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冰面卫星数据的增强剥离

南极冰面卫星数据的增强剥离

一、Enhanced Destriping of Satellite Data of Ice Surface in Antarctica(论文文献综述)

柴静[1](2021)在《重建和模拟中过去千年火山活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影响着全球超过三分之一人口的日常生产生活,对中国尤其是东部地区的气候有重要影响。关于季风区域降水的变化研究主要包含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两个方面,火山活动是气候系统最重要的自然外强迫因子之一。然而,迄今为止,火山活动在东亚夏季风降水年际尺度气候变率中的作用仍不确定,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其次,全球变暖是人类目前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之一。现下通过全球减排措施来减缓全球变暖趋势仍面临着很大挑战,因此科学界提出了以减少到达大气和地面太阳辐射为目标的太阳辐射干预地球工程。其中包括向平流层注射气溶胶和增加地表反照率等方法,作为抑制全球变暖的备用措施。火山喷发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进入平流层形成的硫酸盐气溶胶作为自然类似物,也为我们了解平流层地球工程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基于观测和多源重建资料以及PMIP3、PMIP4和CESM模式过去千年模拟结果,利用叠加周期分析、诊断分析和设计敏感性试验等方法,证实了内部模态会调制赤道火山喷发后东亚夏季风降水的直接响应;揭示了赤道强火山喷发所激发厄尔尼诺是导致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重要纽带;明确了赤道火山激发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的机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降水对不同纬度火山喷发的直接响应特征。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赤道强火山喷发后不仅会对东亚夏季风降水产生直接气候效应,还会受到内部模态的调制作用。1815年Tambora火山喷发后三年全球显着降温,但基于三套重建资料的结果显示东亚夏季风降水并没有减弱。根据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赤道强火山喷发后不同的响应特征,将重建和模式模拟结果分为降水减少型和降水增加型。进一步分析表明,赤道强火山喷发引起的全球一致降温会激发东亚夏季风降水负异常的响应,而冷位相的类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型内部模态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降水减少类型主要体现了对火山外强迫的响应特征,而降水增加类型是内部模态贡献超过外部强迫的结果。(2)赤道火山喷发当年激发厄尔尼诺是使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原因。首先,通过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结果发现,赤道强火山喷发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会增加。接下来,利用多模式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赤道强火山喷发当年冬季会激发厄尔尼诺,在厄尔尼诺衰减年通过菲律宾反气旋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最后,基于11套多源重建的厄尔尼诺(ENSO)指数代用资料和三套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资料验证了火山喷发当年激发厄尔尼诺使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的关系。火山喷发次年,通过激发厄尔尼诺的间接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东亚季风区从“变冷-变干”转变为“变冷-变湿”。(3)赤道强火山喷发后,大部分(8/11)模式可以模拟出赤道中西太平洋显着的西风异常响应,这个西风异常是激发厄尔尼诺的关键。在赤道强火山强迫下,有显着的副热带大陆降温和赤道降水减少响应,在赤道南亚地区、西非季风区和赤道辐合带都会有降水的负异常。大部分模式都可以模拟出这一降水的抑制响应。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赤道太平洋中西部的西风异常是由赤道大陆变冷引起的,尤其是赤道南亚地区的变冷引起的降水负异常所导致。根据理论模型的结果进一步明确了赤道三个降水抑制响应区域对这个西风异常的贡献:赤道太平洋中西部的西风异常是由于赤道南亚地区和西非季风区降水减少激发Gill响应的结果,其中赤道南亚地区的贡献高于西非季风区的贡献,而赤道辐合带是负贡献。(4)基于观测和三套重建的东亚夏季风降水资料,发现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少,而南半球火山喷发后会使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加。模式可以模拟出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东亚夏季风降水负异常的响应,但是对于南半球火山而言,多模式平均结果不能模拟出降水正异常响应。模式对火山喷发后气溶胶的经向传播模拟得越合理,东亚夏季风降水对南、北半球火山喷发后的响应越不对称。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引起东亚季风区水汽减少和环流减弱,二者的共同作用造成东亚夏季风降水减弱。此外,北半球火山喷发后由于气溶胶分布的不对称,引起半球温度梯度异常,从而使环流减弱更强。

谭建伟[2](2020)在《星载激光测高全波形分解提取建筑区高程控制点》文中研究指明地球科学激光测高系统GLAS(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作为全球首个连续对地观测的星载激光雷达测高系统,在极地冰川监测、陆地林业资源调查和平坦地区高程控制点提取等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激光足印面积较大,GLAS原始回波信号是光斑内多个地物目标反射信号的综合叠加效应,难以直接提取非平坦地形光斑点的精确高程值,使得在建筑区等非平坦地区激光测高数据辅助遥感影像制作高程控制点受到很大的制约。目前,在建筑区等非平坦地形区域使用大光斑激光雷达测高数据作为高程控制点辅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成果非常稀少。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渐进剥离全波形分解与整体拟合的方法充分分解回波波形,以准确表征建筑区垂直结构,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具体建筑不同等高层与子波分量的精确对应关系,最后通过卫星测高和几何定位原理高精度测定建筑特征点的绝对高程值,作建筑区影像高程控制点使用。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星载激光测高波形处理中的回波去噪和全波形分解两个关键技术进行了方法改进。针对传统回波去噪方法存在的去噪不完全或过度去噪等问题,本文构建一种自适应阈值的级联小波变换去噪方法,在相同的小波分解层次下,有效去除高频噪声信号,同时不丢失细节部分有用信号。针对传统全波形分解方法存在的弱子波形提取困难和回波特征参数提取精度不高等难点,提出一种在总波形约束下的渐进剥离全波形分解与整体拟合方法,能够实现弱子波形的有效探测和高斯分量初值的精确测定,以及分量参数的稳健拟合和回波特征参数的高精度提取。(2)提出了一种星载激光雷达测高高斯分解子波目标定位的技术和方法。对于全波形数据而言,回波脉冲由一系列地物目标对应的高斯分量叠加而成,通过全波形分解获取发射脉冲到沿回波脉冲方向各高斯分量的时刻差计算精确距离,结合激光测高仪测量时的瞬间位置和姿态等参数对光斑中心进行几何定位,最终得到地面散射目标的真实地理位置。(3)研究了一种利用星载激光测高数据辅助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制作建筑区高程控制点的方法。制定一种利用GLA14属性参数和GLA01回波特征实现建筑区高质量激光测高点的精细筛选规则;通过渐进剥离全波形分解和整体拟合方法充分分解出高斯子波分量,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建立建筑物特征高程层与子波分量的精确对应关系;根据激光测高原理解算建筑相对高度以及等高屋顶平面层的绝对高程值,实现影像高程控制点的制作。论文利用均方根误差、信噪比、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等客观指标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实验论证,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回波去噪和全波形分解方法相较于传统方法在精准度、时效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皆具有一定的优势。此外,本文提取建筑区影像高程控制点的中误差为0.6275 m,能够满足1:50 000比例尺测图对高程控制点的精度要求,从而扩大了星载激光测高数据辅助高分辨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的应用范围。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张志杰[4](2020)在《GF-7激光测高系统全波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深空探索活动的日益频繁及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星载激光测高技术作为精确获取地表垂直结构和三维信息的重要手段逐渐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和越来越多的深入研究。2019年11月3日“高分七号”(GF-7)卫星发射成功,它是国内首颗民用亚米级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主要用于满足少控制点条件下1:1万立体测绘需求。本文依托“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GF-7卫星激光数据处理及特征参数提取技术”项目,围绕激光测高系统主要载荷激光测高仪获取的回波波形与地表地物的对应关系与规律、波形数据质量评价与预处理、波形特征参数的提取、测距精度及误差分析、激光脚点的定位精度及误差分析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相应的处理方法研究,并研发适用国产激光测高数据处理的软件系统,以期为GF-7卫星数据的高精度几何处理、地表高程和地物高度信息的精确提取及其变化监测提供技术支撑。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星载激光测高原理和系统构成,依据发收波形重心或者拟合中心的方法建立精确测距解算模型。除了激光测高仪本身硬件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及噪声误差外,模拟分析激光束散角特征及地表目标特性(坡度、粗糙度)引起的测距误差,可通过分析坡度与测距误差之间关系辅助筛选出满足一定测距精度要求的激光测高点数据。(2)建立了激光从发射、传输、地表、接收等不同过程的模型并进行全链路波形仿真。采用高精度机载点云数据构建不同的地形参考,揭示不同地形、地物与波形的对应关系,提高了波形解译精度;同时为激光系统参数设计提供依据;利用高精度地形仿真波形提取相对高程,为后续波形分解提取测距信息提供参考和对比验证;辅助对激光脚点再定位,解决复杂地表下高程控制点获取问题。(3)引入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回波波形自适应去噪方法,提出构建Hurst指数方法来去除高频噪声。依据仿真实验和针对仿真GF-7回波波形实验,对比其他半自动设置直接去除前N个IMFs或者加阈值函数进行补偿的去噪方法,基于EMD-Hurst去噪方法波峰分解一致率均值最大,综合去噪效果最稳定。(4)梳理目前针对星载激光测高全波形分解方法,提出反卷积和高斯分解组合的分解模型。通过大量仿真实验表明,组合分解方法可显着提升回波波形峰个数的提取(4种组合方法在仿真复杂林区的多探测率至少15.8%);在GF-7仿真城镇场景波形实验中,盲反卷积与高斯组合分解方法(平均3.5个高斯波)相比其他方法(平均1.2或2.5个高斯波)能探测更多峰值信息。(5)基于Qt 5.9.0平台和C++语言,进行了星载激光测高全波形数据处理模块的开发。该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处理系统,可用于回波预处理、回波波形高斯分解、提取波形长度、波峰长度等波形特征参数、大气延迟改正、激光脚点定位、潮汐改正、波形数据质量评价等。

刘子龙[5](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杜艺颖[6](2019)在《火星信道衰落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开展火星探测任务的过程中,近火段通信环境会对火星轨道器和火星着陆器之间传播的无线电波信号产生一定程度的衰落,因此研究火星信道的衰落特性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研究了近火段火星通信信道环境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重点研究了火星电离层、火星大气、火星云雾和火星沙尘对无线电波通信信道的衰落作用机理。首先基于NASA和欧空局过去40多年的火星探测任务获得的探测数据,从中提取出影响无线电波传播的火星环境参数;然后通过与近地段环境参数的比较,明确了火星电离层衰落、火星大气衰落、火星云雾衰落以及火星沙尘衰落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模型,详细计算了近火段通信的四个常用频段-UHF、S、X和Ka下的无线电波衰落的取值范围;最后参考近地段通信链路模型,结合近火段的信道衰落特性,对通信链路模型中的衰落值进行理论分析和修正,提出了适合火星星体段通信的信道模型,并采用NASA的实际探测数据进行了模型的验证。本文研究分析了火星信道衰落特性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分析总结了近火段通信信道环境信息,确定了近火段的通信信道模型,仿真计算出常用频段的衰落范围,为火星探测的通信系统设计和通信链路的复核复算提供了参照。

赵斌[7](2019)在《碳量子点掺杂复合光催化剂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工业流程的高能耗和高污染导致了三个全球性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口增长和社会进步使上述问题愈演愈烈,急需改革技术以突破能源壁垒、解决环境危机。太阳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得到全世界的重视,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光催化技术就是一种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前景的绿色技术,可实现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其中利用光催化技术处理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既解决了水体污染的问题又避免了传统处理工艺中化石能源的消耗和新增污染物的排放,因而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传统光催化剂存在能带宽、光吸收差、光生载流子复合快等缺陷,光催化降解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碳量子点(CDs)作为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具有许多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质。比如上转换荧光性质、强的光吸收能力、优异的光生载流子接收和转移能力等。近年来,人们发现将CDs担载到传统光催化剂上,可大大提升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光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本论文将CDs引入到铁酸钴(CoFe204)和石墨相氮化碳(g-C3N4)上构筑了复合光催化剂,考察了 CDs负载量对复合光催化剂可见光降解有机染料催化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光催化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石墨棒为碳源,采用碱辅助电化学法从石墨电极上剥离并纯化出了 CDs,光致发光(PL)测试结果显示其具有优异的上转换荧光性质和光吸收能力。以乙二醇(EG)为软模板,在反应釜中采用溶剂热法合成出了铁酸钴纳米粒子,并将不同质量的CDs负载在铁酸钻纳米粒子上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CDs含量的CDs/CoFe204复合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N2吸附-脱附、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催化剂的物相、结构、形貌和组成进行了分析。在可见光驱动下催化降解模拟有机污染物亚甲基蓝(MB)的实验中,碳量子点负载量为4%的铁酸钴的催化活性最好,比纯铁酸钴高出1.64倍,当加入少许过氧化氢(H202)后提高为3.65倍。通过对催化剂光电性质的表征分析,探讨了在该体系光催化机理。(2)针对第一个体系中复合催化剂对有机物的直接降解活性不高的问题,我们通过构筑大比表面积、多孔和表面带有电荷的复合催化剂,提高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中心数和有机物在催化剂表面附近的富集程度,由此实现在可见光作用下对有机物的快速降解,并考察了复合催化剂中异质结和表面电荷的作用。以硝酸铬和对苯二甲酸为原料,利用Cr(ⅥI)和对苯二甲酸之间的配位作用,在反应釜中合成并提纯得到了有机金属框架(MOF)材料MIL-101(Cr)。将碳源(柠檬酸)和离子液体(1-胺丙基-3-甲基咪唑溴盐)按一定比例装载到MIL-101(Cr)的牢笼中,经过简单的热解反应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为4nm,且粒径分布较窄的粒子液体功能化的CDs。以三聚氰酸和三聚氰胺在二甲基亚砜(DMSO)中自组装形成的超分子为前驱体,高温煅烧制备得到了由厚度约为12nm片层堆叠而形成的g-C3N4微球。SEM和TEM显示微球上的片层之间存在大量空隙结构。N2吸附-脱附测试显示g-C3N4微球的比表面积达到95.1 m2/g。基于静电作用、π电子堆叠作用和酰胺键作用,将不同质量CDs引入到g-C3N4微球上调控了 g-C3N4微球的光催化性能。Zeta电位、XRD和XPS测试结果证实了 CDs和g-C3N4微球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随CDs含量增加不仅使g-C3N4微球表面电荷从负电荷转变为正电荷,而且CDs和g-C3N4微球之间形成了异质结结构。为了剖析表面电荷和异质结结构对复合光催化剂可见光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分别考察了复合光催化剂光降解阴离子染料(亚甲基橙和亚甲基蓝)、阳离子染料(罗丹明B)和中性污染物(对硝基苯)的性能。采用活性组分捕获实验结合光致发光(PL)、电化学阻抗(EIS)、光电流、XPS价带谱和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分析了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机理。结果显示,复合光催化剂光降解阴离子染料和中性污染物的活性明显高于g-C3N4微球,而降解阳离子染料的活性低于g-C3N4微球。这些现象表明异质结可通过促进光生载流子的分离而显着提升g-C3N4微球的光催化性能,表面电荷有时是主导因素,可通过静电吸引或排斥污染物分子而促进或抑制g-C3N4微球的光催化性能。

谢向芳[8](2018)在《基于GNSS-R的海冰检测的研究》文中指出海冰是重要的海洋灾害之一,直接影响着海上运输、港口设施、对来往的船只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海冰不仅出现在极地等高纬度海域,还出现在一些中纬度海域。南极海冰对全球气候系统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南极海冰在检测气候变化的作用中起到放大和驱动的作用,相对于其他高纬度海域海冰灾害南极海冰灾害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被认为是全球气候的重要指示器[1]。以渤海为例,海冰灾害也对我国的经济造成重大的影响。为了减轻海冰灾害造成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开始着手对海冰检测的研究。传统的海冰检测手段受天气状况的影响不能实时检测海冰,实验成本也比较大,因而发展实时有效且经济环保的检测手段成为了关键的问题。GNSS发射信号不受天气影响,可随时使用接收机接收卫星信号,拥有大量的数据源,实验过程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只需要接收机、接收天线、笔记本电脑等实验器材,经济消耗低,可以实现不间断长时间的检测。GNSS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带来的不同信息分别应用到不同的场合。直射信号(GNSS-D)最常见的是用到定位上,可以提供准确的时间信息,位置信息和导航信息,能够实现实时导航的功能。反射信号(GNSS-R)经过反射面被接收机接收之后会带来反射面的物理特征,可以通过对反射信号的分析识别反射面的物质。由于上述特点,目前GNSS-R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海洋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海冰检测、海面高度测量、海面风场测量、海洋溢油检测、极地冰盖检测等领域。在使用直射信号定位的过程中发现反射信号能够反映反射面的特性,自此之后国内外学者开始致力于将GNSS-R技术运用的海冰检测的研究上来。Fabra团队用GPS卫星信号的数据,第一次提出极化比的模型(Polarization Ratio Model)反演了海冰的变化趋势,验证了GNSS-R检测海冰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在渤海和南极的两次实验分别研究了利用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的信号来检测海冰以及在南极地区利用GPS的信号检测的可行性及具体技术路线。本文通过结合GNSS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通过它们的比值来识别反射面的海冰海水状况,进而检测海冰浓度的变化。北斗卫星星座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为止技术已经很成熟,对亚太地区有很好的覆盖率,本文在渤海的实验利用了北斗卫星信号完成了对海冰密集度等的检测,验证了其用于海冰检测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GPS卫星星座已经实现全球覆盖,在南极的天顶图上符合极化比模型仰角范围的卫星全是GPS卫星。因此我们在南极实验中使用的是GPS卫星的信号,并利用船载接收机实现了对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的大范围移动观测,给出了船载检测方式的具体技术路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介绍了海冰检验的关键技术,包括电磁波的类型和极化,海冰基本原理以及本文中使用到的北斗卫星和GPS卫星的介绍。介绍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过程,并对数据处理中的主要误差进行了分析。2.本文中分别进行了渤海岸基实验和南极海冰船载实验两次实验。第一次的岸基实验使用的是北斗GEO卫星,利用GEO卫星对地静止的性质,使用单颗卫星检测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海冰状况。我们使用北斗GEO B1频段的反射信号,经过时长6天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北斗卫星岸基实验长期检测海冰的可能性。实验中分别使用北斗GEO的C01、C02和C03卫星检测6天,结果3个卫星的极化比值结果都与大气温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其中C01、C02和C03的极化比值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值分别为0.61、0.72和0.57。3.第二次实验中我们将GNSS-R接收机安装在第31次南极科考船“雪龙号”上,使用GPS接收机接收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船载接收机和GPS卫星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数据处理过程中开发QT程序用来动态选择符合仰角和方位角条件的三颗卫星,每组数据使用三颗卫星的极化比平均值作为使用数据消除因使用不同卫星产生的误差。使用美国冰雪中心数据和现场勘测照片作为对比数据,实验结果证明使用极化比模型验证了在船载移动情况下GPS卫星能够检测海冰密集度。当卫星仰角在一定范围内时,利用不同的GPS卫星可以反演出海冰密集度,海冰密集度和极化比值呈负相关。

高小六[9](2018)在《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土壤湿度与植被变化遥感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矿产资源开采量急剧增加,导致矿区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减少、矿区土壤干旱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使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因而,在矿产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显得尤为关键。为此,实时准确监测矿区地表土壤水分和矿区植被的演变过程,揭示采矿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规律,对于矿区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遥感具有快速、及时、多时相、多光谱、多分辨率等特征,能够高效监测大面积地表变化信息,已成为地表环境监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论文以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为研究区,结合地基微波观测实验与微波遥感理论,发展了一种矿区土壤水分反演算法。在此基础上,综合利用卫星遥感微波亮温数据、GIMMSNDVI 3g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了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的土壤水分、地表干旱和NDVI的时空演化特征,揭示了矿区植被恢复与土壤水分的相互作用关系,对1979年至2015年间辽宁省矿业集中开发区的植被恢复和土壤水分状况做出了总体评估,为辽宁省矿业集中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观测数据与技术方法支持。本文主要工作归纳如下:(1)通过多频段微波辐射地基实验,定量分析了地表粗糙度与微波辐射亮温的对应关系,证实了植被的微波辐射亮温具有方位与LAI的双重依赖性。提出利用先验的地表粗糙度与植被垄行结构信息有助于降低土壤水分反演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微波发射率具有线性关系。微波极化指数(MPDI)和微波发射率极化差与粗糙度呈二次曲线关系,且C波段的相关性优于Ku波段。(2)结合地基微波遥感观测实验,综合考虑地表粗糙度与植被冠层的影响,基于长时间序列多源被动微波遥感亮温数据,利用发展的算法反演了一套覆盖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的时间序列地表土壤水分数据集,结果表明,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土壤水分具有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土壤水分具有降低趋势,并伴随有10年和20年的变化周期。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土壤水分依次为0.207cm3/cm3、0.237cm3/cm3、0.229cm3/cm3和0.205cm3/cm3,夏秋两季的土壤水分略高于冬春两季。春夏两季土壤水分呈现增加趋势,且夏季土壤水分增加幅度约为春季的5倍;秋冬两季土壤水分呈现降低趋势,冬季的降低幅度约为秋季的3倍。(3)矿区干旱是地表土壤水分变化的直接后果,为有效评价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在顾及气候变化与矿区土壤典型特征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SWDI的矿区干旱遥感监测方法,有效消除了土壤属性和干旱的季节性差异。以此为基础,实现了不同时空尺度上矿区干旱的分段分区遥感监测,通过统计分析35年(1979-2014)间3~10月的SWDI平均值和变化趋势,发现9月和10月干旱严重,且呈现出强烈的继续干化趋势,是干旱风险增强的重要月份。与前期相比,2000年之后北票煤矿区SWDI相对减小,呈旱化趋势;其他3个矿区(阜新煤矿区、鞍山铁矿区和本溪铁矿区)SWDI相对增大,呈湿化趋势。(4)以研究区域1981~2015年的GIMMS NDVI 3g数据集及中分辨率Landsat序列遥感卫星影像数据资料为基础,同时收集研究区气象资料,分析植被变化与气象因子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 34年间辽宁省矿业开发集中区NDVI呈现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四个矿区4~10月份的NDVI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煤矿、鞍山铁矿的NDVI呈现显着升高趋势;而北票煤矿的NDVI呈现显着降低趋势;本溪铁矿的NDVI变化不明显。(5)以四个典型矿区(北票、阜新、鞍山和本溪)的土壤水分、地表干旱和NDVI的时空演化特征为基础,进而细致分析了导致矿区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矿区开采强度、矿区土壤修复、矿区绿化、矿井水再利用等,揭示了矿区地下水与土壤水分、以及土壤水分与矿区植被的正负反馈关系。结果表明,北票煤矿区2000年之后煤炭产量有所下降,但该区生态恢复措施较少,导致该区旱化;阜新煤矿区2000年之后煤炭产量大幅下降,且加大了生态修复力度,致使该区湿化;鞍山和本溪铁矿区虽然近年铁矿石产量大幅增加,但当地实施了有效的生态修复,致使该区呈现湿化趋势。上述不同矿区呈现的生态变化差异性,表明矿区土壤和植被修复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矿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改善矿区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

邱耀东[10](2017)在《联合CHAMP和Swarm卫星磁测数据反演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文中研究表明地球岩石圈磁场起源于地壳及上地幔的磁性岩石,它反映了岩石磁性的三维空间分布。由于岩石的磁性载体、磁化环境、温度与压力状态以及构造运动等存在差异,岩石圈磁场携带着丰富而复杂的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信息。岩石圈磁场不仅在矿产资源勘探、地震火山监测预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认识区域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探索地球深部物质结构、理解地壳内部物质与能量耦合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CHAMP在轨十年的高精度连续观测,为开展地球主磁场及其长期变化研究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数据基础。CHAMP任务期间,国际上先后发布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岩石圈磁场模型,其相应的空间分辨率也得以大幅度地提升。然而,尽管早期国内外学者基于CHAMP卫星数据,对各种场源的分离和模型参数化进行了相关理论分析,但由于单颗卫星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地球主磁场和变化磁场的准同步观测,这无疑成为了制约地球各种场源有效分离的瓶颈。Swarm星群的成功发射,不仅为地磁场提供了迄今为止的最高精度磁场测量,而且首次实现了对地磁场进行1小时到数天时间尺度上变化磁场的全球观测,为构建地球各圈层磁场模型注入了新的活力。Swarm星群的高时空覆盖采样、差分梯度测量以及优化的数据处理流程,为各种场源的完整分离和地球实时变化磁场观测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和技术支撑。基于此,本文在回顾、消化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卫星磁测数据的精化与岩石圈磁异常信号的分离方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卫星磁测数据预处理流程和模型反演软件系统,研究了局部磁异常模型的反演理论与实用算法,建立了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异常模型,并从大地构造、岩石圈热状态和地震活动的角度对磁异常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的地学解释。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果如下:(1)结合卫星磁测数据和地磁场模型所涉的时空参考系统,给出了不同时空参考系统的定义及相互转换的实用计算公式;分析了站心坐标系、J2000惯性坐标系、地磁坐标系、地心极坐标系和球冠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研究了日下点经度、磁世界时的计算方法;实现了从观测值、内源场到外源场模型参考框架的统一。(2)分析了国际上常用的地球主磁场模型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精度。论文基于中国大陆区域31个地磁基准台站2015年1月~9月磁静日的观测数据,结合高精度的地壳磁场模型EMM2015(16~720阶),评估了 IGRF12/EMM2015/POMME10/MCOSHA2D模型在中国大陆区域的精度及其适用性,为主磁场信号的分离提供可靠的参考背景场。(3)研究地磁场建模的基本理论与解析表达。基于地磁场的位势理论,详细推导了地球主磁场的高斯球谐表达式,给出了电离层—磁层及其感应磁场的计算模型;深入剖析了在Neumann和Dirichlet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局部地磁异常的球冠谐分析(SCHA)与修正球冠谐分析(R-SCHA)的数学表达,讨论了非整数阶Schmidt半标准化缔合勒让德函数的计算方法。(4)系统分析了卫星地磁扰动观测数据和粗差数据的剔除方法。论文首先利用Dst/Kp地磁指数条件、Sq地方时条件和地磁纬度条件提取磁静期的观测数据,然后分别采用模型检验法、标量检校法、虚假观测值筛选法、数据质量标识(Quality/Flags)和短弧轨道剔除等方法实现矢量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出了数据分层格网化的思想,给出了不同高度界面数据格网均衡化方法,设计并编制了数据各功能模块的处理流程及相应的程序。(5)研究了磁静期非岩石圈磁场信号的分离方法。采用MCOSHA2D模型对主磁场实施改正;对于外源场及其感应磁场的改正,提出了基于Hamming窗函数法的沿轨高通滤波对磁静期大尺度的外源场信号实施有效分离,并借助于最新的MIOSHA2D和MMASHA2C电离层—磁层磁场模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给出了滤波器窗口长度的确定方法,为滤波器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6)基于分区修正球冠谐分析构建了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WHU-MLI01模型,在卫星高度处,WHU-MLI01模型空间分辨率达150km。考虑到小球冠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能提供更佳的空间分辨率,为此,在实际建模过程中,本文将中国大陆分成三个子区域独立建模,同时提出了相邻球冠之间无缝拼接的迭代反演方法,给出了削弱模型边界效应的实用方法。通过联合使用卫星观测数据资料、MF7和MLISHA2D高精度的岩石圈磁场模型,对WHU-MLI01模型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精度及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误差较小,相对于卫星观测值和MF7模型,WHU-MLI01模型XYZ地磁分量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优于0.3nT、0.3nT和0.25nT;相对于MLISHA2D模型,WHU-MLI01模型地磁分量的均方根误差均优于0.5nT。模型在垂直方向上能提供稳定的空间延拓,在水平方向上存在边界效应,但可通过适度放大球冠半角,借助边界外部观测数据充分消除边界效应的影响。(7)深入分析了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异常展布特征与相关物理属性之间的对应性关系。岩石圈磁异常强度及形态分布与大陆区域的主要构造单元、大地热流以及地震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岩石圈磁异常的展布与区域大地构造基本吻合,能清晰地反映出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走向和特点,磁异常强度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地壳深部的热平衡状态和构造运动状态。岩石圈的正异常主要对应着古老的、稳定的陆块和陆核,且这些区域的大地热流相对较低,地震活动偏少;负磁异常则主要分布在相对活跃的造山带(缝合带)或断陷盆地,这些区域的热流值和地震活动频度相对较高。分析认为,岩石圈的弱磁性可能与岩体本身的弱磁性物质广泛分布有关,如扬子准克拉通(除四川盆地)大面积的负磁异常可能与扬子板块内部的沉积作用密切相关;也可能与岩石圈的热退磁过程有关,如华北克拉通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遭受到了破坏与改造。岩石圈强负异常和高热流状态则暗示着地壳深部物质流可能正处于热改造过程,如在青藏高原地区,印度板块持续向北俯冲,板块之间摩擦生热加速了上地幔和深部地壳物质对流,并伴随着热物质不断向上迁移,从而导致居里等温面向上抬升。此外,强负异常和高热流状态还意味着深部地壳构造运动可能比较活跃。

二、Enhanced Destriping of Satellite Data of Ice Surface in Antarctic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nhanced Destriping of Satellite Data of Ice Surface in Antarctica(论文提纲范文)

(1)重建和模拟中过去千年火山活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季风降水的变率及其对外部强迫的响应
        1.2.1 季风降水的变率
        1.2.2 季风降水对外部强迫的响应
    1.3 火山喷发后的气候效应
        1.3.1 火山喷发后的直接响应
        1.3.2 火山喷发与ENSO的关系
    1.4 存在问题和本文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说明
        2.1.1 观测资料和代用资料
        2.1.2 过去千年模式资料介绍
        2.1.3 试验设计
        2.1.4 Gill模型
    2.2 方法介绍
        2.2.1 能量诊断方程
        2.2.2 叠加周期分析
第三章 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赤道火山喷发直接响应及其影响因子
    3.1 重建中温度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演变
    3.2 东亚夏季风降水对赤道强火山喷发的响应特征
    3.3 降水不同响应的物理机制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道火山喷发后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
    4.1 赤道火山喷发引起的次年东亚夏季风降水增强
    4.2 模式中厄尔尼诺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关系
    4.3 重建中厄尔尼诺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道火山激发赤道太平洋西风异常的机理研究
    5.1 观测和模拟中火山和厄尔尼诺的关系
    5.2 西风异常和降水的抑制响应
    5.3 不同区域陆地降温的作用
    5.4 不同区域异常降水的作用
    5.5 模型模拟厄尔尼诺的差异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东亚夏季风降水对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后的响应
    6.1 观测和重建中东亚夏季风降水对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的响应
    6.2 模拟中东亚夏季风降水对北半球、南半球和赤道火山喷发的响应
    6.3 不对称火山强迫的物理机制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特色与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1 发表论文情况
    2 参加项目情况
    3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2)星载激光测高全波形分解提取建筑区高程控制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处理基础
    2.1 星载激光测高系统
    2.2 GLAS产品及数据字典
    2.3 激光雷达观测机理
    2.4 GLAS测高原理
    2.5 波形处理基础
    2.6 回波特征参数
    2.7 本章小结
3 星载激光测高波形处理
    3.1 波形预处理
    3.2 自适应阈值级联小波变换去噪
    3.3 渐进剥离全波形分解与整体拟合
    3.4 试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区高程提取与影像高程控制点制作
    4.1 高质量激光测高点筛选
    4.2 建筑回波特征分析
    4.3 全波形激光雷达目标几何定位
    4.4 建筑高度提取
    4.5 建筑物高程提取及高程控制点制作
    4.6 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4)GF-7激光测高系统全波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星载激光测高系统发展及趋势
        1.2.2 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1.2.3 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应用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章节组织
2 星载激光测高系统测量理论与误差分析
    2.1 星载激光测高测高原理与系统构成
        2.1.1 激光测高系统原理
        2.1.2 激光测高系统构成
        2.1.3 激光测高系统关键参数
    2.2 激光测距解算与误差分析
        2.2.1 激光测距解算
        2.2.2 测距延迟改正
        2.2.3 测距误差分析
    2.3 激光脚点定位模型与误差分析
        2.3.1 空间坐标系统及其转换
        2.3.2 严密激光脚点定位模型
        2.3.3 高程潮汐修正
        2.3.4 激光脚点高程误差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回波波形全链路仿真与影响因素分析
    3.1 回波波形全链路仿真思想
    3.2 回波波形全链路仿真模型
        3.2.1 激光发射脉冲模型
        3.2.2 激光能量传输模型
        3.2.3 地表地物反射模型
        3.2.4 背景光噪声模型
        3.2.5 电路噪声模型
        3.2.6 光电转换模型
    3.3 不同地形波形仿真实验与验证
        3.3.1 犹他州研究区及数据获取
        3.3.2 贺兰山研究区及数据获取
        3.3.3 数据坐标转换预处理
        3.3.4 实验与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激光测高回波波形自适应滤波方法
    4.1 EMD-HURST自适应去噪
        4.1.1 EMD分解原理
        4.1.2 基于Hurst指数的噪声IMF自适应筛选
    4.2 基于EMD分解其他噪声IMF筛选方法
        4.2.1 EMD-N筛选
        4.2.2 EMD-Threshold筛选
        4.2.3 EMD-Correlation分析筛选
        4.2.4 EMD-Wavelet筛选
    4.3 回波波形去噪评价指标
    4.4 不同去噪方法去噪效果验证实验
        4.4.1 实验方案
        4.4.2 实验数据
        4.4.3 仿真波形实验及结果分析
        4.4.4 GF-7 仿真波形实验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复杂叠加波波形分解方法及特征参数提取
    5.1 波形组合分解方法
    5.2 波形反卷积
        5.2.1 维纳滤波器
        5.2.2 正则化滤波器
        5.2.3 RL反卷积法
        5.2.4 盲卷积
    5.3 高斯分解
        5.3.1 初始参数的估计及筛选
        5.3.2 波形拟合优化
    5.4 组合反卷积与高斯分解实验
        5.4.1 仿真数据集
        5.4.2 基于ICESat/GLAS的GF-7 仿真数据集
        5.4.3 实验结论
    5.5 波形特征参数提取
        5.5.1 波形分位数高度
        5.5.2 波形高度指数
        5.5.3 波形能量指数
    5.6 本章小结
6 星载激光测高数据处理系统
    6.1 系统设计
    6.2 波形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6.3 软件功能介绍
        6.3.1 ICESat/GLAS数据处理
        6.3.2 GF-7 仿真数据处理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录

(5)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6)火星信道衰落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近火段通信链路
    2.1 近火段通信链路的划分
    2.2 近火段通信信道的衰落因素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火星电离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3.1 火星电离层组成和结构
    3.2 火星日间电离层
        3.2.1 峰值特征
        3.2.2 总电子含量(TEC)
    3.3 火星夜间电离层
    3.4 火星电离层对无线电波传播的衰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星大气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4.1 火星大气环境演变
        4.1.1 火星早期大气环境
        4.1.2 火星当前大气环境
    4.2 火星大气组成
    4.3 火星大气对无线电波传播的衰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火星云雾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5.1 火星云雾
    5.2 火星云雾对无线电波传播的衰落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火星沙尘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6.1 火星局部和区域性沙尘暴
    6.2 火星全球性沙尘暴
    6.3 火星沙尘对无线电波传播的衰落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近火段通信信道建模
    7.1 自由空间衰落
    7.2 近火段对无线电波的总衰落
    7.3 近火段通信链路模型
    7.4 近火段通信链路模型验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碳量子点掺杂复合光催化剂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催化反应
        1.1.1 光催化反应的应用
        1.1.2 光催化反应机理
    1.2 碳量子点及其性质
        1.2.1 碳量子点概述
        1.2.2 碳量子点的制备方法
        1.2.3 碳量子点的应用
    1.3 纳米铁酸钻的制备及应用
        1.3.1 纳米铁酸钴的制备
        1.3.2 纳米铁酸钴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4 g-C_3N_4的制备及应用
        1.4.1 g-C_3N_4的制备
        1.4.2 g-C_3N_4在光催化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第2章 碳量子点/铁酸钴异质结的制备及光催化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催化剂制备
        2.2.4 光催化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结构与形貌
        2.3.2 催化剂的表面结构
        2.3.3 催化剂的光学性质
        2.3.4 催化剂的磁学性质
        2.3.5 光催化活性测试
        2.3.6 光催化过程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子液体功能化碳量子点对氮化碳微球改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制备离子液体功能化的碳量子点
        3.2.4 制备g-C_3N_4和CDs/g-C_3N_4复合物
        3.2.5 光电性能测试
        3.2.6 光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表征MIL-101(Cr)
        3.3.2 碳量子点的结构
        3.3.3 氮化碳催化剂的结构
        3.3.4 氮化碳催化剂的光电性质
        3.3.5 光催化活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GNSS-R的海冰检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GNSS-R技术概述
    1.3 GNSS-R海冰研究现状
    1.4 论文内容
    1.5 论文创新点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GNSS-R海冰检测的原理
    2.1 GNSS卫星系统简介
    2.2 GNSS反射信号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冰检测模型的研究
    3.1 电磁波的反射
    3.2 反射面的粗糙度
    3.3 GNSS-R的几何关系
    3.4 GNSS-R海冰模型
    3.5 GNSS-R海冰检测数据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eiDou-R地基渤海海冰实验
    4.1 实验设置
    4.2 实验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PS-R船载南极海冰实验
    5.1 实验设置
    5.2 参考数据解析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土壤湿度与植被变化遥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全球干旱问题
        1.1.2 矿区环境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干旱研究进展
        1.2.2 土壤水分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现状
        1.2.3 矿区地表环境变化监测进展
        1.2.4 土壤水分遥感估算算法进展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矿区介绍及遥感原理
    2.1 研究区介绍
        2.1.1 研究区矿业开发情况
        2.1.2 研究区基本地理条件
    2.2 研究区的气候特征
        2.2.1 辽宁省气候要素空间分布
        2.2.2 研究区气候要素的年际变化规律
        2.2.3 研究区气候要素的季节变化规律
    2.3 微波遥感基本原理与土壤水分反演算法
        2.3.1 微波遥感基本原理
        2.3.2 地基微波观测实验与土壤水分反演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土壤水分与干旱时空变化格局分析
    3.1 基于时间序列微波遥感数据的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算法
        3.1.1 土壤水分微波遥感反演算法
        3.1.2 土壤水分反演结果验证
    3.2 矿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
        3.2.1矿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动态变化特征
        3.2.2 矿区土壤水分的时间动态变化特征
        3.2.3 矿区土壤水分的阶段动态变化特征
        3.2.4 矿区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3.3 不同矿区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差异
        3.3.1 不同矿区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特征
        3.3.2 不同矿区土壤水分的阶段动态变化特征
        3.3.3 不同矿区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特征
    3.4 矿区SWDI的时空分布特征
        3.4.1 干旱指数与干旱分级
        3.4.2 矿区SWDI的时空分布特征
    3.5 矿区的SWDI变化特征分析
        3.5.1 不同矿区SWDI的年际变化特征
        3.5.2 不同矿区SWDI的阶段动态特征
        3.5.3 不同矿区SWDI的季节性变化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植被的破坏与恢复过程遥感监测
    4.1 GIMMS NDVI数据与预处理介绍
        4.1.1 NDVI概念
        4.1.2 GIMMS NDVI 3g数据集介绍
        4.1.3 GIMMS NDVI数据预处理
    4.2 矿区植被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4.2.1 矿区植被指数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4.2.2 矿区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4.2.3 不同矿区的植被变化特征
    4.3 典型矿区植被的恢复程度的中分辨遥感影像评价
        4.3.1 中分辨率传感器及波段介绍
        4.3.2 典型矿区植被的恢复程度的中分辨遥感影像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采矿活动及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对土壤水分与植被覆盖的影响分析
    5.1 矿区尺度下采矿活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5.1.1 北票煤矿区采矿活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5.1.2 阜新煤矿区采矿活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5.1.3 鞍山铁矿区采矿活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5.1.4 本溪铁矿区采矿活动与土壤水分相关性分析
        5.1.5 采矿活动对矿区干旱的影响分析
    5.2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对植被覆盖的影响与分析
        5.2.1 北票煤矿区生态治理对NDVI的影响与分析
        5.2.2 阜新煤矿区生态治理对NDVI的影响与分析
        5.2.3 鞍山铁矿区生态治理对NDVI的影响与分析
        5.2.4 本溪铁矿区生态治理对NDVI的影响与分析
        5.2.5 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对矿区植被的影响分析
    5.3 宏观尺度下采矿活动与矿区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学研究经历

(10)联合CHAMP和Swarm卫星磁测数据反演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磁测量卫星研究现状
    1.2.2 岩石圈磁场模型与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3 岩石圈磁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磁场建模的基础理论
2.1 地磁场概述
    2.1.1 地磁场的场源与分类
    2.1.2 地磁场要素
    2.1.3 地球主磁场的长期变化
    2.1.4 近地空间电磁环境
2.2 时间与坐标系统
    2.2.1 时间系统
    2.2.2 坐标系统
2.3 全球地磁场模型的球谐分析
    2.3.1 主磁场和岩石圈磁场的球谐分析
    2.3.2 电离层磁场及其感应磁场的球谐分析
    2.3.3 磁层磁场及其感应磁场的球谐分析
2.4 局部地磁场模型的球冠谐分析
    2.4.1 球冠谐分析(SCHA)
    2.4.2 修正球冠谐分析(R-SCHA)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石圈磁场信号分离与精化处理
3.1 岩石圈磁场信号分离与精化的基本流程
3.2 磁静期观测数据的提取
    3.2.1 数据源
    3.2.2 磁静期数据提取
3.3 卫星磁测数据的精化
    3.3.1 数据观测质量控制
    3.3.2 数据分层格网化
3.4 主磁场改正
3.5 电离层—磁层磁场及其感应磁场改正
    3.5.1 模型改正
    3.5.2 沿轨滤波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R-SCHA反演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
4.1 数学模型与反演方法
    4.1.1 数学模型
    4.1.2 反演方法
4.2 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模型
    4.2.1 球冠反演参数
    4.2.2 相邻球冠拼接
    4.2.3 反演结果
4.3 误差分析
    4.3.1 内符合精度分析
    4.3.2 外符合精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大陆岩石圈磁场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解释
5.1 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的分布特征
5.2 地磁异常与大陆构造单元的对比分析
    5.2.1 中国大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5.2.2 地磁异常与区域大地构造的对应关系
5.3 岩石圈磁场与地表热流的对比分析
5.4 岩石圈磁场与地震活动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成果 致谢

四、Enhanced Destriping of Satellite Data of Ice Surface in Antarctica(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建和模拟中过去千年火山活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影响[D]. 柴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2]星载激光测高全波形分解提取建筑区高程控制点[D]. 谭建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GF-7激光测高系统全波形数据处理方法研究[D]. 张志杰.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5]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火星信道衰落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D]. 杜艺颖.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9(08)
  • [7]碳量子点掺杂复合光催化剂设计制备及性能研究[D]. 赵斌.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8]基于GNSS-R的海冰检测的研究[D]. 谢向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5)
  • [9]辽宁矿业开发集中区土壤湿度与植被变化遥感分析[D]. 高小六. 东北大学, 2018(01)
  • [10]联合CHAMP和Swarm卫星磁测数据反演中国大陆区域岩石圈磁场[D]. 邱耀东. 武汉大学, 2017(09)

标签:;  ;  

南极冰面卫星数据的增强剥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