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一、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论文文献综述)

岳宗霞[1](2021)在《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明清时期广西全州的蒋氏宗族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全州几支蒋氏的家族建构,考察这一时期该地的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的状况。蒋氏在全州是一个大姓,人口占全县人数总额的四分之一。明中叶,借嘉靖“大礼议”提供的历史契机,曾任内阁首辅的全州籍蒋冕先行开启蒋氏宗族的建构活动,蒋氏各支也相以继之。因循着国家放宽祭祀之礼的大形势,蒋氏各支从修族谱、建祠堂、整坟茔等着手,“落实国家祭祖礼制”,并大致确立了本族支始迁全州的先祖,完成了本支宗族的建构。但明代蒋氏的宗族建构是各分支独自进行,各支的始祖追溯也未远及传说中全州蒋氏名义上的开基祖——蒋琬。明清易代,全州迭遭兵燹,田地、建筑、典籍俱遭损毁,明中后期繁盛起来的宗族建构活动亦转入低潮甚至停滞不前。至清,康熙、雍正时期,政府逐渐重视地方社会中宗族的社会统治功能,甚至从官府的层面设了族正,将政权和族权直接结合,借助宗族势力来维持地方社会秩序,而全州地方的世家大族迎合着国家所提倡的道德伦理,在宗族建设中主动融入官方的意识形态,开始了自己新朝代下的创建。大形势的催动之下,蒋氏各族支逐渐有了联宗的意向。首先是确定一位共同的祖先,即以蒋琬为全州蒋氏之开基祖,于是各族支的谱书便顺利续接至开基祖蒋琬处;然后便是在城中置地修建了蒋琬祠堂,而且一起修建了明朝内阁首辅蒋冕的祠堂,这样,阖族祭祀或议事之时,便有了固定的地点;最后,联宗合谱,参考全州之外其他支蒋氏的族谱,从蒋琬往上追溯至蒋氏始祖周公第三子期思侯伯龄公。蒋氏大宗族建构完毕之后,或以个人一己之力、或以宗族集体之力开始对地方社会施以影响,这表现为三点:一是对地方社会政治的影响,通过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以及渗透地方官僚系统,开始全面参与地方社会的基层事务治理,直接或间接谋取有利于宗族的权益,尤其在与他族争夺自然资源时获得官府的佑护。二是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在宗族中还体现为重视传统儒学教育,弘扬科举入仕的价值观,对外则表现为主动适应融入政府教育变革,维护地方社会秩序。三是地方大族之间相互联姻及交游,通过婚姻结成有血缘关系的同盟,借助彼此文化、政治和经济的互援,广泛参与地方政治及社会生活中的事务。

鲍金见[2](2021)在《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文中提出自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交通运输业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在监测与管理上存在诸多困难,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承诺到2025年温室气体排放设定绝对上限,提出与新碳排放达峰目标相衔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故而本文将在低碳视角下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研究其绿色发展水平。首先,本文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近年来,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规模发展迅速,船舶运力及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增长较快。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时空上存在差异不均衡,存在诸多问题。然后对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状况与碳排放状况进行近似测算,得出我国近10年海洋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的结果。其次,确定评价指标,并构建评价模型。为了科学评价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水平,本文在前人对绿色交通运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进行概念界定并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绿色物流理论、低碳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初步确定三级评价指标,并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筛选并确定10个最终的评价指标。通过TOPSIS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模型。最后,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测算其绿色发展水平。由于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暂未披露,中远海运集团的海运规模占海洋交通运输业一半以上,为此本文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为例,对其绿色发展水平及障碍因子进行研究。为了增加中远海运重组前后绿色发展水平的对比性,在2016—2019年中远海运数据的基础上,将2010—2015年中远集团数据作为补充,测算出中远海运集团重组前后10年间(2010—2019年)的绿色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评价的分析结果符合文献表述,具有一致性结论,从而验证了以低碳视角下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性。基于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影响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的障碍因子诊断分析,进而根据不同年份的主要指标障碍度,从企业和政府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马虹[3](2019)在《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远海控前身是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远洋”),2007年以集装箱航运、码头、租赁、物流等资产在A股上市。中国远洋在2007-2008年大幅扩张干散货船队,在跌宕起伏的航运周期高位,锁定了中长期的船舶租金运价,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现货市场量价齐跌,散货运输大幅亏损,成为中国远洋最大的拖累。中国远洋在2011年和2012年巨额亏损,成为这两年期间内的A股亏损王。金融危机的重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航运业普遍陷入惨淡经营,航企之间的收购兼并日趋频繁。2016年,中国最具代表的两家航运企业——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并购重组而成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远海运”),中远海控(601919.SH)是中远海运集团最为重要的核心资产之—。中远海控在此次并购重组中剥离曾给其带来巨额亏损拖累的散货运输资产,整合中海集装箱运输资产。通过此次并购重组,中远海控更加专注于集装箱运输与码头业务。中国远洋和中海集运两家公司有着高度同质化竞争的企业,在集装箱运输业务有较多的相似,亦有较多年的合作,中国远洋更注重海外市场的布局和开发,中海集运更注重国内市场的布局和开发,将两家航企有效整合,资源重新配置,可以有效避免重复投资,提高经营和管理效率。本文旨在探索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的意图及经济后果。试图通过中远海控并购前后战略和经营模式的深入分析,以及财务绩效指标和股价长短期市场表现的对比分析,研究中远海控前后内在价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远海控的扩张,其规模效益和协同效益大幅提升,践行成本领先战略,并在并购重组后的第二年,盈利能力、股东回报、现金创造能力、创值(EVA)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此次并购重组达到其并购重组的战略意图。

肖知雨[4](2018)在《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尤其在2013年,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后,在我国政策的导向下,我国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海外投资、并购等活动日渐活跃。通过“走出去”,中国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资源,还能获得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市场、整合产业链等资源,以及获得财务投资收益,同时分散和对冲风险。本文选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国并购的典型案例——中远海运并购希腊比港项目进行研究,分析企业从特许经营权经营战略到纵向一体化战略的战略转变动因、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和财务绩效。分析发现,政治和经济环境、交易成本和协同效应是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的主要动因;投资者对中远海运获得比港特许经营权持乐观态度,但对此次纵向一体化并购的反应较为消极;财务分析显示并购产生的短期财务绩效较为乐观,但长期财务绩效仍有待观察。并且,在本文最后根据中远海运战略转变动因及效果影响提出了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规避风险的一些建议。本文丰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相关案例研究,对国有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活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杨勃[5](2017)在《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化已成为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获取战略性资源、提升全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也面临“外来者劣势”的严峻挑战,突出表现为东道国利益相关者对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即组织核心的、独特的和持久的特征)的误解和歧视。例如,长期以来,在进入发达国家时,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常常被定格在“低端产品”、“政府参与”、“不良治理”等负面的标签上,导致中国企业难以在发达国家获取合法性,面临显着的外来者劣势。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然而,针对这一问题,已有研究却缺乏解释力。导致这一理论缺口的主要原因是,已有研究主要从环境因素(如制度距离)来解释外来者劣势现象,忽视了外来者劣势的一些组成部分可能是内生性的,即由跨国企业的身份特征引起。这一理论缺口也导致已有研究对跨国企业如何克服由组织身份引致的外来者劣势缺乏阐释。为了弥补这些理论缺口,本研究基于组织身份理论,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并探究跨国企业如何通过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本研究遵循“由案例研究构建理论”的典型范式,选择8家中国跨国企业开展探索性的多案例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三阶段编码程序对案例数据进行分析。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的研究工作:(1)揭示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而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通过对中国企业的组织身份与外来者劣势之间的关系进行案例分析,本研究构建组织身份视角下的外来者劣势形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跨国企业面临的外来者劣势由组织身份冲突和组织身份模糊引起。一方面,由于制度差异,跨国企业根植于母国制度环境的组织身份与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相冲突,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难以在东道国新制度环境下获取合法性。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导致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处于模糊状态,进而不被东道国利益相关者理解和认可。(2)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变革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变革是指跨国企业重新定义“作为组织,我们是谁”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组织身份冲突,进而在东道国制度环境下建立合法化的新组织身份。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变革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标签为基础,即改变定义“组织是谁”的标签;二是以含义为基础,即不改变身份标签,而是改变标签背后的含义;三是以突出性为基础,即降低负面身份维度的突出性,提高积极身份维度的突出性。通过对身份标签和含义的变化规律进行归纳,本研究归纳出四种具体的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即“替换”机制(用积极的身份标签和含义替换负面的身份标签和含义)、“进化”机制(对现有身份进行深化和发展,使之进化为更积极的身份)、“增补”机制(创造新的身份标签和含义)以及“厚化”机制(补充和完善标签的含义)。从过程看,跨国企业的组织身份变革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机制之间呈现序贯、互补等关系。(3)探索跨国企业通过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指跨国企业向东道国利益相关者营销真实的或变革后的新组织身份,促使利益相关者对“跨国企业是谁”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认知。通过逐项复制和差别复制,本研究归纳中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及其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组织身份意义给赋包括三个迭代的、互补的机制:一是“话语”机制,即通过语言进行身份释义,包括身份框定、传播故事、媒体访谈及信息披露;二是“行为”机制,即通过企业的实际行为向外表达组织身份,包括战略营销、业务展示以及产品推广;三是“信号显示”机制,即通过信号显示活动进行身份显示和身份“背书”,包括企业荣誉和权威认证。从过程看,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是一个“厚化—互补”相组合的过程。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理论视角的创新,即为外来者劣势现象增添了组织身份这一新的理论视角,深化和补充了已有理论视角:一方面,从组织身份视角解释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打开了外来者劣势形成过程的“黑箱”;另一方面,从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视角探究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过程,为跨国企业克服外来者劣势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意义方面,本研究对中国企业如何在国际化过程中开展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具有启示意义。

王文娟[6](2016)在《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国内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复杂多边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于中国物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市场机遇加速海外布局,同时在海外布局中审时度势,巧避危机,是中国物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迫切而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网络资源是物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不断的横向和纵向合作、兼并、联合,物流企业才能实现其规模效益和范围效益。中国物流业要想实现社会整体物流成本的降低,扭转中国物流贸易长期巨额逆差的局面,中国物流业实现行业整体升级优化,就必须加速推动物流企业从水平方向拓展服务范围,从垂直方向延伸服务触角,参与国际市场的角逐,加快国际化战略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从上世纪60年开始就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理论从投资的动因、区位选择到投资的溢出效应,都有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论证研究。从微观角度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到宏观的产业周期理论等,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和区位选择理论都是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开始的,随着发展中国家和服务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逐步增加,研究的重点也逐步转移。物流业与金融业、信息业并列三大生产性服务行业,其对外直接投资既有生产型服务业的一般性特征,又表现出物流业自身的特点。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既要考虑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也要考虑物流业不同于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的特征。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补充了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和实证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中国物流业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基本现状分析。通过对中国物流业2010年-2013年投资流量、存量、主要经济体的分布比例、投资吸引力指数等数据与其他行业对比分析得到: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速度迟缓;发展不平衡,投资流量受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和大型项目的影响较大;国内投资者高度集中,主要是国有大中型物流集团,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格局;投资区域过度集中,80%的投资集中在中国香港,只有在亚洲和拉丁美洲物流业投资比例较高,其他区域的投资比例非常低;投资行业过度集中,主要是围绕航运业展开,其他行业投资较少;海外投资以重资产投资为主。(二)引入克鲁德曼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物流企业是否在东道国进行FDI分析,为实证模型的制造业FDI对物流业FDI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根据物流服务是生产的中间投入品加入到生产企业的生产函数,通过生产企业的成本最小化求出物流服务的需求量,根据生产企业的CES效用函数,物流企业FDI的条件构造一般均衡模型,得到母国制造业在东道国FDI的数量正向影响母国物流业在东道国FDI行为,东道国制造业数量在放松东道国物流业服务水平低于母国物流业服务水平的假设条件以后影响不确定。(三)利用中国物流业海外投资项目个数26国别10年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影响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控制异方差和一阶序列相关,整体数据实证得到如下结论:中国物流业fdi具有明显的追逐制造业fdi和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流向的特征;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物流业的fdi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东道国良好的制度变量,与中国相近的制度距离,服务业的整体开放水平,较低的通货膨胀率都有利于吸引中国物流业在东道国的投资;中国物流业在具有重要港口资源的国家投资较少,港口资源的变量呈负向影响。将26个国家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分别进行随机效应模型回归,实证结果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物流业fdi区位都显着追随制造业fdi和进出口贸易流向,东道国市场规模对中国物流业fdi有负向影响,新兴经济体国家则表现相反。文章使用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数据用图表进行稳定性检验,同样得到了整体数据中国制造业fdi和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对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显着正向影响。(四)通过中远和中外运长航海外投资布局的案例检验实证分析的结果,同时深入分析不同核心优势,不同主营业务的物流企业fdi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中远的核心业务是航运业务,因此在中远的海外布局中,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所在地是其布局的重点,同时为了保障和提升航运服务的水平,节点港口码头是中远海外布局的重要战略。而中外运长航的主营业务是国际货运代理业,其在综合物流服务的水平位居全国第一,因此中外运长航的海外布局具有非常显着的跟随中国海外工程区位布局的特点。基于上述研究,论文在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共有三个创新点:首先使用克鲁德曼一般均衡模型,在克鲁德曼的模型和基本假设基础上,引入生产企业的生产函数,将物流服务作为中间产品加入生产函数,根据生产函数的成本最优,和生产企业的ces效用函数,通过引入母国物流企业提供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概率变量,构建一般均衡模型,进而推导出母国制造业在东道国fdi数量和东道国制造业数量对于母国物流业在东道国是否进行fdi的影响。其次本文首次使用中国海外物流业投资项目个数国家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数据选取上避免数额差异巨大项目对实证结果的冲击,同时将其他产业在海外物流业的投资数据统计在内,包括了中国物流企业在海外水平、垂直和中国其他行业企业在海外物流业的全部投资,数据更为全面、客观。首次使用物流业fdi国别面板数据,采用控制异方差和一阶序列相关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整体数据分析上得到了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具有显着的追随制造业fdi和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流向的特征,同时实证结论表明东道国市场规模和市场增长潜力对中国物流业fdi有负向影响;不同类型的国家对中国物流业fdi的区位影响因素不同。案例分析的创新点是通过两个核心业务不同的龙头物流企业fdi区位差异对比分析物流业下不同行业,不同的核心优势对于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集中在通过理论模型找到影响物流业fdi区位选择主要影响因素,从理论上丰富和补充物流业fdi研究体系;从实证数据和中国物流业fdi总体数据及微观企业数据,研究分析中国物流业fdi的现状和问题,影响中国物流业fdi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根据主要影响变量及国内和国际的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对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予以方向性的建议和指导。

余智梅,赵春凌,吴杰,刘青山[7](2012)在《2011年中央企业新闻榜》文中提出一别西风又一年。2011年的中央企业,经历了太多的特殊事件,纷繁复杂,层出不穷。有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之喜悦,亦有动车追尾之悲怆;有央企助利比亚大撤离之感动,亦有央企陷入垄断事件之争议;有央企整体上市之艰难,亦有央企进入《财富》500强突破历史纪录之欣慰。

曹祖耀[8](2011)在《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文中研究表明自1994年正式实行足球职业联赛以来的17年里,中国足球除创下短暂的黄金球市,更多的是有关球员的丑闻不断,假赌黑盛行,而且足球假新闻屡禁不绝;足协的权威饱受质疑,一直难以处理好与俱乐部和媒体的关系;各级行政权力仍染指足球,俱乐部与中国足协的利益纷争持续上演。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职业足球为什么秩序这样混乱?那么,通过在社会学视野下来研究这一秩序状况的成因,无疑能激发我们的社会学想象力,为我们认识中国社会提供极佳的研究平台,同时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利益矛盾以建设良性运行的社会主义新秩序提供智力支持。本研究将职业足球运动领域的混乱状况理解为一种“二元秩序”,意即“权利声称(表述)隐藏着社会不同意”,尽管各行动者发展出另一套实际运作的利益分配机制(即实践,它可能合理、合法,也可能相反)与之并行,但“实践”并不是冲突各方的一致认同,因而对社会整合是不利的。那么,就利益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研究而言,布迪厄提出的社会实践理论以其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特质被国内学界关注和运用。本研究运用社会实践理论中的博弈思想,在中国语境下对其中的相关概念工具内涵和适用做了调整和修正,并借鉴布迪厄提出的供给-需求分析模型,将职业足球运动置于中国社会空间之中来考察职业足球运动中利益博弈。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和文献法收集资料,本研究从理论上将职业足球运动建构成一个分析性的场域,并遵循场域的分析思路来探讨职业足球场域秩序的生成和变迁。研究发现,该场域中存在中国足协/足管中心、地方政府、企业(投资商、赞助商和推广商)、俱乐部、媒体和球迷五大类行动者,他们各自所关心的利益不同,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关系、政治资本和关系-政治资本是该场域中行动者在利益博弈中所使用的工具,因而各行动者所表现出来的行动逻辑也不一样:中国足协的权力经济逻辑,地方政府的行政逻辑,企业的经济交换逻辑,俱乐部的生存逻辑,媒体的商业逻辑,球迷的生活逻辑。通过对行动逻辑的考察,我们发现,中国足协/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与俱乐部及其投资人之间存在占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关系,与媒体之间存在基于各自对职业足球之价值与意义的认知不同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关系,以及职业联赛的需求方和作为整体的联赛供给方之间存在由于供需不匹配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关系。正是这些利益矛盾关系、起主要区分作用的政治资本以及各行动者资本容量的多寡共同决定了我国职业足球场域中现有的秩序状态,并掣肘中国职业足球运动的健康发展。通过对职业足球场域的实证分析,本研究认为,职业足球场域中的二元秩序是一种“局部秩序”,它能否转化为稳定而常态的场域秩序需仰赖于三个条件:高层管理者有整饬旧秩序及旧的利益格局的决心和行动;管理者对足球的价值、意义的新认知和建构是否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司法的介入程度和打击力度。它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属于行政推动型改革,推进的力度则能进一步凸显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放权以及如何构建新的利益表达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与决心。而本研究对于认识当下中国经验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于,有必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充分重视利益失衡和利益断裂所引起的社会矛盾,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来构建良性运行的新秩序。这一机制被附加了两个预设:价值预设指向特定实践场域利益格局调整的目标和价值,体现了一种规范性认识;工具预设指向利益均衡机制发挥效用的环境和动力,体现了一种工具性认识。

本刊编辑部,赵春凌[9](2011)在《2010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文中研究说明继《国企》杂志首次以中央企业为主角组织评选"2009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并获得各界诸多好评后,本刊再度推出"2010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评选活动,全景回眸中央企业一年来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2010年,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大事频仍。既有百年一遇的西南特大旱灾和玉树7.1级地震,也有成功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更有各地楼市的疯狂上涨与中央的严厉调控,以及年未一季的通胀攀高与物价维稳等等。2010年,对于中央企

王祺[10](2009)在《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中远集团公司的案例》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国际潮流。在西方,各大跨国公司将其视为公司核心业务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上升到了战略性管理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进一步加速了与国际企业接轨过程。近年来,伴随着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等突发事件的出现,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愈发清晰的进入了社会公众、政府和企业的视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成为了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品牌建设和持久发展的重要因素,并逐步地发展成为了企业战略和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是当前新形势下企业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中央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事关中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以中远集团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中央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了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本文基于上述背景,通过总结企业社会责任的起源发展,综合分析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进程和发展现状,以中远集团作为“全球契约”成员,积极实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案例,提出了今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与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够为愿意承担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论文提纲范文)

(1)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学术史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第二节 全州的地理位置及自然与人文环境
        一、地理沿革及交通孔道
        二、自然与人文环境
    第三节 材料与结构
        一、基本材料
        二、主体结构
第一章 明代蒋冕及其宗族建构
    第一节 出仕及返乡
        一、身在官场,心系梓里
        二、辞官归乡,壮心不已
        三、世家联姻,显赫门庭
    第二节 寻根问源
        一、时代契机
        二、追溯蒋氏源流
    第三节 宗族建构及影响
        一、编撰族谱
        二、修坟祭祀
        三、蒋冕宗族建构对全州蒋氏各支的影响
    小结
第二章 明中叶全州蒋氏宗族的建构
    第一节 蒋氏各宗族建构的地方社会背景
        一、兵连祸结的地方政治环境
        二、以农为主的地方经济
        三、地方文教的兴盛
    第二节 全州地方资源关系与蒋氏宗族建构
        一、石冈蒋氏
        二、大冈蒋氏
        三、竹塘蒋氏
        四、歌陂蒋氏
    第三节 族谱与祠堂:蒋氏各宗族的建构实践
        一、石冈蒋氏
        二、大冈蒋氏
        三、竹塘蒋氏
        四、歌陂蒋氏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全州蒋氏宗族的建构
    第一节 清代全州各支蒋氏宗族建构的持续
        一、蒋冕族支
        二、石冈蒋氏
        三、大冈蒋氏
        四、竹塘蒋氏
        五、歌陂蒋氏
    第二节 同宗共祖:全州蒋氏的联宗活动
        一、明时的同族观
        二、清代蒋氏联宗的实施
    第三节 系谱重构:全州蒋氏宗族房支秩序的确立
        一、对待远支世系的态度
        二、创修大宗谱——《梅潭蒋氏世谱》
        三、再修大宗谱——《全州蒋氏源流》
    第四节 蒋氏宗族的社会角色
        一、蒋氏族人对地方社会的贡献
        二、蒋氏宗族的姻亲联络
        三、蒋氏宗族的文学荣耀
    小结
第四章 结语:蒋氏宗族与地方社会的相互塑造
    一、宗族建构
    二、对地方社会政治的影响
    三、与地方社会的文化互动
附录
    附录一:大冈蒋氏家规
    附录二:竹塘族训十则
    附录三:梅潭蒋氏世谱凡例
    附录四:祠规十八条
征引文献
    一、古籍文献
    二、族谱
    三、碑刻
    四、研究论着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2)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绿色物流理论
        2.1.2 低碳经济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文献综述
        2.2.2 低碳运输研究现状的文献综述
        2.2.3 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海洋交通运输业政策与规模现状
        3.1.1 政策发展状况
        3.1.2 港口发展状况
        3.1.3 船舶运力发展状况
    3.2 海洋运输业发展的时空差异
        3.2.1 海洋交通运输业时间变化趋势
        3.2.2 海洋交通运输业空间变化趋势
    3.3 我国与世界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比较
        3.3.1 国际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3.3.2 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能耗及碳排放现状
第四章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及模型构建
    4.1 评价指标设计
        4.1.1 绿色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概念
        4.1.2 指标选取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
    4.2 评价模型构建
        4.2.1 评价方法
        4.2.2 评价等级
第五章 中远海运集团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运集团发展概况
        5.1.1 组织架构
        5.1.2 发展状况
        5.1.3 绿色发展面临的阻力
    5.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水平测算
        5.2.1 数据来源
        5.2.2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综合发展水平测算
        5.2.3 中远海运集团各指标发展水平测度
    5.3 中远海运集团绿色发展障碍度诊断
        5.3.1 障碍因子模型
        5.3.2 绿色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企业层面对策建议
        6.2.2 政府层面对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筛选确定的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三节 企业并购的研究综述
第二章 航运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航运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航运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过程回顾及动因分析
    第一节 并购双方的简介
    第二节 中远海控并购的过程回顾
    第三节 中远海控并购的动因
第四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发展战略及经营模式分析
    第一节 中远海控的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中远海控并购前后经营模式分析
第五章 中远海控并购的财务绩效分析
    第一节 杜邦分析
    第二节 现金创造能力分析
    第三节 增长能力分析
    第四节 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指标分析
    第五节 创值(EVA)能力分析
    第六节 市场收益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建议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附录 中远海控财务报表
参考文献

(4)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交易费用经济学
    2.2 投资周期理论
    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4 文献综述
        2.4.1 企业收购
        2.4.2 海外投资风险
        2.4.3 战略转型动因
        2.4.4 总体述评
3 海外投资战略转移风险分析
    3.1 海外投资中面临的问题
        3.1.1 政策不健全
        3.1.2 企业海外投资信息不畅
        3.1.3 企业海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投资回报率低
        3.1.4 跨国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下放不够
    3.2 现存的海外投资风险
        3.2.1 政治风险
        3.2.2 经营风险
        3.2.3 法律风险
4 案例介绍
    4.1 “一带一路”背景介绍
    4.2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介绍
    4.3 中远海运获得比港经营权
    4.4 中远海运收购比港
5 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运海外投资历程
    5.2 中远海运拿下比港重要性战略分析
        5.2.1 优势(strength)
        5.2.2 劣势(weakness)
        5.2.3 机会(opportunity)
        5.2.4 威胁(threat)
        5.2.5 SO(优势-机会)战略
        5.2.6 WO(劣势-机会)战略
        5.2.7 ST(优势-威胁)战略
        5.2.8 WT(劣势-威胁)战略
        5.2.9 战略转变后果
    5.3 特许经营权对中远海运的影响分析
        5.3.1 财务状况分析
        5.3.2 市场反应
    5.4 收购比港对中远海运的影响分析
        5.4.1 财务状况分析
        5.4.2 市场反应
        5.4.3 风险分析
        5.4.4 动因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6.1 “走出去”的效果影响
        6.1.1 市场反应效果影响
        6.1.2 财务状况效果影响
        6.1.3 总体效果影响
        6.1.4 对中远海运的启示
    6.2 企业海外投资启示
        6.2.1 顺应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进行投资
        6.2.2 投资前进行可行性分析
        6.2.3 加强对政治风险的评估
        6.2.4 投资行为凸显项目优势
        6.2.5 重视投资行为中的“文化冲突”
        6.2.6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6.2.7 加强对投资国家法律及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致谢

(5)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对象、关键构念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关键构念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检索
        2.1.1 文献检索过程和结果
        2.1.2 学术发展趋势
    2.2 外来者劣势研究综述
        2.2.1 外来者劣势的构成
        2.2.2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2.2.3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理论视角
        2.2.4 研究不足
    2.3 组织身份研究综述
        2.3.1 组织身份的内涵和维度
        2.3.2 组织身份的持久性和动态性
        2.3.3 组织身份变革
        2.3.4 内部身份、外部身份以及组织形象
        2.3.5 研究不足
    2.4 意义给赋研究综述
        2.4.1 意义给赋的目的和主体
        2.4.2 意义给赋的策略
        2.4.3 意义给赋与意义建构
        2.4.4 研究不足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3.1 研究方法选择
        3.1.1 定量研究方法与定性研究方法的比较
        3.1.2 案例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
        3.2.1 目标东道国选择
        3.2.2 目标企业选择
        3.2.3 案例企业简要描述
    3.3 数据收集
        3.3.1 档案数据
        3.3.2 访谈数据
    3.4 数据分析过程
        3.4.1 组织身份审计
        3.4.2 案例内分析
        3.4.3 跨案例分析
    3.5 效度和信度保障
第4章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
    4.1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2 信息不对称、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3 组织身份冲突、模糊与组织身份合法性
    4.4 组织身份合法性与外来者劣势
    4.5 外来者劣势的形成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4.5.1 理论模型构建
        4.5.2 制度距离与组织身份冲突
        4.5.3 信息不对称与组织身份模糊
        4.5.4 来源国效应与组织身份模糊
        4.5.5 组织身份合法性
        4.5.6 外来者劣势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
    5.1 组织身份变革的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1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2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模式及其动态机制
        5.1.3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模式
    5.2 组织身份变革的过程
        5.2.1 序贯过程
        5.2.2 互补过程
        5.2.3 变革时间
    5.3 组织身份变革的结果
        5.3.1 变革前后的身份比较
        5.3.2 组织身份合法性
        5.3.3 竞争优势
    5.4 组织身份变革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5.4.1 理论模型构建
        5.4.2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驱动因素
        5.4.3 基于标签的身份变革
        5.4.4 基于含义的身份变革
        5.4.5 基于突出性的身份变革
        5.4.6 三种身份变革模式的比较
        5.4.7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变革的速度和频率
        5.4.8 组织身份变革、组织身份合法性及竞争优势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跨国企业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
    6.1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具体机制
        6.1.1 “话语”机制
        6.1.2 “行为”机制
        6.1.3 “信号显示”机制
    6.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过程
        6.2.1 厚化过程
        6.2.2 互补过程
        6.2.3 “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3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结果
        6.3.1 组织身份意义建构与意义重建
        6.3.2 克服外来者劣势
    6.4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6.4.1 理论模型构建
        6.4.2 “话语”机制
        6.4.3 “行为”机制
        6.4.4 “信号显示”机制
        6.4.5 意义给赋的“话语—行为—信号”三支柱模型
        6.4.6 意义给赋的“厚化—互补”组合过程
        6.4.7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与外来者劣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及其讨论
    7.1 克服外来者劣势的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1 动态机制理论模型
        7.1.2 认知与行为视角
    7.2 组织身份视角与其他理论视角的比较
        7.2.1 与制度理论视角的比较
        7.2.2 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比较
        7.2.3 与社会网络视角的比较
    7.3 理论边界
        7.3.1 理论适用范围
        7.3.2 跨国情境与国内情境的比较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管理启示
        8.3.1 组织身份变革的管理启示
        8.3.2 组织身份意义给赋的管理启示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组织身份审计结果
    附录B: 开放性编码形成的概念和副范畴
    附录C: 案例企业组织身份变革机制图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6)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1.3 行业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文章的章节和基本内容
    1.5 本章小节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2.1.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1.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
        2.2.1 投资动因决定的区位选择理论
        2.2.2 产业集聚的区位选择理论
        2.2.3 引力模型的区位选择理论
        2.2.4 制度论的区位选择理论
    2.3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
        2.3.1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对制造业投资区位追随理论
        2.3.2 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服务贸易相互促进理论
        2.3.3 服务业开放水平对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影响
    2.4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2.5 文章的创新点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概念和现状分析
    3.1 基本概念
        3.1.1 物流业的基本概念
    3.2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特点
        3.2.1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分析
        3.2.2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3.3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及其影响分析
        3.3.1《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
        3.3.2《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 年)》
        3.3.3《国务院关于促进快递发展的若干意见》
        3.3.4《国务院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3.3.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3.4 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未来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
    4.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
        4.1.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变量
        4.1.2 克鲁德曼D-S模型基本假设
        4.1.3 克鲁德曼D-S基本模型
        4.1.4 开放条件下母国物流企业在东道国投资一般静态均衡模型
        4.1.5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理论模型基本结论
    4.2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模型
        4.2.1 实证基本模型和变量选取
        4.2.2 变量解释
    4.3 数据和变量统计
        4.3.1 数据来源
        4.3.2 变量统计
        4.3.3 零值数据和负值数据的处理
        4.3.4 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实证分析
        4.4.1 主要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图示关系
        4.4.2 基本模型回归结果
        4.4.3 按国家和地区分类的实证回归
        4.4.4 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区位分布影响因素图示
        4.4.5 实证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案例分析
    5.1 中远海外投资布局战略
        5.1.1 中远海外投资布局现状
        5.1.2 以航线为主导的海外布局
        5.1.3 依靠中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流向和贸易品种调整海外布局。
        5.1.4 借助全球产能合作,“装备走出去”布局海外。
        5.1.5 延伸航运服务的上下端,海外布局节点港口码头。
        5.1.6 中远海外布局特点
    5.2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战略
        5.2.1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现状
        5.2.2 中外运长航海外布局特点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基本结论
    6.2 新形势下中国物流业海外布局建议
    6.3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2011年中央企业新闻榜(论文提纲范文)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对接
    太空“飞吻”航天新高
利比亚爆发危机, 央企助力中国公民大撤离
    万里驰援央企风范
进入《财富》榜的央企创历年之最
    排行不息奋进不止
央企高管“企而优则仕”党政官员“仕而优则企”
    “企”“仕”互换中国特色
央企境外国资管理办法出台
    海外投资制度护航
央企参与保障房建设
    央企建房进退两难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陷入“垄断门”
    “垄断”论争各执一词
央企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且行且看
审计报告披露17家央企存在诸多问题
    管控疏漏多家违规
温州“7·23”动车事故
    动车之殇产业之痛
中国航天、航天科工
    航天央企的光荣使命
中国一汽
    “共和国汽车长子”的创新之路
神华集团
    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率
武钢
    铁矿石突围之武钢路径
中国铝业
    中铝“扭亏”
中盐集团
    “谣盐”平息者
中国南车、中国北车
    进也高铁退也高铁
中国商飞
    大飞机大责任
中国石化
    舆论旋涡中的中国石化
中国电建、中国能建
    两大电力建设集团:改革重组新里程
张晓刚
    张晓刚:国际钢协的中国面孔
宁高宁
    宁高宁:做创造者, 不做守摊人
宋志平
    宋志平:走包容性成长之路
孙兆学
    孙兆学:“点石成金”
吕清森
    吕清森:巡线神鹰
谢企华
    谢企华:神秘掌舵人
魏家福
    魏家福:笑看潮起潮落
黄天文
    黄天文:寂寞退场
王宜林
    王宜林:新帅的烦恼
马骋
    马骋:无言的结局
24|REVIEWM ysterious or Suspicious
28|DEBATE Classifi ed Reform:New Start
48|SPECIAL TOPIC2011 CSOE NEWS TOP 10
76|REPORT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CSOECatching Up

(8)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问题提出
    第二节 文献回顾和评述
第二章 研究视角和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视角: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概述
    第二节 布迪厄对体育场域的研究
    第三节 对社会实践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四节 研究设计
第三章 新中国足球运动发展历程简述
    第一节 专业队时期的足球运动
    第二节 足球职业化改革
第四章 作为场域存在的职业足球运动
    第一节 职业足球场域中的利益
    第二节 对职业足球之正当性定义的认知
第五章 职业足球场域:分析框架与应用策略
    第一节 职业足球场域与权力场域
    第二节 职业足球场域中行动者位置间的客观关系结构
    第三节 职业足球场域中行动者惯习
第六章 供给中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一)
    第一节 中国足协的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
    第二节 政府的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
    第三节 企业的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
    第四节 俱乐部的行动策略和实践逻辑
第七章 供给中的行动策略和行动逻辑(二)
    第一节 媒体实践中的策略运用
    第二节 媒体实践中的商业逻辑
第八章 需求中的策略运用和行动逻辑
    第一节 球迷实践中的行动策略
    第二节 球迷实践中的生活逻辑
第九章 职业足球场域秩序的生成与变迁
    第一节 社会学发展史上关于利益与社会秩序的思想
    第二节 利益诉求与职业足球场域秩序的生成和变迁
第十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作为场域存在的职业足球运动
    第二节 讨论:本研究对认识当下中国经验的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10)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中远集团公司的案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及其发展
    2.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2.1.1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阶段(20 世纪20 年代-60 年代)
        2.1.2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发展阶段(20 世纪70 年代-21 世纪初)
        2.1.3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全球化发展阶段(21 世纪初至今)
    2.2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2.2.1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进程
        2.2.2 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2.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
        2.3.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思想渊源
        2.3.2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2.3.3 全球契约运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有关理论综述
    3.1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发展
        3.1.1 20 世纪30 年代到50 年代:伯利和多德关于管理者受托的讨论
        3.1.2 20 世纪60 年代伯利与曼尼关于现代公司作用的论战
        3.1.3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其他争论观点
    3.2 国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支持理论.
        3.2.1 社会回应理论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3.2.3 社会契约理论
        3.2.4 “社会投资”理论
    3.3 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综评
    3.4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发展
        3.4.1 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
        3.4.2 企业社会责任与科学发展观
        3.4.3 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
        3.4.4 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
    3.5 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综评
    3.6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3.6.1 中央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3.6.2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
    4.1 国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4.1.1 美国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概况
        4.1.2 英国履行社会责任概况
        4.1.3 欧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概况
    4.2 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趋势分析
        4.2.1 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向国际化趋势发展
        4.2.2 企业社会责任日益向社会竞争力趋势发展
        4.2.3 企业社会责任的约束力量日益向强制性方向发展
    4.3 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状分析
        4.3.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我国日渐兴起
        4.3.2 推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各方力量
        4.3.3 中央企业成为实践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力军
    4.4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4.1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
        4.4.2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4.5 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
        4.5.1 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研究趋势,推动企业社会责任与时俱进发展
        4.5.2 形成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保障机制
        4.5.3 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身建设
第五章 中远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分析
    5.1 中远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概况
        5.1.1 中远集团概况
        5.1.2 中远集团实施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背景
        5.1.3 中远集团实施全球契约的意义
    5.2 中远集团实施全球契约,履行社会责任的战略分析
        5.2.1 中远集团承担社会责任的战略类型和总体思路
        5.2.2 建立完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
        5.2.3 中远集团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措施
    5.3 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风险、机遇和对策分析
        5.3.1 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分析
        5.3.2 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风险和机遇分析
        5.3.3 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分析
第六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清广西全州蒋氏宗族建构与地方社会[D]. 岳宗霞. 青海师范大学, 2021(09)
  • [2]低碳视角下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绿色发展评价研究 ——以中远海运集团为例[D]. 鲍金见.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3]中远海控并购重组研究[D]. 马虹. 厦门大学, 2019(08)
  • [4]国有上市公司海外经营战略转变动因及其效果研究 ——以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港为例[D]. 肖知雨. 广东财经大学, 2018(05)
  • [5]外来者劣势的克服机制:组织身份变革与意义给赋 ——基于中国跨国企业的探索性多案例研究[D]. 杨勃. 东北大学, 2017(08)
  • [6]中国物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布局分析[D]. 王文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6(06)
  • [7]2011年中央企业新闻榜[J]. 余智梅,赵春凌,吴杰,刘青山. 国企, 2012(01)
  • [8]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D]. 曹祖耀. 上海大学, 2011(10)
  • [9]2010年中央企业十大新闻[J]. 本刊编辑部,赵春凌. 国企, 2011(01)
  • [10]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研究——中远集团公司的案例[D]. 王祺. 天津大学, 2009(S2)

标签:;  ;  ;  ;  ;  

2002年中远集团十大新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