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上白垩统储层特征

苏北上白垩统储层特征

一、苏北地区上白垩统储层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1](2022)在《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文中认为经过60年的油气调查与勘探,随着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的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油气发现难度逐渐加大,海洋油气勘探新领域的开拓成为当务之急。近年来的调查与勘探发现,中国海域前新生代盆地残留地层具有如下特征:(1)厚度大,一般为4 000~6 000 m,最大厚度超过9 000 m;(2)分布广,有渤海、北黄海、南黄海、东海-南海北部和南海南部5大分布区;(3)存在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下部层系"、中生界"中部层系"和中生界"上部层系"6套地层;(4)可划分东海-南海型和渤海-黄海型两类层型结构,前者仅由"单一"的中生代地层组成,后者由新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叠合"构成;(5)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6套烃源岩,其中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和二叠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侏罗系烃源岩分布最广;(6)具有孔隙型、裂缝改造型和风化壳型3类储层,其中,孔隙型储层包括白云岩、礁滩相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裂缝型储层与大型断裂带和挤压构造带伴生,风化壳储层可分前寒武系变质岩和混合花岗岩、古生代碳酸盐岩、中生代火山岩以及花岗岩、中生代碎屑岩4亚类,其物性及分布主要受构造作用、风化淋滤作用和埋藏条件3种因素控制;(7)具备"古生古储"、"古生中储"、"古生新储"、"中生中储"、"中生新储"和"上生下储"6类成藏组合。综合分析认为:中国海域前新生界油气前景广阔,南黄海海相中-古生界、东海南部-南海北部海域中生界、新生代富生烃凹陷内的潜山是中国海洋油气下一步勘查方向;北黄海盆地坳陷区的中生界和渤海海域的前新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值得重视。

曹硕[2](2020)在《中国东部晚白垩世风成沉积 ——盆山型沙漠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严重的荒漠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现代地貌单元划分,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在平原型盆地内主要发育盾台型沙漠,但在另一种地貌单元——山间盆地内是否形成沙漠,及其沙漠类型,研究尚不足且缺少现代实例。根据前人研究,晚白垩世时期中国东部形成了大规模的盆山体系,且广泛发育有风成沉积记录。这些风成沉积是否也形成于盾台型沙漠,或是沿岸砂丘,抑或是代表新的沙漠类型尚不可知,因此对其形成环境的确认有助于探讨温室气候中沙漠的演变,同时有助于对风力、构造等沙漠成因机制的探讨,也将有助于对“未来温室地球”荒漠化进程的预测。晚白垩世,在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北,雪峰山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形成大量山间盆地群,通过系统的地质调查,在信江盆地、江汉盆地、苏北及句容盆地、衡阳及茶陵盆地等众多盆地内确认了风成沉积的发育。基于较好的露头条件,选择信江盆地为重点,结合江汉盆地等五个晚白垩世山间盆地为研究素材,对其上白垩统进行岩相、沉积相分析,并在盆地边缘至中心地区进行沉积架构重建,构建山间盆地的三维沉积模型。同时,通过砂岩骨架颗粒分析、锆石形态分析以及碎屑锆石U-Pb定年,对信江盆地上白垩统进行物源分析。通过岩相、沉积相分析,结合风成系统的砂丘形态演变规律、内部层理几何结构,以及垂向沉积规律,综合判定晚白垩世中国东部风成沉积类型为典型的盆山型沙漠环境,并构建盆山型沙漠-河流-冲洪积扇沉积体系三维沉积模型。从构造沉积地貌角度,探讨了晚白垩世中国东部盆山型沙漠体系发育的原因与形成机制。物源分析结果证明风力搬运具有远源性及沙漠体系内部风成、水成沉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古风带古气候带重建结果表明晚白垩世中国东部受盛行西风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作用,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以中国东部为中心带向南北两侧延伸。

黄晶[3](2020)在《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文中指出苏北盆地勘探重点为油藏,气藏研究相对薄弱。在油藏不断发现的同时,也发现了多个天然气藏。但由于天然气的工作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勘探程度较低,天然气的类型、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尚待明确。近年来在高邮凹陷浅层(<1500m)已发现稠油藏与伴生气藏,但从气藏规模来看,其含气面积较小,储量规模比较有限,平面上分布零散,勘探难度大,因此需理清此类气藏的来源、成藏主控因素并明确其成藏模式。本文首先结合油藏资料、地化分析资料,分析得出该类天然气为原油降解生物气,确定了其与稠油藏的伴生关系,明确了稠油藏形成的条件。随后以油-气输导体系作为主线,对气藏形成条件及主控因素做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了油气的成藏特征,建立了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模式,为高邮凹陷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依据。对原油物性、族组成、色谱图等有机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显示,高邮凹陷浅层稠油为次生稠油,发生稠化的主要原因是生物降解作用,稠变程度主要受控于温度、地下水型、矿化度等的影响,其中矿化度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天然气组分特征和碳同位素分析表明,浅层天然气属油藏遭厌氧微生物降解而形成,具有次生生物气的特征,比如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中氮气含量较高、丙烷碳同位素与二氧化碳碳同位素组成偏重、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偏轻等特点。同时发现高邮凹陷浅层气与原油生物降解后的稠油藏具有伴生关系,在成因上具有亲缘关系。通过对断阶带黄珏、周庄气藏和斜坡带韦庄气藏进行对比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稠油藏周边断层侧向运移能力以及盖层封堵能力;生物气成藏模式主要分为源内(气顶气)和源外(气层气)两类,源所指的是稠油藏,源内降解气藏基本与稠油藏同属一个圈闭,基本未发生明显运移,主要发育于斜坡带阜宁组地层内;源外降解气藏主要发育于断阶带戴南组、三垛组及盐城组地层内。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4](2019)在《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文中认为2019年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重建40周年。40年来,研究所根据公益性油气资源调查的基本定位,按照"立足黄东海、面向中国海、辐射全球海"的空间业务布局,紧密围绕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瞄准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摸清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家底、掌握资源分布状况、实现新区新层系油气突破、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为己任,持续开展了中国海域油气资源区域评价与黄东海盆地油气资源调查,大体分为海域及邻区沉积盆地对比研究、中国海域区域评价战略研究和黄东海海域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3个阶段。先后主持编制了中国海域沉积盆地分布图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动态)形势图,开展了海域及邻区含油气盆地对比、中国海域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动态分析和油气资源区域评价战略研究、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研究与评价,取得了一批原创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①海域油气资源早期评价技术和沉积盆地深部地震探测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②中国海域油气资源丰富,下一步的调查与勘探方向包括:新层系、近海天然气、富生烃凹陷潜山油气藏、南海深水油气、南海生物礁和非常规天然气;③明确了南黄海盆地的基底性质、海相盆地地层层序和构造区划、侏罗纪前陆盆地特征、海相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④明确了东海中生代盆地的地层层序、盆地结构和两期盆地性质、"大东海"中生代地层分布特征、中生界油气地质条件和有利区带;⑤发现了南黄海古生界古油藏。上述成果和认识为海洋油气资源调查与勘探的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董娜[5](2018)在《埃及ABU GHARADIG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富集规律探讨》文中认为ABU GHARADIG盆地(简称A盆地)位于埃及西沙漠盆地的南部,盆地面积大约106500km2。油气地质条件优越,发育两套烃源岩,具备好的生油气条件,既生油又生气,油气资源潜力大,发育多套有利储盖组合,多层系立体成藏。本论文在盆地沉积、构造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已发现油气藏的精细解剖,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本次研究取得以下几项主要认识及成果:(1)A盆地为古生代残留盆地基础上发育的中新生代裂谷盆地,其构造演化与非洲板块的演化息息相关,主要划分为为古生代克拉通拗陷阶段和中-新生代裂谷发育阶段。(2)A盆地发育侏罗系Khatatba组Zahara段、白垩系ARF段两套主力烃源岩,油气兼生,Zahara段全盆进入成熟-高成熟阶段,ARF段在中、东部的生烃洼陷范围内达到成熟;A盆地在浅部AR组和Bahariya组油气发育良好,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中部和东南部,中部主要为浅源浅部成藏类型,东南部主要为混源浅部成藏类型,即“二源共存”供烃特征。(3)侏罗系Safa段处于海陆过渡区的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物源方向来自Umbarka隆起的北西部和Qattara隆起,砂体主要分布于沿物源方向的三角洲前缘及临近的潮坪,Safa段砂岩储集层孔隙度范围为12%-20%,为中等储集类型。(4)A盆地油气分布具有“半盆油”的特点,目前发现的含油气层位存在于浅部AR组和Bahariya组,油气富集纵向上受区域性盖层和局部盖层的制约,平面上油气成排成带分布,构造高带和断裂带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场所,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断层分布和储层物性控制。(5)A盆地资源基础雄厚,勘探潜力巨大,侏罗系和下白垩统AEB组是下步主攻层系,深部层系是甩开勘探的有利勘探方向。

徐焕友[6](2017)在《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油气勘查区块评价优选是国家油气战略发展的重要任务,而江苏油田老区勘探程度越来越高,亟需可接替优质资源区块,而投入不足区块的研究关系到油田长远可持续发展,为了落实区块油气资源潜力,有必要进行有利勘查区块优选,并明确下步矿权进退、削减,为准确、快速区块进退决策提供充足的依据。本论文通过对江苏油田投入不足区块初步摸底评价,以油气地质条件概率和勘探战略价值条件概率(双因素)为主要评价依据,首次建立一套适合江苏油田目前技术条件下多参数评价的石油地质风险双因素区块快速评价标准模板;两大模块,九大类评价指标,19个控制参数,并赋予不同权值,根据不同勘探程度的评价单元组合出中等-较低、低勘探程度2个评价模板,满足区块“统一平台、统一优选”排队优选的目的。通过对勘探投入不足区块的勘探历程、勘探现状及潜力的分析,划分不同的评价单元及不同勘探程度。针对低勘探程度地区展开区域地质背景、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对较低及中等勘探程度地区开展盆地与区带特征、有利油气地质条件、成藏主控因素及关键技术问题分析。通过综合评价,对8个评价单元按照不同勘探程度标准参数研究赋值,评价为Ⅱ类的有:中等-较低勘探程度的迈陈凹陷、盐城中古生界、盐城中新生界以及低勘探程度的乌石凹陷、纪家凹陷、如皋-南通地区、弋阳盆地,评价为Ⅲ类的为较低勘探程度的阜阳地区。根据各评价单元的勘探潜力及区块优先评价结果,按照当前的勘探投入情况,建议区块采取缩减、合并、流转及退出,其中盐城区块和徐闻区块缩减,阜阳区块交回总部流转,如皋-南通区块合并,弋阳区块退出。其中迈陈凹陷接近Ⅰ类区,建议继续加大勘探工作量的投入,力争早日突破。该论文对油田投入不足区块利用双因素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为油田下步油气资源选区、区块进退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沈淑鑫,李一泉,崔键,苑京文,贾东[7](2015)在《下扬子黄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下扬子黄桥地区位于下扬子对冲构造带上,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并且保存了较完整的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发育多套烃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文中采用三维地震工区构造精细解释及运动学正演模拟方法,分析了研究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变形过程,结果表明黄桥地区中上古生界和下中生界地层在自SE向NW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以前展式发育了多个断层相关褶皱构造。在构造前锋,断层相关褶皱反向发育,于工区中部偏北西侧形成明显的对冲构造,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隆升,构造总缩短率高于47.55%;之后,区域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拉张,工区南东侧发育负反转断层,且自南西向北东负反转程度逐渐变大,由上正下逆复合型转变为似正断层型;此次拉伸正断作用导致断层回滑,形成上白垩统填充的半地堑构造,对冲构造也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油气成藏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黄桥构造变形与其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提出了对冲构造背斜、对冲构造下盘及南东侧的广陵构造背斜为黄桥地区的有利油气区块。研究结果对进一步认识黄桥及下扬子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以及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参考。

江志强,李德勇,林琦[8](2015)在《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南组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利用16口取心井240余块样品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喉结构等测试数据及埋藏史资料,对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南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进行详细研究,发现砂岩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物性和孔喉结构显示储层质量较好,属于中孔—中渗储层,以中—大孔隙、细—较细喉道组合为主。储集层经历了机械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作用的改造,主要的成岩矿物有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白云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石英及钠长石等。储层演化经历了早成岩期和中成岩期,目前正处于中成岩A期。储层压实作用减孔量和胶结作用减孔量分别为22.35%和5.53%,是戴南组储层质量变差的最主要影响因素,而溶蚀作用增加的次生孔隙量在3%12%之间,对改善储层性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王明健,张训华,肖国林,吴志强,王蛟,王安国[9](2014)在《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已在陆上苏北盆地发现多个中古生界气田,但在其东侧的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一直没有获得勘探突破。为了寻找后备油气基地,利用2Dmove软件对研究区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了平衡剖面分析,恢复了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叠系油气成藏条件,总结出了有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三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一次生烃,而中西部可能存在二次生烃;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所有圈闭的最终定型期,同时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破坏时期;综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研究区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的三叠系油气成藏规律主要受构造演化所控制,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王明健,张训华,吴志强,肖国林,王蛟,王安国[10](2014)在《南黄海南部坳陷构造演化与二叠系油气成藏》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开辟后备油气基地,选取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内典型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影响,认为晚古生代以来的多期构造演化控制了二叠系油气成藏过程,使研究区东部和中西部发育不同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南部坳陷晚古生代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演化过程;研究区东部二叠系烃源岩仅发生过1次生烃,中西部可能存在2次生烃;油气主要通过断裂和不整合面向周围圈闭运移;古近纪Ed—Es阶段构造活动剧烈,是圈闭的最终定型期,也是早期所形成油气藏的强烈改造时期;主要存在3种有利油气成藏模式.受构造演化和古地温梯度综合控制,研究区东部应重点寻找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而中西部应将二叠系生-中生界储、二叠系生-新生界储以及二叠系自生自储油气藏作为有利类型.

二、苏北地区上白垩统储层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苏北地区上白垩统储层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东部晚白垩世风成沉积 ——盆山型沙漠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变暖加剧荒漠化进程
        1.1.2 晚白垩世古气候
        1.1.3 白垩纪沙漠沉积分布规律
        1.1.4 盆山型沙漠体系研究意义
        1.1.5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深时沙漠体系识别与沉积学研究
        1.2.2 深时沙漠体系物源分析
        1.2.3 晚白垩世中国东部古气候古环境
    1.3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中国东部区域地质概况
    2.2 中国东部盆地群地质背景
        2.2.1 信江盆地
        2.2.2 江汉盆地
        2.2.3 句容盆地、苏北盆地
        2.2.4 茶陵盆地、衡阳盆地
    2.3 中国东部盆地白垩纪地层
        2.3.1 中国东部典型盆地白垩纪地层
        2.3.2 中国东部上白垩统划分与对比
3 研究方法及实验流程
    3.1 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划分
    3.2 剖面测量与样品采集
    3.3 薄片观察与砂岩骨架颗粒分析
    3.4 古风向、古水流测量
    3.5 风成架构重建
    3.6 扫描电镜分析
    3.7 LA-ICP-MS碎屑锆石U-Pb测年
4 风成-河流-冲洪积扇沉积体系相分析
    4.1 岩相分析
        4.1.1 风成岩相
        4.1.2 水成岩相
    4.2 沉积相分析
        4.2.1 砂丘相
        4.2.2 丘间相
        4.2.3 砂席相
        4.2.4 河流相-冲洪积扇相
    4.3 信江盆地盆山型沙漠体系
    4.4 小结
5 构架与沉积模型重建
    5.1 水控沙漠边缘环境风成构架
    5.2 风控沙漠边缘环境风成构架
    5.3 沙漠中心环境风成构架
    5.4 沉积模型重建
    5.5 盆山型沙漠发育机制
    5.6 小结
6 盆山型沙漠-河流-冲洪积扇体系物源分析
    6.1 砂岩骨架颗粒分析
    6.2 碎屑锆石形态学分析
    6.3 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龄
    6.4 信江盆地沙漠体系沉积年龄约束
    6.5 信江盆地上白垩统物源分析
        6.5.1 风成砂岩物源分析
        6.5.2 水成砂岩物源分析
        6.5.3 风成、水成砂岩物源关系
    6.6 小结
7 晚白垩世中国东部盆山型沙漠群古气候意义
    7.1 干旱气候敏感沉积物
    7.2 晚白垩世古风带、古气候带
    7.3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勘探历程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与凹陷结构特征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1 稠油特征研究
    3.2 原油降解生物气特征研究
    3.3 稠油及原油降解生物气关系研究
第4章 原油降解生物气形成条件
    4.1 地质环境
    4.2 保存条件
第5章 油气成藏模式
    5.1 典型气藏解剖
    5.2 成藏期次分析
    5.3 成藏主控因素
    5.4 成藏模式
    5.5 有利分布区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埃及ABU GHARADIG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富集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
        1.2.2 盆地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勘探开发现状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地层特征
        2.2.1 地层发育特征
        2.2.2 地层分布特征
    2.3 盆地结构及断裂特征
        2.3.1 盆地结构特征
        2.3.2 盆地断裂特征
第三章 油气成藏条件分析
    3.1 烃源岩评价
        3.1.1 有机质的丰度
        3.1.2 有机质的类型
        3.1.3 有机质的成熟度
        3.1.4 烃源岩的定量评价
    3.2 储层特征
    3.3 盖层特征
    3.4 油气输导体系
    3.5 圈闭特征
    3.6 成藏要素耦合关系
第四章 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
    4.1 典型油气藏解剖
        4.1.1 油气藏类型
        4.1.2 典型油气藏
        4.1.3 油水平面分布特征
        4.1.4 油气垂向分布特征
    4.2 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分析
        4.2.1 成藏模式
        4.2.2 油气富集规律
        4.2.3 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江苏油田油气勘探现状
    2.1 油气勘探领域及资源现状
        2.1.1 “十五”以来探矿权变更概况
        2.1.2 现有勘探领域及资源现状
        2.1.3 油田勘探面临的问题
    2.2 投入不足区块情况及原因分析
第三章 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地质方法
    3.1 区块地质评价优选思路
    3.2 评价单元划分及勘探程度确定
    3.3 基于不同勘探程度的区块评价方法研究
    3.4 区块评价结果分类
第四章 区块资源潜力及关键问题分析
    4.1 盐阜地区
        4.1.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1.2 圈闭条件分析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1.3 资源潜力和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2 阜阳地区
        4.2.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2.2 圈闭条件与油气显示
        4.2.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3 徐闻地区
        4.3.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3.2 圈闭条件分析与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4.3.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4 如皋-南通地区
        4.4.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4.2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4.5 弋阳盆地
        4.5.1 基础石油地质条件
        4.5.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4.5.3 资源潜力与勘探关键问题分析
第五章 区块双因素评价优选
    5.1 较低-中等勘探程度评价单元
    5.2 低勘探程度评价单元
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下扬子黄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下扬子区地质背景
2黄桥构造基本特征
    2.1研究区构造变形特征
        2.1.1三维地震剖面解释
        2.1.2构造平面分布特征
    2.2负反转构造定量分析
3黄桥地区运动学正演模拟
    3.1运动学正演模拟理论简介
    3.2运动学正演模拟
4讨论
    4.1黄桥构造演化对下扬子构造研究的启示
    4.2构造演化对油气聚集影响及有利区块预测
        4.2.1黄桥负反转构造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4.2.2有利油气区块预测
5结论

(8)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南组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碎屑岩储层特征
    2.1 岩石学特征
    2.2 物性特征
    2.3 孔喉结构特征
3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
    3.1 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
    3.2 胶结作用
        3.2.1 碳酸盐胶结
        3.2.2 粘土矿物胶结
        (1)高岭石
        (2)绿泥石
        (3)伊利石
        (4)伊蒙混层
        3.2.4 长石次生加大与自生
    3.3 溶蚀作用
    3.4 交代作用
4 储层成岩演化序列
5 结论

(9)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分析
    2.1 早三叠世
    2.2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
    2.3 晚白垩世—古近纪
    2.4 新近纪—第四纪
3 三叠系油气成藏要素分析
    3.1 烃源岩
    3.2 储集层
    3.3 生储盖组合
4 三叠系油气成藏作用分析
    4.1 控制生烃作用
    4.2 运移作用
    4.3 圈闭
5 三叠系油气成藏模式
6 讨论
7 结语

(10)南黄海南部坳陷构造演化与二叠系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晚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析
    1)晚古生代—早三叠世
    2)晚三叠—早白垩世
    3)晚白垩世—古近纪
    4)新近纪—第四纪
3二叠系油气成藏要素分析
    1)烃源岩
    2)储集层
    3)生储盖组合
4构造演化对二叠系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1)生烃作用
    2)运移作用
    3)圈闭
5二叠系油气成藏模式
6结论

四、苏北地区上白垩统储层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海域前新生代地层分布及其油气勘查方向[J]. 陈建文,杨长清,张莉,钟广见,王建强,吴飘,梁杰,张银国,蓝天宇,薛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01)
  • [2]中国东部晚白垩世风成沉积 ——盆山型沙漠体系[D]. 曹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浅层原油降解生物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研究[D]. 黄晶. 长江大学, 2020(02)
  • [4]中国海域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与黄东海海域油气资源调查进展[J]. 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杨长清,袁勇,许明,王建强,雷宝华,李刚,杨艳秋,杨传胜,孙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9(06)
  • [5]埃及ABU GHARADIG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及富集规律探讨[D]. 董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双因素多参数区块评价方法及在江苏油田油气资源选区中的应用[D]. 徐焕友.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7(08)
  • [7]下扬子黄桥地区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J]. 沈淑鑫,李一泉,崔键,苑京文,贾东. 高校地质学报, 2015(03)
  • [8]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南组碎屑岩储层成岩演化[J]. 江志强,李德勇,林琦. 矿物岩石, 2015(02)
  • [9]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三叠纪以来的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J]. 王明健,张训华,肖国林,吴志强,王蛟,王安国.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4(07)
  • [10]南黄海南部坳陷构造演化与二叠系油气成藏[J]. 王明健,张训华,吴志强,肖国林,王蛟,王安国.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4(02)

标签:;  ;  ;  ;  ;  

苏北上白垩统储层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