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进军全球承运人目标

中海进军全球承运人目标

一、中海要向全球承运人目标进军(论文文献综述)

杨勃[1](2017)在《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面临“外来者劣势”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即组织核心的、独特的和持久的特征)的误解和歧视。例如,长期以来,在进入发达国家时,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常常被定格在“低端产品”、“政府参与”、“不良治理”等负面的标签上,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发达国家获取合法性,面临显着的外来者劣势。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然而,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却缺乏解释力。导致这一理论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已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因素(如制度距离)来解释外来者劣势现象,忽视了外来者劣势的一些组成部分可能是内生性的,即由跨国企业的身份特征引起。这一理论缺口也导致已有研究对跨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缺乏阐释。为了弥补这些理论缺口,本研究基于组织身份理论,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跨国企业如何通过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遵循“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典型范式,选择8家中国跨国企业开展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而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通过对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构建组织身份视角下的外来者劣势形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由组织身份冲突和组织身份模糊引起。一方面,由于制度差异,跨国企业根植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组织身份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相冲突,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难以在东道国新制度环境下获取合法性。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处于模糊状态,进而不被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认可。(2)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变革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变革是指跨国企业重新定义“作为组织,我们是谁”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组织身份冲突,进而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建立合法化的新组织身份。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变革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标签为基础,即改变定义“组织是谁”的标签;二是以含义为基础,即不改变身份标签,而是改变标签背后的含义;三是以突出性为基础,即降低负面身份维度的突出性,提高积极身份维度的突出性。通过对身份标签和含义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本研究归纳出四种具体的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即“替换”机制(用积极的身份标签和含义替换负面的身份标签和含义)、“进化”机制(对现有身份进行深化和发展,使之进化为更积极的身份)、“增补”机制(创造新的身份标签和含义)以及“厚化”机制(补充和完善标签的含义)。从过程看,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机制之间呈现序贯、互补等关系。(3)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指跨国企业向东道国利益相关者营销真实的或变革后的新组织身份,促使利益相关者对“跨国企业是谁”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认知。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包括三个迭代的、互补的机制:一是“话语”机制,即通过语言进行身份释义,包括身份框定、传播故事、媒体访谈及信息披露;二是“行为”机制,即通过企业的实际行为向外表达组织身份,包括战略营销、业务展示以及产品推广;三是“信号显示”机制,即通过信号显示活动进行身份显示和身份“背书”,包括企业荣誉和权威认证。从过程看,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一个“厚化—互补”相组合的过程。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视角的创新,即为外来者劣势现象增添了组织身份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深化和补充了已有理论视角:一方面,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打开了外来者劣势形成过程的“黑箱”;另一方面,从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视角探究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过程,为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开展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具有启示意义。

崔京淑[2](2016)在《中韩FTA背景下中韩铁路轮渡的韩方需求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国和韩国两国达成"一带一路"和韩国"欧亚倡议"共同发展的战略蓝图。随之,韩国为此做出重大物流改革,提出了引入中韩铁路轮渡方案,并从2016年开始积极推进实施。铁路轮渡(Train Ferry)是港口与船舶直接用铁道连接,不需要转运,而是运用Roll On/Roll Off方式直接装载带有可以装卸设计的船舶。铁路轮渡是海上运输和铁路运输相结合的海陆复合运输方式。渡轮上修有铁道,火车可从陆地的铁道开进渡轮的铁道,然后乘船过海。因此,铁路轮渡也被叫做海上铁道。中韩铁路轮渡是作为中国与韩国之间连接黄海的海上轨道,与中国一带一路的陆上丝绸之路相连接,也叫做"黄海的丝绸之路"。如果中韩铁路轮渡能够投入建设,连接中国烟台港口和韩国平泽港口之间的460km运输线路将投入运营。关于中韩铁路轮渡建设的双边谈判持续已久。自1998年设想正式提出后,中国对铁路轮渡可行性进行了持续研究并在国内建立了三条铁路轮渡线路,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对中韩铁路轮渡项目的推进具有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韩国自1998年到2004年虽然对中韩铁路轮渡项目的构想也经过激烈的讨论,但是由于韩国南北关系的政治问题,2004年,韩国决定放弃铁路轮渡项目,原因是该项目缺乏经济可行性。然而,韩国关于中韩铁路轮渡必要性的研究并没有间断,2015年,韩国政府决定认真评估这个项目。事实上,在韩国国内关于中韩铁路轮渡的研究大多数是政府主管的研究机构进行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具体的业务问题方面,如流量预测、成本效益分析、价格弹性分析等。在中国和韩国,关于上述主题以外的其他方面的学术研究较少。本研究参考了目前有关中韩铁路轮渡的多方面的学术研究观点,以现有研究未提及的问题作为研究出发点,即从运输方式的需求者角度进行研究。本研究分为三部分,首先,立足于探索国际运输方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不仅讨论了项目现有的经济性,而且从宏观层面重新研究了中韩铁路轮渡的必要性。其次,选定中韩贸易运输方式的使用者发货人(shipper)为对象进行调研并统计分析所确定的关键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中韩铁路轮渡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为项目建成后的成功运营以及政府制定政策建言献策。为实现铁路轮渡及中韩铁路轮渡的综合目标,本研究全面回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网上关于铁路渡船和中韩铁路轮渡的信息资料等。为达成第二个研究目标,本研究以先行研究为基础,得出运输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研究假设以检验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根据合理性选择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和计划行动理论(TPB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得出观测变量(Observed Variable),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进行研究。首先通过SPSS 23.0进行因子因素,验证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此基础上,运用AMOS 23.0将测定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带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检验假设并提出分析结果。作为中韩两国之间一种重要的国际运输方式,中韩铁路轮渡的成功构建和运营将对两国物流运输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从使用者角度分析了中韩铁路轮渡,并得到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该研究结论为中韩铁路轮渡的运营战略和政府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客观依据。重要的是,本研究作为中韩铁轮渡研究中的空白,运用新视角在经营学观点上进行实证研究,为中韩两国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艳[3](2016)在《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联盟改进方案研究》文中认为集装箱运输作为国际运输中历史悠久、运输量大以及成本低廉的运输方式,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运输方式。现阶段国际集装箱航运运输的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已经比较成熟,国际航运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加之近年来欧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燃油、造船等成本的不断攀升,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出现了整体变冷的趋势。面对不利的市场环境,航运企业的战略转型迫在眉睫,大联盟的整合时代正在到来,全球前二十家班轮公司纷纷寻找伙伴组合战略联盟,CKHY,G6,2M,O3等联盟陆续横空出世。M集装箱航运公司是一家全球性大型集装箱航运公司,世界排名前十之内。M航运公司在此背景下也面临新的改善经营,提高利润等多重困难。本文首先介绍了集装箱航运联盟等相关现状以及当前行业内联盟模式的发展情况。随后介绍M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经营特点,尤其是公司目前面临的一些经营问题和已经采取了的一些改善措施及成效。再结合M航运公司自身的特征,当前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发展概况以及发展趋势,围绕M集装箱船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利用了 SWOT分析方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方法进行具体分析,并进一步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梳理归纳了 M航运公司自身的优势和略势,最终确定了公司在此情况下,应采取参加航运联盟的策略来改善经营,并提出了部分改善措施。随后详细描述了公司战略联盟策略的选择、实施过程及联盟的实施分析和绩效分析,总结得出联盟经营是有利于现阶段航运企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指出联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维护和不断改进。为M航运公司制定和完善后期的进一步方案做基础。

张庚祎[4](2015)在《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近些年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国际第三方物流行业领军人物之一的得斯威物流公司很早就开始实施了国际化战略,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已经成为了一家可以为客户提供全球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本文先对得斯威物流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首先运用PEST分析法分析了得斯威物流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然后又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分析了得斯威物流所处的行业环境,再用SWOT矩阵提出了四种战略方案,结合公司的愿景和使命确定了扩大市场份额,抓住市场机遇,扩大企业规模的全面发展战略。总战略上使用一体化,多元化战略,竞争战略中采用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把战略的实施分为了三个阶段,先通过并购等方式进行国际物流网络的扩张,在进行仓储的布局,最后进军新型的电子商务行业。并对应每个阶段从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保障措施。通过对得斯威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希望能够对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借鉴意义,使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抓住当前我国制造业寻求变革,正在走出去的机遇,也尽快的实现国际化。

钟庆源[5](2014)在《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低迷,港口作为影响整个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竞争越来越激烈。J公司自2004年开港以来,以快速的发展吸引了全球物流人的眼球,2013年J公司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000万TEU,并正在进行扩能建设。J公司如何抓住快速发展的大好机遇,制定战略、采取措施、面对竞争,研究和制定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通过驳船运输业务的发展来进一步提升J公司竞争力,引导更多内外贸集装箱货源经J公司进出口,从而将J公司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的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对广州港以及广州市都至关重要。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阐述了近年来J公司内外贸集装箱业务的发展、航线开辟,并对J公司主导的穿梭巴士运输网络进行研究,指出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存在的问题。同时,利用波特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研究比较了J公司与深圳港、香港三地的驳船运输业务的优劣和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对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SWOT分析。并运用管理学中的IFE、EFE矩阵对内外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指出J公司在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选择时应在强化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劣势,充分利用有利的机会并想方设法避开不利的威胁,以提高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促进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通过以上论述,文章找出了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具有地理优势、成本优势、定班、定价、码头主导等优势;但也存在垄断缺陷、部分地区集装箱中转存在问题、驳船运输业务市场不够成熟、口岸环境不够完善、J公司未主导推动内贸驳船运输业务等劣势;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客户议价能力也很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的经营压力。为解决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挥其驳船运输业务的竞争优势,改进劣势,文章提出了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并提出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三大发展战略:打造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品牌战略;建设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合作联盟战略;开展驳船运输业务多元化战略。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五项保障措施。

李鹏[6](2010)在《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太平洋航线是环太平洋地区经济圈的重要运输通道,尤其是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重要贸易通道,是国际集装箱运输的主要航线。它不仅具有国际集装箱运输各航线的普遍特点,还具有相对独特的形态和特征。由于该航线地位突出,特征明显,对研究国际集装箱运输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然而,以往针对该航线的专门分析文章较少,加上近年来该航线及经济变化情况较多,因此,目前针对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分析及对策方法的研究便非常有必要了。不论是以前还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太平洋地区无疑是全球的经济贸易的中心,尤其是亚洲地区,虽然在始于2007年的经济危机中深受打击,但是这个区域已经在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经济中心,而且这种趋势在本世纪将会继续。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太平洋航线在国际集装箱运输业中所占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强。本文试图对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的主要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和方案,但由于在信息搜集等方面的限制,本文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得出有效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黄睿[7](2010)在《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因素。由于现有的物流技术已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这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对业务信息进行处理、对信息管理进行设计、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规划,成为物流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现就职于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中海),作为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之一,在文中以成都中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为案例进行探讨。论文首先从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引出了国内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了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为成都中海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系统地论述了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指出功能强大、完善实用的信息系统对提高国内中小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以及减少物流中间环节和节约物流成本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上述基础上,论文简单介绍中海集运的概况,描述了成都物流行业现状,并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分析外部竞争环境对成都中海所提出的挑战,通过审视成都中海自身的优劣,提出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应对挑战的重要途径,希望通过系统建设为成都中海未来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论文进一步从主观因素、客观条件以及利益需求分析等多方面出发,对成都中海建设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在研究物流信息系统战略目标及总体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系统建设的策略、方法以及系统架构和实施步骤,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成都中海如何建设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论文阐述了成都中海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效果,并就如何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希望本文能够对物流企业和中小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周长海[8](2009)在《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运国际货运代理行业是一个成熟的产业,市场化程度高,进入壁垒不高。而且我国加入WTO后,货运代理等服务市场逐步放开,国外的跨国公司凭借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理方式与运作技术,纷纷抢滩中国外贸运输市场,货运代理市场呈现出空前激烈的竞争态势。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逐步恶化,引起全球经济和世界贸易滑坡,航运市场的寒流对青岛海运货运代理企业的发展更为不利。随着青岛外贸环境恶化,青岛货代市场出现以下新情况:(1)产能过剩。不少海运货代客户倒闭,客户弃货,甚至大量的弃货堆积并产生法律纠纷,运费收不回来,导致部分货代企业没有业务可做。(2)恶性竞争更为严重。海运货代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本来利润就不高,受经济危机影响,在市场运作中,货代公司互相压价,价格战愈演愈烈。(3)由于企业货源减少,而不少海运货代企业无法承受巨大的劳动成本,一部分企业采取裁员、降薪等方式应对危机。特别大部分中小海运货代企业由于规模小,实力较弱,公司业务量下降较快,甚至面临生死考验。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作为青岛中小货运代理公司的典型代表,在以上背景下应该怎样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经济形势,应该采取何种发展战略?怎样实施这些战略?这将决定W公司能否继续生存和发展。为使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在复杂恶劣的经济形势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为其决策提供可参考性方案。本文就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成长性、经营业务、财务状况、人力状况、企业文化几个方面分析了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现状,其后从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两个方面分析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法对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分析。最后,确定W国际物流公司应实施低成本战略,市场细分战略,联合合作策略,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来应对不利的市场环境。鉴于当前经济形势特殊性,本论文既有应对当前局面的短期视角,又具有保持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光。

蔡泽华[9](2009)在《中国海运集团并购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的加速发展,国际海运业加快了集约化进程。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际海运业掀起了大规模的并购浪潮。航运业关系到我国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近年来国外航运企业纷纷进入我国航运市场,对我国航运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本文通过对目前排名国内第二大的航运企业——中国海运集团并购问题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策略,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能为提高国内航运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维护国民经济命脉抛砖引玉。本文从航运业并购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航运业并购产生的必然性,然后结合中国海运集团的“航运主业做强做大,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中国海运集团必须实施并购。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海运实施并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目标企业选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资金支付方式选择、并购后企业整合。最后本文研究了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系统环境中政府支持、法律环境、配套政策、资本市场、中介职能和就业问题的一些不足。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比较透彻地分析了航运业并购产生的必然性,即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现代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航运厂商博弈的理性选择。二是结合了航运业和中国海运集团的实际情况,研究了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研究了并购后企业整合中需要注意的人力资源整合、信息系统整合、经营整合以及文化整合问题,有助于企业减少并购风险,提高并购效果。

吴欣荣[10](2009)在《中美防扩散合作研究 ——以集装箱安全倡议(CSI)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安全是一国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一个国家所面临的永恒课题。冷战后,美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随之调整。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威胁,美国在延续冷战时期原有国家安全政策的同时,不断调整防扩散的政策和战略,将其提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的高度。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政策也从单一的不扩散向“既防也反”的政策转变。在国际防扩散机制建设和地区防扩散问题解决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自“9.11”事件后,美国政府从多方位审视国家安全防护机制,试图把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2002年10月,美国出台“集装箱安全倡议”(CSI),并已经陆续在全球58个港口实施,以保护航运安全,打击海上恐怖活动,保证安全措施覆盖每个集装箱。CSI是海上贸易发展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产物,CSI作为美国防扩散政策的主要措施之一,美国力图阻断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通过集装箱传播的这一渠道,把威胁控制在萌芽状态,把产生于航运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胁控制在美国本土以外。CSI是美国与他国防扩散合作的具体表现。然而,从CSI的产生实质和执行过程来分析,则为全球化发展的必然和美国霸权政治的反映,也由此出现了防扩散合作与国家主权让渡的矛盾。因此,在对待CSI的问题上,国际上存在着抵制、冷漠、合作的不同态度。我国采取了积极响应参与的态度,香港港、上海港、深圳港、台湾高雄港都陆续加入了“集装箱安全倡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认为,对于中美两国来说,CSI是两国防扩散合作的有力体现,也是两国寻求合作安全、实现共赢的有益尝试。中美关系在防扩散问题上有过很多成功的合作,也存在一些分歧和冲突,由于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合作潜力很大,近年来中美在防扩散问题上的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亮点。CSI作为中美防扩散合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拟以CSI作为切入点,通过美国的“防扩散”政策以及“安全困境”、“合作安全”对CSI产生实质的分析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点,从CSI在我国港口的实施情况到效果评析进行论述,研究中美在防扩散领域,尤其是集装箱安全方面的合作与实践,探讨CSI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并对CSI的未来进行展望。

二、中海要向全球承运人目标进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海要向全球承运人目标进军(论文提纲范文)

(1)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关键构念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关键构念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检索
        2.1.1 文献检索过程和结果
        2.1.2 学术发展趋势
    2.2 外来者劣势研究综述
        2.2.1 外来者劣势的构成
        2.2.2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2.2.3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理论视角
        2.2.4 研究不足
    2.3 组织身份研究综述
        2.3.1 组织身份的内涵和维度
        2.3.2 组织身份的持久性和动态性
        2.3.3 组织身份变革
        2.3.4 内部身份、外部身份以及组织形象
        2.3.5 研究不足
    2.4 意义给赋研究综述
        2.4.1 意义给赋的目的和主体
        2.4.2 意义给赋的策略
        2.4.3 意义给赋与意义建构
        2.4.4 研究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3.1 研究方法选择
        3.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3.1.2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
        3.2.1 目标东道国选择
        3.2.2 目标企业选择
        3.2.3 案例企业简要描述
    3.3 数据收集
        3.3.1 档案数据
        3.3.2 访谈数据
    3.4 数据分析过程
        3.4.1 组织身份审计
        3.4.2 案例内分析
        3.4.3 跨案例分析
    3.5 效度和信度保障
第4章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4.1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2 信息不对称、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3 组织身份冲突、模糊与组织身份合法性
    4.4 组织身份合法性与外来者劣势
    4.5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4.5.1 理论模型构建
        4.5.2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5.3 信息不对称与组织身份模糊
        4.5.4 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5.5 组织身份合法性
        4.5.6 外来者劣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
    5.1 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1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2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3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模式
    5.2 组织身份变革的过程
        5.2.1 序贯过程
        5.2.2 互补过程
        5.2.3 变革时间
    5.3 组织身份变革的结果
        5.3.1 变革前后的身份比较
        5.3.2 组织身份合法性
        5.3.3 竞争优势
    5.4 组织身份变革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5.4.1 理论模型构建
        5.4.2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驱动因素
        5.4.3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
        5.4.4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
        5.4.5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
        5.4.6 三种身份变革模式的比较
        5.4.7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速度和频率
        5.4.8 组织身份变革、组织身份合法性及竞争优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
    6.1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
        6.1.1 “话语”机制
        6.1.2 “行为”机制
        6.1.3 “信号显示”机制
    6.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过程
        6.2.1 厚化过程
        6.2.2 互补过程
        6.2.3 “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3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结果
        6.3.1 组织身份意义建构与意义重建
        6.3.2 克服外来者劣势
    6.4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6.4.1 理论模型构建
        6.4.2 “话语”机制
        6.4.3 “行为”机制
        6.4.4 “信号显示”机制
        6.4.5 意义给赋的“话语—行为—信号”三支柱模型
        6.4.6 意义给赋的“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4.7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与外来者劣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7.1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1 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2 认知与行为视角
    7.2 组织身份视角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
        7.2.1 与制度理论视角的比较
        7.2.2 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比较
        7.2.3 与社会网络视角的比较
    7.3 理论边界
        7.3.1 理论适用范围
        7.3.2 跨国情境与国内情境的比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3.1 组织身份变革的管理启示
        8.3.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管理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组织身份审计结果
    附录B: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和副范畴
    附录C: 案例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图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2)中韩FTA背景下中韩铁路轮渡的韩方需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3 研究构成
第二章 铁路轮渡和中韩铁路轮渡的相关概念综述
    2.1 铁路轮渡的概况
        2.1.1 铁路轮渡的意义
        2.1.2 铁路轮渡的历史
        2.1.3 铁路轮渡的特征与运营条件
        2.1.4 铁路轮渡的类型
        2.1.5 烟大铁路轮渡的事例
    2.2 中韩铁路轮渡的概况
        2.2.1 中韩铁路轮渡的商谈过程
        2.2.2 中韩铁路理论度的可行性、经济性评价
        2.2.3 中韩铁路轮渡的建设问题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3.1 铁路轮渡的相关文献综述
        3.1.1 国内文献
        3.1.2 国内文献
    3.2 国际运输手段选择的相关文献综述
        3.2.1 国内文献
        3.2.2 国外文献
第四章 中韩铁路轮渡的需求与选择意图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与变量
        4.1.1 研究对象
        4.1.2 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4.2 研究模型与假设
        4.2.1 研究模型设计
        4.2.2 研究假设
    4.3 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方法
        4.3.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4.3.2 结构方程模型的特征
        4.3.3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步骤
        4.3.4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
        4.3.5 结构方程模型的适配度
第五章 研究分析结果
    5.1 样本的特征
    5.2 对中韩铁路轮渡的认知和关心程度分析
    5.3 对中韩铁路轮渡的必要性的认知程度分析
        5.3.1 中韩FTA的贸易量扩大的需求
        5.3.2 作为环保运输方式的需求
        5.3.3 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需求
        5.3.4 陆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活用携手韩国欧亚计划政策的需求
    5.4 信度与效度
    5.5 测定模型的分析结果
    5.6 结构模型的分析结果与假设验证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及之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3)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联盟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写作思路
第2章 航运联盟和航运市场的相关概述
    2.1 航运联盟的产生和发展
        2.1.1 航运联盟的概述
        2.1.2 航运联盟的兴起与发展
    2.2 航运联盟的动因
    2.3 集装箱航运联盟的主要形式
    2.4 集装箱航运市场的现状
第3章 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现状分析
    3.1 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概述
        3.1.1 发展历程
        3.1.2 经营特色和组织架构
        3.1.3 经营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3.1.4 已实施的改善措施
    3.2 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环境分析
        3.2.2 经济环境分析
        3.2.3 社会环境分析
        3.2.4 技术环境分析
    3.3 M航运公司的竞争环境分析
        3.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3 潜在的新进入者
        3.3.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3.5 行业内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3.4 M航运公司的SWOT分析
        3.4.1 优势
        3.4.2 劣势
        3.4.3 机会
        3.4.4 挑战
第4章 M航运公司应对联盟模式竞争的改进方案
    4.1 联盟改进方案的确立
    4.2 航运联盟的选择
        4.2.1 成员的选择
        4.2.2 运营模式的选择
        4.2.3 航线的的选择
    4.3 联盟的实施方案
        4.3.1 舱位共享及联合派船的实施细则
        4.3.2 联盟下的航线运营
    4.4 改善措施
        4.4.1 合作策略
        4.4.2 营销策略
        4.4.3 人员策略
第5章 联盟方案的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5.1 联盟方案的实施保障
        5.1.1 加强成本控制
        5.1.2 强化制度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5.1.3 完善公司财务保障体系
    5.2 M公司在战略合作中的绩效分析
        5.2.1 市场的整体状况
        5.2.2 M公司的绩效分析
    5.3 航运联盟的局限性分析与改善建议
        5.3.1 航运联盟的局限性分析
        5.3.2 改善建议
    5.4 航运联盟的维护和风险防范
        5.4.1 航运联盟的维护
        5.4.2 航运联盟的风险防范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主要学术研究成果

(4)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国际物流
        2.1.1 物流的概念
        2.1.2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2.1.3 国际物流概念
    2.2 战略管理
        2.2.1 战略管理概念
        2.2.2 战略管理术语
第3章 得斯威物流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3.1 得斯威物流公司企业概况
        3.1.1 公司业务范围
        3.1.2 得斯威发展历程
        3.1.3 得斯威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3.2 外部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3.2.2 行业环境分析
    3.3 内部环境分析
        3.3.1 关键内部能力分析
        3.3.2 内部资源分析
    3.4 得斯威物流公司SWOT分析
        3.4.1 优势与劣势
        3.4.2 机会与威胁
        3.4.3 SWOT战略匹配
第4章 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4.1 得斯威物流公司战略目标
        4.1.1 得斯威物流公司的愿景和使命
        4.1.2 得斯威物流公司的战略定位
        4.1.3 得斯威物流公司的战略目标
    4.2 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4.2.1 公司层战略
        4.2.2 竞争战略
第5章 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
    5.2 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2.1 将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
        5.2.2 资源配置
        5.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 J公司基本情况
        2.1.1 J公司地理位置
        2.1.2 J 公司基本情况
        2.1.3 J公司的硬件设施设备
    2.2 J公司集装箱业务基本情况
        2.2.1 J公司内贸集装箱业务基本情况
        2.2.2 J公司外贸集装箱业务基本情况
    2.3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2.3.1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历程
        2.3.2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现状
    2.4 “穿梭巴士”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2.4.1 “穿梭巴士”业务发展历程
        2.4.2 “穿梭巴士”业务发展历程
    2.5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优劣分析
    3.1 J公司内部口岸通关环境分析
    3.2 J公司内部集疏运条件分析
    3.3 珠三角主要港口驳船运输业务发展竞争态势分析
        3.3.1 同业竞争对手分析
        3.3.2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3 替代品的威胁
        3.3.4 顾客的议价能力
        3.3.5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4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SWOT分析
    3.5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内部因素定量分析
    3.6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外部因素定量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功能定位及战略
    4.1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4.2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分析
    4.3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4.3.1 打造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品牌战略
        4.3.2 建设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合作联盟战略
        4.3.3 开展驳船运输业务多元化战略
    4.4 效果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5.1 做好驳船运输业务营销
        5.1.1 做好班轮公司营销
        5.1.2 做好直接客户营销
        5.1.3 做好货代公司营销
    5.2 建设先进的驳船运输业务信息系统
    5.3 加快驳船运输业务人才培养
    5.4 在政府和口岸单位的支持下创造良好口岸环境
        5.4.1 进一步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
        5.4.2 创造良好口岸环境
    5.5 做好外贸班轮航线引进工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概述
    1.1 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诞生与发展
        1.1.1 集装箱运输发展史
        1.1.2 集装箱运输出现的必然性
    1.2 集装箱运输的特点与优越性
        1.2.1 集装箱运输是实现全机械化作业的高效运输方式
        1.2.2 集装箱运输适合实现组织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
        1.2.3 集装箱运输能大大提高运输质量
        1.2.4 集装箱运输能大大降低运输成本
    1.3 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
        1.3.1 集装箱化比重不断增加
        1.3.2 世界主要各港集装箱年吞吐量不断提高
        1.3.3 世界集装箱船队不断发展壮大
        1.3.4 集装箱船公司向大型化发展
        1.3.5 硬件与软件的成套技术日臻完善
第2章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
    2.1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概述
        2.1.1 太平洋航线
        2.1.2 太平洋航线的历史
        2.1.3 太平洋周边经济概况
    2.2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的形态与特征
        2.2.1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的形态
        2.2.2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的特征
    2.3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供给与需求分析
    2.4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竞争形势与所面临的问题
        2.4.1 竞争形势
        2.4.2 面临的问题
第3章 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预测
    3.1 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量预测方法的概述
        3.1.1 时间序列预测法
        3.1.2 因果分析法
        3.1.3 趋势分析法
    3.2 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量预测
        3.2.1 时间序列预测法预测
        3.2.2 因果分析法预测
        3.2.3 趋势分析法预测
        3.2.4 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量预测结果
    3.3 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船队运力预测
第4章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简介及规划
    4.1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发展历史
    4.2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现状
        4.2.1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设置
        4.2.2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市场现状
    4.3 基于中海视角对世界集装箱运输发展趋势分析
        4.3.1 集装箱运输将稳步而持续发展
        4.3.2 船舶的大型化与基础设施的完善化
        4.3.3 集装箱港口向大型化、深水化方向发展
        4.3.4 港口的中转作用日益突出
        4.3.5 多式联运和物流将日臻完善
        4.3.6 班轮公司将呈全球联运化趋势
        4.3.7 信息管理实现现代化
    4.4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未来发展规划
        4.4.1 保证充足舱位供给量
        4.4.2 灵活制定运价,紧跟市场步伐
        4.4.3 围绕集装箱主业,整合相关产业
        4.4.4 加大航线合作力度,实现航线效益最大化
        4.4.5 提高企业核心创新力
第5章 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国际集装箱市场对策
    5.1 价格对策
        5.1.1 运价的制定
        5.1.2 努力提高运价,维持船公司的正常业务
        5.1.3 价格战对航运市场的影响
    5.2 经营对策
        5.2.1 应对激烈竞争,加强联营与合作
        5.2.2 中海集运积极应对经济危机
        5.2.3 班轮公司应加强与货代和货主联盟建立关系
        5.2.4 中国海关新舱单系统对航运的影响
    5.3 物流对策
        5.3.1 坚持物流服务主业
        5.3.2 积极探索散改集物流运输模式
        5.3.3 拓展航运第三方物流业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7)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
    第二节 论文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论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论文研究意义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
    第一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一、物流信息化发展概况
        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第二节 国内外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一、国外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状况
        二、国内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状况
    第三节 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第三章 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物流信息系统开发背景
    第一节 成都物流行业现状
        一、成都物流通道概况
        二、成都物流业发展规划
        三、成都物流业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概况
        一、中国海运集团简介
        二、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简介
    第三节 运用SWOT分析成都中海现状
        一、竞争优势(Strength)
        二、竞争劣势(Weakness)
        三、机会(Opportunity)
        四、威胁(Threat)
        五、分析结论
第四章 成都中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能够加快信息交流的速度
        二、能够有效集成信息流、操作流程和资金流
        三、能够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四、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应对市场竞争
    第二节 系统建设的可行性
        一、公司高层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决心
        二、成都中海已具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客观条件
        三、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符合多方利益
第五章 成都中海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
    第一节 系统建设目标
        一、建立扁平化的管理体系
        二、建立完整统一的数据库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四、建立办公自动化和管理自动控制系统
        五、建立能够持续优化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系统建设策略
        一、可选策略分析
        二、建设策略的选择
    第三节 系统开发方法
        一、主要开发方法
        二、开发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设计过程
        二、技术架构
        三、业务架构
    第五节 系统实施步骤
        一、硬件配置和网络系统建立
        二、建立数据库
        三、程序设计
        四、人员培训
        五、数据转换
        六、系统测试
        七、系统试运行
        八、管理及维护
第六章 成都中海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效果及建议
    第一节 系统建设的效果
        一、提高了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司运行能力
        二、拓展了公司业务
        三、规范了业务流程,降低了成本
        四、树立了公司的形象、打造了公司品牌
    第二节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自身需求
        二、领导重视
        三、要有较好的管理基础
        四、重视人力资源
        五、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文的研究结构和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贡献与不足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
        2.1.1 企业战略的定义
        2.1.2 企业战略管理的内容
        2.1.3 企业战略定位的理论与方法
    2.2 企业竞争战略
        2.2.1 三大基本战略的特点分析
        2.2.2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不同实施条件
        2.2.3 三种竞争战略面临的不同风险
    2.3 货运代理概述
        2.3.1 国际货运代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国际货运代理的作用和职能
        2.3.3 我国货运代理的发展历程
        2.3.4 货运代理公司与船公司的关系
    2.4 第三方物流概述
        2.4.1 第三方物流的定义
        2.4.2 第三方物流的特征
        2.4.3 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的关系
3 W国际货代公司现状分析
    3.1 W公司经营现状
        3.1.1 成长性分析
        3.1.2 经营业务分析
        3.1.3 财务状况分析
        3.1.4 人力资源分析
        3.1.5 企业文化分析
    3.2 W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3.2.1 W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
4 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面临的外部环境分析
    4.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4.1.1 国内宏观环境分析
        4.1.2 国际经贸环境分析
    4.2 行业环境分析
        4.2.1 海运市场分析
        4.2.2 青岛货代分析
5 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战略分析与战略选择
    5.1 W公司战略分析
        5.1.1 波特五力分析
        5.1.2 SWOT分析
    5.2 W国际货运代理公司战略选择
        5.2.1 低成本战略
        5.2.2 细分市场市场战略
        5.2.3 联合合作策略
        5.2.4 创新战略
        5.2.5 实施人才战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国海运集团并购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并购理论综述
    1.1 并购定义
    1.2 并购动机
    1.3 并购分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航运业并购的现状和特点
    2.1 航运业并购现状
    2.2 航运业并购特点
第三章 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的必要性
    3.1 经济全球化客观要求航运企业进行并购
        3.1.1 并购将有助于航运企业扩大市场空间
        3.1.2 并购有助于企业多元化,抵御航运周期性波动
        3.1.3 并购有助于增强国内航运企业竞争力
    3.2 现代物流发展客观要求航运企业进行并购
        3.2.1 航运企业转型的需要
        3.2.2 承担全球承运人角色的要求
    3.3 从博弈论的角度看航运企业并购的必然趋势
        3.3.1 寡占的市场结构
        3.3.2 寡占市场结构中厂商的博弈
    3.4 中国海运集团的发展现状及战略
        3.4.1 发展历史
        3.4.2 发展现状
        3.4.3 发展战略
    3.5 中国海运集团发展面临的机遇和不确定性
        3.5.1 我国和全球宏观层面上的发展机遇
        3.5.2 面临的主要问题
        3.5.3 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的条件及策略
    4.1 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的有利条件
    4.2 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的策略
第五章 中国海运集团并购操作中的若干问题
    5.1 目标企业选择
    5.2 目标企业价值评估
    5.3 资金支付方式选择
    5.4 并购后企业整合
        5.4.1 航运业并购后整合特点
        5.4.2 中国海运集团并购后整合
第六章 中国海运集团实施并购的系统环境
    6.1 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并购的扶持力度
    6.2 完善并购的法律体系
    6.3 完善并购配套政策
    6.4 加强国内资本市场建设
    6.5 提升和发挥并购中介职能
    6.6 妥善解决并购后的就业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美防扩散合作研究 ——以集装箱安全倡议(CSI)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问题的由来和选题的意义
    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途径与方法
第一部分 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的演变
    一、防扩散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
        1、冷战结束前后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2、防扩散政策带来的战略利益
    二、冷战后美国防扩散政策的演变背景
        1、美国新的核不扩散战略的基础
        2、安全形势和安全观改变
        3、传统的不扩散体制的缺陷
    三、美国防、反结合的防扩散政策的形成过程
        1、克林顿政府时期
        2、小布什政府时期
第二部分 CSI—美国防扩散的重要内容
    一、集装箱安全倡议(CSI)的历史演变
        1、恐怖活动威胁海运集装箱运输安全
        2、CSI产生的过程
        3、CSI与美国的防扩散政策
    二、CSI形成的相关政策法规
        1、船舶抵港前96小时申报规则
        2、提前24小时申报舱单规则
        3、海关-商界反恐伙伴计划(C-TPAT)
    三、美国CSI同国际社会的关系
        1、CSI与国际合作的现状
        2、CSI面临的支持与挑战
第三部分 CSI产生的实质及其对国家主权安全的影响
    一、CSI产生的实质
        1、美国霸权下的被迫妥协
        2、国际防扩散体系与"安全困境"
        3、国际防扩散体系与"合作安全"
    二、从CSI看全球化时代的主权与安全
        1、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2、全球化时代的新国家主权观和安全观
        3、从CSI看中美主权合作
第四部分 中美CSI合作的基础和前景
    一、中美防扩散合作的历史沿革
        1、中国的防扩散政策的演变
        2、中美防扩散安全领域的合作
    二、中美关于CSI合作的基础
        1、CSI在中国的合作
        2、我国参与的海事反恐的双边条约和国际条约
        3、我国海事反恐法律体系领域的不足
    三、中美CSI合作的前景分析
        1、倡导新国家主权观下的双(多)边合作安全
        2、完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
        3、港口安保工作的技术交流与更新
    四、CSI对中美防扩散合作的意义和展望
注释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中海要向全球承运人目标进军(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D]. 杨勃. 东北大学, 2017(08)
  • [2]中韩FTA背景下中韩铁路轮渡的韩方需求分析[D]. 崔京淑.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3]M集装箱航运公司的联盟改进方案研究[D]. 杨艳. 天津财经大学, 2016(11)
  • [4]得斯威物流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庚祎. 天津财经大学, 2015(08)
  • [5]J公司驳船运输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钟庆源.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中海集运太平洋航线集装箱运输市场对策研究[D]. 李鹏. 大连海事大学, 2010(02)
  • [7]中海集运成都分公司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D]. 黄睿.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6)
  • [8]青岛W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周长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2)
  • [9]中国海运集团并购若干问题研究[D]. 蔡泽华. 复旦大学, 2009(S1)
  • [10]中美防扩散合作研究 ——以集装箱安全倡议(CSI)为例[D]. 吴欣荣. 复旦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中海进军全球承运人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