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一、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和培育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谢梦姣[1](2020)在《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物流业不断发展,智慧物流从理念探讨走向了实际应用。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作为智慧物流发展的基本动力,对物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影响深远。智慧物流既要求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创新,更强调新技术、新方法在实践中运用,这意味着技术与方法创新和应用的经验及体会对智慧物流快速发展和成效体现意义重大。作为处于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中观物流层面,区域智慧物流产业的集聚和创新发展对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区域物流产业的转型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已有研究,对区域物流、智慧物流、国内外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研究现状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通过明晰智慧物流的概念,在产业集聚、创新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产业集聚对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机制,构建区域智慧物流创新效应测算模型,并提出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框架,以此为基础,选取我国智慧物流发展领先地区——长三角进行例证分析,从不同角度剖析长三角区域智慧物流发展现状,搜集整理江浙沪两省一市2009-2018年10年间面板数据,应用本文所提出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三角区域的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分析,以进一步验证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影响途径及作用机制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实证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投入、创新环境和资金支持,都对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产生正向积极的影响,其中集聚区域内创新环境的影响最为显着。(1)长三角地区物流行业集聚基础好、集聚程度高、为智慧物流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地区经济及物流行业的发展,集聚程度逐年增强。(2)区域智慧物流人力资本投入越多,会带动区域智慧物流行业创新发展,使得集聚区内的交流更加频繁,形成良好的知识、信息、技术传播渠道,知识溢出更加便利,从而使得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都有所改善和提升。(3)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支持、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数以及相关基础性工程的建设规划等在内的相关环境因素,对区域智慧物流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效用。(4)智慧物流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足的资金保障是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增强智慧物流及相关行业技术创新的源动力,能够有效提升区域智慧物流行业创新研发能力,推动智慧物流行业及相关产业升级发展。综上,区域智慧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创新人力资本投入、创新环境、资金支持等方面,都对区域物流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尹国君[2](2020)在《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驱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如何合理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首先要完善交通运输体系,畅通物流网络,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其次应加强中小城市与物流通道的连接,形成高效率、低成本、优服务的物流集聚区。实践经验表明,只有畅通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才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经济的振兴;才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区域抗风险能力。物流集聚区内,通过物流企业间的竞合关系、营运优势的互补、价值增值服务的提供、前后向关系的延伸,形成的资源共享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物流集聚的形成与发展。物流集聚能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增加物流收益、促进物流创新。依据人口、经济、土地和社会城镇化的主要指标,采用熵值法计算出区域城镇化率。以2005年至2017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作为基础,分别从全国整体、东中西分区域和大中小分等级城市进行实证研究表明,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及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等因素,基本上都促进区域城镇化的发展。通过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的门槛效应测度表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城市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存在不同影响。以城市人口规模、市辖区面积和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以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多样化、专业化集聚和协同集聚作为核心解释变量,存在显着的门槛效应。因此,深入分析物流集聚的影响因素、促进物流集聚发展是推动区域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创新:一是以物流集聚理论为基础,以物流集聚效应为切入点,以区域城镇化为研究目标,在中国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将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纳入了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重点研究了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影响的机理、方向及大小,并分析了城市的区位差异和等级差异对结论的影响。二是研究了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对人口城镇化存在显着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了对区域城镇化影响也非常显着的观点。同时,研究认为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作用也非常显着。通过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门槛效应的测算,认为不同城市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显着差异。三是运用多方法、多样本开展分类研究。利用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历年数据为样本,在整体影响、城市区位和等级差异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检验了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存在的相关关系;在借鉴其它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测算了各城市历年区域城镇化的水平;运用系统广义矩阵方法,对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进行了动态分析;使用门槛效应模型,测算了物流集聚对区域城镇化的影响存在的门槛效应。最后从合理扩大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促进物流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强化物流与制造业协同的集聚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吕肖娟[3](2020)在《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作为国家重点鼓励的新兴产业发展迅猛,且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物流产业已融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与制造业、工业、商贸业等多种产业实现了产业融合和产业联动。随着社会物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国家加大了对物流业的重视,要求大力发展物流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扶持,合理和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是引导和促进物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混乱空泛,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无法指导和规范物流产业有序推进,从而阻碍了物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进行量化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结果如下:(1)本文借鉴Rothwell和Zegveld的政策工具分类法,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和需求型三大类,并结合物流产业价值链的投资、研发、加工和消费四大阶段,以及包含八大发展方向的政策导向,构建了“X-Y-Z”三维的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分析框架。该框架旨在分析评价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价值链、政策工具和政策导向方面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2)本文共梳理了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298篇(2001年-2019年5月),并基于构建的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对收集的政策文本内容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揭示出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当中存在以下不足:(1)我国物流产业多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加工阶段,容易导致产业价值链的畸形发展,不利于物流产业健康的发展;(2)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时,以供给型政策工具为主,需求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为辅,且政策工具内部存在使用不均的问题;(3)在物流产业政策导向中,以专业化方向发展为主,忽视了八大政策导向的均衡性发展。(3)完善和优化我国物流产业政策体系。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政策文本时,应从产业价值链的整体考虑,加强投资和研发环节的配套政策,并合理的运用三大类政策工具,注重政策工具内部使用的均衡性,加强政策导向全面发展,促进政策导向的多元化均衡发展。本研究丰富了物流产业政策量化研究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研究物流产业政策文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本文的研究成果为今后政府在物流产业政策的制定和优化提供了指导方向,有助于构建系统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谢趁意[4](2020)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动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河南省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市场、口岸等优势,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努力打造“空中”“陆上”“网上”“铁海联运”四条丝绸之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朝着“买全球,卖全球”的战略目标不断迈进。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本论文从物流、物流业、现代物流业的概念及公共政策、政府职能理论,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入手,较为详细地分析了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取得的业绩,实现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河南省级层面制定出台的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如制定的系列指导意见、出台的专项发展规划、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案等,并从“引导性政策”“扶持性政策”“监管性政策”三个角度分析了支持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存在的不足;在比较全面掌握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整合分析支持其发展公共政策的基础上,从“引导性公共政策供给”“扶持性公共政策供给”和“监管性公共政策供给”三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创新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的建议,以期助力推动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

朱光远[5](2020)在《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正在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向农业强国转变。随着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中产阶级数量增多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于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愈发看重。同时,由于生鲜农产品具有保鲜期短、易腐蚀的特点,从生产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对温湿度等环境有较高要求才能保证生鲜农产品的品质,直接体现了冷链物流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和各地政府在冷链物流政策、标准和市场环境方面加强引导,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在此背景下,河南省长葛市依托政府的有效推动、自身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以及当地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其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龙头企业实力位列全国前列。本文首先从生鲜农产品及冷链物流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和物流管理等重要理论,将研究立足于长葛市,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统计描述的研究方法,从生鲜农产品生产、物流业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等方面对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其次,根据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长葛市冷链物流发展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析,得出长葛市目前存在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县域营商环境有待改善、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发展制约因素。最后,通过借鉴美国、日本、寿光、大连的先进冷链物流发展经验,针对长葛市现存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优化冷链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功能、健全重点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增强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实力、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管职能、加快培育和引进冷链物流高端人才等对策建议。旨在丰富县域相关冷链物流体系的研究,为长葛市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琳佳[6](2020)在《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自贸区建设的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1+3+7+1+6”较为成熟的发展格局。自贸区的品质和竞争力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自贸区内供应链体系的建设,尤其是在物流、金融、信息等方面的供应链体系,本文主要以物流供应链体系为切入点。在国际化竞争的大环境下,物流贸易活动愈加频繁,物流供应链发展需求呈快速增长,当前区内现有政府服务难以满足物流供应链的高效率要求。对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不断深化认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过程。在自贸区中同样如此,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帮助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科学定位政府职能范围是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关键,也是进行职能优化的前提,也是推行自贸区改革创新的保障。从当前看来,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政府职能定位及优化方面的研究问题较多,但并没有深层次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探索政府如何进行职能优化以研究推动物流供应链体系发展。自贸区是当前的经济建设热点,目前国内关于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和政府职能优化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以职能定位为前提,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政府再造理论为出发点,从自贸区物流供应链的政府职能体系搭建,机制运作,结果反馈及评估三个阶段入手,找到目前自贸区职能转变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以职能优化推动物流供应链体系的发展。本文首先对自贸区内政府职能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对新加坡和阿联酋迪拜等发展成熟的自贸区进行研究,分析其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发展的优势和特点,探究适合我国自贸区发展具有价值的经验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针对区内物流企业对政府职能满意度情况作了问卷调查。结合理论和实证分析,分成三个阶段对当前政府职能在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以上内容的基础上,提出了职能优化的路径研究。

储锦超[7](2020)在《中国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趋势全面深入发展,国际层级分工深化与产业链全球性布局,原材料遍及全球的采购迫切使得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物流产业是有效实现全社会生产关系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助力提升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基础性国民支柱产业,在稳定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发展新型商贸流通形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准确揭示中国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8年到2017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借助Arcgis软件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的时间、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同时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并选取经济发展环境、工业发展水平、地区人力资本、政策供给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七个驱动因素,分析了它们对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总体呈现出从东到西逐级减弱的趋势,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川渝区域为主的物流产业高集聚度热点区域。物流产业集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表现为“京沪双核”向“多个核心”演变。东部地区省份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物流产业集聚表现为显着的空间自相关,但是空间自相关强度有所收敛,物流产业集聚的空间差异性趋于弱化;经济发展环境、地区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水平对物流产业集聚有显着地正向效应,促进物流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相关建议:地方政府应继续发挥物流产业政策和相关规划的导向作用,加强相邻省市的区域联动协同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传统物流产业赋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开放战略,开拓国际物流运输新通道,发挥外资物流企业的溢出效应;培育新兴区域大型物流枢纽城市;调整运输配送结构鼓励“公铁水”多式联运,提升物流运输效率。

龚雅玲[8](2019)在《“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物流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合性、延伸性的支柱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突出的作用。然而我国物流业大而不强、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对我国物流业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因此,顺应世界各国推进“互联网+”行动,我国物流业亟需以“互联网+”为驱动力,实现物流业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在缺乏“互联网+”对产业创新发展作用机制研究的背景下,分析“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提出科学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介绍文章的理论基础和选题意义、界定主要概念,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及总结,确定研究命题、逻辑起点。其次,构建“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传导路径的理论分析框架,以“互联网+”的“网络化、智能化、智慧化、协同化”作为切入点,分层展开分析,揭示“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再次,构建单一路径下和复合路径下的数理模型,证明“互联网+”通过发挥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然后运用面板协整、GMM估计等计量方法,测度与比较“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方向、大小,从实证上验证“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最后,基于“互联网+”的四个效应,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实践,并给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研究发现,“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以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平台为中间体,通过资本替代、技术渗透、思维学习、平台协同的传导机制,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发挥“互联网+”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驱动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的技术应用和人力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我国物流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和平台建设对物流业产值增长和物流管理增效的作用在逐年增大、不容忽视。具体而言:(1)在单一路径下,本文通过构建增长核算模型、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理论模型、协同度模型分别从数理上证明了四条传导路径的存在性。研究认为,“互联网+”实现了物流设施网络化,通过互联网设施资本投入对物流基础设施资本投入的替代,产生替代效应,优化了要素投入结构,提升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有效地释放了物流业的资本及人力投入,改变了物流活动的生产方式与产出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潜在的产出能力,即提升了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度;“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技术智能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业组织结构、服务对象、运输方式、配送方式、服务内容、服务过程、物流管理等方面,产生渗透效应,优化物流业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提升物流运作管理水平,信息分享和倍增的同时,推动物流业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互联网+”实现了物流服务智慧化,通过互联网思维学习创新物流企业运营、服务及管理等理念,产生学习效应,促使物流从业者学习、消化和吸收成熟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物流业创新能力和产出能力;“互联网+”实现了物流管理协同化,通过互联网平台集聚供需双方需求信息,产生协同效应,促使组织间知识共享、协作,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组织效率,促进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在复合路径下,本文综合考虑四种效应共同发挥作用构建Hamilton优化模型,通过FBA分析及其数值模拟证明了“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的发挥,可以促进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创新及自身推进积累,最终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实现物流业绿色化、高质量创新发展。(2)采用计量模型以及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互联网+”的不同效应和综合效应,即在加速要素资本积累、促进技术进步、提升创新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及其综合作用下,“互联网+”能够降低物流业成本,促进物流业产值增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认为:(1)“互联网+”替代效应十分明显,表现为互联网设施投入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贡献,其对物流业产值的贡献率均值达到49.4%,随着“互联网+”与物流业的不断融合,其平均贡献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互联网+”渗透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技术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互联网资源水平和互联网普及水平对我国物流业技术进步均有正向影响,短期内互联网资源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显着的促进作用,长期内互联网普及水平对物流业技术进步有负向影响,原因在于互联网资源水平和普及水平发展不协调而造成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停滞。(3)“互联网+”学习效应表现为互联网思维学习对物流业绩效的影响,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物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这种学习效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未滞后与滞后一阶、滞后二阶的物流企业盈利能力指标具有差距,滞后二阶之后的作用更为显着,即“互联网+”学习效应前期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后期会表现出更显着的推动作用。(4)“互联网+”协同效应表现为互联网平台与物流组织管理的协同度,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协同水平不高,协同的正面效应不大;相比互联网平台系统能力,物流组织管理系统能力较弱的。(5)我国物流业发展规模增长幅度缓慢,产业效率在不同省份的效率值和分布态势不同,环境和随机因素是阻碍区域物流业效率提升的重要因素。基于此背景,我国物流业应借助资本优化、理念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环境保护等一系列方式,推行有针对性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空间规划体系,从而有效引导自身发展的转型升级。通过描述性统计以及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得出“互联网+”综合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规模、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其通过互联网设施、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人力资本、互联网平台的共同作用,促使物流业成本降低、产值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此外,政府支持度和环境因素对物流业产值和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互联网+”能够降低环境污染,需连同物流业绿色化运行,一并实现我国物流业低成本、高规模、高质量的创新发展。(3)运用上述数理和实证分析结论,分析具体物流服务企业的创新实践,发现“互联网+”是物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认为,在“互联网+”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的影响下,顺丰速运公司在资源建设、技术应用、人才培育以及组织管理方面以重资产运营、信息化运营、人力资源优势、精细化管理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其中,“互联网+”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未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为实现顺丰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需加大信息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以更高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消费者,进一步推动以“互联网+”为驱动力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现有“互联网+”与物流业的关系研究,主要运用定性分析,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单一要素或物流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某几个方面,基于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单个作用机制展开。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互联网+”内生化为物流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综合考虑多个作用要素,运用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在单个路径、复合路径下分别构建数理模型和计量模型,以此研究“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案例分析,为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服务。因此,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本研究在以下三方面有所创新:一是扩大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研究视角,突破了“互联网+”的研究范式,从设施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四个视角出发,关注“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联系,探索“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现有的研究大部分关注“互联网+”本身或“互联网+”在具体行业、具体产业的某一方面的影响,本文提出“互联网+”驱动创新的研究除了关注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外,还需要关注互联网设施,以及互联网平台。结合我国物流业实践,系统地研究了“互联网+”作为驱动力对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二是构建并求解了Hamilton优化模型,深刻揭示了“互联网+”促进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机制。本文通过将“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学习效应、渗透效应和协同效应纳入内生经济增长框架,构建促进物质资本累积的替代效应方程、促进技术创新的渗透效应方程、提升人力资本累积的学习效应方程和“互联网+”累积推进的协同效应方程,联立后建立Hamilton优化模型并进行FBA求解及数值模拟,从数理上证明了“互联网+”驱动物流创新发展的路径的存在性。三是厘清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替代效应、渗透效应、学习效应和协同效应,实证上选取多维度指标测度了四个效应的方向、大小。现有的研究仅是本质内涵界定与定性分析,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指出“互联网+”渗透效应和学习效应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质量的绩效弹性显着,“互联网+”替代效应对物流业产值贡献在逐年增大,而且“互联网+”协同效应对物流管理效率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最终共同作用于物流业创新发展,从实证上验证了“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黄晓永[9](2019)在《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日新月异,无论是进出口贸易量,还是国内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流动性都迎来了飞速发展期,进出口和物流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均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物流业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我国经济业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对现代新型物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成为优先发展的行业并成为区域发展的支撑点。合肥市地处安徽中部,是安徽省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及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是我国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同时也是物流的重要集散地。首先,通过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研究,协助其明确发展目标、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战略、促进产业园绩效提升,使之形成地方支柱产业;其次,可以对安徽物流经济发展和合肥市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再次能够进一步填补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足。本文在深入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现状后,选取PEST理论分析法,从产业园区所处政治环境、产业园区所处市场环境,从合肥市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分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所处的宏观环境,并进一步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优势、经济发展劣势和面临的机会以及针对内外部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为产业园区战略优化对策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提出其战略优化的方针策略和实施措施,并得出以下结论:(1)物流园区不能盲目运作,需先做好明确规划定位。“大而全”的现有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仅仅靠数量多是无法取得效益上的优势,对于像物流这种集中了较多服务企业和密集物流工商业的场所,其具备规模之后更需要梳理好优势业务领域、有重点的布局发展相关产业。(2)物流园区的发展需要长远谋划、逐步完善,并由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来吸引各方资金和有实力的企业入园。物流园区是一项较大的工程,投资大、成效周期长、建造难度高,同时对当地基础设施配套要求较为严格。这就需要积极鼓励多方参与,除了政府、企业,也倡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互动、实现多赢。(3)就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而言,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和国家全面开放的政策下,进一步优化园区战略、扩大社会需求实现做大做强。对当地经济和国家战略的实现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结合物流园区相关理论和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建立规划与改进措施,剖析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探讨完善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方法,对其他地区物流园区发展也可以提供一定借鉴作用。但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物流园区的发展受众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随着物流产业的发展及物流园区的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也应伴随物流产业的变革而有相应的跟进措施。本文仅是在我国物流园区发展初期所做的探索性分析,因此对未来的园区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学习、提高和完善。

潘磊宇[10](2020)在《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和提升,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产业集聚对于带动产业发展十分重要,产业共同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那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会逐渐集聚在某些地区,对于产业共同集聚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并指导城市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理论来研究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关于物流产业集聚和产业发展的理论综述,包括相关的产业集聚的理论、物流产业集聚的概念定义、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物流产业集聚的发展模式和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三省一市”(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物流产业的发展优势、物流产业的集聚及发展现状以及近10到15年的产业规划得出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3)本文通过区位熵的指标测度长江三角洲物流产业的集聚水平测度,再通过arcgis软件进行空间作图,从空间分布看产业集聚,其次,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的实证方法,提取影响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从而可以得出影响其发展的关键。(4)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通过文献和实证的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了物流产业集聚目前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长三角的物流产业集聚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长三角的物流产业集聚目前来说对于产业的发展的作用发挥没有到较高的水平,只有较低的带动作用。(3)消费需求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的影响程度是最大的。(4)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效率较低,成本较高,需要推进“绿色物流”,提升信息化水平,提高产业效率。

二、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和培育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和培育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智慧物流及区域物流
        1.3.2 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图
        1.5.1 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
    2.2 区域创新
    2.3 产业集聚与创新
    2.4 智慧物流的产业集聚与创新
第3章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因素及模型
    3.1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3.1.1 政策环境方面
        3.1.2 经济转型方面
        3.1.3 社会发展方面
        3.1.4 技术进步方面
    3.2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3.2.1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外部因素分析
        3.2.2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内部因素分析
    3.3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发展创新效应模型提出
        3.3.1 知识生产函数
        3.3.2 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效应模型
第4章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框架分析
    4.1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1.1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的目标
        4.1.2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构建的原则
    4.2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框架构成要素
    4.3 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框架
第5章 基于产业集聚的长三角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例证分析
    5.1 长三角区域智慧物流集聚发展现状
        5.1.1 长三角区域智慧物流集聚发展的基础
        5.1.2 相关产业支撑
        5.1.3 技术创新能力
        5.1.4 人才培养和供给
    5.2 长三角智慧物流创新发展效应测算分析
        5.2.1 数据来源
        5.2.2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5.3 基于产业集聚的长三角智慧物流创新发展体系构建
        5.3.1 管理系统
        5.3.2 组织系统
        5.3.3 网络系统
        5.3.4 业务系统
        5.3.5 保障系统
        5.3.6 信息管理平台系统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建议
        6.1.1 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的相关文献
        1.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1.2.2 文献简评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的理论基础
    2.1 区域城镇化的内涵界定
        2.1.1 传统城镇化理论
        2.1.2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
        2.1.3 以区域为基础的区域城镇化理论界定
    2.2 物流集聚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2.1 物流集聚的内涵
        2.2.2 运输成本与物流集聚
        2.2.3 产业区位与物流集聚
        2.2.4 规模经济与物流集聚
        2.2.5 循环累积与物流集聚
    2.3 物流集聚直接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1 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2 物流专业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3.3 物流多样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4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机理
        2.4.1 协同集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高区域城镇化质量
        2.4.2 协同集聚通过产业关联效促进区域城镇化质量提升
        2.4.3 协同集聚通过就业效应促进区域城镇化扩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物流集聚发展水平的测度
    3.1 中国物流空间集聚规模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3.1.1 物流空间集聚规模的测度方法
        3.1.2 中国省域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发展现状
        3.1.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发展现状
        3.1.4 中国物流空间集聚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3.2 中国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2.1 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3.2.2 中国省域物流专业化集聚发展现状
        3.2.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专业化集聚发展现状
        3.2.4 中国物流专业化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物流多样化集聚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3.3.1 物流专业化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3.3.2 中国省域物流多样化集聚发展现状
        3.3.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多样化集聚发展现状
        3.3.4 中国物流多样化集聚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熵值法的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
    4.1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状
        4.1.1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整体水平
        4.1.2 东中西部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4.1.3 大中小城市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4.2 应用熵值法测度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
        4.2.1 熵值法测度步骤
        4.2.2 中国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实证研究
    5.1 变量测算与数据说明
        5.1.1 被解释变量
        5.1.2 解释变量
    5.2 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5.2.1 相关程度分析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3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模型构建
    5.4 物流空间、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4.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5.4.2 东中西部城市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4.3 大中小城市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研究
    6.1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6.1.1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
        6.1.2 中国省域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现状
        6.1.3 中国主要城市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发展现状
        6.1.4 中国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 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2.1 变量的选取
        6.2.2 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模型构建
        6.2.3 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整体实证结果分析
        6.2.4 东中西部城市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2.5 大中小城市协同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实证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门槛效应研究
    7.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门槛效应的初步分析
    7.2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面板门槛效应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7.2.1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门槛模型分析方法
        7.2.2 面板门槛效应实证估计方法
    7.3 物流集聚影响区域城镇化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1 以人口数量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3.2 以市区面积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3.3 以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策建议
    8.1 优化物流空间集聚规模促进区域城镇化
        8.1.1 中央政府主导物流发展规划
        8.1.2 地方政府协调物流发展规划
    8.2 推动物流专业化集聚促进区域城镇化发展
        8.2.1 物流企业合作促进物流专业化集聚
        8.2.2 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物流专业化集聚
        8.2.3 创新趋动加速物流专业化集聚
    8.3 促进物流多样化集聚引领区域城镇化
        8.3.1 政府角色转变助力物流多样化集聚
        8.3.2 宽松的发展环境优化物流多样化集聚
        8.3.3 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物流多样化集聚
    8.4 鼓励物流与制造业协同集聚促进区域城镇化
        8.4.1 制造业物流部门的优化
        8.4.2 引导新建园区制造业集聚与物流集聚同步发展
        8.4.3 完善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保障机制
    8.5 实行差异策略促进物流集聚推动区域城镇化
        8.5.1 东中西部不同区域城市促进物流集聚的差异策略
        8.5.2 大中小不同规模城市促进物流集聚的差异策略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3)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现状
        1.2.2 政策文本量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物流产业政策
        2.1.1 产业政策
        2.1.2 物流产业政策
    2.2 内容分析法
    2.3 产业价值链理论
    2.4 政策工具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及政策编码
    3.1 我国中央层面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的选择
    3.2 物流产业三维分析框架
        3.2.1 物流产业政策三维分析框架的维度
        3.2.2 二维交叉分析的政策含义
        3.2.3 三维分析框架的政策含义
    3.3 内容分析单元编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4.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总体统计分析
        4.1.1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时间分析
        4.1.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的发布机构分析
        4.1.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类别分析
    4.2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单维度分析
        4.2.1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4.2.2 政策工具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4.2.3 政策导向视角下的物流产业政策量化分析
    4.3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二维交叉分析
        4.3.1 物流产业价值链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4.3.2 物流产业价值链当中政策导向的运用情况分析
        4.3.3 物流产业导向当中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分析
    4.4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三维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物流产业政策研究结论与优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4)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国内外文献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
    (五)论文创新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物流
        2.物流业
        3.现代物流业
        4.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
        1.公共政策理论
        2.政府职能理论
三、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取得的业绩分析
        1.现代物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
        2.现代物流业发展布局进一步优化
        3.现代物流企业逐步发展壮大
        4.现代物流业的开放合作得到拓展
    (二)河南省推动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存问题
        1.现代物流发展的配套设施依然较为薄弱
        2.物流企业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
        3.物流联运体系衔接不够顺畅
    (三)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对策措施
        1.培育壮大物流领军企业
        2.推进物流信息网络建设
        3.健全物流综合运输体系
        4.不断创新物流业态模式
四、支持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现有公共政策分析
    (一)国家层面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检视
        1.谋划发展布局的指导意见
        2.描述发展蓝图的远景规划
        3.指引发展方向的决策部署
        4.落实发展措施的行动设计
    (二)省级层面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梳理
        1.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
        2.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规划梳理
        3.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案措施梳理
    (三)支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公共政策现状的整合分析
        1.引导性政策需要进一步整合发力
        2.扶持性政策需要进一步落地增效
        3.监管性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服务
五、进一步建立健全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的路径探讨
    (一)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导性公共政策供给
        1.制定比较科学的物流发展总体规划
        2.搭建物流创新发展平台
        3.健全物流协调推进机制
    (二)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扶持性公共政策供给
        1.加大税费优惠力度
        2.加强物流用地保障
        3.创新财政支持方式
        4.强化信贷融资支持
        5.实施物流人才战略
    (三)进一步加强支持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监管性公共政策供给
        1.推动建设信息服务平台
        2.切实完善物流标准规范
        3.积极构建发展评价体系
        4.深化物流领域改革创新
六、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概述
        2.1.1 生鲜农产品的概念与特点
        2.1.2 冷链物流的内涵及标准
    2.2 理论基础
        2.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2.2.2 第三方物流理论
        2.2.3 物流管理理论
3 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3.1 长葛市生鲜农产品生产和物流业概况
    3.2 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模式概况
        3.2.1 龙头企业主导的自营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3.2.2 龙头企业主导的第三方冷链物流发展模式
4 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区位因素优势
        4.1.2 冷链物流发展初具规模
    4.2 劣势分析
        4.2.1 基础设施网络不健全
        4.2.2 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4.2.3 县域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4.2.4 高素质专业人才短缺
    4.3 机会分析
        4.3.1 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前景广阔
        4.3.2 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冷链物流建设
    4.4 威胁分析
        4.4.1 其它地区冷链物流企业争夺市场
        4.4.2 企业自身内部经营管理不善
5 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国外经验借鉴
        5.1.1 美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1.2 日本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2 国内经验借鉴
        5.2.1 寿光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2.2 大连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经验
    5.3 国内外发展经验的启示
6 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建议
    6.1 优化冷链物流网点空间布局和功能
    6.2 健全重点产品全程冷链物流体系
    6.3 增强冷链物流市场主体实力
    6.4 发挥政府引导和监管职能
    6.5 加快培育和引进冷链物流高端人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价值意义
        1.3.1 学术理论意义
        1.3.2 社会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由贸易区与自由贸易园区
        2.1.2 供应链体系与物流
        2.1.3 政府职能优化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政府再造理论
第三章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及政府职能定位概述
    3.1 自贸区发展情况
        3.1.1 自贸区成立情况
        3.1.2 自贸区战略定位
    3.2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概述
        3.2.1 自贸区供应链体系发展历程
        3.2.2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现状分析
    3.3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发展概况
        3.3.1 政府职能转变发展历程
        3.3.2 自贸区政府职能发展现状分析
    3.4 发达国家、地区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定位经验
        3.4.1 新加坡自贸区政府职能优化经验
        3.4.2 阿联酋迪拜自贸港区政府职能优化经验
第四章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的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
        4.1.1 调查对象
        4.1.2 调查方法
        4.1.3 调查内容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调查结果分析
        4.3.1 体系搭建阶段调查结果
        4.3.2 机制运转阶段调查结果
        4.3.3 结果评估及反馈阶段调查结果
第五章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定位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体系搭建阶段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1.1 政府与市场定位模糊
        5.1.2 法治环境的局限
        5.1.3 制度建设与顶层设计的脱节
    5.2 机制运作阶段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2.1 政府服务能力不足
        5.2.2 物流人才需求与供给困境
    5.3 结果评估及反馈阶段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5.3.1 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存在缺陷
        5.3.2 信息共享平台不畅
第六章 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优化的路径研究
    6.1 物流供应链体系搭建阶段
        6.1.1 加强清单制度建设,推行政务公开透明
        6.1.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6.1.3 强化行政制度改革,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
    6.2 物流供应链体系运营阶段
        6.2.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
        6.2.2 重点引进物流人才,实施超前培养规划
    6.3 物流供应链结果评估及反馈阶段
        6.3.1 建立“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加强社会监督
        6.3.2 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7)中国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工业区位理论
        2.1.2 新经济地理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物流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2.2.2 物流产业驱动因素文献综述
    2.3 有关国内外文献的述评
第三章 物流产业发展评价和集聚时空演化分析
    3.1 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3.1.1 中国物流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3.1.2 中国物流产业分途径发展概况
    3.2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3.2.1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选择
        3.2.2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指数测度结果
    3.3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时空演化
        3.3.1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时间维度分异
        3.3.2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空间维度分异
第四章 中国物流产业集聚水平驱动机制分析
    4.1 物流产业集聚驱动机制及影响因素变量设计
        4.1.1 地区人力资本
        4.1.2 信息技术水平
        4.1.3 经济发展环境
        4.1.4 对外开放程度
        4.1.5 工业发展水平
        4.1.6 基础设施建设
        4.1.7 政策供给能力
    4.2 物流产业集聚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4.2.1 空间计量模型的设定
        4.2.2 驱动因素指标选取
        4.2.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2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创新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点
    1.5 论文架构
    1.6 本章小结
2 主要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主要概念的界定
        2.1.1 “互联网+”的界定
        2.1.2 物流业的界定
        2.1.3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界定
    2.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2.2.1 “互联网+”的相关文献研究
        2.2.2 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文献研究
        2.2.3 “互联网+”与物流业关系的相关文献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传导路径
    3.1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
        3.1.1 互联网经济理论
        3.1.2 产业创新系统理论
        3.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3.2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外在表征
        3.2.1 “互联网+”→物流设施网络化
        3.2.2 “互联网+”→物流技术智能化
        3.2.3 “互联网+”→物流服务智慧化
        3.2.4 “互联网+”→物流管理协同化
    3.3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
        3.3.1 基于“互联网+”资本替代传导机制的路径
        3.3.2 基于“互联网+”技术渗透传导机制的路径
        3.3.3 基于“互联网+”思维学习传导机制的路径
        3.3.4 基于“互联网+”平台协同传导机制的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传导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数理分析
    4.1 单一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4.1.1 “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增长核算模型构建
        4.1.2 “互联网+”渗透效应的技术进步偏向模型构建
        4.1.3 “互联网+”学习效应的理论模型构建
        4.1.4 “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协同度模型构建
    4.2 复合路径下“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求证
        4.2.1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模型假定
        4.2.2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Hamilton优化模型构建
        4.2.3 “互联网+”综合效应的社会最优均衡FBA
    4.3 本章小结
5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不同效应的实证检验
    5.1 基于增长核算模型的“互联网+”替代效应的分析检验
        5.1.1 模型设定
        5.1.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1.3 互联网设施对物流业产值增长的替代效应检验
    5.2 基于技术进步偏向模型的“互联网+”渗透效应的分析检验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2.3 互联网技术对物流业技术的渗透效应检验
    5.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互联网+”学习效应的分析检验
        5.3.1 模型设定
        5.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3.3 互联网思维对物流业人力资本的学习效应检验
    5.4 基于协同度模型的“互联网+”协同效应的分析检验
        5.4.1 模型设定
        5.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5.4.3 互联网平台对物流业管理的协同效应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互联网+”综合效应的实证分析
    6.1 物流业发展诊断分析
        6.1.1 物流业规模分析
        6.1.2 物流业效率分析——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6.2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互联网发展的统计分析
        6.2.2 社会物流总费用的统计分析
        6.2.3 “互联网+”→物流业成本降低的统计分析检验
    6.3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6.3.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3.4 “互联网+”→物流业产值增长的计量分析检验
    6.4 “互联网+”对物流业创新发展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模型设定
        6.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描述
        6.4.3 面板单位根检验
        6.4.4 “互联网+”→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计量分析检验
    6.5 本章小结
7 “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效应的案例分析
    7.1 基于顺丰速运公司的创新发展环境分析
        7.1.1 外部环境分析
        7.1.2 内部环境分析
    7.2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效应分析
        7.2.1 替代效应分析
        7.2.2 渗透效应分析
        7.2.3 学习效应分析
        7.2.4 协同效应分析
    7.3 “互联网+”驱动顺丰速运公司创新发展的经验总结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大“互联网+”的设施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
        8.2.2 加快“互联网+”的技术融合推动物流技术进步
        8.2.3 创新“互联网+”的思维学习完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
        8.2.4 整合“互联网+”的平台资源创新物流管理模式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9)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论文创新之处
        1.4.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物流园区的概念
        2.1.1 物流园区的产生
        2.1.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概念及内涵
    2.2 相关理论
        2.2.1 物流园区相关战略管理的理论
        2.2.2 发展战略优化相关理论
第三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基本情况与发展战略现状
    3.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介绍
        3.1.1 基本情况
        3.1.2 组织架构
    3.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运营状况
        3.2.1 市场环境与政策
        3.2.2 业务运转情况
        3.2.3 管理经济运行情况
    3.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现状
        3.3.1 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
        3.3.2 未来战略发展布局
第四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战略分析与问题分析
    4.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PEST分析
        4.1.1 政治和法律环境(P)
        4.1.2 经济环境(E)
        4.1.3 社会和文化环境(S)
        4.1.4 技术环境(T)
    4.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4.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优势(S)
        4.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劣势(W)
        4.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机会(O)
        4.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的威胁(T)
    4.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存在的问题分析
        4.3.1 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4.3.2 发展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3.3 管理能力不足
第五章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对策及保障措施
    5.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原则
        5.1.1 坚持创新发展
        5.1.2 坚持集群发展
        5.1.3 坚持特色发展
        5.1.4 坚持项目带动
    5.2 制定整体园区发展战略,解决园区存在的先天问题
        5.2.1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框架
        5.2.2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方向
        5.2.3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目标定位
        5.2.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可持续发展策略
    5.3 提高园区发展战略能力的具体措施
        5.3.1 强化政策支持
        5.3.2 培育物流企业
        5.3.3 承接产业转移
        5.3.4 创新体制机制
        5.3.5 完善服务体系
        5.3.6 抓住行业发展机遇
    5.4 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5.4.1 组织保障
        5.4.2 资金保障
        5.4.3 人才保障
        5.4.4 安全保障
        5.4.5 创新保障
        5.4.6 品牌保障
第六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2 国内外关于物流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2.1 产业集聚的理论
        2.1.1 基于空间外部性理论的视角
        2.1.2 基于古典经济学分工理论的视角
        2.1.3 基于波特的新竞争优势理论的视角
        2.1.4 基于产业互动的视角
    2.2 物流产业集聚的概念定义
    2.3 物流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
    2.4 物流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协同发展
    2.5 小结
3 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3.1 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优势
        3.1.1 自然禀赋
        3.1.2 经济基础
        3.1.3 政策支持
    3.2 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现状
        3.2.1 长三角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2.2 产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
        3.2.3 产业集聚水平城市区域间差异较大
        3.2.4 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
        3.2.5 产业集聚区功能不断增加
    3.3 长三角物流产业政策梳理
    3.4 长三角物流产业存在的问题
        3.4.1 产业运行效率较低
        3.4.2 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
        3.4.3 产业信息化水平不高
        3.4.4 产业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3.4.5 城市之间联动效应差
    3.5 小结
4 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4.1 集聚水平测度方法
    4.2 集聚水平测度及其结果
        4.2.1 集聚水平测度方法选取
        4.2.2 集聚水平测度结果
        4.2.3 集聚水平空间分布
    4.3 小结
5 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样本与方法介绍
        5.1.1 灰色关联分析法理论
        5.1.2 灰色关联度分析步骤
    5.2 灰色关联度分析过程
        5.2.1 指标的选取
        5.2.2 原始数据的导入
        5.2.3 无量纲化处理
        5.2.4 应差序列分析
        5.2.5 分析结果
    5.3 主成分分析
        5.3.1 主成分分析方法理论
        5.3.2 主成分分析过程
    5.4 分析结果
        5.4.1 物流产业规模因素
        5.4.2 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因素
        5.4.3 消费及需求因素
6 长三角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层面
        6.1.1 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适应产业发展速度
        6.1.2 充分发挥城市间联动效应,降低区域间发展差异
        6.1.3 大力实施物流人才引进政策,提升产业专业化水平
        6.1.4 深化改革开放,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政策扶持
    6.2 产业层面
        6.2.1 优化企业规模,实现高质量发展
        6.2.2 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新兴技术开发,提高产业发展效率
        6.2.3 重点推进物流园区建设,提升物流产业集聚水平
    6.3 市场层面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和培育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产业集聚的区域智慧物流创新发展研究[D]. 谢梦姣.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2]物流集聚与区域城镇化发展研究[D]. 尹国君. 湖南大学, 2020(12)
  • [3]基于三维分析框架的我国物流产业政策文本量化研究[D]. 吕肖娟.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4]河南省现代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公共政策研究[D]. 谢趁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长葛市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研究[D]. 朱光远.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6]自贸区物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职能优化研究[D]. 黄琳佳.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7]中国物流产业空间集聚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D]. 储锦超.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8]“互联网+”驱动物流业创新发展的传导路径及其效应研究[D]. 龚雅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19
  • [9]合肥市商贸物流园发展战略优化研究[D]. 黄晓永.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10]长三角物流产业集聚及其发展研究[D]. 潘磊宇.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2020(12)

标签:;  ;  ;  ;  ;  

上海物流业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