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辨证论治体会

高血压辨证论治体会

一、高血压病辨治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毛小静[1](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初探王行宽高血压病辨治规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王行宽教授诊治的高血压病病例资料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以探究王行宽教授诊疗高血压病的辨治规律。方法:收集近3年来以高血压病就诊于王行宽教授门诊的患者病案共183份,将病案资料中医术语规范后,将病例信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利用软件中的描述性统计及数据分析功能挖掘其辨证论治及遣方用药规律。结果:(1)症状、舌脉:以头晕、夜寐不谧、口干、腰痛、颈胀、目眩、夜尿频、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为主;(2)病位:主要与五脏相关,与肝、肾关系最密切;(3)病机:主要包括肝阳偏亢、肝肾亏虚、肝胆失疏、督脉失利等;(4)治则治法:以益肾平肝、平肝潜阳、疏通督脉等为主。(5)用药:多用甘寒之品,归肝、肾经为主,常用药物主要有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山茱萸、山药、茯神、熟地黄、泽泻等,药物均采用常规剂量。(6)处方:最常用平肝煎、六味地黄丸、生脉陷胸汤、葛根姜黄散等方。(7)组方规律:关联规则较高的核心组合如天麻、钩藤、石决明、白蒺藜、山药、熟地黄、山茱萸、泽泻、茯神。(8)新方分析:提取潜在新方组合9组,如山茱萸-茯苓-泽泻-柴胡-牡丹皮-牛膝等。结论:高血压病以“肝肾亏虚、肝阳偏亢”为核心病机,益肾平肝为基本治法,王老治疗高血压病用药喜用甘寒,善用平肝煎、六味地黄汤等方药补虚泻实。

郑丰杰[2](2016)在《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刘景源教授是着名温病学专家,着有《刘景源温病学讲稿》、《温病条辨通俗讲话》、《温病经典品读》等专着8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已四十六年。刘师曾就读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期间,聆听祝谌予、刘渡舟、王锦之、程士德、周信有、印会河等名师授课,奠定了坚实的中医学基础。196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温病学和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深受学生欢迎。刘师博览群书,学识广博。临床上善于抓主症,辨病机,合方施治而无门户之见。本论文主要从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主要学术思想以及刘景源老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三方面研究和总结其临床经验。第一部分——刘景源老师的学术思想渊源首先介绍了刘景源老师的生平经历和主要着述,进而从“师从名家,继承创新”“精读经典,灵活变通”和“博采众长,集思广益”三个方面梳理了其学术思想渊源和临床经验形成过程,总结了其学术特色。第二部分——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首先总体概述了刘景源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而从温病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总结两个方面总结了其学术经验和临床特色。其一、温病学学术思想:从温热病和湿热病两个方面,分别解读了刘景源教授的温病学治学理论和特色,即认为卫气营血辨证的核心是气血辨证,主张以卫气营血辨证辨治温热病,辨治过程重视给邪气找出路;用三焦辨证辨治湿热病,擅长应用分消走泄法。其二、辨治临床常见病、疑难病的经验总结:归纳分析了刘景源老师对胃脘痛、胸痹、功能性便秘、泄泻、咳喘、失眠、尿路结石、Ⅱ型糖尿病、高血压病、乳腺增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痤疮共12个病种的理论认识和辨证论治经验。第三部分——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选择明确诊断为胸痹心痛、经刘景源老师诊治、确有疗效的门诊病案279例,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分析系统,对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以总结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的中医辨证论治特点和处方用药规律。研究发现:(1)频次分析表明,刘景源教授治疗胸痹心痛最常用的19味中药是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川芎、党参、茯苓(或茯神)、生姜、枳实、瓜萎皮(或全瓜萎)、红花、麦冬、五味子、杏仁、白术(或炒白术)、陈皮、砂仁、檀香、丹参。以性辛温,归脾、肺、胃、心、肝经药物为主。(2)通过用药模式和关键药物分析,总结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关键药物10味,分别是党参、炙甘草、桂枝、清半夏、薤白、白术、枳实、茯苓、川芎、麦冬,与“用药频次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通过用药模式分析发现刘景源老师治疗胸痹心痛常通补兼施,通则以桂枝通心阳,清半夏、薤白化痰祛浊,枳实、川芎行气活血;补则常用党参、麦冬、白术、黄芪、炙甘草等健脾益气,养阴生津。(3)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党参、麦冬、五味子,瓜蒌皮(或瓜蒌)、薤白、清半夏,瓜蒌皮(或瓜蒌)、桂枝、清半夏,川芎、红花,四个组合内药物和组合外药物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反映了刘景源老师临床辨证治疗胸痹心痛常用补益心气、宣通阳气的治法,体现了其重视胸痹心痛证属本虚的学术思想;同时善用瓜蒌(或瓜萎皮)、清半夏,川芎、红花,豁痰化浊,活血化瘀,反映出刘师注重从痰浊、瘀血角度祛除标实的处方用药特点。(4)通过无监督熵层次的新方分析,挖掘出28个核心组合(或新处方),其中有化痰祛浊组合如竹茹薏苡仁胆南星藿香,有泻肺平喘组合葶苈子泽兰猪苓紫菀桑白皮麻黄地龙,炙甘草陈皮红花紫菀桑白皮地龙;有制酸行气止痛组合如海螵蛸吴茱萸煅瓦楞大腹皮,海螵蛸炒白芍吴茱萸黄连;有疏肝理气解郁组合如白芍杏仁当归柴胡薄荷香附;有益气养阴组合如麦冬炒白芍五味子党参红景天;有滋肾平肝组合如熟地黄山萸肉女贞子龟甲胶,黄芩川牛膝益母草决明子天麻;有健脾止泻组合,如炒山药莲子肉赤石脂石斛炒白术;有清热利咽组合如桔梗甘草白菊花牛蒡子;有散风止痛组合,如藁本白芷天麻细辛皂刺等。(5)证候类型频次分析表明刘师辨治胸痹心痛常分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胸阳不振、痰湿停聚等证型,其中以胸阳痹阻、痰瘀阻络、气阴两虚最为常见。(6)药-证-症网络分析表明:患者主要症状表现、证候类型与刘师用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如胸闷、心前区疼痛、气憋、气短、脉结代、苔白厚等→胸阳痹阻证→桂枝、清半夏、薤白、瓜蒌皮、枳实、丹参、红花、檀香、砂仁、杏仁等密切相关;但因中医证型常兼杂出现,药物功效也非唯一,故而“药-证-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未呈现出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网状关系。基于以上六个方面的数据结果,论文从“病名渊源”、“病因病机”和“治法方药”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总结挖掘出刘师辨治胸痹心痛的学术思想和组方用药规律:(1)病证范畴:胸痹包括心痛,其病位在心,与肺、脾(胃)、肾、肝等脏腑相关。其病症范畴不仅包括西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还包括其相关脏腑病变引起胸痹心痛的其他病症。(2)病因病机:本虚标实是胸痹心痛的病机。本虚主要为心肺气虚;标实则以痰饮阻滞、瘀血痹阻、气机不利最为常见。(3)治则治法:治当通补兼施,补有益心、补肺、健脾、补肾之分,通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和行气解郁之别;且应注意补法与通法的关系,或多补少通,或多通少补,或先补后通,或先通后补,灵活应用。(4)组方用药:常用生脉散加生黄芪、红景天补益心肺;常以瓜萎薤白半夏汤、冠心小Ⅱ号合丹参饮、橘枳姜汤或逍遥散等涤痰化饮、活血化瘀、理气解郁,共奏通阳宣痹之功。且精于方证相应,合方应用,创制通阳化浊饮未治疗胸痹心痛的基本处方,药有党参、麦冬、五味子、茯苓(或茯神)、生黄芪、红景天、桂枝、瓜萎(或瓜蒌皮)、薤白、清半夏、杏仁、橘皮、枳实、川芎、红花、丹参、檀香、砂仁等组成。

李艳梅[3](2015)在《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及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积极整理和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经验是发掘与传承中医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跟师临证,搜集张教授临床诊疗资料,并进行提炼,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升华为理论,用以指导后学者临床实践,对发展中医学,并使之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张继东教授是我省知名老中医药专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40余载,临证经验丰富,在多年的临床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治学经验和方法。本研究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倡导的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为契机,在跟师期间通过对张教授发表的论文、课题、着作、临证讲解等进行学习,和临床跟师笔记、月记、病案的整理归纳,对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渊源和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同时对老师学术思想特色进行总结。通过总结老师学术思想、学术经验,继承人受到启发,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该研究对张教授拟定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处方芩丹汤的临床疗效进行了验证和初步的机理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的结构改变。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为主。本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本病发病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过劳、先天禀赋等导致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张教授认为对高血压的辨治应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年龄段不同,体质不一样,病因病机特点也不一样。中青年人高血压病多为肝郁、肝火所致。病至老年,肝肾之阴受损,肝肾阴虚则肝阳上亢。老年人高血压日久,也可损及肾中阴阳,表现为肾之阴阳两虚,这也是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一个病机特点。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多脾胃虚弱,脾主运化,健运失司,则水湿不化,易于形成痰湿。另外,张教授在高血压病发病过程中比较重视瘀血阻络这一病机特点,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由于目前社会环境改变、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精神压力较大等因素,导致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较为常见,针对此证型高血压,张教授运用清热平肝、化瘀通络治疗方法,并组方芩丹汤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目的:1.通过综述历代医家对眩晕辨治,探讨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并对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进行总结。2.通过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总结,及学术思想特色总结,继承人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3.观察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的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浆TXB2、6-酮-PGF1α的影响,并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1.借助医学电子信息平台下载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医家及现代医家对眩晕认识,从而对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进行初步探讨;将代表张教授学术观点的课题、论文、着作阅读分析,并对跟师笔记、临症医案进行学习归纳,将张教授临证过程中对病例的分析讲解进行总结,从而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和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对张教授学术思想特点进行了提炼。2.通过学习和总结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学术思想,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继承人提出自己的体会和见解。3.将62例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采用芩丹汤、依那普利结合治疗,对照组单用依那普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对患者血压、临床症状和体征、血液流变学、血浆TXB2、6-酮-PGFla的影响。结果:1、总结了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和治疗高血压病眩晕的学术思想、学术思想特点及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受历代医家影响。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主张结合中医体质学说;同时对老年高血压病辨治比较重视瘀血阻络这一病机特点,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2、总结出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仁术救人、精勤敬业;顾护脾胃,重视脾胃升降;熟谙经方、知常达变;融汇诸家、兼收并蓄;辨证辨病、相互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3、对张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经验进行总结;张教授分析了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继承人对此进行了总结;对张教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思路进行总结;张教授针对高血压患者提出预防保健方面建议,继承人对此进行了总结。4、通过学习张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三个方面,第一:处于更年期的患者常有血压偏高现象,且不稳定,此年龄段的患者,往往肾精亏虚,天癸将竭,相火较旺,容易肝郁,学生针对此部分患者,考虑以补肾精、清相火、疏肝解郁之法治疗,方选二仙汤加减,疗效较好。第二: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提高疗效。第三:针药并用对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升高具有较好疗效。5、对62例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证候疗效试验组显效50%,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26.67%,总有效率66.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2)降压疗效试验组显效53.13%,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26.66%,总有效率73.33%。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别(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TXB2、6-酮-PGF1α均有改善,但试验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张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渊源受历代医家观点影响。同时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具有自己特点。第一,对高血压病眩晕辨治主张结合中医体质学说。第二,对老年高血压病眩晕辨治认为瘀血阻络是老年高血压病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其存在于老年高血压病的整个病理过程中,是本病显着的病机特点。2、总结出张教授学术思想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仁术救人、精勤敬业;顾护脾胃,重视脾胃升降;熟谙经方、知常达变;融汇诸家、兼收并蓄;辨证辨病、相互结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等。3、张教授将高血压病眩晕分为肝热血瘀、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肾精不足等五个类型进行论治。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分析认为,西药降压较快但是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不如中药,有的西药副作用大,给患者带来不适;中药降压慢,但是副作用小,改善症状较好。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尤其是脉压差较大的老年动脉硬化患者,张教授主张运用中药调理。张教授对高血压患者预防保健方面建议:保持情绪稳定;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坚持运动;合理饮食;积极治疗并发病;长期服药。4、通过学习张教授学术思想,继承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有三个方面,第一:处于更年期的患者常有血压偏高现象,且不稳定,此年龄段的患者,往往肾精亏虚,天癸将竭,相火较旺,容易肝郁,学生针对此部分患者,考虑以补肾精、清相火、疏肝解郁之法治疗,方选二仙汤加减,疗效较好。第二: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可与时间医学相结合,一日一次者,早晨7时左右服药,一日两次者早晨7时和下午4~5时服药效果较好。第三:针药并用对高血压患者即时血压升高具有较好疗效。5、对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观察发现:芩丹汤能明显改善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和血压,并能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患者血浆TXB2含量,升高6-酮-PGFla含量,降低T/P比值。其降压机制与芩丹汤能改善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患者血液粘稠度,调整出血、凝血失衡状态有关。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4](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认为

陈红梅[5](2021)在《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活跃肝气虚病机的文献、理论、临床等研究,确认该领域研究的瓶颈所在,为未来研究指明路向,推动肝气虚病机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促进肝气虚病机理论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方法 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搜集整理古今有关肝气虚的文献,挖掘整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肝气虚病机理论。结果 以溯源为基础,继以集成研究,对肝气、肝气虚概念进行界定,剖析肝“其脏最贵”及其主要生理学基础,剖析古代医籍少论肝气虚的原因,揭示与总结肝气虚的病因,并提出肝气虚临床诊断的参考要素。结论①肝气虚病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有着详实的古籍文献依据与丰富的临床实践依据。确认肝气虚病机理论,对于提高肝藏象乃至整个藏象学说的完整性,对于促进其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病证疗效的提高,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②当代肝藏象理论构建必须明确肝气为生理概念、肝气虚为病机概念,肝气定义的广义、狭义之分决定了肝气虚概念的广狭二义。但与肝藏血功能相对待,肝气即肝主疏泄功能,肝气虚即肝主疏泄功能减退。③肝主疏泄(狭义肝气)的生理效应具有其他四脏所无法比拟的广泛性、特殊性与重要性,它决定了肝气虚病机理论的突出重要价值。④古代医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病机以及当代有关研究举步维艰的原因主要来自肝脏系统理论的内部,与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特殊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研究“瓶颈”之所在,未来探索之路向。⑤对肝气虚病因的认识,在强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的基础上,应重视禀赋不足、年高久病、伐肝太过等因素的重要影响。⑥肝气虚的诊断是个难题,困难同样来自肝气疏泄生理效应、病理影响的广泛性、复杂性与特殊性。但原则上则宜依据气虚的共有症状和肝脏系统特异性定位症状两个方面做出判断。

钟鸣书[6](2021)在《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导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以期丰富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理论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血压的中医诊治水平。方式:通过查阅相关古文献及期刊论文,对历代医家论述有关高血压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收集导师临床治疗高血压的经典临床案例,进行记录、分析、研究,结合导师团队发表的相关文献、着作,对导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临床经验进行研究。结果:1.病因病机方面:强调重视肝脾失调之内因;介绍了“浊”的基本概念,创新性地提出高血压的诊治用药重视“浊邪”作为主要病理因素;强调“络脉痹阻”为高血压的根本病机。并将三因素进行有机联系: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外源性浊邪等外因引动内因,肝脾脏腑失调这一内因对“浊邪”这一病理因素产生有重要影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络脉痹阻,是形成高血压的根本病机。2.在高血压的常用辨证特色上,既重视脏腑不利的因素,也重视病理物质壅塞于络脉中的因素。具体而言,对于脾虚痰湿,脂浊壅塞为特征者以健脾化浊调脂颗粒治疗,肝肾阴虚,瘀浊阻络特征者以调肝活血稳压颗粒治疗,肝郁脾虚,气滞痰湿特征者以疏肝健脾方治疗,肾阳虚弱,水浊内停特点者以补肾启枢方治疗,气虚血瘀,脉道阻滞特点者以益气活血通脉颗粒治疗。对导师治疗经验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气血并重,调肝为先。(2)补肾启枢,稳压为要。(3)益气活血,除痹通脉。3.总结了导师治疗高血压的用药经验。4.通过综合导师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理解及辨治经验,对导师治疗高血压的临证要领进行了初步概括,分别是:(1)瘀血生风,无瘀不眩。(2)浊气归心,流于脏腑。(3)双心同调,调畅气机。(4)善用补法,肝脾肾兼顾。结论:1.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多种内外因素共同导致的肝脾脏腑功能失常,进而产生多种病理因素,阻滞、损伤络脉,浊邪内生,络脉痹阻,形成高血压。2.高血压的治疗,可以浊、瘀、虚并治,重视肝脾,气血同调,最终达到复脉稳压的目的。

李令康[7](2020)在《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双心医学,即心理心脏病学(psychocardiacology),是心身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心理疾患与心脏病的深层联系,也包括情绪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关联。基于中医学“形神一体”的观念,以及“心主血脉”、“心藏神”的藏象理论,所谓“双心”本是一个整体,中医一直在实践着“双心”同治。近年来,中医在双心医学领域的开展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和理论阐释工作。目前中医对双心疾病病机主要有营卫不和、肝失疏泄、五脏互损几种认识,治疗上以脏腑辨证为主,但尚缺乏深入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构建。本研究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为运用经方治疗双心疾病开拓思路,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第一部分论述了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第二部分对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进行系统梳理,整理出心神病症伴发心胸病症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分析其证候规律和病机特点。第三部分是对《伤寒杂病论》中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的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常见心血管疾病与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在讨论部分,着重总结和提炼双心疾病的病机和证治规律。本研究所得结论如下:1.《伤寒杂病论》中的双心疾病相关证候有:胸中窒,烦;胸满,默默,心烦;胸满,烦惊,谵语;悸;烦,悸;惊,悸;心痛,烦;胸中痛,喜太息。2.基于原方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甘草汤证、栀子豉汤证、小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小建中汤证、炙甘草汤证、四逆散证。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有:桂枝汤证、黄芪桂枝五物汤证、当归四逆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人参汤/理中丸证、四逆汤证、真武汤证、半夏泻心汤证、半夏厚朴汤证、黄连阿胶汤证、乌梅丸证、桂枝茯苓丸证。3.双心疾病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常在“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的反映,发病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规律。其病机可归纳为四类:(1)营卫不和,心气受损;(2)枢机不利,气滞心胸;(3)本经自病,心君受邪;(4)痰瘀内阻,使道不通。4.治法上,双心疾病初期注重调和营卫;发展期注重解郁疏机,顾护中焦;深入期一方面注重扶助真阳,交通心肾;另一方面扶正驱邪,利水、活血、化痰以恢复使道、经脉之通畅。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次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双心疾病相关病症、方证,阐明了证候特征与证治规律。首次系统挖掘现代临床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双心疾病的潜在有效方剂,为运用经方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研究双心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临床预防、诊断和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杰[8](2020)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可控制危险因素,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高,尽早使血压达标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药物及非药物防治方面做了很多有益探索,本研究选取3种中医药干预方式,制定了一套多措施联合、简便易学、经济实用、便于坚持的中医综合降压方案,即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A-Acupoint Massage(穴位按摩),B-Baduanjin for Lowering Blood Pressure(降压八段锦),C-Chinese Medicinal Tea(中药代茶饮),探索如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发挥中医药的优势,调动患者自身管理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为高血压的中医特色疾病管理提供依据。目的:探究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通过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科门诊及网络招募受试者,选取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或无证可辨的未服药或未规律服药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法分为2组,试验周期8周。对照组采取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8周后24小时动态血压所示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小时平均舒张压较基线的变化值;次要疗效指标为诊室血压、诊室血压达标率、家庭血压、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24小时平均心率、WHOQOL-BREF生活质量评分、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并根据组别,以简易电子问卷的形式每天或每周向受试者采集方案执行情况。结果:截止2020年1月,本研究共入组并完成随访52例,病例收集时间为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本次为中期阶段性分析结果。1 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受试者52例,脱落3例(对照组失访2例,试验组因家庭原因主动退出1例)。最终纳入全分析集患者52例:试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纳入符合方案集患者49例:试验组25例(脱落1例),对照组24例(脱落2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民族、BMI、腰围、静息心率、烟酒史、风险分层、证型、病史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基线不均衡(P<0.05)。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收缩压基线均衡可比(P>0.05),治疗后试验组平均收缩压变化值为(-4.84±11.54)mmHg,效果优于对照组(0.83±10.58)mmHg,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舒张压基线不一致(P<0.05),采用协方差分析,治疗后试验组24小时平均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450 mmHg,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次要疗效指标:3.1诊室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患者诊室收缩压变化值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诊室舒张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试验组诊室收缩压降低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舒张压降低值也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2诊室血压达标率:干预4周时,试验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36%,对照组诊室血压达标率为8%,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8周时,试验组达标率为64%,对照组达标率为2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3家庭血压:干预4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5.068 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8周时,两组家庭收缩压变化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家庭舒张压比对照组平均降低4.307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昼平均血压、夜平均血压:干预8周时,昼平均收缩压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试验组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夜平均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5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24小时平均心率均有降低,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6 WHOQOL-BREF评分:干预8周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7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表评分:干预8周时,试验组平均变化(-3.24±3.47)分,对照组平均变化(-0.92±5.04)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安全性评估:试验组有2例患者空腹服用代茶饮后胃部稍感不适,嘱其饭后饮用,症状即消失,不影响继续用药。结论:在生活方式改善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穴位按摩、降压八段锦、中药代茶饮)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8周,可显着降低患者的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夜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昼平均舒张压、诊室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家庭血压舒张压,提高诊室血压达标率,改善高血压相关中医症状,对昼平均收缩压、家庭血压收缩压、24小时平均心率、生活质量方面无明显影响,试验期间患者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尽管只是中期阶段性分析,本试验预设的两项主要疗效指标均达到统计学差异。如果按照中期分析P值需小于0.025的统计学要求,主要疗效指标之一的舒张压亦达到了统计学差异,提示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是有效和安全的。考虑到样本量较小,两组入组基线尚欠均衡,本研究将按照研究方案的样本量要求继续纳入病例并完成所有随访工作,以期为中医综合疗法干预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提供更严谨科学的证据。

魏仁贤[9](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杨映映[10](2019)在《基于门诊病例探讨仝小林教授诊疗高血压病的理法方药》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基于仝小林教授2005-2015年间所诊疗的高血压中医门诊病例,本研究首先对仝教授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评价;然后通过对病例的规范化处理,结合仝教授提出的高血压“六态”辨治法,分别对各“态”病例进行“证型”分析和核心药物挖掘;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丰富仝教授针对高血压病所提出的“三期六态”辨治法,进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基于仝小林教授中医门诊病例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高血压病例。利用统计学方法评估降压疗效;利用无尺度复杂网络分析法挖掘不同“态”型和证型高血压病例的核心方药。在统计分析方法中,定性资料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使用秩和检验。研究结果(1)基本信息:本研究共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病例890例,共6609诊次。其中男性患者456例,女性患者434例;1级高血压患者576例、2级241例、3级73例。另外,该研究群体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70岁,以中老年人为主。(2)合并症分析:该群体中有80.3%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如715例合并有糖尿病,417例合并有血脂异常。单纯高血压仅175例,占总人数的19.7%。(3)疗效评价: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个体血压虽呈螺旋式下降,但整体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呈线性下降趋势。另外,经过18个月的治疗,3级、2级、1级收缩压分别降低了50.00±18.08mmHg、36.71±11.94mmHg、33.00±9.84mmHg;3级、2级、1级舒张压分别降低32.67±6.68mmHg、20.85±7.44mmHg、18.90±7.54mmHg。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于6-9个月的时间内稳定于较为理想的水平。(4)用药分析:病例中使用频次大于等于10的中药共有247种,根据药物功效将其划分为11大类:“清火、散火、降气、消导类”、“益气类”、“活血化瘀类”、“软坚通络类”、“祛风、散寒、除湿、舒筋类”、“化湿、化痰类”、“补养肝肾类”、“解郁安神类”、“平肝潜阳类”、“利湿化浊类”、“温中散寒类”。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清火、散火、降气、消导类”。另外,病例中的中药处方以“中方”为主,药味数大多为6-12味。(5)证型和态型:通过“证素”规范,将病例划分为15个证型:肝气郁结(包括气郁化火)、心神燥扰、寒凝经脉、肝胃郁热、痰热互结(中阻)、胃肠实热、肠道湿热、肝胆湿热、肝火亢盛、痰湿中阻、脉道革阻(硬化)、瘀血内阻、蓄水证、肝肾亏虚、肝阳上亢。结合“六态”辨治法,将肝胃郁热证、胃肠实热证、肠道湿热证、痰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火亢盛证划归于“热壅态”;将痰湿中阻证划归于“痰壅态”;将寒凝经脉证划归于“寒态”;将肝气郁结证和心神燥扰证划归于“郁态”;将蓄水证划归于“水态”;将肝肾亏虚证和肝阳上亢证划归于“虚态”;将脉道革阻证划归于“革态”。(6)核心方药:“热壅态”的核心药物为黄连、生姜、生大黄、知母、清半夏、黄芩等,其中肝胃郁热证的核心方药为大柴胡汤,胃肠实热证的核心方药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肠道湿热证的核心方药为葛根芩连汤,痰热互结证的核心方药为小陷胸汤,肝胆湿热证的核心方药为茵陈蒿汤,肝火亢盛证的核心方药为清肝降浊汤。“痰壅态”的核心方药为二陈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寒态”的核心方药为葛根汤和桂枝加葛根汤。“郁态”的核心药物为酸枣仁、黄连、生姜、知母、黄芪、生大黄、黄芩、柴胡等,其中肝气郁结证的核心方药为四逆散,心神燥扰证的核心方药为温胆汤加减。“水态”的核心方药为当归芍药散和五苓散。“虚态”的核心药物为黄芪、生大黄、知母、怀牛膝、生姜、鸡血藤、制水蛭、煅龙牡、炒杜仲等,其中肝肾亏虚证的核心方药为三痹汤加减,肝阳上亢证的核心方药为镇肝熄风汤加减。“革态”的核心方药为软脉活血汤。(7)“三期六态”辨治模式:从中医角度将高血压从“期”的层面划分为“病气血-病脉络-病脏腑”三期,即时间整体观;从“态”的层面划分为“壅、郁、寒、水、虚、革”六态,即空间整体观。结论1、通过对这些病例降压疗效的回顾性评价,初步得出中药对各级高血压均有一定的降压效果,且能在6-9个月的时间内将其控制至理想水平。并依据“六态”辨治法对这些病例做了证型和“态型”研究,同时还挖掘了各“证”和各“态”的核心方药,进而丰富了“六态”辨治法的理论内涵。2、通过对“六态”辨治法的优化,再结合仝小林教授提出的高血压“三期”辨治法及现有文献资料,初步构建了中医辨治高血压的“病-期-态”多维立体模型:从“期”的角度将高血压分为“病气血-病脉络-病脏腑”三期,即时间整体性;从“态”的角度分为“壅、寒、郁、水、虚、革”六态,即空间整体性;“六态”与“三期”之间紧密联系,因果互参,即时空整体性。因此,仝教授指出对于高血压的辨治,“态靶”是抓手,分期是观照,审因防果,前后互参。

二、高血压病辨治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血压病辨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初探王行宽高血压病辨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治疗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1.3 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
        1.4 治疗
    2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治疗
        2.1 病名认识
        2.2 不同医家的高血压病辨治
    3 数据挖掘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高血压病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探究高血压病辨治规律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资料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
        2.2 建立病例信息数据库
        2.3 数据录入、核对
        2.4 数据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辨证论治规律
        3.2 用药规律
        3.3 遣方规律
    4 讨论
        4.1 结果分析
        4.2 研究前期工作
        4.3 发展趋势
        4.4 体会与展望
    5 结论
        5.1 辨证论治规律—肝肾亏虚,肝阳偏亢,本虚标实
        5.2 用药规律—从肝肾论治,通补兼施,喜用甘寒,用药平和
        5.3 遣方规律—以法统方,喜用平肝煎、六味地黄丸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王行宽医案原始资料样图
    附录 B 中医术语规范化表(部分)
    附录 C 病例库部分概览
综述 名老中医辨治高血压病经验传承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2)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渊源
    一、生平与着述
    二、临床经验形成过程及成才之路与师承教育情况
        1 师从名家,继承创新
        2 精读经典,灵活变通
        3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一、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二、刘景源教授临床经验总结
        1 温热病的理论认识和辨治经验
        2 湿热病辨治经验
        3 胃脘痛辨治经验
        4 胸痹辨治经验
        5 功能性便秘辨治经验
        6 应用“风药”辨治泄泻经验
        7 咳喘辨治经验
        8 失眠辨治经验
        9 尿路结石辨治经验
        10 Ⅱ型糖尿病辨治经验
        11 高血压病辨治经验
        12 乳腺增生辨治经验
        13 复发性口腔溃疡辨治经验
        14 痤疮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刘景源教授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 疗效评价标准
        4 数据管理与分析
    结果
        1 用药频次统计
        2 药物四气频次分析
        3 药物五味频次分析
        4 药物归经分析
        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组方规律分析
        6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方分析
        7 症状频次分析
        8 症状聚类分析
        9 关键症状分析
        10 关键药物分析
        11 关键药物用量分析
        12 证候类型分析
        13 药-证-症网络分析
    讨论
        1 病名渊源
        2 病因病机
        3 治法方药
        4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及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指导老师简介
        1.1 张继东教授从医经历简介
        1.2 张继东教授学术成就与专长
    2. 眩晕历史沿革及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辨治
        2.1 眩晕病名探源
        2.2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3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眩晕认识简述
        2.4 现代中医名家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总结
    3. 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渊源
    4. 张继东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眩晕学术思想
        4.1 辨病因病机结合患者体质因素
        4.2 重视瘀血阻络病机特点
第二部分 张继东教授学术思想特色总结
    1. 仁术救人 精勤敬业
    2. 顾护脾胃 重视脾胃升降
    3. 熟谙经方 知常达变
    4. 融汇诸家 兼收并蓄
    5. 辨证辨病 相互结合
    6.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7. 善于运用哲学方法研究中医
第三部分 张继东教授治疗高血压病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1. 张教授对高血压病眩晕的辨证分型治疗
        1.1 肝热血瘀型
        1.2 肝火亢盛型
        1.3 阴虚阳亢型
        1.4 痰湿壅盛型
        1.5 肾精不足型
    2. 张教授对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不足与优势分析
    3. 张教授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思路总结
    4. 张教授对高血压病患者预防保健方面建议
    5. 我的临床实践体会和学术见解
        5.1 我对高血压病眩晕辨证分型的认识
        5.2 我对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与时间医学相结合的认识
        5.3 我对针药并用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即时血压升高的经验体会
第四部分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临床资料
    3. 试验及观察方法
        3.1 试验方法
        3.2 观测指标
        3.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中医证候疗效
        4.2 降压疗效
        4.3 血液流变学结果比较
        4.4 血浆TXB2、6-Keto-PGF1α的比较
        4.5 安全性检测
        4.6 不良反应
    5. 讨论
        5.1 高血压病的危害
        5.2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的优势
        5.3 中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5.4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疗效分析
        5.5 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研究
    一、形成期(先秦两汉)
        (一) 《黄帝内经》
        (二) 《难经》
        (三) 《伤寒杂病论》
        (四) 《神农本草经》
        (五) 小结
    二、形成期(晋唐宋元)
        (一) 晋唐
        (二) 宋元
    三、成熟期(明清)
        (一) 明代
        (二) 清代
第二部分 肝气虚病机理论集成研究
    一、肝气与肝气虚的概念界定
    二、肝“其脏最贵”及其生理学基础
        (一) 肝“其脏最贵”的主要生理学基础在于肝气(狭义)
        (二) 肝气疏泄的生理效应
    三、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的原因剖析
        (一) 一个颇为趋同的观点——古籍文献少论肝气虚
        (二) 外部原因
        (三) 内部原因
    四、肝气虚的病因
        (一) 感受外邪
        (二) 饮食不节
        (三) 情志失调
        (四) 禀赋不足
        (五) 年高久病
        (六) 过劳
        (七) 伐肝太过
        (八) 他脏传变
    五、肝气虚的诊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新中国成立以来肝气虚临床研究疾病汇要(来自CNKI)
致谢
文献综述 肝气虚若干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参考文献

(6)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历史回顾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研究概况
    2 高血压病的历史源流研究
    3 现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
        3.1 对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研究
        3.2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3.2.1 辨证分型
        3.2.2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型流行病学研究
        3.3 高血压的中医治疗
        3.3.1 辨证论治
        3.3.2 中成药治疗
        3.3.3 其他治疗
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重视肝脾失调之内因
    1.2 强调“浊邪”为主要的病理因素
    1.3 络脉痹阻为根本病机
    1.4 三因素之关联
2 辨治特色
    2.1 辨证特色
    2.2 治疗特色
3 用药心得
4 临证要领
    4.1 瘀血生风,无瘀不眩
    4.2 浊气归心,流于脏腑
    4.3 双心同调,调畅气机
    4.4 善用补法,肝脾肾兼顾
5 病案举隅
结论
参考文献

(7)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双心疾病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中医学对“双心”的认识
    1.1 双心疾病的内涵与临床特点
    1.2 中医学对心脏与心神关系的认识
2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研究
    2.1 《伤寒论》中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 《金匮要略》中心神病症与心胸病症
        2.2.1 心神症状与心胸症状
        2.2.2 心神疾病
        2.2.3 心胸疾病
    2.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原文证候分析
        2.3.1 胸中窒,烦
        2.3.2 胸满,默默,心烦
        2.3.3 胸满,烦惊,谵语
        2.3.4 悸
        2.3.5 烦,悸
        2.3.6 惊,悸
        2.3.7 心痛,烦
        2.3.8 胸中痛,喜太息
3 基于《伤寒杂病论》原文主治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研究
    3.1 桂枝甘草汤证
    3.2 栀子豉汤证
    3.3 小柴胡汤证
    3.4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3.5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3.6 小建中汤证
    3.7 炙甘草汤证
4 现代拓展应用的双心疾病相关方证
    4.1 桂枝汤证
    4.2 黄芪桂枝五物汤证
    4.3 当归四逆汤证
    4.4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4.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4.6 大柴胡汤证
    4.7 柴胡桂枝汤证
    4.8 人参汤/理中丸证
    4.9 四逆汤证
    4.10 真武汤证
    4.11 四逆散证
    4.12 半夏泻心汤证
    4.13 半夏厚朴汤证
    4.14 黄连阿胶汤证
    4.15 乌梅丸证
    4.16 桂枝茯苓丸证
讨论
    1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病症的规律与特点
        1.1 心神、心胸病症与六经病
        1.2 心神、心胸病症与杂病
    2 《伤寒杂病论》方在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应用规律
    3 双心疾病在《伤寒杂病论》中相关方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3.1 营卫不和,心气受损
        3.1.1 营卫不和与心脏病证
        3.1.2 营卫不和与心神病证
        3.1.3 辨治絜要
        3.2 枢机不利,气滞心胸
        3.2.1 枢机不利与心脏病证
        3.2.2 枢机不利与心神病证
        3.2.3 气机郁滞与火热内郁
        3.2.4 辨治絜要
        3.3 本经自病,心君受邪
        3.3.1 本经自病与心脏病证
        3.3.2 本经自病与心神病证
        3.3.3 辨治絜要
        3.4 痰瘀内阻,使道不通
        3.4.1 水饮
        3.4.2 血瘀
        3.4.3 痰饮
        3.4.4 辨治絜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伤寒论》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二 《伤寒论》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三 《金匮要略》心神症状相关原文
    附录四 《金匮要略》心胸症状相关原文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8)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慢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1 运动
        2 饮食
        3 中医药外治法
        4 音乐、冥想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10位国医大师高血压诊疗特色探析
        1 文献来源与筛选
        2 治疗经验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
    1 前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中止/退出病例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试验设计
        4.2 样本量计算
        4.3 伦理监管
    5 研究内容
        5.1 试验方案
        5.2 干预方法
        5.3 观察指标
        5.4 技术路线
        5.5 伴随用药和治疗
        5.6 不良事件
        5.7 质量控制
        5.8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研究完成概况
        6.2 一般基线资料情况
        6.3 两组患者患病情况比较
        6.4 主要疗效指标分析
        6.5 次要疗效指标分析
        6.6 安全性评估
    7 讨论
        7.1 非药物疗法在高血压中的应用
        7.2 中医疗法综合干预的优势
        7.3 中药代茶饮组方分析
        7.4 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用于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批件
    附录2 高血压健康生活方式宣传册
    附录3 穴位按摩动作详解
    附录4 降压八段锦动作详解
    附录5-1 生活方式改善执行情况问卷
    附录5-2 ABC方案执行情况问卷
    附录6 高血压病症状分级量化标准
    附录7 科技查新报告
致谢
个人简历

(9)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10)基于门诊病例探讨仝小林教授诊疗高血压病的理法方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及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传统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知及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数据规范化处理
    3.3 数据纳排标准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
    4.1 基本信息分析
    4.2 合并症分析
    4.3 疗效评价
    4.4 用药分析
    4.5 证型分析
    4.6 “态型”分析及核心药物挖掘
5. 讨论
    5.1 疗效分析
    5.2 “六态”证候特征及关联性探讨
    5.3 “六态”核心方药
    5.4 “六态”分证的延伸性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于“脾瘅”理论辨治代谢性高血压
    附录二 仝小林教授高血压临床验案四则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高血压病辨治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初探王行宽高血压病辨治规律[D]. 毛小静.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刘景源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辨治胸痹心痛的组方用药规律研究[D]. 郑丰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3]张继东教授治疗眩晕学术思想及芩丹汤治疗高血压病肝热血瘀证临床研究[D]. 李艳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4]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5]肝气虚病机理论溯源与集成研究[D]. 陈红梅.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刘中勇教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经验研究[D]. 钟鸣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伤寒杂病论》相关方证的双心疾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D]. 李令康.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中医综合降压ABC方案治疗1级低中危高血压病的随机对照试验[D]. 张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基于门诊病例探讨仝小林教授诊疗高血压病的理法方药[D]. 杨映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高血压辨证论治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