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盘式闸间隙监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程刚[1](2021)在《煤矿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煤矿提升机安全性能,研究了煤矿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技术,基于液压制动控制系统结构,分析了液压站和盘式制动闸故障原因,确定了煤矿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监测参数,主要为盘式制动闸空动时间、制动盘偏摆、闸瓦间隙及液压站油压、油温和电机电流。并对各参数监测方案进行了设计,给出了相关传感器技术技术参数。研究对减少煤矿立井提升事故具有重要意义。
俞奇宽[2](2020)在《液压泵柱塞副流体-热结构耦合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柱塞泵是一类流体-热-结构耦合的复杂产品,主要由柱塞副、滑靴副、配流副的性能来保证能量转换效率以及寿命。柱塞副主要由柱塞、缸体组成,两个组件相互配合使容腔体积周期性变化来实现吸油、增压和排油功能。目前对柱塞副运动学、动力学与流体动力学、材料学、热力学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尚不明晰,也缺少成熟的理论支撑,为此本文从理论和试验两个层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柱塞副的结构、运动和受力情况,建立柱塞副的运动和受力模型,并进行了运动学的仿真。(2)建立了柱塞副流体-热-结构耦合油膜特性模型并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和超松弛迭代法对模型中的雷诺方程和能量方程进行了离散并求解,最后介绍了关于柱塞表面变形的有限元计算方法。(3)采用MATLAB和COMSOL联合仿真的方式,在特定工况下对柱塞副的油膜厚度场、压力场、温度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并分析了上述物理场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4)设计并搭建了单柱塞式360°油膜润滑特性测试台和配套测试系统。在不同负载压力、入口油温和主轴转速工况下开展了柱塞副油膜厚度、油膜压力、温度试验,并对试验与仿真结果做了对比分析。理论和试验结果表明:(1)柱塞副最小油膜厚度随负载压力、入口油温和主轴转速的上升而减小,当负载压力超过20MPa,入口油温超过40℃,主轴转速超过2000r/min时,减小的趋势增大;(2)柱塞副油膜的热平衡温升值随上述参数的增大而上升,其中主轴转速是影响热平衡温升值大小的主要因素;(3)入口油温上升时,除压力峰值区域外的动压力都下降,当负载压力和主轴转速上升时,油膜内的动压力全部增大。上述结论证明了所提出的柱塞副油膜多物理参数计算模型的相对准确性,能有效预测柱塞副的润滑性能,并指导柱塞副的结构优化。
丁勇[3](2020)在《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矿井提升机承担着提升物料、人员、设备和重要物资的任务,其中盘式制动器对提升机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前的矿山生产中,对制动器的检测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包括时效性差、稳定性差与测量不准确等问题,无法满足当前的智能化生产需求。本文以提升机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研究设计了一套基于STM32F103为核心处理器的嵌入式检测系统,完成相关检测物理量的传感器信号调理、采集和处理;基于LabVIEW开发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提升机盘式制动器的状态实时显示和检测,控制显示界面简单方便,易于现场使用人员操作。本文首先对盘式制动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影响盘式制动器工作状态的因素及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盘式制动器状态检测的物理量类别,选择了相关传感器并提出了相应的检测方法,构建了总体的检测方案。本文完成了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包括基于STM32F103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模块,底板模块、采集系统模块与外围信号转换模块。针对测试系统功能要求,完成了具体的元件选型,并对相应电路进行设计。另外本文完成了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分为下位机核心处理器的软件设计与上位机核心部分软件设计。具体功能包括核心处理器的软件配置和功能开发,下位机通讯软件设计,上位机人机交互设计、数据分析处理和通讯设计等。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完成了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的现场实验与故障诊断研究。一方面通过现场实验验证了系统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功能;另一方面研究基于改进的自适应传感器融合方法与D-S证据理论结合的传感器数据分析处理方法,对现场的盘式制动器的故障进行判断,提高了诊断的精确性。本文设计的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具有安装简单方便、准确性好且可扩展性强等特点。同时,简单直观的人机交互系统,减少了现场操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操作难度。该论文有图61幅,表13个,参考文献85篇。
高许[4](2020)在《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矿井提升机是由多种部件组成的复杂系统,每一个部件的工作状态都影响提升机的安全运行。目前,许多部件的工作状态仅由人工定期检测,甚至没有配置相应的监测手段,为了提高矿井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加强对生产运输设备的管理,论文研究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并应用到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中。首先论文介绍了国内外对提升机辅助状态的监测现状。从现有监测系统存在的不足出发,在介绍矿井提升机系统的总体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提升机系统中闸瓦间隙、制动盘的温度、电动机的温度、减速器的温度和滚筒两边的轴承的温度对其运行状态的影响,给出了这些辅助状态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意义。其次论文完成了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详细分析了硬件的选型、传感器的安装与维护、信号采集方案、通信方式、现场监测系统方案以及现场抗干扰措施。再次论文基于python语言、采用PyQt5框架进行提升机监测系统上位机各功能模块的程序设计和开发应用。软件包括系统管理模块、通信模块、数据处理显示模块及数据库管理模块,它们共同实现提升机监测系统对数据的采集、分析和显示功能。最后探究提升机主轴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结合信息融合技术,总结了基于集成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方法的故障模型和实现策略。该研究可以提高故障诊断分类的准确率,用于指导提升机系统部件的故障排查和日常维护工作。论文设计的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弥补了现有监测系统的不足,将辅助系统纳入立井施工提升机电控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提升机可靠运行,提高了安全性的同时也为企业节省了人员投入,具有较大的工程价值。论文有图56幅,表21个,参考文献88篇。
王志远[5](2020)在《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汽车行业正向着电动化、智能化方向高速发展,虽然电动机将逐步代替内燃机,但传统汽车的底盘结构,尤其是悬架结构依然得到保留,其结构复杂、效率较低,且为了达到希望的舒适性或者运动性,往往需要对弹簧软硬、阻尼器特性进行大量的调校,这不仅在设计生产阶段较为复杂和繁琐,且在车辆行驶中,驾驶者也无法进行便捷控制。主动磁悬浮轴承(Active Magnetic Bearing,AMB)除了具有无需润滑、无摩擦损耗及转速较高等优势,更具有电磁力刚度阻尼可控、转子回转中心位置可调的优势特点。因此,本课题提出将磁悬浮轴承技术应用于车轮总成中,尝试用磁悬浮轴承取代滚动轴承,并且代替传统的以弹簧和阻尼器组成的悬架系统,作为车轮及底盘之间的承载媒介,达到简化结构、减少摩擦损耗的目的。以适用现有车辆为原则,设计了磁悬浮车轮的整体结构,其中径向悬浮结构基于大气隙外转子主动磁悬浮轴承,轴向悬浮结构基于推力盘式主动磁悬浮轴承。其次以承载力为目标进行了径向和轴向的参数设计,在径向大气隙的条件限制下完成了各结构尺寸的优化。此外,基于等效磁路理论设计了一种磁路内磁感应强度的计算方法,与仿真结果对比后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使用Ansys软件对结构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分析了各工作状态下磁场及电磁力特性,并进行了径向与轴向之间、径向两自由度之间电磁耦合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径轴向之间基本无耦合,径向两自由度之间在极限情况下有较为明显的电磁力耦合。之后进行了转子部件的模态分析,验证了试验条件下的刚体假设。最后对结构内的损耗进行了分析并仿真了温升情况。研制试验平台,对本课题中的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进行试验研究。在电磁力验证试验中,进行了转子处于不同位置时电磁力-电流特性的测量,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值比仿真值略低,但整体上升规律与仿真较为相符。在悬浮试验中,包括起浮试验、静态悬浮试验和悬浮状态下的冲击试验,通过起浮的快速性、悬浮状态的平稳性和抗冲击性验证了悬浮结构的设计及使用价值,为后续在此基础上的悬架特性研究提供了参考和试验平台。
田胜利[6](2019)在《高速电主轴系统复杂动态特性及其综合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高速电主轴系统是高端数控机床中最重要的功能部件,是实现高速和超高速切削的载体。高速电主轴复杂的动态特性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加工质量及其本身的使用寿命。而其动态特性关键指标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尚待攻克。本文研究了高速电主轴复杂动态特性的综合测试技术,并根据测试需要自主研发了一款新颖的高速电主轴及其系统。在建立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其动态支承刚度和轴承摩擦损耗两重要动态特性在理论分析和实验检测上的不足和迫切需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开展了电主轴在综合性能测试中实验加载方法的研究,完善了电主轴的综合性能测试技术。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开展了高速电主轴性能和运行品质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对电主轴输出特性、电磁特性、动态支承刚度、温升特性和回转特性等综合性能指标的测量提出了实验方案。为了完成电主轴综合性能的测试,自主研发了一款先进的高速电主轴及其配套子系统。针对电主轴动态加载的难题,提出了两种新颖的加载方法。最终搭建了电主轴系统及其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实验平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基于球轴承的拟静力学模型完成了轴承内部动力学状态的数值模拟仿真。在求解每一个滚动体动力学基本参量的基础上,研究了电主轴中组配轴承动态支承刚度的求解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径向力对轴承径向/轴向/角刚度的影响规律。研发了一种由气缸作为执行器和滚动轴承作为分离器的接触式加载装置,并对实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电主轴转子和前/后轴承动态支承刚度的高速测量。最终,通过理论模型求解和实验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转速和径向力对前/后轴承动态支承刚度的影响。针对电主轴在高速工况下产热严重的问题,建立了高速轴承摩擦损耗的理论模型。设计了自由减速法和能量平衡法两种直接且定量测量轴承摩擦损耗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在油气润滑条件下,粘性摩擦损耗依然是轴承摩擦损耗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验结果推导了轴承空腔内润滑剂体积分数关于供油量、供气压力、转速和轴承直径的经验公式,表征了油气润滑参数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通过实验确定了电主轴的最佳供油量;验证了预紧力在线调节装置的有效性;揭示了润滑剂粘-温关系和热-机耦合因素对轴承摩擦损耗影响的重要性。研究成果对高速轴承摩擦损耗的预测、测量和减小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电主轴高速旋转时动态扭矩加载的难题,设计、制造并测试了一种基于磁流变液的高速电主轴动态加载系统。详述了该加载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通过Maxwell软件的2D静态电磁场分析对磁感应强度进行仿真计算,结合磁流变液的本构关系得到了加载器的加载扭矩模型。然后通过实验测得加载扭矩与电流、转速的对应关系,发现了磁流变液的零场粘度和剪切屈服应力与剪切率呈非线性关系,并对Herschel-bulkley模型予以修正。修正模型计算的加载扭矩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为设计基于磁流变剪切原理的高速传动装置奠定了基础。最后对加载系统的扭矩稳定性、温度稳定性、重复使用性等加载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加载系统的可行性和正确性。为高速电主轴负载下的动态性能测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针对电主轴高速旋转时动态径/轴向力加载的难题,设计、制造并测试了一种基于高压水射流的高速电主轴柔性加载系统。基于连续动量方程,建立了射流冲击力的理论模型。通过流体有限元仿真和射流冲击力标定实验,得到了靶距、喷射压力、流量、喷嘴直径、标靶直径、转速与冲击力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对电主轴的定量加载。测试了利用高压水射流加载下电主轴的动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第一,高压水射流可以为电主轴提供稳定和长时的动态加载;第二,电主轴的温升、功率损耗和振动随着负载的增加而明显增大,空载测试不能反映电主轴的真实工况。为高速电主轴关于运行品质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实验方法。
刘任豪[7](2019)在《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立井提升机是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大型关键设备之一,其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作为提升机的制动装置,担负着工作制动与安全制动双重使命。论文分析了现用提升机制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仿真以及实验验证。首先,论文介绍了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对液压制动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了设计。针对提升机制动过程中出现的抖动问题设计了电液比例阀闭环控制系统对提升机进行恒减速制动,并对系统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了系统的动态特性,设计了模糊PID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校正,通过AMESimSimulink联合仿真验证了此系统对提升机恒减速制动效果的改善。其次,论文从液压站的工作原理出发分析了电磁换向阀可靠与节能驱动的必要性,对电磁换向阀节能驱动电路进行硬件设计,并搭建实验平台对电路功能进行验证。经验证在额定负载下驱动电路节能可达到30%以上。再次,论文针对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故障维修困难的问题设计了状态监测装置,对液压站以及盘式制动闸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对相应传感器以及数据采集卡进行了选型。最后,论文设计了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器,完成了控制器硬件和软件设计,并开发了上位机进行相关参数的在线监测。论文还对控制器的信号检测模块进行了硬件实验,得出了各信号检测通道的传输误差以及通道精确度,经测试,其传输精度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安喆[8](2019)在《基于机器视觉智能分拣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产品分拣已成为企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前市场上的分拣设备所针对的分拣对象大多数为大中型物件,然而针对轻薄件如EMS文件、纸牌、薄片零件等的分拣设备则很少,其分拣方法亟待改进。本文研究了一种基于图像识别的轻薄件通用分拣系统,其分拣效率高、成本低。本文分别对基于机器视觉智能分拣系统的机械装置、机构动作控制、目标识别三部分进行研究。参考其他自动分拣设备机构案例,设计出了轻薄件分拣设备的三维模型。通过计算分拣机构中轻薄件与滚轮之间的摩擦作用力,分析了轻薄件运动状态,获得了轻薄件参数与分拣机构参数间的关系式,为机构尺寸等参数的选取提供了理论依据;分拣设备的控制方面,采用PLC控制器控制分拣设备运行,根据输入、输出地址确定了PLC选型,再依据设备控制要求绘制流程图,编写梯形图程序,实现了按照不同的目标识别结果,分拣设备能够将轻薄件分配到指定的分拣口处,以完成轻薄件的分拣;分拣目标的识别方面,本文研究实现了纸牌识别分发,针对获取的纸牌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图像矫正、图像特征提取、字符分割等步骤,完成了对纸牌颜色、字符和花型特征的提取,再将特征图像归一化,得到尺寸大小一致的特征图像,分别使用区域像素投影统计法和BP神经网络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识别,完成了对纸牌特征信息的识别。本文以上述研究为依据,尝试设计了一台桥牌发牌机。借助MATLAB求解出分拣机构尺寸等参数,再根据参数对发牌机构进行了三维建模,而后将模型导入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Recurdyn中进行运动学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发牌机构的合理性;最后根据发牌机结构,与PLC梯形图,设计出了桥牌发牌机的机构动作控制流程,并对其进行仿真,验证了PLC程序的正确性。
翟玉芳,徐桂云,宋狄[9](2018)在《提升机盘式制动器闸间隙的监测方法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煤炭安全规程》[1]第423条规定:当闸瓦间隙超过规定值时,须报警并闭锁下次开车。第426条规定:盘形闸的闸瓦与闸盘之间的间隙不得超过2 mm。因此,闸间隙直接影响盘式制动器的制动性能[2-3],正确测量并实时监测闸间隙对盘式制动器具有重要意义[4]。
沙世康[10](2018)在《诊断故障及监测制动正压力的提升机盘式制动器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盘式制动器作为矿井提升机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制动系统的最终执行者,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提升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对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制动正压力不足所引起的制动器失效,导致提升机制动事故频发,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制动器的安全可靠性技术亟待完善。本文以液压缸后置式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在原有结构组成的基础上,研究制动器的失效机理,分析现有安全措施的不足,设计了一种能够对制动正压力进行监测并具有一定故障诊断功能的盘式制动器。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影响制动器安全可靠性的因素,研究了其失效机理,对其故障模式进行了总结,定向的分析了目前预防制动器失效措施的优缺点,论述了设计能够对制动正压力进行监测并具有一定故障诊断功能盘式制动器的必要性。(2)针对闸间隙、碟簧力正常而制动正压力不足的问题,确定了诊断故障及监测制动正压力盘式制动器整体的结构方案,设计了碟簧力传感器、制动正压力传感器关键组成部件,提出了闸间隙的高可靠性的监测方案。(3)研究了制动器整体结构及关键部件的性能,建立了制动器整体及其关键组成部件的虚拟样机简化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其进行了模态分析和静力学分析,获取了制动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关键部件的结构强度,为实验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4)设计了传感器信号的测量电路和调理电路,通过有限元仿真获取了应变片的具体贴合位置,使传感器可输出有效信号并能够被有效采集和记录。(5)试制了具有监测功能的盘式制动器样机,在实验室完成了对碟簧力传感器和制动正压力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分析,在现场对制动器进行了测试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盘式制动器能够实现实时有效的对制动正压力的监测,且强度和刚度均满足使用要求,验证了所提结构方案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盘式闸间隙监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盘式闸间隙监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液压制动控制系统结构 |
2 液压站和盘式制动闸故障分析 |
3 监测方案设计 |
3.1 液压站监测设计 |
(1)泵用电机电流监测。 |
(2)液压站油温监测。 |
(3)液压站工作油压监测。 |
3.2 盘式制动闸监测设计 |
(1)制动盘偏摆量监测。 |
(2)空动时间监测。 |
(3)闸瓦间隙监测。 |
4 监测模块总体结构 |
5 结论 |
(2)液压泵柱塞副流体-热结构耦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轴向柱塞泵结构及其摩擦副概述 |
1.3 轴向柱塞泵柱塞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柱塞副油膜多物理场建模与求解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柱塞副油膜厚度方程 |
2.2.1 柱塞的运动学分析 |
2.2.2 柱塞-滑靴组件的动力学分析 |
2.2.3 柱塞副油膜油膜厚度方程 |
2.3 柱塞副油膜动压力场模型 |
2.3.1 柱塞副油膜动压力方程 |
2.3.2 柱塞副油膜压力方程离散 |
2.4 柱塞副油膜温度场模型 |
2.4.1 柱塞副油膜能量方程 |
2.4.2 柱塞副油膜能量方程离散 |
2.5 柱塞副油膜压力和温度求解方法 |
2.6 柱塞副表面弹性场模型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柱塞副流体-热-结构耦合模型求解 |
3.1 引言 |
3.2 柱塞副多物理场求 |
3.2.1 求解常量和变量设置 |
3.2.2 边界条件设置 |
3.2.3 网格划分 |
3.3 联合仿真数值分析方法 |
3.3.1 联合仿真求解器解耦 |
3.3.2 联合仿真过程交互 |
3.4 仿真结果分析 |
3.4.1 油膜厚度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2 油膜压力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3 油膜温度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4 柱塞表面弹性变形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柱塞副油膜特性试验台设计 |
4.1 引言 |
4.2 试验台设计与工作原理概述 |
4.3 液压动力加载系统 |
4.4 柱塞副测试系统 |
4.4.1 柱塞副测试结构 |
4.4.2 传感器选型 |
4.4.3 传感器安装方案设计 |
4.5 数据采集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塞副油膜特性试验与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工况参数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 |
5.3 工况参数对油膜温度场的影响 |
5.4 工况参数对油膜压力场的影响 |
5.5 柱塞副性能提升方法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目的及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制动器结构分析与总体检测系统设计 |
2.1 盘式制动器的应用分析 |
2.2 盘式制动器故障分析 |
2.3 盘式制动器检测方案设计 |
2.4 本章小节 |
3 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总体结构 |
3.2 外围传感器模块设计 |
3.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4 核心模块设计 |
3.5 底板模块设计 |
3.6 抗干扰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总体软件架构设计 |
4.2 下位机的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制动器的数据融合故障判断 |
5.1 多源参数数据融合技术 |
5.2 数据融合的故障判断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矿井提升机及辅助状态监测 |
1.2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提升机组成及辅助状态参数分析 |
2.1 提升机系统的组成 |
2.2 制动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
2.3 主轴系统辅助状态参数及监测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辅助状态监测系统组成与结构 |
3.2 闸瓦间隙测量模块 |
3.3 温度测量模块 |
3.4 通信模块 |
3.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3.6 本章小结 |
4 提升机监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基于PyQt的提升机监测系统软件的功能及架构 |
4.2 数据管理模块 |
4.3 监测界面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的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研究 |
5.1 集成神经网络 |
5.2 提升机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 |
5.3 基于集成神经网络主轴系统故障诊断模型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磁悬浮轴承研究现状 |
1.2.2 汽车悬架研究现状 |
1.2.3 轮毂电机研究现状 |
1.2.4 磁悬浮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论文内容安排 |
第二章 磁悬浮车轮结构设计 |
2.1 整体结构布局与工作原理 |
2.2 轴向悬浮结构设计 |
2.2.1 轴向被动永磁悬浮 |
2.2.2 轴向主动电磁悬浮 |
2.3 径向悬浮结构设计 |
2.4 悬浮结构整体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的参数设计 |
3.1 基本参数设计 |
3.1.1 设计指标 |
3.1.2 材料选取 |
3.2 悬浮结构参数设计 |
3.2.1 径向定转子基本尺寸 |
3.2.2 径向承载力的计算 |
3.2.3 基于实际车辆的参数设计 |
3.2.4 基于试验条件的参数设计 |
3.2.5 试验条件下径轴向参数设计结果 |
3.3 基于磁路理论的磁感应强度计算方法 |
3.3.1 磁路分析和计算方法 |
3.3.2 各磁路段的参数计算 |
3.3.3 基于MATLAB和 Simulink的计算方法 |
3.3.4 计算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的仿真分析 |
4.1 磁场仿真分析 |
4.1.1 磁极内磁场分布 |
4.1.2 悬浮气隙中磁感应强度分布 |
4.1.3 磁路中磁感应强度分布 |
4.2 电磁力仿真分析 |
4.2.1 力-电流和力-位移关系曲线 |
4.2.2 径轴向产生偏心时的电磁力仿真 |
4.2.3 位移刚度和电流刚度 |
4.3 耦合仿真分析 |
4.3.1 径向与轴向之间的耦合 |
4.3.2 径向两自由度之间的耦合 |
4.4 转子模态仿真分析 |
4.5 温升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平台搭建及试验方案确定 |
5.1.1 试验台机械结构装配 |
5.1.2 试验平台搭建 |
5.1.3 试验内容与步骤 |
5.2 电磁力测量试验 |
5.3 悬浮试验 |
5.3.1 起浮试验 |
5.3.2 静态悬浮试验 |
5.3.3 悬浮冲击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 |
(6)高速电主轴系统复杂动态特性及其综合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来源 |
1.2.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3 本课题研究的来源 |
1.3 高速电主轴系统简介 |
1.3.1 电主轴结构特点 |
1.3.2 轴承润滑技术 |
1.3.3 冷却技术 |
1.3.4 电动机驱动和控制技术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电主轴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2 高速轴承动态支承刚度的研究现状 |
1.4.3 高速轴承摩擦损耗的研究现状 |
1.4.4 电主轴动态加载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2 高速电主轴性能与运行品质的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主轴综合性能测试系统的设计 |
2.2.1 高速电主轴性能指标测试技术研发 |
2.2.2 高速电主轴运行品质检测核心技术—动态加载方法研究 |
2.2.3 高速电主轴数据采集技术研发 |
2.3 高速电主轴的结构设计 |
2.4 高速电主轴系统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高速电主轴动态支承刚度的建模与实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轴承的刚度模型 |
3.2.1 拟静力学模型 |
3.2.2 组配轴承刚度求解流程 |
3.3 实验装置和数据分析方法 |
3.3.1 实验装置和原理 |
3.3.2 实验方案 |
3.3.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
3.4 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 |
3.4.1 实验步骤 |
3.4.2 径向力对轴承刚度的影响 |
3.4.3 转速对轴承刚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高速电主轴轴承摩擦性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轴承摩擦损耗模型 |
4.2.1 整体经验法 |
4.2.2 局部分析法 |
4.2.3 摩擦系数 |
4.3 高速轴承摩擦特性的实验研究 |
4.3.1 自由减速法测量轴承摩擦损耗 |
4.3.2 能量平衡法测量轴承摩擦损耗 |
4.4 油气润滑参数对轴承摩擦损耗影响的建模与实验分析 |
4.4.1 各种摩擦因素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 |
4.4.2 供油量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 |
4.4.3 供气压力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 |
4.4.4 转速对轴承摩擦力矩的影响 |
4.5 其余运行参数对轴承摩擦损耗影响的实验研究 |
4.5.1 预紧力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 |
4.5.2 运行温度对轴承摩擦损耗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磁流变液的高速电主轴动态扭矩加载的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 磁流变液加载器的设计 |
5.2.1 磁流变液简介 |
5.2.2 加载原理和结构设计 |
5.2.3 设计注意事项 |
5.2.4 磁流变液加载系统的组成 |
5.3 磁流变液加载器的分析 |
5.3.1 本构关系 |
5.3.2 加载转矩计算 |
5.3.3 磁感应强度的仿真计算 |
5.4 加载扭矩的实验分析 |
5.4.1 实验装置和步骤 |
5.4.2 粘性阻尼转矩分析 |
5.4.3 剪切阻尼转矩分析 |
5.5 加载性能的实验分析 |
5.5.1 转矩稳定性分析 |
5.5.2 温度稳定性分析 |
5.5.3 可重复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基于高压水射流的高速电主轴径/轴向力加载的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高压水射流加载系统的原理和组成 |
6.2.1 高压水射流简介 |
6.2.2 加载系统的原理 |
6.2.3 加载系统的组成 |
6.3 高压水射流加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
6.3.1 射流冲击力的理论建模 |
6.3.2 射流冲击力的流场仿真分析 |
6.3.3 高压水射流的主参数设计 |
6.4 实验结果和讨论 |
6.4.1 冲击力的标定实验 |
6.4.2 受载电主轴的动态性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及后续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C.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7)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 |
1.2 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液压制动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2.1 液压制动系统控制与监测需求 |
2.2 控制系统组成及结构 |
2.3 电液比例溢流阀驱动模块 |
2.4 电磁换向阀驱动模块 |
2.5 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模块 |
2.6 本章小结 |
3 电液比例阀闭环控制技术 |
3.1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组成及分类 |
3.2 电液比例阀数学模型建立 |
3.3 电液比例阀闭环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研究 |
3.4 电液比例阀闭环控制系统仿真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电磁换向阀节能驱动 |
4.1 电磁换向阀及其在液压站中的应用 |
4.2 电磁换向阀节能驱动电路设计 |
4.3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 |
5.1 液压站和盘式制动闸故障机理分析 |
5.2 监测方案确定 |
5.3 监测模块总体框图 |
5.4 本章小结 |
6 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器设计 |
6.1 控制器组成及结构 |
6.2 控制器硬件设计 |
6.3 控制器软件设计 |
6.4 本章小结 |
7 液压制动系统上位机设计及控制器功能验证 |
7.1 液压制动系统上位机设计 |
7.2 上位机软件实验验证 |
7.3 控制器信号检测功能实验验证 |
7.4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基于机器视觉智能分拣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目前分拣方式 |
1.2.1 人力分拣方式 |
1.2.2 工业机械臂分拣方式 |
1.2.3 自动分拣系统 |
1.3 机器视觉技术概述 |
1.4 视觉分拣设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2 分拣设备整机结构设计 |
2.1 分拣机种类 |
2.2 分拣设备设计 |
2.2.1 分拣目的 |
2.2.2 分拣设备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
2.3 摩擦模型 |
2.3.1 添加摩擦补偿函数建立摩擦模型 |
2.3.2 传送机构简化模型 |
2.4 轻薄件静力学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自动分拣设备控制设计 |
3.1 系统PLC主控制程序设计 |
3.1.1 PLC主机选型及系统概述 |
3.1.2 控制要求 |
3.1.3 开关量I/O模块 |
3.1.4 PLC程序图 |
3.2 传感器的选择 |
3.2.1 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
3.2.2 接近开关的应用 |
3.2.3 传感器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4 机器视觉设计 |
4.1 图像识别技术路线 |
4.2 图像处理 |
4.2.1 图像滤波 |
4.2.2 图像二值化 |
4.3 倾斜纸牌图像矫正 |
4.3.1 图像几何变换 |
4.3.2 直线检测 |
4.3.3 边缘检测 |
4.3.4 纸牌矫正 |
4.4 纸牌特征提取 |
4.5 颜色信息识别 |
4.6 纸牌识别 |
4.6.1 纸牌字符、花型分割 |
4.6.2 字符归一化处理 |
4.6.3 纸牌识别 |
4.6.4 基于BP神经网络字符识别 |
4.7 本章小结 |
5 桥牌发牌机设计 |
5.1 发牌机组成 |
5.2 受力分析 |
5.2.1 机构简化模型 |
5.2.2 MATLAB理论数值求解 |
5.3 Recurdyn软件仿真分析 |
5.3.1 机构参数定义 |
5.3.2 Recurdyn仿真结果和分析 |
5.4 桥牌机PLC控制 |
5.5 桥牌机PLC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提升机盘式制动器闸间隙的监测方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制动器衬板为基准测量闸间隙 |
2 以制动器支架为基准测量闸间隙 |
3 滑动式探针测量闸间隙 |
4 以闸盘为基准测量闸间隙 |
5 塞规、百分表测量闸间隙 |
6 结语 |
(10)诊断故障及监测制动正压力的提升机盘式制动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提升机制动器失效及解决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章节安排 |
2 盘式制动器失效及常用预防措施分析 |
2.1 盘式制动器工作原理 |
2.2 盘式制动器的失效原因分析 |
2.3 盘式制动器安全要求及预防失效方法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盘式制动器总体及关键部件的结构方案设计 |
3.1 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2 碟簧力传感器的设计 |
3.3 制动正压力传感器的设计 |
3.4 闸间隙的高可靠性监测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盘式制动器及关键部件的性能分析 |
4.1 关键部件的有限元分析 |
4.2 制动器的模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传感器信号测量及调理电路设计 |
5.1 测量电路的设计 |
5.2 应变片贴合位置的确定 |
5.3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盘式制动器的性能测试实验 |
6.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校核实验 |
6.2 制动器装置测试实验方案 |
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基于电涡流传感器的盘式闸间隙监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状态监测技术研究[J]. 程刚. 能源与环保, 2021(01)
- [2]液压泵柱塞副流体-热结构耦合特性研究[D]. 俞奇宽. 浙江师范大学, 2020
- [3]盘式制动器检测系统设计研究[D]. 丁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提升机辅助状态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许.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磁悬浮车轮悬浮结构研究[D]. 王志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高速电主轴系统复杂动态特性及其综合测试技术研究[D]. 田胜利. 重庆大学, 2019(01)
- [7]立井提升机液压制动系统控制技术应用研究[D]. 刘任豪.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8]基于机器视觉智能分拣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安喆.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9]提升机盘式制动器闸间隙的监测方法分析[J]. 翟玉芳,徐桂云,宋狄. 矿山机械, 2018(07)
- [10]诊断故障及监测制动正压力的提升机盘式制动器设计研究[D]. 沙世康.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