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监管制度初探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监管制度初探

一、刍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叶小杰,李思聪[1](2021)在《科创板申报企业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探讨——以和舰芯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创板申报企业的关联交易事项作为上交所问询审核的重点,引发了市场各方的广泛关注。在关联交易的诸多问题中,价格公允性出现频率较高,尤其值得探讨。鉴于此,选取和舰芯片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层层深入探究关联交易行为、价格公允性、定价依据等问题。研究发现,和舰芯片的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主要体现在技术授权费用、关联购销价格、代理服务费用等方面,这是由外部市场环境、企业内部治理和业务模式等方面的缺陷导致的。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对和舰芯片的资产完整性和业务独立性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进而导致其IPO进程受阻。最后,从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管两个方面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沈力萍[2](2021)在《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审计失败防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宾欣[3](2021)在《企业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与法律规制 ——以ST华嵘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胡彦鑫[4](2021)在《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产业与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一段时期以来,产融结合成为提升企业资本运营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也成为大型企业集团实现多元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由产到融”以及“由融到产”的两种运营方式,相互渗透、组合互补,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这种探索,其初衷在于充分借鉴发达市场经济体产融结合的实践,探索拓宽我国商业银行资本补充的渠道,以满足巴塞尔协议有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嗣后,三十余年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并极大提升了企业投资的活力,促进了产业资本与金融业的协同发展,满足了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监管要求,提升了企业效能。然而,随着风险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改变,“由产到融”的政策实践在近期以来出现了风险积聚的现象,甚至诱发了严重的金融风险。如包商银行被“明天系”掏空,成为“明天系”企业的提款机,最终诱发严重的信用风险。2018年,监管当局专门出台针对性的金融监管文件,规范企业投资境内金融机构,防范交叉风险传染,促进企业与金融机构良性发展。回顾我国企业与银行业协同发展的历史实践,在充分肯定企业资金进入银行业提升运营效能的同时,亦宜反思这一进程中的风险形成,应如何正确认知效能提升与风险事件频发成为摆在理论研究与金融实践层面的一个颇为棘手的课题。基于此,本文聚焦于科学评估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产生的风险这一时代课题,为提高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有效规范公司参股银行行为、防范产融结合风险、实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的增长提供有益借鉴。本文从防范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入手,根据当前公司参股银行后风险事件频发且实体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风险交叉传染的特点,梳理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以及风险产生的机理,构建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拓展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经济学解释。回顾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明确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同时选取2008年-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后,在缓解约束与提高效率两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同时对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交叉传染风险进行进一步对比与分析,分析其产生的危害。进一步在理论梳理和现状剖析的基础上,采用2008-2018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利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影响,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另一方面验证了公司参股银行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通过参股商业银行,我国公司能够提高效能,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风险;本文进一步将包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深入探究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同时通过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后,对全文的结论进行归纳,并从稳定货币政策预期、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合理支付股利、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市场秩序、完善企业及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和强化外部监管等方面提出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实际,梳理了公司参股银行后所产生的经济后果,一方面能提高参股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也会产生较大的风险。公司参股银行通过信息效应、协同效应和银企关联效应三种渠道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公司参股银行影响投资效率的机理体现在:一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小时,相对充沛的内源资金会造成企业管理人员过度自信,进而为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而提高投资规模,而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便很容易出现过度投资,从而导致企业投资效率的降低。二是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相对较大时,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就会相应降低,优先的可支配资金会使企业错过很多预期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导致投资效率的降低;当企业缓解了融资约束,企业就会避免错失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进而提高投资效率。三是因融资约束导致的企业资金量的减少从另一个角度可以促使企业在投资之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甄别,选择投资价值更大的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投资项目的管理,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本文认为融资约束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效率。与此同时,公司参股银行后,主要存在两种风险,即关联交易风险,实体与金融交叉传染的风险。第二,通过历史分析法系统梳理了中国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其动因,同时综合运用混合效应面板回归、Probit、Tobit等计量方法,揭示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在提高效能方面存在异质性影响。公司参股银行之后,融资约束程度显着降低,企业所有制性质、国家宏观政策、区域发展和营商环境在缓解融资约束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参股银行可以显着缓解由于融资约束造成的投资效率损失。第三,通过实证研究并辅以典型案例分析公司参股银行风险产生的危害,揭示了关联交易风险及交叉传染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非国有股东占比的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随之提升,并对不同银行产生非对称性影响。通过系统梳理包商银行发生风险事件的全过程,揭示产融结合风险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风险成因归结为市场秩序不规范、公司财务不稳健、银行公司治理不完善和外部金融监管失灵四方面,两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强、破坏性大和周期性等特征,损害中小股东合法权益的同时,容易诱发区域性金融风险。通过2008-2018年34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公司参股银行后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整体来看,随着非国有股东参股银行比例的上升能显着提高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通过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进而提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非国有股东参股商业银行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城商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能够促进银行风险承担的提升,而股份制银行非国有股东参股比例的提升抑制了银行风险承担,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并未产生显着影响。

罗琴琴[5](2021)在《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研究 ——以上交所对南京新百问询函监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信息披露监管机制滞后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日益凸显。为应对新时代下证券市场的新变化,证券监管部门提出了问询函这一创新式监管举措,该项举措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一线监管手段之一。但问询函监管制度属于非行政处罚性监管手段之一,主要通过向上市公司发放问询函的形式,对市场主体的信息披露行为加以规范。因此,该项监管制度在震慑力和惩戒性方面都稍显不足。因此,对问询函监管实施现状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对南京新街口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新百”或“公司”)进行问询的典型案例,追溯交易所实施问询函监管的全过程,对其进行两次问询函监管的原因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和启示。首先,对上交所实施两次问询函监管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南京新百关联交易公告的相关内容,发现上交所进行第一次问询函监管的原因在于公司资产收购公告中存在隐瞒关联方关系、交易定价不合理等问题;上交所进行第二次问询函监管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的首次回函存在避重就轻、交代不清等问题。其次,进一步剖析两次问询函监管的效力,结合问询函监管期间公司的股价波动情况,发现两次问询函监管都引起公司股价的下降,且第二次问询函监管引起的市场负面反应更为剧烈。最后,经过案例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上交所实施的问询函监管提高了南京新百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并迫使公司终止了此次利益输送式关联交易,由此可见,问询函制度发挥了预防性监管的作用。本案例是我国交易所问询函监管实践的一个缩影,本文的研究结论充分肯定了我国交易所问询函制度的监管效力,能够为证券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及投资者三方主体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作为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立法立规方面加大问询函制度的惩戒性,还应当健全问询函的监管协作机制,在各监管部门之间实施联动监管,并配套行政处罚性手段,以提升监管效力;作为信息披露的主体,上市公司应当规范信息披露,积极配合交易所的问询函监管工作;而投资者应当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关注并解读问询函传递的信息,降低自身信息不对称程度,理性作出投资决策,从而更好地发挥问询函制度的监管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于问询函监管的研究,通常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且研究角度主要集中于问询函的市场反应、信息含量、审计影响等方面,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和发展。本文基于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视角,以上交所对南京新百进行问询函监管为例,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深入分析问询函制度对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效力,并针对问询函监管实施现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问询函制度的相关建议。在理论意义上,拓展了问询函监管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相关文献;在实践意义上,为证券监管部门实施问询函监管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问询函制度的监管效力,推进问询函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罗瑞丽[6](2021)在《基于锚定效应的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探究 ——以*ST百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的数量日益增加,证券市场也随之变得更加复杂。面对市场的复杂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为了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通过纵向合并、横向合并等方式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合作它们形成关联方,而它们之间的交易称为关联交易。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能力以及工作效率,从而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但是关联交易也可能导致管理层利用其粉饰财务报表、降低整个集团税负等舞弊现象。因此,不合规的关联交易不仅导致中小股东的经济损失,同时还影响了证券市场的秩序,危害资本市场。由于关联交易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以及外部监管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增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实施上市企业关联交易审计时,需要对企业关联交易重大错报做出相应的风险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注册会计师对关联交易重大错报风险进行有效评估,有助于其在关联交易审计过程中把控风险点。在评估风险时,注册会计师不仅要对企业内部环境进行评估,还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审计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故而对关联方交易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尤为关键。本文选择*ST百特为例,对关联方交易风险评估过程中的锚定效应的影响进行研究。至今有关学者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是规范性的,或者是实验研究的证明,且未考虑风险评估主体在面对众多客观与主观影响因素时的具体判断与决策模式。随着行为经济学理论在我国审计领域的逐步引入,许多审计行为的经济学研究尤其是审计判断方面的研究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尚未具体涉及到审计风险评估领域。现有的文献主要对企业的关联方交易实质违法行为进行研究,极少有研究深入对审计过程中风险评估时锚定效应所产生影响进行剖析。本文将以锚定效应影响下的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评估与应对为研究对象,对锚定效应影响下的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探究,为如何完善审计风险评估提供参考建议,并就如何应对审计风险给出建议。文章对中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了关联方交易风险及其识别与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锚定理论,说明审计风险识别评估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观印象会影响决策,并针对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内、外部锚效应导致的识别和评估不足进行探析。结合*ST百特案例,分析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市场信息、被审计单位历史信息以及审计经验等方面的锚定现象,阐明锚定效应对审计判断的影响,以及就如何削弱锚定效应在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中的影响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通过众多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审计行业在决策判断过程中,会受到内外“锚值”带来的影响,此种影响会增加审计评估风险,故而需要强化审计人员的批判性思维,收集丰富的信息,控制认知错误,使审计风险决策评估偏向真实情况。本文的研究视角是以审计人员的个体认知行为对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评估质量进行研究。对锚定效应在审计风险评估中的过程中进行研究,这在过往的研究中很少涉及。本文的应用价值在于优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评估过程,以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降低审计失败的风险。

孙辉[7](2021)在《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以*ST中珠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由于历史改制等原因,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虽然集中的股权有利于大股东监督管理层,但太过集中的股权结构也给了大股东独享控制权收益的机会,同时由于我国外部监管市场不够健全、违规细则过于宽泛、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惩戒力度不严等一系列问题,控股股东利用自己的股权优势掏空上市公司,严重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利益。在上市公司的日常经营中,关联交易被认为是可以帮助公司减少交易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因为关联交易具有隐蔽性和易操作性,逐渐成为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主要方式。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众多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极大扰乱了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此类事件,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眼科医疗上市第一股*ST中珠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了其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手段、原因、影响及对策。中珠集团对*ST中珠控股比例为23.83%,为第一大股东,许德来通过控制中珠集团来间接控制*ST中珠。首先本文介绍了大股东掏空的手段,主要为2018年、2019年间直接导致*ST中珠出现巨额亏损而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关联交易手段,包括关联收购、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以及违规关联担保。其次导致掏空手段产生的原因分为内外两方面的原因,内部原因主要为内部控制缺陷,包括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不合理、风险评估不到位、控制活动失效、信息沟通存在缺陷以及监管不力,外部原因在于我国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第三方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违规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过低、投资者保护体系不健全。最后掏空行为也对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ST中珠近三年的财务指标表现不如意,公司出现亏损,经营不利;公司市值缩水,停止了对中小投资者的分红,掏空事件明显对*ST中珠的市场收益率产生了负面效应,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将理论联系实践,在对具体案例深入讨论后针对*ST中珠掏空实践提出了对策建议。微观方面,包括适当提高公司股权制衡度、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完善关联交易审批制度以及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宏观方面,包括继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加强落实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以及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体系。

陈宁[8](2021)在《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化,控制权僵化的现象有所缓解,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较高的特征仍然明显。大股东可以借助所掌握的控制权操纵公司决策,进而侵占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使得二者之间的代理问题愈发突出。大股东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通过其相对于中小股东们的股权和信息优势,操纵上市公司向其实施利益输送行为。而关联交易以其隐蔽性强的这一特点,成为众多企业利益输送的重要方式。资本市场上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现象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此种投机行为不仅导致了上市公司的财务业绩恶化,也损害了中小股东们的利益,使他们对资本市场的信心受挫,这必然会对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加强对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势在必行,如何抑制大股东利用关联交易从上市公司攫取利益成为当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中珠医疗这一上市公司作为案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以往公司多数股权由单个大股东掌握的情形不同,中珠医疗的股权相对集中在前两大股东手中,两大股东本应形成良好的制衡关系,但为促成上市公司收购子公司一体医疗,控股股东与第二大股东一致行动组存在利益往来。二者通过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控制及重大影响,频频利用关联交易向自身转移财富,存在大股东合谋现象。此外,两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分别为许德来和刘丹宁,二者均在中珠医疗或其子公司中担任了董事、高管,决策层与执行层权力重叠,为其实施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中珠医疗作为中国“眼科第一股”,是近期实施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的上市公司中的典型代表,其不仅由于这一投机行为被证监会监管和处罚,还因财务状况恶化逐步沦为“*ST”企业,对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公司价值也随之暴跌。本文对因实施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被处罚的中珠医疗这一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行文结构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涉及的相关文献,以及论文整体的研究思路、方法和行文框架。第二部分则是对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理论概述,包括其概念、类型和特点,手段、原因和后果,以及本案例分析所基于的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案例公司中珠医疗的情况介绍,分别对中珠医疗的股权结构、经营情况,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的情况,以及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具体方式进行了详细阐述。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案例分析部分,是对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带来的经济后果的分析。第五部分是整个案例研究的结论及启示,这一部分针对案例公司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得出了对应的结论,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四条启示,以对解决此类问题提供对策和建议。通过对中珠医疗的深入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关联交易容易滋生利益输送行为,已经成为利益输送的重要方式,中珠医疗通过四种不同的关联交易方式实现了向大股东的利益输送;第二,内外部治理机制缺陷的存在为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提供了机会;第三,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对企业自身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都造成了侵害;第四,审计机构作为外部监督机制,对此种投机行为发挥了有效的监督作用,向利益相关者和监管部门传递了中珠医疗关联交易违规的真实信息。因此,本文得到了相应的启示,要遏制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不仅要加强股权制衡、强化中小股东保护机制,更要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同时充分发挥行政监管部门和审计监督等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本文研究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例,为如何抑制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提供了借鉴,有助于丰富相关理论研究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鑫颖[9](2021)在《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乐视网和康美药业为例》文中认为

许晓晨[10](2021)在《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经济的迅速发展,公司的体量逐渐增大,导致财务舞弊案件频繁发生,财务舞弊的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关联方交易因其隐蔽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常常成为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早期企业进行关联方交易是为了转移税负、偷税避税,企业利用母子公司之间便利的交易,将纳税比例较高企业的交易活动转嫁给税负比例较低的企业,以降低企业税负。后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通过关联方交易有了更多的目的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了掏空公司进行资金转移,将公司的优质资源掏空,使其沦为空壳公司;企业为了通过IPO进行上市,需要更多资金粉饰报表,关联方交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资金,实现公司预期。本文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与关联方交易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关联方交易的手段、动因与影响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将关联方交易与国内外财务舞弊相关理论结合,以康美药业为例,运用关联方交易理论与财务舞弊理论,以防范为目标,经过事件的梳理和剖析,研究康美药业此次进行关联方交易的目的、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动因、掌握其进行关联方交易的手段,并对后果进行分析,针对康美药业的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提出案例启示。

二、刍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刍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科创板申报企业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探讨——以和舰芯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相关理论
二、科创板背景分析
    (一)关联交易披露要求
    (二)关联交易认定范围
    (三)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
三、行业与案例企业背景
    (一)行业背景
    (二)案例企业背景
四、案例分析
    (一)和舰芯片关联交易概述
        1. 从关联交易的具体内容来看。
        2. 从关联交易的对象来看。
        3. 从关联交易对企业的影响来看。
    (二)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
    (三)关联交易定价依据
    (四)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成因
        1. 外部市场环境。
        2. 企业自身定位。
        3. 企业内部治理。
        4. 股权结构。
        5. 生产经营环节。
        6. 销售环节。
    (五)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的影响
        1. 关联采购影响。
        2. 关联销售影响。
五、相关建议
    (一)内部治理
    (二)外部监管
        1. 在现有法规和准则的基础上,提高关联交易相关规定的法律效力。
        2. 在现有规则的基础上,明确关联交易的披露要求,细化信息披露规则。
        3. 根据市场环境,将关联交易的重要内容作为监管重点。
        4. 针对企业的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出台明确的规则。

(4)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的文献综述
        1.2.2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文献综述
        1.2.3 关于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文献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
    2.1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分析
        2.1.1 公司参股银行的内涵
        2.1.2 公司参股银行的动因
    2.2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分析
        2.2.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内涵
        2.2.2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机理分析
    2.3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管理分析
        2.3.1 公司参股银行的风险及其危害
        2.3.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
        2.3.3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4.1 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4.2 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及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及评价
        3.1.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发展历程
        3.1.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的总体特征
        3.1.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现状的评价
    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2.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现状
        3.2.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现状的评价
    3.3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3.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的事实描述
        3.3.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投资效率现状的评价
    3.4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及评价
        3.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事实描述
        3.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现状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效能的实证研究
    4.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4.1.1 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
        4.1.3 实证模型设定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融资约束下的投资效率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选取
        4.2.3 实证模型设定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危害的实证研究
    5.1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关联交易风险、风险传染的典型案例分析
        5.1.1 包商银行基本概况
        5.1.2 包商银行风险事件梳理
        5.1.3 包商银行暴露的风险问题
    5.2 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承担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设定与数据说明
        5.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提高公司参股银行效能、加强我国公司参股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6.1 有序推进产融结合、缓解融资约束
        6.1.1 稳定货币政策预期、缓解企业在银根收紧时期的融资约束
        6.1.2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缓解营商环境较差地区的融资约束
    6.2 借力产融结合、提高投资效率
        6.2.1 发挥产融结合在提高国有大型企业投资效率中的积极作用
        6.2.2 合理支付股利、提高上市公司投资效率
    6.3 严格投资条件、有序规范公司参股银行的市场秩序
        6.3.1 严格规范公司参股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
        6.3.2 强化公司控股商业银行的资质要求
    6.4 规范公司出资来源与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并重、促进公司与银行良性互动
        6.4.1 规范公司参股银行出资来源、强化公司资本监管
        6.4.2 在实体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设立防火墙、防范风险交叉传染
        6.4.3 完善国内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降低银企信息不对称
        6.4.4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防止内部监管失效
    6.5 强化外部监管、有效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和风险危害
        6.5.1 完善产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治保障
        6.5.2 多措并举完善穿透式监管、有效杜绝非公允关联交易和防范风险
        6.5.3 避免运动式金融监管、提高外部监管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和其它科研情况

(5)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研究 ——以上交所对南京新百问询函监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问询函监管对象的研究
        1.2.2 关于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的研究
        1.2.3 关于关联交易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2 问询函监管的理论概述
    2.1 非行政处罚性监管及问询函监管的相关概念
        2.1.1 非行政处罚性监管的概念
        2.1.2 问询函监管的概念
    2.2 问询函监管的特征
        2.2.1 实质性监管
        2.2.2 针对性监管
        2.2.3 事中干预性监管
    2.3 问询函监管的作用
        2.3.1 通过公开性问询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2.3.2 通过即时性问询提高信息披露及时性
        2.3.3 通过“刨根问底”式问询提高信息披露充分性
        2.3.4 纠正上市公司不当行为
    2.4 问询函监管的理论基础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信号传递理论
        2.4.3 公共利益理论
3 上交所对南京新百出具问询函案例介绍
    3.1 南京新百公司及其关联方的情况介绍
        3.1.1 南京新百概况
        3.1.2 南京新百关联方概况
    3.2 上交所问询对象:南京新百收购资产公告的相关内容
        3.2.1 南京新百控股股东向关联方转让资产的情况
        3.2.2 南京新百向关联方购买标的资产的情况
    3.3 上交所对南京新百出具问询函及公司回复的情况
        3.3.1 上交所第一次问询函的主要内容
        3.3.2 南京新百回复第一次问询函的情况
        3.3.3 上交所第二次问询函的主要内容
        3.3.4 南京新百作出的回复
4 上交所对南京新百实施问询函监管的原因及有效性分析
    4.1 上交所对南京新百发出第一次问询函的原因
        4.1.1 公司未充分说明收购处于建设期标的资产少数股权的合理性
        4.1.2 公司未充分披露此次关联交易关联方关系的相关信息
        4.1.3 公司未披露此次买入资产与前次卖出同一资产定价差异的原因
        4.1.4 公司未详细披露此次关联交易标的资产的运营能力
        4.1.5 公司未披露标的公司未达到业绩承诺时交易对方的履约能力
    4.2 第一次问询函的监管效力
        4.2.1 促使公司补充披露了收购处于建设期少数股权的交易动机
        4.2.2 迫使公司充分披露了此次交易的关联方关系
        4.2.3 促使公司进一步披露了卖出、买入关联资产的情况
        4.2.4 促使公司补充披露了标的资产运营能力的部分信息
        4.2.5 公司收到问询函后股票价格下跌
    4.3 上交所对南京新百发出第二次问询函的原因
        4.3.1 公司首次回函未披露对标的公司的具体投资计划
        4.3.2 公司首次回函仍未对其隐瞒关联方关系的原因进行说明
        4.3.3 公司首次回函仍未对其卖出、买入同一资产的定价差异作出合理解释
        4.3.4 公司首次回函仍未充分说明标的资产的运营能力
        4.3.5 公司首次回函仍未直接回复业绩承诺未达到时交易对方的履约能力
    4.4 第二次问询函的监管效力
        4.4.1 通过“刨根问底”式问询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4.4.2 迫使公司放弃了此次收购资产关联交易
        4.4.3 引起交易所对公司年报全面问询
        4.4.4 交易所对公司的通报批评发挥了警示作用
        4.4.5 公司收到问询函后股票价格大幅波动
5 案例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问询函监管促使南京新百提高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5.1.2 问询函监管迫使南京新百终止了此次利益输送式关联交易
        5.1.3 问询函监管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性一线监管手段
    5.2 案例研究的启示
        5.2.1 证券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推进并完善问询函监管制度
        5.2.2 上市公司应积极配合交易所问询函监管工作
        5.2.3 投资者应积极关注并理性解读问询函信息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锚定效应的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探究 ——以*ST百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锚定效应的研究
        1.2.2 关于关联方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锚定效应与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相关概念及理论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锚定与锚值的相关概念
        2.1.2 外部锚效应与内部锚效应的相关概念
        2.1.3 关联方关系的相关概念
        2.1.4 关联方交易的相关概念
    2.2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
        2.2.1 来源于外部环境的风险
        2.2.2 来源于企业内部的风险
        2.2.3 来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
    2.3 关联方风险评估中的锚定效应
        2.3.1 关联方风险评估中的外部锚效应
        2.3.2 关联方风险评估中的内部锚效应
    2.4 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2.4.1 委托代理理论
        2.4.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3 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2.4.4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3 *ST百特关联方交易案例概况
    3.1 *ST百特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企业主营业务介绍
        3.1.3 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
        3.1.4 隐藏供应商关联方身份
        3.1.5 隐藏关联关系,双方资金拆借频繁
        3.1.6 利用关联方伪造海外建筑材料贸易
        3.1.7 利用社会关系虚构国内建筑材料交易
    3.2 行政处罚情况
        3.2.1 事务所受罚情况
        3.2.2 *ST 百特受罚情况
4 *ST百特关联方审计风险评估与应对的案例分析
    4.1 外部锚效应对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分析
        4.1.1 宏观政策的包装下忽视企业经营风险
        4.1.2 历史行业信息影响对行业市场分析
        4.1.3 历史审计信息导致忽视企业内部结构风险
        4.1.4 历史客户信息导致对企业财务数据评估不到位
    4.2 内部锚效应对审计风险评估的影响分析
        4.2.1 事务所经验性审计,未严格执行质量控制
        4.2.2 审计经验的肯定性偏向,获取审计证据不充分
        4.2.3 依赖往年审计经验,审计人员未能勤勉尽责
    4.3 事务所对*ST百特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应对不力
        4.3.1 对关联方重视程度不足
        4.3.2 未执行有效审计程序
        4.3.3 境外审计的准备工作不充分
        4.3.4 质量控制复核制度执行不到位
        4.3.5 审计人员未能遵守谨慎性原则
5 结论及启示
    5.1 案例结论
        5.1.1 锚定效应对审计判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5.1.2 关联方交易风险评估影响审计质量
        5.1.3 审计人员需保持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性
    5.2 案例启示
        5.2.1 强化批判性思维,深度挖掘隐藏关联方
        5.2.2 利用各方信息渠道,收集审计证据不断调整锚值
        5.2.3 控制认知错误和心理障碍,消除外部锚效应的影响
        5.2.4 在审计经验中不断创新,弱化内部锚效应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7)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以*ST中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的概念及理论概述
    一、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的基本概念
        (一)关联方
        (二)关联交易
        (三)大股东掏空
    二、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第三章 *ST中珠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案例介绍
    一、*ST中珠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简介
        (二)组织架构
        (三)股权结构
    二、*ST中珠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手段
        (一)关联收购
        (二)非经营性资金占用
        (三)违规关联担保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ST中珠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原因及影响分析
    一、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二)外部原因
    二、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偿债能力分析
        (二)营运能力分析
        (三)盈利能力分析
        (四)发展能力分析
        (五)基于Z-score模型的综合财务分析
    三、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一)基于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的分析
        (二)基于短期事件效应的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关于微观层面的建议
        (一)适当提高公司股权制衡度
        (二)建立风险评价体系
        (三)完善关联交易审批制度
        (四)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五)健全独立董事制度
    三、关于宏观层面的建议
        (一)继续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二)加强落实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治
        (三)加强第三方中介机构的监管作用
        (四)完善中小投资者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原因的研究
        1.2.2 关于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经济后果的研究
        1.2.3 关于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抑制措施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2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理论概述
    2.1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相关概念
        2.1.1 关联交易的定义及类型
        2.1.2 利益输送的定义
        2.1.3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定义及特点
    2.2 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段
        2.2.1 非公允关联交易定价
        2.2.2 违规提供担保
        2.2.3 长期资金占用
        2.2.4 关联并购不良资产
    2.3 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原因
        2.3.1 股权较为集中
        2.3.2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2.3.3 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2.3.4 大股东陷入财务困境
    2.4 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的后果
        2.4.1 公司财务绩效恶化
        2.4.2 公司价值下降
        2.4.3 中小股东的利益受损
    2.5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理论基础
        2.5.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5.2 委托代理理论
        2.5.3 控制权收益理论
3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例介绍
    3.1 中珠医疗的基本情况
        3.1.1 中珠医疗简介
        3.1.2 中珠医疗股权结构
        3.1.3 中珠医疗经营情况
    3.2 中珠医疗关联方及关联交易情况介绍
        3.2.1 中珠医疗关联方简介
        3.2.2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概况
        3.2.3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违规情况
    3.3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具体方式
        3.3.1 溢价收购二股东高风险资产
        3.3.2 控股股东违规占用大额资金
        3.3.3 为两大股东及其关联方违规提供担保
        3.3.4 以收回欠款方式收购大股东不良资产
4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案例分析
    4.1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原因分析
        4.1.1 大股东陷入财务困境
        4.1.2 股权结构不合理
        4.1.3 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
        4.1.4 行政监管机制不健全
    4.2 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经济后果分析
        4.2.1 中珠医疗的财务业绩下滑
        4.2.2 中珠医疗的公司价值下降
        4.2.3 中小股东的权益受到侵害
5 案例研究的结论及启示
    5.1 案例研究的结论
        5.1.1 关联交易是利益输送的重要方式
        5.1.2 内外部治理机制缺陷为关联交易利益输送提供了机会
        5.1.3 关联交易利益输送行为损害了企业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5.1.4 外部审计对关联交易利益输送发挥了监督作用
    5.2 本案例的启示
        5.2.1 强化股权制衡及中小股东保护机制
        5.2.2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5.2.3 加强行政监管
        5.2.4 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关联方交易与财务舞弊相关概述
        一、关联方交易概述
        二、财务舞弊概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盈余管理理论
        四、财务舞弊三角理论
        五、GONE理论
    第三节 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分析
        一、合规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
        二、违规关联方交易对财务舞弊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案例介绍
    第一节 康美药业公司简介
        一、公司简介
        二、公司组织架构
        三、公司股权结构
    第二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情况
        一、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情况
        二、关联方情况分析
    第三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处罚结果
        一、对公司的处罚
        二、对公司相关人员的处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案例分析
    第一节 基于GONE理论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的动因分析
        一、贪婪因子“G”
        二、机会因子“O”
        三、需要因子“N”
        四、暴露因子“E”
    第二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的手段分析
        一、通过关联方账户买卖公司股票
        二、与关联方企业进行虚假的业务往来
        三、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违规
    第三节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后果分析
        一、对企业的影响
        二、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
        三、对经济市场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康美药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案例启示
    第一节 对上市公司的启示
        一、加强关联方交易风险管理
        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节 对监管部门的启示
        一、强化对企业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事件的监管
        二、加大对企业违反关联方交易规则的惩治力度
        三、严格落实退市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刍探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的监管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创板申报企业关联交易价格公允性问题探讨——以和舰芯片为例[J]. 叶小杰,李思聪. 财会月刊, 2021(21)
  • [2]关联方交易财务舞弊审计失败防范研究[D]. 沈力萍.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企业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与法律规制 ——以ST华嵘为例[D]. 宾欣. 华东政法大学, 2021
  • [4]公司参股银行的效能及其风险管理研究[D]. 胡彦鑫.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交易所问询函监管有效性研究 ——以上交所对南京新百问询函监管为例[D]. 罗琴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基于锚定效应的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评估及应对探究 ——以*ST百特为例[D]. 罗瑞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7]关联交易下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以*ST中珠为例[D]. 孙辉.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8]中珠医疗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 陈宁.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关联方交易审计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研究 ——以乐视网和康美药业为例[D]. 张鑫颖.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10]关联方交易视角下康美药业财务舞弊案例分析[D]. 许晓晨. 黑龙江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价格监管制度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