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一种新的媒介

虚拟现实——一种新的媒介

一、虚拟现实—— 一种新媒体(论文文献综述)

林园,林学伟[1](2021)在《建筑投影在我国寒地城镇夜景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投影是数字媒体时代诞生的新型艺术形式,是建筑、艺术与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建筑投影在我国寒地城镇夜景的开发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建筑投影及其在国内发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建筑投影在寒地城镇夜景开发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建筑投影在寒地夜景开发中的具体应用措施等。以期寒地城镇夜景能够大放异彩。

朱悦云[2](2021)在《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影响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将对计算机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为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朱丽颖[3](2021)在《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交互式品牌形象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结合5G时代下品牌形象的传播特点,研究了虚拟现实艺术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方式,提出了利用虚拟现实艺术开展品牌形象传播的理念。将品牌的视觉形象和精神形象作为传播内容,确定品牌形象的传播目标与发展阶段,构建出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虚拟社区与虚拟形象,最终,通过虚拟场景和虚拟产品的构建多方位促进品牌形象的传播和发展。

朱格瑾[4](2021)在《增强现实的哲学审视》文中研究指明增强现实是伴随增强现实技术发展而生成的一种现实情境,作为一种人工世界图景日益获得其世界意义。因而,将增强现实纳入哲学视野,对其进行本质论的思索和价值论的评析就成为当代哲学思考的一个主题。由于增强现实虽然是一个“热词”,却也是一个含义未完全得到甄定的新词。因而本文在第一章循着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现实理解进路,借助于现实、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的关系,阐析了增强现实以虚拟技术助力现实呈现的理论内涵。由于增强现实是与增强现实技术相伴而生的,本文的第二章对于增强现实技术做了拓展性的解读,以人类技术革新作为增强现实技术的基本理解,在梳理和解析古代、近代、现代增强技术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凸现了现代增强技术的数字化、智能化特质,为理解增强现实的现实性提供了支持。在第三章中,本文主要从增强健康等五个方面对于增强现实的表征形式进行了整理,并作了功能论与价值论的解析,为进一步的理论反思提供事实基础。基于增强现实上述的理论特质与现实表现,在第四章本文从增强技术的本质思索、增强现实的世界意义以及增强现实的价值评析三个角度对于增强现实作了理论反思,提出智能化、人本化、生活化是增强现实技术的特质,镜像式、虚拟化和超实在性是增强现实的世界特性。增强现实作为一种新的现实形式既为人类生活、交往提供了更加便捷、友好的场域。同时,增强现实技术的不当应用也会为增强现实世界带来、伦理技术风险。

葛鑫[5](2020)在《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teamLab作品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为得到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沉浸式设计角度出发,并结合新媒体艺术理论与传播学理论,分析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元素,以及设计元素间的关系。得到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并在teamLab团队的代表性作品中找到对应的应用。将此模式运用在展馆的沉浸式设计中可以使新媒体艺术体验展具备完整且优质的沉浸体验。

杨梦[6](2020)在《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身体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存在,身体问题是无时无刻、任何人都绕不开的问题。自古以来西方对“身体”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身体的理论不断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消费社会和信息媒体时代的到来,“身体”在消费文化中的地位愈发突出,并且以一种新的媒体中介身份在后现代生活中重新登上了舞台,人们对身体自我改善的期待、对更美好的自我追求也就与日俱增。然而在日常审美中,强加的审美标准使身体的认识功能逐渐被标准化、模糊化,失去了原本独立的“思考能力”,无法传递和获取原本应有的感受。所以,研究身体美学,作为对时代文化症候的一种理论表征和理论应对,有助于我们在消费社会中恰当地完善与展示自己,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及建构身体审美的标准。本文试图从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观念和身体理论历史脉络入手,仔细梳理了各个时期的身体观念以及对身体的研究,描绘了身体美学思想的形成轨迹,并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分析了各理论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的关系,进一步了解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的溯源。着重讨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三个维度和核心范畴,分析其本质属性、特征及其美学意义,进而解析其美学思想的科学内涵。归纳总结了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现实、实践意义和价值,提出了一些尚待商榷的问题。最后,将身体美学置于“后身体”美学语境下,分析了身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抖音”短视频为例,分析了身体美学在其中的表征,进而提出引导建立健康的身体观的具体办法。全文四个部分,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绪论部分,由于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属于“新”的老知识,这部分通过文献检索情况分析,力求掌握近年来身体美学的研究分布;第一章论述了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思想渊源。归纳梳理中西方哲学中身体观念的发展脉络,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形成以及与各身体理论之间的关系;第二章论述了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内涵。从哲学层面对身体美学的三个维度进行了再梳理、再分析,对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身体意识进行了阐述,以身体体验为切入点,进一步从身体实践层面阐述了审美经验的内涵;第三章论述了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价值及不足之处,并将身体美学置于“后身体”美学语境下,分析了身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以“抖音”短视频为例,以身体美学理论分析了短视频中身体的物化与异化,并提出解决办法。

黄灿[7](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李婉阁[8](2019)在《中国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女性意识探究》文中指出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装置艺术的演变结合新媒体技术的延伸,形成了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装置艺术衍生出新的观念和方法。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自中国女权启蒙时代和妇女的解放至今历经百年沧桑,但从女性视角进行创作,并体现出女性思想情感的艺术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女性介入中国艺术的时间较后,从历史角度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落后于男性,女性的艺术创作常被忽视、被低估,久而久之,女性的创作视角有了男性化的趋势,使得中国女性艺术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二十世纪中叶,女性运动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批女性艺术家强调男女性别的差异,主张女性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开始以女性身份介入艺术,争取女性自我表达,为艺术界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当今社会,女性艺术家探索艺术不再罕见,她们积极参与新媒体装置艺术创作并崭露头角,试图从过去的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真正的自由创作艺术的世界。本文着重关注女性艺术家的典型代表和其新媒体装置作品,试图在历史文化背景下解读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女性意识,找到新媒体技术和女性艺术的实践规律,以及女性意识在新媒体装置作品中的呈现方式和内在含义,尤其是女性视野下的社会人文问题,明确艺术中的女性意识并非照搬西方女性主义,而是女性自然的、潜意识的自省。笔者紧密围绕新媒体装置艺术发展和女性艺术的互动关系,从女性个人体验入手,掌握新媒体前沿技术,考察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女性意识的变化和媒介发展中新媒体装置艺术的女性意识的重塑,探讨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女性意识的价值维度。

常举科[9](2018)在《新媒体艺术形态及其美学意义初探》文中提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个时代的艺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所在时代的媒介技术与艺术观念两方面的影响,新媒体艺术也不例外。时至今日,新媒体艺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同时也成为了其他专业学科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新媒体艺术的界定与分类一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与之紧密相关的新媒体技术本身就具有多种特征,同时,在一种新媒体艺术中往往使用了多种技术,这就给新媒体艺术的定义者造成了多种技术与多种特征之间的重叠困惑。这种困惑也使研究者视野受到局限,忽略了从其它层面对新媒体艺术的深入研究。面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本文将以更加广阔的艺术史视角、主体视角对新媒体艺术进行整体透视,另一方面,本文也将以技术作为参考视角,因为技术不仅使新媒体艺术本身的呈现出不同的样式,而且也改变了主体与艺术之间的审美方式。综合以上因素,本文将新媒体艺术分为三种形态:实现观看再造的新媒体艺术;形塑交互主体的新媒体艺术;建构虚拟语境的新媒体艺术。同时,每一种大的艺术形态框架之下,又由若干具体的新媒体艺术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和界定了媒介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核心概念。首先,阐释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接着,分别辨析了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的诸多概念的含义;然后,阐述了新媒体艺术的起因;最后,详细论述了本文将新媒体艺术分为三种形态的理由及依据。第二章主要论述了能够实现观看再造的三种新媒体艺术:超现实主义电影、录像艺术、计算机艺术。并且指出三种艺术对于观看再造的意义分别在于:震惊体验、多维度观看、计算机界面对观看产生了新的意义。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能够形塑交互主体的三种新媒体艺术:网络快闪、网络行为艺术、网页文字游戏。并且,阐述了三种艺术对于艺术主体的意义分别在于:主体之间能够通过网络交互形成新的互联、共生的关系。第四章主要论述了能够建构虚拟语境的两种新媒体艺术:首先分析了当下最为流行的VR、AR、MR三种异构现实艺术,并举例分析了它们各自语境空间的美学意义。然后指出当下的新媒体艺术是一种语境提供者,并分析了语境建构的过程及其美学意义。

单羽[10](2017)在《真实与拟像 ——虚拟现实艺术的体验类型及审美嬗变》文中认为虚拟现实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如医疗、教育、展示等各大垂直领域,而该技术在艺术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也呈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首先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介入艺术领域的类型进行归纳整理,进而站在审美学的角度,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艺术领域过程中,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审美特征。最后,以前三章节的分析为基础,进而对虚拟现实技术介入当代艺术作品的现象进行批判性的反思与展望。本学位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绪论部分旨在梳理研究背景、确立研究意义并提出研究问题。第一章,梳理了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史,并归纳虚拟现实技术介入艺术领域后呈现给大众的艺术体验类型,包括教育型体验、娱乐型体验、交际型体验。第二章,依托前一章的虚拟艺术体验类型总结,站在审美学的角度上探讨当代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即非物质性审美特征、超真实性审美特征以及非线性审美特征。第三章,以虚拟现实艺术为主要分析对象,分别从消费价值、传播价值、产业价值讨论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对新媒体艺术未来发展的意义与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结论是:(1)虚拟现实技术正在大跨步式地向艺术领域进军,并成为一种新媒体艺术形式,颠覆式地拉近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2)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呈现出非物质性、超真实性及非线性审美特征,将大幅度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并开阔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3)虚拟现实技术的介入为新媒体艺术的消费价值、传播价值和审美价值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但也需要看到它的不足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二、虚拟现实—— 一种新媒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现实—— 一种新媒体(论文提纲范文)

(1)建筑投影在我国寒地城镇夜景开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投影概述
    1.1 建筑投影的概念
    1.2 建筑投影的国内发展现状
2 建筑投影在寒地城镇夜景开发中的应用意义
3 建筑投影在寒地夜景开发中的应用措施
    3.1 选用建筑投影的适合表现内容与符号
    3.2 选取恰当的寒地建筑投影艺术表现手法
        3.2.1 寒地城镇建筑投影的影像表达方式应多样化
        3.2.2 寒地城镇建筑投影需与环境相适应
    3.3 拓宽建筑投影在寒地城镇的应用范围
4 结语

(2)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分析
    2.1 构想性特点
    2.2 交互性特点
    2.3 沉浸性特点
3 计算机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之间的关系
4 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
    4.1 虚拟现实环境的建立
    4.2 三维虚拟声音的形成
5 结语

(3)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交互式品牌形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虚拟现实艺术
    (一)虚拟现实艺术的技术支持
    (二)虚拟现实艺术的主要特征
    (三)虚拟现实艺术的创作规律
二、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品牌形象传播策略
    (一)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品牌形象内涵
    (二)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品牌形象传播
    (三)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BICC品牌形象阶段
三、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品牌形象构建
    (一)虚拟现实平台构建
    (二)虚拟现实场景构建
    (三)虚拟现实产品构建
四、结论

(4)增强现实的哲学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存在不足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存在不足
第一章 增强现实概念辨析及原理构成
    第一节 增强现实概念辨析
        一、何为现实?
        二、虚拟现实
        三、增强现实
    第二节 增强现实原理构成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原理
        二、增强现实技术的构成
第二章 增强技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及特征
    第一节 增强技术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的增强技术
        二、近代的增强技术
        三、现代的增强技术
    第二节 增强技术的特征
        一、相互依赖
        二、相互渗透
        三、相互嵌入
第三章 增强现实表征样式
    第一节 表征样式
        一、增强健康
        二、增强学习
        三、增强零售
        四、增强工作
        五、增强娱乐
    第二节 表征样式功能论、价值论
        一、表征样式功能论
        二、表征样式价值论
第四章 增强现实的哲学反思
    第一节 增强现实技术的本质思索
        一、增强现实技术的智能化特质
        二、增强现实技术的人本化特征
        三、增强现实技术的生活化特性
    第二节 增强现实的世界意义
        一、世界的多样性
        二、增强现实世界
        三、增强现实世界的现实性
    第三节 增强现实的价值评价
        一、增强现实的积极效应
        二、增强现实的消极效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teamLab作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
    (一)时空—转化—传播者:
    (二)体验者—融入—受传者:
    (三)主题—出现—讯息:
    (四)感官—连接—媒介:
    (五)交互—互动—反馈:
二、共鸣:体验者与主题的交互
    (一)主体:
    (二)环境:
三、感知:体验者与感官刺激的交互
    (一)视觉与听觉:
    (二)触觉:
    (三)味觉与嗅觉:
四、浸入:体验者与时空的交互
    (一)位置移动:
    (二)时间流动:
结语

(6)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文献检索情况
        3.2 研究内容现状
        3.3 研究方法现状
    4 研究方法及思路
    5 论文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重点
        5.1 创新点
        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一章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思想渊源
    1.1 现代哲学之前的身体研究
    1.2 现代哲学以来的身体研究
第二章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内涵
    2.1 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
    2.2 身体美学的基本维度
        2.2.1 分析的身体美学
        2.2.2 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
        2.2.3 实践的身体美学
    2.3 身体美学的核心范畴:身体意识
    2.4 审美经验的重要媒介:身体体验
        2.4.1 身体体验的内涵
        2.4.2 身体体验的特征
第三章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价值意义
    3.1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价值
        3.1.1 身体美学对哲学的促进
        3.1.2 身体美学对美学的改造
    3.2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应用价值
    3.3 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缺陷
    3.4 “后身体”时代的身体异化
        3.4.1 “后身体”时代的出现
        3.4.2 当下的身体异化现象
        3.4.3 如何恢复对身体的健康审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7)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女性意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路线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路线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1章 新媒体装置艺术与女性意识
    1.1 新媒体装置艺术
    1.2 女性意识
    1.3 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女性意识的兴起
第2章 中国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女性意识的身份嬗变
    2.1 从被“男性凝视”到女性的“自我肯定”
        2.1.1 女性心理观的演变
        2.1.2 女性凝视与被凝视
    2.2 从非公开表达到开放的“身体幻想”
        2.2.1 时代变迁中的地下文化
        2.2.2 女性身体的艺术表达
    2.3 从私人空间到艺术中公开的社会空间
        2.3.1 女性的私人领域
        2.3.2 女性的公众话语
第3章 中国新媒体装置艺术中女性意识的价值维度
    3.1 对个体经验的关注
        3.1.1 女性化生活方式
        3.1.2 女性化材料选择
    3.2 对生命生存的关注
        3.2.1 女性的母性意识体现
        3.2.2 女性的生存环境缩影
    3.3 对女性身份的关注
        3.3.1 女性性别身份
        3.3.2 女性社会身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新媒体艺术形态及其美学意义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以往的研究成果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一章: 媒介艺术与新媒体艺术
    第一节 媒介与艺术
    第二节 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
    第三节 新媒体艺术形态
第二章 实现观看再造的新媒体艺术——超现实主义视像与计算机艺术
    第一节 震惊:超现实主义视像
    第二节 多维观看:录像艺术的意义
    第三节 界面:新观看之道
第三章 形塑交互主体的新媒体艺术——互联网艺术
    第一节 交互与互联网艺术
    第二节 主体互联:网络行为艺术
    第三节 主体共生:网页文字游戏美学
第四章 建构虚拟语境的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
    第一节 异构现实
    第二节 语境提供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真实与拟像 ——虚拟现实艺术的体验类型及审美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第一章 虚拟现实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
    第一节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虚拟现实艺术的发展嬗变
    第三节 虚拟现实艺术的体验类型
第二章 虚拟现实艺术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 技术的革新与审美的嬗变
    第二节 虚拟:非物质性审美
    第三节 沉浸:超真实审美
    第四节 交互:非线性审美
第三章 虚拟现实艺术的价值取向与功能
    第一节 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消费价值
    第二节 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价值
    第三节 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的产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记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虚拟现实—— 一种新媒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建筑投影在我国寒地城镇夜景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 林园,林学伟. 工业设计, 2021(11)
  • [2]浅谈计算机技术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应用[J]. 朱悦云.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1(10)
  • [3]基于虚拟现实艺术的交互式品牌形象设计研究[J]. 朱丽颖. 中华手工, 2021(03)
  • [4]增强现实的哲学审视[D]. 朱格瑾.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5]一种新媒体艺术体验展的沉浸式设计模式——从teamLab作品探究[J]. 葛鑫. 设计, 2020(15)
  • [6]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研究[D]. 杨梦. 西北大学, 2020(08)
  • [7]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8]中国新媒体装置艺术中的女性意识探究[D]. 李婉阁.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9]新媒体艺术形态及其美学意义初探[D]. 常举科. 南京大学, 2018(10)
  • [10]真实与拟像 ——虚拟现实艺术的体验类型及审美嬗变[D]. 单羽. 深圳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虚拟现实——一种新的媒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