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高善兵[1](2021)在《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铁路货车运用工作要求的变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更新以及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铁路货车运用作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各类信息系统也在不断的升级和改进。由于各类信息系统研发时间、生产厂家不同,造成各系统相互独立,不能相互关联,没有统一规范的接口,存在数据交换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比较困难,致使列检值班员在一列作业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系统之间重复录入相同数据,不仅增大了工作强度,而且造成作业效率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铁路货车运用各级管理人员也无法实时掌握列检技术作业进度以及一列作业相关数据。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发生故障后,设备维修人员无法直观观察到故障现象,以至不能准确分析故障原因及时的给出具体的施修方案,导致设备无法及时修复。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工作流理论运用到列检一列作业过程中,通过局域网共享、Web service首位号共享、车轮传感器信息采集、架构技术、关联数据库等技术,在对管理需求、用户需求、功能需求分析基础上,对构建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提出了平台总体架构设计方案和用例设计,并对平台数据架构、信息采集分别进行了设计,实现了列检作业基础数据实时共享。本文对应用和应用实践进行了研究,从平台构建、信息采集、系统架构、数据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实现研究,同时从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作业流程优化、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作业指导书规范、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通过论文研究实现了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从集控联锁电动脱轨器系统、微机控制列车制动机试验系统、列车尾部风压监测系统、现在车系统中获取列检一列作业数据和数据自动传输共享,解决了列检值班员重复录入作业信息问题,列车技术作业计划图表铺画,降低了列检值班员工作强度。同时,各级货车运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掌握列检作业进度,为货车运用专业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可以清楚地显示列检设备故障,准确的传递故障信息,为设备维修人员提供了有利条件。

吴意[2](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魏宏涛[3](2020)在《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在石化领域自控工程设计过程中,自控专业往往受工艺条件、仪表订货资料等影响,导致自控专业的部分工作量往往压在项目设计周期的后期,无形中造成自控设计人员需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设计工作。同时,自控专业的设计文件种类多、设计内容繁杂,当上游专业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往往需要修改一系列的设计文件。面对这种现状,传统的设计方式往往使得设计人员陷入疲于奔命的状态,耗时耗力,而且容易出错。对此,本文通过研究和借鉴国内外自控工程设计软件的特点,提出了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基于Delphi软件的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工作,旨在解决工程设计过程中原先需要设计人员手动编制,具有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的文件的自动生成问题,从而提高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设计文件的准确率,减轻设计人员的工作负担。首先,本文通过分析自控工程设计的业务特点,指出了目前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一款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解决方案。然后,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依次完成了软件的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实现和软件测试。最终,通过该软件的使用,解决了自控工程设计过程中受各种条件约束、处于设计周期末尾的部分工作量大、重复工作多的设计文件的自动生成问题,从而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使得设计人员更加专注于设计本身,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重复劳动。

梁胜翔[4](2020)在《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2009年3月,我国启动实施覆盖全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作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过去的10年多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和成效,为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共卫生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缺乏合格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却成为影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的瓶颈问题。因此,自2010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在全国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开展,然而,一系列研究表明,当前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效果不佳,全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其主要原因是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明确,导致培训项目设计缺乏核心能力理论支撑。国际上,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已相继建立了各自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模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能力建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以能力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模型所驱动。目前,国内尚未见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系统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对重庆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系统评估,并在建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基础上,开发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培训项目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及依据,并为人员能力建设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方法1.研究地点选择: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和2016年的GDP情况,选择重庆市8个主城区和18个区/县作为研究地点,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4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8个乡镇卫生院)作为研究现场。2.定量研究:采用连续性抽样方法选取了1275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包括服务机构领导和一线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自制调查问卷,分别对研究地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执业资格类别、工作岗位、工作经历、培训次数、培训需求(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沟通能力、流行病调查、需求评估、干预措施制定、满意度调查或评价项目开展效果、授课技能9个维度)。采用Epidata 3.02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一般情况、人员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城市与农村、主城区与区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专业、职称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筛选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再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对筛选出来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学检验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定性研究:采用有目的抽样方法,在所选研究地点基层卫生机构中抽取负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领导以及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兼顾各个项目)进行个人深入访谈(In-depth interview,IDI),用信息饱和原则决定最终样本量。个人深入访谈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题纲来进行,领导的访谈题纲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相关信息(即本单位工作人员数量、质量以及稳定性)、对当前人员培训的现状、当前培训项目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训需求。一线工作人员的访谈题纲内容包括他们对自身服务能力的自我评估,他们对培训的参与情况,对当前培训的看法以及培训需求。所有访谈均在访谈对象所在卫生机构选择安静的办公室或会议室进行,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60分钟,在受访者的知情同意下,所有访谈均用录音笔进行了录音。最后,采主体框架分析法对所有访谈资料进行分析。4.德尔菲法:本研究共选择了17名来自中国东部、西部、北部和南部不同地区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专家参加两轮Delphi咨询。在Delphi咨询之前,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岗位分析、专家会议等研究方法初步构建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初稿和咨询问卷。然后,经过2轮Delphi咨询构建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研究结果1.调查对象一般情况:问卷调查中,一共调查1275人,其中有效问卷1244份,有效率为97.6%。调查对象中,57.9%来自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34年龄段占38.7%,大部分(82.6%)为女性。学历以大专为主(62.3%),93.1%的调查者接受过医学院校教育,40.8%为护理专业,超过一半(54.6%)的调查对象职称为初级。工作5年以上的占36.7%,72.6%的人员具有执业资格,执业护士占56.9%,大多数(83.7%)之前没有公共卫生相关工作经历,40.4%的人具有护理工作经历。一共纳入10个基层卫生机构的的10名领导和35名一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进行个人深入访谈。在10名领导中,超过一半(6位)是女性;超过一半的领导(6/10)年龄在30至40岁之间;大多数领导(8/10)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上。在一线工作人员当中,超过一半(21/35)来自社区卫生中心,超过四分之三(27/35)是女性,绝大多数一线工作人员(32/35)的年龄≤40岁,大多数(21/35)的工作年限不到3年。2.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现状:在卫生人力资源数量方面,所有基层卫生机构领导认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编制及现有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特别缺全科医生和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在人力资源能力素质方面,一线工作人员和领导都均认为,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学历低(学历以大专以下为主)、职称低(以初级职称为主)。总体而言,在学历构成上,78.5%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专业构成,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背景的人员占比低,41%以上的工作人员为护理专业出身,尤其是城市和主城区的基层卫生机构,护士占比将近50%。只有5.9%的工作人员具有公共卫生专业背景;在职称构成上,初级职称或无职称工作人员占比达80%,而副高职称仅占3%。多数一线工作人员认为自身能力不足,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尤其在一些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高的服务项目(如健康教育、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完全胜任的工作人员不到一半,而且大多数人员不胜任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技能都缺乏。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85%以上的工作人员在半年内最少接受过1次以上的培训。但是,绝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领导认为,目前的培训效果欠佳,培训并没有使人员能力得到根本提高。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人员短缺,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安排人员参加培训;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很好地组织,层层培训导致培训内容重复。此外,专业性强的培训(如重性精神病和慢病管理)没有由专业机构承担;三是当前的培训通常集中在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政策和服务规范上,培训缺乏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培训。同时,由于培训缺乏需求评估,导致部分培训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实际需求不匹配;四是目前的培训形式单一,通常只通过讲座进行,或者以会代训,主要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实践操作层面的培训;五是大多数培训时间太短,培训时间碎片化,不能系统提高知识和能力;六是培训师资不固定、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培训教材不统一,难以保证培训同质化。4.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需求评估: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的9个维度中,专业知识占91.3%,专业技能占84.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78.8%,沟通能力64.3%,干预措施制定41.6%。需求评估占33.2%,流行病学调查32.5%,满意度调查或项目开展效果评价27.9%,授课技能占26.7%。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上述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培训需求受专业背景、学历、职称、执业资格类别以及工作岗位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工作岗位是9个维度培训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5.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的建立:经过2轮Delphi咨询,建立了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该框架由1个总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维护公众健康),8个子功能(“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社区健康监测与需求评估”、“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卫生应急管理”、“多部门协作”、“政策、规划制定与评价”)构成。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的构建:通过两轮Delphi咨询,构建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该核心能力模型由3个一级指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理念与价值观)、19个二级指标(包括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社区健康监测能力、社区健康需求评估能力、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及实施和评价能力、健康管理能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与应急处置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管理和领导能力、基本科学研究能力及职业精神等)、60个三级指标(包括流行病与医学统计学、中医药健康管理知识、居民健康状况及疾病危险因素监测能力、参与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价的能力、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技能、慢病患者健康管理能力、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社会动员技能、工作伙伴关系建立、项目管理能力、基本研究设计和实施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奉献精神等)和129项具体能力界定组成。研究结论重庆市基层卫生机构仍然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短缺、人员能力素质不高以及人员培训效果不佳的问题。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培训需求呈现多元化,不同人员的培训需求各有侧重。本研究所建立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基于核心能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培训奠定了基础,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改进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增强培训项目的针对性、提高培训的效果、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目前重庆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要进一步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2.国家要在政策层面上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3.以核心能力为导向,调整改革医学院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4.基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核心能力模型开发能力培训项目,开展基于核心能力模型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能力建设效果。

易睿[5](2020)在《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相关规划与措施应对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教育信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问题,并上升成为教育事业改革的战略地位。十九大召开以后,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浪潮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区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这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从融合应用进入创新发展的新时代。为落实行动计划提出的要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需要评估各地区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因此本研究以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评估为例,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旨在构建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兰州市的落地,确定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在2.0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的任务,进一步明确未来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初步拟定了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在初拟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运用Delphi法和AHP层次分析法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以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基础教育领域区县(以兰州市七区三县为例)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兰州市七区三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的工作,也为其他地区编制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或评估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工作提供依据与参考;此外,本研究进一步设计开发评估工具,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思路与方法。论文的研究成果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构建了《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包括6个一级维度,分别为环境、资源、信息化领导力、应用、保障、成果,18项二级指标,44项三级指标以及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被甘肃省教育厅采纳,作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的评审指标体系;二、设计开发了评估工具,指导评估工作的具体开展,包括兰州市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问卷、访谈提纲以及资料收集目录等。

张颖[6](2020)在《基于岗位评价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铁路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与市场化经营机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已成为铁路运输企业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薪酬结构设计是薪酬管理制度的核心环节,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基础的薪酬结构体系,有助于铁路运输企业更好地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本论文研究探索了基于岗位评价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设计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机制,建立了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1)研究提出了铁路运输企业岗位二元化属性、“2P1M”三维岗位复合价值要素体系和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模型。铁路运输业网络型产业特点、资产专用性特征决定了运输企业内专用性岗位和通用性岗位并存的岗位二元化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设计应区分岗位性质、依据岗位价值创造特征进行决策,以实现薪酬分配的公平性、竞争性和激励性。围绕解决岗位对内、对外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问题,研究提出铁路运输企业岗位“2P1M”三维复合价值要素体系,包括“事”的因素、“人”的因素、市场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纵向薪酬结构、横向薪酬结构两个维度,分别研究提出了专用性岗位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模型和通用性岗位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模型。(2)研究构建了铁路运输企业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传统的岗位评价模型以“事”因素为核心,侧重于对工作责任、工作强度、工作环境等因素的评价,不能全面反映岗位价值创造和价值贡献。本论文将反映“事”因素的传统岗位评价指标和反映“人”因素的胜任力模型指标,纳入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铁路运输企业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该模型将岗位因素和胜任力因素相结合,突出优秀员工的典型特性,反映铁路运输企业战略目标与个体能力的一致性,是人员与岗位长期匹配关系的判断依据。以胜任力指标为绩效标准纳入岗位评价体系,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为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提供定量依据。(3)提出基于岗位二元化属性和价值创造特征的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方法。以二元化属性为基础,引入分类设计理念,分别对专用性岗位、通用性岗位研究不同的薪酬结构优化设计的方法。对于专用性岗位,以岗位复合价值模型得到的岗位点值为基础,以实现薪酬的公平性、激励性为目标,研究提出等比递增归等法、薪酬总额控制法、等比级差法、匀速递增分档法相结合的纵向薪酬结构设计方法,和以复合价值要素对比关系法为主,考虑组织因素和员工风险偏好的横向薪酬结构设计方法。对于通用性岗位,以岗位复合价值评估和市场因素共同作用为基础,以实现薪酬的公平性、激励性和外部竞争性为目标,研究提出等差归等分级法、外部市场薪酬调查法、等比级差法、加速递增分档法相结合的纵向薪酬结构设计方法,和以复合价值要素对比关系、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共同决定的横向薪酬结构设计方法。构建了以薪酬系数表示的网格状的一岗多薪的薪酬结构体系,促进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4)构建了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熵变模型。薪酬结构管理系统本质上属于耗散结构系统类型。薪酬结构管理系统具有远离平衡态、内部非线性模式、涨落现象等特质,对该系统有影响的熵可分为为制度熵、运行熵、环境熵三种类型。构建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的熵变模型,通过总熵值的大小和正负来判断企业薪酬结构系统在某一时点上的进化状态和条件,通过边际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熵值和边际薪酬结构管理系统负熵值大小对比为薪酬结构管理决策时间点的把握提供依据。(5)以XA车站薪酬结构设计和评价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验证,对本文提出的基于岗位二元化属性和价值创造特征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设计及评价方法进行验证。本论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提出铁路运输企业岗位二元化属性、“2P1M”岗位复合价值要素体系,丰富了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构建了集传统岗位评价指标和胜任特征指标为一体的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分别构建了价值导向和市场供求导向的铁路运输企业专用性、通用性岗位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创造性地应用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对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吕自强[7](2020)在《基于“动车组看图识配件”系列出版物的教学软件设计》文中认为目前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迅速,铁路运输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在铁路事业高速前进的过程中任何一起铁路事故都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损失,因此安全运输作为铁路运输的最高目标是具有极端重要性的。高质量的车辆检修工作是确保车辆安全运行的重要前提,随着中国动车组技术的发展,动车组检修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对其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动车组检修人员的学习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众多学习模式中手机移动学习因其便捷性在教育、数字出版领域变得炙手可热,如何利用移动智能技术服务铁路教学面临着重大的挑战。结合以上背景,为了进一步服务高速铁路新职人员、动车组转型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而为铁路安全运输生产、高质量科研教学服务。本研究以已出版的中国“复兴号”动车组系列图书《CR400AF型动车组看图识配件》和《CR400BF型动车组看图识配件》为蓝本,基于Android系统使用Delphi语言结合现代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适时开发动车组看图识配件手机版教学软件,促进图书数字化融合发展,可帮助动车段职工全方位学习“复兴号”动车组的配件结构及位置,加深其对动车组构造的进一步掌握。论文首先针对动车段新职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学习模式进行探索,掌握其学习特点,完成项目构思;其次进行可行性分析进而明确设计原则;之后分析项目需求、明确设计框架,从技术角度研究并确定软件开发所需的工具和技术基础;接着依据软件项目需求完成开发技术分析和编程设计;最后对软件的功能实现进行了测试和效果评价。本人主要参与了项目的需求分析、素材采集、软件设计、部分编码实现、功能测试等工作,经过软件测试及试运营,各功能使用正常,完成了课题预期目标。动车组看图识配件手机版教学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动车组检修人员熟练掌握动车组零部件的位置结构,还提供了一个平时大众看不到的视角去了解动车的基本结构。动车组看图识配件手机版教学软件实现了线上动车组零部件教学、考试、信息统计等功能,减少了新职人员在实车培训中时间、空间上的制约,使得新职人员学习过程不受动车组检修时间、接触网供断电等因素的影响,解决了新职人员实训操作培训周期短的问题。综上,动车组看图识配件手机版教学软件填补了“复兴号”车型结构手机教学软件的空白,为动车段新职人员智能培训提供了保障。

刘璐[8](2019)在《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不健全,同时也制约着其发展速度。随着互联网和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将手动记账模式解放出来,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开拓思路。但是中小企业如果直接采用国有大型企业现有的财务管理软件,由于高昂的费用和系统的庞大,让中小企业无法使用。因此,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系统需求量较大,需要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制”财务管理软件。本论文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需求,初步设计出一套简单、可扩展的财务管理系统,使得中小企业能够提高财务管理效率。首先,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国内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从系统功能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两方面入手,完成需求分析,搭建基本的系统建设目标体系。其次,针对多数中小企业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和财务软件应用需求,设计一套较为基础并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工资管理、凭证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往来账管理等业务功能。最后,对本文设计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测试,证明该软件易操作、界面简单、实用性强、易于扩展。本文从系统保密性和安全性的角度考量,选择搭建基于C/S的系统架构,结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实际需求和特点,设计各种功能模块和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库,从而实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经过功能测试与系统运行测试,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设计合理,功能完善,具有良好的运行性能,符合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应用需求,对提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能效具有重要作用。

徐瑞楠[9](2019)在《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研究》文中提出随着BIM理念与BIM技术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与普及,对BIM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逐渐开始向建筑后期的运维管理领域延伸。在建筑设施运维管理阶段应用BIM技术,有助于提高建筑信息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运维管理工作效率。而我国当前对BIM技术应用于建筑设施后期的运维阶段的管理与应用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如何将BIM技术深度融合至运维管理的流程中去尚需要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当前,教育信息化2.0理念正逐渐遍布全国,校园基础设施的高效运维管理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尚有诸多不足。学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运维管理理念和思路来指导学校的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工作。因此,如何应用BIM理念高效的对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进行收集、整合、管理和应用,已经成为了BIM在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调查法和调查研究法收集和整理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主要因素,并通过Delphi法将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诸多主要影响因素收敛为关键因素,并利用这些关键因素构建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层次体系框架。整合该框架下的所有关键因素,以层次分析法为工具,为框架中的各关键因素赋权。同时,利用排序法来确定出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的组合权重排序。最后,通过引入A中学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实际案例,结合筛选出的最具代表性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几个关键因素,通过识别A中学在这些关键因素所对应的运维管理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利用BIM理念的优势和特点,探索出解决这些运维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并提出了基于BIM理念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改进与完善的措施与建议。从实践角度解决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实际问题,体现BIM理念的价值。

房晟琦[10](2019)在《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作为长江以南地区和东北地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稻种催芽是水稻种植生产的第一步,催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水稻种植户的种植成本和稻米收成。稻种出芽率的优劣取决于催芽过程人工提供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地理纬度高,昼夜温差大,稻种催芽温度的精准控制难度较大。农户自家设计稻种催芽装置进行催芽,则效果更差。大规模、智能化设备精准控制的浸种催芽系统是减少农户成本投入、增加稻种发芽率与成活率的有效的水稻催芽方式。本文拟采用delphi7集成开发环境搭配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上位机监控,完成水稻催芽过程中的参量监测及数据分析;利用可编程工业控制器PLC为核心,完成智能化催芽系统的控制操作。实现智能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具体内容如下:(1)以PLC为核心浸种催芽控制器,借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成功经验,开发设计出智能化、模块化的控制器,同上位机管理系统以无线通信方式进行数据交换,完成功能设置与控制。控制器由种箱控制器与水箱控制器两种类型,可以根据生产规模自由搭建,通过组网并经过管理系统协调完成控制功能,系统扩展灵活,各部分功能模块可根据用户要求进行组合,操作维护方便,运行稳定可靠,适应垦区大中型集中式浸种催芽的生产需要。(2)依据水稻种芽在生产工业中不同工作期所需的水温、浸泡和加热时间的不同,系统可通过手动和自动均能实现恒温、节电与非节电和水箱与种箱联动等自动化控制。通过控制器对执行机构包括水泵、水位计和电动阀等进行控制,来实现水的流向控制,同时系统还具有故障诊断功能,并配备报警装置提醒用户。(3)采用delphi7集成开发环境搭配windows操作系统作为上位机,以SQL s erver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数据存储后台,完成对水稻催芽箱的实时温度监测及数据存储工作。综合智能控制系统与上位机监测系统,设计完成水型水稻催芽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现代化大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1.2.1 国外发展现状分析
        1.2.2 国内发展现状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平台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工作流理论基础
        2.1.1 工作流的定义
        2.1.2 工作流主要相关概念
        2.1.3 工作流模式定义
        2.1.4 Workflow引擎
        2.1.5 工作流管理系统定义
        2.1.6 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分类
        2.1.7 工作流管理系统结构
        2.1.8 图解工作流结构
    2.2 信息采集技术
        2.2.1 数据采集技术应用
        2.2.2 车轮传感器数据采集技术
    2.3 架构技术
        2.3.1 开发语言选择
        2.3.2 平台框架技术
        2.3.3 数据库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平台需求分析
    3.1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需求分析
        3.1.1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分析
        3.1.2 列检一列作业信息项点分析
        3.1.3 列检值班室设备生产信息分析
        3.1.4 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3.1.5 平台技术可行性分析
    3.2 平台用户需求分析
        3.2.1 列检值班员需求分析
        3.2.2 检车员需求分析
        3.2.3 车辆段调度员需求分析
        3.2.4 动态检车组长需求分析
        3.2.5 动态检测人员需求分析
        3.2.6 管理者需求分析
    3.3 平台功能需求分析
        3.3.1 系统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3.2 货车运用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3 货车设备记录模块需求分析
        3.3.4 货车运用技术管理模块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平台设计
    4.1 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4.2 平台功能架构和用例设计
        4.2.1 平台总体功能模块
        4.2.2 平台总体用例设计
    4.3 平台数据架构
        4.3.1 数据库设计
        4.3.2 平台各实体以及E-R图
        4.3.3 基于工作流理论的数据流设计
        4.3.4 数据接口设计
    4.4 信息采集设计
        4.4.1 平台数据传输流程
        4.4.2 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及车轮检测仪通讯规约设计
        4.4.3 首、尾号共享设计
        4.4.4 控制柜的硬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平台应用实现和实践
    5.1 平台应用实现
        5.1.1 平台构建实践
        5.1.2 车辆计时、计轴信息采集实现
        5.1.3 C/S结构平台实现
        5.1.4 B/S结构平台实现
        5.1.5 数据共享的实现
    5.2 平台应用实践
        5.2.1 列检值班室布局优化调整
        5.2.2 列检值班员作业流程优化
        5.2.3 列检实际作业图表电子化
        5.2.4 建立作业指导书管理规范
        5.2.5 建立列检值班室设备管理规范
        5.2.6 值班室定置管理及揭示规范
    5.3 平台应用分析
        5.3.1 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5.3.2 平台应用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和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1.5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理论概念
    2.1 循证护理
    2.2 德尔菲法概述
    2.3 层次分析法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3.1 成立研究小组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3.2.1 数据库
        3.2.2 检索词
        3.2.3 文献筛选
        3.2.4 检索式
        3.2.5 文献筛选途径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3.3.1 文献评价方法
        3.3.2 文献评价结果
        3.3.3 文献资料提取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4.4 统计学分析
    4.5 专家函询结果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4.7 形成指标体系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6 讨论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6.1.1 质量控制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6.2.1 结构指标分析
        6.2.2 过程指标分析
        6.2.3 结局指标分析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7.1 结论
    7.2 本研究创新点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描述
    1.2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1 课题背景
        1.2.2 课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论文组织结构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2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自控工程设计分析
    2.1 自控工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2.2 自控工程设计工作流程
    2.3 自控专业与其它专业的工作协调
    2.4 设计成品文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技术介绍
    3.1 开发工具选择——DELPHI介绍
    3.2 关系型数据库——ACCESS数据库
    3.3 ADO数据访问技术
    3.4 SQL
    3.5 AutoCAD块技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设计
    4.1 软件总体功能结构设计
        4.1.1 功能需求分析
        4.1.2 软件模块分解设计
        4.1.3 数据库访问模式设计
    4.2 设计文件模板设计
        4.2.1 《仪表索引表》模板
        4.2.2 《仪表位置图》模板
        4.2.3 《仪表接线箱图》模板
    4.3 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1 辅助功能模块
        4.3.2 设计功能模块
    4.4 数据导入功能设计
    4.5 操作界面设计
        4.5.1 设计原则
        4.5.2 设计成品
    4.6 数据库的设计
        4.6.1 设计原则
        4.6.2 数据表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实现和测试
    5.1 总体介绍
        5.1.1 程序系统文件清单
        5.1.2 程序主要工作流程
    5.2 辅助功能模块的实现和测试
        5.2.1 登录和登录管理
        5.2.2 记事本和通讯录
        5.2.3 虚拟浏览器
    5.3 设计功能模块的实现和测试
        5.3.1 数据库连接
        5.3.2 项目信息建立
        5.3.3 《仪表索引表》
        5.3.4 《仪表位置图》
        5.3.5 《仪表接线箱图》
    5.4 实际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5.4.1 异常处理
        5.4.2 程序调试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软件的工程文件程序代码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相关理论探讨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能力建设现状及需求评估
    3.1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功能框架构建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模型构建研究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全文总结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核心能力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附件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设计及方法
        1.4.1 研究设计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教育信息化2.0概述
    2.2 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文献综述
        2.2.1 国外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2.2.2 国内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
        2.2.3 对本研究的启示
    2.3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常用步骤与方法
        2.3.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2.3.2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常用方法
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2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参考
    3.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考虑
        3.3.1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就
        3.3.2 兰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的构建
    3.5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具体评估指标的拟定
        3.5.1 环境评估指标设计
        3.5.2 资源评估指标设计
        3.5.3 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设计
        3.5.4 应用评估指标设计
        3.5.5 保障评估指标设计
        3.5.6 成果评估指标设计
4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的修订
    4.1 专家选择与问卷设计
    4.2 指标的第一轮修订
    4.3 指标的第二轮修订
    4.4 分配指标权重
        4.4.1 构造指标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4.2 编制指标权重函询问卷,邀请专家赋值
        4.4.3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权重计算
5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建议
    5.1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 2.0 评估指标体系应用的关键点说明
    5.2 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建议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专家函询问表(第一轮)
    附录二 :专家函询问表(第二轮)
    附录三 :指标权重专家函询问卷
    附录四 :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问卷
    附录五 :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管理者访谈
    附录六:区县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资料收集目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基于岗位评价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范围界定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技术路线图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工资差别理论
        2.1.2 激励理论
        2.1.3 熵及耗散结构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岗位评价相关文献
        2.2.2 薪酬结构研究相关文献
    2.3 小结
3 基于岗位二元化属性和价值贡献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设计模型
    3.1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薪酬体系基本情况
        3.1.2 薪酬结构存在的问题
    3.2 铁路运输企业岗位二元化属性分析
        3.2.1 铁路运输企业特点
        3.2.2 铁路运输企业岗位具有显着的二元化属性
        3.2.3 基于二元性和价值贡献的岗位分类
    3.3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的复合价值要素分析
        3.3.1 “事”的因素
        3.3.2 “人”的因素
        3.3.3 市场因素
        3.3.4 三者之间的关系
    3.4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3.4.1 薪酬结构基本概念
        3.4.2 薪酬结构与薪酬功能
        3.4.3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设计的原则
        3.4.4 基于岗位二元性和价值贡献的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模型
    3.5 小结
4 铁路运输企业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1 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构建框架
    4.2 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设计原则及指标确定
        4.2.1 设计原则
        4.2.2 指标初选与释义
        4.2.3 指标筛选与确定
        4.2.4 划分评价指标等级及等级定义
    4.3 分岗位族的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3.1 现场技能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3.2 专业技术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3.3 经营管理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3.4 后勤服务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构建
    4.4 小结
5 基于岗位复合价值计量模型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1 价值导向的铁路运输企业专用性岗位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1.1 纵向薪酬结构设计
        5.1.2 横向薪酬结构设计
    5.2 市场供求导向的铁路运输企业通用性岗位薪酬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5.2.1 纵向薪酬结构设计
        5.2.2 横向薪酬结构设计
    5.3 小结
6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系统评价方法
    6.1 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6.1.1 薪酬结构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6.1.2 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
    6.2 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的熵流分析及计量
        6.2.1 熵的类型
        6.2.2 熵的计量
    6.3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熵变模型的构建
        6.3.1 熵权理论计算权重
        6.3.2 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管理系统熵变模型各要素权重的计算
    6.4 熵变模型的指导意义
7 实证分析——以XA车站为例
    7.1 XA车站概况
    7.2 岗位评价
    7.3 薪酬结构优化设计
        7.3.1 确定岗位等级数目及等级表
        7.3.2 确定薪酬中位值
        7.3.3 确定薪酬等级级差
        7.3.4 确定薪酬幅度
        7.3.5 确定横向薪酬结构
    7.4 XA车站薪酬结构管理系统评价
        7.4.1 制度熵分析
        7.4.2 运行熵分析
        7.4.3 环境熵分析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创新
    8.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指标筛选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B 要素分级标准
附录C 评价要素调查问卷
附录D 评价要素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E 薪酬结构管理系统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F 员工满意度调查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动车组看图识配件”系列出版物的教学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动车段培训现状
        1.2.2 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技术线路图
2 手机版教学软件开发技术
    2.1 Android系统
    2.2 服务器概述
    2.3 Python语言
    2.4 Django框架
    2.5 Delphi技术
    2.6 数据库技术
    2.7 本章小结
3 教学软件需求分析
    3.1 软件总体分析
        3.1.1 智能手机移动学习
        3.1.2 软件系统目标分析
        3.1.3 软件开发可行性分析
    3.2 软件移动客户端功能需求分析
        3.2.1 软件角色分析
        3.2.2 主体功能需求
        3.2.3 登录功能需求分析
        3.2.4 账号管理功能需求分析
        3.2.5 图片、视频学习功能需求分析
        3.2.6 答题功能需求分析
    3.3 软件服务器端功能需求分析
    3.4 软件非功能需求分析
        3.4.1 性能需求分析
        3.4.2 素材需求分析
        3.4.3 软件安全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教学软件系统设计
    4.1 软件设计思路及设计原则
        4.1.1 软件设计思路
        4.1.2 设计原则
    4.2 软件设计问题分析
    4.3 设计结构
    4.4 移动客户端功能模块设计
        4.4.1 用户登录模块设计
        4.4.2 用户学习模块设计
        4.4.3 用户答题模块设计
        4.4.4 个人账户管理模块设计
    4.5 服务端管理模块设计
        4.5.1 用户账号管理模块设计
        4.5.2 题库管理模块设计
        4.5.3 数据报告管理模块设计
    4.6 数据库设计
        4.6.1 实体—联系模型图设计
        4.6.2 数据库表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教学软件功能实现及项目实施过程
    5.1 素材的采集
        5.1.1 素材采集明细
        5.1.2 动车段内规定
    5.2 软件开发环境
        5.2.1 部署服务器
        5.2.2 客户端开发环境
        5.2.3 部署数据库环境
        5.2.4 运行环境
    5.3 软件实现关键技术
        5.3.1 软件Django的搭建
        5.3.2 软件UI实现技术
    5.4 移动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5.4.1 登录功能的实现
        5.4.2 学习功能的实现
        5.4.3 考试功能的实现
        5.4.4 个人账户管理功能的实现
    5.5 管理端功能模块的实现
        5.5.1 用户账号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5.5.2 题库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5.5.3 数据报告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软件测试与分析
    6.1 学习资料的审核
    6.2 软件测试说明
    6.3 管理端功能测试
    6.4 移动客户端功能测试
    6.5 软件性能测试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 文章组织结构
2 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财务管理系统简介
        2.1.1 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
        2.1.2 财务管理系统的基本特性
        2.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Delphi程序语言
    2.3 SQL SERVER数据库
    2.4 B/S与C/S体系结构
    2.5 本章小结
3 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目标
    3.2 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业务流程
    3.4 系统需求
        3.4.1 系统功能需求
        3.4.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总体设计
    4.1 软件结构划分
    4.2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设计
        4.3.1 工资管理
        4.3.2 凭证管理
        4.3.3 固定资产管理
        4.3.4 往来帐管理
    4.4 本章小结
5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5.1 运行环境
    5.2 用户登录界面
    5.3 工资管理
    5.4 凭证管理
    5.5 固定资产管理
    5.6 往来账管理
    5.7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功能测试
    6.2 系统性能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BIM的运维管理理念
    2.1 BIM技术分析
        2.1.1 BIM技术的理念
        2.1.2 BIM技术的特征
        2.1.3 BIM技术的应用现状
    2.2 运维管理分析
        2.2.1 运维管理的概念
        2.2.2 运维管理的范畴
        2.2.3 运维管理的现状
    2.3 BIM技术与运维管理的结合
        2.3.1 BIM应用于运维管理的价值
        2.3.2 BIM应用于运维管理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关键因素挖掘
    3.1 校园基础设施运维重点研究
        3.1.1 校园基础设施的范围界定
        3.1.2 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的现状
        3.1.3 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的重点
    3.2 识别主要因素的原则与方法
        3.2.1 识别主要因素的基本原则
        3.2.2 识别主要因素的方法
    3.3 识别主要因素
        3.3.1 主要因素的初步识别
        3.3.2 校园运维部门需求因素
        3.3.3 确定主要因素
    3.4 挖掘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
        3.4.1 关键因素的挖掘方法
        3.4.2 关键因素的反馈与修正
        3.4.3 关键因素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关键因素权重研究
    4.1 研究关键因素权重的必要性
    4.2 确定关键因素权重的方法选择
        4.2.1 主要权重确定方法汇总
        4.2.2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4.3 AHP法确定关键因素权重的应用
        4.3.1 本研究用AHP法确定权重需明确的问题
        4.3.2 获取关键因素权重计算数据
    4.4 关键因素权重的计算与分析
        4.4.1 关键因素权重的计算
        4.4.2 构建关键因素权重框架体系
        4.4.3 关键因素权重数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关键因素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方法研究
    5.1 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方法研究探析
        5.1.1 研究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方法的必要性
        5.1.2 A中学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概况
    5.2 教学空间规划管理运维方法研究
        5.2.1 A中学教学空间规划管理问题识别
        5.2.2 A中学教学空间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5.3 视频安防系统运维方法研究
        5.3.1 A中学视频安防系统管理问题识别
        5.3.2 A中学视频安防系统管理方法研究
    5.4 办公空间规划管理运维方法研究
        5.4.1 A中学办公空间规划管理问题识别
        5.4.2 A中学办公空间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5.5 消防安全管理运维方法研究
        5.5.1 A中学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识别
        5.5.2 A中学消防安全管理方法研究
    5.6 教室设备维护管理运维方法研究
        5.6.1 A中学教室设备维护管理问题识别
        5.6.2 A中学教室设备维护管理方法研究
    5.7 生活空间规划管理运维方法研究
        5.7.1 A中学生活空间规划管理问题识别
        5.7.2 A中学生活空间规划管理方法研究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权重打分调查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催芽监控系统的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水稻催芽系统的设计需求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2.1 水稻催芽工艺流程划分
        2.2.2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与指标要求
    2.3 催芽中心现场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2.4 控制室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种箱智能控制装置设计
    3.1 种箱控制模块设计
        3.1.1 传感及控制模块设计
        3.1.2 触摸屏的主要类型
    3.2 种箱控制PLC的程序设计
        3.2.1 流程图
        3.2.2 控制系统梯形图
    3.3 触摸屏程序设计
第4章 上位机监测软件设计
    4.1 软件开发环境和设计原则
    4.2 第三方控件安装
    4.3 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4.3.1 实时监控界面设计
        4.3.2 数据页界面设计
    4.4 数据库模式选择
    4.5 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基础
    4.6 串口通信设计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作流的货列检设备生产信息管理平台设计与应用[D]. 高善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自控工程辅助设计软件的研究与实现[D]. 魏宏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4]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核心能力建设研究[D]. 梁胜翔.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5]基础教育领域区县教育信息化2.0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以兰州市七区三县评估为例[D]. 易睿.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基于岗位评价的铁路运输企业薪酬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 张颖.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7]基于“动车组看图识配件”系列出版物的教学软件设计[D]. 吕自强.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8]某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璐.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7)
  • [9]基于BIM的校园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关键因素研究[D]. 徐瑞楠. 天津大学, 2019(01)
  • [10]水稻催芽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D]. 房晟琦. 吉林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基于Delphi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