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湿地生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策略

荷叶湿地生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策略

一、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1)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绿地提供的环境显着影响人的感知和身心健康,在高度城市化的上海尤为突出,城市绿地的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人的环境感知有重要影响。准确获取公众对城市绿地的环境感知是引导公众规范环境行为、提升城市绿地管理水平的前提,众源大数据为定量公众环境感知带来了新的视角与可能性。未来的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审视人与环境的关系,将环境感知整合到城市绿地规划,也有助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SDGs)11的实现。本研究以上海市50处典型城市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大众点评数据深入刻画公众对城市绿地的环境感知。结合GF-6、Sentinel-2、Landsat-8遥感影像、高德地图POI、OSM交通路网、Worldpop人口等数据,根据环境要素、游憩服务词频统计分析公众环境感知偏好,基于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分析公众的环境感知情感态度。在考虑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23个影响因子的背景下,综合运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全子集回归、等级方差分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城市绿地对公众环境感知的主导影响因子和作用关系机理,并提出城市绿地环境提升的管理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包括以下3个方面:(1)基于网络点评数据定量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的偏好及情感态度。通过大众点评文字可以归纳出公众感知的自然和人工环境要素共9类环境要素,其中,人工环境要素占52.81%,自然环境要素类占47.19%;同时,可以归纳出5类游憩服务,按词频由高到低排序为游憩活动、社交互动、运动健身、美学欣赏、历史文化,比例分别为36.64%、27.89%、13.98%、11.03%、10.46%。通过对游憩服务的感知频率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并总结出4种典型的绿地类型:社交互动主导型绿地侧重与家人朋友一起游览,以大型公园绿地或适宜亲子出行的小型绿地为主;康体健身主导型绿地侧重于锻炼及游览,以中小型绿地、滨水绿地为主;历史文化主导型绿地一般具有历史文化背景或定期举办文化节事活动,以小型绿地为主;综合维度型绿地公众一般在游憩服务各方面都有显着的感知,面积差异较大。基于LSTM深度学习方法,利用公众发表的在线评论词句语义分析,获取其对城市绿地的情感态度。50处城市绿地的情感态度值在0.52-0.94之间,总体反馈偏积极和中立。从评论时间分析,不同季节的点评量和情感态度具有差异性,春季(3-5月)点评数量占全年44.60%,情感态度值为0.708;夏季(6-8月)点评数量占17.39%,情感为0.717;秋季(9-11月)点评数量占24.60%,情感为0.728;冬季(12-2月)点评数量占13.41%,情感为0.733。城市绿地中植物观赏期和节事活动对点评量有较大的影响。(2)分析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现状,进而识别出23个环境感知的影响因素。景观格局方面,城市绿地内部斑块数量众多,平均斑块数量(NP)达到184.62;平均斑块密度(PD)和边缘密度(ED)分别为1350.36个/km2和1295.02个/km2,绿地内部存在一定的景观破碎化;斑块形状指标(LSI)为12.63,多数斑块形状复杂,边缘效应较强烈;斑块多度密度(PRD)平均值为79.70个/km2,在不同绿地差异明显,多样性较高;平均蔓延度指标(CONTAG)为57.92%,聚集度指数(AI)为93.60%,存在连通度较高的优势斑块类型,且同类型的斑块相互聚合,结构紧凑。绿地边界的临街率平均为57.68%,50处绿地中有26%的边界滨水,平均出入口数量达到5.68个,出入口开放性较高。情感态度、点评量与ED、PRD、CONTAG、AI、入口开放性等指标具有相关性。生态效应方面,50处城市绿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四季平均值为0.557,说明上海典型城市绿地地表植被生长健康。同时,城市绿地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全年平均降温幅度为0-3.22℃,平均降温1.53℃,降温范围为0-500m,平均降温距离185.60m。从季节上看,夏季是植被生长最茂盛的季节,NDVI值最高,达到0.618,降温幅度也最大,达到2.13℃;冬季的NDVI值最低,仅为0.448,降温幅度最小,仅为0.60℃;过渡季节春季和秋季分别为植被生长期和落叶期,NDVI值分别为0.554和0.498,过渡季节降温幅度1.83℃。绿地内部温度与情感态度具有相关性。社会经济方面,绿地外部500米步行服务区范围内交通设施密度为1.54个/ha,服务设施密度为3.68个/ha,人口密度达到320.11人/ha,平均距离市中心6991.71m,说明城市绿地交通及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情感态度与交通设施密度、服务设施密度、人口密度均成正相关,与距市中心距离成负相关。(3)揭示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评论量及情感态度的驱动机制。绿地面积(TA)对评论量的影响最大,独立贡献率为69.35%,绿地面积越大,其内部温度越低,环境适宜,同时,内部同类型斑块紧凑,连通性高;其他3个影响评论量的指标为连接度指数(COHESION)、建筑景观形状指标(LSI-building)、边缘密度(ED),独立贡献率分别为16.40%、8.50%、5.75%。城市绿地内部要素空间连接度越高,建筑形状越不规则,景观破碎度越小,点评量越多。对绿地情感态度影响最大的是交通设施密度,独立贡献率为51.49%,公交、地铁站及停车场密度越高,公众点评情感态度也越高;排名第二的是边缘密度(ED),独立贡献率为48.51%,边缘密度越大的绿地,NDVI越高,植被长势好,内部景观破碎度大,斑块多样性丰富,通常离市中心较近,周边服务设施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城市绿地环境规划与管理提升策略:交通便利的小型绿地和功能完善的大型城市绿地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叠和互补的关系。在城郊建立新的大型绿地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同时,重视小型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作用,可通过举办节事、植物观赏活动、展示历史文化提高市民前往绿地的频率,通过设计小径、走廊,增加儿童游乐设施、健身器材等方式提高可进入性。在设计绿地时应尽量使绿地边缘形状复杂化,注重植物色彩变化和生境多样性的营造;在规划管理过程中,充分考虑绿地生态效应,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线网,提高交通通达度,对绿地周边商业用地、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给予更多关注。城市绿地网络点评的文本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得公众对绿地环境感知的偏好和情感态度。本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特征对环境感知影响的差异,量化了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和社会经济情况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基于此的驱动机制分析可制定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管理政策,同时为城市绿地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了新的数据和方法,为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管理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林远锋,鲁长虎,许鹏,崔鹏,张文文[2](2021)在《1976年以来丹顶鹤在我国的分布变迁及就地保护状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近40年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在我国的主要分布情况及变化,探讨我国现阶段丹顶鹤的就地保护状况,分析丹顶鹤分布变迁的可能原因,为今后丹顶鹤的保护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1976年《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中记述我国丹顶鹤的分布情况,通过文献查询、部门咨询等方式,系统搜集丹顶鹤的历史分布资料,将分布信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分类,分析丹顶鹤繁殖地、越冬地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不同时间阶段丹顶鹤保护区的就地保护成效。【结果】自1976年以来,我国丹顶鹤新的分布地在多个省区逐渐增加,截至2019年,有丹顶鹤分布记录的自然保护区达119个,分布在16个省区,丹顶鹤繁殖与越冬分布界限也发生了改变。其中,丹顶鹤繁殖分布区由以往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区域转换为现在集中分布的繁殖地所在自然保护区,丹顶鹤越冬分布区由以往长江中下游的多地分布转换为现在的三地分布,即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全国已建立57个丹顶鹤保护区,国家级、省级、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分别为30、18、9个,各占总数的52.6%、31.6%、15.8%。【结论】近40年来,我国丹顶鹤种群的新分布时有报道,其分布现状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推测,人为因素的干扰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是导致丹顶鹤分布变迁的主要原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其他突发事件也共同影响着丹顶鹤的分布。

郑博[3](2021)在《生态休闲背景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昆明市大观公园改造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景观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因此各地区以休闲形式为主的城市滨水景观不断涌现,特别是近些年的增长特别迅速,但迅速增长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问题。问题主要有:景观设计的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缺乏具有特色的节点设计。因此以生态休闲为背景对城市滨水景观进行改造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城市滨水景观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如今不仅仅是满足了城市居民以及游客亲近自然,同时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健康的休闲活动场所,缓解生活中的压力,为地区提升一定的经济效应,改善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以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的文献查阅法、案例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综合多学科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生态休闲背景下城市滨水景观的特征、分类、设计原则等,在微观上系统的介绍了生态休闲背景下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介绍城市滨水景观理论基础、特点、原则、空间类型,分析其设计目标与实施策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大观公园改造设计为项目实践,围绕生态休闲核心内涵对公园进行功能分区,形成了大观楼文化区、荷莲观景区、生态湿地区、休闲娱乐区、生态森林区、码头观光区、植物观景区与绿地休闲区,从生态规划设计、绿色环保设计、特色景观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改造。在大观公园内建设生态湿地与驳岸,建立科教中心与滇池绿道,实施水域保护净化与节约资源设计,以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行公园改造设计,创造绿色、健康、环保、文明的休闲方式,提供人类在休闲活动中接触自然、保护生态、关爱生命、健康发展的生活方式,为相关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出基础建议。

龙玥竹[4](2021)在《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吉林省湿地景观重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琳[5](2021)在《完善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跨境合作保护法律规则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

许杨[6](2021)在《贵子湖水质改善技术体系构建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雷晓超[7](2021)在《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文中提出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是非常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的湿地生态系统,但它地处有色金属之都的郴州,涉及区域较广,存在重金属污染和湿地资源保护利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分析和湿地公园环境监测评价对于维持西河沿线的生态环境稳定、湿地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以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公园内动植物、景观文化等湿地资源特征的调查、土壤和水质等环境要素空间变化监测,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湿地资源以及湿地环境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依据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进行了评估和对比湿地公园建设前后变化。在此基础上,对湿地公园进行功能分区规划及现状分析,并针对各功能分区、湿地资源、湿地水土环境等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为郴州西河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得出研究结果如下:(1)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土壤pH值范围在5.00-7.49之间,呈弱酸性到中性;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在3.05-9.09%之间,根据全国二次普查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塘门口镇、湘阴渡镇样点土壤属于第2级别,其他样点地属于第1级别,土壤有机质水平较好;全磷、全钾含量分别在0.125-0.553 g/kg、0.164-0.369 g/kg之间,都属于“很低”或“极低”水平,说明湿地公园土壤中的钾、磷元素供应不足或者淋溶流失较大;全钙、全镁含量分别为0.411-60.095 g/kg、0.256-3.115 g/kg之间,湿地公园土壤全钙和全镁含量较为充足。湿地土壤当中Cd含量超标,Pb含量局部超标,具有潜在危害,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2)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水质pH值呈中性和弱碱性,pH值随着不同空间位置变化大致呈现出中游、下游>上游、支流;总氮指数的变化范围在0.716 mg/L—1.520 mg/L,其空间变化呈下游>中游>上游、支流趋势,西河下游的水样总氮含量略微超标;总磷含量空间变化较小,基本都在地表水质量标准Ⅱ类水质总磷含量值(0.1 mg/L)范围;西河湿地公园流域各样点检测的Cu、Zn、Pb、As重金属元素均未超标,未能在水环境中检测到Cd、Hg污染元素含量。总体来说,水体中无重金属污染情况,说明西河流域的治理和保护较有成效。(3)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生物资源丰富,据调查共有植物700种,隶属于144科457属,其中蕨类植物17科25属28种,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被子植物122科426属665种,脊椎动物有29目87科246种。对比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初期,湿地植物增加了 22科51属81种,湿地脊椎动物共增加1目13科36种,湿地公园内的动植物资源物种数增多,丰富度变大。(4)根据湿地资源特征情况,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评价结果为“优秀”,且湿地生态系统、湿地环境质量、湿地景观和附加分四个单项评价结果均为“优秀”,说明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湿地环境质量好,湿地景观价值高,湿地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保护利用发展前景。(5)为更好保护利用湿地资源,根据湿地资源特征分析结果将郴州西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其功能分区和总体布局可总结为“一带、一心、四片区、四节点”,针对功能分区利用现状问题、湿地景观资源、生物资源、湿地环境和镉铅等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等提出了保护利用对策,并对塘门口镇和栖凤渡镇样地区域,根据实际情况划分各修复区域,采用不同超富集植物修复为主、化学修复措施为辅的土壤环境修复治理措施。

云鹏[8](2020)在《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对于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维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内黄河、辽河、松花江、海河、内流河流域5个重点流域为研究区,以水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志书查阅、资料收集和野外实地调查,基于流域内各主要水系γ生物多样性指数,初步评价了各个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明确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生物多样性的构成和特点,厘定了内蒙古重点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保护重点,进而提出了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建议。本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697种,其中,鱼类58种,水生植物67种,底栖动物129种,两爬动物23种,鸟类共有179种,沉水植物10种,浮游生物231种,保护物种116种,占总水生生物物种数16.64%;辽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85种,其中,鱼类40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生物24种,两爬类动物28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167种,保护物种102种,占总物种数的20.0%;松花江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917种,其中,鱼类70种,水生植物93种,底栖生物158种,两爬类动物35种,浮游生物233种,鸟类328种,珍稀保护动物148种,占水生生物的12.1%;海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479种,其中,鱼类73种,水生植物76种,底栖动物73种,两爬动物12种,浮游生物153种,鸟类92种,保护物种58种;内流河流域共检出水生生物232种,其中,鱼类17种,水生植物55种,底栖生物26种,两爬类动物23种,浮游生物95种,鸟类16种,保护动物36种,占总体15.51%。(2)计算了各流域内主要河流和湖泊的γ多样性指数,黄河流域中,乌梁素海、岱海两个湖泊水体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黄河干流为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河流;辽河流域中,西辽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松花江流域中,克鲁伦河多样性指数最高;海河流域中,滦河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内流河流域中,锡林河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3)结合流域水质监测,分析了各重点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提高“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力度、重点保护流域内特色物种、完善水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以及建立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措施建议研究成果可为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对流域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咏慧[9](2020)在《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变得十分重要,抚仙湖度假区作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拥有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抚仙湖,抚仙湖的淡水占我国一类水湖泊淡水的91.4%,也是国家一类饮用水源地,因此以其为主进行生态美学的研究,也是对目前旅游区建设与生态审美问题的思考。论文的绪论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关于抚仙湖生态美学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是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和度假区的建设情况进行概述。第二章是参考抚仙湖度假区的相关规划,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进行生态审美设计,分别从尊重自然的审美意识、因地制宜的审美观念、休闲怡情的审美趣味、带动经济的审美产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角度,论述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表现。第四章论述的是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功能,分别是物质因素的感性愉悦、“复得返自然”的精神休憩以及“游心”“畅神”的生命愉悦。第五章论述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的生态审美价值,通过审美经济的角度,讨论抚仙湖度假区的审美经济,以及它所具有的社会美育价值。通过对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研究,论述其所蕴含的自然生态之美以及自然审美与经济、社会的关系,阐述关于生态审美设计的思考,由此拓展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实践。

褚英敏[10](2020)在《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湿地旅游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分注重景区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许多湿地景区遭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湿地旅游发展前景堪忧。湿地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平衡湿地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创收的关系?景区旅游接待规模是否合理?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湿地,近年来,白洋淀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水源不足,水位不稳、干淀现象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正在衰退。目前,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白洋淀景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水足迹、碳足迹等模型与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综合评价了景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探讨了白洋淀湿地景区旅游合理接待量,为制定合理的景区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它湿地景区的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问卷与实地调查资料与白洋淀旅游统计数据,估算了白洋淀景区旅游各环节的旅游碳足迹、旅游水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白洋淀景区2016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73×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和旅游住宿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游客人均碳足迹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白洋淀景区2016年的旅游水足迹总量达0.40×104 hm2,其中旅游餐饮水足迹所占旅游水足迹总量比重最大,旅游水足迹强度低于河北省水足迹强度。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达4.76×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旅游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所占总旅游生态足迹比重较大。(2)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超过了其旅游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但景区的碳承载力大于旅游碳足迹,景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也略大于旅游水足迹,因此,旅游生态足迹是制约白洋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Dematel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游客人数、景区宾馆规模、游客逗留时间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由此开展情景分析发现,当游客人数约减少15%时,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持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白洋淀景区宾馆规模缩小10%,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约减少2.5%,旅游碳足迹约减少3.6%,旅游水足迹约减少0.9%;当游客在白洋淀景区逗留时间减少1/3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15%、旅游碳足迹将减少约21%、旅游水足迹将减少约32%;如90%的游客乘坐大巴车前往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25%,总旅游碳足迹减少约27%;如90%的游客乘坐私家车出行,则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增加约24%,旅游碳足迹增加约27%。(3)探讨了白洋淀景区旅游适宜接待规模,找到了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量阈值,即旅游全年接待人数约200~210万,平均逗留时间在36小时以内,45%~60%的游客大巴出行,这种情况下,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持平,从而保障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最后提出促进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景区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2)低碳出行,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3)节约用水,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4)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5)通过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6)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二、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3 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研究进展
    2.3 环境感知的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2.4 研究趋势总结与评述
第3章 研究区、数据来源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
        3.1.1 研究城市概况
        3.1.2 典型城市绿地筛选
    3.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预处理
    3.3 研究方法
第4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偏好及情感态度定量评估
    4.1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偏好
        4.1.1 公众环境感知意向词典构建
        4.1.2 环境要素感知偏好
        4.1.3 游憩服务感知偏好
        4.1.4 基于游憩服务感知偏好的绿地分类
    4.2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情感态度
        4.2.1 情感分析与方法选择
        4.2.2 基于LSTM的公众环境感知情感态度模型
        4.2.3 城市绿地环境感知情感态度整体情况
        4.2.4 环境要素感知情感态度
        4.2.5 游憩服务感知情感态度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影响因素分析
    5.1 景观格局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1.1 内部景观格局
        5.1.2 边界空间分布
        5.1.3 景观格局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2 生态效应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2.1 植被生长状态
        5.2.2 温度调节功能
        5.2.3 生态效应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3 社会经济对环境感知的影响
        5.3.1 交通距离及周围设施
        5.3.2 服务人口情况
        5.3.3 社会经济与环境感知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绿地公众环境感知驱动机制分析
    6.1 城市绿地环境感知关键影响因子筛选与识别
        6.1.1 评论量主导影响因子识别及驱动分析
        6.1.2 情感态度主导影响因子识别及驱动分析
    6.2 基于公众环境感知的城市绿地规划管理提升策略
        6.2.1 景观格局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2.2 生态效应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2.3 社会经济环境感知特征及规划管理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市绿地点评数量及LSTM情感预测结果
附录 B 研究区景观格局、生态效应及社会经济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1976年以来丹顶鹤在我国的分布变迁及就地保护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布资料来源
    1.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1976—1985年丹顶鹤繁殖地与越冬地主要分布情况
        2.1.1 繁殖地
        2.1.2 越冬地
    2.2 1986—1995年丹顶鹤繁殖地与越冬地主要分布情况
        2.2.1 繁殖地
        2.2.2 越冬地
    2.3 1996—2005年丹顶鹤繁殖地与越冬地主要分布情况
        2.3.1 繁殖地
        2.3.2 越冬地
    2.4 2006—2019年丹顶鹤繁殖地与越冬地的主要分布情况
        2.4.1 繁殖地
        2.4.2 越冬地
    2.5 丹顶鹤的就地保护状况
3 讨 论

(3)生态休闲背景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昆明市大观公园改造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一、生态休闲及城市滨水景观相关理论概述
    (一)生态休闲概述
        1.生态休闲
        2.生态休闲的休闲形式
        3.生态休闲建设面临的挑战
    (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概述
        1.城市滨水景观
        2.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进程
        3.城市滨水景观的多元化发展
    (三)生态休闲背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提出
        1.滨水景观的休闲精神
        2.生态休闲方式的滨水景观具有文明建设
        3.生态休闲方式的滨水景观带来的经济价值
    (四)城市滨水景观相关理论
        1.景观生态学理论
        2.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本章小结
二、城市滨水景观元素构成分析
    (一)城市滨水区景观原则
        1.生态原则
        2.亲水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
        4.整体性原则
        5.以人为本
    (二)城市滨水景观空间分类
        1.按用地性质分类
        2.按空间风格分类
        3.按空间形态分类
    (三)城市滨水景观元素构成
        1.自然景观
        2.人文景观
    (四)案例分析
        1.虎丘湿地公园
        2.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
    (五)本章小结
三、生态休闲与滨水景观的联系分析
    (一)生态休闲的运用对滨水景观的作用
        1.生态休闲对环境的作用
        2.生态休闲与滨水景观结合对城市的作用
    (二)生态休闲背景下滨水景观设计目标
        1.城市水域水质恢复
        2.景观植物群落营造
        3.亲水设施合理建设
        4.提升水利防洪价值
    (三)生态休闲在城市滨水景观中实施策略
        1.土地资源的合理运用
        2.绿色环保的材料利用
        3.生态环境的创建营造
        4.多样生物的孕育保护
        5.城市水体的保护净化
    (四)本章小结
四、昆明市大观公园项目分析
    (一)大观公园项目概况
        1.大观公园基本信息
        2.大观公园自然条件分析
        3.大观公园人流数据分析
        4.大观公园内部交通分析
    (二)大观公园内在文化资源
        1.以大观楼为代表的建筑文化
        2.以楹联为代表的文人文化
        3.以荷花为代表的景观文化
        4.以雕塑为代表的现代文化
    (三)大观公园自身区域优劣势
        1.优势
        2.劣势
    (四)本章小结
五、大观公园改造设计
    (一)大观公园改造设计项目概述
        1.大观公园改造设计目标与方针
        2.大观公园地域文化资源整合
    (二)大观公园总体规划设计
        1.大观公园总体布局设计
        2.功能分析图
        3.交通流线图
    (三)大观公园生态规划设计实践
        1.湿地区域建设
        2.生态驳岸建设
        3.水生植物搭配与动物多样性营造
    (四)大观公园绿色环保设计实践
        1.大观公园保护水域的方法分析
        2.节约资源的设计实践
    (五)大观公园科学健康休闲实践
        1.建立相关的文化科普
        2.建立环园滇池绿道
    (六)大观公园特色景观设计实践
        1.荷莲观景平台
        2.荷叶文化长廊
        3.“荷叶青照水”艺术装置
        4.“九夏芙蓉”科普中心
        5.荷叶休闲亭
        6.红嘴鸥艺术游乐设施
        7.空中廊道
        8.观景塔
        9.生态木栈道
        10.鱼跃景观廊架
        11.生态鱼景观墙
        12.帆椅
    (七)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生态休闲背景下大观公园改造设计问卷调查表

(7)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1.3.2 理论基础
        1.3.3 湿地公园、资源环境特征与保护利用的关系
        1.3.4 合理保护利用湿地公园的意义
        1.3.5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2.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土壤及母岩状况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社会经济条件状况
    2.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图
        2.2.3 土壤样地设立与样品采集
        2.2.4 水质采样与评价分析
        2.2.5 湿地公园评价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公园不同空间土壤化学特征分析
        3.1.1 湿地土壤pH值和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化特征
        3.1.2 湿地土壤全磷、全钾、全钙、全镁含量变化特征
        3.1.3 湿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3.1.4 湿地土壤重金属镉、铅元素含量变化特征
        3.1.5 湿地土壤环境质量分析
    3.2 湿地公园流域水质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3.2.1 湿地公园水质评价
        3.2.2 流域样点水质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3.3 湿地公园湿地生物和景观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3.3.1 湿地公园生物资源特征分析
        3.3.2 湿地公园土地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3.3.3 湿地公园景观文化资源特征分析
        3.3.4 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
    3.4 湿地公园综合评价
        3.4.1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3.4.2 湿地环境质量评价
        3.4.3 湿地景观评价
        3.4.4 附加分评价
        3.4.5 湿地公园评价结果及分析
4. 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对策分析
    4.1 湿地公园性质与定位
        4.1.1 湿地公园性质
        4.1.2 湿地公园定位
    4.2 科学合理功能分区
        4.2.1 分区原则
        4.2.2 功能分区
    4.3 湿地公园功能分区规划及保护利用对策
        4.3.1 保育区
        4.3.2 恢复重建区
        4.3.3 宣教展示区
        4.3.4 合理利用区
        4.3.5 管理服务区
    4.4 湿地公园资源与环境保护利用策略
        4.4.1 湿地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4.4.2 湿地植物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4.4.3 湿地环境资源保护利用措施
        4.4.4 塘门口镇、栖凤渡镇局部土壤镉、铅污染修复治理措施
    4.5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和讨论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生物多样性指数研究
        1.2.2 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
        1.2.3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研究
    1.3 研究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研究区范围及位置
        2.1.2 研究区内自然保护区情况
    2.2 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
        2.2.1 鱼类调查方法
        2.2.2 水生动物调查方法
        2.2.3 水生植物调查方法
        2.2.4 其它水生生物调查方法
        2.2.5 流域水生生物调查采样点
        2.2.6 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
        2.2.7 流域水质评价方法
第三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
    3.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2.1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3.1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3.4.1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3.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
        3.5.1 内蒙古内流河水生生物多样性总况
        3.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布
第四章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1.1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1.2 黄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2.1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2.2 辽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3.1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3.2 松花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4.1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4.2 海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5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
        4.5.1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总况
        4.5.2 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布
    4.6 重点流域水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
        4.6.1 黄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2 辽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3 松花江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4 海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4.6.5 内流河流域水质现状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黄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2 辽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3 松花江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
        5.1.4 海河流域内蒙古段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1.5 内蒙古内流河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分析
    5.2 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5.2.1 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5.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任务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选题的项目来源

(9)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概述
    第一节 玉溪抚仙湖自然环境特征
        一、玉溪抚仙湖的地理特征
        二、玉溪抚仙湖的渔业资源
    第二节 玉溪抚仙湖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玉溪抚仙湖的相关传说故事
        二、玉溪抚仙湖的地域文化
    第三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情况
        一、玉溪抚仙湖度假区湿地建设情况
        二、玉溪抚仙湖度假区观光区的建设情况
        三、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设计
    第一节 抚仙湖相关规划研究
    第二节 生态审美设计
        一、尊重自然
        二、因地制宜
        三、休闲怡情
        四、审美产业
第三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表现
    第一节 自然风光
        一、变幻莫测的湖水之美
        二、灵动自然的生命之美
        三、点睛之笔的彰显之美
    第二节 人文景观
        一、雕塑与建筑之美
        二、文化设施之美
        三、人与自然之美
第四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功能
    第一节 物质因素的感性愉悦
        一、色彩,线条,形状
        二、声音的情感属性
        三、“味”的情感记忆
    第二节 “复得返自然”的精神休憩
        一、自然环境的精神休憩
        二、自然环境的人心复归
    第三节 “游心”“畅神”的生命愉悦
        一、“游心”的生命欢愉
        二、“畅神”的生命自由
第五章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价值
    第一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经济价值
        一、审美经济
        二、玉溪抚仙湖区的审美经济
    第二节 玉溪抚仙湖度假区生态审美的社会美育价值
        一、自然美的社会美育价值
        二、建筑的社会美育价值
        三、博物馆的社会美育价值
        四、音乐节,文化节的社会美育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3.1 研究区概况
    3.2 白洋淀旅游资源环境情况
    3.3 白洋淀旅游开发状况
    3.4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1 旅游足迹计算方法介绍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4.3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白洋淀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5.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5.2 白洋淀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5.3 白洋淀旅游足迹赤字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1 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2 白洋淀旅游开发情景分析
    6.3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7.2 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
    7.3 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
    7.4 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
    7.5 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
    7.6 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荷叶花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管理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生态-社会效应对公众环境感知的影响及驱动机制研究[D]. 李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
  • [2]1976年以来丹顶鹤在我国的分布变迁及就地保护状况[J]. 林远锋,鲁长虎,许鹏,崔鹏,张文文.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6)
  • [3]生态休闲背景下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以昆明市大观公园改造设计为例[D]. 郑博.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4]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吉林省湿地景观重塑研究[D]. 龙玥竹. 吉林建筑大学, 2021
  • [5]完善澜湄流域生物多样性跨境合作保护法律规则的思考[D]. 王琳. 广西大学, 2021
  • [6]贵子湖水质改善技术体系构建及效果评价研究[D]. 许杨. 三峡大学, 2021
  • [7]郴州市西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特征分析和保护利用对策[D]. 雷晓超.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内蒙古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分析[D]. 云鹏. 内蒙古大学, 2020
  • [9]玉溪抚仙湖度假区建设的生态审美研究[D]. 李咏慧.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0)
  • [10]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 褚英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荷叶湿地生物资源及其保护管理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