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式建筑体系

浅谈唐式建筑体系

一、唐风建筑体系浅议(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雅[1](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姜智慧[2](2021)在《适用于西安炕底寨保留建筑改造的民宿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炕底寨保留建筑为原炕底寨村拆迁保留的18个院子,位于西安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北隅,在唐大明宫遗址保护范围内,部分建筑叠压在唐拾翠殿遗址之上,为密布的普通农村小楼,被弃置约十年之久,是目前大明宫遗址区上唯一的自然村落遗留。炕底寨保留建筑的改造研究是具有意义的。保留建筑虽为一般旧建筑,建筑极为普通、无艺术价值且简陋,但其真实反映曾经的建筑状况,承载着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记忆。保留建筑虽自身历史价值不高,但是其呈现大明宫遗址的巨大变迁。将炕底寨保留建筑改造再利用为民宿,需要考虑为旅游者提供特殊的历史文化体验。本文以文化遗产视角切入,通过大量基础民宿案例的调研、分析,研究保留建筑的改造与再利用策略,并选择出对炕底寨项目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深入研究。本次研究,意在保护与再利用炕底寨保留建筑既存的多重价值,并将保留建筑的空间功用再利用为民宿,使改造后的建筑延续历史文化并适用于当代。本文由以下五部分构成:一、对炕底寨保留建筑所在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特殊的背景进行梳理分析。二、对保留建筑进行调研与记录,包括其历史变迁、原使用方式与建造方式、建筑现状及周边环境状况,明确保留建筑既存的多重价值。三、明确民宿案例的筛选原则与典型民宿调研案例的解析方法,同时对基础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四、对典型案例分别从建筑概况、改造前分析、价值要素分析、改造原则、改造方案、评价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五、以项目实践为例提出类似旧建筑改造的相关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城市记忆的保留、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参考。

于杨[3](2020)在《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镇化的持续推进正逐步改变中国的人居版图,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建设迄今为止发展已近三十年,与之密切相关的地产景观也经历了一系列发展阶段。从全盘盲目吸收外来文化的粗放式发展,到传统文化的回归、正视中国人本土的居住文化,再至当下逐步成熟理性、对中国特色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与扬弃。具有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风格愈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地产楼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文化自信、增加居民幸福感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产企业及相关设计公司关于营造本土化的人居景观环境实践,楼盘项目遍布全国,并通过网络及大量项目成册对成果进行推广与宣传,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且大多成果仍以个案的方式从单一视角进行介绍。笔者针对全国范围内主要的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相关项目展开调研分析研究,从历时性的角度梳理发展进程中地产景观风格类型及设计思路的流变,将大量片段式信息整合并系统化。论文整体共为七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首先阐述了研究背景及缘起,对研究对象及时间、空间范围作了清晰界定,并就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不足进行综述与总结,明确研究目标及意义,从而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主要梳理了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背景及“中国特色”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三章至第五章为平行章节,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挖掘其特点及成因,动态式呈现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的类型演化,并就定位、空间、造型、装饰、材料等层面进行景观设计思路及共性特点的深入剖析。第六章对中国特色的地产景观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方向进行探讨。最后为对全文的总结章节,概述主要结论及不足之处,为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王晨[4](2020)在《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标准与策略研究 ——以大城市居住区为例》文中认为城市肌理是城市文化沉淀后城市信息的载体之一,映射着人们对于城市印象的记忆;同时,其作为城市设计中重要的设计要素,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由增量发展时代转向存量发展时代,城市肌理的优化在旧城区更新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得旧城区城市肌理建设中设计师的人工痕迹浓重,缺乏人文关怀和旧城区肌理自身的自组织性。与此同时,在现有的城市设计导则中,对于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仅有少量简单的指标控制,具体优化内容有待完善,对城市设计中城市形态的指导作用有待提升。本文尝试借助统计学手段探究城市肌理基本性征与大众主观心理感知之间的耦合关系,推断出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标准值,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总结城市肌理、城市形态耦合关系相关的理论研究。通过梳理城市肌理相关概念、理论,深入研究相关案例,进一步明确城市肌理的价值定位,归纳城市肌理的基本性征。第二部分,采用专家评分法,得出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城市肌理基本性征指标体系。筛选城市肌理量化方法,构建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的方法框架,实现从定性分析到定量研究的转化。第三部分,选取一些优秀的、具有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旧城区改造的项目,截取40个城市肌理切片作为研究样本,通过Arc GIS处理获取研究切片的城市肌理图像,并通过Excel、Fragstats以及Sky Helios平台计算各个肌理切片的基本性征的量化值。以旧城区城市肌理切片图像为基础,获取样本肌理切片的全景图像,制作网络调查问卷。获取大众的主观感受的调查结果,并将其与各个肌理切片的基本性征的量化值相对应,运用SPSS软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得出基于心理舒适度的旧城区城市肌理基本性征优化标准值。最后,以天津西沽南为例,结合现状存在的问题对其做系统科学的量化评价。基于得到的旧城区城市肌理性征值优化标准,提出相应的城市肌理控制和优化策略。从而得到进一步的结论,指导旧城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肌理的控制与优化。

石明燕[5](2020)在《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从夏商周以来,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均留下了大量的古代遗迹,在宋元之前的古遗迹多以考古遗址的状态叠压重合在现代城市下。随着城市的扩建及改造过程中,更多情况是遇到一些规模较小、等级较低的遗址点,如道路、水渠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局部、建筑或庭院基址局部、小型墓葬等,受建设项目建设情况限制,这些遗址点分散在城市中不同位置、遗址本体的结构和信息也不完整,我们可以把这样类型的遗址统称为“碎片化”考古遗址。洛阳在河南省西部,地处中原,有“天下之中”、“九州腹地”之称。洛阳位于我国第二、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髙东低。伊洛河平原中部,北临黄河,三面环山,城市文化底蕴深厚。但是随着城市更新、旧城改造,城市中心古迹遗址遭到破坏。鉴于洛阳古迹遗址的价值与现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这正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关键。根据研究内容,将论文分为五大章:第一章,选题背景与意义,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城市中“碎片化”考古遗址的特性,主要包括考古遗址本体特征、保护与利用现状、特性分析等;第三章,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主要包括城市遗址相关理论,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保护意义等;第四章,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策略,主要包括考古遗址本体稳定因素、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第五章,洛阳中心城区“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主要包括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的辨识与保存、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与城市事件的凝聚。总之,本论文通过查阅史料,现场调研、案例分析、图像分析等形式,探讨了洛阳的历史、文化、古迹遗址等方面的价值,并针对其现状,提出保护与利用策略。并且,通过此个案研究,希望对今后相关的历史城区考古遗址保护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张周[6](2020)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公园是农业发展及乡村旅游建设的产物,不仅要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更要发展成为集合地域文化、农业文化科普知识与主题创意为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将农业景观与现代旅游文化相结合,对农业自身与乡村建设的发展和传承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满足现代旅游业在农业旅游体验上的缺失。然而,以往的农业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人文景观的继承,使其固有的地域文化趋于淡化、隐蔽和消逝。因而,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的农业公园观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景观生态学、游憩学、民俗学、美学、人文学,及其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实地调研和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分析,探讨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景观的设计问题。研究在对地域文化以及农业公园的相关设计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农业公园景观规划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明确了地域文化背景下,农业公园选址、规划布局、景观设计、功能及经营模式等问题,进而提出地域文化背景下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策略,即在综合考虑地域文化要素、自然环境要素及农业资源要素等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然生态资源营造农村生态体验,将农业生产资源融入园艺化景观设计,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乡村生活文化体验。以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为基础,以景观设计原则、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为指引,对地域文化背景下农业公园设计提出创新思路。论文的研究成果旨在提出农业公园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在规划过程中重点突出地域文化特性。为地域性农业公园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并充实理论研究体系。

初琪[7](2019)在《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动画无论从艺术水平还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性来说,在当今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70年代是日本电视动画蓬勃发展和电影动画转型的时期,电视动画和电影动画形成了各自的机制并发展成熟,剧情、内容、思想深度、画面质量也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新世纪以来,日本在电视动画高度繁荣的基础上,每年有三四十部动画电影的产出,是日本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深层次来说,日本“动漫”及其衍生品是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论文将“风景”这一研究方向引入日本动画电影影像分析当中,将1974年后的日本动画电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思考。“风景”具有流动性和集群性特征,以“风景”为切入点,符合日本动画电影的影像美学风格特点,具有典型性和共性。同时“风景”影像作为一种文化符码和媒介,在集群性影像呈现的表征下,带有极强的文化基因和美学特点。在构成电影语言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具有文化隐喻与文化表达功能。动画电影是对技术美学的最直接的反馈媒介之一,也是日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风景”的流动性特征体现出风景影像的变迁,风景影像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日本动画电影技术手段的规律性态势轨迹图和日本动画电影自身的艺术文化变迁。论文以“风景”为切入点来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如何被构造,如何进入电影,“风景”影像承载着的文化含义及其流变过程,以及形成这种“风景”影像表征的文化内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日本动画电影和“风景”这一研究视角作了基础性论述,第一节是确定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首先通过论述日本动画电影的定义、发展情况等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其次是对风景的定义、理论及脉络的梳理。第二节是学术史回顾,分别从国外和国内的研究成果上对日本动画电影、风景的研究情况作了研究综述。第三节是研究方法与意义,论述了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重点与架构。第一章内容是对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视觉书写进行阐述,通过风景作为集群性表象体现出来的符号功能、风景的多重空间叙事功能两方面,把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分为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幻想风景和实景风景进行列举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构建日本动画电影“风景”影像的机制与范式,主要以宫崎骏、汤浅政明、新海诚等动画人的动画电影作品为例,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构建风景影像的艺术形态机制,以及视听语言的“动画特性”规律。第三章内容是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变迁中的风景影像,顺着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和艺术风格发展的脉络,分析不同时期的风景影像变迁,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文化变迁态势也是日本动画电影风景影像美学风格形成的艺术土壤和动力结构。第四章论述动画电影“风景”影像形成的文化基因,按照整体与部分、传统与现代的对照,分析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与日本文化的相关性。

邵施慧[8](2019)在《张四维诗文研究》文中认为张四维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出身晋商家族,官至首辅,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丰富的从官经历为其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何东序《条麓堂集序》载时人对张四维的评价:“虞夏之际,河东为卓荦,明兴,文清、虎谷以来,斯文不遂绝矣。”(1)张四维与薛瑄、王云凤并称为文章宿老。明代复古之风盛行,士人多蹈袭前人之作。张四维反对一味地模拟抄袭,主张“性灵”,强调作家应有丰富的才学储备,以自成一家。河东景观的文学地域书写成为张四维诗文创作的素材。蒲州景观凝聚了思乡情结,成为张四维心中的世外桃源。张四维主张诗歌“以韵致为高”,时人评价其诗“辞情双美,直逼唐人”,体现其复古中求变的诗学主张。张四维的诗歌既有近体诗,也有古体诗,其中律诗和绝句最为出彩。古体诗有模拟古乐府的痕迹,多高古慷慨,风骨爽逸;近体诗注重工整的音律,颇有清新真挚的韵味。张四维的散文“一切各极其致”,反映张四维自觉的辨体意识,以及丰富的才学储备。张四维主张“学以明道”,体现其作为朝廷官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张四维撰写的晋商墓志铭,成为研究明代晋商极为珍贵的史料,同时折射出明代士商关系的转变。

沈芳漪[9](2019)在《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栏杆具有防护、围合和分隔等功能,是中国古建筑中兼具实用功能、工艺价值、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的重要构件,在不同时期、地域,不同类型、等级建筑中,有着多样的形制及装饰,它也是古代园林中常见的点缀要素。尽管栏杆实物遗存较少,但有较多反映栏杆形象的间接材料,如一些小木作模型及建筑明器等,如壁画、绘画、石刻、砖雕等图像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广泛搜集和分类整理,分析其中栏杆的形制和装饰,梳理了辽宋金元之前历代栏杆发展演变的脉络。在概述前代栏杆流变史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辽、宋、金、元时期的栏杆:对比分析辽、宋、金、元各时期栏杆的形制和装饰特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与前代栏杆之对比,并结合《营造法式》的记载,探讨辽宋金元这一时期在栏杆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及栏杆与整体建筑的关系。

孙乾[10](2019)在《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文化符号建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从2018年爆发的全国一二线城市抢人大战就可见一斑。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方面的竞争,更是基于城市形象和城市知名度上的城市品牌的较量。太原是山西的省会,也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煤炭能源基地,但这些年来太原在经济发展、城市知名度上都与全国同级别城市有着越来越大的差距,因此建设并扩大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的知名度对于太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把太原市的品牌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建构可以代表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符号为研究内容,旨在通过选择几个太原文化符号并将其打造成为能够代表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的代表性符号,并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建构和营销来助推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的提升。本文以符号传播理论、品牌形象理论、swot分析理论为理论指导,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swot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方法来探究太原文化符号建构和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为了了解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的传播现状和文化符号建构现状,本文对太原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太原市在文化符号建构方面存在着文化符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管理有待完善、营销宣传手段有待多元、文化符号开发力度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对太原市文化符号的影响力存在着一定的制约作用,对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也有着一定的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强化文化符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改善;扩展营销手段,提升文化符号知名度;适度商业开发,强化品牌意识,三大方面八个小点提出提升策略。希望本文可以为太原市建构知名文化符号,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提供一点参考和建议。

二、唐风建筑体系浅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风建筑体系浅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2)适用于西安炕底寨保留建筑改造的民宿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论文研究的基础
        1.3.1 导师和研究中心的师生已有的工作基础
        1.3.2 炕底寨项目研究基础
        1.3.3 民宿设计研究基础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及内容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保留建筑的改造前分析
    2.1 大明宫遗址的历史变迁
    2.2 西安炕底寨及其保留建筑的历史变迁
        2.2.1 以往相关资料
        2.2.2 历史变迁推测
    2.3 区位分析
    2.4 相关考古与展示研究
        2.4.1 《2018 年唐大明宫遗址公园原炕底寨村址考古调查工作报告》
        2.4.2 拾翠殿考古研究
        2.4.3 周边遗址的考古及其展示研究
    2.5 保留建筑现状
        2.5.1 整体分析
        2.5.2 平面与空间
        2.5.3 材料分析
        2.5.4 立面分析
        2.5.5 空间特色
        2.5.6 原使用方式
        2.5.7 结构及建造方式
        2.5.8 质量检测鉴定报告
        2.5.9 单院室内实景照片
    2.6 建筑可变性分析
        2.6.1 可变平面
        2.6.2 可变空间
    2.7 本章小结
3 案例选择与解析方法
    3.1 案例选择与民宿类型
        3.1.1 案例选择
        3.1.2 案例梳理
        3.1.3 民宿类型
    3.2 解析逻辑与方法
        3.2.1 解析逻辑
        3.2.2 解析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典型案例研究
    4.1 猪栏酒吧乡村客栈西递店
        4.1.1 民宿概况
        4.1.2 改造前分析
        4.1.3 价值要素分析
        4.1.4 改造原则
        4.1.5 改造方案
        4.1.6 评价
    4.2 猪栏酒吧乡村客栈老油厂店
        4.2.1 民宿概况
        4.2.2 改造前分析
        4.2.3 价值要素分析
        4.2.4 改造原则
        4.2.5 改造方案
        4.2.6 评价
    4.3 上海水舍精品酒店
        4.3.1 民宿概况
        4.3.2 改造前分析
        4.3.3 价值要素分析
        4.3.4 改造原则
        4.3.5 改造方案
        4.3.6 评价
    4.4 日本MOGANA酒店
        4.4.1 民宿概况
        4.4.2 改造前分析
        4.4.3 价值要素分析
        4.4.4 改造原则
        4.4.5 改造方案
        4.4.6 评价
    4.5 谧舍SPIRIT1919 民宿
        4.5.1 民宿概况
        4.5.2 改造前分析
        4.5.3 价值要素分析
        4.5.4 改造原则
        4.5.5 改造方案
        4.5.6 评价
    4.6 临海余丰里客栈
        4.6.1 民宿概况
        4.6.2 改造前分析
        4.6.3 价值要素分析
        4.6.4 改造原则
        4.6.5 改造方案
        4.6.6 评价
    4.7 沙湾古镇敦煌小院
        4.7.1 民宿概况
        4.7.2 改造前分析
        4.7.3 价值要素分析
        4.7.4 改造原则
        4.7.5 改造方案
        4.7.6 评价
    4.8 厂房重生
        4.8.1 民宿概况
        4.8.2 改造前分析
        4.8.3 价值要素分析
        4.8.4 改造原则
        4.8.5 改造方案
        4.8.6 评价
    4.9 西安左右客高新区店
        4.9.1 民宿概况
        4.9.2 改造前分析
        4.9.3 价值要素分析
        4.9.4 改造原则
        4.9.5 改造方案
        4.9.6 评价
    4.10 本章总结:改造设计研究
        4.10.1 研究方法综述
        4.10.2 既存价值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4.10.3 建筑本体资源再利用研究
        4.10.4 民宿设计相关研究
        4.10.5 典型案例再阐释
5 保留建筑设计实践
    5.1 保留建筑现状问题与价值要素分析
        5.1.1 保留建筑现状问题总结
        5.1.2 价值要素分析
    5.2 改造原则
    5.3 区域规划设计
        5.3.1 改造设计
        5.3.2 规划设计
    5.4 民宿建筑设计
        5.4.1 民宿定位
        5.4.2 改造设计
        5.4.3 民宿设计
        5.4.4 改造过程示意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课题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外相关研究
        1.3.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框架与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发展概述及阶段划分
    2.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背景
        2.1.1 房地产市场启动的政策背景
        2.1.2 “欧陆风”在国内的复制与传播
        2.1.3 中式古典园林技艺的局限与继承发展
    2.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产生原因
        2.2.1 中国传统文脉与思想根源的影响
        2.2.2 居住空间风格需求的多样化
        2.2.3 国内专业景观设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
    2.3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阶段划分
        2.3.1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
        2.3.2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
        2.3.3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式元素萌芽期(1998年~2004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3.1 中式元素萌芽期时代背景分析
        3.1.1 房地产业全面进入“零售时代”
        3.1.2 全球化浪潮的社会背景
        3.1.3 售楼处建设成为房地产营销标配
    3.2 .中式元素萌芽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3.2.1 中国古典园林的模仿继承
        3.2.2 传统中式风格的语汇拼贴
        3.2.3 中式韵味的隐含与点缀
        3.2.4 东、西方风格的混搭
    3.3 中式元素萌芽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3.3.1 规整严谨的总体布局
        3.3.2 景观空间追求自然形态
        3.3.3 对于传统装饰元素的借鉴描摹
        3.3.4 色彩材质高度还原古典建筑
    3.4 中式元素萌芽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3.4.1 传统居住生活方式的变革
        3.4.2 传统美学思潮回归下的审美雏形
        3.4.3 低层别墅与传统住宅的结构相似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中式”风盛期(2005年~2013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4.1 “新中式”风盛期时代背景分析
        4.1.1 房地产开发增速放缓
        4.1.2 “低碳经济”引领“低碳居住”时代
        4.1.3 地产景观品系标准化
    4.2 “新中式”风盛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4.2.1 重符号的高层中式风格
        4.2.2 重院落的简约中式风格
        4.2.3 重礼制的精致王府风格
    4.3 “新中式”风盛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4.3.1 定位兼具主题系列与地域特色
        4.3.2 内向型空间布局,注重院落塑造
        4.3.3 传统元素的抽象简化与精致化
        4.3.4 强调以绿化配置为主的软景营造
    4.4 “新中式”风盛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4.4.1 密度提升的城市栖居环境
        4.4.2 大众审美的新一轮回归
        4.4.3 徽派民居的天然兼容性
        4.4.4 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发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内涵探索期(2014年~2020年)的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
    5.1 文化内涵探索期时代背景分析
        5.1.1 新型城镇化下的房地产发展
        5.1.2 “互联网+”与房地产业融合
        5.1.3 景观设计行业进入转型期
    5.2 文化内涵探索期国内相关实践主要类型
        5.2.1 线条感现代极简风格
        5.2.2 山水田园式写意风格
        5.2.3 雅风轻奢中式风格
        5.2.4 精致诗意园林风格
    5.3 文化内涵探索期主要景观特征及设计思路
        5.3.1 中西方文化的合和与再生
        5.3.2 强调仪式感的空间塑造
        5.3.3 传统元素的当代诠释与轻盈化设计
        5.3.4 多元化未来社区代替强主题风格
    5.4 文化内涵探索期中国特色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成因
        5.4.1 中产阶层形成规模
        5.4.2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辩证关系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评述
    6.1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问题总结
        6.1.1 示范区与大区重点混淆
        6.1.2 过度的包装式景观
        6.1.3 设计理念与落地衔接脱节
    6.2 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发展方向
        6.2.1 以问题解决为主的去风格化设计
        6.2.2 向精神主导的体验式景观转变
        6.2.3 标准化不断创新升级
        6.2.4 跨学科的未来住区建设
    6.3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中的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文中涉及各阶段居住地产景观相关实践楼盘

(4)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标准与策略研究 ——以大城市居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建设时代背景的转变
        1.1.2 旧城区环境品质亟待改善
        1.1.3 新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提供新思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
        1.3.1 相关概念梳理
        1.3.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1 城市肌理研究层次的界定
        1.3.2.2 旧城区研究内容的厘定
        1.3.2.3 人的空间感知的影响因素
        1.3.2.4 城市肌理研究尺度、对象的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研究现状网络统计分析
        1.4.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2.1 国外研究综述
        1.4.2.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逻辑构架
        1.5.4 技术路线
第2章 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与基本性征
    2.1 城市肌理的概念、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
        2.1.1 城市肌理的基本概念
        2.1.2 相关理论
        2.1.3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2.2 城市肌理的定位与价值
        2.2.1 城市肌理与城市文化、特色的关系
        2.2.2 城市肌理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的关系
        2.2.3 城市肌理与城市形态、人的认知的关系
    2.3 城市肌理基本性征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旧城区城市肌理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转化
    3.1 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城市肌理优化指标建立
        3.1.1 基本性征指标的初筛
        3.1.2 专家问卷调查与结果统计
        3.1.3 数据分析
        3.1.4 指标的建立
    3.2 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的转化
        3.2.1 城市肌理基本性征指标的量化方法选择
        3.2.2 关键技术手段
    3.3 量化视角下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的方法框架
        3.3.1 研究思路的确定
        3.3.2 量化框架的构建
        3.3.2.1 基本数据的收集处理与肌理切片的提取
        3.3.2.2 城市肌理性征值的量化计算
        3.3.2.3 调研问卷的设计与受访人群
        3.3.2.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旧城区城市肌理性征和人的心理舒适度相关性分析
    4.1 经典案例提取
        4.1.1 研究样本的选择
        4.1.2 北京
        4.1.3 西安
        4.1.4 南京
        4.1.5 上海
    4.2 图像处理及性征值提取
        4.2.1 基础数据的来源
        4.2.2 研究样本切片的提取
        4.2.3 切片性征值的量化计算
        4.2.4 问卷细化设计
    4.3 调查结果归纳与分析
        4.3.1 问卷结果信效度分析
        4.3.2 受访群体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4 性征值优化标准的确定
        4.4.1 建筑密度
        4.4.2 建筑分散度
        4.4.3 变异度
        4.4.4 紧凑度
        4.4.5 天空可视度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标准的应用研究
    5.1 城市肌理控制要素
        5.1.1 建筑数量
        5.1.2 建筑体量
        5.1.3 建筑高度
        5.1.4 建筑间距
        5.1.5 城市肌理控制要素与城市肌理基本性征的联系
    5.2 研究区域的肌理分析
        5.2.1 区域概况
        5.2.2 城市肌理图像提取
        5.2.3 城市肌理基本性征指标量化
        5.2.4 现状问题分析归纳
    5.3 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策略
        5.3.1 优化目标
        5.3.2 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实施策略
        5.3.3 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管理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创新点与不足
        6.2.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2 本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A:基于心理舒适度的旧城区城市肌理基本性征优化指标因子确立调查问卷
附录 B:城市肌理调查问卷——建筑密度
附录 C:城市肌理调查问卷——建筑分散度
附录 D:城市肌理调查问卷——变异度
附录 E:城市肌理调查问卷——紧凑度
附录 F:城市肌理调查问卷——天空可视度
附录 G:受访群体结构的影响分析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碎片化”考古遗址
        1.3.2 城市触媒
        1.3.3 城市遗产
    1.4 研究综述
        1.4.1 国内外城市触媒理论研究概况
        1.4.2 国内外考古遗址研究综述
        1.4.3 洛阳相关保护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
    1.7 论文框架
2 城市“碎片化”考古遗址特性
    2.1 “碎片化”考古遗址本体特征
        2.1.1 本体特征
        2.1.2 地层特征
        2.1.3 分布情况
    2.2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
        2.2.1 “碎片化”考古遗址发掘情况
        2.2.2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方法
        2.2.3 “碎片化”考古遗址利用模式
    2.3 “碎片化”考古遗址特性分析
        2.3.1 城市用地层级
        2.3.2 相关事件层级
    2.4 本章小结
3 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理论关联性分析
    3.1 城市遗址相关理论梳理
        3.1.1 从《雅典宪章》到《维也纳备忘录》
        3.1.2 城市考古遗址的保护宪章
        3.1.3 城市更新背景下遗址保护利用与模式
    3.2 城市触媒理论梳理
        3.2.1 城市触媒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3.2.2 城市触媒理论的相关概念
        3.2.3 城市触媒理论的原理与特征
    3.3 “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触媒的关联点
        3.3.1 保持碎片化遗址本体的稳定属性
        3.3.2 整合遗址与原反应物的组合效应
        3.3.3 促进遗址与新反应物的聚合效应
    3.4 城市触媒视角引入的意义目标
        3.4.1 城市触媒对碎片化考古遗址的保护利用更加高效
        3.4.2 城市触媒对历史城区更新转型的指导意义
        3.4.3 城市触媒对文化元素的可持续利用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利用策略
    4.1 “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的辨识与保存
        4.1.1 遗址本体价值的辨识
        4.1.2 保护范围的划定
        4.1.3 遗址本体的保护
    4.2 “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
        4.2.1 考古遗址与交通型用地
        4.2.2 考古遗址与开放型用地
        4.2.3 考古遗址与封闭型用地
    4.3 “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
        4.3.1 改进型模式
        4.3.2 创意型模式
        4.3.3 旅游型模式
    4.4 本章小结
5 洛阳中心城区“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5.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稳定因素辨识与保存—以天堂明堂为例
        5.1.1 天堂明堂遗址本体
        5.1.2 天堂明堂保护范围
        5.1.3 天堂明堂本体保护
    5.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用地的组合
        5.2.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数量及分布
        5.2.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交通型用地
        5.2.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开放型用地
        5.2.4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封闭型用地
    5.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与城市事件的凝聚
        5.3.1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改进型模式
        5.3.2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创意型模式
        5.3.3 洛阳“碎片化”考古遗址旅游型模式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其理论
    2.1 地域文化及其资源构成要素
        2.1.1 地域文化
        2.1.2 地域文化资源构成要素
    2.2 农业公园及其功能特性
        2.2.1 农业公园
        2.2.2 农业公园的功能
        2.2.3 农业公园的特征
    2.3 景观设计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游憩学理论
        2.3.3 民俗学、美学和人文学相关理论
        2.3.4 古村落保护和修复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国内外农业公园景观案例调查分析
    3.1 国外农业公园景观设计
        3.1.1 荷兰库肯霍夫公园
        3.1.2 日本神户葡萄酒城农业公园
        3.1.3 日本美瑛农业公园
    3.2 国内农业公园景观设计
        3.2.1 成都花舞人间农业公园
        3.2.2 杭州农夫乐园农业公园
        3.2.3 上海都市菜园
    3.3 国内外农业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启示
        3.3.1 公园选址
        3.3.2 规划布局
        3.3.3 景观设计
        3.3.4 业态布局与经营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地域文化背景下农业公园景观塑造的策略
    4.1 设计思路
    4.2 基于地域特色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4.2.1 地域性和文化性相结合
        4.2.2 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4.2.3 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并重
        4.2.4 参与互动原则
        4.2.5 实例分析
    4.3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要素
        4.3.1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4.3.2 实例分析
    4.4 基于地域特色农业公园景观塑造策略
        4.4.1 运用自然生态资源营造农村生态体验
        4.4.2 将农业生产资源融入园艺化景观设计
        4.4.3 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乡村生活文化体验
    4.5 本章小结
5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设计应用
    5.1 长安城与长安唐村发展概况
        5.1.1 长安城发展概况
        5.1.2 长安唐村发展概况
        5.1.3 长安唐村地域文化资源
    5.2 长安唐村农业公园总体设计
        5.2.1 设计原则
        5.2.2 设计理念
        5.2.3 设计方法
        5.2.4 以地域文化表达为主题的设计概念
        5.2.5 总体设计
    5.3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重点区域景观设计
        5.3.1 首开区景观设计分析
        5.3.2 唐道区景观设计分析
        5.3.3 南堡古寨设计分析
    5.4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专项设计
        5.4.1 绿化设计
        5.4.2 铺装设计
        5.4.3 照明设计
    5.5 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遗留古迹解析
        5.5.1 魁星楼
        5.5.2 孙氏祠堂
        5.5.3 戏楼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本文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第一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的视觉书写
    第一节 自然与人文:集群性的风景符码
    第二节 幻想与实景:风景的多重空间叙事
第二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的影像构建
    第一节 风景影像的艺术形态机制
    第二节 视听语言的“动画特性”规律态势
第三章 日本动画电影文化变迁中的风景影像
    第一节 形成风景影像的艺术风土
    第二节 数字时代的风景影像
第四章 日本动画电影中风景影像的文化基因
    第一节 风景与信仰:泛灵论框架下的风景影像
    第二节 双重构造的风景:和魂汉才,和魂洋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8)张四维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张四维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 张四维的家世、生平与着述
    1.1 张四维的家世
    1.2 张四维的生平
    1.3 张四维的着述
2 张四维的交游诗、赠答诗与抒怀诗
    2.1 张四维的交游诗
    2.2 张四维的赠答诗
    2.3 张四维的抒怀诗
3 张四维诗歌的主要意象
    3.1 清新冲淡——以月意象为中心
    3.2 刚健爽逸——以剑、药、酒意象为中心
4 河东景观的地域书写
    4.1 历史典故
    4.2 人文景观
    4.3 庙祠祭祀
        4.3.1 诗歌中的庙祠
        4.3.2 记体文中的庙祠
5 张四维的晋商墓志铭
    5.1 经商情况
        5.1.1 活动范围
        5.1.2 经营行业
    5.2 晋商精神
        5.2.1 孝敬父母
        5.2.2 义利并重
        5.2.3 博闻好学
6 张四维的文学思想
    6.1 复古中求变的诗学观
        6.1.1 辞意并重,陶写性灵
        6.1.2 为诗须发自己神情
        6.1.3 抒怀写物以“韵致”为高
    6.2 辨体思想
    6.3 文以明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栏杆研究史回顾
        1.2.1 18至20世纪初:外国学者的记录、考察和研究
        1.2.2 20世纪30至50年代:营造学社的调查和研究
        1.2.3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的综合研究
        1.2.4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总体构想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4 研究相关术语
2 辽宋金元之前栏杆的流变
    2.1 汉代以前的栏杆
        2.1.1 史前时期的实物遗存
        2.1.2 两周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1.3 小结
    2.2 两汉时期的栏杆
        2.2.1 西汉的模型和图像
        2.2.2 东汉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2.3 小结
    2.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栏杆
        2.3.1 魏晋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3.2 南北朝时期的模型和图像
        2.3.3 小结
    2.4 隋唐五代时期的栏杆
        2.4.1 隋代的实物、模型及图像
        2.4.2 唐代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4.3 五代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2.4.4 小结
3 辽宋金元时期的栏杆实物、模型和图像
    3.1 辽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1.1 辽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1.2 辽代栏杆的模型
        3.1.3 辽代栏杆的图像
    3.2 宋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2.1 宋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2.2 宋代栏杆的模型
        3.2.3 宋代栏杆的图像
    3.3 金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3.1 金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3.2 金代栏杆的模型
        3.3.3 金代栏杆的图像
    3.4 元代栏杆的实物、模型和图像
        3.4.1 元代栏杆的实物遗存
        3.4.2 元代栏杆的模型
        3.4.3 元代栏杆的图像
    3.5 其他地区的栏杆实例和图像
        3.5.1 西夏的栏杆实例和图像
        3.5.2 大理国的栏杆图像
4 辽宋金元时期栏杆形制和装饰的特征分析
    4.1 辽宋金元栏杆各时期之特征
        4.1.1 辽代栏杆:稳中求变
        4.1.2 宋代栏杆:装饰华美
        4.1.3 金代栏杆:各式杂糅
        4.1.4 元代栏杆:推陈出新
        4.1.5 小结
    4.2 与隋唐五代时期栏杆之对比
        4.2.1 总体的形制和做法
        4.2.2 细部构件的形制和装饰
        4.2.3 小结
    4.3 与《营造法式》记载之对比
        4.3.1 形制和做法方面
        4.3.2 装饰方面
        4.3.3 尺度方面
        4.3.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辽宋金元之前的栏杆
    附表2-1 辽代栏杆的实物遗存、模型和图像
    附表2-2 宋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3 金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4 元代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附表2-5 西夏和大理国栏杆的实物遗存、图像和模型
插图来源
作者简介

(10)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文化符号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实施方案
        1.4.3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阐述
        2.1.1 城市品牌形象
        2.1.2 城市文化符号
    2.2 相关理论阐述
        2.2.1 符号传播理论
        2.2.2 SWOT分析理论
        2.2.3 品牌形象理论
第3章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现状分析
    3.1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分析
        3.1.1 太原城市特色分析
        3.1.2 “唐风晋韵,锦绣太原”品牌宣传语分析
    3.2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SWOT分析
        3.2.1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优势
        3.2.2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劣势
        3.2.3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机遇
        3.2.4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的威胁
第4章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文化符号建构的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的
        4.1.1 研究目的
    4.2 问卷调查及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搜集
    4.3 数据分析
        4.3.1 描述性数据分析
        4.3.2 信度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3.4 相关分析
        4.3.5 回归分析
    4.4 太原文化符号建构的原则和文化符号内涵评估
        4.4.1 太原文化符号建构的原则
        4.4.2 太原文化符号内涵评估
    4.5 文化符号建构存在的问题
        4.5.1 文化符号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
        4.5.2 营销手段欠多元
        4.5.3 文化符号开发力度不足
第5章 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文化符号建构的对策
    5.1 强化文化符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改善
        5.1.1 强化文化符号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景区管理,提升游客体验满意度
        5.1.2 设置公交专线串联起文化符号,提升游客便捷度
        5.1.3 加强文化符号及周边管理,提升服务水平
    5.2 扩展营销手段,提升文化符号知名度
        5.2.1 文化符号联合营销,共创城市品牌形象
        5.2.2 借助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自媒体营销
        5.2.3 充分利用活动营销
    5.3 适度商业开发,强化品牌意识
        5.3.1 引入商业开发,提升文化符号的吸引力
        5.3.2 强化品牌意识,提升品牌形象
第6章 结论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唐风建筑体系浅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适用于西安炕底寨保留建筑改造的民宿案例研究[D]. 姜智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中国特色的居住地产景观设计风格流变研究[D]. 于杨. 江南大学, 2020(01)
  • [4]基于心理舒适偏好的旧城区城市肌理优化标准与策略研究 ——以大城市居住区为例[D]. 王晨. 天津大学, 2020(02)
  • [5]城市触媒视角下“碎片化”考古遗址保护与利用 ——以洛阳中心城区为例[D]. 石明燕. 郑州大学, 2020(02)
  • [6]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长安唐村中国农业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 张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日本动画电影中的“风景”:影像与文化(1974-2018)[D]. 初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8]张四维诗文研究[D]. 邵施慧.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辽宋金元建筑中的栏杆形制与装饰研究[D]. 沈芳漪. 浙江大学, 2019(03)
  • [10]太原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中的文化符号建构研究[D]. 孙乾.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浅谈唐式建筑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