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地层(岩)分布及其成因

鲁西地层(岩)分布及其成因

一、鲁西地区地层(岩石)展布及其成因(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鑫[1](2021)在《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玄武质火山岩Li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古老、面积最广、保留地质信息最全的克拉通之一。其中,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地球早期的地幔演化和板块俯冲启动时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前人却少有研究。为此,本学位论文以华北克拉通东南部鲁西地区新太古代玄武岩和豫北地区古元古代的玄武安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如下工作:对鲁西地区新太古代泰山岩群柳杭岩组(>2.7 Ga)枕状玄武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Li同位素分析。新太古代枕状玄武岩的主量元素显示其为拉斑玄武岩;微量元素蛛网图呈平坦型,各元素含量为原始地幔的十倍;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也呈现平坦型,各元素为球粒陨石的十倍。全岩Li含量变化范围在4.7-15.8 ppm,平均值为8.4 ppm,δ7Li值变化范围为+1.8‰~+4.2‰,平均值为+3.0‰,表明Li同位素组成未受到后期围岩同化混染、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影响,可以代表当时的华北克拉通下部的未经混染的地幔组成(约为+3‰),略低于现代地幔值的Li同位素组成(+4‰),反映当时板块俯冲未启动。对豫北地区古元古代熊耳群许山组1.80 Ga玄武安山岩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Li同位素研究。古元古代玄武安山岩具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特征,指示了它们源于富集地幔。Li含量变化范围在13.9-23.9 ppm,平均值为20.6 ppm,δ7Li值变化范围为+4.5‰~+6.1‰,平均值为+5.2‰,总体表现高于新太古代和现代地幔值的Li同位素组成(+3‰vs.+4‰)。在排除了围岩同化混染、部分熔融和结晶分异作用对Li同位素组成影响后,可以认为其相对于正常地幔偏高的Li同位素组成指示了地幔源区有壳源的地壳物质加入,反映当时板块俯冲已经启动。

黄坤朋[2](2020)在《山东省马头崖铜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鲁中山区,行政区划属临沂市辖区,面积约144km2。该区采金历史悠久,明清年间就有人在此采过金,解放后多支地质队先后在该地区内开展过找金工作,显示了研究区内铜金矿成矿条件优越,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论文通过全面收集研究区内最新的基础地质资料、矿产勘查资料、区域物化遥资料以及科研成果等资料,对研究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的空间分布及其与铜金成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典型金矿床的分析研究,提取了区域成矿要素,其中必要要素4类、重要要素4类、次要要素2类。从铜金矿体赋存层位、控矿容矿构造、围岩矿化蚀变、成矿物质来源、矿床共伴生规律等方面系统总结了成矿规律。认为马头崖地区铜金矿形成于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形成沂沭断裂带及其两侧的次级断裂,幔源岩浆沿沂沭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上升,上升的过程中将含矿热液带入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热液中的Cu、Au、Ag等金属组分析出形成小型矿体。归纳总结了铜金矿找矿标志,认为马头崖地区彭家岚子断裂及其次级断裂破碎带与雁翎关组斜长角闪岩裂隙发育部位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作为该地区铜金矿下一步找矿方向有望取得新的找矿突破。

张建太,于磊,刘传朋,李兆营,王伟德,高玲举[3](2020)在《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及深部地质构造背景》文中认为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成矿背景复杂,由于缺乏地壳结构、岩浆侵入体位置、断裂规模等信息作为参考依据,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在成矿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重磁数据和地震剖面资料,采用Parker-Oldenburg界面法、功率谱法和2.5D重磁震联合反演等方法,获得了鲁西地区地壳结构、断裂规模、岩浆侵入体位置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金刚石原生矿床的深部构造背景。结果表明: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分布于区域布格重力异常低值区、磁异常中-低值区,布格重力异常平均值低于-100×10-5 m/s2,磁异常变化范围较大,介于-160~60 nT之间;矿床位于莫霍面、居里面等值线密集的梯度带,即稳定区域与活化区域的过渡带,莫霍面深度约为31.2~32.2 km,居里面深度约27.5~30 km;矿床分布区NW向断裂构造切割深度均超过20 km,其中蒙山断裂切割深度为35 km,深达上地幔,新泰-垛庄断裂切割深度为28.5 km,深达居里面,泰山-铜冶店断裂切割深度为20.5 km;金伯利岩于古生代形成后,受中生代伸展构造影响,被NW向断裂逐级抬升、剥蚀,直至出露地表。金刚石品位自南向北逐渐降低是由于北部抬升幅度大,剥蚀接近金伯利岩根部的结果,指示南部矿带找矿潜力大。

肖飞[4](2020)在《华北地台中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文中提出华北地台寒武系碳酸盐岩发育,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潜力和巨大的勘探前景。对碳酸盐岩时空展布和演化认识的局限性,限制了早古生代潜山内幕等深部油气藏的勘探。本文以华北地台中东部寒武系为研究对象,综合露头、岩心、测录井、地震、薄片和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建立了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以层序格架为约束,恢复了寒武系沉积相带展布特征和演化过程,并探讨了沉积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寒武系由多个向上变浅的开阔型和局限型米级旋回叠置而成,垂向上构成进积型与退积型叠置样式。在不整合面、岩相转换面和古岩溶面等典型层序界面识别的基础上,综合米级旋回叠置样式的转换面和地球物理响应,确定了三级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将研究区寒武系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SQ1对应昌平组(朱砂洞组、府君山组),SQ2对应馒头组,SQ3对应毛庄组,SQ4对应徐庄组和张夏组,SQ5对应崮山组,SQ6对应长山组,SQ7对应凤山组。建立了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每个三级层序由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构成,横向连续性较好。寒武系主要发育泥晶灰岩、鲕粒灰岩、生屑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藻黏结泥晶灰岩、叠层石灰岩、灰泥丘、白云岩、泥页岩、砂岩、泥质灰(云)岩和角砾岩等14种主要岩石类型。基于不同岩性组合和米级旋回垂向叠置,研究区识别出潮下低能带、潮下藻席、潮上泥坪、颗粒滩、临滨、风暴沉积和台内盆等7种主要亚相类型。在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优选体系域内部地层厚度占比超过30%的亚相类型作为优势亚相,利用优势亚相组合方法恢复了各体系域沉积环境。建立了寒武系“局限内缓坡—混积陆棚—开阔缓坡—镶边台地”垂向沉积演化模式。华北地台中东部寒武系层序发育和沉积展布特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台地内构造背景、古温度、古盐度、水体氧化还原性、风暴作用和陆源物质供给等因素共同影响。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台地内构造活动共同控制了三级层序发育,其中SQ1和SQ5属于构造层序。郯庐断裂及衍生台内断裂活动控制了台内盆的发育和展布;风暴主要沿北东—南西和南东—北西向作用于研究区,造成浅水碳酸盐岩二次沉积;古气候和陆源碎屑输入影响了海平面变化、沉积物类型和分布特征。

冯玺平[5](2020)在《山东省微山稀土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围绕微山稀土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问题,对矿区内的构造、岩浆岩、矿体特征等进行重点研究;经过对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通过分析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研究成岩成矿形成的构造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等科学问题;通过对伽马能谱测量数据的分析处理,结合以往地质勘探成果,在微山稀土矿区及外围开展找矿预测评价工作。通过研究,所获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如下:微山郗山稀土矿床矿体总体上由一系列北西向、向南西陡倾的矿脉组成,在北西向断裂构造带及碱性正长岩体顶板和底板的片麻状花岗闪长岩中产出,矿脉多为含氟碳铈矿石英重晶石脉,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为导矿、容矿构造,一般是成矿前或成矿期构造。矿石矿物以氟碳铈矿、氟碳钙铈矿和独居石为主,与方解石、重晶石、石英、黄铁矿等共生组成矿脉。围岩为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正长岩类,碱性交代蚀变和稀土矿化现象明显,围岩裂隙越多含矿性越大。矿区内正长岩体的成岩年龄为早白垩世(120-130Ma),成矿年龄为(110-120Ma),表明矿床可能与岩浆岩有成生联系。岩浆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特征表明成岩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并混染了地壳物质,碱性杂岩体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华北板块活动克拉通东南缘构造机制由以挤压为主向以拉张为主转变,是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后伸展期内碱性岩浆活动的产物。矿脉中矿物的流体包裹体特征表明由早成矿到晚成矿阶段,成矿流体温度由中高温、高盐度向低温、低盐度演化。微山稀土矿成矿流体的性质为中高温、高浓度,富含CO2、SO42-、REE以及含CO32-、F-和Na+、K+、Ca2+、Sr2+、Ba2+的流体。成矿流体是从碱性岩-碳酸岩岩浆中分异出来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富集地幔。通过对微山稀土矿床地质分析及物探异常解译进行找矿预测,提出预测依据并对预测区进行圈定和评价。除矿区内的异常在外围共发现有找矿意义的异常区7处,在微山郗山稀土矿区及外围共圈定2处预测区。通过对矿体可能赋存的深度以及以往勘探成果研究发现矿区深部矿脉延伸的可能性较大,Ⅱ-2和Ⅱ-3号预测区深部成矿潜力较大,深部工程验证找矿效果良好,Ⅱ-3号预测区西南部浅部工程控制较低但经个别工程验证浅部有矿脉赋存。微山稀土矿区深部和外围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孟嘉轶[6](2020)在《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区位于博兴洼陷,研究目的层段为始新统沙四上亚段地层。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岩心观察资料、录井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为基础,将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地层划分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以及七个准层序组,建立了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准。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区域取心井取心段的精细观察描述,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人未对该地区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基于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学特征,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即塑性变形构造和脆性变形构造,并在塑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重荷模与火焰构造、触变构造、枕状构造、泄水构造、卷曲构造、滑塌构造;在脆性变形构造中识别出沉积岩脉、微断层、自碎屑角砾。对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机制、驱动力和触发机制展开研究,认为研究区内出现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主要包含地震震动和水下重力流搬运,变形机制包含液化、流化和触变作用,并总结了不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出现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物类型。将包含有地震震动诱发产生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变形沉积层解释为震积岩,并对研究区内及区外14口取心井取心段震积岩进行了解释,依托建立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进行了横向对比。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青海湖野外地质考察资料,对各沉积相及微相类型精细划分,并建立了对应的测井相标志。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整体为湖相沉积,主要包括滨岸亚相滩微相、坝微相(砂质坝、砾质坝);浅湖亚相风暴沉积微相;半深湖亚相重力流沉积微相(滑动-滑塌沉积、泥质碎屑流沉积)。通过岩心单井相综合分析、连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确定了不同体系域中沉积相展布特征,低位域以发育滨岸滩坝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浅湖风暴沉积;湖侵域以发育半深湖重力流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滨岸滩坝沉积;高位域以发育滨岸滩坝沉积为主。不同沉积体系侧向分布随体系域变化(湖平面涨落)产生规律性变化,具有良好的分带性。重点对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滨岸滩坝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展开研究,明确了古地貌、古水深、古物源和古风场是滨岸滩坝沉积体系的主要控制因素,平缓的古地貌、较浅的古水深、紧靠南部鲁西隆起物源区,较强的古风力和正对的迎风侧,是滩坝砂体大面积分布的必要条件,最终建立了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沉积模式。根据不同类型沉积物单井油气显示及孔隙度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控储层砂体分类标准。

刘松岩[7](2020)在《鲁西中生代杂岩体岩浆源区及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鲁西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在中生代经历了多期岩浆-构造作用,引起岩石圈减薄,地幔性质发生改变,表现为大规模分布广泛的岩浆活动。本文对鲁西铁寨、三山峪、金星头三个中生代杂岩体进行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研究,确定杂岩体成因,初步探讨杂岩体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取得如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杂岩体主要岩性为闪长岩、二长斑岩和闪长玢岩,其主量元素具有过铝质、高Na、低K、高Mg#的特征;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的特征,无明显Eu、Ce异常;微量元素显示Sr、Ba、Pb正异常,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负异常,表现出埃达克质岩(高 Sr(433~1107ppm)、低 Y(6~13.3ppm)、Sr/Y 为(57.26-163.0))的地球化学特征。(2)金星头杂岩体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122 Ma,铁寨杂岩体闪长岩、闪长玢岩和二长斑岩的U-Pb年龄分别为123 Ma、123 Ma和125 Ma,三山峪杂岩体闪长玢岩的U-Pb年龄为123和125 Ma,均为早白垩世岩浆作用的峰期产物。(3)样品中新生锆石的εHf(t)值变化范围较广,在-25.6~7.8之间,说明其岩浆具有多源性;继承锆石年龄集中在~2500 Ma,εHf(t)值为2.5~8.8,可能为华北古老基性下地壳重新活化的产物。(4)研究区杂岩体的岩浆源区来自上地幔的部分熔融,并加入了基性下地壳物质,同时受到了底侵软流圈物质的混染作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主要动力机制为俯冲的古太平洋板片回卷,引起软流圈上涌,岩石圈减薄,最终形成研究区岩体。

李恭馨[8](2019)在《山东南辛-泗水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指出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主微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单颗粒锆石铀铅测年等方法,对该区新太古代花岗岩的区域背景、地质特征、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形成时代与地质意义等进行了研究。主要为条花峪的中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邱子峪的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及西南岭的细粒正长花岗岩。条花峪二长花岗岩SiO2平均为73.51%;Al2O3平均为12.84%,K2O平均为3.98%,表现为富钾富铝;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54,显示为过铝质;里特曼指数均值2.15,表现为钙碱性;岩体分异指数DI平均为88.04,分异程度较好。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表现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V字形曲线,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δEu均值为0.81,与壳幔型花岗岩相当(δEu均值为0.84)。副矿物类型为锆石—磷灰石型。属I型花岗岩。邱子峪二长花岗岩SiO2平均为69.76%;Al2O3平均为15.04%,K2O平均为3.80%,表现为富钾富铝;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为1.52,显示为过铝质;里特曼指数均值2.77,表现为钙碱性。岩体分异指数DI平均为85.73,分异程度一般。球粒陨石标准化分布模式表现为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V字形曲线,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δEu平均值为0.75,与陆壳改造型花岗岩相当(δEu<0.6)。主要副矿物为锆石、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赤褐铁矿等,副矿物类型为锆石—磷灰石型。属S型花岗岩。西南岭正长花岗岩SiO2平均为64.24%;Al2O3平均为17.72%,K2O平均为6.89%,表现为富钾富铝;铝饱和指数A/CNK平均1.32,;里特曼指数均值7.21,表现为碱性。岩体分异指数DI平均为90.14,反应出本区花岗岩分异程度较高,经历了中等结晶分异作用。具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不具备典型的“V”字型特征,稀土元素的分馏程度相对不高。δEu平均为0.97,铕异常不明显。副矿物类型为磁铁矿型。属S型花岗岩。邱子峪二长花岗岩铀铅年龄为2567±7.4Ma。从条花峪过渡到西南岭,地幔的作用逐渐减弱,体现了地壳横向增长的演化特点,标志着华北克拉通结晶基地的逐渐形成。

褚志远[9](2019)在《山东蒙阴金伯利岩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蒙阴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刚石成矿区,累计探明金刚石资源量1560.8万克拉,占全国金刚石总资源量的一半。此地区是未来金刚石矿资源潜力和隐伏矿产的重要远景区域。目前国内金刚石的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展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特征及其与含矿性关系的研究,以指导蒙阴地区寻找大型、品位富的金刚石原生矿,对于缓解我国金刚石资源危机意义重大。文章通过对常马庄岩带、西峪岩带、坡里岩带野外地质现象勘测和612件样品数据分析,总结了蒙阴金伯利岩带地质特征,通过蒙阴地区金伯利岩矿石类型、矿物成分、化学成分、指示矿物特征的研究,分析金伯利岩的含矿性,提出富矿金伯利岩的特征。取得的主要成果:1.总结蒙阴金伯利岩带含矿性特征:岩带间由常马-西峪-坡里含矿性逐渐变贫。常马庄岩带内部为南富北贫与中间富两端贫相结合;西峪岩带北北东向岩带的东支岩管整体较岩脉品位略富,岩脉整体表现为南富北贫的特点;西峪岩带北北东向岩带的西支和北西向支岩带均表现为中间富为两头贫的特点;坡里岩带含金刚石很少,无明显的变化规律。常马庄岩带各岩体金刚石品位向深部变贫,西峪岩带金刚石品位向深部变富。同一岩脉内脉宽则金刚石品位富,脉窄则品位贫。2.金伯利岩岩石类型与含矿性关系:蒙阴金伯利岩的不同岩性的含矿性相差较大,总体规律是斑状金伯利岩>细粒金伯利岩>金伯利角砾岩;结构构造也影响斑状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同一岩体同一岩性粗斑结构的金伯利岩比细斑结构的金伯利岩富含矿,多斑晶的金伯利岩比少斑晶的金伯利岩富含矿,少斑的要比细粒的富含矿,块状构造的比角砾状构造的富含矿。3.金伯利岩的矿物特征与含矿性关系:(1)造岩矿物与含矿性关系:金伯利岩中橄榄石含量越多、粒度越大、镁铁比值越高、金云母含量越少则富含矿,反之含矿性较贫。(2)标型矿物与含矿性关系:金伯利岩中镁铝榴石的颜色深、折光率值高、比重大、晶胞参数大,则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好,反之测含矿性差;对于同一地区的金伯利岩,镁铝榴石含量多少与含矿性呈正相关,镁铝榴石中紫色系列占比高的较橙色系列占比高的富含矿。铬铁矿的比重、反射率、折光率、晶胞参数与含矿性呈正相关,各物理参数值越大,金刚石的含矿性越富;铬铁矿中Cr2O3、FeO、TiO2含量与含矿性呈正相关,Fe2O3、Al2O3含量与含矿性呈负相关;Cr2O3>1.65%的铬透辉石含量的多少与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呈正相关,Cr2O3>1.65%的铬透辉石含量越多,金刚石品位越富;富含富铬高镁钛铁矿的金伯利岩,金刚石含矿性较富。4.金伯利岩的化学成分与含矿性关系:金伯利岩的含矿性与铬组矿物有关,岩石随着Mg、Cr、Ni、Co含量的增高,金伯利岩富含矿,随着Ti、P、K、Na、Al含量的增高,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变贫。各金伯利岩带间稀土总含量含矿性的降低而升高,轻重稀土比随含矿性的降低而降低,La/Sm值随含矿性的降低而降低,其稀土配分曲线呈现明显的右倾型。

段壮[10](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二、鲁西地区地层(岩石)展布及其成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鲁西地区地层(岩石)展布及其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玄武质火山岩Li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板块构造启动争议
        1.1.1 岩石学证据
        1.1.2 构造成因证据
        1.1.3 地球化学证据
        1.1.4 模型分析
    1.2 幔源岩浆岩在示踪地幔源区的研究
    1.3 Li同位素地球化学
        1.3.1 自然界体系中Li同位素组成
        1.3.2 Li同位素的分馏
        1.3.3 Li同位素示踪俯冲相关过程
        1.3.3.1 俯冲初始物质的Li同位素组成
        1.3.3.2 俯冲过程中的Li同位素行为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工作量小结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和样品描述
    2.1 华北克拉通
    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2.1 鲁西地区
        2.2.2 豫北地区
    2.3 样品描述
        2.3.1 柳杭岩组枕状玄武岩
        2.3.1.1 柳杭岩组枕状玄武岩野外和岩相学观察
        2.3.1.2 柳杭岩组成岩时代
        2.3.2 许山组玄武安山岩
        2.3.2.1 许山组玄武安山岩野外和岩相学观察
        2.3.2.2 许山组成岩时代
第3章 分析方法
    3.1 全岩主量元素
    3.2 全岩微量元素
    3.3 全岩Li同位素
        3.3.1 溶样
        3.3.2 化学分离
        3.3.3 Li同位素组成测定
第4章 鲁西新太古代枕状玄武岩Li同位素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果
        4.2.1 全岩主微量元素
        4.2.2 全岩Li同位素
    4.3 讨论
        4.3.1 鲁西新太古代枕状玄武岩Li同位素
        4.3.1.1 围岩同化混染作用
        4.3.1.2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4.3.1.3 变质作用对Li同位素的影响
        4.3.2 新太古代地幔Li同位素演化
    4.4 本章小结
    附表
第5章 豫北古元古代玄武安山岩Li同位素研究
    5.1 引言
    5.2 结果
        5.2.1 全岩主-微量元素
        5.2.2 全岩Li同位素
    5.3 讨论
        5.3.1 豫北古元古代玄武安山岩Li同位素
        5.3.1.1 围岩同化混染作用
        5.3.1.2 岩浆结晶分异作用
        5.3.1.3 流体活动性元素的影响
        5.3.1.4 熊耳群许山组玄武安山岩成因分析
        5.3.2 地幔Li同位素组分模拟
        5.3.3 地幔Li同位素组成演化
        5.3.5.1 太古宙、元古宙地幔Li同位素演化
        5.3.5.2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幔Li同位素演化
    5.4 本章小结
    附表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山东省马头崖铜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1.3 地质工作程度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工作内容
    1.5 工作过程及完成工作量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2.3 地球物理特征
    2.4 地球化学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概况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时代
    3.6 矿床成因
4 铜金矿成矿规律
    4.1 区域成矿要素
    4.2 成矿规律
    4.3 成矿模型
5 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5.1 控矿地质要素
    5.2 研究区预测准则
    5.3 找矿标志
    5.4 找矿方向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及深部地质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1 重力场特征
    2.2 磁场特征
3 数据与计算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岩(矿)石物性参数
    3.3 计算方法
        3.3.1 计算莫霍面的Parker-Oldenburg界面反演法
        3.3.2 计算居里面的功率谱法
4 结果分析
    4.1 莫霍面特征
    4.2 居里面特征
    4.3 地壳深部结构和断裂深度
5 讨论
    5.1 地壳变化与金刚石成矿的关系
    5.2 断裂构造与金伯利岩的关系
6 结论

(4)华北地台中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现状
        1.2.2 旋回地层学研究现状
        1.2.3 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
    1.4 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
    2.2 构造演化背景
    2.3 地层发育特征
3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3.1 米级旋回
        3.1.1 分析原理
        3.1.2 米级旋回类型
        3.1.3 层序界面类型
        3.1.4 层序界面识别标志
    3.2 典型寒武系露头剖面层序
        3.2.1 层序SQ1 露头特征
        3.2.2 层序SQ2 露头特征
        3.2.3 层序SQ3 露头特征
        3.2.4 层序SQ4 露头特征
        3.2.5 层序SQ5 露头特征
        3.2.6 层序SQ6 露头特征
        3.2.7 层序SQ7 露头特征
    3.3 单井层序划分
        3.3.1 层序界面测井响应
        3.3.2 单井层序测井响应
    3.4 地震剖面特征
    3.5 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4 岩相古地理与沉积模式
    4.1 岩石类型
        4.1.1 碳酸盐岩类
        4.1.2 碎屑岩类
        4.1.3 混积岩类
    4.2 亚相组合与沉积环境
    4.3 单井优势亚相分析
    4.4 岩相古地理
        4.4.1 层序SQ1 岩相古地理
        4.4.2 层序SQ2 岩相古地理
        4.4.3 层序SQ3 岩相古地理
        4.4.4 层序SQ4 岩相古地理
        4.4.5 层序SQ5 岩相古地理
        4.4.6 层序SQ6 岩相古地理
        4.4.7 层序SQ7 岩相古地理
    4.5 寒武系沉积演化模式
        4.5.1 局限内缓坡演化阶段
        4.5.2 局限混积陆棚演化阶段
        4.5.3 开阔缓坡演化阶段
        4.5.4 镶边台地演化阶段
5 寒武系沉积层序主控因素
    5.1 海平面变化
    5.2 古构造背景
        5.2.1 震积岩
        5.2.2 同生断裂
    5.3 古环境
        5.3.1 元素特征有效性评价
        5.3.2 古水温
        5.3.3 古盐度
        5.3.4 氧化还原性
        5.3.5 古风暴作用
    5.4 陆源物质供给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山东省微山稀土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意义及依据
    1.2 与碱性岩-碳酸岩有关的稀土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1.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4.1 区域地质调查
        1.4.2 区域物化探工作
        1.4.3 矿产勘查工作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类型
第3章 矿床地质
    3.1 矿区地质概况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1.4 放射性特征
    3.2 矿体特征
        3.2.1 12号矿体
        3.2.2 (6)号矿体
        3.2.3 盲1号矿体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石结构构造
        3.3.2 矿石矿物成分
        3.3.3 矿石化学成分
    3.4 围岩蚀变矿化
第4章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的构造环境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特征
        4.1.1 岩浆岩年代学
        4.1.2 成矿年代学
    4.2 岩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2.1 碱长花岗岩
        4.2.2 正长岩类
    4.3 岩石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3.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4.4 碱性杂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
        4.4.1 成岩岩浆及物质来源
        4.4.2 构造环境
第5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5.1 成矿流体特征
        5.1.1 包裹体类型
        5.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5.1.3 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
    5.2 成矿物质来源
    5.3 成矿深度
    5.4 成矿模式
第6章 矿区及外围成矿预测
    6.1 找矿信息标志
        6.1.1 地质找矿标志
        6.1.2 放射性异常标志
    6.2 预测准则
    6.3 预测区圈定及评价
        6.3.1 Ⅰ号预测区
        6.3.2 Ⅱ号预测区
第7章 结语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滩坝沉积研究进展
        1.2.2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及震积岩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认识与结论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背景
        2.2.1 断裂体系
        2.2.2 构造格架
    2.3 构造演化特征
第3章 层序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关键界面识别
        3.1.1 层序界面识别
        3.1.2 体系域界面识别
    3.2 准层序组类型及界面识别
        3.2.1 准层序组类型
        3.2.2 准层序组界面识别
    3.3 博兴洼陷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3.4 博兴洼陷层序地层格架
        3.4.1 单井层序地层划分
        3.4.2 连井层序地层格架
第4章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研究
    4.1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分类
        4.1.1 塑性变形构造(Ducti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4.1.2 脆性变形构造(Brittle deformation structures)
    4.2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触发机制分析
        4.2.1 低位域
        4.2.2 湖侵域
    4.3 低位域滨浅湖背景下震积岩与地震诱发重力流沉积
        4.3.1 震积岩
        4.3.2 地震诱发重力流沉积
第5章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
    5.1 沉积体系与沉积微相特征
        5.1.1 滨岸滩坝沉积体系
        5.1.2 浅湖风暴沉积体系
        5.1.3 半深湖重力流沉积体系
    5.2 单井相分析
        5.2.1 博104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2 博3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3 樊153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2.4 博901 井单井相综合分析
    5.3 连井相分析
        5.3.1 横剖面一
        5.3.2 纵剖面一
        5.3.3 横剖面二
    5.4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5.4.1 低位域
        5.4.2 湖侵域
        5.4.3 高位域
    5.5 滨岸滩坝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分析
        5.5.1 古地貌恢复
        5.5.2 古水深恢复
        5.5.3 古物源恢复
        5.5.4 古风场恢复
    5.6 博兴洼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模式
第6章 有利储层预测
第7章 结论和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鲁西中生代杂岩体岩浆源区及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4.1 前寒武纪花岗岩
        2.4.2 中生代花岗岩
3 岩石学特征
    3.1 铁寨杂岩体
    3.2 金星头杂岩体
    3.3 三山峪杂岩体
4 分析方法
    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4.2 锆石分选和CL照相
    4.3 锆石U-Pb年代学分析
    4.4 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
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5.1 主量元素特征
        5.1.1 铁寨杂岩体
        5.1.2 金星头杂岩体
        5.1.3 三山峪杂岩体
    5.2 稀土和微量元素特征
        5.2.1 铁寨杂岩体
        5.2.2 金星头杂岩体
        5.2.3 三山峪杂岩体
6 锆石U-Pb年龄
    6.1 铁寨杂岩体
    6.2 金星头杂岩体
    6.3 三山峪杂岩体
7 锆石Lu-Hf同位素
    7.1 铁寨杂岩体
    7.2 金星头杂岩体
    7.3 三山峪杂岩体
8 岩石成因及动力学背景
    8.1 高镁闪长质杂岩体的岩石成因与岩浆源区
    8.2 杂岩体的形成年代与地质特征
        8.2.1 杂岩体侵位年龄及地质特征
        8.2.2 继承锆石及地质意义
        8.2.3 119-126 Ma岩浆事件及其地质意义
    8.3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概况

(8)山东南辛-泗水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对花岗岩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1.2.2 .花岗岩的源区问题
        1.2.3 .花岗岩的构造环境问题
        1.2.4 .成因类型与板块构造环境的联系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自然地理概况及研究程度
    2.1 .交通位置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候
        2.2.2 .气温
        2.2.3 .降水
        2.2.4 .日照
        2.2.5 .土壤植被
        2.2.6 .河流水系
        2.2.7 .相对地震烈度
    2.3 .经济概况
    2.4 .地质调查研究历史
        2.4.1 .前人工作成果的综合分析
        2.4.2 .前人工作成果的评估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地质概况
    3.2 .地质构造
        3.2.1 .韧性剪切带
        3.2.2 .断裂构造
    3.3 .地层概况
    3.4 .岩浆岩
        3.4.1 .泰山黑云斜长片麻岩
        3.4.2 .黄前斜长角闪岩
        3.4.3 .南涝坡变角闪辉长岩
        3.4.4 .峄山花岗岩
        3.4.5 .傲徕山二长花岗岩
        3.4.6 .四海山正长花岗岩
        3.4.7 .红门黑云石英闪长岩
        3.4.8 .脉岩
第四章 岩体地质特征
    4.1 .傲徕山二长花岗岩
        4.1.1 .条花峪弱片麻状中粒含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
        4.1.2 .邱子峪巨斑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
    4.2 .四海山正长花岗岩
第五章 岩石学特征
    5.1 .傲徕山二长花岗岩
        5.1.1 .条花峪弱片麻状中粒含黑云(角闪)二长花岗岩
        5.1.2 .邱子峪巨斑状细粒含黑云二长花岗岩
    5.2 .四海山正长花岗岩
第六章 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1 .主量元素特征
    6.2 .微量元素特征
    6.3 .稀土元素特征
    6.4 .副矿物种类及特征
第七章 岩石成因与地质意义
    7.1 .成因及构造环境分析
    7.2 .花岗岩岩浆源区分析
    7.3 .形成时代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认识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9)山东蒙阴金伯利岩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特征
    2.1 地层
    2.2 构造
    2.3 侵入岩
    2.4 火山岩
    2.5 矿产
3 蒙阴金伯利岩带地质特征
    3.1 蒙阴金伯利岩岩体特征
    3.2 蒙阴金伯利岩的岩体形态、产状及规模
    3.3 蒙阴金伯利岩的含矿性及其特点
4 蒙阴金伯利岩岩石特征及与含矿性的关系
    4.1 蒙阴金伯利岩分类及岩石特征
    4.2 蒙阴金伯利岩类型与含矿性关系
5 蒙阴金伯利岩矿物特征及与含矿性的关系
    5.1 蒙阴金伯利岩的矿物组合
    5.2 蒙阴金伯利岩的原生矿物特征
6 蒙阴金伯利岩地球化学特征及与含矿性关系
    6.1 金伯利岩主元素特征
    6.2 金伯利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6.3 金伯利岩主化学元素、微量元素含量与含矿性关系
    6.4 金伯利岩稀土元素特征及与含矿性关系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四、鲁西地区地层(岩石)展布及其成因(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克拉通东南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玄武质火山岩Li同位素特征及地质意义[D]. 李宇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山东省马头崖铜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D]. 黄坤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鲁西金刚石原生矿床区域重磁异常特征及深部地质构造背景[J]. 张建太,于磊,刘传朋,李兆营,王伟德,高玲举. 地质学报, 2020(09)
  • [4]华北地台中东部寒武系层序地层与岩相古地理研究[D]. 肖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山东省微山稀土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预测[D]. 冯玺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 [6]博兴地区沙四上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D]. 孟嘉轶.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7]鲁西中生代杂岩体岩浆源区及形成机制[D]. 刘松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山东南辛-泗水地区新太古代花岗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D]. 李恭馨.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9]山东蒙阴金伯利岩特征及其含矿性研究[D]. 褚志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3)
  • [10]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鲁西地层(岩)分布及其成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