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银行的不安时刻

私人银行的不安时刻

一、民营银行的忐忑时刻(论文文献综述)

王婉婷[1](2021)在《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越来越快,风险越来越高,现金持有和流动顺畅对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日益重要。为此,2020年3月施行的《证券法》将IPO的“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要求,修改为“具有持续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了以现金流为基础的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性。虽然,相比于会计盈余,公司的现金流较少用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是随着现金流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各种手段虚增其报告值,进行现金流操控。现金流操控的实现,可能需要得到开户银行的默许甚至协助。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公司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释放,但同时也加剧了银行间的竞争,导致一些银行或其分支机构,为了自身利益,放弃应尽的社会责任,甚至失去应有的职业道德,成为企业现金流操控的帮手。因此,深入研究银企关系对企业现金流操控的影响及其机理,对于有效遏制企业现金流操控,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对于规范银企关系,优化金融市场,促进我国银行业和国民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选取2008-2019年上市A股企业为研究样本,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融资约束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核心理论指导,结合信贷寻租理论,分析论证银企信贷关系强度对现金流操控的影响;依据产融结合理论,分析论证银企股权关系强度对现金流操控的影响;依据信贷寻租理论,分析论证银企高管关系强度对现金流操控的影响。最后,综合运用上述理论,检验各维度银企关系叠加时,即银企信贷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银企信贷关系和股权关系叠加,以及银企信贷关系、股权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对现金流操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基于公司治理和宏观经济形势分组检验上述关系的主要影响机理。上述研究发现:(1)银企信贷关系强度与现金流操控显着正相关,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赋予高管较高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货币政策紧缩时能够有效弱化两者关系;(2)银行持股企业强度、企业持股银行强度与现金流操控均显着负相关,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赋予高管较低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和货币政策紧缩时能够有效增强银行持股企业强度对现金流操控的抑制作用,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赋予高管较高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和货币政策宽松时能够有效增强企业持股银行强度对现金流操控的抑制作用;(3)银企高管关系强度与现金流操控显着正相关,非国有股权性质、赋予高管较低薪酬、货币政策宽松时能够有效弱化两者关系,董事长兼任总经理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两者关系的作用并不明显;(4)银企信贷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显着正相关,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兼任总经理、赋予高管较低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和货币政策紧缩时,能够有效弱化两者关系;银企信贷关系和股权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显着负相关,非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赋予高管较低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高和货币政策宽松时,能够有效强化两者关系;银企信贷关系、股权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负相关但不显着,国有股权性质、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赋予高管较低薪酬、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较低和货币政策宽松时能够强化两者负相关关系。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论创新在于:(1)从银企关系这一全新的视角,研究企业现金流操控实现的重要条件机制,创新了企业现金流操控形成机制的研究,拓展了银企关系后果影响的研究领域;(2)从银企信贷关系、银企股权关系、银企高管关系,及其叠加关系这一新的深度,研究银企关系的后果影响,创新了银企关系研究的视野,深化了银企关系对现金流操控的影响机理认识;(3)全面揭示了不同公司治理情境与宏观经济形势对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关系的作用机制,为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关系研究结论的有效运用提供重要基础。本文研究的主要实践意义在于:(1)有助于投资者根据公司银企关系状况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全面分析企业现金流操控的可能性,提高理性投资决策能力;(2)有助于监管方制定规范银企关系以遏制现金流操控的制度文件,明确监管的重点和路径,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3)有利于企业有效识别银企关系的风险点,健全相关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现金流舞弊行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4)有利于商业银行有效识别银企关系的风险点,健全相关公司治理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合理发展银企关系,切实履行对企业进行治理的社会责任。

陈佳勇[2](2020)在《蜗角虚名》文中研究表明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苏轼《满庭芳·蜗角虚名》1.312房间与专案组"林先生,你看一下笔录,如果没什么问题的话,请每一页都签上你的名字,摁上手印,最后一页请写‘以上笔录,与我说的一样,无误’。然后,在这句话后面签名,摁手印。""每一页都要摁手印吗?""对,每一页都需要。"

陈斌先[3](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指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刘炎飞[4](2020)在《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变幻莫测的时局、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催生了媒体的发展与繁荣。这一时期,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一步发展,新的政治体制及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媒介环境相对宽松,报纸结构比例开始发生变化,民营报纸逐渐超越官报和政党报纸,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二,民营报业和民营报人成为此时中国新闻业的主力军。黄远生、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戈公振、林白水、胡政之、史量才、汪汉溪、黄天鹏、周孝庵为其代表人物。他们大都留学于欧美或日本,接受了西方文化和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熏陶,也目睹了西方报纸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反观中国报纸“现多徘徊歧路,即已入迷途者,亦复不少。”于是,他们为改造中国社会和发展中国新闻事业,殚精竭虑、筚路蓝缕,在新闻实践、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开启艰难的探索,撰写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着,创办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专刊,开启了中国的新闻教育,为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民营报人作为北洋政府时期新闻战线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中,十分注重对新闻学的探讨和总结,在理论新闻学、实务新闻学和历史新闻学诸方面都创造了突出的成果,提出了新的思想见解,为中国新闻思想的宝库做出了新的贡献。民营报人们首次提出报纸是社会的公共机关,应以服务公众为目的,强调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全面客观代表公众意见,在社会普遍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基础理论方面,民营报人最早构建了新闻学体系,提出了以事实为本源,读者为中心的新闻观,建立了新闻价值的判定标准,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原则遵循。为保证报纸的“客观性”,民营报人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道德规范,强调了记者道德修养和品性培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言论自由是报纸生存外在条件,独立自尊是记者的核心价值观,客观公正是记者恪守的报道原则。民营报人全面阐述了报纸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业务活动中的操作原理与方法。提出了倒金字塔式的新闻写作方式,以读者为本位的编辑宗旨,事实与意见分离的新闻范式,以事实为基础、力求客观公正代表民意的评论写作要求等经典业务理论。报刊经营方面,他们提倡经济独立,主张在广告和印刷等经营活动中,不能唯利是图,而要义利兼顾。民营报人关于新闻基础理论的阐释、新闻业务操作规范的建立、新闻伦理道德的构想,以及报刊经营的思考,体现了公共性、客观性的新闻理念,折射出民营报人对新闻业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这些思想是民营报人在北洋政府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基于自身的角色立场,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论与中国新闻业实践相结合,建立起来的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理论体系,使中国关于新闻“有学”还是“无学”之争,第一次得到正面肯定的回答,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现代化、职业化转型,创建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对中国新闻事业与新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志永[5](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苏国兵[6](2019)在《我国新三板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估研究 ——基于创新层企业的数据分析》文中认为新三板作为“双创”的主体市场,孵化了众多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它对形成这类企业的市场价值、拓宽其融资渠道、提升全社会创新力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效应。2017年12月22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拉开新三板市场分层与交易制度改革大幕,正式推出了新三板分层管理办法。这也标志着新三板市场正式从以“量”为导向过渡到以“质”为导向的发展阶段。新三板创新层的改革是建设经济新常态发展阶段下的创新型国家和“双创”社会至关重要的一步。本文选取新三板创新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考察其融资效率,既符合理论要求又呼应实践背景,同时也能直观反映新三板市场分层发展的效果。本文首先将国内外研究状况与我国新三板中小企业当前的融资状况加以结合,研究且整合出了我国此类公司融资效率的影响要素,同时在此基础上建设了本文的融资效率评估指标系统;首先使用DEA的BC2模型分别计算创新层样本企业在分层制度实施前后企业融资效率的结果,然后通过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检验是否在分层制度实施以后,相比于分层制度实施以前,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变得更高,最后通过Tobit模型对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基于实际财务数据的可得性,科学地选取研究样本企业,对我国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效率加以评价与整合检测。重点分析内容包括:第一部分为新三板融资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从挂牌规模、行业与地区分布等领域研究我国眼下新三板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和改进的问题与不足。第二部分为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首先阐述了DEA模型原理、Tobit模型原理及其对应的模型指标选择,继而进行了基础层、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以及基础层和创新层融资效率的差异分析,最后进行了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三部分为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分行业分析。首先基于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了信息技术型企业以及工业型企业的行业概况,进而使用DEA的BCC和CCR模型对整体企业、融资效率进行分行业静态和动态分析比较,得出相关结论。第四部分为分层制度影响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检验。本文选择使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模型来测算分层制度实施前后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然后对比分析融资效率的变化情况,接着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法来检验分层制度实施前后融资效率的统计显着性,最后用Tobit模型分析融资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第五部分为分层制度影响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检验。主要进行了分层前后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分析以及分层前后企业融资效率的比较检验。第六部分为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首先分析了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继而依据三阶段DEA模型构建融资效率评价体系展开了融资效率测算结果分析,最后进行了创新层与基础层融资效率对比分析,重点是融资效率分解项对比分析。最后,基于上述实证研究结论,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和市场层面归纳了提升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效率的方针意见:从政府角度而言,一是必须加强方针措施的扶持力度、帮助公司提升纯技术效率,二是要推行分层后的差异化管理制度;在企业层面,一是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二是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资产负债率,三是要增强资金营运能力、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在市场层面,不但需要增加中小企业的直接筹资方式,还必须健全新三板交易体系、增加市场流动性。

谷运龙[7](2019)在《几世花红》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一母亲打来电话,悲伤地说:"你三舅死了"。我只轻轻地"哦"了一声。母亲并没有责怪,反倒也和我一样出了一口长气。过了一阵子,她才又问我:"回来吗?"我被母亲问得不知所措。不回去,母亲怎么面对乡亲,回去吧,我也同样面临和母亲一样的问题,我怔怔的。母亲却说:"还是不回的好。"电话被母亲挂断了。

孙博,曾晓文[8](2019)在《中国芯传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情缘花开1袁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伯特·墨菲教授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罗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里。他走进了教堂,看到罗伯特正坐在那儿沉思冥想,便悄悄坐到了他后排的位置上。过了一会儿,罗伯特转过头来,袁焜立即做了自我介绍。罗伯特50多岁年

陈若萱[9](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冯发贵[10](2018)在《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为提升社会福利水平而制定的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由于与经济相关的政策变动中包含的各类无法预知的成分,经济政策往往具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即政策不确定性。只要有政府干预市场运行,有新的政策出台或执行,就有政策不确定性的存在,政策不确定性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都普遍存在的现象。相较于世界上成熟的经济体,中国的政策不确定性现象更为明显。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需要继续改进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予以指导和调控,特别是在面临经济下滑风险时,政府更需要通过宏观政策调整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为经济转型赢得时间。政策不确定性不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更会影响证券市场中股票价格走势,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率存在内在关联。中国股票市场是一个非完全市场化的市场,表现为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及定价、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受到了监管部门的行政干预,政策频发多变,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在中国股票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此外,政策不确定性也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导致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的变化,特别是对于成长阶段的中小上市公司,由于其公司规模较小,业务单一,风险相对集中,受到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因此,本文研究中国的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公司基本面之间的关系,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资产定价理论,作为现代金融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如何对资产,特别是证券资产进行合理估值。该领域对风险因素与预期收益率的关系有十分规范的研究框架和体系,为本文研究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标准的范式。本文根据资产定价的思想,参考Pastor and Veronesi(2012)的文章,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政府三个方面,构建了动态最优选择模型,通过政府政策影响企业利润率的随机过程,以随机贴现因子将政策不确定性引入到股票价格中,论证了政策不确定性是一个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风险因素,为研究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及其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上述的现实和理论背景,本文围绕政策不确定性这个因素,在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度量以及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相关关系的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试图探寻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政策不确定性是否是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风险因素,并从公司基本面的角度探究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机制。其中,本文首先利用理论模型论证了政策不确定性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其次,实证研究发现了:(1)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存在负向的政策不确定性溢价;(2)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了上市公司的基本面情况,进而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本文的行文逻辑是: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其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表明本文研究问题的来源,同时简要介绍了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其意义在于对国内外关于政策不确定与股票收益率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地梳理,从而了解当前的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不足之处,为本文的研究问题做铺垫;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部分,其意义在于利用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简约化模型,对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关系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论证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第四章至第六章为实证研究部分,其意义在于通过资产定价理论的标准研究范式,实证检验了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单变量分析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等实证方法考察了政策不确定性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第七章为结论部分,其意义在于对前面几章的结论作简要的总结,并针对主要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问题提出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以及本文主要的创新点。第2章为本文的文献综述。该部分首先,梳理了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其次,归纳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方法;最后,总结了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相关关系的国内外文献。第3章为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首先,本章从上市公司、投资者和政府三个方面构建了动态最优选择模型,论证了政策不确定性是一个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风险因素;其次,本章提出了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存在内在联系的核心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企业性质、市场状态、地区划分等因素对该种内在联系的影响。第4章主要实证研究了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本章首先利用单变量分析和Fama-Mac Beth回归方法,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与组合预期收益率呈负相关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该关系具有长期持续预测力,不会因为政策不确定性度量时间区间不同以及行业效应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该关系会因为企业性质和市场状态发生改变;其次,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地区政策不确定性与个股预期收益率仍呈负相关关系,且地区政策不确定性溢价更大;最后,本文研究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溢价不能被市场关注度、投资者情绪所解释,上市公司的特质信息只能部分解释政策不确定性溢价。第5章主要实证研究政策不确定性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影响。本章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角度,探究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渠道和路径。首先,利用Fama-Mac Beth回归方法,本文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与多个上市公司基本面特征有关;其次,经单变量分析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后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的差异,导致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程度不同,进而造成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差异;最后,本文发现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低的股票,大多是处于成长期的上市公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更为明显,风险相对集中,而政策不确定性敏感度高的股票,更可能是成熟期的上市公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较为有限,风险相对分散。第6章是对第4章和第5章的主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检验。通过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方法和影响对象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不管是采用不同的时间区间、政策数据来源或者是其他方法构建政策不确定性指标,其度量方法均不会改变本文的主要结论,同时,政策不确定性对地区个股和指数的预期收益率的影响也保持一致,这表明本文的主要结论是稳健可靠的。第7章是对前文的理论模型推导和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总结,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鼓励政府部门在政策发布上做好投资者的预期管理,并加强与上市公司的沟通,增强政策透明度,完善政策解读与说明机制,平衡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和贡献有:首先,研究主题。国内外文献已发现的影响股票横截面收益率的因素众多,但大多是基于公司或股票的某种特征进行研究的,少有人探寻政策与股票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且其中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的某个或某类政策对市场整体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受到政策广泛而深刻影响的中国股票市场,从政策不确定性的角度,对政策与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不局限于某类政策,而是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政策都纳入研究范畴,考察了企业性质、市场状态、时间持续性等因素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并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角度,探寻了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渠道和机制,该研究有利于从整体层面上把握政策与股票预期收益率之间的关系,了解政策影响股票预期收益率的内在机制,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第二,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过往文献中的政策不确定性主要是采用Baker et al.(2013)利用文本分析法提取各个国家主要报刊内容中“不确定性”“经济”“政策”“监管”等词汇出现的频率,计算出各个国家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水平作为代理指标的,但该方法缺点在于新闻媒体的刊物可能会夸大事实以吸引读者,导致该方法难以真实反映人们的预期。因此,本文采用了文本内容分析法(Content Analysis)直接对中国的政策法规进行分析,通过对万方-中国法律法规全文数据库中所有法律法规的标题及全文运用文本挖掘的方法,提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和监管政策等政策相关的关键词,将与股票市场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取,按月度累计计数为政策数量policy,并利用政策数量的变动率代理政策不确定性指标PU。此外,为了确保本文将与股票市场相关的政策从数据库中有效的筛选出来,本文还通过进一步地关键词筛选和人工判断,将部分行政诉讼和复议等与股票市场无明显关联的政策从样本中剔除,确保所得政策数量的合理性。

二、民营银行的忐忑时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民营银行的忐忑时刻(论文提纲范文)

(1)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银企关系
        1.2.2 现金流操控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银企关系的经济后果研究
        2.1.1 银企信贷关系的经济后果研究
        2.1.2 银企股权关系的经济后果研究
        2.1.3 高管银行背景的经济后果研究
    2.2 现金流操控的影响因素研究
    2.3 文献评价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3.1 理论基础
        3.1.1 与银企关系产生有关的理论基础
        3.1.2 与银行治理有关的理论基础
        3.1.3 与现金流操控有关的理论基础
    3.2 研究框架
第4章 银企信贷关系与现金流操控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设计
    4.3 实证检验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实证结果分析
        4.3.3 稳健性检验
    4.4 进一步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分组检验
    4.5 进一步研究: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组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银企股权关系与现金流操控
    5.1 研究假设
        5.1.1 银行持股企业与现金流操控
        5.1.2 企业持股银行与现金流操控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2 变量定义
        5.2.3 模型设计
    5.3 实证检验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进一步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分组检验
    5.5 进一步研究: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组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银企高管关系与现金流操控
    6.1 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定义
        6.2.3 模型设计
    6.3 实证检验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实证结果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进一步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分组检验
    6.5 进一步研究: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组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银企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
    7.1 研究假设
        7.1.1 银企信贷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
        7.1.2 银企信贷关系和股权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
        7.1.3 银企信贷关系、股权关系和高管关系叠加与现金流操控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2.2 变量定义
        7.2.3 模型设计
    7.3 实证检验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实证结果分析
        7.3.3 稳健性检验
    7.4 进一步研究:基于公司治理的分组检验
    7.5 进一步研究:基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分组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合理运用银企关系,抑制现金流操控
        8.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助推银企关系良性功能发挥
        8.2.3 积极应对宏观经济形势,促使银企关系“顺周期”
    8.3 研究展望
        8.3.1 关于银企关系的定位研究
        8.3.2 关于现金流操控的模型研究
        8.3.3 关于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的影响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2)蜗角虚名(论文提纲范文)

1.312房间与专案组
2. 从圆明园茶室到振华控股
3. 聪明人的分手不需要歇斯底里
4. 见识光怪陆离的金融圈
5. 中秋西山夜宴
6. 百家乐赌局
7. 澳门圣诞夜之香艳
8. 念佛免悲哀
9. 华尔街、Club和绿水鬼,还有伊朗人的旧书店
1 0. 杜铁林生日宴百态
1 1. 车祸后的莫逆之交
1 2. 干将与莫邪:沈天放和薛翔鹤
1 3. 女明星和小小的舒芙蕾
    一、以蒋笙为代表的创始人团队和管理层
    二、这么多年被腾空网收购的那些公司,
    三、早些年就投资了腾空网,帮助腾空网
    四、也是最让蒋笙头疼的,新晋金主们的诉
1 4. 三亚年会、潭柘寺或者孤独的国王
1 5. 大牛市、股灾和熔断
16.现金为王之绝杀孔老三
17.葬礼、华光信托和商业帝国的“蛊惑”
18.“总裁助理”林子昂拜见“壳王”六哥
19.做一个比坏人更坏的好人
20.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3)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后记

(4)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过往研究的回顾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北洋政府时期新闻业的发展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一节 新闻业发展的历史环境
    第二节 新闻业发展的政策空间
    第三节 新闻业的发展
    第四节 民营报人大量涌现的原因及代表性民营报人
第二章 民营报人对报纸功能的阐释
    第一节 报纸以供给新闻为天职
    第二节 报纸以服务公众为目的
    第三节 报纸以代表公共意见为己任
    第四节 报纸是公众接受教育的机关
第三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学基础理论的探讨
    第一节 关于“新闻”与“报纸”的解释
    第二节 对“新闻”起源问题的探究
    第三节 对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
    第四节 对新闻真实性的认识
第四章 民营报人新闻伦理思想
    第一节 道德品格:记者的首要资格
    第二节 独立自尊:记者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言论自由:记者的追求与向往
    第四节 客观公正:记者的报道原则
第五章 民营报人对新闻业务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 新闻采集思想
    第二节 新闻编辑思想
    第三节 报刊评论写作思想
第六章 民营报人的报刊经营理念
    第一节 报纸商业化的必要性
    第二节 义利兼顾的经营方针
    第三节 以广告为本位的经营理念
第七章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新闻事业的需要
    二、中西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与局限
    第一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价值
    第二节 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的历史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代表性民营报人
    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后记

(5)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6)我国新三板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估研究 ——基于创新层企业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2.1 融资效率及融资效率评价方法
        2.1.1 融资效率的概念界定
        2.1.2 融资效率的评价方法
    2.2 影响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要素分析
        2.2.1 影响交易效率的要素
        2.2.2 影响配置效率的要素
        2.2.3 影响融资效率的环境要素
    2.3 融资效率的基础理论
        2.3.1 效率评价理论
        2.3.2 资本市场分层制度理论
    2.4 分层制度影响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路径
第3章 我国中小企业新三板融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新三板的历史沿革及制度设计
        3.1.1 历史沿革
        3.1.2 制度设计
    3.2 新三板的交易和融资现状
        3.2.1 新三板交易状况
        3.2.2 新三板融资状况
    3.3 新三板企业的市场现状
        3.3.1 新三板企业的整体现状
        3.3.2 新三板企业的现状比较
    3.4 新三板挂牌中小企业融资存在问题分析
        3.4.1 转板机制与退市机制不完善
        3.4.2 直接融资功能有限
        3.4.3 市场流动性不乐观
第4章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评估与影响要素研究
    4.1 模型简介和指标选取
        4.1.1 DEA模型原理和分类
        4.1.2 DEA模型指标选择
        4.1.3 Tobit模型原理
        4.1.4 Tobit模型指标选择
    4.2 样本选取和描述性统计
        4.2.1 研究样本的选取
        4.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4.2.3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 融资效率测度结果和分析
        4.3.1 基础层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
        4.3.2 创新层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
        4.3.3 基础层和创新层融资效率的差异
    4.4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4.1 指标选取和假设提出
        4.4.2 研究样本和模型构建
        4.4.3 结果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分行业分析
    5.1 新三板行业分类及概况
        5.1.1 行业分类标准
        5.1.2 行业概况
    5.2 模型构建及描述性统计
        5.2.1 模型选取及样本选择
        5.2.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5.2.3 描述性统计
    5.3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分行业静态分析
        5.3.1 所有行业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5.3.2 信息技术型企业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5.3.3 工业型企业融资效率实证分析
        5.3.4 信息技术型和工业型挂牌企业融资效率比较
    5.4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分行业动态分析
        5.4.1 新三板挂牌信息技术型企业融资效率变化情况
        5.4.2 新三板挂牌工业型企业融资效率变化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分层制度对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分析
    6.1 模型介绍及指标选取
        6.1.1 模型介绍
        6.1.2 指标选择
    6.2 样本选择及数据描述
        6.2.1 样本选择及数据处理
        6.2.2 指标描述性分析
    6.3 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测算及分析
        6.3.1 分层前融资效率测算的结果及分析
        6.3.2 分层后融资效率测算的结果及分析
    6.4 分层前后企业融资效率的比较检验
        6.4.1 基于均值检验的融资效率比较
        6.4.2 基于Tobit模型的实证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7.1 新三板创新层的发展现状
        7.1.1 新三板创新层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7.1.2 新三板创新层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7.2 新三板创新层企业的融资现状及问题
        7.2.1 股权融资
        7.2.2 债权融资
        7.2.3 广义上的融资
        7.2.4 创新层存在的融资问题
    7.3 模型描述与指标设计
        7.3.1 三阶段DEA模型描述
        7.3.2 融资效率评价体系构建
        7.3.3 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7.4 融资效率测算结果分析
        7.4.1 第一阶段DEA测算结果
        7.4.2 第二阶段DEA测算结果
        7.4.3 第三阶段DEA测算结果
        7.4.4 第一、三阶段DEA测算结果对比分析
    7.5 创新层与基础层融资效率对比分析
        7.5.1 融资效率对比分析
        7.5.2 融资效率分解项对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新三板企业融资效率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1.2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效率分行业分析结论
        8.1.3 分层制度对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分析结论
        8.1.4 新三板创新层企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政府层面
        8.2.2 企业层面
        8.2.3 市场层面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致谢

(7)几世花红(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9)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10)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创新点
2.文献综述
    2.1 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
    2.2 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
        2.2.1 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
        2.2.2 政治事件研究度量政策不确定性
        2.2.3 用其他变量代理政策不确定性
    2.3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率的关系
        2.3.1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率关系
        2.3.2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波动
        2.3.3 政策不确定性的溢出
    2.4 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的关系
    2.5 评述
    2.6 本章小结
3.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的理论分析
    3.1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的基本理论框架
    3.2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关系的研究假设
    3.3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价格的拓展分析
    3.4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收益的关系(延展)
    3.5 本章小结
4.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4.1 变量度量与数据来源
        4.1.1 政策不确定性度量
        4.1.2 控制变量的度量
        4.1.3 数据来源
    4.2 实证方法
    4.3 实证结果的分析
        4.3.1 政策不确定性(PU~1_t)与组合预期收益率
        4.3.2 政策不确定性(PU~3_t)与组合预期收益率
        4.3.3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行业的影响
        4.3.4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国企与民企
        4.3.5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不同市场状态
        4.3.6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长期预期收益率
        4.3.7 地区政策不确定性与个股预期收益率
        4.3.8 政策不确定性溢价的解释
    4.4 本章小结
5.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
    5.1 变量度量与数据来源
        5.1.1 公司基本面的度量
        5.1.2 数据来源
    5.2 实证方法
    5.3 实证结果
        5.3.1 股票特征与政策不确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5.3.2 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单变量分析结果
        5.3.3 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的面板回归结果
    5.4 本章小结
6.稳健性检验
    6.1 政策不确定性的度量时间区间
    6.2 地区政策不确定性
        6.2.1 地区政策不确定性溢价解释
        6.2.2 地区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
        6.2.3 地区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面板回归
    6.3 BAKER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6.4 地区股票指数收益率
    6.5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7.2 政策不确定性与公司基本面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四、民营银行的忐忑时刻(论文参考文献)

  • [1]银企关系与现金流操控[D]. 王婉婷.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蜗角虚名[J]. 陈佳勇.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4)
  • [3]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4]北洋政府时期民营报人新闻思想研究[D]. 刘炎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6]我国新三板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估研究 ——基于创新层企业的数据分析[D]. 苏国兵. 武汉大学, 2019(02)
  • [7]几世花红[J]. 谷运龙. 民族文学, 2019(04)
  • [8]中国芯传奇[J]. 孙博,曾晓文. 百花洲, 2019(02)
  • [9]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10]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预期收益率 ——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D]. 冯发贵.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私人银行的不安时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