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国家体育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黑龙江国家体育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一、黑龙江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任莉莉[1](2021)在《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文中提出

周芳[2](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村落体育表演是在独特村落地缘空间下产生,以身体动作、身体运动和身体表演为主要展现形式的民间体育活动,是中国式村落风土人情、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和生活情趣在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本论文运用逻辑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对村落体育表演实践案例进行充分挖掘、整理基础上,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村落体育表演的实践价值、生存困境和发展路径,为完善村落体育表演理论,指导村落体育表演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和美好生活实现,加快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研究结论如下:1.村落体育表演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载体,也是宗教仪式人神对话的媒介和节庆活动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村落体育表演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具有健身健体、教育教化、娱乐健心、社会治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价值;表现出表演动作模仿性、表演特色差异性和表演形式朴素性等三大特征;并按参与人员数量分为竞技对抗类、休闲娱乐类和信仰图腾类表演;按表演人数分为单人类、双人类和群体类表演;按照项目来源分为生产生活类、宗教祭祀类和军事训练类表演。2.村落体育表演呈现出表演目的由悦神祈禳转向娱人娱心、表演地点由朴素空间转向专业舞台、表演性质由全民表演转向专业表演、表演结构由完整呈现转向多元展示、表演功能由自娱自乐转向他者娱乐等变化指征,充分彰显了村落体育表演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价值。村落体育表演与乡村振兴具有互融互通关系,村落体育表演为乡村振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动支持,以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种方式推动乡村振兴实践;乡村振兴在村落体育表演中的现象表达主要体现在促进村落产业振兴、提升村落社会治理和加速村落文化共同体构建等层面。3.依据助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主体差异,将村落体育表演分为精英引领型、政府推动型和自组织型。(1)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依靠村落精英的积极引领,袁窦村遵循“古村旅游+秧歌表演”的发展思路,将秧歌古村打造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带动袁窦村由省级贫困村发展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袁窦村鼓子秧歌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经营用地难以扩大;演员年龄老化,人才断档,高层次发展受制约等困境。(2)尚寨竹马表演依靠各级政府推动,尚寨村遵循“文化景观旅游+竹马表演”的发展思路,依托遗址文物、竹马文化残存复现,重构形成省级非遗民俗村,并带动了村落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尚寨竹马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经费来源渠道少,村民功利性较强;文化自觉性弱,权益集中化严重,日常化发展受阻等困境。(3)大梭庄舞龙表演依靠村落自组织、借助村民文化惯习、自觉意识和项目魅力,大梭庄舞龙表演实现了自我传承、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但项目带动产业振兴和文化反哺作用尚需提高。大梭庄舞龙表演助推乡村振兴面临申报非遗评选意识弱;地方政府参与度不高,政策及经费支.持不足;管理组织不稳定;与教育、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等困境。4.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寻求政府支持,对接社会需求,稳定精英团体,优化村落体育表演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创新化发展。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引导村落精英积极作为,合理开发村落体育表演文化;鼓励村落力量参与,借力村落旅游发展村落体育表演;拓展衍生产业,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等优化路径。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可通过加强自组织建设,提高村落体育表演核心竞争力;动员全员参与,筑牢村落体育表演的群众基础;获取政府帮助,提升村落体育表演的影响力等优化路径。研究提出了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类型,探讨了深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村落体育表演的理念认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部门协同、明晰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的责任分担等机制,并提出了拓展村落体育表演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空间,加大村落体育表演组织化、日常生活化融入,延续村落体育表演制度化、谱系化非遗传承,开展村落体育表演信息化、科学化创新发展和扩大村落体育表演竞赛化、标准化项目开发等路径选择。5.研究提出了(1)政府部门联动协作,促进村落体育表演发展;(2)村落精英主动参与,加快村落体育表演文化向村落文化产业转化;(3)积极引导村落体育表演自组织内生性发展,提高自我造血、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4)提升村落村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塑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5)借助商业化、产业化发展机遇,将村落体育表演与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相结合,促进村落文化和村落体育表演的良性发展;(6)专家学者科研助力,挖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价值,提高村落体育表演的文化影响力等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六大发展保障体系。

廖琛,农丽颖[3](2021)在《基于AHP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评价研究——以桂东地区为例》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Delphi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拟定了桂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解释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的权重值进行比较,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政策规划、开发技术和旅游服务等因素对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影响作用明显。

盘劲呈[4](2021)在《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人民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发生转变,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显现出较强的减贫效应。多地利用体育旅游扶贫新举措,建设体育旅游减贫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文化及生态减贫成果,其在扶贫方面有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体育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同时也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结合我国现阶段实情及未来发展需要,“乡村社区如何参与体育旅游?”“体育旅游的减贫路径如何得到补偿优化?”等问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为衡量减贫效应并提出体育旅游扶贫新路径,研究采用深度访谈等质性与问卷调查等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乡村旅游扶贫研究、旅游社区参与研究进行回顾。归纳了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历程、条件与机制,基于中心地理论、社会交换论等理论基础,构建了“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体育旅游扶贫是一项持续型工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深化体育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能力的互动、增强基层社区体育锻炼的可持续性、提升社区运营体育企业的自主脱贫能力,是乡村居民摆脱贫困的真实意愿,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乡村体育旅游发展依托于非城市区域的可用体育资源,居民以村落体育社区为中心地,开展户外游憩、休闲健身、体育汇演等新兴经营性活动。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特征是主动性、分享性和监督性,参与途径为双重参与、全人群参与、运动项目参与和体育赛事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形态主要有运动消费市场、运动社区、乡村赛事及其附属影响力、当地居民互动,衡量体育旅游减贫成效的途径主要有内生性评价(参与程度、参与能力、动力机制);影响力评价;减贫节点评价以及村民认知中的减贫评价。第二,研究从3802个标签中提取了2184个基本概念,整理出46个概念类属,凝练为11个主范畴,聚合为一个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在此涵义中,“参与度”与“动能”是分类变量,“参与度”表明社区是否具备发展体育旅游的资源、条件和基础,“动能”代表贫困社区具备开发体育旅游资源的动力和能量,由居民参与运动的能力、资源识别能力和扶贫制度等要件构成。基于此,国内体育旅游区域可划分为四类减贫区:运动项目本位区、体育侧位区、旅游侧位区和体育旅游失位区。居民对待体育旅游积极、消极影响时的支持意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减贫的延续性,即持续减贫。第三,我国乡村社区的旅游资源富集,体育旅游发展形态丰富,森林旅游、海滨旅游、冰雪旅游、山地旅游、冒险旅游等形式繁多,旅游资源与运动能力相互促进。在减贫的实践中,体育旅游能促进个体的精神收获,助力精神脱贫,是较好的“扶志”手段;村委会、县城学校和景区具备转化体育资源的能力,具有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后备运动员、转变经营模式和扩大影响力的功能;同时,体育旅游能更新社区居民观念、强化民间体育团体的内外部网络关系。第四,体育旅游驱动减贫的基础性要素是体育行政管理职能,村委会、景区和学校等单位是推动社区体育旅游发展的机构;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是社区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以及社区参与体育的动能,两种要素能够促进“贫困社区”的精神减贫,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愉悦感、幸福感;社区居民扩大体育基层组织的规模能够有效增强减贫要素之间的互动。第五,减贫效应是一种具有长期影响力的社会现象,体育旅游业融合形态单一、供应链简单、关联产业附加值低,对持续推动经济减贫的效果还未显现。强化以社区为单位的内、外部体育参与能力,能缩小农村文化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距。社区支持意愿代表社区可持续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专项扶贫计划有助于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权利,体育组织促进社交网络不断完善。居民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能有效提升贫困生活的“存在感”;压缩旅游空间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流动的效率,多社区联动和专项规划等核心导向有助于激发社区参与的自主性,扩大脱贫规模、提升减贫效率。在具体建议方面,一是深化运动参与和社区发展的互动。促进个体锻炼行为转变为社区集体旅游活动,增强社区群体的体育锻炼意愿及运动能力;不断创新具有体育传统文化价值的项目,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二是增强体育旅游减贫的可持续性。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强体育旅游物权收益;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三是增加社区运营体育旅游业的自主脱贫能力。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促进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研究提出了体育旅游新兴领域的理论构架,尝试解决深度贫困区域中的实践矛盾。

左娅妮[5](2020)在《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体育旅游在健身、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正向价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学术界,“体育旅游”更是我国专家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研究课题。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内容分析、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2000-2018年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热点内容及演化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并提出参考性启示,旨在为我国体育旅游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借助CiteSpace数据可视化软件,通过比较的视角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结构异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启示:(1)国内体育旅游的研究围绕着产业融合、休闲体育旅游、体育旅游资源、产品的开发三个核心主题展开,聚焦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等方面,热点呈现由面到点、整体到局部的分布趋势,且具有发展性,不同时期热点的产生与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具有密切关系;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演化路径主要围绕发展策略研究、休闲体育旅游研究、经济视域下体育旅游研究、体育文化与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四大知识群展开,研究具有主题多样化、内容分散化、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方法复杂化、研究内容精细化的特征,研究角度层次化日趋显着,实证研究与混合研究的比例上升,不同时期研究热点与国家宏观政策、社会重大事件有密切关系。(2)国外体育旅游的研究围绕着体育赛事旅游、体育旅游的经济影响两大核心主题,聚焦于目的地、动机等方面,热点分布具有历史性,不同时期热点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文化基础具有密切关系;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的演化路径主要围绕可持续发展研究、体育赛事旅游研究、体育旅游经济研究三大知识群展开,呈现内容分散化、研究主题集中性,研究视角多元化、研究角度层次化、研究具体化是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趋势,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证分析,研究成果多样化,对于实践应用愈来愈具备指导性、借鉴性。(3)通过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学科视角单一、重复性研究较多、缺乏对比研究、论证不够严谨、研究不够具体化,研究缺乏深度与广度,研究结论大同小异等。启示:应鼓励并帮助国内学者加强国际研究的交流与互动;应加强科研成果及信息的转化与使用;应进一步深入并全面地开展体育赛事旅游的专门研究;应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融入更多的学科视角。

温娟[6](2020)在《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传统休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也迎来了发展的朝阳期。民族地区凭借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与东部旅游城市相比,旅游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足、旅游产品创新不强、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全面升级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是今后该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点。本文积极响应国家对体育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号召,基于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文献的分析和综述,运用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笔者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718972-2017)分类评价体系对甘南州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从旅游市场基本特征、游客市场行为特征、旅游产品偏好等方面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就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现状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甘南藏族自治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品质优良,向旅游产品转化度较高。2、目前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体育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组合开发深度较低、结构单一,特色不鲜明。3、尽管目前甘南旅游业已经成为全州经济发展与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但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时间较短,复合型传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滞后,旅游产品营销松散,游客体验感评价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4、本文基于体验经济理论和RMP理论对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不同旅游资源类型及属性,结合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开发设计。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分类层面看主要分为:观赏型、竞技型、健身型、冒险型、休闲型五大类产品;从层级化旅游产品开发角度讲主要分为:传承、转化、完善、创新四个层面。促进多元旅游产品组合,完善旅游产品体系。

张婷婷[7](2019)在《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着提升,我国旅游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旅游成为我国民众日常生活常态化的重要选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并且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和国民休闲旅游新阶段。近年来,体育旅游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开发潜能的朝阳产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国务院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内蒙古紧紧抓住体育旅游转型升级的良好机遇,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及丰富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当前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提高体育旅游发展重视度,推动当地体育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体育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常见,尤其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体育旅游创新、体育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体育旅游作为内蒙古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内蒙古体育旅游的创新发展是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的。本文对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在概述了全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体育旅游概述、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基础上,分析了内蒙古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介绍了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情况、体育旅游市场情况、体育旅游类型情况以及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和特征,然后,指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制约因素,最后,提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对策和保障措施。具体得到以下几方面结论:(1)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还包括民族旅游资源,还有文化旅游资源;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初步形成了分别以呼和浩特市、海拉尔区、赤峰市和锡林浩特市为中心旅游市场。(2)内蒙古体育旅游类型日渐多元化,主要有草原沙漠观光体验型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体育旅游、森林狩猎体育旅游、冰雪滑翔体育旅游以及红色体育旅游五种类型。(3)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增大,主要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丰富性与时节性、其它资源的良好配套性以及多功能性等特征。(4)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仍然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不足、体育旅游市场开拓不足、体育旅游产品推介不足以及体育旅游基础保障不足四大方面。(5)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策略,主要包括草原生态旅游、民族传统节会旅游、养生旅游以及“互联网+”与体育旅游的有机结合四方面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策略。(6)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的保障措施,内蒙古体育旅游若想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需要政府支持引导、优化产业环境、多渠道宣传推广以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创新中需要提供的保障措施。

刘立军[8](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张莞[9](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贾斌,林岚,林泓,朱志强[10](2018)在《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文中指出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中535篇体育旅游研究文献为原始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绘制出相应的科学知识图谱,梳理了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演变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已形成了以于素梅和周珂等人为核心的体育旅游研究团队;《中国商论》和《体育文化导刊》等是我国体育旅游研究的高载文期刊;河南师范大学和河南大学等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机构;体育经济、体育旅游资源和民族体育旅游等是体育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同阶段研究的侧重点和前沿热点有所不同;国内体育旅游研究可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快速发展、平稳发展四个阶段。

二、黑龙江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依据和意义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表演理论
        二、社区理论
        三、社会变迁理论
        四、文化资本理论
第二章 村落体育表演论略
    第一节 村落体育表演本体论
        一、村落体育表演概念
        二、村落体育表演源流
        三、村落体育表演本质
    第二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演进
        一、古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二、近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三、当代社会村落体育表演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分类
        一、按照表演目的分类
        二、按照表演人员数量分类
        三、按照表演项目来源分类
    第四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特征
        一、表演动作的模仿性
        二、表演特色的差异性
        三、表演形式的朴素性
    第五节 村落体育表演的价值
        一、健身健体价值
        二、教育教化价值
        三、娱乐健心价值
        四、社会治理价值
        五、经济发展价值
        六、文化传承价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振兴与村落体育表演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阐释
        一、乡村振兴发展历程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维度
    第二节 乡村振兴中的村落体育表演
        一、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环境
        二、乡村振兴为村落体育表演提供发展契机
    第三节 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
        一、村落体育表演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依据
        二、村落体育表演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形式
        三、村落体育表演中的乡村振兴现象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个案
    第一节 个案选择原则与方法
        一、个案选取原则
        二、个案选取方法
    第二节 个案一: 山东商河袁窦村鼓子秧歌
        一、田野概况
        二、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
        三、袁窦村鼓子秧歌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袁窦村鼓子秧歌发展历程
        五、袁窦村鼓子秧歌的文化内涵
        六、精英引领: 乡村振兴中袁窦村鼓子秧歌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三节 个案二: 山东邹城尚寨竹马
        一、田野概况
        二、尚寨竹马表演
        三、尚寨竹马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尚寨竹马发展历程
        五、尚寨竹马的文化内涵
        六、政府推动: 乡村振兴中尚寨竹马表演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个案三: 山东祝阳大梭庄舞龙
        一、田野概况
        二、大梭庄舞龙表演
        三、大梭庄舞龙源起
        四、社会变迁视域下的大梭庄舞龙发展历程
        五、大梭庄舞龙的文化内涵
        六、自组织: 乡村振兴中大梭庄舞龙表演的路径选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优化
    第一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的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基本原则
    第二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一、精英引领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二、政府推动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三、自组织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优化设计
        四、多元主体协同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创设
    第三节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发展路径的运行保障
        一、政府部门联动协作
        二、村落精英主动参与
        三、村落自组织积极发展
        四、村落文化认同增强
        五、村落文化产业发力
        六、专家学者科研助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基于AHP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评价研究——以桂东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Delphi专家咨询法
        1.2.3 层次分析法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桂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指标的筛选及体系构建
    2.2 影响因素指标一致性检验分析
    2.3 基于WSR方法论的桂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各指标分析
        2.3.1 体育旅游开发政策分析
        2.3.2 体育旅游开发安全性分析
        2.3.3 体育旅游开发价值分析
    2.4 桂东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各指标权重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3.2.1 认真落实政策,加强民族体育旅游开发规划
        3.2.2 增加桂东地区民族体育旅游安全保障
        3.2.3 大力宣传桂东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文化

(4)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重点、难点
        1.5.1 研究重点
        1.5.2 研究难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体育旅游减贫的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
        2.1.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概述
        2.1.2 体育旅游与乡村发展概述
    2.2 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2.2.1 国内外乡村旅游减贫研究
        2.2.2 乡村旅游的减贫效应研究
    2.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相关研究
        2.3.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主要涵义
        2.3.2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影响因素
        2.3.3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居民态度
        2.3.4 旅游社区参与减贫的效果评价
    2.4 核心概念的界定与释义
        2.4.1 乡村社区
        2.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
        2.4.3 体育旅游减贫
        2.4.4 旅游减贫感知
    2.5 研究的理论基础
        2.5.1 地理二元经济论
        2.5.2 中心地理论
        2.5.3 社会交换论
        2.5.4 公民参与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历程及理论分析
    3.1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历程
        3.1.1 “社区参与”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3.1.2 社区体育旅游的现象演变及特征
        3.1.3 体育旅游减贫的典型案例
        3.1.4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表现形态
    3.2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过程
        3.2.1 体育旅游减贫的条件识别
        3.2.2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对象
        3.2.3 体育旅游减贫的帮扶管理
        3.2.4 体育旅游减贫的成效评价
    3.3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的减贫机制
        3.3.1 体育旅游减贫的利益机制
        3.3.2 社区参与体育的互动机制
        3.3.3 减贫效应成效的衡量机制
    3.4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混合研究评估框架
        3.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理论特性
        3.4.2 社区体育旅游认知结构的内涵
        3.4.3 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
        3.4.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质性框架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理论框架构建
    4.1 评估目标—社区参与体育运动多维减贫的长期效应
        4.1.1 体育运动的健康减贫效应
        4.1.2 体育多维减贫的社区营造
    4.2 空间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区域及对象
        4.2.1 贫困乡村社区的地理区域筛选
        4.2.2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的多维指向
        4.2.3 体育旅游帮扶对象的多维测度
    4.3 执行规范—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评估方法及原则
        4.3.1 质性研究的原理
        4.3.2 理论敏感性原则
        4.3.3 访谈的一般原则
    4.4 核心要素—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中心涵义
        4.4.1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数据采集
        4.4.2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编码及类属
        4.4.3 “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类属萃取
        4.4.4 中心涵义:“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
    4.5 指标确定—“社区参与体育式减贫”框架的预测
        4.5.1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减贫的小样本测试
        4.5.2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指标信效度检验
        4.5.3 体育旅游多维减贫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4.5.4 “参与度-动能-持续效应”框架PLS回归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5.1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范围及活动
        5.1.1 乡村分布与活动范围
        5.1.2 体育赛事与节庆活动
    5.2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评估设计
        5.2.1 减贫效应的研究假设
        5.2.2 减贫效应变量与条目
        5.2.3 调查过程及数据来源
        5.2.4 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评估模型
        5.2.5 体育旅游减贫维度信效度检验
    5.3 黔东南“雷公山”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效应调查结果
        5.3.1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贫困人口特征
        5.3.2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典型贫困特征
        5.3.3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探索
        5.3.4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因素验证
        5.3.5 黔东南“雷公山”社区减贫假设检验
    5.4 贫困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意愿分析
        5.4.1 体育旅游参与人口的基本特征分析
        5.4.2 居民参与体育旅游减贫具有差异性
        5.4.3 建档立卡与致贫原因的显着性分析
    5.5 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效应的要素分析
        5.5.1 减贫驱动的核心要素——参与度及动能
        5.5.2 减贫驱动核心要素正向促进个体精神脱贫
        5.5.3 减贫驱动基础要素——体育管理行政职能
        5.5.4 减贫驱动要素互动——居民自组织规模化
    5.6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要素的外部可持续分析
        5.6.1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可持续减贫
        5.6.2 体育旅游专项减贫制度的社区增权效应
        5.6.3 体育旅游民间团体的文化传承效应
        5.6.4 体育旅游社区自主锻炼的社区增权效应
        5.6.5 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生态减贫效应
    5.7 贫困社区体育旅游减贫的内驱可持续减贫分析
        5.7.1 资源识别与价值交换(运营)基础
        5.7.2 专项规划未能与社区支持形成互动
        5.7.3 社区支持意愿促进可持续减贫
        5.7.4 多中心村落社区参与扩大脱贫规模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减贫延续:优化体育旅游社区参与路径
    6.1 深化体育旅游社区核心要素的互动
        6.1.1 动能转化,促进个体锻炼向社区集体旅游活动转化
        6.1.2 强化能力,增强体育锻炼意愿与社区群体运动能力
        6.1.3 壮大村落,建设承载民俗文体资源的运动示范村群
        6.1.4 更新观念,创新具有传承体育文化价值的传统项目
    6.2 增强贫困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的外部可持续性
        6.2.1 规范健身基本权利,增加体育旅游物权收益
        6.2.2 壮大体育组织规模,促进民俗旅游多元供给
        6.2.3 创造公众营收机会,制定利益分配长效措施
        6.2.4 权衡社区参与范围,兼顾资源生态减贫效益
    6.3 延展体育旅游业内在驱动减贫的自主脱贫空间
        6.3.1 鼓励村寨社区运营,激发社区主导型动能
        6.3.2 多社区联动办赛,扩大旅游减贫辐射区域
        6.3.3 普及户外运动技能,布局体育生计型产业
        6.3.4 调动社区参与积极性,营造社区支持氛围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访谈提纲与文本概况
    附件2 预调查与正式调查
    附件3 文本数据编码示例
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旅游
        2.1.2 科学知识图谱
        2.1.3 可视化分析
    2.2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2.2.1 国外关于体育旅游对社会影响的研究
        2.2.2 国外关于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2.2.3 国外关于体育旅游动机、需求的研究
        2.2.4 国外关于体育旅游风险与安全管理的研究
    2.3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评述
        2.3.1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发展与对策的研究
        2.3.2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
        2.3.3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2.3.4 国内关于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4 知识图谱在国内外体育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2.4.1 知识图谱在国内体育领域的应用
        2.4.2 知识图谱在国外体育领域的应用
        2.4.3 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可视化分析
    2.5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文献计量法
        3.2.4 对比分析法
        3.2.5 知识图谱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4.2.1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
        4.2.2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热点分布
        4.2.3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演化分析
    4.3 境外体育旅游研究可视化分析
        4.3.1 境外体育旅游研究的基本情况
        4.3.2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的热点分布
        4.3.3 国外体育旅游研究演化分析
    4.4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比较分析
        4.4.1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的热点分布对比
        4.4.2 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的演化分析对比
        4.4.3 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启示
5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体育旅游
        1.1.2 体育旅游顺应旅游消费多样化的需求趋势
        1.1.3 体育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是体育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
        1.1.4 合理的体育旅游开发有利于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体育旅游
        2.1.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2.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
    2.2 基本理论概述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昂普(RMP)分析理论
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调查
    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及构成
    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特征
        3.2.1 独特性与融合性
        3.2.2 专业性与和谐性
        3.2.3 体验性与依托性
    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3.3.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体现着甘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3.3.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蕴含着藏族人民的道德伦理体系
        3.3.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藏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3.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展现着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
    3.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
        3.4.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方法
        3.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3.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4.1 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市场发展现状
    4.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4.2.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现状
        4.2.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游客市场调查
        4.2.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分析
    4.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优势
        4.3.1 旅游资源丰富,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4.3.2 旅游业蓬勃发展,传统体育旅游发展连续性强
        4.3.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4.4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4.4.1 旅游发展基础设施薄弱
        4.4.2 传统体育旅游品牌形象模糊,宣传力度较弱
        4.4.3 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4.4.4 发展规划不够完善,产品营销有待整合
        4.4.5 传统体育传承人缺失,队伍体系参差不齐
5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5.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
    5.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原则
    5.3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
        5.3.1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需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5.3.2 基于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层级化的旅游产品开发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分表
附录2 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体育旅游概要
        1.2.1 体育旅游的概念
        1.2.2 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
        1.2.3 体育旅游的特点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国内外研究综述
        1.6.1 国外研究现状
        1.6.2 国内研究现状
    1.7 本文的创新点
2.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2.1 内蒙古体育旅游概况
        2.1.1 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情况
        2.1.1.1 自然资源分析
        2.1.1.2 文化资源分析
        2.1.1.3 经济资源分析
        2.1.2 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情况
    2.2 内蒙古体育旅游类型
        2.2.1 草原、沙漠观光体验型的体育旅游
        2.2.2 休闲度假型的体育旅游
        2.2.3 骑马、狩猎、射击等项目
        2.2.4 冰雪、滑翔等体育项目
    2.3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及其特征
        2.3.1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规模现状
        2.3.2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业特征
3.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
    3.1 内蒙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不足
        3.1.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偏低
        3.1.2 体育旅游产品精细程度偏低
        3.1.3 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矛盾
        3.1.4 部分民族体育项目被遗忘和忽视
    3.2 内蒙古体育旅游市场开拓方面不足
        3.2.1 体育旅游市场不规范
        3.2.2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不全面深入
        3.2.3 体育旅游创新发展存在局限性
    3.3 内蒙古体育旅游产品推介方面不足
        3.3.1 体育旅游宣传力度不足
        3.3.2 体育旅游品牌影响力差
        3.3.3 体育旅游推介人员素质低
    3.4 内蒙古体育旅游基础保障方面不足
        3.4.1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3.4.2 交通条件不便利
        3.4.3 缺乏体育旅游专业人才
    3.5 受自然、气候影响较大
4.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4.1 加强体育旅游合作交流,制定长远规划
    4.2 加大宣传力度
    4.3 培养高素质体育旅游人才
    4.4 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5.内蒙古体育旅游创新发展策略
    5.1 草原生态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1.1 发挥草原生态旅游优势
        5.1.2 遵循需求导向开发草原体育旅游产品
    5.2 民族传统节会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2.1 依托民族传统节日发展民族体育旅游
        5.2.2 创新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旅游
        5.2.3 打造精品化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5.3 养生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3.1 依托生态养生庄园发展体育旅游
        5.3.2 依托温泉度假区发展体育旅游
    5.4 “互联网+”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4.1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
        5.4.2 树立多元化体育旅游品牌
    5.5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5.1 充分挖掘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
        5.5.2 推动创意要素与体育旅游融合发展
        5.5.3 大力开发红色体育旅游资源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10)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据采集
二、计量结果与知识图谱分析
    (一) 发文作者分析
    (二) 载文期刊分析
    (三) 发文机构分析
    (四) 研究热点分析
        1. 体育经济
        2. 体育旅游资源
        3. 体育旅游开发
        4. 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5. 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6. 民族体育旅游
    (五) 研究前沿分析
    (六) 发展历程分析
三、结论与展望
    (一) 结论
    (二) 展望

四、黑龙江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D]. 任莉莉.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落体育表演的发展路径研究[D]. 周芳.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AHP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影响因素评价研究——以桂东地区为例[J]. 廖琛,农丽颖.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1(02)
  • [4]乡村社区参与体育旅游减贫研究[D]. 盘劲呈.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知识图谱视角下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D]. 左娅妮.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6]甘南藏族传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温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内蒙古体育旅游发展融合创新研究[D]. 张婷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12)
  • [8]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国内体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演化——基于CiteSpace的计量分析[J]. 贾斌,林岚,林泓,朱志强. 旅游研究, 2018(03)

标签:;  ;  ;  ;  ;  

黑龙江国家体育旅游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