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组)、浅麻醉组(NL)组和深麻醉组(ND)组,每组20例(n=20)。C组患者行常规监测,NL组和ND组术中除常规监测外使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NT)监测患者麻醉深度,其中将NL组患者术中麻醉深度指数(NTI)控制在37-64范围内,相应麻醉深度级别(NTS)为D0-D2,ND组患者术中NTI控制在13-36范围内,相应NTS为E0-E2。观察并记录术前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毕至患者呼之睁眼的时间(t1)、术毕至患者拔管的时间(t2)、术毕至患者定向力恢复的时间(t3)、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三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结束时(T5)、术毕至患者呼之睁眼时(T6)、术毕至拔出气管导管时(T7)、术毕至患者定向力恢复时(T8)的MAP和HR,并记录NL组和ND组患者在T6、T7、T8的NTI和NTS;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三组患者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用改良Brice interview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有无术中知晓发生。结果:①三组患者一般统计学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NL组与ND组患者t1、t2、t3以及丙泊酚用量与C组相比有明显差异,ND组与NL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三组患者在T1、T2、T3、T4、T5、T6、T7、T8的MAP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T4、T5时C组和ND组HR与N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6、T7、T8时刻NL组和ND组患者N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苏醒期阶段两组患者不同NTS级别患者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三组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知晓,C组和NL组没有患者发生POCD,NL组患者有1例(5%)发生POCD,三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应用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仪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患者苏醒时间,提高患者苏醒和恢复质量,对于研究老年患者术中知晓及POCD的发生具有指导作用。

耿秀[9](2013)在《BIS监测下七氟醚在老年患者麻醉中MAC及MAC awake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BIS值为50±5时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全凭吸入麻醉七氟醚呼气末浓度MAC值及MACawake值,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方法:选择ASAI到II级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组P组;七氟醚吸入麻醉组S组。连接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BIS及袖带。患者安静三分钟后进行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5mg/kg,芬太尼2.0ug/kg,S组吸入6%的七氟醚,P组丙泊酚静脉推注1mg/kg,待BIS降至75后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5mg/kg,BIS降至55以下进行气管插管,手术切皮前1min每组分别追加芬太尼2ug/kg,手术期间依据BlS的变化调整S组七氟醚吸入浓度及P组丙泊酚泵注速度,术中维持BIS值在4555,记录麻醉诱导前、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切皮时、探查时、缝皮时、拔管时患者的平均动脉血压、心率,S组病人记录气管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即刻、插管后5min、切皮时、探查时、缝皮时各时点的七氟醚吸入浓度IT%值,呼出浓度ET%值,记录两组记录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及S组清醒MACawake值。结果:1.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及动脉血压监测(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两组患者动脉血压、心率均降至最低,气管插管后有所上升;气管插管前即刻P组血压、心率与S组血压、心率比较下降更明显(P<0.05);P组气管插管前即刻的血压、心率与麻醉诱导前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降幅较大(P<0.05);T3时刻以后至手术结束、拔管,两组血压、心率趋于平稳,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 T5T7手术切皮开始至手术缝皮结束过程中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趋于平稳,T5至T7各点组内ET%无统计学差异。手术过程中麻醉维持所需七氟醚呼气末浓度ET%均值为1.94%。3. S组测得苏醒期七氟醚MACawake值约为0.4%。4.苏醒期比较S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患者开腹手术全凭吸入麻醉,术中麻醉维持需要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为1.94%,由此推算老年患者七氟醚MAC为1.49%,苏醒期MACawake约为0.4%。2.七氟醚用于老年患者开腹手术,诱导迅速,血压下降幅度小,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苏醒迅速,无不良并发症发生。

张强华,周钢,张国艳,杨秀娟[10](2013)在《膈肌活动度监测在胸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一种判断麻醉深浅程度的新方法,在开胸术中应用彩超监测膈肌运动并与常规麻醉监测方法对比研究。方法依据麻醉监测方法不同将病例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60例和膈肌组60例,常规组采取血流动力学监测麻醉深浅度,膈肌组除了常规组方法外还增加了床旁彩超检测膈肌活动度指标,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常规组术中心率(HR)为(112.50±16.27)次/分;平均动脉压(MBP)为(64.40±14.19)mmHg;呼吸(RR)为(16.00±2.7)次/分;机械通气时间(292.00±34.58)min;麻醉苏醒时间(39.90±11.18)min;膈肌组HR(91.70±15.97)次/分;MBP为(51.30±9.90)mmHg;RR为(13.00±2.54)次/分;机械通气时间(236.80±38.12)min;麻醉苏醒时间(25.50±10.12)min;膈肌组均小于常规组(P<0.05)。结论膈肌活动度监测比常规方法在判断麻醉程度方面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是一种理想实用的麻醉术中监测手段。

二、全麻深度判断中监测数量化脑电图的临床评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麻深度判断中监测数量化脑电图的临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脑功能保护的作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麻醉深度监测仪在重度烧伤患者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2)SVV监测下不同BIS值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组织氧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病例选择
        1.1.2 试验实施
        1.1.3 试验实施
        1.1.4 检测过程和结果计算
        1.1.5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
        1.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1.2.3 氧合指标的变化
        1.2.4 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比较
        1.2.5 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液体出入量比较
        1.2.6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1.3 讨论
        1.3.1 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基础
        1.3.2 不同BIS值对麻醉药物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1.3.3 不同BIS值对机体氧合的影响
    1.4 结论
    1.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老年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
    2.1 目标导向性容量治疗
        2.1.1 Vigileo监测和SVV监测
        2.1.2 SVV监测在胃肠道手术中的应用
        2.1.3 SVV监测在其他手术中的应用
    2.2 麻醉深度监测
        2.2.1 BIS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应用
        2.2.2 BIS监测脑电活动基础
        2.2.3 监测脑电活动的其他方法
    2.3 机体的氧供和氧耗
        2.3.1 生理状态下的氧供和氧耗
        2.3.2 全麻机械通气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2.3.3 其他麻醉方式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2.3.4 反映组织氧合的监测指标
    2.4 微循环氧合监测新进展
        2.4.1 粘膜内的pH值(pHi)
        2.4.2 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
        2.4.3 经皮氧分压监测和舌下微循环监测
        2.4.4 近红外光检测仪监测组织氧合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患者信息记录表
附录B 研究所需药品、材料和设备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ICU内小儿神经外科患者多模态监测与预后关系的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质量控制
        1.5 统计学分析
        1.6 文献筛选流程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神经多模态监测
        3.2 多模态监测的局限性
        3.3 本系统评价所得结论局限性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围术期多因素回归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资料
        2.2 术前术后临床资料比较
        2.3 患者术后内环境紊乱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术后内环境紊乱的原因分析
        3.2 小儿体液平衡及容量复苏特点
        3.3 手术及麻醉对神经外科患者的影响
        3.4 研究的局限性及不足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对预后影响的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资料分析
        2.2 两组治疗过程数据对比
        2.3 两组在不同疾病类型中的对比
        2.4 两组在预后转归中的对比
    3 讨论
        3.1 常见先天性小儿神经系统畸形的手术治疗
        3.2 小儿神经系统外伤的手术治疗
        3.3 多模态监测促进快通道外科在小儿神经重症患儿中的应用
        3.4 多模态监测对神经重症患儿的预后预测作用
        3.5 多模态监测技术在神经重症中的发展
        3.6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Narcotrend麻醉/脑电监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平均动脉压统计结果
    2. 心率统计结果
    3. Narcotrend指数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内容与方法
        2.1 药品与设备
        2.2 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记录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脑电双频指数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6)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监测指标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3讨论

(7)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在肠镜检查麻醉中应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Narcotrend监测仪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Narcotrend 麻醉深度监测仪概述
    2.2 Narcotrend 监测仪与常用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比较
        2.2.1 NT 与 BIS 的比较
        2.2.2 NT 与熵指数的比较
        2.2.3 NT 与听觉诱发电位的比较
        2.2.4 NT 与脑状态指数的比较
    2.3 NT 在静脉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2.4 NT 在吸入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2.5 NT 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6 NT 在儿童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2.7 总结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排除标准
    3.2 药品及设备
    3.3 分组方法
    3.4 麻醉方法
    3.5 观察指标
    3.6 评估标准
    3.7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一般资料比较
    4.2 苏醒时间及麻醉药物用量比较
    4.3 患者 MAP、HR、NTI 及 NTS 的比较
    4.4 三组患者术后及术中知晓和 POCD 发生率及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BIS监测下七氟醚在老年患者麻醉中MAC及MAC awake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麻醉及监测设备
    2.2 麻醉药品
    2.3 分组标准
    2.4 麻醉方案
    2.5 监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3.2 术中两组各参数变化及统计分析
    3.3 术毕两组苏醒时间比较
    3.4 MAC 及 MACawake 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老年患者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变化
    4.2 七氟醚与丙泊酚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比较
    4.3 七氟醚和丙泊酚代谢比较
    4.4 麻醉深度监测
    4.5 MAC 及 MACawake 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膈肌活动度监测在胸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麻醉方法
    1.3 监测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四、全麻深度判断中监测数量化脑电图的临床评估(论文参考文献)

  • [1]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 张永强. 郑州大学, 2018(01)
  • [2]SVV监测下不同BIS值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围术期组织氧合的影响[D]. 马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17(03)
  • [3]小儿神经重症患者术后多模态监测的临床研究[D]. 柴瑞峰.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8)
  • [4]麻黄碱与去氧肾上腺素对Narcotrend麻醉/脑电监测的影响[D]. 康鸿哲. 大连医科大学, 2015(08)
  • [5]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全麻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的应用观察[D]. 朱联周.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3)
  • [6]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J]. 张红,肖红霞. 中外医疗, 2015(05)
  • [7]意识指数IoC与脑电双频指数在肠镜检查麻醉中应用的比较[D]. 陈传玉. 山东大学, 2014(11)
  • [8]Narcotrend监测仪用于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中麻醉深度的临床观察[D]. 朱磊. 吉林大学, 2014(11)
  • [9]BIS监测下七氟醚在老年患者麻醉中MAC及MAC awake研究[D]. 耿秀. 石河子大学, 2013(02)
  • [10]膈肌活动度监测在胸部手术麻醉中的应用[J]. 张强华,周钢,张国艳,杨秀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3(02)

标签:;  ;  ;  

监测定量脑电图判断全麻深度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