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草原土壤黏土和粉砂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黏土和粉砂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一、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彭亚敏[1](2021)在《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说明农田土壤碳库不仅是全球碳库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极易受到人为活动(如施肥)的干扰,也是最具固碳潜力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调节。陇中黄土高原土壤在“缺氮少磷”的特点下,施加氮磷肥是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外源氮、磷添加对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的影响没有较为明确的结论。为探明旱作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对氮、磷添加的响应。本研究基于2017年设置在定西麻子川村的定位试验:氮、磷添加施肥(对照(CK)、单施氮(N)、单施磷(P)、氮磷配施(NP))的春小麦农田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春小麦生长期,测定小麦田土壤呼吸及组分,环境因子(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速效磷(AP)、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ROOC)、硝态氮(NN)、铵态氮(AN)、pH、温度(SWT)、水分(SWC))。分析施肥对土壤呼吸组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环境因子的影响,结合PCA、线性回归分析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速率(RS)、异养呼吸速率(RH)的相关性,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模拟调控施肥对RS、RH的重要因子,以期为当地农业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呼吸速率(RS)变化范围为0.63~3.63μmol CO2·m-2·s-1,土壤异养呼吸速率(RH)变化范围为0.41~1.71μmol CO2·m-2·s-1。相较于对照,施肥显着促进了RS、RH,处理间变化顺序均为NP>N>P>CK;根系呼吸速率(RR)变化范围为0.20~1.91μmol CO2·m-2·s-1,整个生育期内,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贡献率为21.70%~52.76%,平均值是38.70%,处理间贡献率的顺序为N>NP>P>CK。小麦生育期内RS、RH呈双峰型变化趋势,均在6月10日达到最大、4月14日最小,根系呼吸速率、根系呼吸贡献率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6月10日达到最大值。施肥对根系碳固定量、籽粒产量、地上部生物量、根生物量、碳排放、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顺序均为NP>N>P>CK对根系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P>N>CK>NP,对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的影响顺序为CK>NP>P>N。所有处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均为正值,表现为碳“汇”。(2)土壤温度(STP)可以解释31.48%~66.64%的RS变异,可以解释25.48%~43.64%的RH变异,对RS的拟合度高于RH;土壤水分(SWC)可以解释7.78%~63.99%的RS变异,可以解释1.74%~50.07%的RH变异。RS、RH与土壤0—25cm土层STP均呈显着正相关,与0—10cm土层SWC的相关性最高。各施肥处理下RS、RH温度敏感性Q10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2~1.80、1.21~1.38,小麦地除5cm、20cm P处理Q10最大,10cm、15cm、25cm CK处理Q10值最大,氮肥降低了Q10值。(3)小麦生育期内,除土壤pH,其它土壤环境因子含量表现为0—20cm>20—40cm;土壤AP、MBN、DOC含量在春小麦生育期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而土壤TP、AN、NN含量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MBC含量在播种期和拔节期20—40cm土层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其余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ROOC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拔节期和开花期表现为小麦地>裸地。土壤AP、MBC、MBN、ROOC、DOC、AN、NN含量均在开花期达到最高,土壤pH值在开花期最低,收获期最高,土壤SOC、TN、TP含量在播种期和收获期基本保持平稳的趋势,差异不显着;施N显着提高了AN和NN含量,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施P显着提高了土壤TP和AP含量,对土壤pH值无显着影响,NP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SOC、TN、ROOC、DOC、MBC、MBN含量。(4)PCA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与RS、RH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土壤STP、DOC与RS存在显着的正相关。线性逐步回归结果显示,DOC、SWC、STP是影响RS的主要因子,DOC、STP、SWC、pH是影响RH的主要因子。由结构方程模型可知,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RS、RH产生影响的重要因子。综上所述,NP处理降低了根系碳排放强度和土壤微生物碳排放强度,增加了碳排放效率、作物碳固定量、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相较于其余处理,NP处理增产和固碳减排效应更好。DOC和pH是调控施肥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的重要因子。

杨泽宇[2](2021)在《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文中提出草原土壤保护与退化土壤修复是干旱与半干旱区环境工程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壤团聚体是表征土壤结构与土壤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受到生态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的广泛关注。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是影响土壤肥力和土壤碳储量的重要驱动因子,其对土地利用强度极其敏感。目前关于放牧对草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研究多集中于土壤理化性质与团聚体的关系,放牧干扰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为例,在放牧实验平台设置对照(0只羊/天·hm2)、轻度放牧(2只羊/天·hm2)、中度放牧(4只羊/天·hm2)和重度放牧(8只羊/天·hm2)四个放牧强度,测定各放牧强度下的地下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团聚体的粒级分布,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团聚体含量与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可为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团粒结构与稳定性变化的机理与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草原土壤保护与退化土壤修复提供参考。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典型草原在0-40cm土层,地下生物量、土壤总碳、总氮、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会随放牧强度和土壤深度的增加显着降低,土壤容重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会显着升高。2、随土层加深,土壤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干筛)(>0.25mm)的增加,而导致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湿筛)(>0.25mm)含量的降低;在0-10cm处,>7mm粒级机械稳定性大团聚体和>2mm粒级水稳定性大团聚体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10cm以下土层,两种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重牧>对照>轻牧>中牧,与对照相比仅中牧下显着降低。3、在0-10cm间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在10cm以下,轻牧和中牧处理下两种团聚体的MWD和GMD逐渐降低,同时其分形维数D和土壤可蚀性因子K开始高于对照;重牧处理下团聚体MWD和GMD高于对照,D和K值逐渐降低,此时团聚体稳定性表现为重牧>对照>轻牧>中牧;重牧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轻牧和中牧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4、放牧通过直接对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来对土壤有机碳及微生物生物量产生间接影响,同时土壤容重及地下生物量对团聚体稳定性变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结合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的直接影响,来影响土壤稳定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较大牧压有利于提高土壤大团聚体的含量,进而提高土壤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

李明[3](2020)在《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大气氮沉降的逐年增加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情景之一,已经对全球氮素循环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甚至可能对未来气候变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掌握氮沉降对草原土壤团聚体碳(C)、氮(N)和磷(P)生态化学计量学和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可为全面分析和评估氮沉降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基础资料。土壤中营养物质在不同团聚体组分中的不均匀分布,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空间异质的微生境。为揭示草原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微生物群落分布及其对氮素添加响应特征。本研究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自2010年起,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贝加尔针茅草原典型地段设置N0(0 kg N·hm-2·yr-1)、N15(15 kg N·hm-2·yr-1)、N30(30 kg N·hm-2·yr-1)、N50(50 kg N·hm-2·yr-1)、N100(100 kg N·hm-2·yr-1)、N150(150 kg N·hm-2·yr-1)6个氮素添加处理,开展了为期8年的模拟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研究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素添加极显着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和>2 mm团聚体比例(P<0.01),微团聚体在土壤中占据了大部分,随着氮素添加量的增加微团聚体显着减少(P<0.05);0.252 mm土壤团聚体随氮素添加量也呈增加趋势。N150处理相较于N100处理下>2 mm土壤团聚体比例有下降趋势,<0.25 mm微团聚体有升高趋势,高浓度氮素添加可能会破坏团聚体的稳定性。(2)各氮素添加处理中0.252 mm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粒径(P<0.05),全磷含量在各粒径团聚体中差异不显着;与对照相比,氮素添加显着提高了>0.25 mm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P<0.05),对全磷无显着影响;氮素添加导致>0.25 mm土壤大团聚体C/N降低,0.252 mm土壤团聚体C/P、N/P升高(P<0.05)。(3)氮素添加显着提高了0.252 mm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总量、真菌磷脂脂肪酸含量和真菌/细菌比、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比值(P<0.05),降低了土壤团聚体微生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总PLFAs、真菌PLFAs含量、G+/G-、F/B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与C/N负相关。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氮素添加和团聚体粒径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均有显着影响(P<0.05),但两者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无交互作用。综合分析,连续8年氮素添加显着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固持与微生物群落有着密切的联系。氮素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的固碳潜力,提高了土壤团聚体有机质的矿化速率,随着氮素添加水平的提高,土壤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限制草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张欣[4](2020)在《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全球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增加成为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气候变暖和大气氮沉降的增加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日益显着,但是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的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双重作用的响应机制还不清楚。为了研究长期增温和施氮条件下对土壤及团聚体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淡栗钙土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线加热辐射器模拟全球气候变暖,并且以硝酸铵(NH4NO3)为氮源进行施氮处理,测定了增温和施氮对草地土壤及团聚体内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揭示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内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对长期增温和施氮的响应规律,为全球变化模型提供参数,以更准确地预测和评估气候变化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在2018年,施氮和增温+施氮极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P<0.0001),对土壤电导率和含水量无显着影响(P>0.05)。土层深度对土壤pH值,电导率和含水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在团聚体内,施氮极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pH值(P<0.0001),对土壤电导率和含水量无显着影响(P>0.05)。而团聚体大小对土壤pH有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含水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但对土壤电导率值影响不显着(P>0.05)。增温全土及团聚体内土壤pH值,电导率值和含水量影响均不显着(P>0.05)。在2019年,施氮极显着降低了土壤pH值(P<0.01),极显着增加了土壤电导率值(P<0.01),对土壤含水量无显着影响(P>0.05)。土层深度对土壤pH值,电导率和含水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团聚体内,增温对土壤含水量有显着影响(P<0.05),对土壤pH值和电导率值影响不显着(P>0.05)。团聚体大小对土壤pH值和电导率值有极显着影响(P<0.0001),对土壤含水量有显着影响(P<0.05)。(2)在2018年,增温和施氮仅极显着增加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P<0.01),对其他土壤养分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而土层深度对有机碳、全氮、全磷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0.0001),对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团聚体内,增温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全氮、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P<0.05),施氮显着增加了团聚体内硝态氮含量(P<0.05),极显着增加了团聚体内铵态氮含量(P<0.01),而团聚体大小仅对团聚体内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其他土壤养分含量指标无显着影响(P>0.05)。在2019年,施氮极显着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0.01),土层深度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增温对土壤养分指标含量无显着影响(P>0.05)。团聚体内,增温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施氮显着增加了团聚体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而团聚体大小对团聚体内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有极显着影响(P<0.0001),对团聚体内全氮和有机碳含量有显着差异(P<0.05)。(3)在2018年,施氮极显着增加了土壤脱氢酶活性(P<0.01),土层深度对土壤脲酶、β-葡糖苷酶、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均有极显着影响(P<0.0001)。团聚体内,增温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P<0.05),施氮极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脲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P<0.05),而团聚体大小则对团聚体内脲酶和β-葡糖苷酶活性有极显着差异(P<0.01)。在2019年,仅有土层深度对4种土壤酶活性差生了极显着差异(P<0.0001),而增温、施氮以及他们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均不显着P>0.05)。团聚体内,增温极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脲酶活性(P<0.01),施氮显着降低了团聚体内β-葡糖苷酶活性(P<0.05)。而团聚体大小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有显着影响(P<0.05)。由此可见,在全球变化格局下,荒漠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大,而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较大。但同时,实验的两年时间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也是造成两年波动较大的主要因素,说明在半干旱的荒漠草原,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同时也受到水分变化的影响。与此同时,研究不同团聚体内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对增温、施氮变化的响应,有助于理解不同土壤碳库的稳定特性,从而能较好帮助我们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抵抗能力。

山丹[5](2020)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文中认为草地作为一种广泛分布的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呼伦贝尔草原是目前生态保护状况较好,且具有丰富景观类型的高纬度草地生态系统,是开展草地多层次生态格局及其驱动因子研究的理想区域。本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研究对象,从遥感、样带、样点三个尺度探讨了其植被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可为科学、合理的利用保护该区的草地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从遥感尺度上利用2001-2018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时间信息熵和时间序列信息熵计算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强度及变化趋势,采用偏相关分析研究了降水量、温度、SPEI和放牧压力与NDVI间的关系。从样带尺度上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4条样带330个样地990个样方数据分类、排序,同时运用相似性分析(ANOSIM)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定量描述各个植被型和群落间的差异性,并分析探索调控植被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从样点尺度上以5种位置的饮水点为中心,在不同取样距离和取样方向上调查样方660个,据此分析检验了放牧压力对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特征差异的影响。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从遥感尺度上的研究来看,整个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大于减少的面积,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时间信息熵在典型草原主体部分变化强度较大,且呈向东西两侧的草甸草原区和荒漠草原区递减趋势,时间序列信息熵在典型草原中北部区域较高,处于西南部的荒漠草原最低,整体呈东北-西南方向递减趋势;研究区92.1%面积的NDVI与降水量呈正相关,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主要受降雨影响;在旗(市区)尺度上主要受放牧压力影响,放牧压力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起正反馈作用,说明目前呼伦贝尔草原整体放牧水平未超出草原承载能力,该结论符合中度干扰假说;在苏木小尺度上的斑块状分布则主要受微地形影响,根据群落调查记录发现处于山地、沙地、水洼、草甸等地形的苏木,其植被盖度变化与相邻区域存在明显差异。表明受降水控制的水分条件是制约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的最主要因子,而放牧压力与微地形的影响分别在旗(市区)及苏木尺度上起主导作用。2.从基于样带尺度的研究来看,呼伦贝尔草原所有样地共调查到196种植物,隶属于43科,122属,水分生态类型以中生植物为主,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充分说明了呼伦贝尔草原在我国北方草原中水分条件的优越性;按照指示种分析法将330个样地划分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3个植被类型,17个群落类型,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间分异明显,而草甸草原有向典型草原转变的趋势,呼伦贝尔草原整体向旱生方向发展;降水量是驱动各样带植被分布格局的共同主导因子,高程、温度、SPEI、放牧压力、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土壤黏粒含量对各样带植被分布产生重要影响。3.从围栏放牧点的尺度来看,由饮水点为中心的围栏放牧活动所产生的的“光裸圈”现象,明显改变了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增加了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饮水点附近群落特征、植物多样性最低,并随着取样距离的增加整体呈先增后减趋势;饮水点附近处的土壤容重、p H及土壤养分含量会明显增加,即形成“沃岛效应”;取样距离与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决定围栏牧场植物群落的分布格局。随着与饮水点距离的增加,群落指示种存在从一年生短命植物向多年生建群物种,最后向退化指示种演变的替代现象,“光裸圈”中心及外围区域的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受放牧影响最大,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部环形区域所受扰动较小,该结论进一步验证中度干扰假说,为相似区域的“光裸圈”研究、相应的围栏放牧活动、科学管理及合理利用牧场提供重要参考。综上所述,降水量是影响呼伦贝尔草原不同尺度植被空间分布及群落特征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而植被整体向旱生方向演变,则是由于长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加之部分不合理的放牧活动导致的。由饮水点围栏放牧所产生的“光裸圈”现象对群落特征、生物多样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均产生明显影响,是小尺度范围造成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建议在相似区域的退化草原,适当调控放牧强度以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休牧、禁牧等措施,对草原进行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才能保证我国北方草原的可持续发展。

尚宾[6](2020)在《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生态抵抗能力较弱,在人为放牧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导致植被退化、土壤劣化,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变异生态功能受损。为研究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差异和养分流失的影响,本文以希拉穆仁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重度放牧、中度放牧、轻度放牧和不放牧四种小区,在野外放牧控制试验条件下,通过野外土壤调查取样、径流小区产流收集、室内分析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和地统计学理论,探究放牧控制试验区内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阐明放牧试验区泥沙颗粒分布特征、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揭示土壤表层与径流泥沙颗粒分布、养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不同放牧小区养分的损失及其源汇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区表层土壤Dv值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放牧导致表层土壤中黏粒粉粒含量降低,砂粒含量增大。Dv值由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大,其中坡上和坡中区域Dv值变化规律与试验区总体变化规律一致,坡下区域除不放牧小区外均表现为随放牧强度的增大Dv值逐渐增大,重度和不放牧小区中细沙颗粒含量显着高于中度和轻度小区。在放牧和地形双重作用下,各放牧小区内黏粒、粉粒及细沙颗粒由坡上向坡下运移,坡上土壤粗化沙化明显。放牧强度与表层土壤中黏粒和粉粒含量呈负相关,与砂粒呈正相关,与Dv值呈显着负相关。(2)地统计学分析表明,放牧活动对土壤各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有影响,试验区有机质、全氮和全钾、全磷分别在线性模型、高斯模型、指数模型下拟合较好,处于中等强度空间自相关性。(3)水平方向上,试验区养分呈现由西北向东北、西南和东南方向非均匀递增的趋势,由于养分在坡面上的运移,导致在坡下区域存在养分富集现象,不同深度范围内养分分布规律与试验区总体保持一致。在垂直剖面上,有机质和全氮变化规律一致,在重度和中度放牧小区内先增大后降低,轻度和不放牧小区内含量逐渐降低。全磷和全钾虽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但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显着高于深层土壤,深层变化幅度较小;表层土养分的差异性由放牧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深层土养分差异性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4)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四种养分含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由于受到地形的影响,养分由坡上向坡下运移,在坡下010cm土壤出现富集现象,重度放牧小区最为明显。放牧强度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现显着负相关,对全钾影响较弱。(5)随放牧强度的增大,径流小区径流泥沙中细沙颗粒含量、养分含量和富集比逐渐增大,在短历时高强度降雨情景下养分流失严重。放牧强度与径流泥沙中黏粒、粉粒、Dv值、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呈现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砂粒呈现极显着负相关。(6)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试验区土壤质量指数有所降低,轻度放牧小区和不放牧对照小区土壤质量指数相近。综合而言,放牧会导致土壤细颗粒和养分含量的流失与下降,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放牧强度和放牧方式。

胡安[7](2021)在《滩羊轮牧对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的作用》文中指出土壤种子库是草原可持续放牧的物质基础之一,全球尺度上放牧是制约草原土壤种子库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放牧强度和放牧季节对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和大气氮沉降的响应尚不明确。因此,在兰州大学环县草地农业试验站,利用长期划区轮牧试验样地,研究滩羊轮牧、降雨和氮沉降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放牧区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特征干旱和平水年,暖季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是冷季的1.7-2.6倍和1.5-1.6倍;丰水年,放牧季节影响不显着。平水年,放牧季节对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没有显着影响,干旱年暖季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是冷季的1.3-2.3倍,丰水年则冷季放牧地是暖季的1.5-2.3倍。暖季放牧地,放牧强度减少了土壤种子库密度对降雨的变异率,增加了土壤种子库丰富度对降雨的变异率;冷季5.33羊/公顷,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对降雨的变异率均较小。因此,在暖季和冷季放牧地,5.33羊/公顷可以增加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丰富度应对降雨的响应,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放牧对草原植被—土壤种子库关系的作用优势物种之一的茵陈蒿土壤种子库密度对总种子库密度贡献最大,茵陈蒿的植被性状显着影响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丰富度。干旱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茵陈蒿株高,增加土壤种子库密度;放牧强度通过增加植被总生殖枝数提高土壤种子库密度。平水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植被密度,减少土壤种子库密度;放牧强度通过减少植被总生殖枝数,减少土壤种子库密度。丰水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植被总生殖枝数,增加土壤种子库总密度,放牧强度通过减少茵陈蒿生物量降低土壤种子库密度。干旱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茵陈蒿株高增加土壤种子库丰富度。平水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茵陈蒿生物量,减少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放牧强度增加,通过减少茵陈蒿盖度减少土壤种子库丰富度。丰水年,暖季放牧通过增加地上生殖枝数,增加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放牧强度增加,通过减少植被总生物量减少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放牧季节和放牧强度通过影响地上植被影响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3放牧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种子库关系的作用干旱年,暖季和冷季放牧地的土壤水分均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下降,均对土壤种子库密度影响显着,标准化系数β(表示作用大小)分别为-0.76和-0.87;平水年,暖季和冷季放牧地的土壤粒径分形维数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变大,均对土壤种子库密度有显着影响,β分别为-0.71和-0.98;丰水年,暖季放牧地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影响不显着,冷季放牧地的土壤p H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对土壤种子库密度有显着影响(β=0.52)。干旱年,暖季放牧地,土壤粘粒体积分数和土壤水分随放牧强度增加分别呈“U”型和线性下降趋势,且对种子库丰富度影响显着,β分别为-0.54和-0.51,而冷季放牧地的种子库丰富度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着关系;平水年,暖季放牧种子库的丰富度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着关系,而冷季放牧地,土壤铵态氮和速效磷随放牧强度增加分别呈线性下降和“U”型变化趋势,均对土壤种子库丰富度影响显着,β分别为-0.55和0.61;丰水年,暖季放牧地的土壤温度随放牧强度增加呈线性增加,与土壤种子库丰富度显着相关(β=-0.82),而冷季放牧地的土壤种子库丰富度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着关系。土壤理化性质可以作为预测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的重要指标,且受当年降雨影响。4放牧和降雨对植被种子生产和实生苗的影响研究区三种优势物种的种子生产和实生苗数量受降雨和放牧管理影响。降雨增加显着促进三个物种的种子生产;暖季和冷季放牧地,随放牧强度增加,茵陈蒿和长芒草的种子产量均呈下降趋势,而胡枝子的种子产量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暖季放牧增加茵陈蒿和长芒草的种子产量,且放牧季节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而减少,在8.67羊/公顷,两个放牧季节没有显着差异。暖季放牧降低胡枝子的种子产量,且放牧季节的影响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变大。降雨量增加,显着增加茵陈蒿、胡枝子和总的实生苗数量(P<0.05),干旱显着降低长芒草的实生苗数量(P<0.05);放牧强度增加显着增加茵陈蒿和总的实生苗数量(P<0.05),放牧较围封显着增加长芒草的实生苗数量(P<0.05);放牧季节对茵陈蒿、长芒草和总的实生苗数量没有显着影响,暖季放牧地的胡枝子实生苗数量比冷季显着降低30.6%。放牧虽然减少了种子的产量,但是可以增加草地实生苗的数量,有利于草地更新,降雨在该过程中起到促进作用。5放牧和氮沉降对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的影响氮沉降通过增加禾本科和菊科的种子库密度增加种子库总密度(增加18.2%),通过降低豆科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降低土壤种子库总丰富度(降低12.4%);放牧则通过减少菊科和其它科的土壤种子库密度降低土壤种子库总密度(降低38.5%),通过增加禾本科,豆科和其它科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增加土壤种子库的总丰富度(增加84.7%)。放牧削弱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和丰富度的影响。因此可以忽略大气氮沉降对放牧草地土壤种子库的影响。放牧管理通过影响地上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来应对降雨和大气氮沉降对草地土壤种子库的作用,暖季和冷季放牧地,5.33羊/公顷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稳定性较高,可以应对降雨的变化。8.67羊/公顷可以消除大气氮沉降对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和丰富度的影响。本研究尝试揭示放牧对草原土壤种子库的作用及其对气候和氮沉降的响应机理,有助于改进放牧方式以促进草原更新。

张苗苗[8](2019)在《青海省主要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及其对利用方式的响应》文中认为以青海省8类草地(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高寒草甸草原类、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土壤为对象,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展开研究,并运用紫外-可见光和荧光光谱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结构特性进行分析,以探索主要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分异特征。同时,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碳特性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地和耕地)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研究。为青海省草地健康评价、草地生态系统维持及草地合理经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1)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含有的粉粒和黏粒较多,细砂粒占有一定比例。温性草原、温性荒漠、温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土壤粗砂粒比例高,粉粒和黏粒少。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牧地土壤含有的粉粒、黏粒等小颗粒物质较多,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地次之,耕地最少,土壤粗砂粒含量变化规律与此相反。细砂粒含量之间差异较小。(2)在0-10cm和10-20cm土层中,山地草甸、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土壤pH值在78之间,其他5类草地大于8。山地草甸土壤pH值最低,显着低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P<0.05)。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土壤pH值较高,且互相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从土层间的变化趋势来看,除高寒草原外,其他7类草地10-20cm土层土壤pH值高于0-10cm土层。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牧地0-10cm土层土壤pH值显着低于其他3种利用方式(P<0.05),耕地、次生沙棘林地和退耕还林地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在10-20cm土层,耕地土壤pH值显着高于退耕还林地和放牧地(P<0.05),次生沙棘林地和耕地土壤间差异不显着(P>0.05)。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pH值有升高趋势。(3)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着高于其他6类草地(P<0.05)。温性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温性荒漠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从土层间的变化趋势来看,除高寒草原外,其他7类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不同利用方式高寒草甸0-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一致,从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放牧地>退耕还林地>次生沙棘林地>耕地,且互相之间差异显着(P<0.05)。除耕地外,其他3种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4)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山地草甸土壤全氮含量较高。除高寒草原外,其他7类草地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土壤全磷、全钾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变化规律不一致。在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牧地土壤全氮和全磷含量较高,且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退耕还林地土壤全量养分均较高,次生沙棘林地和耕地土壤不同全量养分变化规律不一致。(5)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和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黏粒含量之间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它们同时又与土壤pH值、粗砂粒含量之间呈显着(P<0.05)或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之间及其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不显着(P>0.05)。(6)土壤有机碳、全氮、粗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在草地类之间的变异要大于土壤全磷、全钾、细砂粒和pH值。山地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土壤全钾含量在中等以下水平。高寒草原土壤全磷、全钾含量不高,温性荒漠草原各养分含量在中等以下水平。高寒荒漠和温性荒漠土壤各养分含量均较低,且有1种以上的养分处于极度缺乏状态。利用方式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全氮、全钾和粗砂粒含量的影响较大,对土壤全磷、pH值、细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的影响较小。(7)高寒草甸、山地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高寒荒漠、温性荒漠和高寒草原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低。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变化规律不一致。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牧地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地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较高,不同土层耕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较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8)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粗砂粒含量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pH值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不同利用方式下高寒草甸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粗砂粒含量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与粉粒和黏粒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pH值之间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在10-2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未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P>0.05)。(9)通过光谱分析可以得出,青海省8类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中均含有芳香性物质,高寒草甸、山地草甸、高寒草甸草原和温性草原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结构更为复杂,芳香化程度和缩合程度较高,含有更多结构复杂的多环芳香烃类物质。植被盖度低、有机质含量少的荒漠性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程度和缩合程度均较低,结构简单,有机质易于分解流失。多数类型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结构的复杂性表现出0-10cm土层高于10-20cm的趋势。在高寒草甸土壤中,放牧地0-10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均较高。退耕还林地和次生沙棘林地10-20cm土层可溶性有机质含量较高,但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较低。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芳香化程度和腐殖化程度有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

李巧玲[9](2019)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荒漠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十分脆弱。近几年内,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草原沙漠化过程中植被群落和土壤养分,而关于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无机碳(SIC)影响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宁夏中北部盐池县不同沙漠化阶段的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有机碳(SOC)和无机碳(SIC)的变化规律,探讨荒漠草原沙漠化对不同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分布特征、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密度及土壤碳同位素值的影响。揭示土壤碳库对荒漠草原沙漠化的响应机制,以期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荒漠草原0~30cm 土层土壤无机碳密度(SICD)、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土壤总碳密度(STCD)随着沙漠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均呈降低趋势。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和流动沙地土壤无机碳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荒漠草原降低了 6.7%、35.9%和47.0%和18.5%和57.7%、60.5%。(2)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值(δ13C-SOC)和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SI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3.1‰~-20.0‰和-3.2‰-1.4‰。0~30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值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表现为固定沙地>荒漠草原>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而土壤无机碳同位素值随沙漠化程度加剧呈逐渐增加趋势。除0~10cm表层土壤外,10~30cm 土层土壤次生碳酸盐含量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荒漠草原和固定沙地土壤次生碳酸盐含量与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差异显着。(3)0~10cm 土层各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含量随着荒漠草原沙漠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各粒径组分土壤无机碳含量表现为黏粉粒无机碳(CSIC)>细砂粒无机碳(FIC)>粗砂粒无机碳(CIC),而各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则表现为细砂粒有机碳含量(FOC)>粗砂粒有机碳(COC)>黏粒有机碳含量(CSOC)。(4)荒漠草原不同沙漠化阶段土壤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和有机碳同位素值(δ13C)呈负相关性,而土壤无机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呈显着正相关性。0~10cm 土层不同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土壤无机碳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呈正相关性,其中土壤粗砂粒有机碳(COC)和粗砂粒无机碳(CIC)对全土有机碳贡献最多,而土壤黏粉粒有机碳(CSOC)和黏粉粒无机碳(CSIC)与全土无机碳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

贺晶[10](2018)在《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是中、俄、蒙国际重要湿地达乌尔湿地的组成部分,位于我国东北部。达乌尔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特殊地理位置和复杂生态因子结构使其对于保护群落组成和濒危动植物种类意义非凡,尤其是全球主要珍稀鸟类和大量迁徙水鸟。由于近些年气候干旱,降水减少,湿地周边草原区过度放牧,导致湿地面积缩小,湿地水体出现富营养化趋势,使湿地多种功能无法完全体现,生态系统自我调整能力降低。湿地水体中的磷(P)含量增加是导致湿地水体恶化、富营养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水质恶化的问题,本文通过野外采样结合室内模拟实验揭示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中降雨地表径流输送磷源、融雪地表径流输送磷源和水体底泥释放磷源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利用自制模拟降雨装置,分析了湿地周边6种不同类型草原土壤降雨地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量;结合超声波雪厚度测定装置和融雪径流模拟装置,分析了湿地周边6种不同类型草原土壤融雪地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量;同时,通过自制湿地生境温度变暖模拟培养系统,探讨了温度升高情况下,湿地底泥释放对水体磷含量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坡度下,降雨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趋势:在坡度为0°时,6类土壤降雨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为0.01到0.16 mg·L-1;在坡度为5°时,其变化范围为0.01到0.15mg·L-1;在坡度为15°时,对应的变化范围为0.01到0.38 mg·L-1。(2)降雨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土壤硬度,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pH值、土壤有效磷和土壤全氮含量6个指标。降雨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 Y=7.429-0.439 SN-6.834 pH+1.721 SO+0.183 SW(r=0.487,P<0.01)。(3)不同类型土壤在不同坡度下,融雪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的变化趋势为:坡度为0°时,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4到0.20 mg·L-1,坡度为5°时,总磷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3到0.12 mg·L-1。当坡度为0°时,6类土壤融雪地表径流中总磷含量的大小排序为:盐碱土>黑钙土>风沙土>草甸土>沼泽土>栗钙土;当坡度为5°时,对应的排序为盐碱土>沼泽土>草甸土>黑钙土>栗钙土>风沙土。(4)融雪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土壤总磷含量,土壤磷酸铝含量和土壤磷酸铁含量。融雪地表径流总磷含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0.971+0.031 TP+0.056 Al-P-0.023 Fe-P(r=0.928,P=0.046)。(5)湿地底泥TP释放量,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01到0.13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07到0.16 mg·m-2·d-1。加热培养会增加四种类型湿地上覆水的总磷释放量。湿地底泥DRP释放量,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00到0.07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03到0.03 mg·m-2·d-1。(6)湿地底泥TP释放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有Olsen-P、SOM、LOC、MLOC、HLOC、无机解磷菌、S-SO42-、MBP、SOC:TP、MBC:MBP 和黏粒百分含量11个指标,其中湿地底泥LOC、Olsen-P和SOC:TP含量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总磷释放量的主要决定性因素。(7)湿地底泥TP释放潜力,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42到0.73 mg·m-2·d-1,加热培养变化后其范围变为-0.26到0.68 mg·m-2·d-1。DRP释放潜力在环境温度培养下,其变化范围是-0.38到0.70 mg·m-2·d-1,加热培养后其变化范围变为-0.36 到 0.48 mg·m-2·d-1。(8)湿地底泥DRP释放潜力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有W-TP、W-DRP、粉粒百分含量、砂粒百分含量、MBC、pH、W-SO42-和APA8个指标,其中湿地底泥粉粒百分含量、砂粒百分含量和APA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FP-DRP的决定性因素。

二、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Abbrivation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研究进展
        1.2.1 土壤呼吸研究进展
        1.2.2 根系呼吸研究进展
        1.2.3 土壤异养呼吸研究进展
        1.2.4 根系呼吸测定方法
    1.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氮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2 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氮磷添加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1 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2 土壤活性碳组分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4.3 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 土壤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影响的研究进展
        1.5.1 土壤温度
        1.5.2 土壤水分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CO_2排放速率测定
        2.2.2 根系呼吸测定
        2.2.3 土壤温度、含水量测定
        2.2.4 土壤和植株指标测定方法
        2.2.5 土壤碳排放强度计算
        2.2.6 土壤碳排放量计算
        2.2.7 作物碳排放效率计算
        2.2.8 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计算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方法
第三章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3.1 氮磷添加下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组分变化特征
    3.2 氮磷添加对土壤平均呼吸速率的影响
    3.3 氮磷添加下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关系
    3.4 氮磷添加下根系呼吸对土壤呼吸的贡献率
    3.5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3.6 氮磷添加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效率、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6.1 氮磷添加对农田碳排放效率的影响
        3.6.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4.1 氮磷添加下土壤温度、水分的变化
        4.1.1 土壤温度
        4.1.2 土壤水分
    4.2 氮磷添加下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
        4.2.1 有机碳
        4.2.2 全氮
        4.2.3 全磷
        4.2.4 速效磷
        4.2.5 pH
        4.2.6 硝态氮
        4.2.7 铵态氮
        4.2.8 易氧化有机碳
        4.2.9 可溶性有机碳
        4.2.10 微生物量碳
        4.2.11 微生物量氮
    4.3 小结
第五章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1 土壤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关系
        5.1.1 土壤温度
        5.1.2 土壤水分
    5.2 生育期土壤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速率之间的关系
        5.2.1 播种期
        5.2.2 拔节期
        5.2.3 开花期
        5.2.4 收获期
    5.3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5.3.1 环境因子与土壤呼吸/异养呼吸之间的相关关系
        5.3.2 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5.3.3 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4 小结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1.1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及根系呼吸贡献率的影响
        6.1.2 氮磷添加对春小麦农田碳排放效率及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6.1.3 氮磷添加对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6.1.4 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对土壤温度、水分变异的响应
        6.1.5 土壤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异养呼吸的影响
    6.2 结论
    6.3 展望
    6.4 创新点和特色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划区轮牧与草地退化的研究进展
        1.2.2 放牧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放牧对地下生物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2.4 放牧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二、实验设计及样品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2 放牧实验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3.2 土壤样品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2.4.1 土壤团聚体
        2.4.2 土壤理化性质
        2.4.3 地下生物量
        2.4.4 微生物生物量
        2.4.5 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地下生物量的特征
    3.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特征
        3.2.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容重与p H的变化特征
        3.2.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碳氮的变化特征
    3.3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特征
        3.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变化特征
        3.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特征
        3.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特征
    3.4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布及稳定性的特征
        3.4.1 0-40cm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布的变化特征
        3.4.2 0-40cm下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3.5.3 0-40cm下水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分布的变化特征
        3.4.4 0-40cm下水稳定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3.4.5 0-40cm下团聚体分形维数与土壤可蚀性因子的变化特征
    3.5 各土层间不同放牧强度下环境因子与团聚体稳定性系数的比较
    3.6 各因素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关系
四、讨论
    4.1 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容重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4.2 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碳氮的影响
    4.3 放牧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4.4 放牧强度对土壤团聚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项目来源

(3)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1.1.2 氮素添加对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1.1.3 氮素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1.4 土壤团聚体与微生物
        1.1.5 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与微生物
        1.1.6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壤团聚体分离方法
        2.2.3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2.2.4 土壤理化因子测定
        2.2.5 土壤微生物群落测定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素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3.2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
        3.2.1 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
        3.2.2 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3.3 不同氮素添加处理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分布特征
        3.3.1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
        3.3.2 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
        3.3.3 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
        3.3.4 土壤团聚体C、N和P的相关性
    3.4 氮素添加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3.4.1 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碳氮比
        3.4.2 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碳磷比
        3.4.3 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氮磷比
        3.4.4 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3.5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5.1 不同氮素添加处理土壤团聚体微生物PLFAs含量
        3.5.2 不同氮素添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多样性
    3.6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化学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4.1 氮素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2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分布与稳定性的影响
    4.3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的影响
        4.3.1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影响
        4.3.2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全氮的影响
        4.3.3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全磷的影响
        4.3.4 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
    4.4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
        4.4.1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氮比的影响
        4.4.2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碳磷比的影响
        4.4.3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氮磷比的影响
    4.5 氮素添加对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4.5.1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总PLFAs和真菌PLFAs
        4.5.2 土壤团聚体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真菌/细菌
        4.5.3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4.6 土壤团聚体微生物群落与化学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1.2.1 土壤团聚作用的形成及其机制
        1.2.2 土壤团聚作用及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3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1 增温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3.2 施氮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1.4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植被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3.1 土壤本底调查
        2.3.2 土壤样品采集
        2.3.3 指标测定
        2.3.3.1 土壤团聚体粒径分离
        2.3.3.2 全土及团聚体pH、电导率和含水量的测定
        2.3.3.3 全土及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测定
        2.3.3.4 全土及团聚体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的测定
        2.3.3.5 全土及团聚体全磷和速效磷含量的测定
        2.3.3.6 全土及团聚体酶活性的测定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1.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pH的影响
        3.1.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3.1.3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
    3.3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氮含量的影响
        3.3.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全氮含量的影响
        3.3.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铵态氮含量的影响
        3.3.3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3.4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磷含量的影响
        3.4.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全磷含量的影响
        3.4.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团聚体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5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5.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脲酶活性的影响
        3.5.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β-葡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5.3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3.5.4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物理性质的影响
    4.2 增温和施氮对荒漠草原土壤及团聚体主要养分含量的影响
        4.2.1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
        4.2.2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及团聚体氮含量的影响
        4.2.3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及团聚体磷含量的影响
    4.3 增温和施氮对土壤及团聚体酶活性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被变化监测
        1.2.2 植被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关系
        1.2.3 光裸圈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研究区气候
        2.1.3 研究区土壤与植被
    2.2 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2.2.1 基于区域尺度的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2.2 基于样带的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2.3 基于饮水点的(光裸圈)实验设计及数据获取
    2.3 数据分析方法
        2.3.1 基于区域尺度的数据分析
        2.3.2 基于样带的数据分析
        2.3.3 基于饮水点的数据分析
3 基于区域尺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3.1 呼伦贝尔草原时间信息熵与时间序列信息熵的变化
    3.2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
    3.3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影响因子变化
        3.3.1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气候因子变化
        3.3.1.1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降水量变化
        3.3.1.2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温度变化
        3.3.1.3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干旱指数变化
        3.3.2 呼伦贝尔草原各旗(市区)放牧压力变化
    3.4 NDVI与影响因子空间相关性
        3.4.1 NDVI与气候因子空间相关性
        3.4.2 NDVI与放牧压力空间相关性
    3.5 讨论
        3.5.1 基于区域尺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
        3.5.2 植被覆盖度变化与影响因子关系
    3.6 小结
4 基于样带的呼伦贝尔草原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4.1 呼伦贝尔草原物种组成变化
    4.2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分类
    4.3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生物量比较
        4.3.1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比较
        4.3.2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地下生物量比较
    4.4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多样性比较
    4.5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物理特征比较
        4.5.1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含水量比较
        4.5.2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容重比较
        4.5.3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p H比较
        4.5.4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粒径组成比较
    4.6 呼伦贝尔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化学特征比较
    4.7 呼伦贝尔草原植物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4.8 讨论
        4.8.1 呼伦贝尔草原群落分类
        4.8.2 植物群落多样性排序
        4.8.3 植物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4.9 小结
5 基于饮水点的植被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5.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1.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群落特征的变化
    5.2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2.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5.3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3.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物理特征的变化
    5.4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4.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粒径的变化
    5.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5.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土壤养分的变化
    5.6 饮水点位于牧场不同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1 饮水点位于牧场东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2 饮水点位于牧场西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3 饮水点位于牧场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4 饮水点位于牧场北边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6.5 饮水点位于牧场中心位置情况下群落分布与影响因子关系
    5.7 讨论
        5.7.1 植被的光裸圈效应
        5.7.2 土壤的光裸圈效应
    5.8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实践意义与展望
        6.2.1 研究的实践意义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草地利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2.2 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异质性研究进展
        1.2.3 径流泥沙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放牧强度对表层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2.2.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格局
        2.2.3 不同放牧强度对坡面径流泥沙颗粒与养分特征的影响
        2.2.4 放牧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径流泥沙的相关性
        2.2.5 不同放牧小区综合质量评价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布设
        2.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3 数据处理
    2.4 技术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颗粒分布特征及分形维数
    3.2 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化学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3.2.1 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差异
        3.2.2 土壤全氮空间分布差异
        3.2.3 土壤全磷空间分布差异
        3.2.4 土壤全钾空间分布差异
    3.3 放牧强度对径流泥沙颗粒分布与养分的影响
        3.3.1 放牧强度对泥沙粒径的影响
        3.3.2 放牧强度对泥沙养分及富集比的影响
    3.4 放牧强度与土壤理化性质及径流泥沙相关性分析
    3.5 土壤质量评价
4 讨论
    4.1 放牧强度对土壤颗粒分布特征的影响
    4.2 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的影响
    4.3 放牧强度对试验区产沙特性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滩羊轮牧对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主要草地类型土壤种子库特征
        1.2.2 影响天然草地土壤种子库的主要因素
    1.3 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放牧管理和降雨量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3.1 放牧管理和降雨条件下土壤种子库的垂直分布
        2.3.2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的水平分布影响
        2.3.3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密度的影响
        2.3.4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的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3.5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之间相似性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垂直分布的影响
        2.4.2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水平分布的影响
        2.4.3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
    3.1 前言
    3.2 材料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实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
        3.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3.3 结果分析
        3.3.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地上植被的影响
        3.3.2 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密度的关系
        3.3.3 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丰富度的关系
        3.3.4 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Shannon-Wiener的关系
        3.3.5 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均匀度的关系
        3.3.6 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之间的相似性
    3.4 讨论
        3.4.1 放牧管理和不同降雨对地上植被的影响
        3.4.2 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
    3.5 小结
第四章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区概况
        4.2.2 实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4.3.3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的密度关系
        4.3.4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多样性的关系
    4.4 讨论
        4.4.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4.4.2 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种子库的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的输入和输出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实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输入的影响
        5.3.2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输入的结构方程模型
        5.3.3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库输出的影响
    5.4 讨论
        5.4.1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的输入
        5.4.2 放牧管理和降雨对土壤种子的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放牧和氮素添加对土壤种子库的作用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实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
        6.2.4 土壤种子库的鉴定-发芽试验
        6.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6.3 结果分析
        6.3.1 放牧和氮素添加对地上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2 放牧和氮素添加对土壤种子库总密度和丰富度的影响
        6.3.3 放牧和氮添加对不同功能组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的影响
        6.3.4 影响不同科土壤种子库密度和丰富度的因素
    6.4 讨论
        6.4.1 土壤种子库密度
        6.4.2 土壤种子库丰富度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青海省主要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及其对利用方式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分异
        1.2.2 利用方式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2.3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来源和组分
        1.2.4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因素
        1.2.5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技术路线
    2.4 材料与方法
        2.4.1 样地设置
        2.4.2 土样采集
        2.4.3 测定指标及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土壤矿物质颗粒组成
        3.1.2 土壤pH值
        3.1.3 土壤有机碳
        3.1.4 土壤全量养分
        3.1.5 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3.1.6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异特征
        3.1.7 土壤养分分级与丰缺度特征
    3.2 讨论
    3.3 小结
第四章 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4.1 结果与分析
        4.1.1 土壤矿物质颗粒组成
        4.1.2 土壤pH值
        4.1.3 土壤有机碳
        4.1.4 土壤全量养分
        4.1.5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间的关系
        4.1.6 土壤理化性质分异特征
    4.2 讨论
    4.3 小结
第五章 草地类型和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
        5.1.2 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5.1.3 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5.2 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及其对利用方式的响应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
        6.1.2 高寒草甸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对不同利用方式的响应
        6.1.3 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征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6.2 讨论
        6.2.1 草地类型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紫外-可见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6.2.2 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紫外-可见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6.2.3 草地类型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6.2.4 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荧光光谱特性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地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
    3.1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含量的分布特征
    3.2 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无机碳密度的变化特征
    3.3 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关系
    3.4 讨论
第四章 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碳同位素值的分布格局
    4.1 土壤有机碳同位素值(δ~(13)C-SOC值)变化特征
    4.2 土壤无机碳同位素值(δ~(13)C-SIC)变化特征
    4.3 土壤次生碳酸盐(PC)和原生碳酸盐(LC)的变化特征
    4.4 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含量及其碳同位素值的关系
    4.5 讨论
第五章 荒漠草原沙漠化过程中不同粒径土壤无机碳和有机碳分布特征
    5.1 0~10cm不同粒径组分有机碳分布特征
    5.2 0~10cm不同粒径组分无机碳分布特征
    5.3 各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的稳定性
    5.4 各粒径组分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关系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的界定
        1.2.2 湿地的分类
        1.2.3 湿地的分布
        1.2.4 湿地的特定及其生态功能
        1.2.5 湿地的退化状况
        1.2.6 湿地恢复方法
    1.3 湿地水体磷源研究进展
        1.3.1 湿地水体磷指标的选择
        1.3.2 湿地水体中磷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1.3.3 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磷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水文环境
    2.5 土壤类型
    2.6 空气质量特征
    2.7 植被特征
    2.8 经济和社会发展
    2.9 湿地资源
第三章 降雨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及其影响因素
    3.1 研究方法
        3.1.1 样地概况
        3.1.2 实验设计
        3.1.3 指标测定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性质
        3.2.2 不同类型土壤的化学性质
        3.2.3 不同类型土壤降雨径流磷含量
        3.2.4 不同类型土壤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3.2.5 土壤类型、降雨强度和坡度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2.6 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3.3 讨论
        3.3.1 不同类型土壤径流磷含量
        3.3.2 坡度、降雨轻度和土壤类型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3.3 土壤性质对降雨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3.3.4 降雨径流磷输送管控建议
    3.4 小结
第四章 融雪径流对草原湿地水体的磷输送及其影响因素
    4.1 研究方法
        4.1.1 样地概况
        4.1.2 实验设计
        4.1.3 指标测定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研究区融雪密度检测
        4.2.2 不同类型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特征
        4.2.3 土壤类型和坡度对融雪地表径流特征的影响
        4.2.4 土壤性质对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类型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
        4.3.2 坡度对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3 土壤性质对土壤融雪地表径流磷含量的影响
        4.3.4 融雪径流磷输送管控建议
    4.4 小结
第五章 草原湿地底泥磷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5.1 研究方法
        5.1.1 样地概况
        5.1.2 实验设计
        5.1.3 取样方法
        5.1.4 指标测定方法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湿地底泥理化性质差异
        5.2.2 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差异分析
        5.2.3 湿地水体基本性质差异
        5.2.4 湿地底泥碳氮磷含量比
        5.2.5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5.2.6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2.7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上覆水基本性质的影响
        5.2.8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间隙水磷含量的影响
        5.2.9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碳库的影响
        5.2.10 加热培养对不同类型湿地磷释放量的影响
        5.2.11 加热和环境温度下不同类型湿地的磷释放潜力
        5.2.12 不同湿地释放量及释放潜力的风险评估
        5.2.13 湿地底泥磷释放量的主要影响因子
        5.2.14 湿地底泥磷释放潜力的主要影响因子
    5.3 讨论
        5.3.1 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
        5.3.2 加热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理化性质的影响
        5.3.3 温度升高对不同类型湿地底泥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5.3.4 加热对不同类型湿地磷释放量及释放潜力影响
        5.3.5 湿地水体和底泥性质对磷释放量及释放潜力的影响
        5.3.6 不同类型湿地底泥磷释放的风险评估
        5.3.7 湿地底泥磷释放磷管控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四、呼伦贝尔草原土壤粘粉粒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陇中旱作农田土壤呼吸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影响因素[D]. 彭亚敏.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不同放牧强度对典型草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D]. 杨泽宇.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3]氮素添加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和微生物特性的影响[D]. 李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增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D]. 张欣.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和放牧作用的时空响应[D]. 山丹.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希拉穆仁典型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径流泥沙的影响[D]. 尚宾.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7]滩羊轮牧对典型草原土壤种子库的作用[D]. 胡安. 兰州大学, 2021(09)
  • [8]青海省主要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可溶性有机质光谱特性及其对利用方式的响应[D]. 张苗苗.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 [9]荒漠草原沙漠化对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影响[D]. 李巧玲. 宁夏大学, 2019(02)
  • [10]呼伦贝尔草原湿地水体主要磷源及影响因素分析[D]. 贺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呼伦贝尔草原土壤黏土和粉砂组分对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