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上高原草地退化对板栗土壤性质的影响

坝上高原草地退化对板栗土壤性质的影响

一、Effect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chestnut soil properties in Bashang Plateau,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聂洪峰,肖春蕾,任伟祥,刘建宇,戴蒙[1](2021)在《生态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生态地质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地质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交叉学科,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重要理论支撑作用。我国生态地质研究工作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但时至今日生态地质学仍然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鉴于此,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地质研究进展:国际上,俄罗斯建立了生态地质学研究体系,美国发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是与生态地质研究十分契合的主题;在国内,生态地质研究主要着眼于"生态-地质"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以及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系统性生态修复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地质学涵义及其研究内容、方法技术创新及学科体系构建思路,以期为服务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和生态地质系统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任烨[2](2021)在《典型草原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对草地退化的响应》文中指出

宋达成,吴昊,王理德,何芳兰,赵赫然,韩生慧,胥宝一[3](2021)在《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时空互代法对民勤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和土壤酶(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变化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占比均以细菌最高,放线菌次之,真菌最低;土壤中三种类型微生物数量均在退耕4~8年阶段最高,退耕8年后开始大幅降低;退耕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不断上升,并分别于退耕8~13年、退耕40年左右出现最高值;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总体呈"V"字形变化,以退耕8年为节点,表现为先下降(1~8年)后上升(8~40年)的趋势;退耕年限对脲酶、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影响显着(P<0.05),且三者均在退耕8年后开始大幅降低,退耕年限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显着;剖面不同土层中,20~40cm剖面在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等方面均较0~20cm剖面有所降低;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三者存在显着相关(P<0.05),且均在退耕8年以前变化相对明显,退耕8年是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治理的关键时期。

吴晓燕[4](2021)在《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及其保护修复》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切实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1]。要深入开展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的基本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措施”[2]。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疆,又是青藏高原腹地,草地作为其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中之重,同时以草地为基础的畜牧业仍是西藏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邃内涵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西藏草地退化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据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西藏天然草地退化面积已达2355.54×104hm2,占西藏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0.53%[3],草地退化给生态环境和经济造成了重大的损害,因此研究西藏草地退化及其修复有着特殊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关于西藏草地退化的研究很多,有使用遥感技术大范围查看退化状况的,也有研究样地集中在一个或者几个点的,但是,大范围多样地的研究有明显的空白,因此为了更加准确客观的了解西藏草地退化问题,笔者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而且为了获得更准确的一手资料,于2020年5月奔赴海拔4500m-5000m的西藏那曲地区进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状况及目前的保护、维护情况开展实地调研;后于2020年7月份在西藏山南日喀则一带选择了海拔在4400m-5200m的29个样地合计75个样点采集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化学性质,同时根据不同覆盖度把草地分为高、中、低覆盖度,并计算每个样地的物种数。众多研究表明,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实际上是草地植被退化和土壤肥力退化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希望通过非参数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查看不同退化程度、不同覆盖度下,土壤化学性质是否存在显着差异;以及物种数与土壤化学性质及各化学性质之间的相关性,最终了解西藏草地的退化情况,同时在文章中总结了西藏草地退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通过发现西藏草地退化修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修复措施,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如下:(1)与全国土壤养分含量分级标准相比,研究区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含量都处于Ⅰ级极高水平,全磷和速效钾含量为Ⅱ级高水平范围,有效磷含量都处于Ⅲ级中等范围水平。土壤化学性质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pH值除与全钾和交换性镁不存在相关性,与其他物质都存在显着相关;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机质、速效钾、交换性钾、DOC相互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全钾与全氮、交换性钙、交换性镁、DOC成显着负相关。(2)随着退化程度的不断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DOC、全磷和有效磷等含量都显着降低,pH值随着退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显着提高;不同退化程度下全钾、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钠、交换性镁、交换性钾不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覆盖度下,土壤有机质、DOC、全氮、碱解氮、速效和交换性钾存在显着差异,其他物质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差异。(4)土壤化学性质与物种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pH值与物种数存在显着负相关,土壤有机质、DOC、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交换性钾于物种数存在显着的正相关。(5)草地退化是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通过阅读文献和现场调查提出了保护修复西藏草地退化的几项措施,如不断完善管理机构和法律法规、推行先进的管理措施、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改变农牧民落后的观念、加强人工草地的建设以及毒杂草虫害的处理等,只有落实这些措施才能够保证西藏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陈奇乐,谢梦姣,李智,张益琛,张利,王树涛[5](2020)在《坝上高原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征分析》文中认为为了了解河北省张北坝上草地退化情况,以张北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测定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征。结果表明:从土壤物理性质来看,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容重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增大(P<0.05),增幅分别为28.45%、31.03%;土壤总孔隙度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21.97%、23.17%;土壤含水量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65.22%、63.04%;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有减小的趋势,而分维数有增大的趋势。从土壤化学性质来看,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pH值在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增大(P<0.05),增幅为19.13%;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33.74%、28.07%;速效磷含量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减小(P<0.05),减幅分别为19.28%、25.55%;不同程度退化草地土壤速效钾含量无显着变化。从土壤微生物数量来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在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地显着减小(P<0.05),分别减小了38.85%、67.93%。综合来看,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土壤质量发生明显恶化。

张雅柔[6](2020)在《短期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N、P状况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宁夏荒漠草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矿化作用较弱,因此其养分状况更加限制着植物的生长。N、P添加通过改变有机物的输入和土壤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有机碳的积累与稳定。以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草原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N、P添加(N、P、NP、CK)对荒漠草原0-3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各组分的影响,分析N、P添加下荒漠草原土壤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及有效率、敏感指数(SI)、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探讨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对N、P添加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全球变化对生态脆弱区土壤碳库的影响以及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N添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0-10cm)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P添加对20-30 cm 土层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抑制作用。N添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对表层土壤(0-10cm)土壤颗粒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使0-20cm 土层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增加。N添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0-30cm 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N添加使0-30cm 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显着增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使10-30 cm 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增加。N添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显着增加了荒漠草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减缓了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的速率,不利于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的稳定。(2)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0-10cm)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N添加或P添加使10-20 cm 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有效率显着增加。P添加或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0-10cm)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N添加或P添加对荒漠草原10-20 cm 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积累有显着促进作用,使土壤溶解性有机碳有效率显着增加。NP共同添加对荒漠草原表层土壤(0-1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积累有显着抑制作用,N添加或P添加对荒漠草原20-30 cm 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积累有显着抑制作用。(3)利用敏感指数分析活性有机碳中对荒漠草原养分添加反应最灵敏的组分,得到不同土层土壤轻组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对养分添加反应较灵敏,所以可将其作为荒漠草原短期N、P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影响的指示指标。因此,分别利用土壤轻组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表征养分添加下荒漠草原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利用易氧化有机碳表征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利用土壤轻组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计算养分添加的碳库管理指数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短期N、P添加能提高土壤质量,改善土壤肥力,促进荒漠草原土壤恢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物理组分(土壤颗粒有机碳、土壤轻组有机碳),化学组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生物组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均具有正效应。利用这六个碳组分开展主成分分析,得到第一主成分主要受到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物理组分的影响,能够较好的反映短期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碳库和土壤稳定性的影响。

刘山宝[7](2019)在《河北坝上土壤水分对杨树防护林退化响应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半干旱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已有40年历史,建设成效显着,防护林发挥重大生态服务效益。河北坝上地区是生态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出现了杨树防护林过熟老化、枯梢断枝等一系列退化现象,这引起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而土壤水分是坝上地区防护林生长的关键性限制因子,是揭开防护林退化机制的重要因素,但当前还缺乏基于野外观测的大样本数据研究。为了探究杨树防护林退化过程中的林分结构变化和土壤水分对其响应,本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二台镇波罗素林场衰退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56个不同衰退程度的杨树、樟子松等乔木林样地和34个草地、农地、自然更新杨树、人工更新樟子松等对照样地,共90个典型样地,采用人工土钻法结合烘干法,研究2m深度土壤水分垂向分布变化规律,分析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差异;同时,调查样地中乔灌木的生长现状以及更新情况等,以充分了解杨树防护林退化过程中,退化生态系统的林分结构和组成变化。基于野外调查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杨树衰退过程中,枯树梢占树干比重为20%是关键阈值。低于20%为渐进型自然衰退,而超过20%表现为突变型严重衰退,通常缺乏过渡区间,直接表现为严重衰退特征,中值达55%,衰退特征明显,与渐进型自然衰退杨树形成显着对比;(2)从样地到单株尺度,杨树防护林的胸径树高关系皆遵循对数函数模型,即随着杨树胸径增大,树高遵循对数函数先快速增高,后缓慢增高。随着杨树防护林的衰退,乔木郁闭度随之减少,而林下草本植物覆盖度将遵循对数函数关系呈上升趋势;(3)在地下60~90cm深度,各植被类型下土壤水分含量发生集中现象,即土壤水分趋于相近,再向下杨树和樟子松样地土壤水分逐步降低,而其他植被类型土壤水分逐渐增加。自然更新杨树和人工更新樟子松两个植被类型样地,其0~60cm地表土壤水分含量显着低于其他植被类型,表明它们对地表土壤水分消耗较为剧烈;(4)0~60cm深度突变型严重衰退杨树的土壤含水量为8.27±2.59%,高于渐进型自然衰退杨树土壤含水量6.19±2.02%(p=0.0026),地表0~60cm 土壤水分明显偏高约20mm,蒸腾耗水下降与穿透雨补充增加是重要原因。60cm深度以下,不同衰退类型杨树样地的土壤水分不再具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土壤水分对杨树防护林衰退产生显着响应只体现在地表60cm。(5)60cm深度是不同植被类型、衰退杨树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重要转折点,0~60cm深度受到植物根系和降水补给作用,而60cm深度以下主要受土壤质地影响。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样地统计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杨树防护林退化后对土壤水分补充增加这一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结果对坝上地区过熟防护林修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以期能从土壤水分角度为坝上地区防护林退化机理提供合理解释,为当前坝上地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支撑。

罗广田[8](2019)在《密云水库上游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密云水库作为北京的重要水源地之一,来水量呈日益下降趋势,为能对根据实际的生态需求和长期的造林规划,对现有林分进行保护、改造和重建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撑,本研究通过选择密云水库上游杨树、核桃、板栗、油松、侧柏和荆条6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枯落物现存量调查、浸水试验、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和双环入渗试验对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林分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由此得出:(1)6种林分枯落物现存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杨树>核桃>油松>板栗>侧柏>荆条。杨树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最大,其次是油松和核桃,然后是板栗和侧柏,荆条最小。最大持水率和有效拦蓄率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杨树>板栗>油松>核桃>侧柏>荆条。(2)不同林分类型0~60cm 土壤有效持水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杨树>油松>荆条>板栗>侧柏>核桃;毛管持水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板栗>核桃>杨树>侧柏>油松>荆条;最大持水量从大到小顺序依次为杨树>板栗>油松>核桃>侧柏>荆条。土壤稳渗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板栗>荆条>油松>核桃>侧柏。(3)6种林分最大持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板栗>油松>核桃>侧柏>荆条,有效持水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油松>荆条>板栗>核桃>侧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得出水源涵养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杨树>油松>板栗>核桃>荆条>侧柏,6种林分中杨树、油松和板栗水源涵养能力更强。本研究期望对密云水库上游现有水源涵养林的科学经营有促进作用,为密云水库上游水源涵养林分保护和改造提供支撑和参考。

徐嵩[9](2019)在《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京津冀山地城镇处于北方气候地理环境,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水文和气候条件对区域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影响显着。内部环境方面,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山地城镇生态环境胁迫因子的数量和强度均有较大的变化,京津冀的山洪也相应地表现出特殊的致灾演变规律。由此可见,京津冀山地城镇是一个外部环境极其复杂,内部结构严重不稳,极易受山洪灾害影响的地区,这些不利因素导致京津冀山地城镇的山洪防灾减灾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结合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山洪灾害防控是山地城镇规划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在多学科交叉视角下,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之间的耦合特点进行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建构了一个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通过这一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并根据利用GIS等技术方法模拟得到的综合评价结果以及实地调研资料,从宏观和中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策略,以达到提高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的能力、建立与生态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目的。论文共八章,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对应第一到第三章的内容。这一部分通过对选题背景的分析,明确论文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将全文研究聚焦于山地城镇山洪与生态安全耦合特征及规划的应对方法上,找寻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空白与不足,从而明确研究的思路和方向。随后,在生态安全视角下,分析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山洪灾害的耦合特点,进一步明确研究区域山洪灾害的内外环境,并着重对京津冀山洪灾害致灾特性进行解析,为下文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理论奠定基础。(2)第二部分为模型建构,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首先,建构了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框架,在研究区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生态-灾害的耦合研究,由此可识别山地城镇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随后,以京津冀山地城镇为实证对象,将第四章提出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应用到研究区——京津冀山地城镇中。运用极差法、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借助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与提取处理,细分为“理想安全、较安全、临界安全、较不安全、很不安全”五个评判标准等级,构建京津冀山地城镇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总体来看,京津冀山地城镇全区域生态安全指数在0.3~0.5之间呈离散分布,生态安全状况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分区来看,京津冀北部山区生态安全状况相对较好,东部山区生态状况次之,西部山区生态安全水平最低,极易发生灾害且受到干扰后难于恢复。这一部分为后文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提出生态防灾规划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3)第三部分为规划策略,对应于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基于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在区域层面提出了针对京津冀山地城镇外部自然环境与区域城镇实体两方面的生态防灾规划策略。其中,在外部生态环境层面,结合京津冀山地城镇地域特点,构建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网络,并制定基于生态修复的洪灾防控策略,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破坏山洪灾害的孕育条件,增强生态韧性;在区域城镇实体空间层面,探讨了山地城镇化发展战略、防灾空间结构、城乡居民点承灾能力、产业空间生态布局以及区域支撑体系这五方面内容,结合生态防灾理念进行优化和设计,提出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群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山洪防灾对策。第七章从区域层面延伸至山地城镇内部各空间要素,从城镇的中微观尺度的物质空间要素出发,在山洪灾害综合防控的视角下,根据山地各县区不同安全水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研究了京津冀山地城镇空间发展、功能布局、道路系统以及工程技术方面的规划应对策略与生态化防灾设计。第八章是结论部分,对论文的主要结论与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对后续研究做了展望。综上,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山地城镇山洪灾害防控与生态安全展开结合研究,建构了适应京津冀山地城镇特点的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不同水平的基于山洪灾害的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从区域和城镇层面分别提出生态防灾的规划策略,为京津冀山地城镇应对山洪灾害、维护生态安全的城乡规划方法研究提供了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践意义。

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刘自强[10](2019)在《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文中提出为探究坝上高原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对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的影响,于2016年7—9月在张北县进行样地调查,对不同退化程度杨树人工林地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下枯落物储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4.68t/hm2)>中度退化(13.43t/hm2)>重度退化(3.66t/hm2),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表现为轻度退化(29.28t/hm2)>中度退化(23.18t/hm2)>重度退化(3.30t/hm2),最大持水量为轻度退化(34.90t/hm2)>中度退化(24.13t/hm2)>重度退化(3.86t/hm2),最大持水率表现为轻度退化(228.80%)>中度退化(228.70%)>重度退化(119.94%),枯落物持水量、持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分别符合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2)不同退化程度土壤容重范围为1.65~1.80g/cm3,毛管孔隙度为27.42%~33.64%,总孔隙度为29.97%~38.57%;(3)林地土壤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呈幂函数关系,稳渗速率表现为中度退化(3.32mm/min)>轻度退化(2.58mm/min)>重度退化(2.44mm/min)。坝上高原退化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处在较低水平,随退化程度增大而显着下降。因此,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合理的树种选择,对退化较严重的林地通过补植其他树种或促进更新进行修复。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杨树人工林退化评价及相关恢复重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及参考。

二、Effect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chestnut soil properties in Bashang Plateau,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ffect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chestnut soil properties in Bashang Plateau,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生态地质研究
2 国内生态地质研究
    2.1 生态-地质相互作用研究
    2.2 地质环境影响下的生态修复研究
3 “生态地质调查工程”研究进展
    3.1 生态问题成因机理研究
    3.2 生态地质单元划分与技术体系研究
4 生态地质研究展望
    4.1 生态地质学涵义与研究内容需要明晰
    4.2 生态地质学研究方法技术需要创新
    4.3 生态地质学科体系需要构建

(3)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样地
    1.3 土样采集
    1.4 测定方法
        1.4.1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1.4.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
        1.4.3 土壤酶活性测定
        1.4.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2.3 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2.4 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4)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及其保护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地退化
        1.2.2 草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
        1.2.3 退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现状
    2.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区域和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数据分析
        2.2.2 不同退化等级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2.2.3 不同覆盖度下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
        2.2.4 物种数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第三章 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危害
    3.1 草地退化的原因
        3.1.1 自然原因
        3.1.2 人为原因
    3.2 草地退化的危害
        3.2.1 对草地植被和土壤的危害
        3.2.2 加剧灾害的发生
        3.2.3 对经济发展的危害
第四章 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保护修复现状
    4.1 草地保护修复原则
        4.1.1 坚持以保护为主,开发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4.1.2 坚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原则
        4.1.3 坚持预防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4.2 草地保护修复措施
        4.2.1 继续推行先进的管理手段
        4.2.2 建设人工草地
        4.2.3 治理草原病虫害毒杂草
        4.2.4 改变农牧民观念,加强普法教育
        4.2.5 加强机构建设,建立健全法规
        4.2.6 加强草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五章 结论与探讨
    5.1 结论
    5.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5)坝上高原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土壤样品采集
    1.4 样品测定
    1.5 计算方法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2.1.1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分析
        2.1.2 土壤团聚体组成分析
        2.1.3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析
    2.2 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2.3 不同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3 讨论
    3.1 退化草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2 退化草地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3 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分析
4 结论

(6)短期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方案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短期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物理组分的影响
    3.1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3.2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颗粒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的影响
    3.3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非保护性有机碳分配比例及向保护性有机碳转化速率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短期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化学和生物组分的影响
    4.1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及其有效率的影响
    4.2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及其有效率的影响
    4.3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其有效率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短期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5.1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各组分敏感指数的影响
    5.2 N、P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5.3 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有机碳的关系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河北坝上土壤水分对杨树防护林退化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坝上地区生态工程介绍
    1.3 坝上防护林衰退情况
    1.4 坝上防护林衰退原因
        1.4.1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1.4.2 人为因素
    1.5 林分结构研究
        1.5.1 林分结构研究进展
        1.5.2 林分结构研究方法应用
    1.6 土壤水分研究
        1.6.1 土壤水分研究进展
        1.6.2 土壤水分研究方法
    1.7 土壤水分影响因素
        1.7.1 气候
        1.7.2 地形
        1.7.3 植被
        1.7.4 土壤类型
        1.7.5 人类活动
    1.8 小结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
    2.3 土壤
    2.4 植被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野外调查与样地布设
        3.2.2 退化防护林林分结构研究
        3.2.3 防护林土壤水分研究
        3.2.4 防护林土壤水分影响因素研究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布设
        3.3.2 植被调查
        3.3.3 土壤水分测定
        3.3.4 土壤容重测定
        3.3.5 无人机航拍
        3.3.6 土壤理化性质测试
        3.3.7 数据分析
    3.4 技术路线
4 衰退防护林样地结构特征
    4.1 样地调查与数据处理
        4.1.1 样地调查
        4.1.2 数据处理
    4.2 杨树衰退特征研究
    4.3 杨树防护林林分结构研究
        4.3.1 防护林整体结构分析
        4.3.2 胸径-树高关系
        4.3.3 乔木郁闭度与林下草本覆盖度关系
    4.4 杨树与樟子松林分结构特征对比分析
    4.5 不同健康水平杨树
        4.5.1 胸径-树高相关关系
        4.5.2 林分密度
        4.5.3 径阶
        4.5.4 高度级
        4.5.5 冠宽
    4.6 小结
5 杨树防护林土壤水分研究
    5.1 样地调查与数据处理
        5.1.1 样地调查
        5.1.2 数据处理
    5.2 土壤水分统计特征
    5.3 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差异
        5.3.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5.3.2 土壤水分垂直分层
        5.3.3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分析
    5.4 不同衰退类型杨树土壤水分差异
    5.5 小结
6 防护林样地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6.1 调查样地土壤理化性质
    6.2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6.2.1 土壤容重
        6.2.2 土壤机械组成
        6.2.3 土壤有机质含量
    6.3 小结
7 退化杨树防护林土壤水分影响因素分析
    7.1 土壤性质对土壤水分影响
        7.1.1 土壤容重对土壤水分影响
        7.1.2 土壤机械组成对土壤水分影响
        7.1.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水分影响
    7.2 植被类型对土壤水分影响
    7.3 林分结构对土壤水分影响
    7.4 衰退程度对土壤水分影响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8)密云水库上游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森林枯落物水源涵养能力
        1.3.2 森林土壤水源涵养能力
        1.3.3 森林水源涵养能力研究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自然条件
        2.2.1 气象水文
        2.2.2 植被状况
        2.2.3 土壤条件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
        3.1.2 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3.1.3 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
    3.2 研究方法
        3.2.1 林分选择与调查
        3.2.2 枯落物和土壤取样
        3.2.3 土壤入渗实验
        3.2.4 枯落物持水特性
        3.2.5 土壤理化性质及持水特性测定
        3.2.6 数据处理及分析
    3.3 技术路线
4 枯落物层水源涵养能力
    4.1 枯落物现存量
    4.2 枯落物持水特性
        4.2.1 持水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4.2.2 吸水速率和浸水时间的关系
        4.2.3 枯落物持水能力
    4.3 小结
5 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
    5.1 土壤理化性质
        5.1.1 土壤容重
        5.1.2 土壤孔隙度
        5.1.3 土壤有机质含量
    5.2 土壤持水特性
    5.3 土壤入渗特性
    5.4 小结
6 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
    6.1 典型林分最大持水量
    6.2 典型林分有效持水量
    6.3 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分析和评价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项目来源
致谢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背景
        1.1.2 气候变化的环境背景
        1.1.3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国家发展战略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本研究界定的范围
        1.2.2 山地相关概念界定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与研究动态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灾害学相关理论
        2.1.2 城市安全理论
        2.1.3 环境地学基础理论
    2.2 国内外生态安全与山洪防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动态
        2.2.2 国内研究动态
        2.2.3 相关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视角下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
    3.1 北方山地生态安全与灾害背景
        3.1.1 北方山地城镇的分布
        3.1.2 地形地质条件
        3.1.3 山地气候特征
        3.1.4 生态环境与安全格局特征
        3.1.5 社会与城镇发展现状
        3.1.6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山洪灾情
    3.2 京津冀山洪致灾特性分析
        3.2.1 山洪灾害与生态安全的耦合特点
        3.2.2 生态安全视角下的山洪致灾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方法探析
    4.1 生态防灾规划的理论建构
        4.1.1 生态思维的价值内涵
        4.1.2 生态防灾规划概念
        4.1.3 生态防灾规划理论框架
    4.2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原则及价值取向
        4.2.1 生态防灾规划要素构成
        4.2.2 生态防灾规划基本原则
        4.2.3 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的价值取向
    4.3 基于山洪灾害的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方法
        4.3.1 综合评价原则
        4.3.2 综合评价方法
    4.4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4.4.1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原理
        4.4.2 山洪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4.4.3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4.5.1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
        4.5.2 指标数据的无量纲化及权重确定
        4.5.3 生态安全评判标准
    4.6 小结
第5章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格局实证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地理区位情况
        5.1.2 山地环境现状
        5.1.3 山地环境问题
    5.2 京津冀山洪灾害风险评价
        5.2.1 山洪致灾因子的危险性评价
        5.2.2 山洪孕灾环境的连锁性评价
        5.2.3 山洪灾害群承灾体的易损性评价
        5.2.4 山洪灾害风险耦合评价与分析
        5.2.5 山洪灾害风险区划分析
    5.3 基于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5.3.1 生态安全格局综合评价
        5.3.2 基于P-S-R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提取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区域规划视角下山地城镇生态安全与洪灾防控
    6.1 基于山地城镇外部生态环境保护的洪灾防控策略
        6.1.1 基于山洪防控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规划设计
        6.1.2 基于安全保障的区域层面山地生态修复
    6.2 基于区域层面的城镇可持续发展空间山洪防控对策
        6.2.1 基于可持续城镇化的洪灾防控规划
        6.2.2 基于区域协同的生态防灾空间结构
        6.2.3 基于山洪承灾能力的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
        6.2.4 基于山洪灾害缓减的产业空间生态布局
        6.2.5 应对山洪灾害的区域支撑体系规划
    6.3 小结
第7章 京津冀山地城镇内部空间生态防灾规划策略
    7.1 空间发展的生态控制指引
        7.1.1 基于生态安全考量的空间发展
        7.1.2 基于防灾安全的山地城镇平面形态
    7.2 功能布局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2.1 基于空间适灾的功能区生态防灾布局
        7.2.2 基于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模式
    7.3 道路系统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3.1 保障道路系统灾时畅通
        7.3.2 减小道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7.4 工程技术的生态化防灾设计
        7.4.1 山洪防洪工程技术的生态适应性
        7.4.2 竖向规划设计的生态防灾要点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山洪灾害风险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B:基于山洪灾害的生态安全综合评价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 C:调研村镇列表
附录 D:续表6-12京津冀山地村镇空间形态图谱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样地调查
    2.2 枯落物调查
        2.2.1 枯落物储量调查
        2.2.2 枯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测定
        2.2.3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计算
    2.3 土壤调查
        2.3.1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2.3.2 土壤入渗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退化程度枯落物储量
    3.2 不同退化程度森林枯落物持水能力
        3.2.1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最大持水率
        3.2.2 枯落物持水过程
        3.2.3 枯落物持水速率
        3.2.4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
    3.3 土壤水文物理性质
        3.3.1 土壤孔隙度和持水能力
        3.3.2 土壤入渗特征
        3.3.3 土壤硬度
4 讨论
    4.1 不同退化程度林分枯落物层水文特征
    4.2 不同退化程度林分土壤层水文特征
5 结论

四、Effects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chestnut soil properties in Bashang Plateau,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 聂洪峰,肖春蕾,任伟祥,刘建宇,戴蒙. 中国地质调查, 2021(06)
  • [2]典型草原土壤的主要物理性质对草地退化的响应[D]. 任烨.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民勤退耕区次生草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J]. 宋达成,吴昊,王理德,何芳兰,赵赫然,韩生慧,胥宝一. 中国草地学报, 2021(06)
  • [4]西藏高海拔地区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问题及其保护修复[D]. 吴晓燕. 西藏大学, 2021(12)
  • [5]坝上高原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特征分析[J]. 陈奇乐,谢梦姣,李智,张益琛,张利,王树涛. 中国草地学报, 2020(05)
  • [6]短期氮磷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D]. 张雅柔. 宁夏大学, 2020(03)
  • [7]河北坝上土壤水分对杨树防护林退化响应研究[D]. 刘山宝.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密云水库上游典型林分水源涵养能力研究[D]. 罗广田.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9]应对山洪灾害的京津冀山地城镇生态防灾规划方法研究[D]. 徐嵩. 天津大学, 2019
  • [10]坝上高原杨树人工林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退化[J]. 孙立博,余新晓,陈丽华,贾国栋,常晓敏,刘自强. 水土保持学报, 2019(01)

标签:;  ;  ;  ;  ;  

坝上高原草地退化对板栗土壤性质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