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降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一、调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谈钰蒙[1](2021)在《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糖尿病形势严峻,患病率正持续快速攀升。临床上我们发现,单纯用西药控制血糖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中医在治疗该病时立足于整体,标本兼顾,在缓解症状的同时还具有保护胰岛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优势。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病”,病机以阴虚燥热为主,但很多T2DM患者没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的消渴病症状,且肥胖超重者居多,在中医证型分类上寒热错杂证占有一定比例,其中以中焦寒热错杂证居多,治疗上首选半夏泻心汤。该方体现了调和胃肠的中医治法,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降糖作用,但其中的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我们的前期研究也证实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胰岛细胞凋亡,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的作用。但目前尚缺乏关于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肠激素,尤其是GLP-1方面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594),总结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诊疗特征,明确调和胃肠法干预T2DM的临床疗效,探索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的相关作用机制,在中医药治疗T2DM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分析应用中医临床路径模式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数据,总结中医诊疗特征。2.评价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3.探究并预测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半夏泻心汤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通过结构化住院病历系统,采集近六年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的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吸烟饮酒史、T2DM病程、变异情况、主要症状体征、诊断、中医治疗方案、相关理化指标,进行统计性描述、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和疗效评价。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采用开放性完全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条件的初诊2型糖尿病受试者82人,随机均分为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分别为半夏泻心汤颗粒和格列美脲,疗程12周。观察两组间受试者基线指标(性别、年龄、腰围、腰臀比)的均衡性。比较受试者的主要疗效指标,包括中医证候疗效和GLP-1水平,其中中医证候疗效根据实验前后寒热错杂证证候积分的变化来评价。比较受试者的次要疗效指标包括血糖代谢水平(HbA1c、FPG、2hPG)、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水平(HOMA-IR)、胃肠激素指标(GIP、Gas、MLT、SS)、血脂、血压、BMI。此外,分别统计两组受试者呼吸,心率,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不良事件/反应等安全性指标。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通过TCMSP数据库分别查找筛选出半夏泻心汤中各味中药的主要活性成分。借助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上述活性成分关联的靶标,按照整方和亚组进行中药靶标的整合。同时,在TTD、Genecards、HPO数据库查找T2DM的作用靶标。分别取半夏泻心汤整方和各亚组中药靶标与T2DM靶标的交集。再运用String平台形成PPI网络,用Cytoscape建立网络图(活性成分-疾病-靶标)。最后用Bioconductor和R project对各组靶标交集进行富集分析,以完成生物功能注释,包括GO和KEGG通路两部分内容。结果第一部分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1.流行病学资料:纳入研究的150例患者男女比例相当(1:1.14),汉族人为主,以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主。其中有吸烟史者共52人,有饮酒史者共43人。患者平均体重指数为26.528±4.629kg/m2,68%的患者体重指数≥24kg/m2。T2DM病程以十年以上者居多,占38.7%。16名患者由于各种变异退出路径。各项并发症中DPN的患病率最高,合并病中高脂血症的患病率最高。患者的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8.797±1.787%,主要集中在7%-9%范围内,且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血脂异常。2.T2DM寒热错杂证的证治特征如下:(1)证候特征:中医兼证证型统计显示瘀证出现频率最高。在寒热错杂证的相关症状中乏力、胃脘痞满、反酸嘈杂出现频率最高。舌象上,多见暗红舌,薄白苔,黄、白腻苔。脉象上,弦滑脉出现频率最高。(2)中医治疗特征: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方剂为半夏泻心汤。中药功效的频数统计显示,补益药和清热药分别位列前两位;中药的性味统计表明,药性以寒、温、平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关联分析发现了 16条关联性较强,可信度高的中药组合规律,“半夏=>干姜”、“半夏=>干姜-黄芩”、“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等。聚类分析将高频中药聚为5类,其中第1类半夏、黄芩、黄连、干姜的中药组合,结合关联分析可将其作为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的主方。因子分析共得到了 9对高频中药组合,分别体现了针对T2DM寒热错杂证及相关兼证的对应治法。此外,中成药和中医外治法也是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3.疗效评价:完成路径治疗的134名患者,经自身前后对照,空腹血糖、血压、证候积分水平均有改善,且差异显着。第二部分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1.在中医证候疗效上,半夏泻心汤能降低患者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有效率达到77.78%,显着优于对照组。2.在GLP-1水平上,半夏泻心汤在改善早时相的GLP-1分泌上优于对照组。3.在血糖代谢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能降低血糖,但在血糖疗效的有效率上格列美脲组更高。4.在胰岛功能方面,半夏泻心汤治疗后HOMA-β水平未发生显着性变化,但HOMA-IR水平出现下降趋势。5.在其他胃肠激素方面,半夏泻心汤能降低Gas和MTL水平,GIP和SS水平在治疗后呈升高趋势。6.在血脂血压和BMI方面,半夏泻心汤能纠正血脂紊乱、减低体重,且作用优于格列美脲,但不具有显着改善血压的作用。7.各项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无受试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第三部分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1.靶标预测:分别得到BXXXT全方活性成分的靶标386个,辛开组靶标130个,苦降组257个,甘和组333个,T2DM相关靶标351个。药物与疾病靶标映射后,得到BXXXT和T2DM交集靶标58个,三个亚组药物与T2DM的交集靶标分别为:辛开组20个、苦降组46个、甘和组57个。2.网络预测:BXXXT治疗T2DM主要活性成分有槲皮素等;潜在作用靶基因有 PTGS2、AR、PTGS1、NOS2、PPARG、DPP4。PPI 网络预测的核心靶蛋白主要有IL-6、AKT1等。3.富集分析结果:靶标在GO功能上集中在核受体活动等方面。KEGG富集结果显示BXXXT全方的交集靶标主要富集于AGE-RAGE信号通路,该通路富集了 16个靶基因,BXXXT可通过Akt调节NFκB,参与细胞凋亡。而抑制AGE-RAGE通路可减少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降低血糖。辛开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松弛素通路。苦降组、甘和组靶标富集程度最高通路为AGE-RAGE 通路。结论1.T2DM寒热错杂证治疗主方为半夏泻心汤,基本中药组成为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同时可配伍使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燥湿运脾、滋阴清热、活血益气等治法的中药组合。2.半夏泻心汤治疗T2DM安全有效,不仅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状态,还有利于GLP-1的分泌,改善中医证候,缓解胰岛素抵抗,调节胃肠激素(GIP、Gas、MLT、SS)的紊乱,增强胃动力,纠正脂代谢的异常、减轻体重,为中医调和胃肠法治疗T2DM提供客观依据。3.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BXXXT治疗T2DM涉及潜在作用靶标之一为DDP4,主要信号通路为AGE-RAGE,推测BXXXT可作用于PI3K/Akt/NFκB抑制L细胞凋亡,促进GLP-1分泌,从而发挥降糖作用。

罗琼[2](2021)在《加味疏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加味疏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从中医药出发为T2DM的治疗探索新的途径。方法:按照完全随机化分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课题纳入病例分为加味疏调汤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在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予口服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华止):0.5g bid。加味疏调汤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加味疏调汤,14天为1周期,共观察1个周期。疗程结束后评估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清蛋白(GSP)、中医证候评估量表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运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并对疗效及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结果:1.中医证候评分:在改善T2DM中医证候上,两组不同治疗方案均有效(P<0.05),其中加味疏调汤组有效率为87%,对照组有效率为73%;经组间比较,加味疏调汤组在中医临床症状总体改善及单个症状改善上较对照组好(P<0.05),但对多食易饥症状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对照组对腹胀和便溏不爽症状没有明显改善(P>0.05);2.FPG、2hPBG、GSP:在降低患者FPG、2hPBG、GSP水平上,两组治疗方案均有效(P<0.05)。且经组间比较,加味疏调汤组降低患者FPG、2hPBG、GSP的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3.安全性指标:两组不同治疗方案在血常规、肝肾功等相关安全指标上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关指标均没有越过该指标的正常区间,亦无不良反应发生,证实两组治疗均具有安全性。结论:1.加味疏调汤联合二甲双胍在降低患者FPG、2hPBG、GSP水平,改善T2DM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上,其疗效较单独使用二甲双胍更具优势,说明中药与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并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2.加味疏调汤在临床治疗中无肝肾功能损伤及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

谈仪炯[3](2020)在《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迅速增长。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生命造成很大影响。然而,与之相对的是人们健康意识的淡薄和医疗资源的匮乏,许多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良好的管理和控制。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淡薄,医疗资源的匮乏加上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下,许多糖尿病患者未得到良好的管理。作为药物治疗的专家,临床药师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糖尿病治疗的不足,促进了临床的合理用药。本论文通过临床药师参与三甲A医院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医药联合门诊药学服务和M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管理,研究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可开展的药学服务及其效果。研究方法1.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内分泌病房共收治了 1412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药师对这些患者进行了住院闭环式管理,分别从住院医嘱审核与点评、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护和上报、药物基因检测、住院抗菌药物点评、出院用药教育等方面进行药学服务研究。2.临床药师参与标准化代谢性疾病门诊的管理,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两年间入组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的2941例2型糖尿病中随机选取160例,按照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临床药师干预组,两组患者各80例,比较两组间的药物依从性及血糖控制情况;从2941例患者中选取规律随访一年的患者,比较入组时与一年后血糖、血脂等实验室指标及用药情况。并依据血糖和体重是否达标将这些患者分成优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析比较两组间药物治疗方案的异同。3.临床药师每月两次下社区,参与糖尿病及相关慢病药学服务。将长期在M社区居住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目前所患疾病和用药认知情况;采用药物咨询的方式分析患者用药问题,并开展药物重整;开展糖尿病及其他慢病合理用药系列讲座和义诊活动;开展病房医药联合查房。结果1.医嘱点评共点出不合理医嘱305条,经过干预后不合理医嘱同比明显减少;向医院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不良反应73份,并提供相应药学监护;为109名患者提供药物基因检测,总检测数206个,避免了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抗菌药物不合理医嘱数同比均明显下降,抗菌药物使用更合理;为1318例患者提供出院时的用药宣教服务,告知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出院后的血糖管理等。2.临床药师参与标准化代谢性疾病门诊管理后,经过一年随访,临床药师干预组患者糖化达标率75.0%,药物依从率为86.3%,而对照组分别为48.8%和73.8%。临床药师干预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更好,药物依从性更佳;在管理中心随访1年,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对管理一年后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双胍类、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的使用比例最高。3.共329例患者参与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发现社区患者在疾病和用药认知上存在较多误区。患者最希望通过咨询活动了解药物的主治功能(65.0%)、用法用量(64.1%)和副作用(46.5%)等相关知识。474例患者参与了药物咨询,结果显示药物副作用(18.3%)、药物主治功能与疗效(16.5%)及药物治疗疗程(15.0%)询问的比例最高。在开展药物重整中,临床药师发现药物遴选和中药、保健品过度使用是社区患者用药不适宜的主要问题。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管理,在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医药联合门诊中的药学服务和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的药学服务中都取得了一定效果,医生和患者合理用药意识得到了提高。本文构建了从全医嘱审核、不良反应监护到药物基因检测再到出院用药教育的完整糖尿病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体系。并将药学服务从病房延伸到门诊再到社区,体现了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药学服务中的价值。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4](2020)在《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文中研究说明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例数占全球总死亡病例的32%。在中国,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持续上升。据推算,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脑卒中患者1300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1100万。在过去的20余年,心脑血管病年龄标准化患病率增幅达14.7%。根据世界银行的估计,至2030年,脑卒中和冠心病的患病人数将分别增至3177万和2263万。

顾梦洁[5](2020)在《宁波市部分三级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糖尿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糖尿病流行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患病人数高居世界第一。糖尿病的严重危害在其并发症的发生,其中大血管病变常见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是造成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首要因素,给病人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医疗压力。糖尿病患者脂代谢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是ASCVD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大量国内外循证学证据已证实对糖尿病患者积极进行调脂治疗是大有益处的。目的:通过调查宁波市三级医院的T2DM患者调脂治疗情况,揭示宁波市T2DM患者血脂控制现状,了解影响血脂达标的因素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本横断面研究通过一对一问卷及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8-1-1至2018-12-31在宁波三级医院(包括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和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资料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获得患者血脂控制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592名T2DM患者中,有364名正在接受药物调脂治疗,调脂药物总体使用率为22.86%,血脂达标率为60.18%。年龄、T2DM病程、ASCVD史、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体质指数(BMI)、是否接受调脂治疗与T2DM患者血脂达标有相关性。在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调整性别、血压是否达标、ASCVD家族史、吸烟、饮酒等混杂因素后,年龄、T2DM病程、ASCVD史、Hb A1c、BMI、是否接受调脂治疗和血脂达标率的相关性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接受调脂治疗患者血脂达标率是未接受调脂治疗患者的2.642倍(OR2.642,95%CI(2.016-3.462)),合并ASCVD患者的血脂达标率远低于未合并ASCVD患者(OR0.507,95%CI(0.385-0.667))。同时年龄、T2DM病程与血脂达标正相关,BMI、Hb A1c与血脂达标负相关。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宁波市T2DM患者调脂药物使用率和血脂达标率均不高。接受调脂治疗、严格控制BMI和血糖有助于改善T2DM患者的血脂水平。

吴学敏[6](2019)在《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入组患者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在中药处方李氏运脾降浊方的干预下脾虚湿阻型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疗效,为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脾虚湿阻型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提供新的证据,希望以本研究思路、方法和结果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中医药在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新的思路和方法;系统观察李氏运脾降浊方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具体指标如下:血糖控制情况评估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控制情况评估指标包括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安全监测指标主要为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具体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除此之外,还需要观察中医证候评分的前后变化情况以评价患者主观症状的治疗情况;在临床观察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李氏运脾降浊方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可能作用机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门诊2018年4月至10月60例年龄在30-70岁之间的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中医辨证属脾虚湿阻的患者,经过纳入排除标准的严格筛选,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降糖、降脂),降脂药统一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1Omg,睡前口服一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李氏运脾降浊方(党参30克,茯苓20克,红曲9克,苍术15克,炙甘草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干姜10克,柴胡10克,葛根30克,赤芍20克,仙灵脾30克。治疗观察期间,如果入组的患者存在大便干燥偏硬、口咽干燥、口渴等阴分不足的表现则加用知母10克,天花粉20克,熟大黄10克,玄参15克。患,者存在舌苔厚腻、大便粘滞不爽、腹胀不适,口干口臭等肠道湿热的表现则加用藿香10克,厚朴10克,生薏米30克,佩兰10克。)治疗。观察周期为8周,8周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及中医症候变化情况,纳入观察的实验室指标包括:FBG、2hBG、HbA1c、TG、TC、LDL-C、HDL-C、ALT、AST、GGT等。探讨李氏运脾降浊方在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中治疗中的干预作用及治疗价值,评估其安全性、实用性,并对其可能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后续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支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60例,剔除脱落患者3例,最后共计57例患者,其中观察组28例,对照组29例。入组患者基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前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血糖、血脂、肝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存在可比性。结果显示:①观察组治疗前后在中医症状积分、主要观察指标血糖和血脂方面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并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比较,TC差异显着,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观察组和对照组在中医证候疗效、血糖疗效、脂代谢紊乱疗效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④安全指标:肝功能方面:观察组肝功能相关指标ALT、AST、GGT治疗前后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ALT和GGT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T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对照组有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便秘症状,属轻度胃肠道不良反应,不需要做任何处理,足疗程停药后便秘症状均可以自行缓解;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无一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无任何胃肠道不适表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未见异常,无患者因肝功能异常退出本次临床研究,提示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安全性良好。除此之外,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心电图、肾功能等一般监测指标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见任何异常。结论:本研究提示西药联合应用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脾虚湿阻型)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积分,而且具有比较明确的降血糖、降血脂功效,安全性良好,对肝功能无影响,无明显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本研究为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脾虚湿阻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李氏运脾降浊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和研究基础。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7](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指明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程力[8](2019)在《阿托伐他汀在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疗效,为他汀类药物在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63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阿托伐他汀组29例,对照组3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饮食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按照2型糖尿病诊疗原则给予合适降糖方案控制血糖,治疗组每晚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连续6个月,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分别统计各组患者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及一级亲属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一般资料,同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空腹采血查LDL-C、TC、甘油三酯(TG)、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hs-CRP,并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进行组间及组内对比,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BMI、吸烟及一级亲属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无差别(P>0.05)。2.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TC、TG、LDL-C下降,HDL-C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G、LDL-C上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TC、TG、LDL-C下降,HDL-C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治疗前比较,阿托伐他汀组hs-CRP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s-CRP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70±1.00mg/L<4.69±1.68mg/L)P<0.01]。结论:与仅常规降糖治疗相比,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患者hs-CRP、TC、TG、LDL-C水平,可能对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且大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葛广豪[9](2018)在《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影响研究背景:术前应有高负荷剂量的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直接PCI的疗效和安全性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负荷剂量的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直接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准备行直接PCI患者140例,随机分阿托伐他汀负荷组35例,常规组35例,瑞舒伐他汀负荷组35例,常规组35例,检测PCI术前、术后2h 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谷丙转氨酶(ALT)、肌钙蛋白I(cTnI)、脑钠肽(BNP)、内皮素(ET-1)、NO、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丙二醛(MDA)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比较术后ST段回落指数(STR)、校正TIMI帧计数(CTFC)、30d心脏彩超和主要不良事件(MACE)。结果:术后各组 2h hs-CRP、SAA、cTnI、NO、t-PA 升高,但 hs-CRP、SAA、BNP、cTnI负荷组低于常规组,NO、t-PA负荷组高于常规组;ET-1、PAI-1降低,负荷组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2h MDA升高,SOD降低,负荷组MDA升高较常规组低;负荷组SOD降低较常规组低(P<0.05);2hSTR、CTFC、30dLVEF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负荷组优于常规组(P<0.05),两负荷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行直接PCI前应用负荷剂量他汀能降低氧化应激,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坏死,改善短期预后,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 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目的:探讨应用酶消化法分离成年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行性,以获得较高纯度和活性的细胞。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培养、传代,应用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etylated-low density lipoprotein,Dil-Ac-LDL),对传代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酶消化法可以获得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酶消化法具有获得所需的细胞时间相对短,稳定可靠,细胞纯度高等特点。结论使用酶消化法可获得纯度高、状态良好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用该方法培养的细胞可用于后续试验。第三部分 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研究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kg/天)、瑞舒伐他汀(5mg/kg/天)或安慰剂鼻饲1周,解剖主动脉,应用western blot分析SmgGDS表达情况,培养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将细胞分成对照组,高血糖组,单纯阿托伐他汀处理组,阿托伐他汀+高糖组,使用超化物测定试剂盒检测活性氧(ROS)水平,以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利用小RNA干扰(siRNA)技术,下调内皮细胞蛋白激酶B1(Akt1)和β1-整合素(β1-Integrin)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小GTP结合蛋白解离刺激物(SmgGDS)表达水平。结果:(1)SmgGDS在糖尿病大鼠主动脉内皮中表达;(2)高糖组ROS水平高于对照组(t=4.154,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高糖组ROS水平均低于高糖组(t=4.233和2.893,P均<0.05)。(3)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显示:高葡萄糖组细胞凋亡比例高于对照组(t=4.058,P<0.01),阿托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高糖组细胞凋亡比例均低于高葡萄糖组(t=4.157和2.601,P均<0.05)。(4)转染Akt1-siRNA后,与模拟组相比,高糖组和高糖+阿托伐他汀组的Akt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t=4.058和4.167,P均<0.01);转染β1-integrin-siRNA后,与模拟组相比,高糖组和高糖+阿托伐他汀组的β1-integrin的表达水平均降低(t=4.073和4.215,P均<0.01)。(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阿托伐他汀低剂量组(1umol/L)和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10umol/L)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SmgGDS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671和2.832,P均<0.05),高剂量组的SmgGDS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低剂量组(t=2.612,P<0.05);转染Akt1-siRNA后,高糖组和高糖+阿托伐他汀组的SmgGDS表达水平均降低,高糖+阿托伐他汀+模拟组的SmgGDS表达水平高于高糖+模拟组(t=4.051,P<0.01);转染βI-integrin-siRNA后,高糖组和高糖+阿托伐他汀组的SmgGDS表达水平均低于高糖+阿托伐他汀+模拟组,高糖+阿托伐他汀+模拟组的SmgGDS表达水平高于高糖+模拟组(t=4.068,P<0.01);高糖组和高糖+阿托伐他汀组Akt磷酸化随时间变化的表达水平显示:1Omin后,高糖+阿托伐他汀组Akt磷酸化表达水平高于5min后(t=2.608,P<0.05,15min后Akt磷酸化表达水平高于10min后(t=3.127,P<0.05);β1-integrin-siRNA转染高糖组与高糖+模拟组比较,p-Akt/t-Akt 降低(t=3.371,P<0.05)。结论:他汀可以保护糖尿病心肌微血管内免受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这种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他汀依赖β1-Integrin/Akt1途径,上调SmgGDS实现的。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10](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二、调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调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促胰素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1 肠促胰素在调节血糖稳态中的生理作用
        2 T2DM患者肠促胰素效应的临床特点
        3 肠促胰素类药物在T2DM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基于肠促胰素效应中药降糖机制的研究进展
        1 中药有效成分
        2 中药复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
        1 现代药理研究
        2 现代临床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的中医诊疗特征探讨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半夏泻心汤调节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LP-1水平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临床研究
    1 对象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半夏泻心汤干预2型糖尿病的分子作用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2)加味疏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病例选择标准
    4.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1.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1.1 性别
        1.2 年龄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比较
        1.4 治疗前两组患者餐后2h血糖比较
        1.5 治疗前两组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比较
        1.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1.7 两组患者治疗前单个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1.8 两组患者治疗前安全性指标比较
    2.治疗后相关临床资料的统计学比较
        2.1 治疗前后两组FPG、2hPBG、GSP比较
        2.2 治疗前后单个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2.3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临床证候疗效比较
        2.5 治疗后两组安全性指标分析
        2.6 不良反应观察
讨论
    1.立题依据
        1.1 立题背景
        1.2 立题理论分析
    2.本课题的组方及分析
    3.监测指标的选择
    4.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临床药师概述
    1.2 糖尿病综述
        1.2.1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分型
        1.2.2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1.2.4 糖尿病综合管理五驾马车和健康新7点
        1.2.5 糖尿病治疗新概念和趋势
    1.3 课题立项依据
第二章 糖尿病患者住院闭环式药学服务研究
    2.1 引言
    2.2 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住院全医嘱审核与点评
        2.2.3 药物不良反应监护和上报
        2.2.4 药物基因检测
        2.2.5 住院抗菌药物点评
        2.2.6 出院用药教育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医嘱审核与点评结果统计分析
        2.3.2 药物不良反应上报结果统计分析
        2.3.3 药物基因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2.3.4 抗菌药物DDD及不合理医嘱点评结果统计分析
        2.3.5 糖尿病患者出院用药教育作用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糖尿病医药联合门诊中的药学服务研究
    3.1 引言
    3.2 对象与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血糖控制及用药依从性
        3.2.3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与疗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临床药师干预下的血糖控制与用药依从性统计分析
        3.3.2 降糖药物使用情况与疗效统计分析
        3.3.3 典型病例2例讨论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临床药师参与M社区糖尿病及相关慢病药学服务
    4.1 引言
    4.2 对象与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调查问卷收集与统计
        4.2.3 开展社区合理用药咨询活动
        4.2.4 开展慢病合理用药系列讲座和义诊
        4.2.5 开展病房医药联合查房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4.3.2 药物咨询与重整结果统计分析
        4.3.3 社区合理用药宣传及医药联合查房作用分析
        4.3.4 糖尿病药物重整及医药联合查房中的病例讨论分析
    4.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 本文缩写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1.1 吸烟
        1.1.1 吸烟现状
        1.1.2 吸烟与心血管病风险
    1.2 饮酒
        1.2.1 饮酒流行情况
        1.2.2 饮酒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1.3 不健康膳食
        1.3.1 膳食现状
        1.3.2 不健康膳食对心血管的危害
        1.3.2.1 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1.3.2.2 高盐(钠)摄入
        1.3.2.3 高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
    1.4 身体活动不足
        1.4.1 我国居民身体活动现状
        1.4.2 身体活动不足的危害
        1.4.2.1 身体活动不足是心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4.2.2 身体活动不足是影响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因素
    1.5 超重、肥胖
        1.5.1 超重、肥胖现况
        1.5.2 超重、肥胖与心血管病风险
        1.5.2.1 高血压
        1.5.2.2 冠心病
        1.5.2.3 脑卒中
        1.5.2.4 其他疾病
    1.6 社会心理因素
        1.6.1 抑郁、焦虑现况
        1.6.2 社会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风险
        1.6.2.1 应激
        1.6.2.2 抑郁
        1.6.2.3 焦虑
        1.6.2.4 A型行为
        1.6.3 心血管药物引发的抑郁症状
    1.7 血脂异常
        1.7.1 血脂异常的分类与合适水平
        1.7.2 血脂异常现况
        1.7.3 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病风险
    1.8 糖尿病
        1.8.1 糖尿病定义分型
        1.8.2 糖尿病现况
        1.8.3 糖尿病与心血管病风险
    1.9 高血压
        1.9.1 高血压现况
        1.9.2 高血压与心血管病风险
2 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1 生理指标的采集及测量
        2.1.1 血压
        2.1.2 静息心率
        2.1.3 人体测量学指标
    2.2 临床指标的采集和测量
        2.2.1 病史信息
        2.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2.3 靶器官受累的指标采集和测量
        2.3.1 无症状靶器官损害
        2.3.2 临床合并症
    2.4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评估
        2.4.1 ASCVD风险评估流程
        2.4.2 ASCVD风险评估建议
3 危险因素干预
    3.1 行为干预
        3.1.1 行为干预的益处
        3.1.2 行为干预的原则
        3.1.3 行为干预的流程
        3.1.4 行为干预的措施
        3.1.4.1 阶段目标
        3.1.4.2 优先原则
        3.1.5 随访管理
        3.1.6 行为干预注意事项
    3.2 吸烟干预
        3.2.1 戒烟的益处
        3.2.2 戒烟的原则
        3.2.3 戒烟流程
        3.2.4 戒烟的措施
        3.2.4.1 判断戒烟意愿
        3.2.4.2 医学咨询
        3.2.4.3 5A技能
        3.2.4.4 5R干预技术
        3.2.4.5 戒烟药物
        3.2.5 随访和复吸处理
    3.3 饮酒干预
        3.3.1 戒酒的益处
        3.3.2 戒酒的原则
        3.3.3 戒酒干预的流程
        3.3.4 戒酒干预的措施
        3.3.4.1 酒精使用情况评估
        3.3.4.2 干预内容
        3.3.5 持续监测
    3.4 膳食干预
        3.4.1膳食干预的获益
        3.4.2膳食干预的原则
        3.4.3膳食营养干预流程
        3.4.4膳食营养干预的措施
        3.4.4.1 膳食评估
        3.4.4.2 干预方案
        (1)一般人群
        (2)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及患者膳食建议
        3.4.5随访管理
    3.5 身体活动的干预
        3.5.1 身体活动干预的益处
        3.5.2 身体活动干预原则
        3.5.3 身体活动干预的流程
        3.5.4 身体活动干预的措施
        3.5.4.1 运动处方的要素
        3.5.4.2 心血管病稳定期运动处方程序和锻炼方法
        3.5.4.3 身体活动建议
        3.5.5 身体活动的维持
    3.6 体重管理
        3.6.1 体重管理的益处
        3.6.2 体重管理的原则
        3.6.3 体重管理的流程
        3.6.4 体重管理的措施
        3.6.4.1 咨询沟通
        3.6.4.2 体重管理的具体措施
        3.6.5 控制体重的相关药物
        3.6.6 减重后体重的长期维持
    3.7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
        3.7.1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的益处
        3.7.2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原则
        3.7.3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流程(图13)。
        3.7.4 社会心理因素干预措施
        3.7.4.1 评估
        3.7.4.2 筛查
        3.7.4.3 干预
    3.8 血脂控制
        3.8.1 血脂控制的益处
        3.8.2 我国血脂控制的现状
        3.8.3 血脂控制的原则
        3.8.3.1 定期、主动进行血脂检测
        3.8.3.2 风险评估决定血脂控制的目标人群
        3.8.3.3 血脂控制的治疗靶点
        3.8.3.4 血脂控制的目标值
        3.8.4 血脂控制的流程
        3.8.5 血脂控制的措施
        3.8.5.1 常用调脂药物的重要临床信息
        3.8.5.2 安全性监测和达标管理
        3.8.5.3 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的情况
        3.8.6 同时控制血脂以外的心血管病综合风险
    3.9 糖尿病管理
        3.9.1 糖尿病管理的益处
        3.9.2 糖尿病管理的原则
        3.9.3 糖尿病管理的流程
        3.9.4 糖尿病管理的措施
        3.9.4.1 筛查对象
        3.9.4.2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3.9.4.3 降糖目标
        3.9.4.4 生活方式干预
        3.9.4.5 降压治疗
        3.9.4.6 调脂治疗
        3.9.4.7 阿司匹林的使用
        3.9.4.8 体重管理
        3.9.4.9 血糖管理
    3.10 高血压管理
        3.10.1 高血压管理的益处
        3.10.2 高血压管理原则
        3.10.3 初诊高血压管理流程
        3.10.4 高血压管理措施
        3.10.4.1 治疗目标
        3.10.4.2 实现降压达标的方式
        3.10.4.3 风险评估
        3.10.4.4 改善生活方式
        3.10.4.5 药物治疗
        3.10.5 高血压合并临床疾病的管理建议
        3.10.5.1 高血压合并房颤
        3.10.5.2 老年高血压
        3.10.5.3 高血压合并脑卒中
        3.10.5.4 高血压伴冠心病
        3.10.5.5 高血压合并心衰
        3.10.5.6 高血压伴肾脏疾病
        3.10.5.7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
        3.10.5.8 代谢综合征
4 疾病干预
    4.1 冠心病
        4.1.1 概述
        4.1.2 诊断与分类
        4.1.2.1 诊断
        4.1.2.2 分类
        4.1.3 治疗
        4.1.3.1 ACS的诊疗流程(图19)
        4.1.3.2 CCS的治疗
        4.1.3.2.1 生活方式改善
        4.1.3.2.2 药物治疗
        4.1.3.2.3 血运重建
        4.1.3.3 共病的治疗
        4.1.3.3.1 心源性疾病
        4.1.3.3.2 心外疾病
        4.1.4 心脏康复
        4.1.4.1 药物处方
        4.1.4.2 患者教育
        4.1.5 随访管理
        4.1.6 预防
    4.2 脑卒中
        4.2.1 概述
        4.2.2 诊断与分类
        4.2.2.1 脑卒中的院前早期识别
        4.2.2.2 诊断
        4.2.2.3 分类
        4.2.3 脑卒中常规治疗
        4.2.3.1 急性期脑卒中治疗
        4.2.3.2 脑卒中后的治疗
        4.2.4 脑卒中稳定期合并其他疾病的处理
        4.2.4.1 高血压
        4.2.4.2 糖尿病
        4.2.4.3 血脂异常
        4.2.4.4 房颤
        4.2.4.5 心脏疾病
        4.2.5 预防
    4.3 慢性心衰
        4.3.1 概述
        4.3.2 诊断与分类
        4.3.2.1 筛查与识别
        4.3.2.2 诊断
        4.3.2.3 分类
        4.3.3 治疗
        4.3.3.1 慢性HFrEF的治疗
        4.3.3.2 慢性HFpEF和HFmrEF的治疗
        4.3.3.3 心衰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及共病治疗
        4.3.3.4 转诊治疗
        4.3.4 随访管理
        4.3.5 预防
    4.4 房颤
        4.4.1 概述
        4.4.2 诊断与分类
        4.4.2.1 诊断
        4.4.2.2 分类
        4.4.3 治疗 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与心室率控制。
        4.4.3.1 节律控制
        4.4.3.2 心室率控制
        4.4.4 房颤的一级预防及合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4.1 房颤的上游治疗
        4.4.4.2 房颤合并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疾病的综合干预
        4.4.5 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
        4.4.6 随访管理、健康教育、转诊
    4.5 外周动脉疾病
        4.5.1概述
        4.5.2 诊断与分类
        4.5.2.1 危险因素
        4.5.2.2 病因
        4.5.2.3 筛查对象
        4.5.2.4 诊断
        4.5.2.5 临床分期和分型
        4.5.3 治疗
        4.5.4 其他部位PAD的诊断和治疗
        4.5.5 预防
    4.6 动脉粥样硬化
        4.6.1 概述
        4.6.2 临床表现与诊断
        4.6.2.1 危险因素
        4.6.2.2 临床表现
        4.6.2.3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
        4.6.3 治疗
        4.6.4 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6.4.1 改善生活方式
        4.6.4.2 控制危险因素
    4.7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7.1 概述
        4.7.2 诊断与分类
        4.7.2.1 SAHS相关术语定义
        4.7.2.2 危险因素
        4.7.2.3 病史
        4.7.2.4嗜睡程度评估
        4.7.2.5 辅助检查
        4.7.2.6 简易诊断
        4.7.2.7 分类、分度
        4.7.3 治疗
        4.7.3.1 治疗目标
        4.7.3.2 治疗方案
        4.7.3.3 转诊指征及目的
        4.7.4 预防
        4.7.4.1 一级预防
        4.7.4.2 二级预防
        4.7.4.3 三级预防
        4.7.4.4 口腔矫治器及外科手术
        4.7.5 随访评估、健康教育
5 其他关注问题
    5.1 抗栓治疗
        5.1.1 抗栓药物种类及其作用靶点
        5.1.2 冠心病的抗凝治疗
        5.1.2.1 STEMI
        5.1.2.2 NSTE-ACS
        5.1.2.3 稳定性冠心病
        5.1.3 预防血栓栓塞疾病的抗凝治疗
        5.1.3.1 急性肺栓塞的抗凝治疗
        5.1.3.2 房颤抗凝治疗
        5.1.3.3 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抗栓治疗建议
        5.1.3.4 抗凝中断及桥接
        5.1.4 出血预防和处理
        5.1.4.1 对症药物的使用方法
        5.1.4.2 出血处理
    5.2 抗血小板治疗
        5.2.1 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原则
        5.2.2 心脑血管疾病的抗血小板治疗
        5.2.3 抗血小板治疗期间出血的处理原则
        5.2.4 服用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
    5.3 治疗依从性
        5.3.1 治疗依从性现状
        5.3.2 治疗依从性评估
        5.3.3 治疗依从性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
    5.4 远程管理指导
        5.4.1 远程管理的必要性
        5.4.2 远程管理的优势
        5.4.2.1 远程管理提高健康管理效率
        5.4.2.2 远程管理实现健康管理均等化
        5.4.2.3 远程管理调动居民参与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
        5.4.2.4 远程管理促进健康管理及时性
        5.4.3 远程管理的可行性
        5.4.3.1 远程管理基本设备
        5.4.3.2 远程管理内容
6 投入产出分析
附录 常用筛查量表

(5)宁波市部分三级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研究对象来源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与排除条件
        1.1.4 分组方法
    1.2 研究内容
        1.2.1 一般情况
        1.2.2 体格检查
        1.2.3 实验室检查
    1.3 研究数据质量把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各项生化指标
    2.2 调脂药物使用情况
    2.3 调脂治疗组和未接受调脂治疗组临床分析
    2.4 T2DM患者各ASCVD危险分层组之间临床数据分析
    2.5 血脂达标率相关变量分析
3 讨论
    3.1 2 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现状
    3.2 2 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3 糖尿病血脂异常发生机制
    3.4 糖尿病调脂药物治疗
        3.4.1 他汀类药物
        3.4.2 贝特类药物
        3.4.3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3.4.4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抑制剂
        3.4.5 烟碱酸类
        3.4.6 ω-3 脂肪酸(鱼油)
        3.4.7 胆酸螯合剂
        3.4.8 中药降脂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 B 文献综述 他汀类降脂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6)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西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研究概况
        1.1.1 流行病学
        1.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3 西医治疗
    1.2 中医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研究
        1.2.1 古代医家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1.2.2 现代医家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认识
    1.3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观察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研究病例标准
        2.1.4 常规降糖药导入期
        2.1.5 疗效观察指标
        2.1.6 疗效判定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2.2.4 安全性观察
    2.3 统计学方法
    2.4 病例入选与试验完成情况
    2.5 结果
        2.5.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2.5.2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李氏运脾降浊方方药分析
        3.1.1 李氏运脾降浊方科学配伍意义
        3.1.2 中药功效溯源
        3.1.3 现代药理研究
    3.2 脾虚湿阻证与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
    3.3 李氏运脾降浊方与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
    3.4 主要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3.4.1 血糖观察指标
        3.4.2 血脂观察指标
        3.4.3 肝功观察指标
    3.5 李氏运脾降浊方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作用机制探讨
        3.5.1 对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3.5.2 对患者血糖的影响
        3.5.3 对患者血脂的影响
        3.5.4 对患者肝功的影响
    3.6 李氏运脾降浊方的组方特色与学术思想
        3.6.1 运脾降浊法是治疗糖脂代谢紊乱的基本治法之一
        3.6.2 经方临床运用,辨证与辨病结合
        3.6.3 方药整体调节与靶向治疗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8)阿托伐他汀在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1.1.2 病例来源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脱落及终止标准
    1.2 方法
        1.2.1 实验分组
        1.2.2 实验对象处理
        1.2.3 观察指标
        1.2.4 疗效判定
        1.2.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治疗前患者一般资料
        2.1.1 治疗前患者性别、吸烟、一级亲属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比较
        2.1.2 治疗前患者BMI比较
    2.2 临床指标比较
        2.2.1 血脂水平比较
        2.2.2 糖化血红蛋白比较
        2.2.3 高敏C反应蛋白比较
    2.3 不良反应情况
3 讨论
4 结论
5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心肌微血管内皮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糖尿病心肌微血管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四、调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寒热错杂证疗效观察及GLP-1相关机制探讨[D]. 谈钰蒙.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加味疏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D]. 罗琼.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临床药师在糖尿病患者中的药学服务研究[D]. 谈仪炯.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4]基层心血管病综合管理实践指南2020全文替换[J]. Beijing Hypertension Association;Beijing Diabete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ssociation;Beijing Research for Chronic Diseases Control and Health Educ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08)
  • [5]宁波市部分三级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调脂治疗现状调查[D]. 顾梦洁. 宁波大学, 2020
  • [6]李氏运脾降浊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的临床研究[D]. 吴学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8]阿托伐他汀在延缓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疗效观察[D]. 程力. 吉首大学, 2019(02)
  • [9]他汀对高糖环境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葛广豪.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标签:;  ;  ;  ;  ;  

降脂药物在糖尿病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