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一、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1)在《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依靠画面和声音传播新闻,要求广播电视播音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以便取得良好的信息传播效果。鉴于此,本文分析当前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通过剖析现象成因,探索新闻播音的口语化发展趋势,并提出发展策略,希望能够推动新闻播报工作的顺利开展。

毛俊杰[2](2021)在《《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文中指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公众对于与疫情相关的新闻信息需求也大大增加。在深刻变化的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与传播方式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内覆盖率最广、收视率最高的电视新闻节目——《新闻联播》成为公众获取权威疫情相关信息及其进展的重要来源。本文选取《新闻联播》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5月20日这段时间关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为研究样本,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引领,运用台湾学者臧国仁先生的框架分析理论,利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在对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的文献以及研究的设计进行梳理与说明之后,文章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进行了分析。在高层次结构分析中,从宏观层面重点讨论了主题,对主题类目进行了构建与分类,介绍了主题类目的总体情况,然后指出,主题类目具有以下三个突出特点,第一,主题内容:突出核心议题;第二,主题题材:展现抗疫成果;第三,主题编排:强化舆论引导。中观层面对节目的新闻体裁选择、整体叙事结构与作用、新闻背景的设置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体裁上来说,消息勾勒疫情全貌,通讯刻画抗疫典型人物,评论围绕热点发声。三种体裁全方位、多维度地报道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总体上来看,新闻结构图式完整,虽然情节性框架为主,但议题性框架也占有一定比重。局部来看,运用故事化手法突出情境和后果,深化了新闻价值;议题性框架位置显着,凸显了新闻立场。在低层次结构分析中,从微观层面对节目的语言符号和报道方式进行了分析。从语言符号来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用精确的数字呈现间接表达立场;第二,色彩鲜明的词语表明情感和态度;第三,标题运用冒号和亮点信息强化传播效果;第四,口语化的语言增强亲和力。此外,还运用镜头语言和同期声充实新闻内容,间接表达媒体意见。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概括出了《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三个框架:形式框架——体现政治本位;情感框架——凝聚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形象框架——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最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启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正面宣传引导舆论;人文关怀稳定民心;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总之,面对这一场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闻联播》全领域、全方位覆盖式的报道,正面引导了社会舆论,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李爱景[3](2021)在《“播”与“说”-《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闻联播》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政治传播的功能,在传播语态上表现为“宣教式”官方语态。随着互联网发展,媒介传播形式和平台趋向多元化,社交媒体的普及,越来越多受众依托社交媒体获取新闻。这种媒介环境倒逼《新闻联播》改革,其顺势而为创立《主播说联播》节目,在抖音、快手、哔哩哔哩及央视新闻APP全面上线。社交媒体具有社交性,信息呈碎片化式传播。这意味着《主播说联播》在新闻语态上必须变革,叙事话语上趋向“亲民”;叙事内容上紧扣热点;叙事主体上主播网络化、口语化表达及肢体语言丰富;叙事技巧上利用多媒体叙事手段丰富了传播符号。由政治化官方化语态逐步转变为“亲民”的平民化语态,彰显其亲民化的特性。首先,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界针对新闻语态及《主播说联播》的研究,对《新闻联播》和《主播说联播》二者关系作出概述。其次,对《新闻联播》和《主播说联播》做了新闻语态的对比分析,探究他们各自的语态特征。并从节目定位、传播媒介、受众等方面探讨两者叙事语态不同的背景及原因。最后对《新闻联播》如何利用好社交平台拓展受众,优化传播效果做出探讨。文章选取《新闻联播》和《主播说联播》145多篇样本对比,找出两者新闻内容、语言表达、叙事技巧等差异。文章探究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话语表达特色;指出《新闻联播》实现从电视媒介到社交媒介的跨媒体叙事、拓展年轻受众并借助社交平台这一桥梁传播主流声音的意义;并解释了未来主流媒体要更加注重新闻叙事互动性、故事化和人格化的创新表达。互联网的发展及传播技术的革新,推动着媒体的深刻变革。如今,社交平台的普及,人们具备信息传播者和评论发出者双重角色。这样的媒介环境要求主流媒体要善于创新新闻话语表达样式并运用现代化传媒手段,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的主动权。《新闻联播》作为主流媒体的担当,设立《主播说联播》正是顺应了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趋势。

阿依努尔·阿拉拜尔地[4](2020)在《浅谈电视新闻播音的二度创作》文中研究说明电视新闻播音是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一环,电视新闻节目效果的好坏受播音员水平高低的影响。而播音员二度创作作为展现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部分,可有效作用于提升电视新闻节目影响力及传播效果。本文阐述了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的内涵特征,分析了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的意义,针对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顺利开展提供一些帮助。

徐利原[5](2020)在《智媒时代电视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客户端的深入使用,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智媒时代,媒体行业发展日益更迭,传统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也相互竞争、相互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走进电视台、人民日报社等传统主流媒体,对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以及打造互联网新型平台做出全面深刻的论述解读。面对传播媒介多元化,受众需求的多样化,主流新闻媒体勇于创新,适应传媒变革新趋势,找准新闻传播新语态,在互联网平台推出短视频节目《主播说联播》,构建智媒时代整体矩阵。随着媒体和节目的融合创新,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重要一环,新闻主播也必须紧跟步伐,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呈现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传播语态。媒介传播形态的革新与发展、就业形势的跨平台驱动、人工智能主播的上岗,都给新闻主播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主播,开始踏入新媒体跨平台就业,但是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传统电视新闻主播严肃、庄重的传播样态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当下受众的主动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在信息寻求方面追求话语权、娱乐性和互动性,因此传统电视新闻主播在电视平台的单向线性传播模式并不适用于新媒体和当今的网络用户,《新闻联播》的新闻语态也不适宜于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面对新的传播媒介和全新的节目形态,新闻主播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形象;如何转变传播语态适应于新媒体和受众;新闻主播在跨平台就业中如何转型升级,进而提升自己的传播力和节目的影响力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将《主播说联播》开播以来至2020年2月20日期间的230余期节目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主播说联播》的节目特点和传播效果,以传播学的角度,对《主播说联播》推出的原因,以及新闻主播在节目中角色定位多元化的原因进行归纳整理。《主播说联播》自从2019年7月29日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推出以来,赢得了受众以及同行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每期节目时长在一分钟左右,竖屏录制短视频的节目形式,加上机位的灵活转变,节目内容的轻松解读,适应了移动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点,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成为主流新闻媒体在新媒体平台融合创新的成功典范。《主播说联播》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的传播效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节目中新闻主播角色定位的转变,本文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新闻主播在《主播说联播》和《新闻联播》中不同的角色定位和传播语态差异,以及对比电视新闻主播与非科班出身的网络主播的差异,从而归纳分析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的传播特点以及影响。在《主播说联播》中,新闻主播的传播语态偏向口语化、个性化,彰显亲和力,由“播新闻”的语体转变为“说新闻”和“评新闻”,为新闻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更多的附加价值,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也加强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此外,主播对副语言的运用更是锦上添花,增强感染力,但是相比于网络节目主播,也存在语言风格单一、造型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主播说联播》的推出以及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富有特色的新闻语态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各级新闻主播起到示范作用,为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融合创新树立了榜样,起到了典范和标杆作用,不少地方级媒体和新闻主播纷纷学习,推出自己的新媒体节目,但在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效仿,未能推陈出新等问题。本文通过对《主播说联播》的传播语态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试图为行业内电视新闻主播跨平台就业如何做到角色定位多元化给出几点建议,具体而言,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适应智媒时代的传播模式,积极拥抱新媒体,打造合适的角色定位和新闻语态,突出个性化风格,进行品牌包装,提升魅力价值和影响力;其次要丰富表现形式,引导社会舆论,面对人工智能主播的冲击,更应该提升自己的新闻评论能力,注重新闻的内容和情感表达力度,做专业的解读者;最后,面对新闻主播就业的多元化要求,在播音主持培养方面,院校也要优化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新型媒体需要的多元化新闻主播。

郭芳[6](2020)在《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文中认为新闻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其文体演变受到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人工智能、AR、VR、5G等媒介技术推动下,“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新闻游戏”“AR”“H5”等一大批融合新闻产品频现,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新闻呈现形式与内容生产模式。本文以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新华社全国“两会”报道(2014-2019)为研究样本,基于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融合新闻在结构方式、表达形式、语言风格方面的文体特征,以探究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文体变迁的表征,并预测未来融合新闻文体变革的趋势。研究发现,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应用,融合新闻呈现文本多模态、智能化,新闻叙事互动化、杂糅化,传播沉浸式等文体特征。具体表现为语言风格口语化、时尚化,呈现新旧媒体语言的交融性;新闻叙事结构非线性叙事到钻石形叙事变化;传播模式由内部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内外联动传播向“沉浸式传播”演进。另外,研究也发现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存在一些不足。

郎晶华[7](2020)在《《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新京报》是国内具有深刻影响力的都市报,有多版新闻评论专栏,可见《新京报》非常注重新闻评论。现如今,随着媒介融合不断发展趋于成熟,《新京报》也紧随其后,进行媒介融合发展。并且为了适应不同媒介平台的技术特点以及受众的阅读喜好,通过近几年的实践,逐渐探索出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新京报》涉及到新闻评论的媒介平台有报纸、微信、微博、网站、客户端多方平台,但由于网站和客户端内容庞杂,主要是报纸、微信、微博三方媒介平台内容的集合,所以本文主要对比《新京报》报纸、微信、微博平台的新闻评论写作特点。新闻评论写作的重点是题材、观点以及语言,所以笔者对《新京报》报纸评论版、“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微博平台新闻评论文章的题材选择、观点倾向、以及语言特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笔者选取2018年11月10日-2019年11月10日《新京报》报纸、微信、微博三方媒介平台的新闻评论文章,运用样本抽样的方法,以10天为间隔,共抽取了37天,共计651篇新闻评论文章。之所以选取最近一年的样本,是因为《新京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与发展,在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通过分析总结出《新京报》在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的写作特点,使不同媒介平台新闻评论写作特点在学理上更加丰富,并且给正在转型的其他都市报起指导意义。

杨沁娴[8](2019)在《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研究 ——以央视新闻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用户数量不断增长。据第42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已达8.02亿人,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7.88亿,占总网民数的98.3%。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智能手机普及的移动传播背景下,从移动端获取新闻资讯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相较于公众号、微博账号,日渐崛起的移动新闻客户端(又称新闻客户端、新闻APP)因其提供新闻的专业性、专一性、体系性、权威性,节省了大众信息筛选时间,适合广大受众“碎片化”的阅读习惯而广受青睐。常言道“好题文一半”,随着信息化不断推进,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不可否认,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一个好的标题更能“吸睛”。被称为“新闻之眼”的新闻标题所起到的作用不仅是对新闻内容的凝练,更肩负着吸引读者、服务受众、传递新知、引导舆论、营造社会风气的任务。而今,传播媒体发生变化、受众群体进一步细分,新闻标题在吸引关注、取得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要确保新闻信息的准确、新鲜,都涉及到语言的运用。笔者通过网络爬虫技术抓取了央视新闻客户端2017年—2018年的新闻标题,构成了由17187条新闻标题,累计约39.5万字的小型语料库,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标题语言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及意义,并对新闻标题及移动新闻客户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说明本文的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第一章结合网络语境跟新闻语境的内容,梳理了移动客户端语境特征。第二章阐述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类型、功能和呈现形式,统计移动客户端标题字数上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讨论了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结构上的特征。第三章探讨客户端新闻标题的的用词情况,发现代词运用数量增加,较详细地论述了标题中代词的用词情况。第四章探讨了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句类和标点符号使用特征,发现疑问句、祈使句的数量有所增加,关注了标题中标点符号的运用问题,分析了部分标题使用不规范的情况。第五章分析新闻标题语言的修辞特色,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这几种辞格的分类及在新闻标题中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修辞使用频率减少的原因。结语部分通过以上研究,指出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同类新闻客户端的从业人员作参考。

毕经备[9](2019)在《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移动新媒体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势头,以电视媒介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背景下媒介之间的互相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电视新闻直播为代表的视频新闻直播形式趋近于成熟,移动新闻直播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了视频新闻的直播形式,随着媒介融合的持续深化,视频新闻直播也随之进入了融媒体时代。本文力图从新闻业务角度认识视频新闻直播的理念转型,主要研究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直播与移动视频新闻直播在业务层面的特征以及视频直播理念的变化。本文主要采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笔者观察和体验了多场移动视频新闻直播活动,并对电视台新闻直播部进行了调研和访问,在此基础上展开相关的研究。本文从融媒时代的电视新闻直播和移动视频新闻直播业务的角度展开论述,分别从直播的技术手段,主持风格,镜头拍摄,选题类型等方面加以分析,并提出电视新闻直播力图营造新闻直播的“现场感”,而移动视频新闻直播侧重于塑造新闻直播的“在场感”。随着直播平台的丰富,过去的媒介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被冲击,人与信息、人与媒介在不同时空和情境下的关系被重新建构,本文认为融媒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的视角从“场外”转向“场内”,并提出视频新闻直播理念逐渐从“现场感”向“在场感”转变。

宋彦丽[10](2019)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文中提出随着科技和各类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我们俨然已置身于新媒体时代中。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元化的创新发展,在保留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其故事化风格越来越突出,新闻故事类节目也越来越受观众喜爱;同时,受众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多重媒体角色、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记者型主持人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变革发展的传媒形态除了催生实践层面的持续转型发展,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整体创作和理论研究密切相关,这档电视新闻故事节目,其主要内容为近几年备受人们关注的退伍大学生的故事,选择的新闻当事人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退伍复学的大学生张心怡,通过她的别样青春故事,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采;也通过对其故事的讲述,对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最终建构了节目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叙事模式;与此同时,在创作此节目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度参与了节目的前期策划及撰稿;中期的拍摄、采访、配音、演播室出镜以及后期的剪辑包装,展现作为记者型主持人“采编播一体”的综合能力。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记者型主持人和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发展,得到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及常用叙事模式。第二部分则结合电视叙事学理论重点探究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中的各叙事元素,完整展示毕业作品的整体叙事模式的构建。第三部分则结合前文的研究对整个毕业作品创作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

二、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论文提纲范文)

(1)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解读
    1.1 语言内容口语化
    1.2 语言形式口语化
2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成因
    2.1 迎合时代发展趋势
    2.2 满足现代受众需求
    2.3 促进新闻信息传播
3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发展问题
    3.1 随意使用口语
    3.2 语言表达混杂
    3.3 内容缺乏深度
4 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发展策略
    4.1 端正表达心态
    4.2 规范播报语言
    4.3 提高专业素养
5 结语

(2)《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框架理论
        二、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研究现状
        三、《新闻联播》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样本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高层次结构
    第一节 主题类目的构建
        一、类目构建的方法
        二、主题类目的分类
        三、主题类目总体情况
    第二节 主题类目的特点
        一、主题内容:突出核心议题
        二、主题题材:展现抗疫成果
        三、主题编排:强化舆论引导
第二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中层次结构
    第一节 报道体裁
        一、消息勾勒疫情全貌
        二、通讯刻画典型人物
        三、评论围绕热点发声
    第二节 报道图式
        一、图式结构概述
        二、图式结构特点
第三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低层次结构
    第一节 语言符号
        一、数字呈现间接表达立场
        二、词语使用塑造积极情感
        三、标题选择赋能传播效果
        四、口语化风格增强亲和力
    第二节 报道方式
        一、镜头语言
        二、同期声
第四章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及启示
    第一节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
        一、形式框架:体现政治本位
        二、情感框架:凝聚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
        三、形象框架: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二节 《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启示
        一、正面宣传引导舆论
        二、人文关怀稳定民心
        三、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播”与“说”-《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
        1.2.1 《新闻联播》和《主播说联播》关系梳理
        1.2.2 新闻语态研究
        1.2.3 《主播说联播》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从《新闻联播》到《主播说联播》语态变化背景
    2.1 《新闻联播》创新话语自觉
        2.1.1 《新闻联播》节目定位
        2.1.2 社交媒体传播力冲击
    2.2 国家政策助推
        2.2.1 媒介融合成为国家战略
        2.2.2 主流媒体跨媒体叙事潮
    2.3 受众影响语态选择
        2.3.1 受众群体差异化
        2.3.2 受众趣味性需求升级
    2.4 技术革新改变传媒样态
        2.4.1 媒介技术革新
        2.4.2 传播媒介影响传播模式
3 《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对比研究
    3.1 叙述主体——去个性化到个性化转变
        3.1.1 《新闻联播》叙述主体多元且去个性化
        3.1.2 《主播说联播》叙述主体单一且个性化鲜明
    3.2 叙事话语——从政治话语到社交话语
        3.2.1 《新闻联播》偏重官方话语表达
        3.2.2 《主播说联播》平民话语表达
    3.3 叙述内容——政治叙事到社交叙事转变
        3.3.1 《新闻联播》——以政治性新闻为主、宏大叙事
        3.3.2 叙述内容——以热点新闻为主、社交式叙事
    3.4 叙事视角——全知视角到限知视角
        3.4.1 《新闻联播》零焦点叙事、叙事技巧单一
        3.4.2 《主播说联播》内焦点叙事、叙事技巧多样化
4 《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转变意义
    4.1 实现《新闻联播》新闻传播力延伸
        4.1.1 大小屏联动——形成全媒体叙事
        4.1.2 扩展受众群体——实现传受双方良性互动
    4.2 对其他主流媒体影响力分析
        4.2.1 构建主流媒体语态变革认同感
        4.2.2 传播主流声音——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表达趋向一致
5 《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优化思考
    5.1 《新闻联播》——保留传统优势优化传播
    5.2 《主播说联播》——优化互动机制实现精准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4)浅谈电视新闻播音的二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
二、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的意义
    (一)依托二度创作可提升电视新闻播音的温度
    (二)播音腔已难以满足观众的实际需求
三、电视新闻播音二度创作的相关建议
    (一)充分把握观众实际需求
    (二)采用口语化表达
    (三)树立个性化的主持风格
四、结语

(5)智媒时代电视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概述
    (一)智媒时代发展现状概述
        1.智媒的概念及特征
        2.智媒时代主持传播变革
        3.智媒时代主流媒体的革新发展
    (二)《主播说联播》概述
        1.《主播说联播》节目特点
        2.《主播说联播》传播效果分析
    (三)电视新闻主播的角色定位分析
        1.电视新闻主播的定义及分类
        2.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
二、《主播说联播》开播及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的动因分析
    (一)时代背景的推动
        1.政治经济背景
        2.技术平台背景
        3.新闻主播背景
    (二)受众的“使用与满足”
        1.受众信息寻求的多样化
        2.受众媒介使用的交互化
        3.受众追求娱乐化
    (三)媒介传播形态的革新与发展
        1.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与可移动
        2.传播媒介话语空间的扩大
三、《主播说联播》中新闻主播传播语态特点及影响分析
    (一)与传统电视新闻主播相比较
        1.由“播”向“说”和“评”的转变
        2.传播语态丰富化,彰显亲和力
        3.副语言使用增多,增强感染力
    (二)与网络主播相比较
        1.媒介素养过硬
        2.语言风格单一,缺乏灵活性
        3.造型同质化,缺乏创新美
        4.传者理念较强,交互意识薄弱
    (三)《主播说联播》传播语态的影响分析
        1.为各级新闻主播起到示范作用
        2.主流新闻媒体融合创新的有力举措
        3.一味模仿,未能推陈出新
四、智媒时代电视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的新要求
    (一)寻求观念突破,引领智媒时代
        1.转变思想观念,塑造角色适应新媒体
        2.突出个性化风格,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
        3.进行品牌包装,增强影响力
    (二)丰富表现形式,引导社会舆论
        1.增强新闻评论能力,做专业解读者
        2.丰富语言表达形式,充分使用副语言传播
        3.注重新闻内容,把握情感力度
    (三)优化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高新闻人才专业水平
        1.细化培养方向,培养评论型新闻主播
        2.加强智媒意识,提升新媒体技能
        3.强调个性化培养,增强个人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融合新闻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3.2 新闻文体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对象
        1.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搜集
        1.4.3 类目建构与编码表
        1.4.4 编码及分析方法
        1.4.5 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内容分析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6 论文创新点
        1.6.1 选题新颖
        1.6.2 研究方法新颖
2 技术迭代与融合新闻文体的变革
    2.1 技术的演进与媒介形态的变革
        2.1.1 史前媒介与文字媒介
        2.1.2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
        2.1.3 数字媒介与智能媒介
    2.2 传播媒介的变化与新新闻文本的催生
        2.2.1 文字诞生之前:口头语言
        2.2.2 文字与印刷术诞生:印刷文本
        2.2.3 电子技术革命之后:电子文本
        2.2.4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数字文本
        2.2.5 21世纪以来:智能化文本
    2.3 技术的赋权与受众、媒介关系的重塑
        2.3.1 史前媒介时期:人与媒介比较疏远
        2.3.2 传统媒介时期:人与媒介关系紧密
        2.3.3 智能媒介时期:人趋向于媒介沉浸
3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语言风格分析
    3.1 词汇构成:网络化、交融性
        3.1.1 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
        3.1.2 新旧媒体词汇的融合
    3.2 句法特征:简单化、新颖化
        3.2.1 灵活融入网络流行句式
        3.2.2 省略句和简短句常态化
        3.2.3 感叹句、悬念句在自媒体平台流行
        3.2.4 语句出现不规则变化和杂糅倾向
    3.3 语言修辞:多符号、跨媒体
        3.3.1 形貌修辞呈现多种符号
        3.3.2 跨媒体语言的多模态化
    3.4 本章小结
4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结构形式分析
    4.1 文本构成:多媒体、多模态
        4.1.1 文字与图片
        4.1.2 音频与视频
        4.1.3 地图与图表
        4.1.4 超链接和互动设置
        4.1.5二维码+H5
    4.2 语篇结构:超链接、超文本
        4.2.1 单篇报道的融合文本
        4.2.2 组合式的融合文本
        4.2.3 跨媒体互动型融合文本
    4.3 叙事模式:数据化、互文性
        4.3.1 传统叙事
        4.3.2 互动叙事
    4.4 本章小结
5 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的表达方式分析
    5.1 呈现形式:可视化、视觉化
        5.1.1 短视频新闻占据鳌头,“微视频”带来多元传播
        5.1.2 “图”说两会受青睐,大数据应用扩大信息容量
        5.1.3 “两会”直播常态化,实时展现“两会”现场
        5.1.4 网页交互、H5设计,提升受众“两会”参与度
        5.1.5 虚拟技术、人工智能助力“两会”报道
    5.2 新闻叙事:非线性、对话化
        5.2.1 蜂巢型叙事
        5.2.2 菱形叙事
        5.2.3 钻石形叙事
    5.3 传播模式:全媒体、沉浸式
        5.3.1 全媒体传播型
        5.3.2 内外联动传播型
        5.3.3 虚拟场景传播型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反思: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文体的演变
    6.1 融合新闻文体的创新趋势
        6.1.1 新闻叙事空间多维虚拟化
        6.1.2 新闻符号表达多元化与匹配智能化
        6.1.3 新闻文本的沉浸式构建
    6.2 融合新闻报道的不足
        6.2.1 新闻语言溢出传统规范
        6.2.2 泛娱乐化的文体叙事
        6.2.3 脱离内容的技术堆积
        6.2.4 拘泥形式的互动效果
    6.3 融合新闻报道的提升对策
        6.3.1 建立行业标准,规范融合新闻的报道
        6.3.2 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合理进行文体的创变
        6.3.3 优化用户互动体验,增强用户黏性
        6.3.4 强化技术和团队建设,升级融合新闻的生产流程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三、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新闻评论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新京报》各平台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点
    五、研究方法
    六、材料来源
第一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题材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题材选择丰富,涉及广泛
        二、以社会问题类题材为主,关注争议性事件
        三、更加注重涉及国家发展大事的时政题材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跨越地域障碍,立足北京而怀远
        二、相比报纸平台,更加注重社会民生问题
        三、除社会民生题材外,更加关注教育题材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的题材特点
        一、转发其他平台民生题材新闻评论文章
        二、以社会民生衣食住行基本问题为主
        三、注重时效性,关注新鲜新闻事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观点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权威理性发声,评论更具思辨性
        二、坚持问题意识,注重问题解决
        三、以小见大,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问题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重视对新闻事实的批判分析,引起读者思考
        二、着眼于分析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观点的特点
        一、贴近民情百态,评论观点多元化
        二、倾听读者声音,注重互动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京报》不同媒介平台评论语言的比较
    第一节 《新京报》报纸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更多倾向于严密的书面语
        二、句长上表现为:多使用长句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适当使用比喻、拟人修辞
    第二节 《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书面语与网络用语相结合
        二、句长上表现为:句长适中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较多运用各种修辞格
    第三节 《新京报》微博评论语言的特点
        一、用词上表现为:多使用简单词汇,更加口语化
        二、句长上表现为:使用短句较多
        三、修辞格的运用上表现为:善于运用比喻、设问修辞
    本章小结
结论
    一、本文的主要观点
    二、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8)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研究 ——以央视新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定义
    三、研究现状
        (一)新闻标题研究现状
        (二)移动新闻客户端研究现状
        (三)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语料来源
    六、研究方法
        (一)提取归纳法
        (二)定量研究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第一章 移动新闻客户端语境特征
    一、语境阐释
        (一)网络语境
        (二)新闻语境
    二、影响移动客户端语境的因素
        (一)传播主体
        (二)传播媒介
        (三)传播对象
        (四)传播时效
    三、移动新闻客户端的语境特征
        (一)先人一秒的时效性
        (二)大众传播的虚拟性
        (三)传播媒介的互动性
        (四)传播内容的易读性
        (五)令人信赖的权威性
    四、新闻标题呈现形式
        (一)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的功能
        (二)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类型
        (三)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排版
第二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结构特征
    一、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用字情况
        (一)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用字情况
        (二)用字趋势原因分析
    二、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中的主谓句
        (一)动词性谓语句标题
        (二)形容词性谓语句标题
        (三)名词性谓语句标题
        (四)主谓谓语句标题
    三、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中的非主谓句
        (一)标题中非主谓句置于句首的使用情况
        (二)非主谓句置于标题首位的作用
    四、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中的倒装句
        (一)主谓倒置
        (二)修饰语后置
        (三)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倒装句使用频率低的主要原因
    五、移动新闻客户端直引电视新闻标题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词汇特征
    一、标题中词汇的统计情况
    二、标题中词的运用
        (一)代词
        (二)数词
        (三)网络词
        (四)模糊性词
第四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句类及标点符号
    一、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句类
        (一)陈述句
        (二)疑问句
        (三)祈使句
        (四)感叹句
    二、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中的标点符号及其他符号
        (一)冒号
        (二)引号
        (三)问号
        (四)方头括号
        (五)其他符号的使用
        (六)标点符号使用失范问题
第五章 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的修辞格
    一、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中修辞格的类型
        (一)设问的运用
        (二)对偶的运用
        (三)仿拟的运用
        (四)比拟的运用
        (五)譬喻的运用
        (六)双关的运用
        (六)反语的运用
        (七)呼告的运用
    二、央视新闻客户端标题修辞格运用数量减少的原因
        (一)受字数限制
        (二)受时间限制
        (三)受受众阅读习惯限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9)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电视新闻直播研究
        1.3.2 移动视频新闻直播研究
        1.3.3 融媒体时代视频直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材料
    1.5 研究创新
第二章 电视新闻直播:营造新闻直播“现场感”
    2.1 电视新闻直播技术手段
    2.2 电视新闻直播主持风格
    2.3 电视新闻直播的镜头拍摄
        2.3.1 多机位拍摄
        2.3.2 镜头拍摄的规范性要求
    2.4 电视新闻直播选题类型
    2.5 “现场感”的营造
第三章 移动视频新闻直播:塑造新闻直播“在场感”
    3.1 移动新闻直播的技术手段
    3.2 移动新闻直播主持风格
    3.3 移动新闻直播的拍摄
    3.4 移动新闻直播选题类型
        3.4.1 移动新闻直播选题的重要性
        3.4.2 移动新闻直播的选题来源
        3.4.3 移动新闻直播的选题特点
    3.5 “在场感”的塑造
第四章 融媒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理念转变
    4.1 新闻直播模式的转变
        4.1.1 多通道直播
        4.1.2 多角色主持
        4.1.3 多元化选题
    4.2 视频新闻直播理念的转变
        4.2.1 新闻直播视角的转变:从“场外”到“场内”
        4.2.2 新闻直播理念的转变:从“现场感”到“在场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创作背景
        一、行业背景
        二、创作来源
    第二节 研究及创作现状
        一、关于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文献研究及节目创作现状
        二、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电视新闻中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第四节 创新之处
        一、人物选择具有典型性
        二、叙事角度新颖
        三、叙事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第一节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转型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转型的背景
        二、适合故事化转型的新闻节目类型
        三、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一、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核心素养
        二、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常用的叙事方式
第二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模式构建
    第一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者
        一、主要叙事者的自我认知
        二、隐藏的叙事者
        三、叙事视角模式建立
    第二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结构
        一、内在的镶嵌式序列叙事结构
        二、节目外在显现的块状结构
    第三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语言
        一、声音语言
        二、画面语言
第三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反思
    第一节 节目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一、理论准备方面
        二、拍摄录制方面
        三、主持人表现方面
        四、后期制作方面
    第二节 节目创作的经验总结
        一、做好节目的准备工作
        二、真诚平等的交流沟通
        三、时刻保持专业素养
        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结语
附录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节目文本
参考文献
    一、着作
    二、论文
    三、影视资料
致谢

四、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现象研究[J]. 杜娟. 西部广播电视, 2021(22)
  • [2]《新闻联播》新冠肺炎疫情报道的框架研究[D]. 毛俊杰.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播”与“说”-《新闻联播》与《主播说联播》语态比较研究[D]. 李爱景.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4]浅谈电视新闻播音的二度创作[J]. 阿依努尔·阿拉拜尔地. 新闻文化建设, 2020(18)
  • [5]智媒时代电视新闻主播角色定位多元化研究 ——以《主播说联播》为例[D]. 徐利原. 河南大学, 2020(02)
  • [6]技术驱动下融合新闻的文体研究 ——以新华社“两会”融合新闻报道为例(2014-2019)[D]. 郭芳. 暨南大学, 2020(04)
  • [7]《新京报》各平台间新闻评论的比较研究[D]. 郎晶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移动新闻客户端标题研究 ——以央视新闻为例[D]. 杨沁娴. 贵州民族大学, 2019(05)
  • [9]融媒体时代视频新闻直播研究[D]. 毕经备. 西北大学, 2019(01)
  • [10]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D]. 宋彦丽.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探索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