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介绍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介绍

一、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陈梅娟[1](2021)在《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几何自从正式进入中国课堂以后一直是中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本身具有强大的功能和不可代替的教育价值,因而其内容一直是中外数学课程改革的焦点。当下,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已经启动,且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安排提出了高要求。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有专家、学者提出要借鉴外国有益的经验,同时也要回顾我国课程改革有益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对我国百年以来(1912—2012)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的变迁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内容分析法,整理出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依据时代背景及大纲与标准颁布实施情况将1912年至2012年划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1912—1948)、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7)、改革开放以后(1978—2012),各时期则从大纲与标准背景介绍、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内容组织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结论:百年以来小学几何内容经历从“无”到“有”的转变,其知识模块具有稳定性和发展性,其知识点总数呈直线式上升,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点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难;初中几何知识模块变化具有稳定性、曲折性和发展性,新中国成立以后知识点总数呈正弦曲线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深度在“提高”与“降低”之间重复变化。百年以来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整体呈螺旋式编排,且螺旋性越来越强,民国时期螺旋性等级为较弱、一般,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螺旋性等级为一般、较强,改革开放以后螺旋性等级为较强、最强。启示:(1)继续保留几何内容传统知识模块,合理增加现代化知识模块;(2)合理增加或删除几何内容基础知识;(3)几何内容知识点数应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4)课程标准中应给出几何内容选学知识的教学方式;(5)几何内容应避免“窄而深”或“广而浅”的现象;(6)知识点具体教学目标行为动词表述应准确且不重复;(7)课程标准中应统一给出数学各部分内容教学总参考课时数;(8)几何内容组织继续遵循螺旋式编排;(9)几何内容组织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原则与知识的系统性原则相结合;(10)初中下移到小学的知识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

张婧[2](2021)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研究(1951-2013)》文中研究说明插图作为教科书中重要因素之一,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直接印象,满足学生直观地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能受到优秀文化历史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这是教科书插图的教育功能所在。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能使数学的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中国古代最早出现图文对照的数学教科书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的《详解九章算法》《杨辉算法》和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等着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不同阶段共出版发行了十一套数学教科书,在不断地更新和修订下,教科书中的插图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体现了每一阶段的变迁特点。因此,对以往教科书中插图的设置变迁进行分析和总结,能够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所以本文梳理1951-2013年“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的基础上,对每一阶段教科书中插图的教育功能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本研究从“人教版”小学数学十一套教科书中选取八套作为第一手研究资料,将时间划分为1951-1966,1977-1987,1988-2002,2003-2013四个时间段(“文革”时期的教材不做研究),对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研究,并采用文献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可视化法、对比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八套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为:梳理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对教科书插图的要求,进行分析归纳,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教科书的发展进程,比较分析各套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先对教科书中插图的概念、特点、作用进行概念界定,后根据插图在教科书中的位置,插图内容,插图功能进行种类划分和概念定义。再统计八版教科书中所有不同类型插图的数量,对比分析插图总体数量以及页均插图数量,三种类型插图以及其十八类的变化趋势,及个别插图内容和其所蕴含的功能进行具体分析。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得到以下结论:(1)插图的表现形式从最开始的木刻版画,手绘图,油画到现在的电脑合成图,摄影照片和真实场景的绘画。插图的绘画风格从最开始的写实风,转化到现在的漫画风格。(2)插图数量明显增加,插图与文字并重。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插图数量呈递减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3)从插图的不同位置来看,单元图和拓展图培养学生聚合性思维和拓展性思维,课后习题图数量的增加,重视学生问题应用和问题解决的能力。(4)从教科书插图内容的设置分析,景物图越来越具象化,人物图范围更广,生活物品图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动物图逐渐被漫画,问题情境图创设更贴合实际,漫画图拟人化,历史图数量增加。(5)从教科书插图功能设置分析,装饰功能插图加强重视与图文的配合,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审美特点;解释功能插图与文本相互呼应水到渠成;促进功能插图在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与看问题的角度;科普功能插图从生活常识的普及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教育功能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文化教育功能则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王思源[3](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张露露[4](2021)在《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文中指出作为初、高中阶段数学的重点学习内容,三角函数不仅锻炼学生的函数思维,而且也是将数与形相结合的典范。1950-2019近70年来,伴随着8次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发行了29套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现今,三角函数课程已逐渐系统化,内容编排亦较为完善,而发展是连续的,没有以往教科书的编写经验,就没有之后教科书的改进与优化。因此,本文对1950-2019年“人教版”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设置变迁进行梳理,研究其变迁特点,以期为今后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本文以1950年以来“人教社”出版的29套初、高中数学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为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对29套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变迁进行分析,分别从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诱导公式、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应用(正、余弦定理、例题和习题)以及三角函数章节数学史融入六个方面对1950-2019年间人教版29套中学数学教科书(初中12套,高中17套)中三角函数的变迁进行宏观和微观研究。在占有丰富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内容的演变过程,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内容,为他人学习和研究数学教科书中的三角函数内容提供参考,并以期为中国数学教科书的建设提供借鉴。本文得到如下结论:在三角函数宏观研究上,得出结论:(1)教学目标逐渐具体优化;(2)三角函数所属领域反复变化;(3)课程内容削枝强干。在三角函数微观研究上,得出结论:在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注重内容的完整性;(2)强调教学内容的简洁性。在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内容设置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向自主探究;(2)强调三角函数图象与性质的主体地位倾向。在诱导公式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从“分散”到“集中”;(2)公式的证明由直观感知逐渐偏向于逻辑论证。在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方面:(1)由记忆应用到推理运用;(2)探究证明过程中思维的经济化倾向。在初、高中例题与习题变迁方面:(1)例题、习题设置呈现多类型、多方式编排;(2)根据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与时代变化设置;(3)以简单符号运算为主,注重运算能力的考查。在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方面:(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2)编排位置由开篇到节末;(3)内容由总括到具体;(4)由爱国主义过渡到多元文化。

苑昌昊[5](2021)在《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是国家意志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体现,是国家形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涉学生意识形态的发展。本研究以国家形象教育的视角审视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史,以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分析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新中国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是一项系统过程。在这一复杂系统中,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为目课程,选取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余年为历史跨度,围绕国家课程教科书中对中国形象的表征重点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主要回答什么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国家形象的存在的原因以及具有怎样的功能与价值。国家形象是一种“官方知识”,其三大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国家形象的基本观点、掌握国家形象的认识工具以及体悟国家形象蕴含的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二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主要回答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阶段、总体趋势与影响因素三个子问题。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划分出变迁的探索期(1949-1966年)、改革期(1978-1999年)以及完善期(2000年至今)三个阶段。得到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由“紧随时势”到“稳中求进”再到“弘扬传统”的变迁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发展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客观基础,学制改革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系统保障,学科性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遵循。三是,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时代启示。主要包含对新时代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以及对新时代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启示。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立足小学语文的独特性与加强多学科的协同育人。对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要坚持相对独立系统假设,加强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系统化;贯彻课程建设分科逻辑,深入探寻小学语文课程的特殊价值;深挖国家形象建构规律,探索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标准。

周丽威[6](2020)在《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文中指出教科书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小课本大启蒙已经成为教科书研究领域的共识。教科书不仅是知识载体,更是价值载体。习近平关于“教科书是国家事权”的重要论断为我国教科书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新时代教科书建设面临大众化、全球化等诸多困境,教科书建设必须积极回应时代挑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地融入教科书建设,如何保持我国教科书建设方向的正确性等重要问题亟须各学科加强教科书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目前,语文、政治等科目的中小学教科书的价值溯源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而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研究尚处于缺位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上强调广泛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近年来,怀特海有机哲学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怀特海全集翻译与研究”成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选题之一,世界着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认为有机哲学是解决哲学乃至社会科学问题的突破口。再者,我国着名学者王南湜提到“将怀特海与马克思有机结合”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鉴于怀特海有机哲学价值理论深刻的洞见性,其对教科书理论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选择、确定和改进具有理论指导作用。本研究主要以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历史比较法为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进行梳理,提炼不同时期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通过内容分析法,依据构建的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从教科书内容、教科书呈现方式、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主体四个维度,探寻不同时期教科书的价值取向。运用历史比较法,对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做纵向梳理和横向比较,概括其嬗变特点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经历了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教科书、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教科书和走向多元取向的教科书三个阶段。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中学生物教科书,始于清朝末年,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急于求成的应用心理下,教科书被赋予了“救世”的价值。这一时期国人主要将西方教科书的结构“舶来”,呈现出“依葫芦画瓢”的结构主义取向;之后,生物学经历了短暂的学科大发展,特别是实用主义在我国大行其道的时期,生物教科书的体验性、实用性理念被提出;自新中国成立到新课改前夕,生物教科书发展历经波折,从仿苏的一元取向到兼收并蓄各方文化,生物教科书也进行了一纲多本式的形态学和知识论的改变。纵观我国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变迁历程,呈现出典型的从本质到多元的发展特点:在课程目标取向上,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在生物教科书内容取向上,从博物到生物学;在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取向上,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在教科书呈现方式取向上,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在坚持的宏观理念上,政治取向贯穿始终。从目标、内容、编写者取向、呈现方式以及理念上均体现出了本质到多元的路向。通过文本分析,发现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问题:本质主义视阈下对结构的过度强调;反本质层面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在二者融合的视角下看,本质和反本质的均质化造成取向的平均主义。最后,本研究从有机哲学视阈对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前瞻,提出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多种可能路径:在目标建构上,生物教科书要凸显生物圈命运共同体;在编写思维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注重关系性思维;在课程理解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在课程愿景上,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在此基础上,指出生物教科书的编写需要注重整体性维度、生态性维度、生活性维度和教育性维度。厘清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历程、特征及问题,不仅需要一种历史学视角的经验总结,更需要一种本体意义上的透视,从价值取向的视角进行一种有机哲学式的审思既能助益我国教科书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理论的完善注入新的活力。

常红梅[7](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表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贺媛[8](2020)在《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工具和渠道,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断发展,到目前已更新了十一套教材,发展历程较为波折。从2001年新课改“一纲多本”指导思想开始之后,全国各地都编制了适合自己的特色教材,其中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为主。由于各地教材编撰的作者经验不同、文化差异不同、相对的对小学语文课标的理解也不同,就导致教材的质量显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2011年教育部重新编制了一套小学语文教材“新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即现在的“部编版”教材。该教材于2019年秋季,全部投入使用。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背景、内容与形式、文本选材等均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因此本研究力图通过对70年来十一套教材发展的繁复史料进行研究、探索和总结出教材的发展经验和规律,进一步明确小学语文教材担负的时代使命与社会责任,为后来人鉴往知来提供有益参考,但由于70年来小学语文教材较多、较杂,工作量较大,本文只选取了十一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第一册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是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是义务教育前阶段,包括改编旧教材时期(1949--1956)、合作编写时期(1956-1966)、地方自编时期(1966-1978)、编制通用教材时期(1978-1986);第二阶段为义务教育阶段,包括教材多样化探索时期(1986-2016)和统编教材新时期(2016-2019);其次以人教版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到第十一套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为例进行分析,主要以教材的编写背景、使用情况以及教材的文本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每一册教材的成就和不足之处;最后,将十一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横向变化以及纵向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发展经验:教材编写需要专业的队伍,国家需要的是主流教材;教材内容需精选,学科性质和课程目标需明确;教材编写需要科学化、需要符合客观规律;小学语文基础学科地位不能变。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发展规律:不断落实小学大纲要求,按需进行编写教材;不断完善语文教材体系,构建科学语文主题;充分利用好教科书,持续推进教材系列化。

Cho Hyoungmi[9](2020)在《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的知识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热点。除了SMK、PCK等教师的教学知识理论以外,舍瓦拉德倡导的ADT理论和教学知识转变理论,带来了数学知识的新的观点。他提出学校的知识的来源不是学校自发,而是外部形成的知识转变到学校。教学知识的转变是从学校外部的学科知识转变到可教的知识开始,下一步可教的知识转变到教学知识。他说,观察课堂一般关注教师-学生之间的二元关系,但是其实在课堂中数学知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所以他提出了教学三元因素——教师、学生、数学知识。因此,观察课堂不只是看师生的课堂活动,还需要研究课堂中知识的操作方法。跟据ADT理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在社会制度内部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形成的,具有实践和理论的两个层面。“教学行为的实践和思维(Proxeology;PL)”是ADT理论的核心词。一般指的是人类的活动和行为,在理论中还包括行为的意图、思考等,具有比较广泛的意思.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为例,观察并比较中韩小学数学课堂,分析小学课堂中“分数除法”的教学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社会数学文化规范,由此讨论数学课堂中形成的数学知识所具有的意义。研究问题是:1.在中韩“分数除法”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知识转变(Didactic Transposition)”的特征是什么?(1)中韩教材中呈现的“期望教学知识(Knowledge to be taught;KBT)”是什么?(2)中韩课堂中,“实际教学知识(taught knowledge;TK)”是什么?(3)中韩课堂中,“期望教学知识(KBT)”如何转变到“实际教学知识(TK)”?整个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析中韩教材的结构和分数除法单元内容,教师提前访谈,拍摄与录音课堂,教师课后访谈。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材和课堂,分析框架是Chevallard&Sensevy(2014,40)的PL两个大模块:实践(praxis)和理性思维(lo gos)。首先,为了分析KBT,列出中韩教材的体系、内容(文字题、模型、算式),提出实践的两个要素——任务(tasks)、技法(technique)和理性思维的两个要素——技术(technology)、理论(theory)。再次,课堂中师生使用的任务、模型、数式和语言表征中,列出PL的四个模块,然后分析TK和KBT转变为TK的过程。研究结果包括中韩教材的分数除法的演变和特征。演变过程中发现中韩教材编排的分数除法算法的方式不同。中国教材是用“分数乘法的逆运算”概念提出用倒数的算法。教材演变中倒数的编排位置也有变化,完成现在的“先提出倒数,后探索算理”的编排方式。韩国教材显示不同类型的分数除法算式,涉及通分异分母分数的算式解决过程中一步一步探索除数转变倒数。不过现行韩国新教材重点在于分数除法的不同表征,引进单位比率量和双数轴。既然教材中的KBT不同,课堂中的TK也有差异。在数学课堂中,中韩两位老师都是跟着教材走的,但是分析课堂的PL中发现,教材中的KBT不同,课堂中的TK技法和技术(数学用语、模型、算式运用方式)也都不同。另外,在中国课堂发现教材中的隐形技术,老师布置了课堂活动,当成课堂活动的核心技法的现象。在韩国课堂,现实生活情境的引入方式,产生找出生活中的数学的谈话。分析中韩教材和课堂的PL和教学知识转变,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1)教材中的倒数编排;(2)分数除法的算法内容的多样化;(3)教学中线段图的使用方式;(4)教学中使用的教学用语(分率、和倍问题等)的存在理由(raison d`être)。

冯俊琪[10](2020)在《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弹指一挥间,改革开放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女性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社会的变化、数学教育理念的变革逐步发展。经过40多年的积累,回望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接受数学教育是女性学习掌握数学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女性发展智力、提升智力水平的重要工具,女性数学教育的程度标志着现代女性智能化的水平。因此,保障女性受数学教育的权利,不仅关系到女性素质的高低,而是更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女性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有着区别于数学教育研究的独特问题、独特视野以及独特社会价值,所以人们应当更加关注与重视。目前,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位研究女性数学教育的学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包括:1.记录我国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2.探讨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3.对女性数学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与反思,以期为我国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提供成果借鉴和历史思考。基于此,使得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论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理论基础、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研究了女性数学教育从缺失到确立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即零星的家庭数学教育(封建社会)、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1840—1949年)和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1849—1978年)。第二、三、四章分别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年)、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年)、巩固提高时期(2000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发展总况。每一章都将从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女性数学教育的成就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四部分展现女性数学教育在每一期的发展历程。第五章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女性数学教育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经验、梳理了对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结论,提供了一些对未来女性数学教育发展以及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为今后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起到自己的绵薄之力。总之,论文结合女性数学教育历史与现状,从数学史和数学教育的角度对女性数学教学和女性数学学习培养过程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在此背景下兴起的女性数学教育研究的情况及问题,为我国数学教育中的性别公平建设,为女性数学教育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参考。

二、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几何内容
        1.4.2 知识模块
        1.4.3 知识点
        1.4.4 内容组织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数学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的相关研究
        2.1.1 国内纵向比较的相关研究
        2.1.2 国内与国外横向对比的相关研究
    2.2 小学与初中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2.1 课程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2.2 教材中对几何内容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课程内容组织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总体述评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法
        3.4.2 比较法
        3.4.3 内容分析法
    3.5 研究思路
第4章 阶段划分及维度界定
    4.1 阶段划分
    4.2 维度界定
        4.2.1 内容广度
        4.2.2 内容深度
        4.2.3 内容组织
    4.3 框架分析
    4.4 百年以来几何内容知识点并集
        4.4.1 初中
        4.4.2 小学
第5章 民国时期“几何内容”的变迁(1912——1948)
    5.1 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背景介绍
    5.2 几何内容广度
    5.3 几何内容深度
    5.4 几何内容组织
    5.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6章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几何内容”的变迁(1949——1977)
    6.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6.2 几何内容广度
    6.3 几何内容深度
    6.4 几何内容组织
    6.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7章 改革开放以后“几何内容”的变迁(1978——2012)
    7.1 小学与初中数学大纲及标准背景介绍
    7.2 几何内容广度
    7.3 几何内容深度
        7.3.1 小学
        7.3.2 初中
    7.4 几何内容组织
        7.4.1 大纲及标准中几何内容安排分析
        7.4.2 螺旋式分析
    7.5 几何内容变迁特点
第8章 结论与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研究(1951-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插图的基本概念及时间段划分
    2.1 插图的概念
        2.1.1 插图的特点
        2.1.2 插图的作用
    2.2 插图的类型
        2.2.1 按照插图的位置来划分
        2.2.2 按照插图内容划分
        2.2.3 按照插图功能划分
    2.3 读图的相关理论
        2.3.1 视觉心理学理论
        2.3.2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3.3 图像学理论
    2.4 教科书的选定及时间段划分
第3章 “统一教材、以俄为师、自主探索”时期插图设置变迁
    3.1 教学大纲中对插图的要求
    3.2 教科书中插图分析
        3.2.1 插图的表现形式
        3.2.2 插图数量分析
        3.2.3 教科书插图所占比分析
    3.3 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置分析
    3.4 教科书插图内容设置分析
    3.5 教科书插图功能设置分析
第4章 “灵活统一,教材多样”时期插图设置变迁
    4.1 教学大纲中对插图的要求
    4.2 教科书中插图分析
        4.2.1 插图的表现形式
        4.2.2 插图的数量分析
        4.2.3 插图所占比分析
    4.3 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置分析
    4.4 教科书插图内容设置分析
    4.5 教科书插图功能设置分析
第5章 “义务教育,世纪之交”时期插图设置变迁
    5.1 教学大纲中对插图的要求
    5.2 教科书中插图分析
        5.2.1 插图的表现形式
        5.2.2 插图的数量分析
        5.2.3 插图的所占比重分析
    5.3 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置分析
    5.4 教科书插图内容设置分析
    5.5 教科书插图功能设置分析
第6章 注重“以学生为本”时期插图设置变迁
    6.1 课程标准中对插图的要求
    6.2 教科书中插图分析
        6.2.1 插图的表现形式
        6.2.2 插图数量和页均插图所占比分析
    6.3 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置分析
    6.4 教科书插图内容设置分析
    6.5 教科书插图功能设置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教材大纲对插图的设置变迁分析
        7.1.2 教科书插图的设置变迁分析
        7.1.3 教科书插图的位置设置分析
        7.1.4 教科书插图的内容设置分析
        7.1.5 教科书插图的功能设置分析
    7.2 研究启示
        (1)插图内容多样化,体现中国化的插图
        (2)插图内容应与时俱进,保留优秀文化历史插图
        (3)插图的数量与质量并齐,插图类型均衡分配
        (4)插图的配置应构图清晰,主次分明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二、研究背景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五、研究思路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六、研究方法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一)能动性
        (二)实践性
        (三)真实性
        (四)发展性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一)学科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三角函数内容编排概述
    2.1 三角函数发展史简述
        2.1.1 三角函数的起源与发展
        2.1.2 中国古代的三角学
    2.2 中国教科书中三角函数的名词术语
        2.2.1 八线
        2.2.2 三角比、三角比率
        2.2.3 圆函数
    2.3 学习苏联——编写统一教科书(1950-1957)
        2.3.1 编排背景
        2.3.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3.3 特点分析
    2.4 自力更生——独立编写通用教科书(1958-1965)
        2.4.1 编排背景
        2.4.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4.3 特点分析
    2.5 拨乱反正——编写实用性教科书(1977-1985)
        2.5.1 编排背景
        2.5.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5.3 特点分析
    2.6 一纲多本——编写多样化教科书(1986-1995)
        2.6.1 编排背景
        2.6.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6.3 特点分析
    2.7 全面改革——编写新时代教科书(1996-2019)
        2.7.1 编排背景
        2.7.2 三角函数内容的结构安排
        2.7.3 特点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之变迁
    3.1 初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与相关概念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1 高中三角函数定义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2 高中弧度制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3.2.3 高中其他相关概念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第4章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设置之变迁
    4.1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4.2 三角函数图象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3 三角函数性质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4 反三角函数的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4.5 小结
第5章 诱导公式内容设置之变迁
    5.1 诱导公式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5.2 小结
第6章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之变迁
    6.1 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结构设置变迁及特点
    6.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3 两角三角函数式的变换内容设置变迁及特点
    6.4 小结
第7章 三角函数应用的设置与数学史融入之变迁
    7.1 正、余弦定理设置之变迁及特点
    7.2 例题设置之变迁
        7.2.1 初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2 初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2.3 高中例题数量编排变迁及特点
        7.2.4 高中例题运算难度编排变迁及特点
    7.3 习题设置之变迁
        7.3.1 初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2 初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3.3 高中习题题型编排变迁及特点
        7.3.4 高中综合型习题编排变迁及特点
    7.4 小结
    7.5 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1 初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2 高中教科书三角函数章节中数学史融入变迁及特点
        7.5.3 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启示与借鉴
    8.3 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5)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全面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要求
        2.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教育自觉
        3.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路向探寻
    (二)研究问题
        1.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2.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3.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时代启示
    (三)研究意义
        1.本体论意义
        2.方法论意义
        3.史料学意义
    (四)研究设计
        1.研究逻辑
        2.研究过程
        3.研究方法
        4.研究样本
一、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文献综述
    (一)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价值取向
        1.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价值取向
        2.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研究定位
    (二)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焦点问题
        1.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存在样态
        2.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优化改进
    (三)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基本思路
        1.主题分析的思路
        2.话语分析的思路
    (四)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问题反思
        1.对隐性课程研究取向的反思
        2.对绝对封闭系统假设的反思
二、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基础理论研究
    (一)国家形象教育: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核心论域
        1.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核心论域
        2.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
    (二)教材建设制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规则指向
        1.国家形象与教材建设制度
        2.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主体
    (三)学科课程体系: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系统依托
        1.国家形象教育与政治课程
        2.国家形象教育与历史课程
        3.国家形象教育与语文课程
三、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一)探索期(1949-1966 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1.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
        2.饱经战乱的东方大国
        3.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
    (二)改革期(1978-1999 年)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1.开放的社会主义国家
        2.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
        3.灿烂辉煌的文明古国
    (三)完善期(2000 年至今)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1.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
        2.危机深重的近代中国
        3.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
四、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总体趋势
    (一)“紧随时势”与形象建构的“厚今薄古”
        1.“紧随时势”策略的基本表现
        2.“紧随时势”策略的形成基础
    (二)“稳中求进”与形象建构的“古今平衡”
        1.“稳中求进”策略的形成轨迹
        2.“稳中求进”策略的存在基础
        3.“稳中求进”策略的历史影响
    (三)“弘扬传统”与形象建构的“厚今薄古”
        1.“弘扬传统”取向的形成基础
        2.“弘扬传统”取向的正式确立
        3.“弘扬传统”取向的现实意义
五、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国家发展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客观基础
        1.探索期(1949-1966 年):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落实思想与劳动教育
        2.发展期(1978-1999 年):坚持“三个面向”,加强两史一情教育
        3.完善期(2000年至今):育新世纪社会主义新人,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二)学制改革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系统保障
        1.修业年限对形象建构的影响
        2.课程结构对形象建构的影响
    (三)学科性质是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基本遵循
        1.“工具说”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2.“工具性与思想性统一”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3.“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与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
结语
    (一)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的研究结论
        1.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核心论域
        2.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变迁历程
        3.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的影响因素
    (二)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启示
        1.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
        2.对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事关国家事权的教科书建设需要加强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有助于某些社会及教育问题的解决
        (三)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嬗变的研究缺位
        (四)有机哲学价值论能为生物教科书价值审视提供一种新视阈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教科书与生物教科书
        (二)价值取向
        (三)中学
    四、研究设计
        (一)时间范围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分析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文献综述
        (一)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生物教科书研究综述
    二、有机哲学价值论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概览
        (二)有机哲学价值理论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反思
        (一)生物教科书研究的理论基础还有待挖掘
        (二)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迫在眉睫
        (三)对生物教科书的事实之思掩盖了价值之辨
        (四)有机哲学对于生物教科书研究有着强烈的可借鉴性
第二章 有机哲学价值理论
    一、价值理论生发背景及核心概念说明
        (一)价值理论生发的背景
        (二)核心概念说明
    二、价值的内涵
        (一)价值的本质:事件的内在实在性
        (二)价值的拓展:自然机体也具有自身的价值
    三、有机哲学价值论的核心范畴及构成
        (一)基本原理
        (二)事实与价值
        (三)模式理论
        (四)情感理论
        (五)有机哲学的价值构成或命题
    四、有机哲学知识价值论
        (一)知识的整体性
        (二)“认识”包含三个因素:主体、资料和主体形式
        (三)三种知觉方式:因果效验、直接表象、符号指称
        (四)科学与美不可分离
        (五)注重智慧生成
第三章 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02-1911)
    一、结构主义及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结构主义
        (二)结构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总体特征
    四、对结构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四章 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12-1948)
    一、实用主义及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一)实用主义
        (二)实用主义取向的内涵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
        (二)生物教科书的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实用主义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五章 走向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1949-2003)
    一、多元取向的总体特征
        (一)多元取向的内涵
        (二)多元取向的特征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表征
        (一)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特点分析
        (二)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价值表征
    三、本时期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一)本时期生物学课程设置概况及特点
        (二)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及总体特征
    四、对多元取向生物教科书的总结
第六章 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有机哲学审视
    一、价值取向嬗变的特点:从本质到多元
        (一)课程目标:从知识取向到素养取向
        (二)生物教科书内容:从博物到生物学
        (三)生物教科书编写主体:专业性、学术性日益凸显
        (四)教科书呈现方式:由教材取向转向学材取向
        (五)政治取向贯穿始终
    二、价值取向的问题:基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一种考察
        (一)偏重结构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易于形成“呆滞的知识”
        (二)侧重实用主义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强调科学的浪漫精神
        (三)多元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过于均质化,忽略对比的和谐
第七章 有机哲学视阈下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的编写旨趣
    一、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应凸显命运共同体
        (一)整体宇宙观视阈下的生物圈命运共同体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整体性维度
    二、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重视关系性力量
        (一)生态观上的担当:关系力量思维下的共享生态观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态性维度
    三、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需融合逻辑理解和审美理解
        (一)有机哲学与生物学在生活观上的创新
        (二)生物教科书编写的生活性维度
    四、有机哲学价值取向的生物教科书要回归五彩缤纷的生活
        (一)有机思维下的智慧生成
        (二)教科书编写的教育性维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清末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2 民国时期生物教科书编着者的学科背景
    附录3 民国时期中学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4 民国时期教科书作者及其出版教科书的统计
    附录5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知识内容框架梳理
    附录6 1949 年以来人教版生物教科书梳理表
    附录7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科书出版概况
    附录8 教科书文本汇总表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范围
        1.3.3 研究内容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2.2 数学教育制度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2.4.1 编译者简介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2.4.3 内容简介
        2.4.4 名词术语
        2.4.5 具体例析
        2.4.6 特点分析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2.5.1 编译者简介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2.5.3 具体例析
    2.6 小结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3.2 数学教育制度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3.4.1 编者简介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3.4.3 内容简介
        3.4.4 名词术语介绍
        3.4.5 具体例析
        3.4.6 特点分析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3.6 小结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4.4 小结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5.2.1 数学教育制度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5.3.1 编写理念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5.4.3 内容简介
        5.4.4 具体例析
        5.4.5 特点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7.1.3 日本的影响
        7.1.4 欧美的影响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7.2.1 宏观特点
        7.2.2 微观特点
    7.3 启示与借鉴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1.国家(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2.教材建设对教育的重要性
        3.小学语文教材不断完善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3.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1.研究选题具有时代性
        2.研究视角具有创新性
        3.研究内容具有全面性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内涵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地位
        1.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材体系中的地位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原生价值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3.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的对立与统一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功能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载体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的凭借
        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学生学语文的凭借
        4.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二、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发展历程
    (一)改编旧教材时期(1949-1956)
        1.修订旧教材
        2.学习苏联经验
        3.自主编制教材
    (二)合作编写时期(1956-1966)
        1.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制背景
        2.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选取
    (三)地方自编时期(1966-1978)
        1.地方自编教材的背景
        2.地方自编教材的特点
    (四)编通用教材时期(1978-1986)
        1.科学编制全国通用教材
        2.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3.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4.逐步推广普及小学教育
    (五)多样化探索时期(1986-2016)
        1.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并实施素质教育
        2.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小学语文实验教材
    (六)统编教材新时期(2016-2019)
        1.编统编教材的背景
        2.编统编教材的特点
三、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文本分析
    (一)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5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二)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5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三)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6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四)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63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五)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78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六)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85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七)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8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八)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1992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九)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200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十)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2011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十一)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
        1.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背景
        2.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使用情况
        3.2016年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文本分析
四、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总结与思考
    (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与发现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同版本的比较与发现
    (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思考
        1.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经验
        2.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和限制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ADT理论(Anthropological Theory of the Didactic)
        2.1.1 布鲁索(Brousseau)的教学情境(Didactic Situation)理论
        2.1.2 教学(Didactic)的意义
        2.1.3 数学知识转变(Didactic Transposition)
        2.1.4 中韩教学知识变换研究
    2.2 分数与分数除法的教学
        2.2.1 分数的意义
        2.2.2 分数除法问题情境与概念
        2.2.3 分数和分数运算模型(model)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研究阶段
    3.2 研究对象
        3.2.1 教材和教师用书
        3.2.2 教师和学校
    3.3 研究设计
        3.3.1 案例研究
        3.3.2 提前访谈和课后访谈
        3.3.3 教材分析
        3.3.4 课堂观察与录像
    3.4 收集数据
        3.4.1 提前访谈与课后访谈
        3.4.2 课堂观察数据
    3.5 数据分析方法
        3.5.1 知识分析框架
        3.5.2 教学知识变换分析框架
第四章 中韩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4.1 中国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4.1.1 中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数除法内容的演变
        4.1.2 中国现行教材的分数除法教授知识转变
        4.1.3 C老师的单元教学设计
    4.2 韩国教材的分数除法期望教学知识变换
        4.2.1 韩国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数除法内容的演变
        4.2.2 韩国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和分数除法教学流程
        4.2.3 K老师的分数除法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章 中国小学数学课堂分析
    5.1 第五节-分数的混合运算
        5.1.1 中国第五节的教材PL(CT-TP)
        5.1.2 中国第五节的课堂PL(C5-CP)
    5.2 第六节-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几个数
        5.2.1 中国第六节的教材PL(C6-TP)
        5.2.2 中国第六节的课堂PL(C6-CP)
    5.3 第七节-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求几个数
        5.3.1 中国第七节的教材PL
        5.3.2 中国第七节的课堂PL
    5.4 第八节-已知两个量的和(差),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分之几,求这两个量
        5.4.1 中国第八节的教材PL
        5.4.2 中国第八节的课堂PL
第六章 韩国小学数学课堂分析
    6.1 第一节-(分数)÷(分数)的认识(1)、(2)
        6.1.1 韩国第一节的教材PL
        6.1.2 韩国第一节的课堂PL
    6.2 第二节-(分数)÷(分数)的认识(2)
        6.2.1 韩国第二节的教材PL
        6.2.2 韩国第二节的课堂PL
    6.3 第三节-(自然数)÷(分数)的认识
        6.3.1 韩国第三节的教材PL
        6.3.2 韩国第三节的课堂PL
    6.4 第四节-以(分数)÷(分数)表示(分数)×(分数)
        6.4.1 韩国第四节的教材PL
        6.4.2 韩国第四节的课堂PL
    6.5 第五节-(分数)÷(分数)的运算和【挑战数学】
        6.5.1 韩国第五节的教材PL
        6.5.2 韩国第五节的课堂PL
    6.6 第六节-【数学探究】画图表示1÷1/2
        6.6.1 韩国第六节的教材PL
        6.6.2 韩国第六节的课堂PL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建议
    7.1 中韩教材的期望教学知识转变比较
    7.2 中韩课堂的教学知识转换比较
    7.3 启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教师用)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2.1 理论基础
        2.1.1 理论介绍
        2.1.2 概念界定
    2.2 研究背景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研究时期划分
第3章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回顾
    3.1 封建社会——零星的家庭教育
    3.2 1840 -1949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萌芽
    3.3 1949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的发展
        3.3.1 1949 -1956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3.3.2 1957 -1978 年女性数学教育
    3.4 女数学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面恢复时期(1979—198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4.1 时期背景
        4.1.1 女性教育政策及措施
        4.1.2 数学教育理念
    4.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4.2.1 女性受小学数学教育情况
        4.2.2 女性受中学数学教育情况
        4.2.3 存在的问题
    4.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4.3.1 女数学家
        4.3.2 女性数学教师
        4.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4.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4.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4.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4.4.3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繁荣发展时期(1990—1999 年)的女性数学教育
    5.1 时期背景
        5.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5.1.2 数学教育理念
    5.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5.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5.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5.2.3 存在的问题
    5.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5.3.1 女数学家
        5.3.2 女性数学教师
        5.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5.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5.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5.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5.4.3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巩固提高时期(2000 年—至今)的女性数学教育
    6.1 时期背景
        6.1.1 女性教育政策与措施
        6.1.2 数学教育理念
    6.2 女性受数学教育情况
        6.2.1 女性受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情况
        6.2.2 女性受高中数学教育情况
        6.2.3 存在的问题
    6.3 女性数学教育成就
        6.3.1 女数学家
        6.3.2 女性数学教师
        6.3.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者
    6.4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情况
        6.4.1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文章统计
        6.4.2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内容及特点
        6.4.3 小结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经验教训与挑战
    7.2 女性数学教育历史发展
        7.2.1 发展概况
        7.2.2 存在问题
        7.2.3 影响因素
        7.2.4 相关建议
    7.3 女性数学教育研究
        7.3.1 结论
        7.3.2 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与初中数学课程中几何内容的百年变迁研究 ——基于数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视角[D]. 陈梅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8)
  • [2]“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插图设置变迁研究(1951-2013)[D]. 张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中国中学三角函数内容设置变迁研究(1950-2019) ——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D]. 张露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教科书里的中国 ——新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国家形象变迁研究[D]. 苑昌昊.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6]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 ——基于有机哲学价值论的审思[D]. 周丽威.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3)
  • [7]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建国70年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演变研究[D]. 贺媛. 延安大学, 2020(12)
  • [9]小学分数除法教学的中韩案例比较研究[D]. Cho Hyoungmi.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女性数学教育发展研究(1978-2020年)[D]. 冯俊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