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宽测量及其算法改进的实验研究

带宽测量及其算法改进的实验研究

一、带宽测量实验研究及其算法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韩静[1](2020)在《基于微波多普勒效应的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根据农业生产中对颗粒肥料的施播量测量的需求,以微波多普勒效应为基本原理,设计了颗粒肥料流量检测系统。通过研究微波多普勒信号的频率、浓度与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关系,对多普勒信号进行滤波去噪、频带细化、阈值谱峰搜寻等算法分析,优化系统,实现微波多普勒法在农业施肥中的应用。通过施肥作业中颗粒肥料流量的实时监测,为精量施肥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持,对促进精量施肥机械化自动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算法研究、模型改进及试验处理等方面,对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对三种颗粒肥料进行物理力学特性分析以磷酸二铵、尿素和氮钾复合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测得肥料颗粒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三种颗粒肥料球形度均为80%以上,出厂时颗粒肥含水率最高不超过2.35%,颗粒密度最高为1.53g/cm3,容积密度最高为1.67g/cm3,休止角最大为38.5°。颗粒肥料的含水率与刚度系数和破碎力成反比。2.构建多普勒回波信号与颗粒肥料的下落速度、排肥管道颗粒浓度的关系根据多普勒回波信号中所包含的频率及能量信息特征,得到频率与颗粒肥料下落速度、功率与排肥管道颗粒浓度的关系,确定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模型。通过微波多普勒信号频谱算法对比分析,采用Zoom-FFT复调制细化算法及周期图法(直接法)得到肥料颗粒的浓度参数。3.颗粒肥料流量测量装置结构设计及微波多普勒回波信号的滤波去噪通过颗粒肥料流量检测装置的台架试验,采集微波多普勒回波信号,选择EMD分解并保留模态混叠分量的小波阈值去噪方法保留有效回波信号特征的平滑曲线。得到滤波去噪信号的互相关系数R为8.693、信噪比为0.962、相对能量比为0.049。4.微波多普勒信号阈值谱峰搜寻及台架试验针对排肥量频谱信号中存在的频谱混叠、栅栏现象和谱线泄漏等现象,在Zoom-FFT复调制细化的过程中,选择旁瓣效果性能良好的Nuttall(4项3阶)窗函数,减少频谱分析的误差。采用阈值谱峰搜寻得到颗粒肥料的平均下落速度,通过功率谱密度计算,得到排肥管道中不同测量高度下颗粒肥料下落速度与浓度的反比关系。5.单通道及多通道排肥台架试验通过2F-12型变量施颗粒化肥试验台完成单一品种及混合品种颗粒肥料排肥试验。通过修正经验模型参数将颗粒肥料质量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减小到0.20%-2.80%之间。各行排肥量一致性变异系数在0.30%-0.67%之间,播种施肥电子监视仪能够正确判断出异常工作状态的肥管序号及空堵等异常情况。6.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田间性能试验设计了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系统。通过秋施肥田间试验验证,排肥管的测量排肥量与实际排肥量的变化趋势一致,平均误差为8.58%,各排肥管道测量值的变异系数为0.91%,2条垄施肥量的变异系数为0.25%,空堵试验报警准确率为98.75%。

杨凯丽[2](2019)在《磁流体动力学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研究》文中指出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角速度传感器是目前在轨测量微角振动信息的最有效可靠的仪器,能够同时满足宽频带和低噪声的技术指标。目前MHD角速度传感器的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的研究尚不完善,现有的测试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因此,本文对MHD角速度传感器的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展开研究,并在理论分析与仿真计算的基础上,完成了对MHD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的高精度测试。首先,本文结合磁流体动力学,分析磁-电-流三个物理场的耦合过程,重新建立了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理论模型。为了测试MHD角速度传感器的频域特性,设计了一种实验装置,创新性的提出采用激光干涉仪标定测量转台输出角速率。通过对比分析实验测试结果与模型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其次,通过对MHD角速度传感器表头的噪声源的分析,从理论上对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水平的数量级进行了评估。选用噪声功率谱密度来描述传感器的噪声,并对角速度传感器常见的随机噪声的功率谱密度进行了特征分析,为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的分析与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了测量MHD角速度传感器亚(?)量级的噪声,本文设计了一种噪声测量系统。通过使用噪声匹配变压器,将噪声匹配原理与双通路互谱测量原理相结合,优化了测量系统的噪声系数,有效抑制了测量过程中的通路噪声和耦合噪声。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了测量系统的固有噪声,实验证明测量系统的等效输入电压噪声谱密度低至0.1 nV/(?)。随后,采用该测量方法,精确测量出低至0.06 nV/(?)的MHD角速度传感器的微弱噪声。并且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了传感器内阻热噪声均方值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张程[3](2018)在《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设计及在间隙放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放电电流是反映长间隙放电过程的重要物理参数,对电流的测量是研究放电机理的重要手段。间隙放电电流的频率高,且不同放电阶段电流的幅值差异很大,同时由于放电通道的带电质点会在放电过程中耗散,现有的接地侧测量电流的方法例如罗氏线圈和低压侧采样电阻,虽然可以满足测量范围的要求,但测量精度难以得到保障。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放电电流,有必要研制一套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本文首先设计了一套基于光触发和光信号传输的高电位电流数据采集系统。系统分为高压侧和低压侧两个部分,由光纤传递采集数据和触发信号,采样电路、数据采集卡和光电转换装置位于高压侧,PC端和触发源位于低压侧。采用气体放电管对测量设备进行过压保护,并通过同步触发电路实现了电流采集系统和其他测量系统的同步。在实验室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经测试,系统的屏蔽功能良好,噪声低,抗电磁干扰性能良好。系统具有良好的频率响应特性,其工作带宽约90MHz,对陡脉冲的响应时延不大于4.8ns,与PEARSON 8585C线圈的对比测试表明,测量幅值误差在±2%以内,可以满足高压放电试验电流测量的要求。基于研制的电流测量系统,本文测量了淋雨条件下大尺寸均压球对地间隙的操作冲击放电电流。通过对比分析电流波形和高速摄影仪拍摄到的放电图像,研究发现淋雨条件下均压球对地间隙流注起始电压更低,先导通道的发展速度更快。

王炎[4](2016)在《网络化控制系统随机时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复杂化,原始的控制系统不断与其他技术相结合,产生出新的控制系统,以满足生产生活的不同需求。其中,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产生的网络控制系统具有资源共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方便维护与拓展等特点,在农业生产、航空航天、工业现场、交通运输以及机器人等自动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同时,网络控制系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由于通信协议和网络结构的影响,网络通信中会出现数据包时延过大、数据包丢失、数据包乱序等问题,从而使控制信息不能及时的到达被控对象,整个系统的控制效果降低。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网络时延问题。寻找有效的方法对网络控制系统的时延进行研究,降低时延或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有深远的意义。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利用OPNET对网络控制系统进行模拟,在此平台上对时延进行研究,寻找其影响因素并进行预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网络控制系统,对网络中存在的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2)在OPNET中搭建网络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更改OPNET中代码和相关参数设置,进行对比实验。(3)对实验结果进行整合分析,从波形图和数据两方面对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时延本身存在的规律及网络中影响时延特性的相关参数,并对网络中影响时延的因素提出设想。(4)通过对时延的分析引出丢包概率的概念。更改网络中的参数设置进行对比实验,利用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丢包概率与网络中相关参数的关系式,并通过实验验证关系式。

胡全[5](2014)在《基于GIS的森林火场模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资源,在森林火灾发生时,为了尽快发现火情,及早扑灭火灾,做到“打早、打小、打了”,需要及时掌握火点周围基本情况,才能对火势发展进行准确预测和模拟。本文以伊春红星林业局二皮河林场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目前GIS系统涉及的一些关键技术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改进算法和实现途径,推动了森林火场GIS系统的深入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4个方面内容:(1)基于多特征相融合和支持向量机的森林火场识别技术针对森林火场的快速识别采用了新的颜色特征提取方法,融合图像的颜色、纹理和形状特征作为图像的特征向量,并用支持向量机作为学习工具。利用已有森林火场的图像数据进行学习,提高森林火场自动识别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基于HSV空间的18色非均匀量化算法,与传统166色和36色算法相比,特征维数和计算量都减少了,但检索效率却提升了0.6%,适用于森林火场的快速识别。设计编写了森林火点图像识别系统,此系统具备基本的特征提取、融合、标注、识别、SVM和数据维护等功能,在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2)森林火场三维地形简化算法深入研究了当前主流的三维地形简化算法,并对这些地形简化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对基于视点的混合结构四叉树地形简化算法进行了改进,构建了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多分辨率纹理模型和基于四叉树结构的空间索引,形成了一整套基于四叉树结构的森林火场三维地形数据建模和纹理映射的高效处理方案,使得森林火场的三维漫游速度提升了近2倍。(3)基于GPU技术的三维地形模拟结合前面的三维地形简化技术,使用Chunked LOD算法,实现了基于GPU技术的森林火场三维地形模拟,允分发挥了GPU的并行运算能力,与传统采用CPU计算方式相比,减少了在计算方面的投入费用,提高了森林火场三维地形的绘制效率。(4)林火蔓延模型及其算法改进重点研究了可燃物、地形坡度和气象条件等影响因子对森林火场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目前常用的几种林火蔓延模型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一种基于王正非林火蔓延模型的改进算法,并引入元胞自动机技术,实现了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拟,且在实验中加以验证。本文以伊春红星林业局二皮河林场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一整套以火点定位、三维地形简化和林火蔓延为主线的解决方案,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森林火场模拟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张承云[6](2012)在《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虚拟听觉环境是由人工产生或控制声学环境,使倾听者产生逼真的听觉感知。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动态合成双耳声信号并采用耳机(或扬声器)进行重放。它可以应用到双耳听觉研究、多媒体与虚拟现实等领域。目前国际上已有少数几个单位研制出了此类系统。然而,为了使得信号处理可以实现,通常只能降低系统的精确程度,因此提高系统的性能始终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另外国内还没有研制出这类系统。基于此,本论文在虚拟听觉环境方面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论文的第一项工作是改进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算法。将主成分分析方法推广到近场HRIR,提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多虚拟声源联合处理方法,给出了信号处理框图。对运算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处理模式相比,当声源达到一定数量时计算得到简化。提出通过改变权重系数实现HRIR的空间插值;改变权重系数、延时和标度因子实现运动声源及动态信息处理。这样不仅信号处理较简单,同时又能避免可察觉噪声。论文的第二项工作是构建了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为了满足系统的性能要求,硬件部分选择具有低延时特性的ASIO声卡、高刷新率且能输出6个自由度参数的头踪迹跟踪器、主频高(2.83GHz)的计算机、失真小的监听耳机;软件部分采用C++语言实现信号处理及接口等各项功能。为了方便系统用于双耳听觉研究,设计了HRTF参数、动态参数及环境信息、声源等常用的接口,其中HRTF参数接口包括传统的HRTF直接滤波及基于PCA的多声源联合处理两种方式。论文的第三项工作是测试了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滞后时间、场景刷新率、同时处理声源数量这3个系统客观性能参数。通过设计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来测试系统滞后时间,结果表明平均的系统滞后时间为25.4ms。通过Visual C++平台下的高精度定时函数及计算机串口两种方法测试刷新率,结果表明系统的场景刷新率均为120Hz;通过多线程技术将运算量分配给CPU各个核,根据CPU使用率(约90%)来测试能同时处理的声源数量,结果表明系统能同时处理的声源个数分别为280个(传统HRTF处理模式)、4500个(PCA多声源联合处理模式)。论文的第四项工作是对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性能进行了主观实验验证。首先设计了一种采用跟踪器报告虚拟声源位置的方法,实验中受试者只需将跟踪器的接收器指到虚拟声源位置,计算机能同时得到方向和距离数据。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好,方差分析显示测量数据准确有效;与口头报告法相比,结果离散性更小,效率更高,每次判断时间由19.8s降至7.2s。然后分别做基于KEMAR人工头远场和近场HRTF的虚拟声源定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远场HRTF的情况,动态信号处理可以基本消除前后方向的虚拟声源混乱现象,明显降低上下混乱率,可以完全消除头中定位效应。对于近场HRTF动态处理的情况,PCA方法与传统方法可取得相同的虚拟听觉重放效果。在一定的条件(侧向)下,采用近场HRTF可部分地产生不同的听觉距离感知。论文的第五项工作是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了动态因素、个性化谱因素、信号带宽3个因素对声源定位的贡献。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位因素,能基本消除前后方向的混乱现象,对提高方向定位准确度、降低上下方向的混乱率也有明显作用,距离定位方面能完全消除头中定位效应;个性化谱因素对降低上下方向的混乱率所起作用最大,对提高方向定位准确度,降低前后方向的混乱率也有贡献,但对声源距离定位没有影响;信号带宽与高频谱因素密切相关,对降低上下方向的混乱率有明显作用、对提高方向定位的准确度也有贡献,对区分前后镜像声源,高频谱因素的作用会被动态因素掩盖。本文的工作为国内进一步开展双耳听觉研究提供了一个实验平台,为虚拟听觉环境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曹明生[7](2011)在《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互联网向多媒体信息应用方向发展,再加上移动终端处理芯片正朝着高效、低功耗、小体积方向发展,移动平台上也增加了更多的多媒体业务功能需求。在处理公共场所发生意外事件的过程中,通过现场视频音频的交互,相关部门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应急突发事件的情况、更加迅速的对突发事件做出反应、更加充分的协调相关人员。手机移动监控系统把监控的视频信号通过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传输,从而达到实时监控现场的目的。作者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以大学校园为测试场所,对图像压缩、无线网络传输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设计开发了一套移动视频采集传输系统。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并实现了通用音视频编解码框架:目前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发展迅速,譬如新增加一个编解码技术,原有的产品就无法使用。基于该现状,首先分析和研究了多种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提取其通用性,通过插件技术,实现了本框架平台;2、研究了自适应的视频传输协议:由于本系统基于无线网络传输,无线网络存在多方面不可靠的因素。所以需要通过完善的协议实现对网络状况实时的分析,从而达到网络资源的最优化使用。一方面通过RTCP反馈报告实时分析网络状况,另外本系统还增加了网络监测模块对网络实时检测。综合这俩个结果对网络状况分级,然后根据不同的网络状况采用相应的策略,即通过动态的改变视频采样帧率和分辨率大小,从而达到网络性能的最优化使用。3、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移动平台的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其中客户端程序包括从视频采集、编码、传输的一系列功能,服务器端程序开发采用了Windows服务器开发技术(IOCP),实现了网络数据接收、数据解码输出和数据存储的功能。此外,客户端还增加了登录、注销等基础功能;另外服务器端程序还设计了对多客户端的管理与维护以及视频文件的管理与维护。最后本文给出了该系统的最终运行情况和运行成果,较完整地体现出系统的性能和作用,比较客观的反映出系统的功能和优缺点。

郭军[8](2010)在《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网络流媒体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和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视频信息更多地转向了网络传输,网络流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用户需求的多样性、网络的固有特性(异构性、带宽波动性和不可靠性)和视频终端的异构性限制了流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带宽波动性决定了流媒体服务器很难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实时的流媒体服务。视频压缩编码已经不能单面向存储,还要适应复杂的网络环境,在保证高压缩效率的前提下,要求视频码流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能够适应网络带宽的波动性。针对这一任务的变化,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应运而生。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要求编码得到的视频码流可以通过简单的丢包或截断码流等操作提取出具有不同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码率的码流,要求编码出来的码率具有空域、时域和质量三个方面的可伸缩性。2004年10月的MPEG会议初步决定以德国HHI提出的基于H.264的SVC(Scalable video code)为参考代码,并提出一个软件参考模型SVM。2005年1月,ISO的MPEG和ITU—T的VCEG,同意联合起来将SVC作为H.264/AVC的扩展集并由联合视频组(JVT)提出了草案,收录为H.264/AVC的附录G,此后的每次JVT的会议都围绕着SVC技术对草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本文在研究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和网络带宽测量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网络流媒体系统。该系统可以检测当前的网络可用带宽,并根据当前的网络条件选取不同质量层、空间层和时间层的码流传输到客户端,以达到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和客户端实时播放的目的。为了验证系统的正确性,搭建了广域网的运行环境,使用Linux下的TC工具实现了改变网络带宽的功能,并在不同网络带宽下,对质量、空间和时间可伸缩性分别进行了验证。

关洪涛,王东,赵有健,吴建平[9](2009)在《NewReno拥塞控制方式下路由器缓冲区容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路由器缓冲区容量的设置问题是近年来路由器研究中的热点课题之一.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量模型、网络拓扑及设置、路由器体系结构及设置、网络的动态性以及性能评价指标五个维度在研究.本文在现有基于评价指标和流量模型所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流完成时间比.该评价指标具有不依赖网络属性的优点.本文使用这一评价指标进行了基于自相似流量的仿真实验分析,对SFCTR、AFCTR和FCU这三个流完成时间比的相关性能指标进行了监测,得出过大和过小的缓冲区容量都会造成性能下降的结论,并给出了合理设置路由器缓冲区容量的方法.

陈宇[10](2009)在《畸变不变复杂背景目标相关探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应用实时联合变换相关器进行复杂背景目标的相关探测与识别,一直目标探测领域的前沿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匹配滤波器,联合变换相关器具有处理速度实时、定位精度高等优点,同时又兼有计算机处理的灵活性,可实现实时对于复杂背景下目标的相关探测与识别。由于这一技术有很高的识别率,已被应用于导弹、火箭的导航系统上。本文应用实时联合变换相关器对复杂背景目标进行了相关探测与识别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观察视角或观察距离的改变,由图像采集系统采集到的目标图像相对于模板图像存在一定的角度畸变和比例畸变,而传统的联合变换相关器对于各种形式的畸变都是非常敏感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目标的识别率。本文研究了多种解决畸变不变目标识别的算法及其优缺点,其中对极坐标-梅林变换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给出了光学实验结果。经过分析与比较,最终确定选用最大平均相关高度(MACH)滤波器进行功率谱面滤波。编制了MACH滤波器图像处理程序,并由其谱面滤波改进为对功率谱滤波,使其成功应用于联合变相关器,进行了光学相关目标识别的模拟实验和光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改进后MACH滤波器程序,可以有效增强相关点亮度,实现复杂背景静态目标畸变不变的目标相关探测与识别。针对复杂背景动态目标的识别与跟踪问题,提出了动态模板技术,把运动目标的瞬时状态作为模板,并结合输入面阈值处理方法进行了光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有效解决复杂背景动态目标的识别与跟踪问题。

二、带宽测量实验研究及其算法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带宽测量实验研究及其算法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波多普勒效应的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颗粒物料流量测量方法
        1.2.2 多普勒信号频谱分析算法
        1.2.3 微波多普勒信号滤波去噪方法
        1.2.4 微波多普勒信号频率解算及谱峰搜寻算法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颗粒肥料物理和力学性质试验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2 颗粒肥物理力学特性测定
        2.2.1 颗粒肥的形状及几何平均等效粒径的测定
        2.2.2 颗粒肥含水率的测定
        2.2.3 颗粒肥密度的测定
        2.2.4 颗粒肥休止角的测定
        2.2.5 颗粒肥料刚度系数的测定
    2.3 本章小结
3 微波多普勒颗粒肥料流量测量
    3.1 微波多普勒效应原理
    3.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的计算
        3.2.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定义
        3.2.2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方法
    3.3 颗粒肥料速度测量原理
        3.3.1 微波多普勒频率
        3.3.2 微波多普勒信号频谱分析算法
        3.3.3 Zoom-FFT对颗粒肥料速度的分析
    3.4 颗粒肥料浓度测量原理
        3.4.1 微波多普勒功率
        3.4.2 微波多普勒信号功率谱估计
    3.5 微波多普勒颗粒肥料测量系统设计
        3.5.1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检测系统结构
        3.5.2 系统硬件结构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微波多普勒信号小波阈值滤波去噪
    4.1 经验模态分解(EMD)
        4.1.1 经验模态分解原理
        4.1.2 时空滤波分析
        4.1.3 IMF的模态混叠分量识别
    4.2 微波多普勒信号模态混叠分量的小波去噪
        4.2.1 小波变换的基本原理
        4.2.2 模态混叠分量的小波阈值去噪
    4.3 微波多普勒信号重构
    4.4 基于EMD-Wavelet方法的微波多普勒信号滤波去噪
        4.4.1 微波多普勒信号的EMD分解
        4.4.2 模态混叠分量的确定
        4.4.3 EMD与小波阈值去噪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微波多普勒信号的频率解算及阈值谱峰搜寻算法
    5.1 频谱分析过程中的误差
    5.2 复调制细化算法
    5.3 窗函数的选择
    5.4 Zoom-FFT细化谱阈值谱峰搜寻
        5.4.1 阈值谱峰搜寻及阈值设置
        5.4.2 颗粒肥料下落速度测量
        5.4.3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功率谱密度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颗粒肥料质量流量台架试验
    6.1 单通道颗粒肥流量测量
        6.1.1 速度测量试验
        6.1.2 浓度计算
        6.1.3 混合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
    6.2 多路颗粒肥料流量测量
        6.2.1 试验设备
        6.2.2 车载终端人机界面
        6.2.3 多路排肥一致性试验
        6.2.4 排肥管空堵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系统设计与田间试验
    7.1 测量系统总体结构
    7.2 试验时间、地点、内容
    7.3 试验材料及施肥作业
    7.4 试验结果
        7.4.1 作业面积的统计
        7.4.2 施肥量统计分析
        7.4.3 排肥管空堵情况试验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创新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磁流体动力学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MHD角速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MHD角速度传感器低频噪声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MHD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的理论模型与测试实验
    2.1 MHD角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2 MHD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理论模型
    2.3 MHD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测试实验
        2.3.1 频域特性测试实验装置的方案设计
        2.3.2 频域特性测试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2.3.3 实验测试结果与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分析与评价
    3.1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源分析
    3.2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谱评价方法
        3.2.1 角速度传感器中常见噪声的功率谱分析
        3.2.2 角速度传感器噪声经典功率谱评价原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特性的测量系统设计与测试实验
    4.1 低频噪声测量方法
        4.1.1 直接测量法基本原理
        4.1.2 互相关测量法基本原理
    4.2 噪声测量系统的方案设计
        4.2.1 变压器噪声匹配网络设计
        4.2.2 低噪声放大电路设计
        4.2.3 环境干扰的抑制措施设计
    4.3 噪声测量系统噪声性能的测试与验证
        4.3.1 测量系统的固有噪声
        4.3.2 测量系统的极限灵敏度
    4.4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特性测试实验
        4.4.1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谱测试实验
        4.4.2 MHD角速度传感器噪声温度特性测试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3)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设计及在间隙放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间隙放电电流测量研究现状
        1.2.2 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的研制
    2.1 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
    2.3 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设备选型
        2.3.1 采样电阻选型
        2.3.2 数据采集卡选型
        2.3.3 光电转换装置选型
    2.4 采样电路设计
        2.4.1 保护元件选择
        2.4.2 采样电路设计
    2.5 系统的屏蔽结构设计
        2.5.1 电磁屏蔽罩结构设计
        2.5.2 内部电磁屏蔽措施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流采集系统的性能测试
    3.1 电磁屏蔽性能的仿真分析和验证
        3.1.1 屏蔽罩的电场分布仿真
        3.1.2 电磁屏蔽罩试验验证
    3.2 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频率响应特性测试
    3.3 采集系统测量准确性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在间隙放电中的应用
    4.1 试验装置及布置
    4.2 大尺寸均压球对地间隙放电电流测量
    4.3 大尺寸金具对地间隙放电过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网络化控制系统随机时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网络控制系统(NCS)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NCS研究现状
        1.2.1 网络诱导时延问题
        1.2.2 数据包丢失问题
        1.2.3 多包传输问题
        1.2.4 时钟异步问题
        1.2.5 网络调度问题
    1.3 课题研究现状
        1.3.1 定常时延模型
        1.3.2 相互独立的随机时延模型
        1.3.3 符合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时延模型
    1.4 课题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1.5.1 本文主要内容
        1.5.2 本文章节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OPNET的NCS模拟仿真
    2.1 网络测量方法
        2.1.1 主动测量
        2.1.2 被动测量
        2.1.3 控制信息监视
    2.2 实验平台介绍
    2.3 NCS的搭建
        2.3.1 NCS中的数据包设置
        2.3.2 NCS中的链路设置
        2.3.3 NCS中的节点设置
        2.3.4 仿真结果处理
    2.4 本章小节
第3章 NCS随机时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3.1 概述
    3.2 网络性能参数
        3.2.1 通信网络时延
        3.2.2 通信网络丢包率
        3.2.3 通信网络带宽
    3.3 仿真实验
        3.3.1 不同拓扑结构下网络时延的变化
        3.3.2 改变网络节点发包速率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3 改变网络中数据包的大小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3.3.4 网络中与时延变化相关的测量结果
        3.3.5 实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回归分析的丢包概率预测
    4.1 概述
    4.2 丢包概率的回归分析
    4.3 基于回归分析的丢包概率预测的MATLAB实现
        4.3.1 stepwise函数
        4.3.2 nlinfit函数
    4.4 仿真实验
        4.4.1 参数选择
        4.4.2 寻找关系
        4.4.3 预测丢包概率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5)基于GIS的森林火场模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点定位
        1.2.2 三维地形简化技术
        1.2.3 GPU在三维地形模拟上的应用
        1.2.4 林火蔓延模型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基于多特征相融合和支持向量机的森林火场识别技术
        1.3.2 森林火场三维地形简化算法与纹理映射算法
        1.3.3 基于GPU的三维地形模拟
        1.3.4 林火蔓延模型及其算法改进
    1.4 本文的组织和安排
2 基于多特征相融合和支持向量机的森林火场识别技术
    2.1 目前主要的林火监测识别方法
        2.1.1 卫星监测
        2.1.2 航空林火巡护
        2.1.3 人工地面巡护
        2.1.4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林火监测识别
        2.1.5 近地面视频图像监测
    2.2 森林火场图像的颜色特征提取
        2.2.1 典型的颜色特征
        2.2.2 颜色空间
        2.2.3 颜色直方图
        2.2.4 基于HSV颜色空间的传统量化算法
        2.2.5 基于HSV颜色空间旳18色量化算法
    2.3 森林火场图像的纹理特征提取
        2.3.1 灰度共生矩阵方法
    2.4 森林火场图像的形状特征提取
        2.4.1 形状特征的提取方法
    2.5 基于森林火场图像的多特征相融合
    2.6 采用支持向量机对图像进行分类
        2.6.1 SVM基本原理
        2.6.2 基于SVM的图像分类器的构造
        2.6.3 林火图像语义标注算法
    2.7 实验与分析
        2.7.1 颜色特征提取实验
        2.7.2 火场图像的特征识别系统
        2.7.3 基于SVM的图像语义自动标注实验
    2.8 本章小结
3 森林火场三维地形简化算法
    3.1 数字地形模型
        3.1.1 数字地形模型的表示方法
    3.2 地形LOD模型算法
        3.2.1 层次结构的LOD模型算法
        3.2.2 树形结构的LOD模型算法
        3.2.3 改进后的四叉树算法
        3.2.4 基于视点的混合结构LOD模型算法
        3.2.5 关于LOD模型中裂缝的修正算法
        3.2.6 实验数据与实施条件
        3.2.7 实验与分析
    3.3 多分辨率纹理模型生成算法
        3.3.1 Mip-map算法
        3.3.2 Clip-map算法
        3.3.3 与视点相关的多分辨率纹理模型
        3.3.4 基于四叉树结构的多分辨率纹理模型
        3.3.5 基于四叉树的纹理调度
        3.3.6 纹理内存释放
        3.3.7 多分辨率纹理映射算法
        3.3.8 实验与分析
    3.4 三维空间索引
        3.4.1 网格索引
        3.4.2 R树索引
        3.4.3 基于改进的四叉树结构索引
        3.4.4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GPU的三维地形模拟
    4.1 GPU技术
        4.1.1 CPU和GPU
        4.1.2 GPU的构架
    4.2 CUDA技术
        4.2.1 CUDA线程模型
        4.2.2 CUDA存储模型
    4.3 基于GPU的LOD地形绘制
        4.3.1 Chunked LOD算法
        4.3.2 节点数据结构
        4.3.3 四叉树遍历
    4.4 本章小节
5 林火蔓延模型及其算法改进
    5.1 森林火灾类型和林火热量的传播方式
        5.1.1 森林火灾类型
        5.1.2 林火中热量的传播方式
    5.2 森林火灾影响因子
        5.2.1 可燃物
        5.2.2 地形坡度
        5.2.3 气象条件
    5.3 林火蔓延模型
        5.3.1 Rothermel模型
        5.3.2 澳大利亚McArthur模型
        5.3.3 加拿大林火蔓延模型
        5.3.4 理想火场卵圆方程
        5.3.5 物理模型
        5.3.6 王正非林火蔓延模型
        5.3.7 林火蔓延模型选择
    5.4 基于王正非林火蔓延模型的改进
    5.5 实验与分析
    5.6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拟
        5.6.1 元胞自动机
        5.6.2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林火蔓延模拟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稳态自由场虚拟点声源的合成
    1.3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1.3.1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结构
        1.3.2 声源模拟
        1.3.3 声传输模拟
        1.3.4 倾听者模拟
        1.3.5 动态模拟
        1.3.6 信号重放
    1.4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性能评价
        1.4.1 客观性能参数
        1.4.2 主观心理声学评价
    1.5 现有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
    1.6 本文工作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工作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算法
    2.1 引言
    2.2 多虚拟声源联合处理
        2.2.1 基本原理
        2.2.2 近场HRTF幅度的PCA分解
        2.2.3 近场最小相位HRIR的PCA分解
        2.2.4 近场HRIR PCA分解的结果
        2.2.5 多虚拟声源联合处理算法
    2.3 空间插值与运动声源模拟
    2.4 动态信息处理
    2.5 环境信息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构建
    3.1 引言
    3.2 硬件部分
    3.3 软件部分
    3.4 运行机制
    3.5 实验平台接口设计
        3.5.1 HRTF参数接口设计
        3.5.2 动态参数接口设计
        3.5.3 环境信息接口设计
        3.5.4 声源接口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性能参数测试
    4.1 引言
    4.2 系统滞后时间
        4.2.1 测试方法
        4.2.2 测试结果
    4.3 场景刷新率
        4.3.1 测试方法
        4.3.2 测试结果
    4.4 系统能同时处理的声源个数
    4.5 与现有系统的性能参数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主观验证实验
    5.1 引言
    5.2 虚拟声源定位方法
        5.2.1 用跟踪器报告虚拟声源位置的原理
        5.2.2 实现方法
        5.2.3 结果验证
        5.2.4 虚拟声源定位对比实验
    5.3 系统性能的主观验证实验
        5.3.1 远场虚拟声源定位实验
        5.3.2 近场虚拟声源定位实验
        5.3.3 近场虚拟声源的主观对比和选择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的应用—研究不同因素对声源定位的贡献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与方法
    6.3 实验结果
        6.3.1 虚拟声源方向定位结果
        6.3.2 虚拟声源距离定位结果
    6.4 实验结果分析
        6.4.1 虚拟声源前后方向混乱
        6.4.2 虚拟声源上下方向混乱
        6.4.3 虚拟声源角度误差
        6.4.4 虚拟声源距离
    6.5 实验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移动视频采集相关技术
    2.1 视频采集和编解码技术
        2.1.1 视频采集技术
        2.1.2 视频编解码技术
    2.2 实时传输协议
        2.2.1 RTP 协议
        2.2.2 RTCP 协议
    2.3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2.4 嵌入式开发平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视频采集系统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1.1 系统背景
        3.1.2 系统的用例图
    3.2 功能需求
        3.2.1 系统总体描述
        3.2.2 系统功能需求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总体框架
    4.2 系统关键技术
        4.2.1 通用音视频编解码框架
        4.2.2 自适应的视频传输协议
    4.3 系统工作软硬件平台
    4.4 通信协议设计
    4.5 数据库设计
    4.6 手机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6.1 初始化模块
        4.6.2 配置模块
        4.6.3 用户控制接口模块
        4.6.4 主模块
        4.6.5 视频采集模块
        4.6.6 视频编码模块
        4.6.7 网络检测模块
        4.6.8 视频数据传输模块
        4.6.9 登录注销模块
        4.6.10 关闭资源模块
    4.7 服务器端设计与实现
        4.7.1 网络服务器
        4.7.2 流媒体服务器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系统测试
    5.2 系统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网络流媒体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流媒体系统的结构和发展趋势
        1.1.2 流媒体视频传输所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及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
    2.1 视频编码理论基础
        2.1.1 视频压缩编码目标
        2.1.2 视频压缩的可能性
        2.1.3 视频编码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H.264/AVC编码原理
        2.2.1 H.264/AVC的编码框图
        2.2.2 H.264/AVC中采用的新技术
    2.3 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视频编码
        2.3.1 可伸缩编码概述
        2.3.2 基于H.264/AVC的可伸缩编码结构
第三章 网络带宽测量
    3.1 网络带宽测量相关理论
        3.1.1 带宽测量技术的相关定义
        3.1.2 网络带宽测量技术分类
        3.1.3 带宽测量技术性能评价标准
    3.2 端到端带宽测量模型及其比较
        3.2.1 探测包间隔模型
        3.2.2 探测包速率模型
        3.2.3 瓶颈链路队列模型
        3.2.4 几种模型之间的比较
    3.3 典型可用带宽测量方法介绍
        3.3.1 TOPP算法
        3.3.2 SLOPS算法
        3.3.3 IGI算法
        3.3.4 Spruce算法
        3.3.5 PathChrip算法
        3.3.6 典型可用带宽测量方法比较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分析
    4.2 系统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软件开发环境
        4.3.2 编码、码流提取、解码和播放的实现
        4.3.3 网络通信模块的实现
        4.3.4 网络带宽改变的实现
        4.3.5 网络带宽测量的实现
        4.3.6 系统集成
第五章 系统测试
    5.1. 测试环境
    5.2. 测试方法与结果
        5.2.1. 测试方法
        5.2.2. 测试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NewReno拥塞控制方式下路由器缓冲区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相关研究工作
3 流完成时间比的提出及相关定义
4 自相似流量下的仿真实验及分析
5 结论和下一步工作

(10)畸变不变复杂背景目标相关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光学相关目标探测与识别
    2.1 光学相关探测概况
    2.2 光学相关目标探测原理
    2.3 实时联合变换相关器
    2.4 实时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具体装置
    2.5 实时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关键器件及主要参数
    2.6 实验装置调校及结果
    2.7 图像旋转、比例变化对联合变换相关器的影响
    2.8 常用的图像处理方法概述
    2.9 小结
第三章 畸变不变目标探测与识别技术方法研究
    3.1 极坐标-梅林变换法算法研究
    3.2 圆谐函数展开法
    3.3 分数傅里叶变换相关法的特性研究
    3.4 综合识别函数法及及其衍生的改进方法的特性研究
    3.5 最终方案选定
    3.6 小结
第四章 MACH滤波器的研究
    4.1 MACH滤波器的产生
    4.2 平均相似测量准则(ASM)及平均相关能量(ACE)滤波器
    4.3 MACH滤波器算法的构成
    4.4 扩展型MACH滤波器研制方案
    4.5 MACH,ACE滤波器及 ASM三者间关系
    4.6 小结
第五章 MACH滤波器的计算机模拟实验研究
    5.1 Matlab语言在图像处理领域中的应用概述
    5.2 模拟实验程序流程
    5.3 训练图像选取及其畸变范围确定模拟实验
    5.4 小结
第六章 扩展型 MACH滤波器光学实验研究
    6.1 平面旋转畸变不变光学实验研究
    6.2 比例畸变不变光学实验研究
    6.3 空间畸变不变光学实验研究
    6.4 关于假目标的识别问题研究
    6.5 小结
第七章 复杂背景动态目标跟踪技术研究
    7.1 联合变换相关器中阈值处理技术研究
    7.2 动态模板技术
    7.3 复杂背景动态目标跟踪技术实验研究
    7.4 小结
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工作

四、带宽测量实验研究及其算法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波多普勒效应的颗粒肥料质量流量测量系统研究[D]. 韩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8)
  • [2]磁流体动力学角速度传感器频域特性与噪声特性研究[D]. 杨凯丽. 天津大学, 2019(01)
  • [3]高电位电流采集系统设计及在间隙放电中的应用[D]. 张程.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4]网络化控制系统随机时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王炎. 安徽工程大学, 2016(02)
  • [5]基于GIS的森林火场模拟关键技术研究[D]. 胡全.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1)
  • [6]虚拟听觉环境实时绘制系统平台研究[D]. 张承云. 华南理工大学, 2012(11)
  • [7]移动视频采集及其应用技术研究与实现[D]. 曹明生. 电子科技大学, 2011(12)
  • [8]基于可伸缩视频编码技术的网络流媒体系统的研究[D]. 郭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9]NewReno拥塞控制方式下路由器缓冲区容量研究[J]. 关洪涛,王东,赵有健,吴建平. 电子学报, 2009(07)
  • [10]畸变不变复杂背景目标相关探测技术研究[D]. 陈宇. 长春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  

带宽测量及其算法改进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