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帐户的一些主题

关于帐户的一些主题

一、关于户口的几个话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基于文本挖掘的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政民互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崛起,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尤其是在政民互动领域,新媒体的涌现,丰富了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增强了民众与政府交流的意愿,推动了网络空间下政民交流机制的发展。政府和民众可以通过微博、公众号、网络问政平台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极大地提高了公众参与度,促进了政民间的互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如今的电子政务时代,对于海量的政务数据,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获取有价值信息,提高政民互动效率,增加民众满意度,强化政府公信力,成为政府工作中迫待解决的课题,这对完善政民交流机制和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向更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立足于文本挖掘和网络政民互动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运用主题提取技术、情感分析方法和假设检验统计方法,结合公民参与理论、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电子民主理论对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四川省的民众留言数据进行研究,挖掘留言中民众关切的热点话题、情感倾向,分析不同维度下政府回复速度的差异性影响。首先,本文运用LDA主题模型对公众留言进行主题提取,挖掘民众关注的热点主题,同时将时间维度纳入考虑,发现不同年度热门主题存在一定波动趋势。其次,利用情感词典的方法对留言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并结合LDA主题提取结果,对不同主题的情感倾向进行了深入情感分析,结果表明生活环境等主题负向情感留言量较多,扶贫工程等主题正向情感留言量较多。最后,针对政府回应速度差异性的研究,本文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研究发现公众留言的主题、地区以及情感倾向对政府的回应速度均有差异性影响。本文的研究拓宽了政民互动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政府及时掌握民众关注热点和心理态势,提升政民互动效率。

马琳[2](2020)在《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老龄化人群众多的农业大国,农村养老问题一直是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议题。在传统的父权社会,我们一直信奉“养儿防老”的观念,社会的进步和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出现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现象,冲击了以往“养儿防老”的想法,让家庭中作为留守的出嫁女肩负起了赡养父母的责任,再加上出嫁女社会和家庭地位逐步提高,其独立自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更加推动了“女儿养老”模式的发展。在家庭变迁理论、家庭分工理论和性别角色理论的基础上,笔者采用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对山西省阳泉市盂县N镇毗邻的两个村改居小区,M小区和X小区的10位出嫁女和6位老年人开展访谈,了解当地出嫁女在面对父母养老事务上的现状及表现情况。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农村出嫁女参与父母养老事务的程度,这部分将出嫁女赡养父母的责任承担情况按不同程度具体区分开来,详细了解现今农村出嫁女是否选择承担赡养父母,以及责任承担程度的大小和不同角色责任分工情况;二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具体形式,本文将从经济支持、精神抚慰、生活照料、丧葬送终和养老角色五个角度来分析出嫁女在赡养形式上的具体表现;三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影响因素,将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探索影响出嫁女赡养父母的促进和阻碍因素,希望为社会大众打开一些新视野,正确认识和看待“女儿养老”现象;四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未来发展趋势,这部分主要是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更近一步分析农村出嫁女和老年人对于未来农村“女儿养老”现象的看法和态度,预测未来“女儿养老”现象在农村的发展情况。本文研究结果如下:农村出嫁女在父母养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村出嫁女在父母养老中的经济支持比重增加;家庭是影响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重要因素;赡养父母是出嫁女赡养义务中的一个可选项;相比老年人,出嫁女自身更看好未来“女儿养老”形势的发展;现如今“女儿养老”仍然面临着许多困境。基于此,在社会层面上,政府需要积极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让性别平等意识在普通民众中得到进一步落实,杜绝传统风俗气息对出嫁女赡养意愿的侵蚀,社会工作者要在提供社会服务时,重点关注出嫁女和老年人在养老问题上出现的困难,帮助其链接资源解决问题;在家庭教育行为中,父母要注重将男女平等观念贯穿在孩子的基础教育中,培养独立平等意识,同时更要对自己的养老有一定规划,不要将养老全都寄托于子女;在夫妻关系上,丈夫要支持妻子孝敬父母的行为,出嫁女自身更要加强自身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自己赡养父母的能力和水平。

周瑄璞[3](2020)在《寻找失败者(中篇小说)》文中研究指明第一章常晚走着走着,一个词跳上心头:失败者。常晚被这个结论打蒙了,这三个字像是一颗手榴弹扔在脚下,眼见着嗞嗞冒烟,弹跳了两下,轰的一声,将他的世界炸个血肉模糊。他在路边站了一会儿,等待硝烟散去,放眼四望,烈日悬天,酷热依然,本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十字路口,行人如常,千人千相,各走各的路,各奔各的前程,环形过街天桥上面挤满了人,艰难蠕动着,都要挤出自己的位置与出路。

马鑫[4](2019)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研究》文中提出画像石,是汉代的特色,其主要在墓室、石阙和祠堂中发现。而其中的车马图像,不仅反映了墓主人家的财力,更是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人们的思想状况的体现。徐州地区作为高祖刘邦的故乡,之后在两汉的地位亦是不容撼动,尽管是在东汉此地王侯也非常多。尽管此地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并未发现反映汉代诸侯王生活场景的,但其中多有上层贵族官僚生活的体现及下层官吏和少数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的研究,总结其特点,并予以分类,以期对整个画像石中车马图像的研究提供材料。本文主要从以下五章来研究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并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予以总结。我国发现画像石比较早,但研究多在建国后。国外也多有论着进行相关研究,但多是对车马出行图的研究。第二章:徐州地区含车马图像的画像石出土情况。徐州地区汉墓中画像石出土较多,但有纪年的很少。其中还有很多属再葬画像石墓,分期较为困难。另外,还有很多从徐州各个地方征集而来的画像石。第三章:徐州地区含车马图像的画像石的分类情况。首先,按时间分类,分期困难,故而将其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和雕刻技法等情况进行分类;其次,按整体内容分类,主要为车马出行图和停车系马图,并将车马出行图细分;最后,将车类和马类按现实生活和仙界分类,并将其细分。第四章:画像石中车马图像相关问题的探讨。其中,主要对轺车是立乘还是坐乘,车马出行图的目的地以及驾马个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结语。概括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各章中的重要观点,并且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苏颖[5](2019)在《浅析“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文中研究指明“生活流”是指将生活画面流水般地展现出来的技法。被称为“新写实小说”的一批作品靠近“生活流”的写作,儿童电影也出现了“生活流”的叙事手法。“生活流”电影从平视的角度让观众看到了身边小人物的悲喜,非常贴近我们平凡的生活,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大起大落,可以引起大家的共鸣。儿童电影是体现儿童心灵自由的一种方式,儿童电影要得到儿童的认可,创作者不但要在内容上符合儿童的需要,在叙事结构、叙事技巧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入地挖掘。“生活流”的散文化叙事风格也可以和儿童电影比较好的融合。借用“生活流”的理论资源,对“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进行一些分析,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二:生活流”电影的界定及“生活流”电影的艺术价值;第三,“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第四,“生活流”在剧本《百合》中的体现。“生活流”的这种叙事方式是连接电影和生活的桥梁,将儿童电影更加生活化,使得叙事角度和人物塑造都增加了真实性,不同的风格使儿童电影更加丰富,有利于儿童成长。

任云飞[6](2018)在《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文中研究指明1948年底,在北平全城解放之前,解放军下属文管会已对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成功接管,后来又接管了北京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在接管中,文管会首先铲除了国民党、三青团残余势力,废除了国民党党义课程和训导制,在各校设立校委会管理校政。对于教会高校和私立高校,文管会坚持了维持原状,仅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的方针。随后,文管会在各校建立了政治大课制度,对广大师生进行革命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安排他们通过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在实践中深入认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文管会对各大高校的课程进行了精简,加入了马列主义学说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等内容,并作为必修课。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是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改造绕不开的话题。北京众多高校的教授大都曾在西方求学,深受西方价值观影响。在思想上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存在错误认识。从1950年到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忠诚老实运动等一系列旨在改造、教育广大教师的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运动越来越剧烈,虽然出现了随意上纲上线、学生斗老师等不良现象,却从根本上破除了高校教师们的崇美、恐美思想,树立了教育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为之后的高校院系调整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从根本上改变了北京高校的组织结构,各高校人事权和重大事项的裁决权统一归教育部,高校各部门实行集体领导制,分别设立管委会。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覆灭,教会高校、私立高校开始出现生源短缺,再加上朝鲜战争爆发后中美关系的恶化,燕京、辅仁等教会高校和大批私立高校悉数被改为公立,私立高校在北京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开始从地下转为地上,纷纷公开组织,随着广大师生觉悟的提升,他们入党、入团积极性高涨,党团组织迎来了大发展。通观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1951年到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堪称改造的高潮,无论是波及范围,还是调整幅度,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少见的。北京的高校院系调整,是以苏联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对高校院系、课程、教学等各方面的彻底改造。运动以1952年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北京解放之初,院系调整较为缓慢,1952年为调整的高潮,短短数月的时间,北京几乎所有高校中的院系皆被重新打乱再次整合,综合性高校锐减,大批单科性理工科院校和多科性理工类院校相继产生,着名的有“八大学院”等。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学院作为新设立高校,其组织结构特点值得注意。接收、改造高等教育,必然要涉及课程的改造。文管会对高校课程的改造,是按照先政治课、后专业课,先文法专业、后理工专业的次序进行的。各高校删减了大量不合时宜的课程,添设了一些苏联高校的课程,但是照搬过于艰深的苏联教材,也增加了师生的负担。在教学中,北京高校模仿苏联体制,系之下分专业,专业下设若干教研组,以教学研究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讲课前制定教学计划,按照苏联教学大纲进行讲授,甚至翻译、使用了大量苏联教材。此外,在苏联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更加突出“整齐划一”,小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课程的增减,都要由高等教育部定夺,全国高校开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北京高校也开始统一招生,统一分配工作,高校自主权大为缩小。苏联模式的优势是突出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知识的实用性。另外,随着高等教育向工农开门政策的提出,我们仿照苏联模式,也开办了大批工农速成中学。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接管与改造,极大地改变了广大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参加南下工作团、暑期学习团、干部训练班和青年学园等,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并且通过实地参加土地改革,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可爱和剥削阶级的丑恶,消除了原先的错误认识。朝鲜战争爆发后,广大师生又投入到抗美援朝的宣传中去,他们深入乡间,用各种形式向民众宣传,还纷纷向前线捐款捐物,一些同学甚至直接要求参军,奉献自己的一切,体现了勇于报国的情怀。在某种程度上,中共对北京高校的改造是北京高等教育逐步由欧美式向苏联式转换的过程。夺取革命胜利不久的中共,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学习苏联经验被认为是在短期内取得成效的捷径。但是没有很好地联系国情,苏联经验与中国实际结合得不够好,出现照抄、照搬苏联经验的现象。在思想改造和院系调整中,采用“运动式治国”的方式,出现了“一刀切”等简单粗暴的现象。但是不能因此抹杀北京高等教育改造的巨大成绩。各大高校规模扩大,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工农群众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文化水平,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巨大的人才保障,也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滕丽冬[7](2017)在《语篇视角下的留学生高级汉语口语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汉语口语作为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之一,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语篇成段能力对于高级留学生来讲,是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之一,也是判断留学生汉语水平的重要因素。但是留学生的语篇成段能力是他们学习汉语的一个瓶颈,在与人进行日常交流时,基本没有问题,当遇到就话题成段表达时,总让人感觉有些别扭。本文以广州的两大高校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的高级汉语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留学生真实录音的口语语料出发,结合语篇现有理论,深入分析他们的语篇能力,并以此为基础追溯到高级汉语口语教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师的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本文认为,要有效提高汉语高级水平留学生的汉语语篇能力,必须要从学生的真实口语语料着手分析,再追溯到教材,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问题出在哪个环节或哪些环节,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首先,学生必须加强对语篇能力的重视,同时尽可能多的在生活中和课堂中进行成段表达;高级汉语教材应增加成段表达练习的数量,促进语篇练习的多元化,要改变教材由句到词、由词到句的传统模式;同时汉语教师在高级阶段,仍然要重视语言的口语成段表达,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如使用“项目式学习”等。

管海朱[8](2017)在《中越边民的跨境互惠行为研究 ——以广西那坡县弄猛屯为个案》文中认为边民,作为生活在边境地区的群体,与邻国的边民关系密切,互动频繁。由于地缘、血缘、姻缘、族缘、业缘等关系,其具有的跨境互惠行为是非边民社会所没有的,特别是在广西很多边境村落,他们除了具有传统农民的互惠行为之外,还与越南边民具有某些跨境互惠行为,而且这一现象也很普遍。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其跨境民族的身份,让弄猛边民的互惠行为具有一定的特点,两国边民在此基础上为实现美好愿望,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跨境互惠活动。边民为应对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灵活地运用人际关系进行跨境互惠活动,这是边民运用有限的文化资源进行跨境互惠活动的一种表现,也是他们利用文化纽带追求共同利益的结果。此外,边民在进行跨境互惠活动中趋向于理性化,主要表现在互惠动机的理性化以及扩大互惠网络的理性化。

张鹏[9](2016)在《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宋代文献中的主要园林论述为主,宋代园林遗迹等为辅来研究宋代园林。目的在于研究宋代“园林”观念是被知识体系中哪些关键性的概念或范畴所建构出来的?对知识体系和关键概念的关注,是本文贯穿始终的基本框架。本文认为宋代存有的两套知识体系:一、宋代图书分类体系;二、宋代类书分类体系;对“宋代园林”等相关概念或观念的形成较为重要。这两套知识体系共同构成宋人对知识的理解。首先,本文研究了宋人如何在五种不同语境中,建构出园林的基本概念范畴:前两种是在四部“经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和间接解释;第三种是在史类书籍中对“苑囿园圃”等园林范畴的直接或间接解释;第四种出现在宋代类书的分类体系中对苑囿、园圃、园、圃、园池等关键范畴的归类及其解释系统中;第五种是文集类书籍中,对园所进行的概念替换现象。其次,本文对公共性论述中的史书和子类对园林道德上的评判进行了研究,其中体现出来宋人在公共性论述中严格依照儒家礼法对园林进行道德评价、理解和使用。然后,本文依托对文集类园记研究,分析了宋代文人在园林中形成的多元化审美观念:“乐”。而对乐的讨论也直接影响到了如园林中“众乐与独乐、内乐与外乐、至乐、君子之乐”等的审美观念。而“乐”的观念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也暗示了儒家礼法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的审美。最后,因为宋人论述中并没有系统性的讨论宋园的理法,因此本文通过分主题论述研究园林理法。第一、对南宋“馆阁园林”布局的研究。第二、“见山”概念对造园和欣赏的影响。第三、园林模仿自然界水体的方法及讨论。第四、在顺物性的观念下,对盆池和植物修剪的多元态度。第五、不同职业对园中植物选择的限制。第六、园篱的造景、编织手法等。本文依托宋代两套知识框架展开研究,依照宋人知识体系、概念、观念等来理解宋代园林,构建起一个丰满的、多元的宋代园林形象。

刘兰英[10](2015)在《关于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几个话题》文中指出1.基本单位名录库管理现状。所有调查,只要是针对单位的调查,都要把单位户口建起来。建立起的单位户口(基本信息)库就叫做基本单位名录库或调查单位的名录库。目前基本单位名录库只有单位的信息,因个体户变化太快,所以不包含个体户信息。普查中心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建立单位户口、管理单位户口,维护好基本单位名录库。目前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维护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五年一次的经济普查,全面更新基本单位名录库信息;二是

二、关于户口的几个话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户口的几个话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文本挖掘的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政民互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众舆情的研究
        1.2.1.1 国外研究综述
        1.2.1.2 国内研究综述
        1.2.2 文本挖掘的研究
        1.2.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2.3.1 公众舆情
        1.2.3.2 文本挖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公民参与理论
    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3 电子民主理论
    2.4 LDA主题模型
        2.4.1 共轭先验分布
        2.4.2 Dirichlet分布
        2.4.3 生成模型
        2.4.4 参数估计
第三章 公众留言的主题挖掘
    3.1 数据预处理
        3.1.1 文本去重
        3.1.2 文本分词
        3.1.3 停用词过滤
        3.1.4 词频可视化
    3.2 主题提取分析及可视化
        3.2.1 主题数的确定
        3.2.2 主题分析
    3.3 主题演化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公众留言的情感分析
    4.1 构建情感分析词典
        4.1.1 情感词词典构建
        4.1.2 否定词词典构建
        4.1.3 程度副词构建
    4.2 情感分析模型介绍
    4.3 情感分析模型评估
    4.4 留言情感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政府回应速度的差异性分析
    5.1 问题提出
    5.2 模型假设与验证方法
    5.3 数据分析与讨论
    5.4 总结与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和作者简介
附件

(2)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农村老龄化的现状
        1.1.2 农村“儿子养老”趋势的弱化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家庭变迁理论
        2.1.2 性别角色理论
        2.1.3 家庭分工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女儿养老”现象研究
        2.3.2 国内“女儿养老”现象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调查地区和调查样本的概况
        3.3.1 调查地区概况
        3.3.2 调查样本分析
    3.4 研究的创新点
第4章 农村“女儿养老”的现状
    4.1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模式
        4.1.1 出嫁女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4.1.1.1 子女共同赡养父母模式
        4.1.1.2 出嫁女独自赡养父母模式
        4.1.2 出嫁女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4.2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的具体参与形式
第5章 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发展的影响因素
    5.1 社会文化因素
        5.1.1 促进因素
        5.1.1.1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5.1.1.2 宗族家族的没落
        5.1.1.3 养老观念转变
        5.1.2 阻碍因素
        5.1.2.1 女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5.1.2.2 村规民约的束缚
    5.2 家庭因素
        5.2.1 促进因素
        5.2.1.1 家庭的变迁
        5.2.1.2 儿子养老的不可靠性
        5.2.1.3 娘家姻亲资源共享性
        5.2.1.4 婆家对儿媳赡养父母的支持
        5.2.2 阻碍因素
        5.2.2.1 出嫁女自身的生活压力
        5.2.2.2 老人对“女儿养老”的无期待
    5.3 自身因素
        5.3.1 促进因素
        5.3.1.1 经济水平的提升
        5.3.1.2 家庭地位的攀升
        5.3.1.3 女性自身角色优势
        5.3.1.4 个人孝心的展现
        5.3.2 阻碍因素
        5.3.2.1 时代观念的鸿沟
        5.3.2.2 居住距离的增加
        5.3.2.3 受教育程度有限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社会层面
        6.2.1.1 政府方面
        6.2.1.2 村民方面
        6.2.1.3 社会工作者方面
        6.2.2 家庭层面
        6.2.2.1 父母方面
        6.2.2.2 配偶方面
        6.2.3 出嫁女层面
    6.3 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寻找失败者(中篇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常晚
第二章迷彩服
第三章励志姐

(4)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车马图像的出土情况
    2.1 墓葬出土的含车马图像的画像石
    2.2 征集所得的含车马图像的画像石
第3章 徐州地区画像石中含车马图像之石的分类
    3.1 按时间分类
    3.2 按整体内容分类
    3.3 将图中的车马进行分类
第4章 关于画像石中车马图像的几个问题
    4.1 轺车是立乘还是坐乘
    4.2 车马出行图中左向行进问题的探讨
    4.3 驾马个数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浅析“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生活流”的界定及“生活流”电影的艺术价值
    第一节 “生活流”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生活流”电影的艺术价值
        一 “生活流”的生活化与真实性
        二 “生活流”的客观性
        三 “生活流”的审美价值
第二章 “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
    第一节 “生活流”电影的现实主义内核
    第二节 童年生活场景的纪实性叙事
    第三节 故事逻辑和真实的生活细节描写
    第四节 时间的线性叙述结构
第三章 “生活流”在剧本《百合》中的体现
    第一节 “生活流”叙事下的现实洞察
    第二节 散文性的童年场景描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儿童电影剧本《百合》
致谢

(6)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重点
        (三) 研究难点
    五、研究思路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北平高校
    第一节 公立高校
    第二节 教会高校与私立高校
    第三节 党的活动与学生运动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和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接管经过
    第二节 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北京高等院校的初步改造
    第三节 思想改造、三反、“清理中层运动”在北京高校中的展开
第三章 接管后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调整
    第一节 公立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教会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变迁
    第三节 高校内中共党团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第四章 北京的高等院校院系调整
    第一节 北京高等院校调整的开始
    第二节 北京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高潮
    第三节 北京的新建高校及其特点
第五章 北京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校园生活的变化
    第一节 课程设置
    第二节 师生生活
    第三节 教学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7)语篇视角下的留学生高级汉语口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理论基础
    1.7 文献综述
第二章 基于语料分析汉语高级阶段留学生语篇能力
    2.1 语料说明
        2.1.1 研究对象
        2.1.2 语料内容
        2.1.3 即兴演讲要求
        2.1.4 研究过程
    2.2 语料分析
        2.2.1 主位---述位系统
        2.2.2 已知信息---新信息系统
        2.2.3 衔接系统
    2.3 语料分析小结
第三章 从汉语高级口语教材看语篇的衔接系统
    3.1 《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和《汉语高级口语教程》分析
        3.1.1 编排方式对比分析
        3.1.2 编写原则对比分析
        3.1.3 编写体例对比分析
    3.2 统计分析两本口语教材课文中衔接系统应用分布情况
        3.2.1 指代关系和省略关系结果分析
        3.2.2 逻辑关系结果分析
        3.2.3 替代关系和词义关系结果分析
    3.3 从衔接系统角度分析两本高级口语教材的语篇练习题
        3.3.1《发展汉语高级汉语口语》(下)语篇练习构成
        3.3.2《汉语高级口语教程》(下册)语篇练习构成
第四章 汉语高级水平留学生口语语篇能力构建
    4.1 学生方面
    4.2 教材方面
    4.3 教师方面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语料
致谢

(8)中越边民的跨境互惠行为研究 ——以广西那坡县弄猛屯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理论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弄猛屯的概况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
    第二节 历史沿革及人口结构
        一、历史沿革
        二、人口结构
    第三节 风俗习惯以及教育概况
        一、风俗习惯
        二、教育概况
第二章 边民跨境互惠的历史记忆
    第一节 边民跨境互惠记忆
        一、跨境婚姻的借助
        二、跨境邻村的帮助
    第二节 亲属关系为纽带的跨境经商互惠
        一、亲属关系为纽带的跨境经商互惠
        二、拟制亲属关系的利用
第三章 当代边民的跨境互惠活动
    第一节 当代中越边民跨境关系网络的主要形成
        一、跨境婚姻:亲属关系网络的形成
        二、跨境朋友圈的存在与壮大
    第二节 当代边民的跨境互惠活动
        一、边民的一般互惠行为
        二、边民相对独有的跨境互惠方式
    第三节 边民跨境互惠方式的基本特点
        一、“二缘”关系的重要性
        二、边民跨境互惠活动的时代性
第四章 边民跨境互惠的驱动力及功能
    第一节 边民跨境互惠的驱动力
        一、生存发展需要
        二、人情道德需要
        三、个人声望需要
    第二节 边民跨境互惠的功能
        一、促成利益共同体
        二、维护社会秩序
        三、社会保障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古代园林“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几个特征
        1.1.2 “通史”写作中“宋代园林史”研究的两个默认前提
        1.1.2.1 前提一: 知识体系的改变----从“四库之学”到“七科之学”
        1.1.2.2 前提二: 重要概念的变迁----以“中国园林”概念的形成为例
        1.1.3 论文研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1.1 在结构上梳理宋代“知识体系”和园林的联系
        1.2.2.2 在宋代“知识体系”下明确宋代园林的有关观念
        1.2.2 研究意义
        1.2.2.1 对宋代园林的多元化认知的意义
        1.2.2.2 对继承和发展宋代园林的意义
    1.3 研究结构
    1.4 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1 现代学术和“传统学术”的区分
        1.5.2 “传统学术”中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 现代学术对宋代园林的研究
        1.5.3.1 宋代园林研究的二手文献目录
        1.5.3.2 二手文献中针对中国园林史学史的研究
        1.5.3.3 现代学术中中国园林史研究的不同阶段
        1.5.3.4 宋代园林为主的二手文献研究综述
    1.6 论文的创新点
2. 宋代园林论述的知识框架及资料库
    2.1 宋代书目体系作为园林论述的主要知识框架
    2.2 按宋代主要知识框架梳理现存宋代园林论述
        2.2.1 当代出版文献中所引用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 现存古籍中的宋代园林论述
        2.2.2.1 现存宋代古籍的书目查找文献
        2.2.2.2 断代宋诗、词、文、笔记的总集
        2.2.2.3 古籍电子资源检索渠道
        2.2.3 宋代园林论述分类资料库的建立
3. 宋代园林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3.1 现代学科对“园林”及其相关范畴的讨论
        3.1.1 对园林定义及范畴的设定
        3.1.2 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讨论”与“最早园林形式”的研究
        3.1.3 作为古代汉语复合词的园、园林、园圃、园亭、苑囿等
    3.2 五种语境下宋代对“苑囿园圃”范畴的解释
        3.2.1 宋代小学类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注释
        3.2.1.1 宋人在“词书”中对“园及其相关概念”的解释
        3.2.1.2 宋人在“字书”研究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3 宋在“韵书”中对“苑、囿、园、圃”的直接注释
        3.2.1.4 小结
        3.2.2 宋代易类、周礼类论述中“园圃”的两种基调性风格
        3.2.2.1 宋人在《周易》研究中对园圃“质素”的解释
        3.2.2.2 宋人在《周礼》研究对园圃中“毓”的解释
        3.2.2.3 小结
        3.2.3 宋代史类论述中对“苑囿、园池”的解释
        3.2.4 宋代类书对“苑囿、园圃”的分类解释系统
        3.2.4.1 早期“类书”形成及其归类依据
        3.2.4.2 宋代之前类书中对苑囿、园圃的归类
        3.2.4.2.1 《北堂书钞》中园林内容的归类特征
        3.2.4.2.2 《艺文类聚》中园、圃的归类特征及不设苑囿类的原因
        3.2.4.2.3 《初学记》和《白氏六帖事类集》中苑囿、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2.4 小结
        3.2.4.3 宋代类书中对苑囿、园圃内容的归类
        3.2.4.3.1 《太平御览》居处部与资产部中苑囿、园圃与园、圃的归类特征
        3.2.4.3.2 《书叙指南》对“楼台池园”的归类特征
        3.2.4.3.3 《海录碎事》对宫苑、园圃概念的解释
        3.2.4.3.4 《事物纪原》对宫苑、内园、园、圃、囿、池、亭等概念的解释
        3.2.4.3.4 小结
        3.2.5 宋代文集中园圃的三种代称:三径、醉乡、无何有之乡
    3.3 小结:多元语境对宋代园林基本概念与范畴的影响
4. 儒家文化对宋代史书和儒家书籍中园林论述的影响
    4.1 儒家文化在史类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 宋记录前代的史书中反映出的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1.1 对帝王、王侯、官吏大肆营建苑囿、沉湎园圃游乐行为的批判
        4.1.1.2 对帝王为贫民开放苑囿行为的赞许
        4.1.1.3 唐初的禁止穿池筑苑及其在唐中宗时期的忽略
        4.1.1.4 帝王诸侯苑囿中亲自种植麦祭祀并强调农耕之难
        4.1.1.5 对帝王之苑囿和王侯之园圃的目的是弘礼法而非娱乐的解释
        4.1.1.6 对官吏退居小园的赞颂
        4.1.2 宋代正史中反映出对“苑囿、园圃”的道德判断
        4.1.2.1 北宋苑囿中观看稻、麦谷物与祭祖行为
        4.1.2.2 对官员沉溺园圃享乐的行为进行批判
        4.1.2.3 对官吏退休后营建小园或悠游园林的赞赏
        4.1.3 宋代帝王对园圃态度的转变
        4.1.3.1 宋代之前园圃作为因功绩而赏赐的资产
        4.1.3.2 宋代园圃除了作为资产进行赏赐,还能进献、贿赂和抢夺
        4.1.4 小结
    4.2 儒家文化在儒家文献论述中对苑囿、园圃性质的影响
        4.2.1 苑囿应有“扬礼”和“劝谏”之性质
        4.2.2 儒家“君子”的身份对园圃性质的影响
        4.2.3 小结
5.宋代园林重要的审美观念“乐”
    5.1 中国早期文化中对“乐”的探讨
        5.1.1 对“乐“诠释的两种主要面向及其关系
        5.1.2 儒家对”乐“的几种关键概念讨论
        5.1.2.1 颜子之乐
        5.1.2.2 后乐,众乐与独乐
        5.1.2.3 山水之乐
        5.1.3 道家对“至乐“的讨论
    5.2 “乐”对早期园林的影响
        5.2.1 众乐、独乐与早期园林
        5.2.2 山水之乐与早期园林
        5.2.3 宫室苑囿之乐
    5.3 “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1 宋代之前园林论述中对“乐”的讨论
        5.3.2 “乐”作为宋代园林论述中的主要话题
        5.3.3 “众乐与独乐”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5.3.3.1 “众乐”对兴建官署园林的影响
        5.3.3.2 “共乐”对帝王开放苑囿现象的影响
        5.3.3.3 宋代园林众乐现象的特例:真假“独乐”园林
        5.3.3.4 小结
        5.3.4 多元化的“乐”对宋代园林欣赏的影响
        5.3.4.1 山水之乐与众乐的区别
        5.3.4.2 君子之乐与众人之乐
        5.3.4.3 内乐与外乐
        5.3.4.4 贤者后乐
        5.3.4.5 园林的大小与君子之乐、世俗之乐的关系
        5.3.4.6 小结
6. 对宋代园林论述中理法的研究
    6.1 宋代馆阁翰苑中的园林布局形态
        6.1.1 宋代馆阁翰苑的沿革与基本特征
        6.1.1.1 宋代馆阁制度及其特征
        6.1.1.1.1 宋代之前“馆阁”制度
        6.1.1.1.2 两宋的馆阁制度
        6.1.1.1.3 宋代馆阁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的特征
        6.1.1.2 宋代翰苑制度及其特征
        6.1.1.2.1 宋代之前的翰林院制度
        6.1.1.2.2 宋代翰林学士院制度建筑和使用者特征
        6.1.1.3 馆阁翰苑的关系
        6.1.2 宋代之前的馆阁翰院园林布局
        6.1.2.1 汉代石渠阁园林情况
        6.1.2.2 唐代馆阁翰院园林情况
        6.1.2.2.1 三馆的园林情况
        6.1.2.2.2 翰林院园林
        6.1.2.2.3 小结
        6.1.3 宋代馆阁园林布局
        6.1.3.1 北宋东都馆阁园林布置
        6.1.3.1.1 东都皇城升龙门左
        6.1.3.1.2 东都内外馆并存、外馆
        6.1.3.1.3 东都皇城
        6.1.3.2 南宋临安的秘书省园林布局
        6.1.3.2.1 宋官署园林布局特点
        6.1.3.2.2 临安淳熙年间至绍定年间秘书省建筑庭院及后园园林布局复原
        6.1.3.3 小结
    6.2 “见山”观念对宋代园宅营建的影响
        6.2.1 “见山”对南北朝谢氏家族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 “见山”对宋人园林观念的影响
        6.2.2.1 “见山”对卜居、选址、买宅的影响
        6.2.2.1.1 郊野筑居以见山
        6.2.2.1.2 城内利用场地地势建堂见山
        6.2.2.1.3 城内住宅利用建高台见山
        6.2.2.1.4 城内花费钱财购买可见山之宅
        6.2.2.1.5 宅园选址应在山正面
        6.2.2.2 “见山”的多元欣赏方法及对造园的影响
        6.2.2.2.1 陶氏之“见山”而非“望山”
        6.2.2.2.2 见山需要依靠心、胸与儒家道德观
        6.2.2.2.3 观假山、屏绘山与儒家道德观中对此的反对
        6.2.2.2.4 “登高看山或看山外”与道家“脱尘”文化
        6.2.2.3 “见山”的组景模式
        6.2.2.3.1 见山近在几席
        6.2.2.3.2 见山与“列岫”、“入檐”
        6.2.2.3.3 见山的山色
        6.2.3 小结
    6.3 宋代园林对水的模仿
        6.3.1 悬水模式
        6.3.2 模仿水声
        6.3.3 对真假水的讨论
    6.4 “顺物性”的观念对宋代园林的影响
    6.5 宋代园林中对植物的选择
        6.5.1 宋代园林中的三大类植物
        6.5.2 禁止官员在园中种园蔬获利
    6.6 宋代园圃重要组成要素:园篱
7.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关于户口的几个话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文本挖掘的人民网地方政府留言板政民互动内容研究[D]. 王瑶. 北京化工大学, 2021
  • [2]农村出嫁女赡养父母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马琳. 山东大学, 2020(11)
  • [3]寻找失败者(中篇小说)[J]. 周瑄璞. 作品, 2020(06)
  • [4]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图像研究[D]. 马鑫.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浅析“生活流”在儿童电影中的体现[D]. 苏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中国共产党对北京高校的接管、改造与调整(1948-1952)[D]. 任云飞.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7]语篇视角下的留学生高级汉语口语分析[D]. 滕丽冬. 暨南大学, 2017(05)
  • [8]中越边民的跨境互惠行为研究 ——以广西那坡县弄猛屯为个案[D]. 管海朱.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9]宋代主要园林论述研究[D]. 张鹏.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关于基本单位名录库的几个话题[J]. 刘兰英. 中国统计, 2015(12)

标签:;  ;  ;  ;  ;  

关于帐户的一些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