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

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

一、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李子璐,张晨辉,郭勇飞,卢忠利,高玉霞,杜凤沛[1](2021)在《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农田草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发展,使用除草剂进行化学防治是目前最省时省力和防除效果最好的除草方法。其中,茎叶处理除草剂因其具有不受土壤环境影响、按草施药、灵活和选择性高等优点,应用范围更广。然而,茎叶处理除草剂在喷雾施药过程中由于受到杂草叶片界面特性的影响,常出现药液迸溅、滚落、难以渗透等现象,导致除草剂用量增大,杂草产生抗性,并出现药害和环境残留等诸多问题。使用合适的喷雾助剂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策略。考虑到除草剂的使用需要结合杂草性质,并与喷雾助剂一起使用,了解各自的作用方式对指导草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除草剂作用方式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禾本科、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的形态学和叶片界面特性及其对除草剂选择的影响,并详细阐述了常用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其剂量传递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归纳了喷雾助剂对触杀型和内吸传导型除草剂在防除禾本科、阔叶类、莎草科杂草方面的应用及增效规律。此外,文章还对除草剂喷雾助剂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除草剂领域喷雾助剂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农药的"减施增效"。

智亨[2](2020)在《叶面黏附性农药载药系统的构建与黏附机制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在人类从事农业活动生产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然而,经过长时间施用与实践发现,如今在市场上流通的传统剂型农药都存在着叶面沉积率差、叶面黏附性以及有效成分的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了近60-70%的农药液滴无法达到靶标叶面,到达靶标病虫害的实际有效药量低于0.1%。为了达到对病虫害的防治目的,不得不增加喷施农药的次数与数量,增加了对生态环境安全的威胁,并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形成富集作用,最终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所以,高效提升农药液滴在靶标作物上的黏附性与沉积性,减少流失途径,是提升农药利用率的最直接方式。本研究利用纳米科学技术,通过将药物颗粒纳米化和利用纳米材料对农药颗粒进行表面修饰以增强其在作物叶面上的黏附性。本论文详细探究了单宁酸、水滑石纳米材料包裹农药颗粒后与作物叶面之间的黏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与市场上常见的水分散粒剂剂型相比,具有较好的润湿效果;利用单宁酸与金属离子的螯合与水滑石进行表面修饰的水分散粒剂与悬浮剂均表现出良好的叶面黏附效果,可有效的降低喷施过程中由于液滴弹跳引起的农药的流失。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与高效的改善农药叶面的滞留效率的方法,对提升农药稳定性以及利用效率给予科学性的指导。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湿介质研磨法制备了5.0%的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其平均水合粒径、Zeta电势以及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181.1±3.8 nm、-32.0±1.28 mV、0.16±0.02;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具有良好的贮藏稳定性在4℃、25℃与54℃贮存7d与14d后其水合粒径与含药量均无显着性的变化;与市售剂型水分散粒剂(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WDG)相比在黄瓜与甘蓝叶面上的滞留量都有显着性的提升。2.利用单宁酸与金属离子的螯合特性,对阿维菌素与嘧菌酯WDG剂型颗粒表面进行修饰;经过修饰的阿维菌素与嘧菌酯WDG表现出良好的缓释效果;在黄瓜与甘蓝叶面上的接触角与滞留量有显着的改善;利用HPLC测定经过冲刷后的叶面的黏附性提升了近10%;对靶向的生物桃蚜与黄瓜源镰刀菌的活性都提升了近1.5倍,而且修饰后的阿维菌素表现出优良的抗光解能力,增强了环境稳定性,延长持效期;利用不同浓度的尿素溶液冲刷喷施农药的叶面发现,黏附性随着浓度的提升而下降,证明了经修饰的农药颗粒是通过氢键与叶面黏附。3.层状金属氧化物(layer double hydroxides,LDHs)具备正电效应以及多羟基特性,利用水热共沉淀法制备构建了“双面胶”黏附的农药体系。LDHs与农药颗粒利用静电吸附相结合,形称的结合物再通过表面丰富羟基与叶面黏附。构建的叶面黏附性农药,表现出优良的缓释效果;LDHs材料与修饰农药颗粒在多种作物叶面上的滞留率都超过50%;利用不同浓度的尿素处理,修饰的农药颗粒在黄瓜与甘蓝作物叶面上的滞留率随着浓度的提升呈现了显着性的降低;经过修饰的农药对靶标病虫害的生物活性都超过了未修饰的农药。增强叶面黏附性与缓释性,在喷施后,增强了农药的持效时间,提升了农药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了污染环境的风险。

韩群琦[3](2020)在《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松脂二烯是源自松脂的环烯烃二聚体,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为拓宽松脂二烯应用,研制了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并对比国外产品Vapor Gard(VG),检测了两种喷雾助剂的展布润湿性能,观测了叶面形态特征,分析检测了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的影响,探究了在光照下对农药持效的作用。本文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研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以相容性、流动相和稳定性为指标,筛选合适溶剂与乳化剂,确定喷雾助剂配方为:松脂二烯50%,萜烯树脂1%,松节油19%,正丁醇20%,表面活性剂10%,配制制成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松脂二烯有效含量、乳液稳定性、热贮、冷贮稳定性等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农药助剂的技术标准。2.测定松脂二烯喷雾助剂润湿性能。添加PA与VG助剂均可降低溶液表面张力,分别在1%添加量时,较清水对照降低66.7%和58.8%;PA与VG助剂均能显着降低液滴在红叶石楠和山核桃叶上的接触角,PA助剂在两种叶片上的各浓度效果普遍优于VG助剂,其中添加1%PA时可以在两种叶面完全铺开。由此说明,PA与VG均具良好的展布润湿性能,其中PA效果更优。3.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在叶面成膜性能表征。利用扫描电镜观测发现,PA与VG助剂均能在红叶石楠和山核桃两种叶面上覆盖成膜,其中PA助剂对比VG助剂成膜更均匀。两种助剂均能与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戊唑醇乳油不同农药制剂良好地混用,形成的薄膜均能包裹药物颗粒并粘附在叶面。4.研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影响。利用Deposit Scan软件分析水敏纸采集的雾滴,通过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指示剂沉积量。结果表明,添加0.1%PA可显着增加雾滴均匀度,进而使雾滴覆盖率提高35.6%,沉积量提高28.8%。PA提升沉积效果虽未达到低容量专用喷雾助剂红雨燕的水准,但优于VG助剂,且用量低。5.研究松脂二烯喷雾助剂提高农药抗光解能力的性能。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氙灯光解后的甲维盐保留量,光照8 h后,添加0.5%PA和0.5%VG处理组中甲维盐保留量达57.2%和47.9%,而对照仅剩30.7%;测定喷药叶片日光照射后的杀虫活性,光照3 d及以后,加0.5%PA和0.5%VG处理组生测效果均优于对照组。说明PA和VG助剂均能提高农药有效成分的抗光解能力,减缓药物光解速度,从而延长农药持效期。松脂二烯喷雾助剂PA各项性能均达到甚至超过国外同类产品VG。PA助剂能促进液滴沉积,进而帮助药液在叶面铺展润湿,成膜后,能降低有效成分光照降解,可延长持效时间。在农药喷雾药液中添加松脂二烯助剂,可系统提高农药利用率,符合“减药增效”的农药使用方向。

郭红霞[4](2020)在《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采用碱催化酯交换技术合成了7种甲酯化植物油,经进一步复配加工获得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采用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技术,探明桶混助剂JZ-12对恶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具有显着增效作用,初步阐明了其增效机理。桶混助剂JZ-12可提高水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防效,对水稻安全。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减量增效使用提供技术支撑。本试验确定了7种甲酯化植物油最佳合成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避免了皂化反应,实现了甘油与甲酯的快速分离,甲酯化植物油的产率均达92%以上。建立了液相色谱法检测出7种甲酯化植物油中油酸甲酯、亚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和棕榈酸甲酯的含量。将7种甲酯化植物油按一定比例复配,并加入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乳化剂加工成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采用温室盆栽法筛选出添加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此时药剂对杂草的防效最佳,且对水稻安全。在此用量下,与恶唑酰草胺120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9、JZ-12和JZ-14对防除稻稗的增效作用较好,对稻稗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2.18%、95.41%和95.33%;与二氯喹啉酸93.75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9、JZ-12和JZ-35对防除稻稗的增效作用较好,对稻稗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0.63%、88.13%和86.41%;与五氟磺草胺22.5 g a.i./hm2相比,添加助剂JZ-12和JZ-29对防除雨久花的增效作用较好,对雨久花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3.76%和91.16%。即添加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对3种除草剂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均具有增效作用。20种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均具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和低温稳定性。当20种助剂的体积分数为喷液量的0.5%时,添加JZ-12和JZ-20对恶唑酰草胺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较好,对其表面张力降低率分别为23.82%和27.34%,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39.36%和39.51%;添加JZ-12和JZ-35对二氯喹啉酸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较好,对其表面张力降低率分别为26.25%和28.97%,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36.54%和44.67%;添加JZ-12对五氟磺草胺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效果最好,表面张力和接触角降低率分别为27.47%和52.38%。同时,添加JZ-12、JZ-14、JZ-15和JZ-35均可提高丽春红-2R在稻稗和雨久花叶面上的沉积量,4种助剂对稻稗叶表面沉积量提高率分别为143.60%、102.26%、87.96%和75.22%,对雨久花叶表面沉积量提高率分别为145.89%、72.79%、103.43%和64.04%。即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对3种药液表面张力、接触角和叶表面沉积量影响最大。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的田间使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在最低推荐剂量下混用,并添加体积分数为0.5%的桶混助剂JZ-12,对稻稗和雨久花防效分别提高了6.66%和5.00%,但在最低推荐剂量的基础上减量20%或40%后添加该助剂并不能提高防效。即2种药剂在推荐剂量下与助剂JZ-12混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对稻稗和雨久花的防效。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2种除草剂与桶混助剂JZ-12混用对水稻的生长无影响且无药害产生。因此,本试验筛选出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配方为:m(甲酯化花生油):m(甲酯化玉米油)=2:1,乳化剂m(OP-7):m(PEG-400):m(ZR-5)=1:1:0.5,含量为甲酯化植物油质量的20%]对3种除草剂防除稻稗和雨久花均有较好的增效作用。

李松宇[5](2020)在《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业生产中杂草危害日益增加,化学除草剂因其经济、方便、省时、省力、经济等特点,成为防治农田杂草的主要手段之一。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用量的不断提升,导致抗性杂草频发、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助剂的应用可以保证在降低药量的同时,达到预期的防效,因此除草剂助剂的研发与应用成为首要选择。除草剂助剂研发周期短,成本较低,对解决抗性杂草、药害、环境污染等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结合仪器分析的等方法研究了助剂与农药的可混性,及对除草剂药液稳定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助剂对药液的物理性状、吸收和传导的影响;并且对不同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进行了研究,表明:1.不同的助剂对大多数农药具有良好的可混性,特别是水剂,乳油和悬浮剂次之。水基助剂与悬浮剂和乳油的可混性稍优于油基助剂;助剂可以提高农药药液的稳定性,特别是对悬浮剂影响最大,其次是水剂和乳油。2.助剂可以有效地改善药液的物理性状,包括降低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增加扩展直径、缩短干燥时间,特别是迪增(油基)。3.温度、施药后降雨时间、药液中钙离子浓度对除草剂药效影响明显,低温、施药后短时间内降雨、药液中钙离子浓度高均会降低除草剂防效。助剂的应用显着地改善了不同环境因素对除草剂的防效的影响。4.助剂可以显着地提高苘麻叶片对硝磺草酮的吸收,提升率可达118.34%-167.08%;显着地提高硝磺草酮在苘麻植株内的传导速率,提升率可达181.25%-575.37%。5.助剂添加量(v/v)为0.3%时能显着提高硝磺草酮、异恶草松、氟磺胺草醚的药效,分别增效14.51%-20.72%、13.05%-17.21%、11.56%-17.87%。6.助剂与除草剂组合施用,对玉米和大豆是安全的。

臧禹[6](2019)在《植保无人机飞防助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飞防助剂的使用是推广植保无人机的重要助力,目前登记的植保无人机飞防助剂较少,传统喷雾助剂类型较多,并不是所有的喷雾助剂都适合无人机作业。在飞防过程中,合理地使用飞防助剂,可以有效增加药液的粘着性和铺展性,减少雾滴的蒸发和飘移,对于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以及植保无人机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作用显着。但是,飞防助剂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喷头堵塞、作业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飞防助剂的评价、筛选对飞防助剂的推广应用十分重要。飞防助剂的筛选与应用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评价和筛选倍倍加、倍达通、橙皮精油、飞手宝、华美润农、红雨燕、克胜、Mate 320、农博士、农健飞、奇功、全丰、天农森、助杀先锋14种飞防助剂,为飞防助剂在提高飞防作业时雾滴的沉积效果和防治效果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主要包括理化性质试验(润湿粘附效果和抗蒸发能力)、风洞试验(雾化效果和防飘移能力)和田间试验三部分,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在14种飞防助剂对水基化制剂WG(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SC(Suspension Concentrate)和油基化制剂ULV(Ultra Low Volume)三种剂型理化性质影响的测试试验中,采用动态表面张力仪、旋转式粘度计、药液润湿能力测试卡和光学接触角仪等设备测量了在三种制剂中添加不同助剂时溶液的表面张力、粘度、润湿铺展面积、接触角和抗蒸发能力。试验结果表明:(a)润湿铺展能力:WG和SC制剂添加全丰助剂可以提高其润湿铺展能力,添加助剂后可以使原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43.77%和40.16%,铺展系数增大到105.0和116.0,使溶液在水稻叶面和玉米叶面上的接触角趋近于0°;ULV制剂本身表面张力较低,在水稻和玉米叶面几乎可以完全润湿铺展。(b)粘附性:添加橙皮精油助剂可以提高WG制剂黏附性,使原溶液粘度提高85.11%;添加飞手宝助剂可以提高SC制剂黏附性,使原溶液粘度提高16.81%。添加华美润农助剂可以提高ULV制剂的黏附性,使原溶液粘度提高10.55%。(c)抗蒸发能力:添加全丰助剂可以提高WG制剂的抗蒸发能力,使原溶液蒸发速率降低19.69%;添加天农森助剂可以提高SC制剂的抗蒸发能力,使原溶液蒸发速率降低7.65%;由于ULV制剂的溶剂为油酸甲酯,其本身具有极佳的抗蒸发能力。(2)在风洞实验室采用激光粒度仪和聚乙烯收集线分别测量了雾滴粒径和沉积量,将14种飞防助剂加入至清水中配制成溶液,分析助剂和喷嘴类型对雾滴粒径和飘移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a)助剂和喷嘴类型对雾滴沉积特性均有显着影响(P=0.000)。(b)使用压力喷头时,Dv50值最小的为奇功助剂(100.58μm),最大的是Mate 320助剂(138.22μm);使用离心喷嘴时,Dv50值最小的为全丰助剂,(134.24μm),最大的为倍倍加助剂(175.16μm)。(c)使用压力喷头时,φVol<150μm值最小的为Mate 320助剂(55.6%);使用离心喷嘴时,φVol<150μm值最小的为倍倍加助剂(20.0%)。(d)使用压力喷头时,RSF值最小的为助剂奇功(0.64);使用离心喷嘴时,RSF值最小的为倍倍加助剂(0.57)。(e)离心喷嘴在水平方向上的雾滴主要集中在7~11m处,压力喷嘴的雾滴集中在2~6m处。离心喷嘴在垂直方向上的雾滴主要沉积在喷嘴附近,压力喷嘴主要集中在地面附近。(f)对于压力喷嘴,飘移损失最少的为添加Mate 320助剂的溶液,水平方向2~11m的沉积量总量为92.1%;对于离心喷嘴,飘移损失最少的为添加倍倍加助剂的溶液,水平方向2~11m的沉积量为56.8%。(g)建立了两种嘴喷沿水平方向的雾滴粒径和沉积总量的喷雾飘移模型,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减少小雾滴数量和增大雾滴的粒径可以有效减少飘移损失。(3)本研究通过上述测试,筛选防飘移能力较好的倍倍加、飞手宝助剂和抗蒸发能力较好的ULV制剂,在高温、干燥、风速较大的新疆地区进行了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试验,以期达到较好的脱叶效果。采用YR-GSF06四旋翼和HY-B-15L单旋翼植保无人机进行了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对于脱叶率和覆盖率,施药量(A)、助剂类型(B)和机型(C)三个因素的影响重要性主次顺序为ABC,施药量对脱叶效果影响显着(P=0.045<0.05),其它因素对脱叶率和吐絮率无显着影响。获得最大脱叶率的三因素最佳水平为A3(15L/ha),B1(红雨燕),C1(单旋翼)。ULV制剂在施药量7.5L/ha时,采用合适的作业参数和助剂可以达到理想的脱叶效果(脱叶率90.63%),满足机采棉的需求。采用极飞P20无人机进行了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的试验,结果表明:在ULV制剂中加入红雨燕、克胜、倍倍加和飞手宝助剂可以使雾滴的沉积密度提高24.74%、15.62%、109.05%和31.12%,脱叶率提高11.63%、11.63%、23.62%和21.70%,吐絮率提高23.01%、17.42%、38.72%和25.91%。建立了雾滴粒径、沉积密度、脱叶率和吐絮率之间的预测模型,可以通过Dv50预测雾滴沉积密度,通过雾滴沉积密度预测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因此,可以通过加入飞防助剂改变雾滴的粒径从而改变药效。施药量为6L/ha时,ULV制剂的脱叶率为63.96%、吐絮率为67.74%,SC制剂的脱叶率为54.58%、吐絮率为44.68%,与传统水基制剂相比,ULV制剂由于其良好的润湿铺展性能和极强的抗蒸发能力等特点,在棉花脱叶上具有极大的应用空间。(4)本研究通过上述测试,筛选润湿铺展能力较好的全丰、农健飞、奇功助剂在广东地区进行无人机喷施玉米杀虫剂试验,以期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极飞P20植保无人机喷施WG和ULV两种剂型的杀虫剂进行了玉米螟虫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作业时在WG制剂中加入全丰助剂,在ULV制剂中加入农健飞助剂会提高雾滴的沉积效果,对于WG制剂,体积中径、雾滴覆盖率、沉积密度、沉积率和穿透率分别提高了24.46%、152.39%、53.11%、66.67%和27.47%;对于ULV溶液,上述参数分别提高了27.06%、75.86%、21.71%、50.00%和22.77%。(3)相同施药量下,与未添加助剂的制剂相比,添加助剂的WG制剂施药后3天和7天后防治效果分别提高了45.22%和27.58%,ULV制剂添加助剂后防治效果分别提高了7.32%和9.09%。使用无人机喷施杀虫剂防治玉米螟,大部分处理的防治效果可以达到高地隙喷杆喷雾机(77.8%)和背负式喷雾器(75.5%)的防治效果,ULV制剂的防效好于WG制剂。使用大疆MG-1P植保无人机喷施玉米杀虫剂,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时加入三种助剂可不同程度的提高雾滴的沉积效果,添加全丰助剂后体积中径、雾滴覆盖率、沉积密度和沉积率分别提高了1.19%、250.00%、18.53%和430.33%;,添加农健飞助剂后体积中径、雾滴覆盖率、沉积率和穿透率分别提高了74.75%、167.65%、300.00%和10.15%、;添加奇功助剂后体积中径、沉积密度、沉积率和穿透率分别提高了19.31%、35.67%、66.67%和8.08%。无人机喷施棉花脱叶剂和玉米杀虫剂两次试验结果表明,针对特定的作业要求采用适宜的助剂可以提高无人机的作业效果和作业质量,助剂的筛选工作为推进无人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白从强[7](2019)在《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文中指出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小麦田中,恶性禾本科杂草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对小麦田主要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程度已十分严重,这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据报道,目前已在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CT区基因中发现了 5个位点6种氨基酸突变。为系统性地研究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化学防除技术,本文首先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单剂;其次研究了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筛选出了可有效防除小麦田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助剂增效减量组合;最后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单剂进行复配,筛选出3个复配剂配方配比,并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测定了复配剂对小麦田其它杂草的毒力和对小麦的安全性。此外,本文还进行了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详细结果如下: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不同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种群对相关除草剂(包括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和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同时研究了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镇麦9号)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小麦田常用的茎叶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啶磺草胺、甲基二磺隆和土壤处理药剂异丙隆、绿麦隆,新型的茎叶处理药剂环吡氟草酮和土壤处理药剂氟噻草胺、特丁净(以上均为小麦田除草剂)对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土壤处理药剂吡氟酰草胺对Ile-2041-Asn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而在非小麦田除草剂中,土壤处理药剂吡唑草胺、丙草胺、恶草酮、氟乐灵、乙氧氟草醚对5种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但由于对供试小麦选择性指数较低,因此这些药剂均不能应用于小麦田中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助剂激健、安融乐和Silwet 806对3种除草剂异丙隆、绿麦隆和甲基二磺隆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最佳增效剂量下的减量作用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增效剂量下,Silwet 806对异丙隆、绿麦隆减量作用最为明显,激健和安融乐对异丙隆、绿麦隆有一定程度的减量作用,而3种助剂均不能使甲基二磺隆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除效果增加到非常显着的水平;异丙隆+Silwet 806和绿麦隆+Silwet 806是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最佳增效减量组合,但Silwet 806与异丙隆混用会显着增加药剂对供试小麦幼苗鲜重抑制率,使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下降,而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不改变其对供试小麦的安全性。对其增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添加Silwet 806后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显着降低,药液与叶面的接触角显着降低,药液在叶面的干燥时间显着缩短,药液在叶面的沉积量显着增加,且相较与绿麦隆单剂,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的处理在5d后日本看麦娘体内叶绿素含量开始显着降低。为了提高对抗性日本看麦娘的防效,防止其抗性加重和产生多抗性,并扩大杀草谱,有效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性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本研究在单剂筛选的基础上以抗性日本看麦娘为试验对象进行了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和啶磺草胺+异丙隆3种复配剂室内配方配比筛选试验,并利用等效线法对其复配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复配均对抗性日本看麦娘表现出较好的增效作用,最终确定环吡氟草酮:绿麦隆的最佳配比为1:9,甲基二磺隆: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14,啶磺草胺:异丙隆的最佳配比为1:74。在室内条件下模拟大田药效试验方法进行了复配剂对小麦田主要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1:9)在720-840g a.i./ha的剂量下、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1:14)在600-720g a.i./ha的剂量下和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1:74)在600-700g a.i./ha的剂量下均可有效防除5种位点突变的抗性日本看麦娘、多抗性的看麦娘、抗精恶唑禾草灵的菵草和多花黑麦草,繁缕、野老鹳草和播娘蒿,并且均对供试小麦生长安全,此外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和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还对猪殃殃有较好的鲜重抑制效果,而3种复配剂均对大巢菜的鲜重抑制效果一般。本研究在RNA干扰的理论基础上,选取了病毒介导基因沉默(VIGS)技术为转染方法,以PDS基因为靶标基因,克隆了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并选取其中部分片段作为干扰片段构建了以BSMV为载体骨架的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研究了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及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新生叶的表型变化。结果表明:小麦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后其新生叶出现白化现象;而抗性日本看麦娘植株在接种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和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 载体后其新生叶均未出现白化现象。

陈秀莹[8](2019)在《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绿色合成及其降低蔬菜农残效果的探究》文中指出有机硅农用增效剂是一类性能优异、绿色环保的表面活性剂,可作为农用助剂应用于农业。其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展着性、渗透性和抗雨冲刷性,能促使药液迅速润湿,促进药液经气孔渗透到植物组织内,故在降低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减小农药用量、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非均相催化剂是合成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催化剂,其能解决均相催化剂与产物难以分离、不能重复使用、贵金属流失等问题。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合成有机功能化铂催化剂,并用于催化丙烯醇聚氧乙烯醚(APEG)和七甲基三硅氧烷(MDHM)反应生成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并对各种蔬菜的农残量进行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自制介孔硅MCM-41为载体,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为改性剂,氯铂酸为铂源,制备了Pt/NH2-MCM-41催化剂,利用FTIR、XRD、XPS、TEM、TG、ICP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PTES成功接枝于介孔硅MCM-41表面上,Pt与N形成配位键,成功固载在NH2-MCM-41上,且Pt含量为0.72%。2、将Pt/NH2-MCM-41催化剂用于催化APEG和MDHM合成有机硅农用增效剂,采用FTIR和1H NM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运用单因素实验对制备工艺进行考察,确定最优的合成条件为:n(APEG):n(MDHM)=1.1:1,反应温度为90℃,时间为3 h,催化剂用量为0.025%,MDHM的转化率和转化频率分别为92.61%和5884 h-1。Pt/NH2-MCM-41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其转化率仍达80%以上。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6.3×10-44 mol/L,γCMC为19.78 mN/m,HLB值为14.13,其水溶液在pH为68的条件下能稳定存放2个月左右。3、以介孔硅MCM-41为载体,N-氨乙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EAPS)为改性剂,氯铂酸-乙醇溶液为铂源,制备了Pt/NN-MCM-41催化剂,利用FTIR、XRD、XPS、TEM、TG和ICP对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AEAPS成功接枝于MCM-41表面上,Pt与N形成配位键,成功制得Pt/NN-MCM-41催化剂,且Pt含量为0.8%。4、将Pt/NN-MCM-41催化剂用于APEG和MDHM反应合成有机硅农用增效剂,采用FTIR和1H NMR表征产物的结构。运用单因素实验对制备工艺进行考察,得到最优的制备条件为:n(APEG):n(MDHM)=1:1,反应温度为90℃,时间为3 h,催化剂用量为0.02%,MDHM的转化率和转化频率分别为93.19%和6654 h-1。Pt/NN-MCM-41催化剂重复使用5次后,其转化率仍达83%以上。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临界胶束浓度为6.3×10-44 mol/L,γCMC为19.49 mN/m,HLB值为14.13,其水溶液在pH为68的条件下能稳定存放2个月左右。5、将有机硅农用增效剂添加至除虫剂药液中,用于喷施各种蔬菜。结果表明,加入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可以有效降低药剂的表面张力和干燥时间,增大药剂的扩展直径和最大持留量;能够有效降低各种蔬菜的农药残留量。

王春鑫[9](2019)在《功夫菊酯和吡唑醚菌酯纳米载药系统构建与表征》文中研究说明农药作为重要的农用化学品,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大量使用的农药剂型对作物、害虫靶标利用率低,易引发环境污染。其中,大多数农药为难溶性化合物,低溶解度和分散性差成为制约剂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低熔点原药在制备过程易软化,热贮过程易发生奥式熟化,增加了剂型制备难度。当前利用纳米材料和技术发展纳米农药新剂型,对于提高难溶性农药水溶性和分散性,增加作物靶标的沉积率,提高低熔点农药的稳定性,发挥活性成分的生物活性和降低残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两种低熔点、难溶性农药为研究对象,通过纳米粒度化制备方法,开展了水基化纳米农药新剂型的研发,克服了难溶性农药的水基化分散问题,杜绝了有害溶剂与助剂使用,促进药效成分的吸收与利用。探究了农药纳米化对改善药物分散性能、润湿性能和稳定性能的作用机理,阐明农药纳米载药体系在杀虫和杀菌活性的增效机理,为低熔点、难溶性农药的水基化分散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发展高效、环保的纳米农药新剂型提供理论依据。1.通过熔融-剪切乳化法制备了功夫菊酯纳米悬浮剂。通过优化工艺配方,得到粒径大小均一、表面光滑的圆球形的纳米颗粒,平均粒径为12 nm,PDI为0.279。相比传统悬浮剂,纳米悬浮剂兑水分散后呈现出较好的润湿、滞留和沉积性能。热贮和冷藏后粒径分别增加至39 nm和24 nm,纳米粒子基本不发生聚集,粒径变化小,粒径分布均一,不同贮存条件下的分解率在5%标准以下,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萝卜蚜为试验对象,经毒力回归分析,纳米悬浮剂的毒力效应是悬浮剂型的2至3倍。2.通过自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功夫菊酯纳米水分散粒剂。通过六因素五水平L25(56)空列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配方,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8 nm,PDI为0.200,呈大小均一、表面光滑的圆球形。兑水分散后展现出良好的润湿性能。热贮和冷藏后粒径变化小,且分布均匀,不同贮存条件下样品晶体结构与初始样品的衍射结构一致,且分解率在1%以下,表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以桃蚜和棉蚜为试验对象,经毒力回归分析,纳米水分散粒剂对桃蚜和棉蚜的毒力效应分别是水分散粒剂的1.2倍和2倍。3.通过自乳化-载体固化法制备了吡唑醚菌酯纳米水分散粒剂。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9(34)空列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配方,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5 nm,PDI为0.225,Zeta电位为-29.3 mV。兑水分散后呈现良好的分散和润湿性能。热贮和冷藏后粒径分别增加至38 nm和36 nm,纳米粒子不发生聚集,分散均匀,不同贮存条件下的分解率在1%以下,呈现出良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纳米水分散粒剂处理组的EC50为0.743μg/mL,毒力回归分析表明纳米制剂实验组的毒力效应是水分散粒剂处理组的4.5倍。在120 ug/mL的浓度范围内,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菌体内产生更多的活性氧。纳米制剂处理组比对照组具有更强的活性氧水平,菌体发生更为严重的氧化损伤。随着孵育时间延长,纳米水分散粒剂处理组菌体内氧化系统和抗氧化系统失衡,菌体内氧化程度超过了其抗氧化能力,菌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水平更低,菌体组织氧化损伤更为严重。综上,吡唑醚菌酯对菌体内抗氧化酶活性水平的影响与菌体内活性氧浓度相一致,纳米水分散粒剂对尖孢镰刀菌具有更强的抑菌作用。

卢璐[10](2016)在《葎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葎草[Humulus scandens.(Lour.)Merr.]是一年生的桑科植物,其分布范围广泛,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杂草。葎草的匍匐茎生长蔓延迅速,常常缠绕在农作物或者果树上,严重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其负面效用仍是不可忽视的。目前有关葎草的研究报道较少,特别是有关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本文对葎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掌握了其生长规律,这不仅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葎草的生长发育规律与特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葎草的灭除同样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对葎草的的根、茎、叶、花、种子等多方面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分析,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认识葎草的生物学特性提供参考依据。由于葎草肆意的生长带来的危害,而导致葎草的防治工作迫在眉睫,采用除草剂喷施葎草无疑的成为一个首要之选,研究中化学喷施选用的是常见的磺酰脲类除草剂——苯磺隆(Tribenuron-methly)。在使用苯磺隆的同时,添加含有不同浓度的的农药助剂TBP(磷酸三丁脂),DES(癸二酸二乙酯),并分别对喷施后的葎草在不同时间段内进行采样以及处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1200)测出喷施葎草中苯磺隆的含量,从而筛选出最佳助剂的浓度,从而达到降低苯磺隆的使用量的目的。另外,又根据以往多次对高效液相色谱的使用,确立了最佳流动相。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葎草的茎、叶、花、种子等在性状和数量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葎草的二级茎与三级茎在数量和长度上差异很大,葎草幼苗茎的快速生长在第30天左右;葎草叶片论是在叶柄、颜色、叶片大小还是缺刻数等方面均差异较大;葎草的单个雄花的大小均明显大于雌花,且数量多于雌花。葎草种子近似圆形,其直径平均值为0.424cm,千粒重平均值为1.099g,含水量在8.221%-8.551%之间,发芽率低,属于长期休眠种子。2、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苯磺隆时,最佳流动相配比为:甲醇70%,磷酸水溶液30%。3、本实验使用的表面活性剂均能促进除草剂苯磺隆的渗透吸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苯磺隆的渗透量逐渐增加。且DES与TBP的最佳施用浓度分别是150mg/L和100 mg/L。以上研究为葎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实践指导,也为种质资源的研究奠定一定理论基础。苯磺隆的最佳测定条件的确立也为相关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工作提供了参考。表面活性剂的最佳浓度对除草剂的使用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叶面黏附性农药载药系统的构建与黏附机制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农药发展与行业趋势
    1.2 纳米科技在农业和农药领域的应用
        1.2.1 纳米农药定义
        1.2.2 纳米悬浮剂
        1.2.3 纳米微囊剂
        1.2.4 微乳剂与纳米乳剂
        1.2.5 固体纳米分散体
    1.3 仿生学与叶面黏附性的研究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5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制备
        2.2.2 不同比例表面活性剂制备纳米悬浮剂
        2.2.3 不同研磨时间制备纳米悬浮剂
        2.2.4 纳米悬浮剂粒径分布与Zeta电位的测定
        2.2.5 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形貌与结构电镜表征
        2.2.6 纳米悬浮剂含药量的测定
        2.2.7 纳米悬浮剂贮藏稳定性测试
        2.2.8 纳米悬浮剂叶面静态接触角测定
        2.2.9 纳米悬浮剂叶面滞留量的测定
        2.2.10 纳米悬浮剂的释放动力学研究
        2.2.11 纳米悬浮剂室内毒力测试
        2.2.12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2.3.1 表面活性剂比例对纳米悬浮剂粒径与Zeta电势影响
        2.3.2 研磨时间对纳米悬浮剂粒径的影响
        2.3.3 纳米悬浮剂水合粒径与Zeta电势
        2.3.4 纳米悬浮剂颗粒的形貌表征
        2.3.5 纳米悬浮剂有效成分的测定
        2.3.6 纳米悬浮剂贮藏稳定性
        2.3.7 纳米悬浮剂叶面静态接触角以及滞留量
        2.3.8 纳米悬浮剂释放动力学的研究
        2.3.9 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室内毒力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宁酸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制备与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制备
        3.2.2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形貌观察
        3.2.3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3.2.4 单宁酸-阿维菌素抗光稳定性的测定
        3.2.5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的叶面润湿性
        3.2.6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的叶面滞留性
        3.2.7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的室内毒力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3.3.1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制备工艺的优化
        3.3.2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形貌观察
        3.3.3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释放特性
        3.3.4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叶面润湿性与滞留性
        3.3.5 单宁酸-嘧菌酯/阿维菌素叶面黏附性农药生物活性分析
        3.3.6 单宁酸-阿维菌素抗紫外光解能力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制备与表征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Mg Al-LDHs与 Mg Al-R6G-LDHs的制备
        4.2.2 嘧菌酯微米悬浮剂制备
        4.2.3 Mg Al-LDHs粒径分布与Zeta电势的测定
        4.2.4 Mg Al-LDHs材料的XRD与 FT-IR分析
        4.2.5 LDHs叶面黏附型农药的制备
        4.2.6 LDHs叶面黏附型农药的表征
        4.2.7 含药量的测定
        4.2.8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释放动力学分析
        4.2.9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叶面润湿性
        4.2.10 LDHs及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叶面滞留量的测定
        4.2.11 LDHs材料叶面黏附机制的探究
        4.2.12 LDHs叶面黏附性嘧菌酯室内毒力实验
        4.2.13 LDHs叶面黏附性嘧菌酯安全性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Mg Al-LDHs材料的制备
        4.3.2 Mg Al-LDHs材料形貌表征
        4.3.3 Mg Al-LDHs材料的XRD与 FT-IR分析
        4.3.4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制备
        4.3.5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形貌观察
        4.3.6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释放特性
        4.3.7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叶面润湿性
        4.3.8 LDHs及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叶面滞留性与滞留量
        4.3.9 LDHs叶面黏附性农药的黏附机制
        4.3.10 LDHs叶面黏附性嘧菌酯生物活性分析
        4.3.11 LDHs叶面黏附性嘧菌酯安全性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农药沉积利用的影响因素
    1.2 喷雾助剂概述
        1.2.1 喷雾助剂的发展
        1.2.2 喷雾助剂分类及增效机制
        1.2.2.1 表面活性剂类
        1.2.2.2 无机盐类
        1.2.2.3 有机硅类
        1.2.2.4 矿物油类
        1.2.2.5 植物油类
        1.2.2.6 高分子聚合类
    1.3 喷雾助剂对农药使用的影响
        1.3.1 喷雾助剂对药液沉积量的影响
        1.3.2 喷雾助剂对药液展布性的影响
        1.3.3 喷雾助剂对药液渗透吸收的影响
        1.3.4 喷雾助剂对农药持效的影响
    1.4 松脂二烯概述
        1.4.1 松脂二烯结构与性质
        1.4.2 松脂二烯的研究进展
        1.4.3 松脂二烯的应用
    1.5 论文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2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研制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溶剂筛选
        2.2.2 乳化剂筛选
        2.2.3 喷雾助剂质量指标检测
        2.2.3.1 松脂二烯含量检测
        2.2.3.2 pH测定
        2.2.3.3 热贮稳定性测定
        2.2.3.4 低温稳定性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溶剂筛选
        2.3.2 乳化剂筛选结果
        2.3.3 质量性能指标测定
    2.4 结论与讨论
3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表面性能测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助剂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3.2.2 助剂溶液静态接触角的测定
        3.2.3 成膜性能表征
        3.2.3.1 药剂配制
        3.2.3.2 表征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助剂溶液表面张力结果分析
        3.3.2 助剂溶液静态接触角结果分析
        3.3.3 成膜表征结果
    3.4 结论讨论
4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供试药剂与助剂
        4.1.2 试验仪器与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采集点设置
        4.2.2 无人机喷施
        4.2.3 雾滴分析
        4.2.4 雾滴沉积量测定
        4.2.5 雾滴粒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特性的影响
        4.3.2 助剂对无人机喷雾雾滴沉积量的影响
    4.4 结论与讨论
5 松脂二烯喷雾助剂对提高农药抗光解性能研究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氙灯光解试验
        5.2.1.1 氙灯光照处理
        5.2.1.2 甲维盐提取
        5.2.1.3 HPLC检测条件
        5.2.1.4 甲维盐标准溶液配制与添加回收率检验
        5.2.2 日照光解试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甲维盐标准曲线
        5.3.2 添加回收率
        5.3.3 氙灯光解残留分析
        5.3.4 日照光解生物活性分析
    5.4 讨论与结论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1.1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究概况
        1.1.1 桶混助剂发展介绍
        1.1.2 桶混助剂分类
    1.2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研究进展
        1.2.1 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研究
        1.2.2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增效机理研究
        1.2.3 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在除草剂上的应用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合成与加工
    2.1 试验材料
    2.2 甲酯化植物油类桶混助剂合成
        2.2.1 植物油酸值测定
        2.2.2 植物油皂化值测定
        2.2.3 植物油平均分子量计算
        2.2.4 甲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优化
        2.2.5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2.3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加工
        2.3.1 桶混助剂乳化剂选择
        2.3.2 桶混助剂的制备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植物油酸值与皂化值的测定及平均分子量计算
        2.4.2 甲酯化大豆油合成工艺优化
        2.4.3 甲酯化玉米油合成工艺优化
        2.4.4 甲酯化菜籽油合成工艺优化
        2.4.5 甲酯化花生油合成工艺优化
        2.4.6 甲酯化葵花籽油合成工艺优化
        2.4.7 甲酯化蓖麻油合成工艺优化
        2.4.8 甲酯化芝麻油合成工艺优化
        2.4.9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2.4.10 桶混助剂乳化剂选择与加工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对3种除草剂活性影响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桶混助剂不同体积分数对除草剂活性影响
        3.2.2 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活性影响
        3.2.3 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活性影响
        3.2.4 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活性影响
        3.2.5 桶混助剂的添加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桶混助剂不同体积分数对除草剂活性影响
        3.3.2 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活性影响
        3.3.3 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活性影响
        3.3.4 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活性影响
        3.3.5 添加桶混助剂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对除草剂增效机理研究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4.2.2 桶混助剂低温稳定性测定
        4.2.3 桶混助剂表面张力测定
        4.2.4 桶混助剂接触角测定
        4.2.5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叶表面沉积量影响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4.3.2 桶混助剂低温稳定性测定
        4.3.3 添加桶混助剂对恶唑酰草胺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4 添加桶混助剂对二氯喹啉酸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5 添加桶混助剂对五氟磺草胺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4.3.6 丽春红-2R标准曲线制定
        4.3.7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稻稗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4.3.8 桶混助剂对丽春红-2R在雨久花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JZ-12 使用技术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试验田基本情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施药方法
        5.2.4 防效调查及统计方法
        5.2.5 安全性调查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添加桶混助剂JZ-12 对除草剂药效影响
        5.3.2 添加桶混助剂JZ-12 对水稻安全性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6.2.1 甲酯化植物油合成工艺优化
        6.2.2 甲酯化植物油成分检测
        6.2.3 桶混助剂乳化分散性测定
        6.2.4 添加桶混助剂对药液表面张力和接触角的影响
        6.2.5 桶混助剂对叶表面沉积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业生产中杂草的危害
    1.2 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1.3 除草剂应用存在的问题
        1.3.1 除草剂药效不稳定
        1.3.2 药害问题严重
        1.3.3 抗性杂草发生周期缩短
        1.3.4 农田环境逐渐恶化
    1.4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4.1 除草剂新品种的研发
        1.4.2 除草剂混用的研发
        1.4.3 除草剂助剂的研发
    1.5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1.5.1 表面活性剂
        1.5.2 油类助剂
        1.5.3 有机硅类助剂
        1.5.4 铵盐类助剂
        1.5.5 保湿类助剂
        1.5.6 抗漂移助剂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7 试验技术流程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农药
        2.1.2 供试助剂
        2.1.3 供试杂草
        2.1.4 供试土壤
        2.1.5 供试试剂
        2.1.6 供试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助剂与不同剂型农药的可混性研究
        2.2.2 不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后稳定性研究
        2.2.3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2.2.4 助剂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2.2.5 硝磺草酮分析方法
        2.2.6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2.2.7 不同助剂的安全性评价
3 结果与分析
    3.1 助剂与不同剂型农药的可混性研究
        3.1.1 助剂与农药水剂的可混性研究
        3.1.2 助剂与农药乳油的可混性研究
        3.1.3 助剂与农药悬浮剂的可混性研究
        3.1.4 助剂和农药混合后静置不同时间对可混性的影响
    3.2 不同助剂与除草剂混用后的稳定性研究
        3.2.1 不同助剂与硝磺草酮悬浮剂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2 不同助剂与异恶草松乳油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3 不同助剂与氟磺胺草醚水剂混用后稳定性分析
        3.2.4 迪增(油基)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稳定性的影响
    3.3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1 助剂对硝磺草酮悬浮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2 不同助剂对异恶草松乳油物理性状的影响
        3.3.3 不同助剂对氟磺胺草醚水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3.4 迪增(油基)助剂对不同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3.4 不同环境因素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影响的研究
        3.4.1 施药后不同时间降雨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2 不同水硬度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3 不同温度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4.4 11℃条件下助剂对除草剂防效的影响
    3.5 不同助剂对除草剂吸收传导效果的影响
        3.5.1 硝磺草酮标准曲线的测定
        3.5.2 硝磺草酮的回收率
        3.5.3 不同助剂对苘麻叶片中硝磺草酮吸收量的影响
        3.5.4 不同助剂对苘麻叶片中硝磺草酮传导速率的影响
    3.6 助剂对不同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3.6.1 助剂对硝磺草酮悬浮剂的增效作用
        3.6.2 助剂对异恶草松乳油的增效作用
        3.6.3 助剂对氟磺胺草醚水剂的增效作用
        3.6.4 迪增(油基)对三种剂型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3.7 不同助剂的安全性评价
        3.7.1 不同助剂结合硝磺草酮悬浮剂施用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3.7.2 不同助剂结合硝磺草酮悬浮剂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7.3 不同助剂结合异恶草松乳油施用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3.7.4 不同助剂结合异恶草松乳油施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3.7.5 不同助剂结合氟磺胺草醚水剂施用对大豆株高的影响
        3.7.6 不同助剂结合氟磺胺草醚水剂施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助剂对农药稳定性的影响
    4.2 助剂对茎叶除草剂的增效机理
    4.3 助剂对茎叶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植保无人机飞防助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标志定义表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喷雾助剂种类以及增效机制
        1.2.1 有机硅类
        1.2.2 表面活性剂类
        1.2.3 无机盐类
        1.2.4 矿物油类
        1.2.5 植物油类
    1.3 飞防助剂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
        1.3.1 助剂对溶液性质的影响测定
        1.3.2 助剂对溶液抗蒸发能力影响的测定
        1.3.3 助剂对雾滴抗飘移性能影响的测定
        1.3.4 助剂对田间沉积效果影响的测定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飞防助剂对溶液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药剂及助剂
        2.2.2 试验设备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助剂溶液稳定性结果分析
        2.3.2 助剂溶液表面张力结果分析
        2.3.3 助剂溶液粘度结果分析
        2.3.4 助剂溶液润湿面积结果分析
        2.3.5 表面张力对润湿面积的影响
    2.4 筛选助剂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飞防助剂对药液在水稻和玉米叶面接触角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设备
        3.2.2 溶液配制
        3.2.3 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助剂对药液在水稻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3.3.2 助剂对药液在玉米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3.3.3 助剂添加量对接触角影响显着性方差分析
    3.4 筛选助剂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飞防助剂对药液抗蒸发性能的影响及雾滴蒸发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及方法
        4.2.1 试验设备
        4.2.2 溶液配制
        4.2.3 试验步骤
        4.2.4 处理方法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添加助剂对WG制剂抗蒸发性能的影响
        4.3.2 添加助剂对SC制剂抗蒸发性能的影响
        4.3.3 添加助剂对ULV制剂抗蒸发性能的影响
        4.3.4 WG、SC、ULV三种剂型的抗蒸发性能对比
    4.4 筛选助剂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防助剂对雾滴粒径特性和防飘移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及方法
        5.2.1 风洞实验室布局
        5.2.2 试验设备
        5.2.3 测试方法
    5.3 助剂对雾滴粒径特性的影响
        5.3.1 助剂对Dv50的影响
        5.3.3 助剂对RSF的影响
        5.3.4 方差分析
    5.4 助剂对雾滴防飘移性能的影响
        5.4.1 不同助剂溶液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沉积规律
        5.4.2 助剂对雾滴沉积总量的影响
        5.4.3 喷雾漂移模型
    5.5 筛选助剂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飞防助剂在航空喷施棉花脱叶剂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6.1 引言
    6.2 ULV制剂和助剂在棉花脱叶上的应用(2016年)
        6.2.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条件
        6.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3 ULV制剂和助剂在棉花脱叶上的应用(2017年)
        6.3.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条件
        6.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6.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飞防助剂在航空喷施玉米杀虫剂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7.1 引言
    7.2 极飞P20(离心喷头)搭配飞防助剂防治玉米螟(2018年)
        7.2.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条件
        7.2.2 试验材料及方法
        7.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3 大疆MG-1P(压力喷头)搭配飞防助剂防治玉米螟(2019年)
        7.3.1 试验时间、地点及条件
        7.3.2 试验材料及方法
        7.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7)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及防除情况
        1 日本看麦娘在小麦田的发生、危害
        2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的防控现状
    第二节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抗性研究进展
        1 小麦田日本看麦娘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抗性现状
        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抗性机理研究
        2.1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靶标抗性机理
        2.2 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非靶标抗性机理
        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研究现状
        3.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交互抗性研究现状
        3.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多抗性研究现状
    第三节 助剂与除草剂协同增效防除杂草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1.1 除草剂助剂的发展
        1.2 除草剂助剂的功能
        1.3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2 除草剂助剂的增效机制
        3 除草剂助剂的使用风险及发展方向
    第四节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研究进展
        1 除草剂复配的原则
        2 防除小麦田杂草除草剂复配技术的应用
    第五节 RNA干扰技术防治有害生物的研究进展
        1 RNA干扰技术概述
        1.1 RNA干扰技术的作用机制
        1.2 引发RNA干扰机制的技术方法
        2 RNA干扰技术在防治有害生物方面的应用
    本研究切入点
第二章 防除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除草剂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1.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相关除草剂的敏感性
        2.1.1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2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非小麦田常用的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3 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对新型防除禾本科杂草除草剂的敏感性
        2.2 非小麦田除草剂对小麦的安全性
    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第一节 助剂对除草剂防除小麦田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最佳增效剂量
        2.2 助剂对3种除草剂防除抗性日本看麦娘的减量作用
        2.3 助剂与3种除草剂混用对小麦安全性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二节 有机硅助剂Silwet 806对除草剂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增效机理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表面张力的影响
        2.2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与杂草叶面接触角的影响
        2.3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干燥时间的影响
        2.4 Silwet 806对绿麦隆药液在杂草叶面沉积量的影响
        2.5 Silwet 806与绿麦隆混用对杂草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供试药剂
        1.2 试验方法
        1.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2.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1.3 数据处理
        1.3.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筛选
        1.3.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对小麦的安全性研究
        1.3.3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1.3 啶磺草胺+异丙隆配方配比及对小麦的安全性
        2.2 防除以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为优势种的小麦田杂草复配剂的杀草谱
        2.2.1 环吡氟草酮·绿麦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2 甲基二磺隆·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2.2.3 啶磺草胺.异丙隆复配剂的杀草谱
    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利用RNA干扰技术防除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的探索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种子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1.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
        1.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1.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2.2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保守区域的克隆结果
        2.3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构建
        2.4 日本看麦娘PDS基因VIGS-RNAi载体的接种结果
    3 讨论与结论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绿色合成及其降低蔬菜农残效果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硅氢加成反应的概述
        1.2.1 非均相催化剂的分类
        1.2.2 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1.2.3 硅氢加成反应机理的研究
    1.3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
        1.3.1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性能
        1.3.2 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创新点
        1.4.4 课题来源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Pt/NH_2-MCM-41催化剂的制备
        2.2.2 Pt/NN-MCM-41催化剂的制备
        2.2.3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合成
    2.3 分析方法
        2.3.1 结构表征
        2.3.2 产物性能测试
第三章 Pt/NH_2-MCM-41催化剂催化合成有机硅农用增效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Pt/NH_2-MCM-41催化剂的制备
        3.2.3 Pt/NH_2-MCM-41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2.4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t/NH_2-MCM-41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3.2 产物结构表征
        3.3.3 Pt/NH_2-MCM-41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3.3.4 Pt/NH_2-MCM-41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3.3.5 Pt/NH_2-MCM-41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评价
        3.3.6 产物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Pt/NN-MCM-41催化剂催化合成有机硅农用增效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Pt/NN-MCM-41催化剂的制备
        4.2.3 Pt/NN-MCM-41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2.4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t/NN-MCM-41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4.3.2 产物结构表征
        4.3.3 Pt/NN-MCM-41催化剂的催化性能评价
        4.3.4 Pt/NN-MCM-41催化剂的稳定性评价
        4.3.5 Pt/NN-MCM-41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性评价
        4.3.6 产物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在降低蔬菜农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对除虫剂药液的性能影响
        5.2.4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对蔬菜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对药液表面张力和干燥时间的影响
        5.3.2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对药液扩展直径和最大持留量的影响
        5.3.3 有机硅农用增效剂加入前后蔬菜的农药残留量变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9)功夫菊酯和吡唑醚菌酯纳米载药系统构建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农药及农药剂型的研究及发展趋势
        1.1.1 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1.1.2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3 农药剂型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趋势
    1.2 农药纳米剂型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纳米技术在农业上应用概况
        1.2.2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应用概况
    1.3 功夫菊酯及其剂型研究进展
        1.3.1 功夫菊酯理化性质
        1.3.2 功夫菊酯剂型研究进展
    1.4 吡唑醚菌酯及其剂型研究进展
        1.4.1 吡唑醚菌酯理化性质
        1.4.2 吡唑醚菌酯剂型研究进展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功夫菊酯纳米悬浮剂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功夫菊酯纳米悬浮剂制备工艺
        2.2.2 粒径测定及分布
        2.2.3 电镜形貌表征
        2.2.4 亲疏水叶面接触角测试
        2.2.5 亲疏水叶面滞留量测试
        2.2.6 悬浮率测试
        2.2.7 物理化学稳定性测试
        2.2.8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功夫菊酯纳米悬浮剂制备工艺优化
        2.3.2 纳米悬浮剂粒径和形貌表征
        2.3.3 纳米悬浮剂润湿性能分析
        2.3.4 纳米悬浮剂稳定性能分析
        2.3.5 纳米悬浮剂室内生物活性分析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夫菊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功夫菊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
        3.2.2 临界胶束浓度
        3.2.3 粒径测定及分布
        3.2.4 电镜形貌表征
        3.2.5 亲疏水叶面接触角测试
        3.2.6 亲疏水叶面滞留量测试
        3.2.7 悬浮率测试
        3.2.8 晶型结构测试
        3.2.9 物理化学稳定性测试
        3.2.10 室内生物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功夫菊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优化
        3.3.2 纳米水分散粒剂粒径和形貌表征
        3.3.3 纳米水分散粒剂润湿性能分析
        3.3.4 纳米水分散粒剂稳定性能分析
        3.3.5 纳米水分散粒剂室内生物活性分析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吡唑醚菌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吡唑醚菌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
        4.2.2 粒径、Zeta电位测定及分布
        4.2.3 电镜形貌表征
        4.2.4 亲疏水叶面接触角测试
        4.2.5 亲疏水叶面滞留量测试
        4.2.6 悬浮率测试
        4.2.7 物理化学稳定性测试
        4.2.8 抗真菌活性测试
        4.2.9 菌体活性氧测试
        4.2.10 菌体抗氧化酶活力测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吡唑醚菌酯纳米水分散粒剂制备工艺优化
        4.3.2 纳米水分散粒剂粒径、Zeta电位及形貌表征
        4.3.3 纳米水分散粒剂润湿性能分析
        4.3.4 纳米水分散粒剂稳定性能分析
        4.3.5 纳米水分散粒剂抗真菌活性分析
        4.3.6 纳米水分散粒剂活性氧分析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葎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葎草及其研究现状
        1.1.1 葎草的生态习性
        1.1.2 葎草生长的一般规律
        1.1.3 葎草的经济价值
        1.1.4 葎草的危害
        1.1.5 葎草的防治技术
    1.2 苯磺隆
        1.2.1 苯磺隆的性质及特征
        1.2.2 苯磺隆作用机理
        1.2.3 苯磺隆的浸提与分析方法
        1.2.4 苯磺隆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角质膜的结构与功能
        1.3.1 角质膜的结构
        1.3.2 角质膜的重要结构-蜡质层
        1.3.3 角质膜的重要功能
    1.4 农药助剂—表面活性剂
        1.4.1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
        1.4.2 TBP和DES的性质与特点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研究内容与结果
    2.1 葎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2.1.1 葎草的根的形态特征
        2.1.2 葎草的茎的形态特征
        2.1.3 葎草的叶的形态特征
        2.1.4 葎草的花的形态特征
        2.1.5 葎草种子的特征
    2.2 苯磺隆测定条件的确立及分析
        2.2.1 试剂和溶液
        2.2.2 仪器
        2.2.3 苯磺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条件的优化与确立
        2.2.4 实验结果
        2.2.5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葎草的化学防治
        2.3.1 试验材料的选择:
        2.3.2 大田试验药品及器材
        2.3.3 高效液相下苯磺隆的分析与测定
        2.3.4 实验结果
3.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4.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喷雾助剂对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增效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J]. 李子璐,张晨辉,郭勇飞,卢忠利,高玉霞,杜凤沛. 农药学学报, 2021(02)
  • [2]叶面黏附性农药载药系统的构建与黏附机制的探究[D]. 智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以松脂二烯为主要成分的新型喷雾助剂研制及性能研究[D]. 韩群琦.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4]茎叶处理除草剂桶混助剂研制及增效机理研究[D]. 郭红霞.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5]助剂对除草剂增效作用的研究[D]. 李松宇.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6]植保无人机飞防助剂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臧禹.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7]小麦田不同位点突变抗精恶唑禾草灵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的化学防除技术[D]. 白从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有机硅农用增效剂的绿色合成及其降低蔬菜农残效果的探究[D]. 陈秀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9(07)
  • [9]功夫菊酯和吡唑醚菌酯纳米载药系统构建与表征[D]. 王春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 [10]葎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技术研究[D]. 卢璐. 郑州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表面活性剂对除草剂叶面吸收影响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