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芪降糖片配合诺和灵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萍[1](2021)在《基于InsR-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金芪降糖片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金芪降糖片是临床常用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的中成药,但由于中成药的临床试验和药效机制研究较少,其发挥降糖功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金芪降糖片的临床有效性进行评估,从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角度分析金芪降糖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潜在靶点及目标通路,再应用体外细胞实验建立胰岛素抵抗的细胞模型,验证金芪降糖片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1.检索 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数据库(SinoM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关于金芪降糖片及其他几种指南推荐的降糖中药单独应用或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按照预先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相关信息,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基于贝叶斯理论,对不同结局指标绘制网状关系图、联赛图、漏斗图等,另根据曲线下面积结果进行有效性比较及排序。2.基于网络药理学技术在TCMSP数据库和Pubchem数据库中获取成分结构并导入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得成分靶点,在OMIM、Genecards数据库获得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两者取交集获得药物一疾病共同靶点。将共同靶点带入Cytoscape软件构建金芪降糖片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使用Network Analyzer功能对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拓扑分析,得到核心成分排名。构建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PPI),绘制核心靶点排序图。再基于R软件进行关键靶基因的GO与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金芪降糖片在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作用的可能通路。3.选取肝母细胞瘤细胞HepG2细胞株采用高葡萄糖联合胰岛素长时间刺激的方法建立胰岛素抵抗模型,应用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造模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筛选实验用的金芪降糖片药物浓度并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模型,分为正常细胞、模型细胞和金芪降糖片干预组,采用实时荧光PCR(Real time PCR,RT-PCR)法和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法分析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磷酸化水平和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网状Meta分析研究中,最终纳入71项RCT,共包括6882例患者,涉及9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中西药联用方面,5种中药与西药联用的疗效都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并且在降低2hPG和HbA1c方面,金芪降糖片联用二甲双胍的疗效优于其他4种中药。降低FBG方面,中药单用及联用与二甲双胍的对比结果为:葛根芩连汤+二甲双胍>津力达+二甲双胍>大柴胡汤+二甲双胍>葛根芩连汤>金芪降糖+二甲双胍>金芪降糖>津力达>大柴胡汤>天芪降糖+二甲双胍>二甲双胍。降低2hPG方面,对比结果为:葛根芩连汤>金芪降糖+二甲双胍>葛根芩连汤+二甲双胍>津力达+二甲双胍>天芪降糖+二甲双胍>大柴胡汤+二甲双胍>津力达>金芪降糖>二甲双胍>大柴胡汤。降低HbA1c方面,对比结果为:金芪降糖+二甲双胍>葛根芩连汤+二甲双胍>大柴胡汤+二甲双胍>葛根芩连汤>津力达+二甲双胍>天芪降糖+二甲双胍>津力达>二甲双胍>大柴胡汤。2.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金芪降糖片的43种活性成分对应T2DM的81个靶点。活性成分的拓扑分析得到金芪降糖片治疗T2DM的关键活性成分可能是木兰花碱、芥子酸、木犀草素、白屈菜红碱和表小檗碱。对81个靶点的PPI网络构建及拓扑分析显示核心靶点可能为ALB、AKT1、VEGFA、SRC、EGFR。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金芪降糖片可能通过蛋白激酶活性的调节、核受体活性、转录因子的活性、类固醇结合等过程发挥降糖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金芪降糖片可能通过调控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抵抗、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防治2型糖尿病。结合文献报道及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我们选取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金芪降糖片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降糖通路来进行后续实验研究。3.筛选出2个金芪降糖片浓度(400 μg/mL、100 μg/mL),对比模型组,均能提高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模型葡萄糖消耗量(P<0.05)。WB和RT-PCR实验发现,模型组InsR-PI3K-Akt通路中关键蛋白质的表达、磷酸化水平和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均显着下调(P<0.001)。100 μg/mL和400μg/mL的金芪降糖片作用于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模型后,这些蛋白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mRNA表达水平绝大部分得到了显着提高(P<0.05),说明金芪降糖片可以通过增强InsR-PI3 K-Akt通路的相关靶点改善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结论金芪降糖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有效性,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对金芪降糖片发挥降糖作用的通路预测并选取InsR-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目标通路进行细胞实验验证,细胞模型实验证明金芪降糖片能够通过增强InsR-PI3K-Akt信号通路中关键靶点蛋白的表达来增强细胞的信号转导,从而改善模型细胞的胰岛素抵抗。这一作用可能是其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之一。
蒋里[2](2021)在《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中医清热益气法的有效性,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选取英文关键词“Type 2 diabetes”、“TCM”、“clear Heat”、“supplement Qi”、“Replacement therapy”及中文关键词“2型糖尿病”、“中药”、“中草药”、“清热”、“清热益气”、“益气”、“补气”等进行检索,纳入中医“清热益气”药物结合西医标准治疗辅助干预2型糖尿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iewManager5.3对筛选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行结局指标评价。主要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等,次要指标如血脂、C反应蛋白等。2.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平行对照试验方法,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予以黄连人参颗粒剂及中药模拟剂。两组患者同时进行糖尿病教育,给予生活方式干预,经过基础血糖控制,避免使用对肠道菌群有明显影响的降糖药物,干预疗程均为12周,测量患者前后疗效指标、炎症指标及安全指标。疗效指标如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等,安全指标如肝功、肾功等;炎症指标如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等。3.常温取样法采集粪便标本,-80℃冰箱内冻存。对临床样本进行16S rRNA测序,重点分析OTU聚类、物种注释、α-多样性、β-多样性及LDA Effect Size 差异评分。结果:1.Meta分析共纳入15项研究,1440名受试者,结果显示,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2.临床研究纳入患者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结果表明,治疗组黄连-人参“药对”能安全有效降低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在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但有一定降低趋势;在空腹血糖水平治疗组前后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前后的差值与对照组前后的差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BMI水平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对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能显着减少空腹胰岛素分泌(P=0.02),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P=0.006);对炎症因子CRP的降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对TNF-α、IL-6显示出一定的下降趋势。3.试验纳入样本31例,治疗组16例,对照组15例,ZLA、DZA分别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前,ZLB、DZB指治疗组、对照组服药后。OTU聚类结果显示,ZLB相比ZLA增加新OTU 6个,减少原OTU 12个,DZB相比DZA增加新OTU 16个,减少原OTU 5个。α-多样性箱型图显示,DZB较DZA菌群异质性明显增加,ZLB较ZLA菌群异质性明显减少,ZLA与ZLB组间差异值最大。β-多样性PCA图显示,ZLB较ZLA较为集中,DZB较DZA较为分散。LDA Effect Size分析显示,ZLA与ZLB比较,丰度明显增加的菌群是益生菌Bacilli(杆菌纲)及Lactobacillales(乳酸杆菌目),明显减少的菌属是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ruminantiumgroup(真杆菌属)、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Holdemania(霍尔德曼氏菌属)及Porphyromonadaceae(紫单胞菌科)。Ruminiclostridium9(瘤胃梭菌属)和Eubacteriumventriosumgroup(凸腹真杆菌属)是其中相对丰度最多的两种条件致病菌菌属,治疗后相对丰度的平均数分别为0.01%及0.07%。结论:1.Meta分析结果证明,中医清热益气法合并标准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证候,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降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及总胆固醇。2.黄连-人参“药对”可有效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BMI及CRP水平。3.黄连-人参“药对”可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物种数量、菌群的总丰富度及异质性,降低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益生菌丰度。
韩旭[3](2020)在《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在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课题“基于精准医疗模式的糖尿病中医防治与管理”(项目任务书编号:首发2016-1-4151)的支持下开展临床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多中心临床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研究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应用可行性、有效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多中心、实验性研究方法,联合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定期回访管理模式,将各中心选取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26例2型糖尿病受试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两组,中药组予以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为24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血糖、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医证候、体重指数、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情况以及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统计患者共210例(16例患者脱落),其中中药组103例,对照组10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中医证型、主要相关指标等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具备可比性。2.最终纳入研究的210例患者中有196例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等途径与研究人员沟通、问访,占93.33%,说明应用互联网通信技术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可行性。3.经治疗24周后,中药组总有效率84.46%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2.34%,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4.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证候显愈率71.84%、显效率92.3%,对照组中医证候显愈率40.19%、显效率85.06%,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5.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中药组比对照组在降低血糖水平有一定的优势。6.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调节患者血脂水平,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7.经24周治疗后,两组均能降低患者体重指数,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体重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经24周治疗后,中药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36.89%,对照组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停减率15.89%,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9.经24周治疗后,两组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12导联心电图、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肾功能(尿素氮、肌酐)检验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研究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基于互联网通信技术应用中成药治疗和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血糖水平和调节血脂,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抗糖尿病西药用量。在临床应用未见与中成药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说明临床应用中成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应用推广。这显然为2型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2芪蛭降糖胶囊临床观察目的: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研究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观察受试的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患者在应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芪蛭降糖胶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予以受试者芪蛭降糖胶囊5粒/次,3次/日,口服,温开水送服。共治疗90天。治疗期间受试者每30天回访一次,共回访3次。每次回访均记录受试者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后记录受试者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四项、中医症状积分、西药用药用量、肝肾功能等的变化。结果:1.最终纳入本次临床研究的37例受试者主要集中在中年,以男性居多。年龄最小者为31岁,说明2型糖尿病有年轻化发病趋势。体重指数为非正常范围的受试者占总受试者人数的75.7%,说明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习惯、饮食结构、体力活动等方面存在普遍的问题。2.37例受试者中33例通过微信平台与研究者沟通联系,占89.19%,说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及时性、便捷性、高效性的独特优势可进一步优化管理糖尿病患者,值得临床推广。3.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糖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得到改善。4.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与治疗前比无显着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血脂水平未得到明显改善。5.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15例受试者减少降糖西药用量,占40.5%,提示治疗后患者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降糖西药用量。6.37例受试者经90天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有显着降低(P<0.05),其中在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乏力倦怠及次要症状气短懒言、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痛有定处、便秘等方面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提示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7.参与本次临床研究的受试者在研究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且处于正常范围内。结论:基于面谈和微信平台随访模式运用芪蛭降糖胶囊联合西药常规治疗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挟瘀证疗效确切,同时可进一步优化管理T2DM患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西医降糖药物。基于以面谈和微信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通信管理模式应用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是安全有效的,此治疗管理方案具有可推广性。
张志锋[4](2019)在《金芪降糖片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金芪降糖片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方法:将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诺和锐30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金芪降糖片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控糖效果、胰岛素抵抗指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bA1c达标率为77.50%,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5.00%(P<0.05);观察组血浆FBG、2hPBG、HbA1c、2hINS、INS、ISI、TG、TC、LDL-C均明显降低,HDL-C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芪降糖片联合预混胰岛素可显着提高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并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代谢,且并未增加低血糖发生率。
付茜茹[5](2019)在《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文献研究目的:揭示糖尿病中医辨证存在的问题,为其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提供方法和思路。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统编《中医内科学》教材等权威文献的糖尿病辨证;检索20142018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中糖尿病中医辨证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明确指出权威文献辨证之间、学术界辨证之间、权威文献辨证与学术界辨证之间,糖尿病(消渴)辨证存在的问题,进而为本病中医辨证的规范化提供方法和思路。结果1.权威文献比较中,《标准》与《原则》中DM辨证差异显着,累计共有阴虚热盛证、胃燥津伤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浮证、湿热困脾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9证;《指南》所收录的5证均承袭了《标准》与《原则》;加上《中医内科学》特有的肺热津伤、气阴亏虚2证,权威文献累计共得11证。《原则》与《指南》是目前临床普遍参考的辨证标准。《中医内科学》参照次数中等水平,《标准》作为参考的研究较少。2.以2型糖尿病为例考察中医临床辨证,分为辨主证与兼证。主证包括权威文献中阴虚热盛证、胃热炽盛证、肾阴亏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阳浮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血瘀脉络证、肺热津伤证、痰(热)互结证10证,另新增27证;频次位于前10的证中,脾虚湿盛证、肝郁气滞证、湿热血瘀证、肝胃郁热证未收录进权威文献。兼证包括《指南》中痰浊、血瘀两证,多了瘀、浊瘀、气滞血瘀、气阴两虚4证。结果显示临床上客观存在3种辨证模式:完全依从权威文献、在权威文献基础上有所变通、自行灵活推出新证。3.以气阴两虚证、阴虚热盛证为例考察症状构成,结果气阴两虚证共得59种症状,包含了权威文献气阴两虚证的所有症状,另新增34种症状;阴虚热盛证共得40种症状,包含了权威文献阴虚热盛证的所有症状(苔薄黄除外),另新增18种症状。两证新增的症状中,或同症异名、或与本病证无直接关系、或繁冗重复,这种不规范的症状增加,可能是导致自拟证出现的原因。结论:1.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复杂多样,且互有差异;有证出多门的现象,在临床执行上缺乏约束力。2.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辨证五花八门,离散程度较大;各证所属症状繁杂,与所属症状对应关系不符,证与症状表述也不规范;部分证与症状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3.做好相关部门的整合协调、重视DM所属症状的规范化、统一证名,规范辨证、开展前瞻性DM辨证规范研究是建立规范化标准的思路和方法。二、实验研究目的:揭示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影响。通过研究糖尿病模型大鼠胰腺糖脂代谢、炎症反应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2(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探讨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按照血糖因素及析因实验设计方案,将14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10组,即(1)正常组,(2)模型组,(3)金芪降糖片组(1.47 g·kg-1),(4)黄芪黄酮组(0.039 g·kg-1),(5)黄芪皂苷组(0.104 g·kg-1),(6)葛根黄酮组(0.036g·kg-1),(7)黄芪黄酮+黄芪皂苷组(0.143 g·kg-1),(8)黄芪黄酮+葛根黄酮组(0.075g·kg-1),(9)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0.140 g·kg-1),(10)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组(0.179 g·kg-1)。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大鼠按46mg·kg-1标准1次性腹腔注射(ip)2%链脲佐菌素溶液(STZ)进行造模。造模第7天,尾静脉取血检测大鼠随机血糖水平,血糖≥16.8 mmol·L-1视为实验性糖尿病模型大鼠。造模同日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10 m L·kg-1,各组连续给药30天。分别于给药前、给药第7天、第30天,血糖仪检测血糖水平;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胰腺胰岛素(INS)、脂联素(APN)、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5(IL-1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 PCR)检测胰腺脂联素受体1(Adipo R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2(Akt2)、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m RNA表达;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药效学指标的影响。1.1对DM模型大鼠血糖的影响造模前,各组实验大鼠血糖无显着差异(P>0.05);造模7d后,与正常组比较,各造模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造模30天后,与模型组比较,仅黄芪黄酮组分能显着降低DM模型大鼠血糖水平,黄芪皂苷、葛根黄酮未见显着作用,各组分配伍组血糖亦未见显着变化。1.2对DM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G、CHO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对于血清TG水平,除3组分合用外,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及组分两两配伍均有显着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CHO水平,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及各组分配伍均有显着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对DM模型大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NS水平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黄芪黄酮组、葛根黄酮组的INS水平增加(P<0.05)。黄芪皂苷对INS水平无显着作用,与黄芪黄酮配伍虽存在交互作用,但未能显着增加模型大鼠INS水平。其余配伍组INS水平均显着升高,且存在交互作用。以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促INS水平效果最优,亦优于组分单用。2.黄芪葛根有效组分配伍调节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药效机制2.1对胰腺脂代谢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APN水平以及Adipo R1、AMPK、PPAPαm RNA表达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黄酮、黄芪皂苷、葛根黄酮均能提升胰腺Adipo R1、PPAPαm RNA表达,但对APN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仅黄芪黄酮能显着调控胰腺AMPK m RNA表达。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以及3组分配伍均能显着升高胰腺APN水平(P<0.05),但配伍之间无显着交互作用。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能协同调节胰腺Adipo R1 m RNA表达;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能协同调节胰腺Adipo R1、PPAPαm RNA表达;3组分合用能协同调控PPAPαm RNA表达。其中,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提高Adipo R1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3组分合用是调控PPAPα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2.2对胰腺炎症相关指标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IL-12、IL-15、TNF-α及p38MAPK m RNA表达升高(P<0.05)。对胰腺IL-15、TNF-α、p38MAPK m RNA的调控,黄芪、葛根各个组分配伍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0.05);对胰腺IL-12的调控,仅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存在交互作用(P<0.05)。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降低胰腺IL-12、IL-15、p38MAPK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是降低胰腺TNF-α水平的最优组合。2.3对胰腺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胰腺IRS2、PI3K、Akt2 m RNA表达降低,Gsk3βm 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胰腺IRS2、Gsk3βm RNA的调控,黄芪、葛根各个组分配伍均存在显着交互作用;对胰腺PI3K m RNA的调控,仅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存在交互作用;对胰腺Akt2 m RNA的调控,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及3组分合用存在交互作用。黄芪黄酮与黄芪皂苷配伍是调控IRS2、Gsk3β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提高PI3K 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3组分合用是调控Akt2m RNA表达的最优组合。结论:1.黄芪与葛根有效组分配伍能不同程度促进INS分泌,黄芪黄酮与葛根黄酮配伍是促进INS分泌的最优组合。2.黄芪与葛根有效组分配伍促INS分泌的机制,可能与缓解胰腺脂毒性、抑制炎症反应、改善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有关。3.组分配伍调节INS分泌时,黄芪黄酮多发挥主要效应;组分配伍协同调控的作用靶点,既存在一致性,又各有侧重;药物配伍对靶点的调节效应,既有协同,亦有拮抗作用,亦或各自为用。
张姝玥[6](2019)在《清肺泻肝汤对高脂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清肺泻肝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的影响,为朝医方清肺泻肝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清洁级SD大鼠60只,将其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10)、阳性对照组(n=10)和观察组[低剂量组(n=10)、中剂量组(n=10)、高剂量组(n=10)]以及,将已经过高糖高脂饲料喂养后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观察组大鼠进行STZ法的造模,模型组大鼠使用高脂高糖饲料继续喂养,阳性对照组大鼠用罗格列酮观察,观察组大鼠使用清肺泻肝汤给药观察,比较两组大鼠的血糖、血脂、胰岛素抵抗指数、脂联素等指标。同时统计两组大鼠在给药前后的体重、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变化。结果:1.通过对六组大鼠治疗后体重的观察,模型组呈现下降趋势;FBG(空腹血糖)、TC(胆固醇)、TG(甘油三酯)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同时在对观察组大鼠给药后进行分析显示,其胰岛素抵抗指数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均降低,比较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对六组大鼠给药前后,观察游离脂肪酸(FFA)指标,观察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脂联素水平观察组大鼠随着给药剂量的提升,脂联素水平呈现出提升趋势,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清肺泻肝汤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血糖以及血脂水平,并能在给药观察后提升大鼠的胰岛素敏感指数和脂联素水平,降低游离脂肪酸(FFA),能够较好的改善胰岛素抵抗。2.朝药清肺泻肝汤对脂肪因子为靶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不仅在临床中得到认可,在实验观察中也得到了确切数据,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闵瑶[7](2019)在《桑葛茶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桑葛茶在盐酸二甲双胍基础上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增效作用,以及其对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19年1月期间,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筛选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饮食调节、运动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桑葛茶(1日2次),疗程为8周,观察指标包括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的空腹血糖(FPG)、餐后两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中医临床症候积分等疗效指标,以及身高、体重、血压、血细胞分析、肾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将各组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其临床疗效、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对照组剔除1例、脱落1例,治疗组自行退出2例,共完成56例。2、治疗前两组FBG、P2hBG、HbA1c及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BG、P2hBG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用药后的FBG、P2hBG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间中医疗效对比,对照组有效有效率3.6%,治疗组有效率8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前后,两组的安全性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本研究未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桑葛茶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效果显着,桑葛茶可以增强盐酸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候,且安全性好,临床效果优于单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
尹清晟,范姗姗,陈瑞,张艳军,庄朋伟[8](2018)在《金芪降糖片联合胰岛素激活PPAR-α/FGF21信号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考察金芪降糖片联合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联合ip 3次小剂量(35 mg/kg)链脲霉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择空腹血糖值>11.1 mmol/L的大鼠进行后续实验。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金芪降糖片(0.5 g/kg)组、胰岛素(6.5 IU/kg)组和联合给药(金芪降糖片0.5 g/kg+胰岛素6.5 IU/kg)组,另选取10只健康大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均每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4周,检测大鼠餐后2 h血糖并进行胰岛素耐量试验(ITT),Elisa方法检测大鼠血清成纤维细胞因子21(FGF21)含量,Western Bloting检测大鼠肝脏PPAR-α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餐后血糖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肝脏PPAR-α均显着降低(P<0.01),血清FGF21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与模型组比较,联合给药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餐后血糖(P<0.01),显着增加胰岛素敏感性(P<0.05),显着升高血清FGF21含量(P<0.01)、增加肝脏PPAR-α表达(P<0.01),且较两药单用效果更优。结论金芪降糖片联合胰岛素具有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协同激活PPAR-α/FGF21信号有关。
马凌云,孙凌玉,韩中千,何玉杰,刘静静[9](2017)在《2型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文中认为糖尿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逐步下降。而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方式,副作用小,起效快,能够较好地改善患者糖脂代谢异常情况,缩短治疗疗程,受到了患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将针对2型糖尿病中西医治疗的理论和实践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陈学君[10](2017)在《基于临床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筛选推荐优势治法与推荐方药,初步构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病机-证治体系。方法:全面收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研究文献,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文献纳入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利用Rveman5.0软件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异质性检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敏感性分析、需治疗病人数计算。结果:检索相关文献5087篇,纳入合格文献494篇,涉及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清热益气法、滋阴活血法等治法,包括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统计分析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及需治疗病人数,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的均数差,并计算95%置信区间。结论:本研究认为益气法、益气养阴法、滋阴补肾法、活血化瘀法、益气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可以作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推荐治法。本研究推荐的益气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推荐的益气养阴方药为芪参益气滴丸、参芪地黄汤;推荐的滋阴补肾方药为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汤加减;推荐的活血化瘀方药为银杏叶制剂、灯盏花注射液、灯盏花注射液合用丹参注射液、灯盏花制剂、丹红注射液等;推荐的祛湿化痰方药为肾康注射液、尿毒清颗粒;推荐的益气活血方药为黄芪注射液合用丹参注射液、补阳还五汤加减、通心络胶囊、黄芪注射液合用川芎嗪注射液等。在评价临床证据,筛选推荐治法和推荐方药基础上,可以认为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肾阴虚证、血瘀证、痰湿证、气虚血瘀证、气虚内热证可发生于糖尿病肾病早期,据此,本研究提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虚性病机、实性病机和虚实夹杂病机,并初步构建糖尿病肾病早期基于基本病机的病机—证治体系。
二、金芪降糖片配合诺和灵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芪降糖片配合诺和灵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nsR-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金芪降糖片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糖尿病概述 |
1.2 金芪降糖片的研究现状 |
1.2.1 金芪降糖片的研究背景 |
1.2.2 金芪降糖片的临床应用 |
1.2.3 金芪降糖片的作用机制研究 |
1.3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 |
1.4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金芪降糖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有效性的网状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标准 |
2.1.2 文献排除标准 |
2.1.3 检索策略 |
2.1.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2.1.5 纳入研究的风险偏倚分析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文献检索及筛选结果 |
2.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2.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2.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2.5 小样本效应 |
2.3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金芪降糖片的作用机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药物成分及疾病的靶点预测 |
3.2.2 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相互作用网络图 |
3.2.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的构建 |
3.2.4 GO功能富集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3 结果 |
3.3.1 活性成分及疾病靶点的预测概况 |
3.3.2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构建及分析 |
3.3.3 PPI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分析 |
3.3.4 GO功能富集分析 |
3.3.5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HEPG2细胞模型的建立及金芪降糖片的药物浓度筛选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建立HepG2细胞标准曲线 |
4.2.2 HepG2细胞IR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4.2.3 金芪降糖片实验用药物浓度筛选 |
4.2.4 金芪降糖片改善IR细胞的效果 |
4.3 结果 |
4.3.1 HepG2细胞增殖曲线 |
4.3.2 HepG2细胞IR模型验证 |
4.3.3 金芪降糖片实验用浓度 |
4.3.4 金芪降糖片对IR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基于细胞模型的金芪降糖片降糖药效机制的初步探讨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2 方法 |
5.2.1 细胞培养与给药 |
5.2.2 蛋白提取 |
5.2.3 BCA蛋白定量 |
5.2.4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WB) |
5.2.5 实时荧光PCR法 |
5.3 结果 |
5.3.1 BCA蛋白定量标准曲线 |
5.3.2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ting, WB) |
5.3.3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RNA实验数据 |
5.3.4 RT-PCR结果 |
5.4 讨论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探讨 |
1 《内经》“壮火食气”思想与消渴病火热病机初探 |
2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火热伤气”病机的认识 |
3 2型糖尿病“火热伤气”病机的临床分析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研究 |
1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
2 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基础研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
研究一 中医清热益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二 基于清热益气法的黄连-人参“药对”干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受试者筛查 |
1.3 技术路线 |
1.4 干预措施 |
1.5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基线标准 |
2.3 疗效指标评价 |
2.4 安全性评价 |
3 讨论 |
4 小结 |
研究三 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对象与方法 |
1.1 实验流程 |
1.2 生物信息分析路线 |
1.3 数据质控与优化 |
2 结果 |
2.1 数据质量评估结果 |
2.2 OTU聚类及物种注释 |
2.3 物种结构分析 |
2.4 Alpha多样性分析 |
2.5 Beta多样性分析 |
2.6 差异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3)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2型糖尿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源流与病名辨析 |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辨证论治 |
4 中医药治疗 |
5 问题与展望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 |
2 诊断标准及分类 |
3 发病机制 |
4 治疗策略 |
5 小结 |
前言 |
第二章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临床观察 |
1. 研究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病例选择 |
1.3 分组方法及观察内容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2 统计整理 |
2.1 资料整理与汇总 |
2.2 统计软件及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可比性分析 |
3.3 疗效评价 |
3.4 不良反应情况 |
3.5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医学对2型糖尿病的认识 |
4.2 糖尿病管理现状 |
4.3 2型糖尿病管理和疗效分析 |
第三章 芪蛭降糖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
1 病例来源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 |
2 临床研究 |
2.1 药物准备 |
2.2 临床观察 |
2.3 疗效判定指标 |
2.4 统计软件及方法 |
3 试验设计、结果及分析 |
3.1 研究设计 |
3.2 结果结论 |
3.3 安全性指标 |
4 讨论 |
4.1 2型糖尿病病因病机探讨 |
4.2 芪蛭降糖胶囊药物组成分析 |
4.3 临床试验结果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介 |
(4)金芪降糖片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HbA1c达标率比较: |
2.2 两组血糖指标比较: |
2.3 两组胰岛素指标比较: |
2.4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 |
2.5 两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5)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一、文献研究 糖尿病中医辨证规范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材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二、实验研究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干预糖尿病大鼠的药效学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第二部分 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6)清肺泻肝汤对高脂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概念和症状 |
1.5 实验目的 |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
2.1 对象 |
2.2 实验药物、试剂和设备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后的体重对比 |
3.2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后的空腹血糖对比 |
3.3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后的血脂(TC、TG)对比 |
3.4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前后的血清胰岛素对比 |
3.5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后的游离脂肪酸(FFA)对比 |
3.6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前后的脂联素(APN)对比 |
3.7 六组大鼠模型在给药观察前后的胰岛素抵抗水平对比 |
第四章 讨论 |
4.1 清肺泻肝汤的配伍和药理分析 |
4.2 本研究中的结果分析 |
4.3 和以往研究对比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进展 |
摘要 |
前言 |
1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分析 |
2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法 |
3 祖国医学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进展 |
4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因素和机理 |
5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方法 |
6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认识和治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桑葛茶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选择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剔除、脱落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1.6 知情同意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路线图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2.7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基线分析 |
3.1.1 病例完成情况 |
3.1.2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
3.1.3 两组干预前各指标比较 |
3.2 疗效性指标结果 |
3.2.1 干预4周后空腹血糖血糖变化 |
3.2.2 干预4周后餐后血糖变化 |
3.2.3 干预8周后空腹血糖血糖变化 |
3.2.4 干预8周后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 |
3.2.5 干预8周后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
3.2.6 干预后两组中医证候单项积分变化 |
3.2.7 干预8周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3.2.8 干预8周后中医疗效对比 |
3.3 治疗后安全性指标 |
3.4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第二部分 讨论部分 |
1.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研究 |
1.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
1.2 中医治疗措施 |
1.3 中医消渴病的食疗的发展 |
2.治疗糖尿病的关键是控制血糖 |
2.1 糖尿病高血糖症的危害 |
2.2 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 |
2.3 桑葛茶对二甲双胍降血糖的增效作用 |
3.桑葛茶处方分析 |
3.1 处方组成 |
3.2 桑葛茶对二甲双胍降糖的增效作用 |
3.3 桑葛茶对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 |
3.4 桑葛茶对中医症候积分的影响 |
4.饮食治疗在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中的重要性 |
4.1 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
4.2 饮食治疗的局限性 |
4.3 饮水对血糖的影响 |
5.运动疗法在糖尿病中的运用 |
6.研究的优点 |
7.研究的局限性 |
8.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路线图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表 |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
附录4 自我评价表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8)金芪降糖片联合胰岛素激活PPAR-α/FGF21信号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高脂饲料 |
1.3 实验仪器 |
1.4 主要试剂 |
2 方法 |
2.1 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方法 |
2.3 餐后2 h血糖监测 |
2.4 胰岛素耐量试验 (ITT) |
2.5 血清FGF21的检测 |
2.6 Western bloting检测肝脏PPAR-α蛋白表达 |
2.7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对2型糖尿病大鼠餐后2 h血糖的影响 |
3.2 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
3.3 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FGF21水平的影响 |
3.4 对2型糖尿病大鼠肝脏PPAR-α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9)2型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分析 |
2 中西医结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方式 |
2.1 玉泉丸合并二甲双胍方式 |
2.2 六味地黄丸合并西药方式 |
3 金芪降糖片合并西药方式 |
4 讨论 |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中医研究现状 |
2 现代医学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文献检索 |
2 文献选择 |
3 文献筛选 |
4 文献质量评价标准 |
5 文献信息收集 |
6 统计学方法 |
7 效应指标 |
第三部分 临床证据分析 |
1 纳入文献基本情况 |
2 扶正方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结果 |
2.1 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治法的方药 |
2.1.1 芪明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1.2 参芪降糖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1.3 芪参益气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1.4 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1.5 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治法的中药汤剂自拟方 |
2.2 以益气为主要治法的方药 |
2.2.1 黄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2.2 刺五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2.3 虫草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3 以滋阴补肾为主要治法的方药 |
2.3.1 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2.3.2 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分析 |
2.4 以温阳补肾为要治法方药 |
3 祛邪为主方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的Meta-分析 |
3.1 以活血祛瘀法为主要治法方药 |
3.1.1 丹参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2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3 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4 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5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6 水蛭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7 灯盏花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9 苦碟子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10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11 银杏叶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12 灯盏花合丹参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1.13 其它方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2 以清热利湿法为主方药 |
3.2.1 黄葵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3 以祛湿化痰法为主方药 |
3.3.1 尿毒清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3.3.2 肾康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 扶正及祛邪方药合用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 以益气活血为主要治法的方药 |
4.1.1 肾炎康复片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2 通心络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3 金水宝合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4 黄芪注射液合用丹参制剂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5 黄芪注射液合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6 糖脉康颗粒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1.8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2 以清热益气为主要治法的方药 |
4.2.1 金芪降糖片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Meta-分析结果 |
4.3 其它治法方药 |
第四部分 推荐方药筛选及病机证治体系构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推荐治法筛选 |
1.2 各治法推荐方药筛选 |
1.2.1 扶正方药筛选 |
1.2.2 祛邪方药筛选 |
1.2.3 扶正祛邪合用方药筛选 |
2 安全性分析 |
3 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4 糖尿病肾病早期病机证治体系构建 |
第五部分 讨论 |
1 可能影响系统评价结论的因素 |
1.1 纳入研究质量 |
1.2 发表性偏倚 |
1.3 临床异质性 |
1.3.1 判效指标异质性探析 |
1.3.2 临床研究异质性探析 |
1.4 证候诊断标准及疗效评价体系 |
2 后续研究展望 |
2.1 持续更新临床证据 |
2.2 更新临床判效指标 |
2.3 更新研究方法,获取更多临床证据 |
第六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1 纳入中成药文献基本特征一览表 |
附表2 纳入中药汤剂文献基本特征一览表 |
四、金芪降糖片配合诺和灵胰岛素治疗Ⅱ型糖尿病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nsR-PI3K-Akt信号通路探讨金芪降糖片改善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机制[D]. 魏萍.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基于壮火食气病机的黄连-人参“药对”对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 蒋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2型糖尿病中医药治疗与管理方法探索[D]. 韩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金芪降糖片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继发性磺脲类失效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 张志锋. 北方药学, 2019(11)
- [5]糖尿病辨证失范及黄芪葛根组分配伍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机制研究[D]. 付茜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清肺泻肝汤对高脂高糖诱导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联素影响的研究[D]. 张姝玥. 延边大学, 2019(01)
- [7]桑葛茶联合盐酸二甲双胍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D]. 闵瑶.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金芪降糖片联合胰岛素激活PPAR-α/FGF21信号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J]. 尹清晟,范姗姗,陈瑞,张艳军,庄朋伟. 药物评价研究, 2018(08)
- [9]2型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进展[J]. 马凌云,孙凌玉,韩中千,何玉杰,刘静静.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7(24)
- [10]基于临床证据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早期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 陈学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标签:糖尿病论文; 胰岛素抵抗论文; 金芪降糖片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