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高炉喷煤技术进步与突破

攀钢高炉喷煤技术进步与突破

一、攀钢高炉喷煤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姣[1](2021)在《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能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国内优质煤炭资源的短缺,发展对褐煤资源综合利用,将有效缓解我国煤炭能源供给紧张的局面。现阶段钢铁企业主要通过优化喷吹煤结构达到节约目的。基于褐煤资源储量丰富、燃烧性能优良、价格低等优点,越来越多钢铁厂将褐煤与其他煤种混配应用于高炉中,达到经济效益和工业效益双丰收局面。本论文是基于某钢铁厂高炉喷煤实际项目开展,对高炉喷煤前期的磨煤系统和输送系统开展实验室实验。本论文首先对云南省主要褐煤产地进行资源调查,最终选用弥勒褐煤作为实验用煤,并与烟煤A、无烟煤B混配应用于高炉,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与喷煤前期阶段有关的可磨性相关实验、流动性相关实验,通过分别改变混煤的配比、粒径、水分等主要影响因素,寻求使混煤的可磨性和流动性达到最佳的条件,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在探究可磨性实验中,从实验结果发现随着褐煤粒径的减小可磨性变好,随着褐煤的比例增加可磨性变差,结果表明三种煤混配时比例为20%+30%+50%时,褐煤给料粒径为80-100目(0.18-0.15mm)时其可磨性指数增长速率变化幅度开始增大,直至粒径为100-150目(0.15-0.106mm)可磨性指数达到最大,在此配比和粒径下混合煤样更易磨。实验对经过哈氏可磨仪磨后产物各个粒径质量进行分析发现其破碎方式为体积粉碎和表面粉碎共同作用结果;实验对经过哈氏可磨仪磨后的混煤200目筛上、下煤样进行灰分、挥发测定并与可磨性指数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可磨仪磨后200目(0.076mm)筛下灰分比筛上灰分多,且灰分与可磨性指数存在负相关规律。在探究流动性实验中发现随着粒径的减小流动性变差,结果表明各个单煤样粒径在小于100-150目(0.15-0.106mm)流动性缓慢变差,且在混煤配比为10%+20%+60%时流动性恶化严重,容易造成堵塞;实验发现无论是两种煤混配还是三种煤混配,水分在5%-10%之间流动性最好,水分过低或者过高均会造成流动性变差。实验最后对工厂实际添加褐煤后磨煤指标、磨煤量进行收集,分析造成磨煤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混煤密度不均匀、操作指标的改变以及混煤的灰分的不同。

邓孝天[2](2019)在《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文中提出高炉喷煤是指在高炉在冶炼过程中,直接从风口向炉内喷吹经过研磨的煤粉的一种工艺,是高炉冶金工业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技术手段。四川达钢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和试验适宜的煤种和合理的配煤比,以提高喷煤比,降低喷煤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兰炭和干熄焦除尘灰作为相对廉价的固体燃料适量配入喷吹用煤,可以较大幅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对达钢现有喷吹用煤和兰炭、除尘灰的可磨性、燃烧性、爆炸性、反应性研究得出:(1)兰炭粉煤达到了达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标准,可以在达钢高炉进行混合喷吹。但是兰炭粉煤的水分高,灰分高、恒容低位发热值低、可磨性较差,单混合喷吹比例应≤20%。(2)干熄焦除尘灰的反应性、燃烧性、可磨性都较差,但从节约成本,利用废弃资源的角度出发,5%的配加比例是合理的。(3)经过工业试验证明,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比确实具备良好的经济性能及喷吹性能。(4)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在在粒度组成为小于200目的比例为60%,水分含量1%及富氧2-3%的条件下能达到最好的燃烧效率。(5)在为期一个月的工业试验过程中,5#高炉采用了20%兰炭粉煤+45%恒大煤+30%瑞升烟煤+5%干熄焦除尘灰的混合煤配煤方案,经济技术指标有较大的提升,综合燃料比降低了1.69kg/t;焦比降低了7.18kg/t;喷煤比提高了5.48kg/t。5#高炉使用混合煤试验方案每年能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则为1566万元。

刘仁检[3](2015)在《攀钢1号高炉提高煤比生产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攀钢1号高炉处于炉役后期,热风炉老化、风温能力差,富氧率不高,经济炉料结构等不利条件,通过采取改造设备提高喷煤能力、优化配煤结构、保持较好的焦炭质量、优化高炉上下部调剂、高压操作、强化生产管控等措施,在入炉品位仅49.36%、富氧率2.02%的条件下,煤比提高到163kg/t,焦比降到395kg/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王维兴[4](2014)在《2013年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钢铁行业能源消费现状1.1 2013年重点钢铁企业能耗情况2013年全国生铁产量7.08亿吨,粗钢产量7.79亿吨,比2012年分别增长6.24%和7.54%。重点钢铁企业能耗增长4.14%,能源增幅低于钢产量增幅3.40%。2013年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591.98kgce/t,比上年降低1.95%。初步测算,2013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6000万吨标煤,估计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左右。

韩珍堂[5](2014)在《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技术、资金、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各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完善国民经济产业支撑,保障国家安全,提升国际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钢铁工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产量迅速增长,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质量、装备水平、技术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大而不强”已经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明显特征,钢铁工业中存在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品种质量不适应市场需求;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原料供给制约;产业服务化意识薄弱”等影响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国家提出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钢铁工业如何适应国家发展要求,以改革创新为方法,培育我国钢铁工业的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力提升战略,推动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就显得极为必要。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对钢铁工业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并针对重点和难点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措施。第二部分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对国内外学者对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和分析,提出本文研究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切入点。第三部分首先从整个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与演进角度进行阐述,对世界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在对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几个钢铁工业强国在不同时期发展过程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制约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及内在演变规律,为后文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方法和途径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和消费、产业布局和产业集中度、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阐述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寻求解决的方法;第五部分从企业角度对国内外竞争优势明显的钢铁企业进行深入分析,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细分到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上,继而通过企业竞争力提升拓展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上,从微观到宏观进一步探讨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问题;第六部分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影响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的几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在现阶段以“产业服务化转型、绿色发展、技术创新、产能压缩和产业集中、资源控制、质量控制、效率提升和成本管控”为着力点,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八种战略选择。从国家和企业角度提出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向强转变。

杜斯宏[6](2014)在《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迅猛发展,特别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通过行业调整与优化,但仍然存在盲目扩张,产能过剩,钢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受上下游产业的影响,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钢铁行业已整体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在近两年,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政策,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凸显效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如何根据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钢铁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及发展规划,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可持续赢利能力,为攀钢钒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分析了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状况、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因素、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近几年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发展情况等,得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相对较好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与之相应的专有技术等优势,也存在固有的地理位置差等劣势;既面临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实施等发展机遇,同时也受到周边钢铁企业争夺攀西钒钛铁矿资源等的威胁。文章提出持续创新和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王志[7](2013)在《干熄焦除尘灰的高炉喷吹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高炉炼铁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焦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由于焦炭对高炉炼铁的必要性和炼焦煤资源的短缺,高炉生产者开始尝试用其它燃料来代替焦炭。高炉生产者已经开发了多种燃料进行喷吹来代替部分焦炭,这些喷吹的燃料包括油、煤粉和天然气,而高炉喷煤是最有效的减少高炉焦炭消耗的技术。在过去的十年,高炉喷煤技术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应用并且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的技术。高炉喷煤比不断增加,而适合高炉喷吹的无烟煤资源是有限的。近年来,干熄焦技术在国内外广泛应用,干熄焦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干熄焦除尘灰。干熄焦除尘灰与无烟煤化学组成非常相似,而且干熄焦除尘灰的粒度与高炉喷吹的煤粉粒度也非常接近。因此,可以探索干熄焦除尘灰代替部分无烟煤进行高炉喷吹的可行性。干熄焦除尘灰用来高炉喷吹不仅可以节约无烟煤资源,降低炼铁成本,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由于干熄焦除尘灰明显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优势,研究干熄焦除尘灰的高炉喷吹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课题试验煤种是某大型钢铁企业提供的3种高炉喷吹用煤及干熄焦除尘灰,设定了7种混合煤方案。根据该钢铁企业高炉喷吹效果发现影响喷吹效果的指标主要是煤粉的反应性及燃烧性,而煤的可磨性好坏是影响制粉成本的主要因素。因此,本试验研究内容为4种单种煤及7种混合煤的可磨性、反应性及燃烧性研究,最后通过建立数学模型选出最佳的配煤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干熄焦除尘灰与其余3种单种煤相比,其可磨性、反应性和燃烧性都相对较差。如果混合煤中配入适当比例的干熄焦除尘灰,对混合煤的喷吹性能影响很小。初步研究表明:干熄焦除尘灰配入混合煤的比例小于5%时是可以用来高炉喷吹的。

杜刚[8](2013)在《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高炉炼铁生产中,喷吹煤粉是降低焦炭消耗和炼铁成本的重要措施,而高炉喷吹兰炭的作用则是在降低焦比的基础上,进一步节省喷吹用煤的成本,从而达到节煤和降焦的双重目的。随着龙钢产能的逐渐提升,其喷煤量不断增大,然而煤炭资源尤其是无烟煤日益贫乏,价格不断攀升,因此龙钢高炉生产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本课题针对减轻龙钢生产成本压力的迫切需求,结合龙钢炼铁厂实际生产状况,在相关理论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测试分析和工业化喷吹两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对兰炭替代高炉喷吹用煤的方案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生产验证,确定出了适宜的兰炭配加量和经济合理的喷吹用煤配比,达到提高煤粉燃烧率和降低龙钢生产成本的目的。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可磨性、着火点、爆炸性和燃烧率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合龙钢生产数据,对喷吹用煤的选择标准和指标要求、龙钢喷煤工艺和喷煤现状以及兰炭替代喷吹用煤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1)兰炭具有灰分较低、硫含量低、固定炭含量和发热量较高的特点,其性能优于无烟煤和贫煤,更适宜用于高炉喷吹。试验研究表明,兰炭爆炸性弱,着火点较高,配加兰炭后煤的可磨性和燃烧率增加,兰炭替代煤粉喷吹有助于提高煤粉的燃烧性能和喷吹安全性。(2)从工业分析角度来看,龙钢生产用煤基本符合喷吹指标要求,而喷吹用兰炭沫的质量较差,灰分含量和硫含量较高。(3)配煤能够扩大喷吹煤种的范围,优化煤的结构组成和煤质性能。在龙钢目前的条件下,高炉喷吹用煤中兰炭的初始配加量应选取10%比较适宜,配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无烟煤、烟煤和兰炭(配比为7:2:1)搭配组成的混合煤可以获得更优良的冶金性能。(4)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对高炉冶炼产品影响不大,由于兰炭的灰分含量较高,导致其生铁中硅含量上升,建议其使用灰分含量低、质量较好的兰炭。(5)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后吨铁消耗碳量略有增加,煤粉的燃烧率提高,综合焦比下降,从降低焦炭消耗角度分析,每年可节省成本1084万元。如果龙钢高炉在今后的喷吹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兰炭的配比,那么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更加可观。

严嘉荣[9](2013)在《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还原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钒是一种价值含量很高的资源,充分回收和综合利用钒钛磁铁矿中丰富的钒资源,能使得钒更为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生产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和企业效益。我国攀钢具有相对成熟的“高炉-转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工艺流程,为高效回收利用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中的钒资源提供了技术基础。近年来,攀钢采取提高高炉入炉炉料的钒钛矿比例的措施来进行高炉冶炼,由于高炉冶炼在整个“高炉-转炉”冶炼钒钛磁铁矿工艺流程中扮演着提供高质量含钒铁水和与后续提钒转炉吹炼工序相匹配的重要角色,因此必须考虑此措施的采用是否会对高炉钒还原产生影响,从原料端增加入炉钒总量,是否能相应提高进入铁水的钒量,是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另外,在冶炼过程中改变相关的高炉操作条件能有利于高炉钒还原,这些条件的改变是否符合现有操作制度的要求,也是实际生产中需要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可见,若要很好地解答以上问题,则需要深入和全面地认识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的还原特征。基于此,本文开展了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还原特征研究,通过研究钒在高炉中的行为、合理的改善高炉钒还原条件的途径等问题,力求把握钒在高炉中的还原规律,从而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借助热力学理论、动力学理论、高炉配料计算等理论分析和矿相分析、XRD分析、实验室模拟实验等实验方法来实现上述的研究,并得出如下主要的研究成果:①从高炉上部到高炉中下部,随着高炉冶炼条件变化,+3+4价的钒逐步从矿石转移到被还原的固态铁相,并最终大部分以0价钒的形式转移到铁水中,其余的钒以+2+3价的形式转移到炉渣中,赋存形态为钒氧化物。②研究了改善高炉钒还原的途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软熔滴落带和炉缸区钒的还原度分别为58%和70%,是钒在高炉中的主要还原区域。模拟实验研究了高炉上部和高炉中下部不同因素对钒还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炉料粒度的降低有利于钒在块状带的还原;温度的提高均有利于钒在高炉三区域的还原;钒钛矿配比从66%提高至70%,有利于钒在块状带的还原,且68%时最有利于钒在软熔滴落带的还原,铁中钒含量有最大值0.1299%;渣中TiO2含量的降低和二元碱度的增加有利于炉缸区钒的还原。③研究了高炉钒还原与高炉透气性、高炉泡沫渣、高炉富氧喷煤和高炉炉渣脱硫的关系。研究表明,20mm的烧结矿单一尺寸能保证一定的矿石还原性能和高炉透气性;钒钛矿配比为68%时,最有利于钒氧化物在软熔带的还原,同时也能保证不发生严重的压力损失现象;富氧操作不利于钒氧化物在炉缸区的还原;渣中未燃煤粉比对铁水钒含量的影响较小,但对炉渣粘度的影响显着;同时适宜高炉钒还原、抑制高炉泡沫渣现象和高炉炉渣脱硫的条件不多。

陈勇[10](2010)在《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钢铁产业生产力布局的改变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国内钢铁产能急剧增长。这不仅改变了钢铁产品供需关系,形成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同时也带来了资源、能源极度短缺,污染排放超过环境承受能力等严重问题。如何实现企业与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钢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任务。本文在全面回顾循环经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提出循环经济的目的及其基本原则出发,研究了阻碍循环经济发展以及资源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对循环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对循环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路径进行了研究,同时结合钢铁企业实际研究了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方法及路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在系统分析循环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循环经济的认识论基础及其与商品经济认识论基础的矛盾和冲突,明确提出只要循环经济被定位为在商品经济体系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循环经济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从社会经济演进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了建立循环经济社会必须的前提和条件,得出了循环经济只能孕育于商品经济制度环境中的结论,进而研究了在循环经济孕育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必须进行的变革,重点分析了政府和企业这两个商品经济社会里主要的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及其必须进行的行为调整。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攀钢作为样本企业,围绕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如何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这一主题,从资源禀赋和工艺特征、发展历程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业政策及经营环境以及与国内外先进企业对比等四个方面研究了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和可行性,深入分析了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条件。③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思想,以攀钢为样本企业建立一个钢铁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从电耗、水耗和矿产资源消耗等三个方面反映钢铁企业资源配置的冗余程度,以及其规模效率及技术效率性,分析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探讨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应评价方法的构建,并利用2003-2007年的数据,对攀钢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④基于上述内容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攀钢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提出了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方面的对策,并给出了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开发,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实施清洁生产,融入社会循环经济大系统等建议和措施。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如下:①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本文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构建模型对攀钢1995-2007年的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攀钢2003-2007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对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是研究企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评价不仅要确定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更要从中发现企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是明确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向及选择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和方法的逻辑起点。目前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国家层面、地区或园区层面的,对于如何评价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研究几乎没有。因此,本文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创性。②研究了循环经济认识论基础的重构。本文从提出循环经济理论的目的出发,系统论证了循环经济只能是不同于商品经济并与之对立的新的经济形态。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有着与商品经济完全不同的认识论基础。因此,它是一种与商品经济完全对立的新的经济形态。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又必须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中完成,所以循环经济的发展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提出不仅解释了循环经济发展步履维艰的原因,揭示了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的根源,同时也为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各种矛盾时如何作出选择提供了根本的判断基准。③关于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探讨。本文明确提出,在商品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形态的社会里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赖作为商品经济基本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正确认识这一问题的根本点在于,认识到企业作为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由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人们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共同决定的。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只是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实现各种社会经济目标的一个工具发挥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只有把企业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力量,而不是将其置于循环经济的对立面才能真正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攀钢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探索如何结合具体实际研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

二、攀钢高炉喷煤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攀钢高炉喷煤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高炉喷吹煤粉的发展
        1.1.1 国内的发展历程
        1.1.2 国外的发展历程
    1.2 高炉喷吹褐煤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3 褐煤的研究现状
    1.4 粉体可磨性的影响因素
        1.4.1 工业分析对可磨性的影响
        1.4.2 粒径对可磨性的影响
        1.4.3 矿物质对可磨性的影响
        1.4.4 配煤对可磨性的影响
    1.5 粉体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5.1 粒径对流动性的影响
        1.5.2 水分对粒径的影响
    1.6 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可磨性和流动性实验方法
    2.1 可磨性实验
        2.1.1 可磨性定义
        2.1.2 可磨性测定方法
    2.2 流动性实验
    2.3 工业分析实验
        2.3.1 灰分实验方法
        2.3.2 挥发分实验方法
        2.3.3 全水分测定方法
    2.4 实验所使用仪器设备
第三章 云南省适于高炉喷吹褐煤的资源调查
    3.1 昭通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1.1 三善堂煤矿
        3.1.2 红泥村煤矿
        3.1.3 守望乡煤矿
    3.2 红河、文山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2.1 夸竹煤矿
        3.2.2 西梭柏煤矿
        3.2.3 小龙潭煤矿
    3.3 昆明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3.1 先锋煤矿
        3.3.2 可保煤矿
    3.4 楚雄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4.1 吕合煤矿
        3.4.2 罗茨煤矿
    3.5 曲靖片区褐煤资源调查介绍
    3.6 煤样工业分析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混合煤粉可磨性实验
    4.1 可磨性实验用料、仪器设备及流程
        4.1.1 可磨性实验用料、仪器设备
        4.1.2 实验流程
    4.2 单煤的可磨性相关实验
        4.2.1 单煤的煤岩组分测定
        4.2.2 单煤的可磨性实验
    4.3 混煤的可磨性相关实验
    4.4 不同粒径的褐煤对可磨性的影响实验
    4.5 破碎后混煤的质量分布实验
    4.6 灰分、挥发分与可磨性相关实验
        4.6.1 混煤的灰分、挥发分变化
        4.6.2 不同粒径褐煤的灰分、挥发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混合煤粉流动性实验
    5.1 实验用料、仪器设备及流程
        5.1.1 实验用料、仪器设备
        5.1.2 实验流程
    5.2 粒径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验
        5.2.1 单煤的流动性
        5.2.2 混煤的流动性
        5.2.3 小于200 目不同占比的流动性
        5.2.4 不同粒径的形貌对流动性的影响
    5.3 水分对流动性的影响实验
        5.3.1 褐煤不同水分的流动性
        5.3.2 两种煤混配的流动性
        5.3.3 三种煤混配的流动性
    5.4 失水率实验
        5.4.1 不同含水率的褐煤失水率
        5.4.2 不同粒径的煤样的失水率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炉喷吹褐煤的工业应用
    6.1 高炉喷煤的工艺流程
    6.2 工厂操作制度
    6.3 磨煤机的工作原理
    6.4 工业试验数据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1.1 可磨性相关实验结论
        7.1.2 流动性相关实验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研究生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附录 B:研究生阶段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 C:研究生阶段获得的荣誉

(2)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高炉喷煤的意义和发展现状
        1.1.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1.2 国内外高炉喷煤的发展与现状
    1.2 高炉喷煤对煤粉的要求
        1.2.1 高炉喷吹的煤种
        1.2.2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
        1.2.3 性能要求
    1.3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背景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高炉喷煤基础理论研究
    2.1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1.1 煤粉燃烧对风口回旋区的影响
        2.1.2 不同煤种气化能力
        2.1.3 未燃煤粉气化对高炉冶炼过程影响
    2.2 煤粉在高炉内的燃烧及特点
        2.2.1 未燃煤粉在高炉内的行为研究
        2.2.2 高炉内煤粉的燃烧特点
    2.3 喷煤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2.3.1 对炉缸煤气量和燃烧带的影响
        2.3.2 对理论燃烧温度影响
        2.3.3 对料柱阻损和热交换影响
        2.3.4 喷煤对铁矿石还原的影响
3 达钢喷吹用煤的物理化学性能
    3.1 达钢喷吹用煤的试验煤样
    3.2 煤的可磨性能试验设备及方法
        3.2.1 实验设备
        3.2.2 实验方法
    3.3 煤的燃烧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3.1 实验设备
        3.3.2 燃烧率的测定方法
        3.3.3 煤粉燃烧率
        3.3.4 实验方案
    3.4 爆炸性试验的设备及方法
        3.4.1 实验原理、设备及方法
    3.5 煤的反应性试验研究设备及方法
        3.5.1 煤粉气化原理
        3.5.2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3.6 本章小结
4.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可磨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4.1.1 单种煤数据
        4.1.2 单种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3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4.1.4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分析
        4.1.5 小结
    4.2 燃烧性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2.1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2 单种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分析
        4.2.3 混合煤燃烧性的试验数据
        4.2.4 混合煤燃烧性的数据分析
        4.2.5 小结
    4.3 爆炸性试验结果分析
        4.3.1 单种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2 单种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3 混合煤爆炸性试验数据
        4.3.4 混合煤爆炸性数据分析
        4.3.5 小结
    4.4 反应性试验结果分析
        4.4.1 单种煤试验煤样粒度分布
        4.4.2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3 单种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4 反应后损失率
        4.4.5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结果
        4.4.6 混合煤反应性试验数据分析
        4.4.7 混合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4.4.8 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混合煤的优化选择及工业试验
    5.1 混合煤试验方案经济性评价
    5.2 混合煤试验综合性能评价
    5.3 混合煤其他条件下的燃烧性能
        5.3.1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方案
        5.3.2 混合煤不同粒度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3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粒度的选择
        5.3.4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方案
        5.3.5 混合煤不同水分含量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6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煤粉水分的选择
        5.3.7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方案
        5.3.8 混合煤不同富氧条件的燃烧试验数据及分析
        5.3.9 达钢喷吹用混合煤富氧率的选择
    5.4 达钢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1 达钢5#高炉喷煤现状
        5.4.2 5#高炉影响喷煤比的因素
        5.4.3 5#高炉提高煤比的措施
    5.5 工业试验过程及指标
    5.6 试验方案经济效益计算
    5.7 本章小结
6.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背景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三节 概念界定及基本特征
        一、 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二、 钢铁工业的概念界定及内涵
        三、 钢铁工业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中的难点
        二、 拟采取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三、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钢铁工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综述
        一、 比较优势理论
        二、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四、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五、 动态能力理论和竞争动力学方法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一、 生产力、市场力学说
        二、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学说
        三、 综合生产能力学说
        四、 产业集群学说
        五、 其他研究综述
    第三节 钢铁工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一、 规模经济
        二、 运营效率
        三、 成本控制
        四、 质量管理
        五、 技术创新
        六、 外部性约束
第三章 世界钢铁工业不同时期竞争力分析
    第一节 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演进及现状
        一、 粗钢产量
        二、 粗钢表观消费量
    第二节 欧洲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二战前欧洲钢铁工业的发展期
二、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恢复期
三、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改扩建期
四、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调整期
五、 二战后欧洲钢铁工业稳定发展期
第三节 美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1864 年~1880 年产业革命时期
二、 1881 年~1920 年工业化初期
三、 1920 年~1955 年工业化中期
四、 1956 年~1975 年工业化完成后期
五、 1975 年后“衰退期”
    第四节 日本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战后恢复时期(1946 年~1950 年)
        二、 第一次“合理化计划”(1951 年~1955 年)
        三、 第二次“合理化计划”(1956 年~1960 年)
        四、 第三次“合理化计划”(1961 年~1970 年)
        五、 1970 年后
    第五节 韩国钢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演进
        一、 起步阶段(1962 年~1972 年)
        二、 重点发展重化工业阶段(1973 年~1981 年)
        三、 调整经济结构,实现技术立国和稳定增长阶段(1982 年~1991 年)
        四、 工业腾飞阶段(1992 年后)
    第六节 启示
第四章 我国钢铁工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回顾及现状
        一、 生产和消费
        二、 产业布局及产业集中度
        三、 技术装备水平
        四、 产品结构及差异化程度
        五、 进入/退出壁垒
    第二节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供大于求矛盾凸显
        二、 产品结构失衡,高端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三、 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呈现广而散、多而小的结构态势
        四、 创新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加强
        五、 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六、 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七、 产业服务化意识淡薄,专业化程度低
第五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企业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最具竞争力钢铁企业概述
        一、 国外企业概述
        二、 国内企业概述
    第二节 钢铁企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生产经营分析
        二、 财务分析
三、 启示
第六章 提升钢铁工业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第一节 服务化转型升级战略
        一、 服务化转型升级
        二、 建议
    第二节 绿色发展战略
        一、 环境保护能力
        二、 建议
    第三节 技术创新驱动战略
        一、 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
        二、 建议
    第四节 产能压缩与产业集中战略
        一、 产能过剩
        二、 产业集中度
        三、 建议
    第五节 资源控制战略
        一、 资源控制能力
        二、 建议
    第六节 质量先行战略
        一、 影响质量管理水平的因素
        二、 建议
    第七节 效率提升战略
        一、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 影响生产运营效率的因素
        三、 建议
    第八节 供应链成本领先战略
        一、 供应链成本
        二、 建议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2.1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特性
        2.3.1 显着增值性
        2.3.2 难以替代性
        2.3.3 难以模仿性
        2.3.4 局部优势性(或核心性)
        2.3.5 延展性
        2.3.6 动态性
        2.3.7 持续性
        2.3.8 异质性
        2.3.9 整合性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
    3.1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3.1.1 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状况
        3.1.2 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3.2 炼铁厂在行业的竞争状况
    3.3 国内部分同类型钢企炼铁厂的竞争力状况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
    4.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现状
        4.1.1 攀钢钒炼铁厂概况
        4.1.2 攀钢钒炼铁厂的生产技术发展史
        4.1.3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4.1.3.1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
        4.1.3.2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机遇
        4.1.4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4.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4.2.1 生产成本控制能力
        4.2.2 技术创新能力
        4.2.3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4.2.4 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4.3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
        4.3.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4.3.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4.4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深化和实践情况
        4.4.1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深化
        4.4.2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情况
        4.4.2.1 生铁生产规模逐步上台阶
        4.4.2.2 生铁成本控制能力大幅提高
        4.4.2.3 不断完善专有技术,持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4.4.2.4 攀钢钒炼铁厂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的业绩
第五章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5.1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5.2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5.2.1 原料结构优化
        5.2.2 燃料结构优化
        5.2.3 不断促进关键指标的优化
        5.2.4 工艺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升级
        5.2.5 研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5.2.6 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开发
        5.2.7 协助公司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
        5.2.8 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干熄焦除尘灰的高炉喷吹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炉喷煤的出现
    1.2 高炉喷煤的意义
    1.3 高炉喷煤的发展
        1.3.1 国外高炉喷煤技术发展概况
        1.3.2 国内高炉喷煤技术发展概况
    1.4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指标
        1.4.1 煤的可磨性
        1.4.2 煤的反应性
        1.4.3 煤的燃烧性
        1.4.4 煤的流动性
        1.4.5 煤的爆炸性
        1.4.6 煤灰熔融性
        1.4.7 煤的发热量
        1.4.8 煤的灰分含量
    1.5 高炉喷吹对煤的性能要求
        1.5.1 原煤性能的要求
        1.5.2 制备煤粉的质量要求
    1.6 高炉喷吹混合煤的优势
        1.6.1 高炉喷吹的煤种
        1.6.2 高炉喷吹混合煤
    1.7 研究本课题的意义
        1.7.1 干熄焦除尘灰的来源及应用
        1.7.2 高炉喷吹干熄焦除尘灰
        1.7.3 课题的提出
        1.7.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与方法
    2.1 试验煤样
    2.2 可磨性试验设备及方法
        2.2.1 可磨性试验设备
        2.2.2 煤样制粉系统
        2.2.3 可磨性试验步骤
    2.3 反应性试验设备及方法
        2.3.1 煤气化原理
        2.3.2 反应性试验设备
        2.3.3 反应性试验步骤
    2.4 燃烧性试验设备及方法
        2.4.1 燃烧性试验条件
        2.4.2 热重分析原理
        2.4.3 燃烧性试验步骤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可磨性试验结果分析
        3.1.1 单种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3.1.2 单种煤可磨性数据分析
        3.1.3 混合煤可磨性试验数据
        3.1.4 混合煤可磨性数据分析
        3.1.5 小结
    3.2 反应性试验结果分析
        3.2.1 试验煤样粒度分布
        3.2.2 单种煤对 CO2反应性结果
        3.2.3 单种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3.2.4 混合煤对 CO2反应性结果
        3.2.5 混合煤反应后的损失率
        3.2.6 小结
    3.3 燃烧性试验结果分析
        3.3.1 单种煤燃烧性试验数据
        3.3.2 单种煤的着火温度
        3.3.3 单种煤的燃尽时间与燃尽温度
        3.3.4 单种煤的综合燃烧性能
        3.3.5 混合煤燃烧性试验数据
        3.3.6 混合煤的着火温度
        3.3.7 混合煤的燃尽时间与燃尽温度
        3.3.8 混合煤的综合燃烧性能
        3.3.9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混合煤喷吹性能评价
        4.1.1 评价模型的建立
        4.1.2 混合煤方案评价
        4.1.3 评价结果分析
    4.2 结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高炉喷煤及高炉喷吹兰炭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1.2.1 高炉喷煤的意义
        1.2.2 高炉喷吹兰炭研究和应用的意义
    1.3 国内外高炉喷煤技术的发展
        1.3.1 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简史
        1.3.2 国外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现状
        1.3.3 国内高炉喷煤技术发展现状
    1.4 高炉喷吹兰炭末技术研究和发展现状
    1.5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5.2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5.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4 本课题的技术难点和创新点
2 高炉喷吹用煤的选择研究
    2.1 高炉喷吹用煤
        2.1.1 煤的形成与分类
        2.1.2 喷吹用煤种类
    2.2 高炉喷吹用煤选择及评价标准
    2.3 高炉喷吹用煤的工艺性能和指标要求
    2.4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指标要求
3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性能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用原料及试样准备
    3.2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煤质分析
    3.3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可磨性试验研究
        3.3.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3.3.2 试验结果和分析
    3.4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爆炸性试验研究
        3.4.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和分析
    3.5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着火点试验研究
        3.5.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3.5.2 试验结果和分析
    3.6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和兰炭的燃烧率试验研究
        3.6.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3.6.2 试验结果和分析
    3.7 经济效益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生产实践研究
    4.1 龙钢高炉喷煤规模和设备能力
        4.1.1 高炉喷煤量
        4.1.2 原煤需求量
    4.2 龙钢高炉喷煤工艺简介
        4.2.1 原煤储运及配煤系统
        4.2.2 煤粉制备系统
        4.2.3 煤粉喷吹系统
    4.3 龙钢高炉喷煤现状
        4.3.1 龙钢高炉喷煤近况
        4.3.2 龙钢高炉喷煤种类
        4.3.3 龙钢高炉原料条件
    4.4 兰炭替代龙钢高炉喷吹用煤的试验
        4.4.1 实行兰炭与煤混合喷吹
        4.4.2 龙钢高炉喷吹用煤配加兰炭的试验
        4.4.3 试验用混合煤配比的选择
        4.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方案
    4.6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实践效果
        4.6.1 喷吹兰炭对龙钢高炉冶炼产品的影响
        4.6.2 龙钢高炉喷吹兰炭降焦效果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还原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钒及钒资源
    1.2 钒钛磁铁矿的特征及开发利用
        1.2.1 钒钛磁铁矿中的有价元素
        1.2.2 钒钛磁铁矿的矿物特征
        1.2.3 钒钛磁铁矿的开发利用
    1.3 高炉法回收利用钒资源的工艺流程简介
    1.4 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还原特征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1.4.1 研究方法简介
        1.4.2 研究现状概述
    1.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2 钒钛磁铁矿高炉冶炼过程中钒的行为研究
    2.1 钒在高炉冶炼过程中赋存形态的变化
        2.1.1 钒在矿石中的赋存形态
        2.1.2 钒在生铁和炉渣中的赋存形态
    2.2 高炉钒还原机理
        2.2.1 热力学分析
        2.2.2 动力学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高炉相关因素对高炉钒还原的影响研究
    3.1 高炉上部的影响因素
        3.1.1 粒度大小及粒度组成
        3.1.2 钒钛矿配比
        3.1.3 反应温度
    3.2 高炉中下部的影响因素
        3.2.1 钒还原反应平衡时间的确定
        3.2.2 炉渣组分
        3.2.3 反应温度
    3.3 钒在高炉三区域的还原程度
    3.4 本章小结
4 现有高炉操作条件对高炉钒还原的影响研究
    4.1 高炉透气性
        4.1.1 块状带压力损失现象分析
        4.1.2 软熔带压力损失现象分析
    4.2 高炉泡沫渣现象
    4.3 高炉富氧喷煤
    4.4 高炉炉渣脱硫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10)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特点
        1.1.2 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1.1.3 发展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2 论文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3 论文的结构和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循环经济理论综述
    2.1 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内涵
        2.1.1 循环经济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2.1.2 循环经济的概念
        2.1.3 循环经济的原则
        2.1.4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比较
    2.2 基于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循环经济的相关理论
        2.2.2 国外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2.2.3 我国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2.3 循环经济理论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关于循环经济认识论基础的重构
    3.1 对发展的反思
        3.1.1 发展的悖论
        3.1.2 作为发展模式的循环经济难解发展困局
    3.2 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
        3.2.1 循环经济与其赖以发展的经济环境存在根本冲突
        3.2.2 循环经济是与商品经济不同的经济形态
        3.2.3 重构社会基本价值观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3.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与政府行为模式
        3.3.1 循环经济只能诞生于商品经济的土壤中
        3.3.2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3.3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行为选择
        3.3.4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3.3.5 发展循环经济激励机制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循环经济的攀钢发展研究
    4.1 行业特征与资源条件决定了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巨大潜力
        4.1.1 攀钢具有流程型制造企业的典型特征
        4.1.2 攀钢的资源优势及工艺特点
    4.2 攀钢的发展历程为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1 攀钢发展历程简述
        4.2.2 攀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
        4.2.3 特殊的发展历程形成了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
    4.3 产业政策和经营环境决定了攀钢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4.3.1 我国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
        4.3.2 产业政策对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明确要求
        4.3.3 经营环境的改变使发展循环经济成为企业的唯一选择
    4.4 从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比较中看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4.4.1 特殊的矿产资源使攀钢在钢铁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4.4.2 攀钢能耗指标与国内外先进钢铁企业的比较
        4.4.3 攀钢的环保指标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比较
        4.4.4 差距与出路
    4.5 本章小结
5 钢铁企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
    5.1 评价方法及模型的选择
        5.1.1 DEA 模型的应用
        5.1.2 模型选择及其经济内涵
    5.2 DEA 模型构建
        5.2.1 指标选择及数据处理
        5.2.2 模型建立及求解
    5.3 对攀钢资源利用效率的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6.1 层次分析法简介
    6.2 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设计
        6.2.1 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6.2.2 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确定
        6.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4 实际指标的标准化处理与三级指标的确定
        6.2.5 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确定
    6.3 对攀钢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分析
        6.3.1 数据收集
        6.3.2 权重的确定
        6.3.3 指标值的计算
        6.3.4 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7.1 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对策
        7.1.1 技术创新对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7.1.2 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
        7.1.3 自主创新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技术
    7.2 攀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创新对策
        7.2.1 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7.2.2 战略规划及实施方案的制定
        7.2.3 管理工作的完善
        7.2.4 企业文化的培育
    7.3 对攀钢发展循环经济重点领域的建议
        7.3.1 突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3.2 推进矿产资源的高效节约开发,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
        7.3.3 实施清洁生产,融入社会循环经济大系统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B. 专家问卷调查表

四、攀钢高炉喷煤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炉喷吹褐煤的可磨性与流动性研究[D]. 郑小姣.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提高达钢5#高炉喷煤量的研究[D]. 邓孝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3]攀钢1号高炉提高煤比生产实践[J]. 刘仁检. 炼铁, 2015(05)
  • [4]2013年钢铁行业节能技术进展[A]. 王维兴. 2014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文集, 2014
  • [5]中国钢铁工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D]. 韩珍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6]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杜斯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7]干熄焦除尘灰的高炉喷吹性能研究[D]. 王志. 武汉科技大学, 2013(04)
  • [8]兰炭替代部分高炉喷吹用煤及其性能的研究[D]. 杜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6)
  • [9]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过程中钒还原特征研究[D]. 严嘉荣. 重庆大学, 2013(03)
  • [10]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行业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以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为例[D]. 陈勇. 重庆大学, 2010(12)

标签:;  ;  ;  ;  ;  

攀钢高炉喷煤技术进步与突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