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

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

一、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良[1](2021)在《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超导量子干涉仪(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SQUID)磁传感器是目前工程实用化中最灵敏的磁传感器之一,已广泛应用于生物磁学、地球物理等研究领域的微弱磁信号探测系统中,如心磁仪、脑磁图仪、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等。SQUID磁传感器系统由SQUID低温电路、室温读出电路、低温恒温器、及外围设备构成,涉及超导电路设计和参数优化、高性能读出电路设计、无屏蔽环境下SQUID传感器系统电磁兼容等电路技术问题。为了提高SQUID磁传感器的工程化应用水平,本文从器件、电路、系统三个层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首先,开展了超导量子干涉混合电路通用分析技术研究。提出了通用的网孔电流分析方法,采用超导宏观波函数描述元件和网孔电流的关系,可直接获得超导量子干涉电路的统一电路方程,并建立通用动力学模型。电路方程和动力学模型揭示了超导量子干涉电路的内部微波干涉机理,用于SQUID静态工作特性的仿真计算,指导器件参数优化。其次,开展了 SQUID线性化读出电路技术研究。提出了基于SQUID磁通反馈运算放大器模型的读出电路设计方法,相比传统基于积分器的磁通锁定环路(Flux-Locked Loop,FLL)模型更具一般性和灵活性。基于SQUID运算放大器模型,成功实现了只需2个运算放大器的高摆率读出电路,摆率达到106Φ0/S;实现了基于比例反馈自动复位的大量程读出电路,误差低于0.1Φ0;实现了实用化的双级SQUID低噪声读出电路,测得电路噪声水平低于1μΦ0/√Hz,解决了以往双级SQUID读出电路中存在的多工作点问题。最后,开展了多通道SQUID磁传感器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提出了多通道SQUID磁传感器一体化集成设计方案。一体化集成方案采用小型化、数字化、光电隔离的读出电路设计,将整个基于SQUID的运算放大电路嵌入到低温恒温器中,实现与外部设备的电磁兼容,提高SQUID磁传感器在无屏蔽环境下的抗干扰能力。一体化系统集成技术成功应用于多通道无屏蔽心磁图仪和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梯度测量装置中,实现了应用演示。本文通过SQUID磁传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包括超导器件分析、读出电路设计、及系统集成的通用电路理论和方法,为SQUID磁传感器系统开发提供了完整的技术解决方案,对推动SQUID磁探测系统的工程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孙德刚[2](2021)在《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电磁泄漏发射是信息安全领域破坏信息保密性的一种重要风险,而传导泄漏发射是电磁泄漏发射研究领域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相对于自由空间辐射的泄漏发射,对传导泄漏发射的机理和传播规律的认识还存在不足。随着高速器件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设备的数字信号频率越来越高,泄漏发射的频率范围也越来越宽,测试设备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评估泄漏发射风险的需要,已有的电磁兼容测试方法和手段还不能有效测试评估传导泄漏发射风险,特别是测量接收机的中频带宽难以满足测试要求,泄漏发射测试中的红黑信号识别也迫切需要提出新的测试方法,解决传导泄漏发射可测性问题,确定泄漏发射的风险。本文根据信息安全对电磁泄漏发射风险评测的实际需求,借鉴电磁兼容传导干扰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传导电磁泄漏发射涉及的辐射和耦合两类基本问题,研究分析信息技术设备数字信号的泄漏发射原理、传导泄漏发射风险和泄漏发射带宽选择与红黑信号识别等测试关键技术,希望从机制和模型角度洞察传导电磁泄漏发射的物理性质,利用现有检测手段,通过软件方法弥补硬件的不足,为系统解决泄漏发射风险可测性问题提供有效路径。本文主要从传导泄漏发射机理、泄漏发射测试带宽和红黑信号识别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研究分析了准静态近似、线天线辐射、传输线理论以及增强传输线理论等物理模型,从传输线自身辐射和耦合到其它传输线两个方面给出了数字信号传导泄漏发射机理,提出了适合传输线电尺寸的传导泄漏发射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利用传输线结构的电尺寸选择分析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计算的复杂性,提高效率。对比分析了传输线共模与差模电流产生辐射的差异,给出共模和差模电流在传输线均匀性发生变化时引发辐射的原理分析。利用电磁场互易原理,研究分析了传输线辐射和耦合问题的转换计算方法,使得对传导泄漏发射原理的研究能够充分借鉴电磁兼容领域有关电磁干扰的研究成果。2.基于改进的传输线理论,对数字信号泄漏发射的时域和频域进行了仿真,验证了传导泄漏发射机理的研究结果。在时域上,结合传输线理论和高频传输线理论对简单传输线系统和广义多导体传输线系统耦合进行仿真,验证了对传输线辐射和耦合原理研究的结果。在频域上,给出传导泄漏发射频域衰减规律,对比分析了数字信号及其泄漏发射频谱包络衰减规律的差异,纠正了之前相关研究将数字信号谱作为辐射信号谱的错误认识,指出该错误认识将导致对泄漏发射频率范围做出乐观估计。3.针对泄漏发射测试难题,基于辐射脉冲理论分析了接收机带宽对接收数字泄漏发射信号的影响,提出了信噪比等效原理和窄带宽信噪比补偿方法,可实现利用窄带宽测量接收机测量宽带信号的最大信噪比,获得泄漏发射信噪比的近似结果。根据辐射和传导泄漏发射特征,提出数字信号“发射脉冲对”概念,研究分析并仿真验证了脉冲带宽、接收机分辨率带宽对泄漏发射脉冲对接收结果的影响,比较了方波与发射脉冲对最大信噪比输出不同,给出测试泄漏发射信噪比的上下界范围和窄带宽信噪比补偿方法,为解决宽带泄漏发射检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现方法。4.针对检测中多个红黑信号混合的泄漏发射检测难题,提出了红黑信号识别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架构,为系统解决红黑信号识别问题提供了可行方案。在红黑信号识别方法的逻辑架构中,引入独立分量分析(ICA-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和稀疏分量分析(SCA-Sparse Component Analysis)理论,通过对接收信号的白化处理和正交变换实现混合信号的独立分量分解和稀疏分量分解,针对不同情况,提出频谱特征判别、相关判别、统计独立性判别和稀疏表示判别四种红黑信号识别算法,解决红黑信号识别问题。

胡溥宇[3](2020)在《开孔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金属屏蔽腔体是常用的屏蔽措施之一。电子设备往往需要考虑散热、外部电源供电、数据传输等因素,导致屏蔽腔体存在复杂的开孔结构,降低了屏蔽效能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屏蔽效能分析的难度。目前复杂腔体屏蔽效能的计算与分析主要依赖于数值计算方法,包括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的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矩量法、传输线矩阵(Transmission-Line Matrix,TLM)算法、有限元法等,已经形成FEKO、CST与HFSS等成熟的商用电磁仿真软件,这类方法对计算机性能有一定的依赖性。金属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准确且高效一直受到高度关注,等效电路模型法是开孔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中的代表方法之一,近年来在规则腔体、规则开孔、多面开孔、内置金属结构等条件下的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研究方面取得了显着进展。但在实际应用中,腔体结构与开孔结构复杂多样,同时还要面临平面波入射与极化方向的任意性、腔体激发模式的复杂性等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开孔腔体屏蔽效能的高效计算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以矩形屏蔽腔体为研究对象,针对复杂开孔、贯穿导体、外接波导情况下的屏蔽效能计算问题,应用传输线、导波、孔耦合等理论,研究开孔腔体屏蔽效能的解析计算方法与解析-数值混合计算方法,为电磁兼容设计提供参考。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Azaro等效电路模型与全波数值算法相结合的解析-数值混合计算方法,适用于平面波辐照下具有任意长宽比矩形开孔或圆形开孔的矩形腔体屏蔽效能计算。该算法采用TLM数值算法计算开孔耦合电压精确解,建立腔体等效电路模型并将开孔耦合电压作为激励源解析求解腔体等效电压响应,应用导波理论计算腔内任意位置处的高次模式电场分量。仿真分析了平面波仰角、方位角、极化角等参数对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解析-数值混合算法与TLM数值算法有较好的一致性,与Azaro模型、Yin模型相比表现出更高的计算精度,Windows平台下的计算时间远小于完全采用TLM算法所需时间。(2)提出了Robinson等效电路模型与全波数值算法相结合的解析-数值混合计算方法,实现了任意方向平面波辐照下具有任意形状开孔或开孔阵列的矩形腔体屏蔽效能的高效计算。该算法采用TLM数值算法计算开孔面S21参数并推导开孔等效阻抗,建立腔体等效电路模型并解析求解腔内高次模式电压响应。改进Shim平面波分解技术,考虑垂直于开孔平面电场分量的影响,通过磁场与电场方向系数分别修正电压源与开孔位置系数。结果表明所提解析-数值混合算法与TLM数值算法有较好一致性,与Shourvarzi模型、Shim模型等相比表现出更高的计算精度,Windows平台下的计算时间远小于完全采用TLM算法所需时间。(3)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线等效电路与腔体并矢格林函数的解析计算方法,适用于求解平面波辐照下存在圆柱状贯穿导体的矩形腔体内任意位置的屏蔽效能。该算法将贯穿导体近似等效为一对单极子天线,并用四元集总参数等效电路模型表示。采用天线接收模型计算贯穿导体的源电流,并通过封闭矩形腔体并矢格林函数本征模项展开法求得腔内电场分布近似解,同时应用Bethe小孔耦合理论与并矢格林函数求解贯通孔径泄漏场。仿真分析了腔体尺寸、贯穿导体长度、贯穿位置与孔径尺寸等对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解析算法与TLM数值算法有较好的一致性,Windows平台下的计算时间远小于TLM算法所需时间。(4)提出了基于Robinson模型的外接矩形波导腔体等效电路模型,实现了平面波辐照下外接波导的矩形腔体内任意位置屏蔽效能的解析计算。所提模型中外接波导腔体的电磁耦合过程用腔体等效电路进行描述,外接波导等效为只传输主模的矩形波导传输线,腔体则等效为终端短路的波导。采用开孔位置系数修正外接波导位置对腔体屏蔽效能的影响,并基于导波理论计算腔内任意位置处的高次模式电压响应。仿真分析了不同波导外接位置、外接波导长度与截面尺寸等对屏蔽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模型算法与TLM数值算法有较好的一致性,Windows平台下的计算时间远小于TLM算法所需时间。

谢丁龙,李佳琳[4](2020)在《基于北斗上行信道和GNSS的远程控制系统电磁兼容设计》文中指出北斗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全球定位和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在船舶的监控系统和自动识别系统AIS中,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上行信道和GNSS差分系统的船舶远程控制系统。由于导航卫星的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电磁干扰以及卫星定位的偏差,船舶远程控制系统中的信号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为弥补系统的定位误差,本文针对船舶远程控制系统的电磁兼容进行优化和探究,并设计了电磁兼容控制器,详细介绍系统中电磁兼容控制的原理。

邓道杰,秦冲,袁万腾,何文静[5](2020)在《一种机电管理计算机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机载设备通常面临的电磁环境十分复杂,为满足电磁兼容性要求,提出一种基于直升机机电管理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正向设计方法,在设计早期阶段根据产品特点,进行详细的针对性设计,以达到最佳的电磁兼容性能及最佳的效益比。

刘洪博[6](2020)在《基于传输线理论的HEMP耦合特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大到国防事业,小到个人出行,电子设备被广泛用于各个领域中。倘若某些关键设备失效,可能会导致系统瘫痪,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甚至威胁国家安全。高空核爆电磁脉冲(HEMP)具备强大的电磁干扰能力,在100 km高空爆炸辐射的宽频谱、高强度电磁脉冲可以损毁半径1100 km范围内未设防的电子系统,为了传递信号而无法做到完全屏蔽的传输线、天线等设备更是容易受其影响。因此,研究HEMP耦合特性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主要针对HEMP辐射敏感度测试中的EMP模拟器以及前门耦合中的天线、传输线耦合响应作了分析,且将传输线作为重点,研究了传导和辐照两种情形下的负载响应。具体工作如下:一、根据传输线理论,分析传输线在时域和频域下的集总激励源响应。其中时域使用FDTD方法求解,频域运用BLT方程以及链参数方程求解。用FDTD方法模拟了非平行传输线的时域串扰响应,有耗地面架设传输线的串扰响应则是用了频域方法求解。二、分别研究了HEMP对天线和传输线两种耦合路径的影响。在处理天线耦合问题时,运用FDTD方法建立离散网格化的鞭状天线模型,模拟了在不同入射角度下天线同轴连接器中采样点的感应电场值。针对HEMP作为平面波入射时的场-线耦合问题,建立传输线的分布式激励源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入射角度、极化方向以及传输线长度对负载端响应的影响。三、研究了用于电磁辐射敏感度测试的EMP模拟器,建立了有界波模拟器模型,该模型由两根架空的传输线以及理想地平面组成,为两导线注入脉冲源后,导线等效为偶极子天线向外辐射电磁场,运用时域算法在计算机中模拟出半空间中的辐射场,记录不同测试位置电场波形的上升沿以及半波宽度两个参数,与HEMP标准时域波形对比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

王博[7](2020)在《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速度传感器提供速度信息给列控系统,保障速度传感器正常运行十分重要。速度传感器作为敏感设备容易受到电磁干扰,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骚扰来源于弓网系统,从车体传导至速度传感器。目前解决电磁兼容问题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电磁兼容标准试验,但动车组电磁环境复杂,面临超过标准限值的情况。若设定过高的标准会让产品的成本过高。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对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适当措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从电磁兼容“三要素”入手,研究速度传感器的骚扰源和传递途径。总结三类骚扰源的骚扰特性,并实地测量验证。研究骚扰传递途径,建立高压电缆-车体模型,解释过电压从高压电缆到车体的过程。建立车体场模型,研究车体过电压的分布情况。建立整车电路模型,研究过电压在车厢间的传递。最后对速度传感器进行建模仿真,研究速度传感器的击穿烧毁和信号线受扰。(2)研究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风险问题。给出电磁兼容风险的定义,介绍几种风险分析方法。结合速度传感器面临的实际情况,利用蒙特卡洛法尽可能的复现所有骚扰。建立速度传感器受扰模型,利用计算机仿真各类骚扰造成的影响。用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速度传感器的风险问题,总结速度传感器的风险。主要研究成果有:(1)速度传感器受电磁干扰过程的建模研究。骚扰源有升降弓、过分相和弓网离线,其中升降弓对车体会造成较大的过电压,电压峰值高达8-10k V,对速度传感器影响严重,存在烧毁速度传感器的可能。过电压在车体上的分布情况是高压电缆下方的电位最大,电流从车厢两侧流入车底。车头的过电压最大,其次是受电弓所在车厢。速度传感器受扰有两种情况,过电压击穿烧毁传感器,或者骚扰脉冲耦合至速度传感器信号线影响计数。(2)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风险研究。速度传感器面临的风险低,满足安全标准要求,不会造成影响人身安全的事故。电磁干扰造成速度测量误差较低。对于速度传感器烧毁的问题,动车组各个车厢的过电压峰值不同,位于不同转向架的速度传感器烧毁的概率不同,车头的传感器更易烧毁。列车自动防护系统的冗余结构使得单个传感器受损影响并不严重,因为一些车厢的过电压峰值低,多个传感器同时烧毁的概率很低。综上所述,本文研究速度传感器的电磁兼容问题和风险问题。建模分析速度传感器受扰的全部过程,研究速度传感器的风险。将风险分析作为电磁兼容测试的补充方法,弥补电磁兼容测试的不足,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陈希维[8](2020)在《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文中指出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探测器输出的信号很弱,在信号传输与放大的过程中易受到环境中的电磁干扰;钠冷快堆反应堆特殊的结构设计使得钠池内的电磁环境更加复杂,加重了池内核测量系统受到的电磁干扰。针对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在调试过程中曾出现的严重电磁干扰现象问题,本文将通过CST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与接地系统抗干扰效果定量研究,为以后核测量系统的设计、电磁干扰现象的解决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从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现场的电磁干扰现象出发,结合核测量系统的原理及结构特点研究池内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的来源,并提出了抑制电磁干扰的措施。在CST电缆工作室内建立了四种不同类型电缆模型,研究了四种电缆的抗电磁干的扰能力以及电磁辐射的能力,分析了电缆不同的敷设方式对抑制电磁干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屏蔽电缆的抗干扰性能最好,在敷设电缆时应该尽量增大电缆之间的距离、避免电缆平行敷设且尽可能贴近地面敷设。通过裂变电离室的工作特性确定了定量分析抗干扰措施效果的实验方法;以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研究了增大动力电缆与信号传输电缆间距、减小两者平行长度的抗干扰效果;搭建了一套接地系统,利用该系统研究了信号传输电缆屏蔽层单端接地与双端接地的抗电磁干扰效果;通过给信号传输电缆加上一个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研究了加屏蔽措施对抗干扰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大电缆间距、减小平行长度都能有效减少传输电缆受到的电磁干扰,与CST模拟的结果一致;动力电缆作为干扰源时,信号传输电缆单端接地比双端接地效果更好,单端接地适用于干扰源频率较低的场合;增加接地的不锈钢管作为屏蔽能明显改善传输电缆的抗电磁干扰能力。

邱永峰[9](2018)在《高功率脉冲驱动源控制系统及电磁兼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功率脉冲驱动源(High-Power Pulse Driver,HPPD)在实现能量压缩和转换的过程中,电压和电流存在剧烈变化,从而产生较强的电磁辐射。这种强烈的电磁辐射不仅对其它电子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导致其失效甚至损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HPPD本身的正常运行。因此对HPPD开展有关电磁辐射特性、控制系统以及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特性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研究的HPPD是基于布鲁姆莱茵(Blumlein)型脉冲形成线和特斯拉(Tesla)变压器的电容储能型强流电子束加速器(Capacitive Intense Electron-Beam Accelerator,BT-CIEBA),论文主要开展了有关BT-CIEBA电磁辐射特性和EMC的理论和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两套BT-CIEBA控制系统和一套BT-CIEBA与脉冲磁场同步运行的控制系统。主要内容包如下:1、对BT-CIEBA运行过程中的电磁辐射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开展了辐射场强和频谱的数值计算。基于电磁场理论,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了交变电磁场的辐射电场和磁场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瞬变电流上升沿对辐射信号的频谱和主频的影响;通过对BT-CIEBA电磁辐射的系统分析,发现晶闸管开关、高压脉冲触发器和气体主开关(三电极针触发式气体火花开关)是主要的辐射源,分别对三种辐射源的辐射场强和频谱进行了理论推导和计算。研究表明:气体主开关是BT-CIEBA最主要的辐射源,理论计算其在10米远处的辐射电场场强约3150V/m。2、采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气体主开关电磁辐射特性的研究。理论分析了气体火花开关导通电流上升沿的特性,研究表明导通电流的上升时间与通道长度、特性阻抗、击穿电场和气压等有关。气体主开关导通和关断过程的电流为准方波脉冲电流,具有快速的上升沿(12ns)和下降沿(18ns)。因此气体主开关的电磁辐射具有双电磁辐射特性,即电流上升和下降过程都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辐射,分别对应辐射信号中的两个主频峰值84MHz和56MHz,这类电磁辐射属于典型的宽谱辐射,辐射频率覆盖1-100MHz的范围。气体主开关对外的辐射场强峰值与其导通时的电流变化率成正比,其电磁辐射特性基本符合具有旋转对称性的电偶极子阵列辐射模型。基于电磁屏蔽理论,设计了金属屏蔽系统对气体主开关的前端辐射面进行屏蔽。采取电磁屏蔽之前,实验测量气体主开关在10米远处的电磁辐射场强为3280V/m,屏蔽后电磁辐射场强降低到115V/m。对比实验表明辐射场强降低了一个数量级,符合国家标准对该频段脉冲电磁波的电磁环境控制限值(384V/m)。3、基于对BT-CIEBA电磁辐射特性的研究,并针对BT-CIEBA对自动控制的需求,成功研制了两套BT-CIEBA控制系统。BT-CIEBA实现重频运行的关键是:研制控制系统,采用时序控制方法实现初级能源的稳定补充和气体主开关的同步导通,以及提高控制系统的抗强EMI能力。本文先后研制了基于Labview和PIC单片机的远程触发控制系统,以及基于Delphi和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FPGA)的改进型控制系统。长时间重频运行实验表明:改进型的控制系统软件界面友好,兼容性强;硬件结构紧凑集成,时序精度更高,总体性能稳定,抗干扰能力强。4、研制了一套基于LC谐振充电的脉冲磁场电源,介绍了脉冲磁场电源的工作原理,对脉冲磁场电源实现重频运行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根据脉冲磁场电源的工作原理,研制了控制BT-CIEBA和脉冲磁场电源同步运行的控制系统,实现了20Hz的重频稳定运行。5、对由BT-CIEBA、高功率微波源(High Power Microwave,HPM)和天线等组成的车载HPM发射系统,进行了系统级的EMC研究和设计;采用接地、合理布线、电磁屏蔽和光电隔离等EMC技术,提高了车载平台的抗EMI能力,保证了平台的稳定运行。

王晓龙,李义臣,秦玉良[10](2015)在《屏蔽玻璃在加固计算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电磁屏蔽原理进行概述并对常用的几种屏蔽玻璃进行分析,将屏蔽玻璃在具有显示功能加固计算机中的安装和使用进行了说明,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二、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论文提纲范文)

(1)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简介
    1.2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性能
    1.3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应用
    1.4 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电路关键技术及研究现状
        1.4.1 超导量子干涉电路分析技术
        1.4.2 线性化读出电路设计技术
        1.4.3 多通道传感器系统集成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超导量子干涉电路通用分析方法研究
    2.1 超导量子干涉电路的网孔分析法
        2.1.1 基本元件和变量
        2.1.2 统一环路定理
        2.1.3 网孔电流分析
        2.1.4 统一动力学模型
    2.2 应用示例
        2.2.1 电路分析实例
        2.2.2 仿真和实验结果
    2.3 网孔分析法与结点分析法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导量子干涉仪读出电路技术研究
    3.1 基于运算放大原理的线性读出技术
        3.1.1 基于超导量子干涉仪的运算放大器
        3.1.2 特性分析
        3.1.3 稳定性条件
    3.2 高摆率读出技术
        3.2.1 电路方案
        3.2.2 测试结果
    3.3 大量程读出技术
        3.3.1 电路方案
        3.3.2 测试结果
    3.4 低噪声读出技术
        3.4.1 电路方案
        3.4.2 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超导量子干涉仪传感器集成技术研究
    4.1 电磁兼容的一体化集成技术
        4.1.1 一体化集成设计
        4.1.2 多通道读出电路
        4.1.3 性能测试
    4.2 系统应用
        4.2.1 在无屏蔽多通道心磁图仪系统中的应用
        4.2.2 在航空超导全张量磁测量系统中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2)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泄漏发射风险
        1.1.2 传导泄漏发射风险
        1.1.3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的意义
    1.2 问题描述
        1.2.1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
        1.2.2 泄漏发射测试带宽
        1.2.3 红黑信号识别方法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成果
    1.4 论文基本结构
2 传导泄漏发射的研究现状
    2.1 泄漏发射机理研究现状
        2.1.1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的学术研究
        2.1.2 经典电磁场理论的发射机制
        2.1.3 高频辐射效应的研究
    2.2 传导发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2.2.1 测试技术研究
        2.2.2 传导发射测试设备
        2.2.3 测试参数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2.3 红黑信号识别技术现状
        2.3.1 系统红信号的组成与分类
        2.3.2 红黑信号识别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传导泄漏发射机理
    3.1 电尺寸与研究分析方法
        3.1.1 电小尺寸
        3.1.2 可参考的研究方法
    3.2 传导泄漏发射准静态近似方法建模
        3.2.1 双端口网络模拟电磁泄漏发射的方法
        3.2.2 低频泄漏发射的双端口网络
    3.3 传导泄漏发射的线天线辐射模型
        3.3.1 偶极子模型及其泄漏发射特性
        3.3.2 线天线模型
    3.4 传导泄漏发射的传输线模型
        3.4.1 传输线的泄漏模式
        3.4.2 共模和差模对传导泄漏发射的影响
        3.4.3 互易原理在传导泄漏发射的应用
        3.4.4 多导线传输线耦合
        3.4.5 泄漏发射的高频分析
    3.5 传导泄漏发射仿真分析
        3.5.1 传导耦合的时域分析
        3.5.2 传导泄漏发射的频域分析
        3.5.3 实际数字信号情况
    3.6 本章小结
4 泄漏发射测试带宽
    4.1 中频带宽对信号的影响
        4.1.1 信噪比评估方法
        4.1.2 理想接收机带宽对发射脉冲对接收的影响
        4.1.3 理想矩形滤波器截止频率对分辨发射脉冲对的影响
    4.2 脉冲带宽及其对接收信号影响
        4.2.1 脉冲带宽及其上下界
        4.2.2 脉冲带宽与接收机响应
        4.2.3 接收机中频带宽
    4.3 最大信噪比条件下的中频带宽选择
        4.3.1 发射脉冲对的最大信噪比
        4.3.2 理想带通滤波器对接收方波信号信噪比的影响
        4.3.3 发射脉冲对在接收机中频带宽约束下的信噪比下界
    4.4 窄带测试信噪比补偿方法
        4.4.1 信噪比等效原理
        4.4.2 任意带宽测试信噪比的补偿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红黑信号识别技术
    5.1 红黑信号识别的一般方法
        5.1.1 红信号的分类
        5.1.2 系统泄漏发射检测参考模型
        5.1.3 发射信号的独立分量分析
        5.1.4 发射信号的稀疏分量分析
        5.1.5 识别算法
    5.2 频谱特征判别法
        5.2.1 脉宽改变的频谱特征
        5.2.2 周期和占空比变化的频谱特征
    5.3 相关判别方法
        5.3.1 红黑信号之间的统计依赖性
        5.3.2 红黑信号之间的协方差
    5.4 统计独立性判别法
        5.4.1 KL散度与JS散度
        5.4.2 Wasserstein距离
        5.4.3 负熵
        5.4.4 概率密度函数的级数展开
    5.5 基于稀疏表示的红黑信号判别法
        5.5.1 信号表示
        5.5.2 目标函数
        5.5.3 混合矩阵A与系数C的估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多导体耦合方程推导
附录B 多导体传输线系统的全时域仿真方法
附录C 术语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开孔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孔腔体屏蔽效能数值计算方法
        1.2.2 开孔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
        1.2.3 贯穿导体腔体电磁耦合特性研究
        1.2.4 开孔腔体屏蔽效能提升措施与分析方法
        1.2.5 仍需解决的问题
    1.3 论文内容与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具有任意长宽比矩形开孔或圆形开孔的矩形腔体屏蔽效能解析-数值混合算法
    2.1 引言
    2.2 平面波辐照下开孔腔体物理模型
    2.3 任意方向平面波辐照下的开孔耦合电压
        2.3.1 开孔耦合电压解析计算方法
        2.3.2 基于TLM全波数值算法求解开孔耦合电压
    2.4 开孔腔体等效电路模型
    2.5 开孔竖直边耦合电压的影响
    2.6 仿真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任意形状开孔或开孔阵列的矩形腔体屏蔽效能解析-数值混合算法
    3.1 引言
    3.2 任意开孔结构腔体物理模型
    3.3 任意形状开孔或开孔阵列的等效阻抗
        3.3.1 开孔平面S参数
        3.3.2 开孔等效阻抗
    3.4 开孔腔体等效电路模型
    3.5 任意平面波入射方向与电场极化方向的影响
    3.6 仿真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贯穿圆柱导体的开孔矩形腔体屏蔽效能解析算法
    4.1 引言
    4.2 贯穿导体腔体物理模型
    4.3 贯穿导体等效电路模型
    4.4 贯穿导体腔体耦合电场
    4.5 贯通孔径泄露电场
        4.5.1 贯通孔径等效模型
        4.5.2 贯通孔径腔体等效模型
        4.5.3 腔体厚度对泄漏电场的影响
    4.6 贯穿导体腔体屏蔽效能
    4.7 仿真与分析
        4.7.1 贯通孔径泄露电场仿真验证
        4.7.2 贯穿导体腔体屏蔽效能仿真验证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接矩形波导的开孔矩形腔体屏蔽效能解析算法
    5.1 引言
    5.2 双层屏蔽腔体
    5.3 外接波导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模型
        5.3.1 外接波导腔体物理模型
        5.3.2 开孔等效建模
        5.3.3 外接波导腔体等效电路模型
    5.4 仿真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一种机电管理计算机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路级的电磁兼容设计
    1.1 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
    1.2 串行总线的电磁兼容设计
    1.3 时钟电路的电磁兼容设计
2 PCB的电磁兼容设计
    2.1 层的设置
    2.2 接地设计
    2.3 模块划分及布局
3 结构电磁兼容设计
4 试验测试
5 结语

(6)基于传输线理论的HEMP耦合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工作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输线理论发展
        1.2.2 HEMP研究发展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传输线理论
    2.1 传输线类型
        2.1.1 集总参数与分布参数
        2.1.2 传输线均匀与非均匀
        2.1.3 介质的均匀与非均匀
        2.1.4 导体有耗与无耗
        2.1.5 集总与分布激励源
    2.2 传输线方程
        2.2.1 第一电报方程
        2.2.2 第二电报方程
        2.2.3 多导体传输线方程
    2.3 线缆单位长度电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传输线方程的时域求解
    3.1 时域有限差分(FDTD)方法
        3.1.1 三维FDTD方程
        3.1.2 稳定条件
        3.1.3 边界条件和入射波设置
    3.2 双导体传输线的FDTD方法求解
        3.2.1 传输线方程及FDTD离散
        3.2.2 传输线边界条件设置
        3.2.3 算例
    3.3 多导体传输线的时域求解
        3.3.1 FDTD应用于多导体传输线
        3.3.2 算例
    3.4 非平行传输线的时域求解
        3.4.1 非平行传输线方法实现
        3.4.2 算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线方程的频域求解
    4.1 频域BLT方程
        4.1.1 双导体BLT方程
        4.1.2 算例
    4.2 多导体传输线
        4.2.1 多导体传输线频域方程
        4.2.2 算例
    4.3 链参数方程
        4.3.1 二端口网络
        4.3.2 级联链参数方程
        4.3.3 算例
    4.4 损耗大地架设线揽分析
        4.4.1 加入损耗后的传输线方程
        4.4.2 频变阻抗
        4.4.3 算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EMP辐射特性以及对传导设备的耦合影响
    5.1 HEMP简介
        5.1.1 HEMP产生机理
        5.1.2 HEMP波形函数
        5.1.3 HEMP的耦合方式
    5.2 核爆脉冲模拟器
        5.2.1 电磁敏感度测试
        5.2.2 电磁敏感度测试方法
        5.2.3 核爆电磁脉冲模拟器特性
        5.2.4 近区场的空间场的分布特性
        5.2.5 远区电场分布特性分析
    5.3 HEMP辐射引起的天线耦合特性分析
        5.3.1 电磁耦合下的天线等效模型
        5.3.2 天线模型建立
        5.3.3 仿真结果分析
    5.4 HEMP对传输线的影响
        5.4.1 电磁场激励下的传输线方程
        5.4.2 场线耦合模型频域解
        5.4.3 场线耦合模型时域解
        5.4.4 算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问题
        1.2.2 电磁兼容风险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 速度传感器电磁受扰机理研究
    2.1 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功能
    2.2 速度传感器受扰分析
        2.2.1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分析
        2.2.2 速度传感器骚扰源分析
        2.2.3 速度传感器受扰耦合路径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建模研究
    3.1 骚扰源特性研究
    3.2 车体过电压研究
        3.2.1 过电压与车型关系研究
        3.2.2 高压电缆-车体耦合模型
        3.2.3 车体过电压分布特性研究
        3.2.4 过电压电路模型
        3.2.5 钢轨和车体阻抗研究
        3.2.6 离线相位和过电压研究
    3.3 速度传感器受扰模型研究
    3.4 速度传感器骚扰测试
    3.5 本章小结
4 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风险研究
    4.1 电磁兼容风险理论基础
        4.1.1 电磁兼容风险定义
        4.1.2 风险评估方法
        4.1.3 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标准
    4.2 速度传感器FMEA分析
        4.2.1 FMEA方法研究
        4.2.2 速度传感器失效模式分析
    4.3 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仿真分析
        4.3.1 蒙特卡洛法电磁兼容风险研究
        4.3.2 速度传感器建模仿真分析
    4.4 速度传感器失效风险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略语表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电磁兼容仿真软件现状
        1.2.2 国内外核电电磁兼容试验标准
    1.3 论文重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2章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简介与干扰分析
    2.1 池式钠冷快堆核测量系统原理
        2.1.1 源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2.1.2 中间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2.1.3 功率量程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2.1.4 池内中子注量率监测系统
    2.2 快堆核测量系统电磁干扰来源及现象
    2.3 核测量系统抑制电磁干扰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核测量系统信号传输电缆抗电磁干扰仿真
    3.1 线缆和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3.1.1 线缆类型简介
        3.1.2 CST电缆工作室简介
    3.2 线缆的抗电磁波干扰特性仿真
        3.2.1 平面波辐照角度影响仿真
        3.2.2 线缆类型抗辐射能力仿真
    3.3 线缆抗串扰干扰特性仿真
        3.3.1 不同电缆类型抗串扰能力仿真
        3.3.2 相邻电缆间距抗串扰能力仿真
        3.3.3 电缆离地间隙抗串扰能力仿真
        3.3.4 两电缆平行长度抗串扰能力仿真
        3.3.5 电缆辐射能力仿真
        3.3.6 电缆离地间隙抗辐照能力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核测量系统抗电磁干扰实验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准备
        4.2.1 传输电缆连接器制作与测试
        4.2.2 地线系统搭建及阻抗测量
        4.2.3 裂变电离室探测系统性能测试
        4.2.4 实验室内引入干扰源
    4.3 实验测试
        4.3.1 电缆间距离与平行长度
        4.3.2 传输电缆加钢管屏蔽
        4.3.3 传输电缆屏蔽层接地方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9)高功率脉冲驱动源控制系统及电磁兼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EMC
        1.2.1 EMC的定义
        1.2.2 EMI三要素
        1.2.3 EMC的研究方法和控制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现状
        1.3.1 HPPD电磁辐射特性的研究概述
        1.3.2 HPPD控制系统的研究概述
        1.3.3 重频脉冲磁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概述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构架
第二章 BT-CIEBA电磁辐射特性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
    2.1 电磁辐射理论分析
        2.1.1 瞬变电流的电磁辐射
        2.1.2 瞬变电流辐射场的频率
        2.1.3 瞬变电流辐射场的频谱
    2.2 BT-CIEBA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BT-CIEBA电流导通与辐射特性分析
        2.3.1 晶闸管的电磁辐射分析
        2.3.2 高压脉冲触发器的电磁辐射分析
        2.3.3 气体主开关的电磁辐射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体主开关电磁辐射特性的研究
    3.1 气体火花开关理论分析
        3.1.1 气体主开关的导通过程
        3.1.2 气体主开关的参数分析
    3.2 气体主开关电磁辐射特性的实验研究
        3.2.1 气体主开关脉冲电流的双电磁辐射特性
        3.2.2 气体主开关电磁辐射的空间分布研究
        3.2.3 同轴电缆中的感应电流研究
        3.2.4 监控设备的效应研究
    3.3 电磁屏蔽及其屏蔽效能的研究
    3.4 电磁环境控制限值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BT-CIEBA控制系统研究及EMC分析
    4.1 理论分析和仿真模拟
        4.1.1 重频模式下的稳压理论
        4.1.2 BT-CIEBA初级能源回路的Pspice仿真
    4.2 控制系统的研制
        4.2.1 BT-CIEBA的控制需求
        4.2.2 基于Labview和 PIC单片机的远程触发控制系统
        4.2.3 基于Delphi和 FPGA的改进型控制系统
    4.3 控制系统的可靠性设计和EMC技术
        4.3.1 用于晶闸管驱动的高压隔离电源电路
        4.3.2 基于原边电容反压的反馈控制保护方法
        4.3.3 控制系统中的其他可靠性设计和EMC技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脉冲磁场电源的BT-CIEBA及其重频同步控制
    5.1 脉冲磁场电源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
        5.1.1 脉冲磁场电源的电路结构
        5.1.2 脉冲磁场电源的工作原理
    5.2 BT-CIEBA和脉冲磁场电源的重频同步实现
        5.2.1 脉冲磁场电源的重频实现
        5.2.2 BT-CIEBA和脉冲磁场的重频同步控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车载HPM发射系统平台的研制及EMC分析
    6.1 车载HPM发射系统
    6.2 系统级EMC技术分析和研究
        6.2.1 布局和布线
        6.2.2 电磁屏蔽
        6.2.3 光电隔离
        6.2.4 接地与供电
    6.3 系统级EMC验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果
        7.1.1 BT-CIEBA的电磁辐射特性研究
        7.1.2 气体主开关电磁辐射特性研究
        7.1.3 BT-CIEBA控制系统研究
        7.1.4 重频脉冲磁场电源及其控制实现
        7.1.5 车载HPM发射系统的EMC研究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A PIC单片机主程序源代码
附录 B FPGA主程序源代码

(10)屏蔽玻璃在加固计算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磁屏蔽的原理
2 概述屏蔽玻璃
    2.1 夹丝网的屏蔽玻璃
    2.2 镀膜屏蔽玻璃
    2.3 屏蔽玻璃的高温形变
3 屏蔽玻璃在加固计算机中的应用
4 试验验证结果对比
5 结束语

四、计算机中的电磁兼容(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导量子干涉仪磁传感器电路关键技术研究[D]. 王永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传导泄漏发射机理及检测技术研究[D]. 孙德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开孔腔体屏蔽效能解析计算方法研究[D]. 胡溥宇. 吉林大学, 2020(01)
  • [4]基于北斗上行信道和GNSS的远程控制系统电磁兼容设计[J]. 谢丁龙,李佳琳. 舰船科学技术, 2020(16)
  • [5]一种机电管理计算机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J]. 邓道杰,秦冲,袁万腾,何文静. 信息通信, 2020(08)
  • [6]基于传输线理论的HEMP耦合特性分析[D]. 刘洪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列控系统速度传感器电磁兼容性和风险研究[D]. 王博.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8]池式钠冷快堆池内核测量系统抗干扰研究[D]. 陈希维. 南华大学, 2020(01)
  • [9]高功率脉冲驱动源控制系统及电磁兼容性研究[D]. 邱永峰.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10]屏蔽玻璃在加固计算机中的应用[J]. 王晓龙,李义臣,秦玉良. 科技视界, 2015(12)

标签:;  ;  ;  ;  ;  

计算机的电磁兼容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