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校园天地新

信息化校园天地新

一、信息化校园天地新(论文文献综述)

谢阳斌,桑新民[1](2020)在《探究教学学术之道、法、术》文中认为波伊尔的"教学学术"思想影响深远。舒尔曼在将教学学术之道转化为术的过程中,开创了美国乃至世界性的教学学术运动。大学精神失落,是伴随高等教育现代化而来的时代难题,要破解这一难题,必须深化教学学术的理论体系、实践范式、制度设计,广泛吸纳大学内外各种力量,实施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育创新系统工程,重建大学文化生态。关键是在信息化、全球化潮流中反思与重构学习观、课程教学观、评价管理服务观,难点在于处理好传统与变革、公平与效益、人文与科技、道德与功利、市场化管理运行体制机制的引入和坚持教育公益性、改革创新与管理中的稳定协调之间的关系,在两难抉择中保持动态平衡。

欧阳秀敏[2](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应当顺应新时代发展变化而需要深入探析的“新课题”。说它“老”,因为从本质上看,中国共产党自孕育与诞生以来就已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逐步探索并不断丰富着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活动。说它“新”,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时代新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新时代命题的提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定位、对象特征、领域载体、实践目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因此,如何基于守正创新的原则,处理好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中“变”与“不变”的关联问题?如何围绕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使命和新要求,把牢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自信与践行?如何立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特征与成才需要,以革命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创新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实践,从而真正培养出既堪担为人民谋幸福、民族谋复兴之大任,又具有国际情怀的时代新人?这些显然都是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都具有理论解析的必要性和实践探索的紧迫性。从本质上看,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应当在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两大目标的基础上,解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为此,研究需从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实践、现实境况、实践目标、特征原则和实施路径等方面加以阐释。在理论基础上,文章利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从源头上探索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和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品格、核心要义和价值旨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论述。由此,以理论的一脉相承性和时代创新性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奠定坚实的论证基础。在历史实践上,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坚持以革命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在现状分析上,文章在对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认知、认同、自信、践行以及具体的教育情况展开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并提出了其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基于此,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因分析。在路径建构上,文章基于“时移备变”的理念,在探析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目标、特征、原则的前提下,明晰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运行机理,进而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强调要通过打造革命文化教育的“全课程”育人体系、“多样式”实践平台和“常态化”发展模式,构建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总而言之,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是一项融合着“古”与“今”、“内”与“外”、“魂”与“体”、“显”与“隐”、“主”与“次”、“旧”与“新”等辩证逻辑的系统性工程,这一工程对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积极融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人类谋发展的时代性诉求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性需要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是既能够彰显时代价值,又极有必要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析的新时代的“新课题”。

陈飞[3](2020)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为指导,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等工作之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自编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在编制量表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进行重新探索,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执政党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四个部分组成,将执政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考察,有助于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情况,更加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规律。在实证调查方面,选取福建省8所高校,发放6000份问卷,采用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力争以大量数据分析真实呈现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情况,总结出大学生政治态度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三是,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四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不同影响,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实证调查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疏通主渠道、实践养成、朋辈教育和环境优化四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具体路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突出实践养成,发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等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挖掘朋辈潜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网络影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法治规范等多位一体的政治态度培育体系,为培养政治态度正确,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的培育路径,以回应新时代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谢阳斌,王海涛,董士军[4](2019)在《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之道——对教育信息化本质及发展逻辑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突破。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统由工业文明走向信息时代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超越,要求以信息时代的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教育系统及其与社会大系统之关系,从而引发教育目标、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全面、深层变革。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技术、教学和制度三者的协同创新,其中技术创新是基础,教学创新是核心,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在互动生成中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化发展。

吴健[5](2019)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领域的薄弱环节。本论文以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概念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及其创新进行深入探讨,不仅能够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活动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的形象,教育引导人们提高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方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方法是广义的方式方法,它既包括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包括指导这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运用形象进行自我教育的方法,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忽视任何一方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简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形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接受教育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受到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真善美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形象本身或形象化的方法提升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形象”的属性不同,并充分考虑各种“形象”之间的重合与差异,可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划分为艺术形象教育、情境形象教育、人格形象教育和数字形象教育。相较于其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要具有阶级性、直观性、情感性、潜隐性、审美性五大特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间性”,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向交往互动的过程。可以分别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和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出发,考察教育对象和教育者是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主体性的。在此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如何在新时代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的最终目标。至此整个研究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者,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自我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过程不是教育对象单方面的事情,它既是教育者选取、打磨、传导形象教育载体的过程,也是教育对象吸收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是与教育者地位相适应的独立的主体,只有全面掌握其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才能为精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几对主要矛盾进行辩证分析,为有效化解这些矛盾提供理论指导。因为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主观意愿和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关系的解决直指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何以“生效”?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施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具有主导性的作用,需要在综合把握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中国共产党在九十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不仅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历程,总结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科学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大众化的教育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教育路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根本方法、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基本方法、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淡化意识形态导向、教育方法上群众性不强、教育载体上作品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只有深入分析研究这些突出问题及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最终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呼唤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新时代召唤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互联网革命和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既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回应,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是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五条基本路径。它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使之落到实处,才能够取得实效。本论文还特别关注了如何根据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年龄特点、价值取向、兴趣偏好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重中之重。

蔡毅强[6](2019)在《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校立德树人本质是一个以“人”为中心,围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而建构的具有整体性特征的教育系统。研究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构建是要研究如何让“立德树人系统”这一客观存在的对象,通过系统化地运行而有效性地实现育人目标。重点是要回答好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怎样系统化运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而准确、科学地把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是整个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从“现实的人”出发,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进行深刻精辟的论述,为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蕴涵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以阐述立德树人“为什么要系统化运行”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基础,蕴涵着丰富的系统思想,描绘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强调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基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发展的需要,在创办高等教育的实践历程中,不断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人学理论内涵,积累了丰富的育人经验,形成了重要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经过长期的努力和创造性的实践,高校立德树人取得了显着成效。然而,通过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现状的审视,我们发现立德树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要素的运行过程和方式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整体性功能和系统性运行的不足。因此,从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和现实境遇出发,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系统。只有在充分分析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才能探索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才能探索出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外路径,从而实现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先以马克思人学理论来解读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之后,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为理论依据,借鉴系统论理论和方法,来探索构建一套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外协同机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启了新视界。

李鑫[7](2017)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的发展研究 ——以“华人天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时代到来,股权众筹作为一种新兴的众筹模式逐渐成为金融服务的新风口。特别是进入到2015年以后,各地股权众筹平台发展迅速,加上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利用众筹进行股权融资已经成为投资者们津津乐道的融资方式。应国家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需要,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在我国应运而生,就是目前大家所熟知的“新三板”市场。不同于主板、创业板的市场主体,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的企业规模较小,是以具有高成长性中小企业为主。目前,新三板市场的融资需求旺盛,但是融资能力较弱,主要是市场的流动性不强,投资者门槛高等原因造成的。而股权众筹的出现可以改善新三板融资难的问题。在新三板引入股权众筹,不仅可以节约融资的时间成本,提高融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的投资门槛。另一方面,股权众筹和新三板市场的集合,开辟了股权众筹退出的新渠道。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浪潮下,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的结合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吸引更多中小企业挂牌新三板市场,引入更多创业者和民间资本,使挂牌企业能够灵活地选择融资模式,降低高杠杆压力,也推动了股权众筹的健康发展。2015年2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华人天地”首先开始通过股权众筹平台募集资金。它是我国新三板挂牌企业对接股权众筹融资模式的首例,开创了“股权众筹+新三板”的先河。同时,此次定增中引入的回购条款、无风险定增等创新性条例也备受投资者关注。本文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我国股权众筹的的产生、发展及运营模式和新三板市场的起源、特点和功能;并详细分析了在我国股权众筹与新三板市场的结合的现状、可行性和意义,明确新三板股权众筹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然后以“华人天地”新三版股权众筹进行案例分析,介绍了进行股权众筹的历程,并学习和分析“华人天地”定增成功的原因及影响。同时指出制约新三版股权众筹发展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国内股权众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并从政府、股权众筹平台和新三板企业三个方面提供可行性建议,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开启“筹资、筹人、筹智”的新时代,对我国未来新三版股权众筹的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镇聪[8](2017)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文中指出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和要求,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和方法等方面与时俱进地改进创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吁求。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引用相关问卷调查结果,论证指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仍存在受经验直觉化惯性思维束缚,无法满足需求,内容同质化,以及单向化、被动化等缺陷,根源在于受过分强调群体本位的传统文化及过分注重社会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和钳制,既有技术手段无法支撑,以及教育者个性缺乏和受教育者个性不完善等。作为信息时代的新标识,海量数据所蕴含的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毋庸置疑,大数据开启的时代转型,以及引发变革的事实无法回避。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方法论的变革,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手段的一种可能。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意义在于通过海量数据整合、挖掘和分析,科学研判学生个体的思想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根据学生个人实际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通过理论层面对大数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探讨,以及对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案例的剖析,阐明借力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必要且可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推进,既要有效利用大数据创造的有利条件,也要充分考虑可能引发的风险,应该坚持依托大数据与深入学生实际相统一、一般性分析与针对性教育有机结合、大数据采集与个人隐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并通过大数据意识培育、大数据人才培养、大数据方法运用、智慧校园建构、大数据法律制定等途径,确保应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同时,保护好学生个人隐私,避免出现唯数据主义倾向。

张祥[9](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研究 ——以南昌部分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变化,“互联网+”时代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种变化不仅限于经济和技术领域,教育领域也计划着一场革命。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的保障。由此可见,学校德育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生明显成为上网的主力军,他们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强烈冲击。同时,它给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适应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特点,认识互联网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已成为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选择“‘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研究--以南昌部分中学为例”这一课题,目的在于建立一种中学网络德育模式,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整合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期指导网络时代的中学德育实践。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述之前,首先交代了中学网络德育模式的时代特点;第二部分以南昌部分中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调研,对实际收集的数据加以研究和分析。以“个性”见“共性”,从中总结规律与经验,为后面模式的建立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作为论文的核心,重点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维度与实践策略。其基本维度包括五个方面:理论基础、目标倾向、现实条件、操作程序和评价机制;其实践策略包含六个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中学德育课堂生态、利用网络德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加强网络德育师资建设、策划健康向上的网上德育活动、促进家校社会合作交流、根据模式系统的反馈进行调整与完善。在新的模式中开掘传统的优秀德育思想,创新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模式。

闫薇[10](2016)在《提高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基于银川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3年开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经过十几年的探究,校本教研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上都取得了诸多的成绩。但由于一直没有统一的范式可循,相关的保障机制也不够完善,导致了校本教研进入了“高原期”。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深入推动课程改革,是当前校本教研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校本教研的内涵、内容、实践形式、开展过程及现实价值进行了理论梳理,提出了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包括:校本教研的主体意识要明确、内容要有针对性、实施过程要严谨、开展形式要多样、保障机制要全面。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以宁夏银川市X小学为研究对象,对校本教研的实践过程进行了剖析,发现校本教研在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受到时间与能力限制、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内容规划不合理、校本教研的形式难以打破传统教研、校本教研的机制不健全等不足。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其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科研素养参差不齐、校本教研内容的“自上而下”的确定方式、活动的开展集中于学科内部、缺乏专业引领、缺乏有效激励及经费保障等。最后,本文以校本教研理论为指导基础,依据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标准,从校本教研主体、系统、形式及保障机制四个方面对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提出了建议。首先,应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保证教师从事校本教研的时间,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系统化校本教研计划,并为教师建立校本教研档案袋,促进校本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再次,校本教研的形式需要创新,要能满足不同教师的不同需求,做到真实有效。第四,要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校本教研的无学科化、无地域化;最后,应完善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机制、评价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引导校本教研的高效性常态化开展。

二、信息化校园天地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校园天地新(论文提纲范文)

(1)探究教学学术之道、法、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教学学术发展的现状与困惑
    (一)教师参与教学学术研究的规模、力度和深度仍然比较有限
    (二)教学学术制度建设有待完善
    (三)教学学术在大学战略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亟待提升
二、反思与坚守教学之道——读懂波伊尔
    (一)在具体教学经验中认识波伊尔
    (二)在学习科学视野中理解波伊尔
    (三)在大学专业创办历程中领悟波伊尔
    (四)在开放网络课程的教学学术创新探索中与波伊尔“神交”
三、开拓与磨砺教学之术——舒尔曼再认识
    (一)公开化(being public):教学成为学术的关键
    (二)实践导向:教学学术研究的性质和方法论
        1.问题导向
        2.理论筑基
        3.数据支撑
    (三)以学生为中心:国际教学学术研究焦点的转移
四、规范与创新教学之法:教学学术运动启示
    (一)构建组织载体:国际教学学术协会及其特点
        1.宽广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研究群体
        2.多元、平等、民主的学术文化
        3.关注教学的学科共同体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健全发表机制:探索多元化渠道的制度建设
        1.创建丰富多样的教学学术期刊
        2.形成网络化、全媒体化的教学资源分享社区
        3.强化日常教学交流体制、机制
    (三)赋能教师团队:提供完善的教学学术研究支持服务
五、教学学术系统工程的生长点与未来走向
    (一)在网络课程创新潮流中拓展教学学术时空
    (二)在时代变迁中反思大学发展模式
    (三)在中西文化汇通的视野里反思教学学术概念

(2)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教育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生成轨迹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逻辑框架
        三、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教育思想的理论影响
    第二节 列宁的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
        一、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内容解析
        二、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本质特征
        三、列宁无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创新性价值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化教育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二、邓小平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三、江泽民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四、胡锦涛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五、习近平关于革命文化教育的论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历史实践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时期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宣传阵地,激发革命斗争意识
        二、组织学生运动,坚持意识形态领导
        三、创办各类学校,培养革命需要人才
        四、开展整风运动,促进革命思想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一、以马克思主义奠定革命文化教育的理论基石
        二、以党的革命历史教育增强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
        三、以革命英雄主义涵育青年学生的精神品质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革命文化教育的课程化建设
        二、推进革命文化教育的生活化发展
        三、丰富革命文化教育的仪式化活动
        四、提升革命文化教育的法治化水平
        五、发展革命文化教育的网络化模式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文化教育青年学生的经验启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革命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坚持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文化教育的全面领导
        三、坚持革命文化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
        四、坚持一以贯之地发挥革命精神的涵育功能
        五、坚持与时俱进地创新革命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现实样态-基于福建省 7 所高校的调查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的调查设计
        一、问卷设计思路与基本结构
        二、调查对象选取及其主要特征
        三、样本情况
        四、工具与方法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数据分析
        一、对革命文化的认知态势
        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程度
        三、对革命文化的自信心理
        四、对革命文化的践行情况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评价度高与主动关注度低之间存在矛盾
        二、党对革命文化理论教育重视度高与现实成效度低之间存在矛盾
        三、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力弱与学生实践体验诉求强之间存在矛盾
        四、学校革命文化教育方式单一与传播媒介多元之间存在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制约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实效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市场化进程使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面临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本质消解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崇尚心理
        二、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弊端削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心
        三、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冲击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政治认同
    第二节 文化多元化发展制约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一、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削弱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论认同
        二、多重价值取向消解大学生对革命文化价值的认知与践行
        三、各群体信仰的多元化加大大学生对革命精神崇尚与学习的难度
    第三节 教育信息化趋势给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带来新的冲击
        一、虚拟空间的难控性削弱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正向传播的有效度
        二、网络舆论的复杂性降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兴趣度与认知度
        三、信息平台的多样性影响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线下教学的参与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运行机理
    第一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具有新旨归
        一、在阐释复兴使命中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二、在传承红色基因中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三、在强化初心指引中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呈现新特征
        一、革命文化铸魂育人的价值定位更加鲜明
        二、革命文化涵育人心的表现形式更加多元
        三、以革命文化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要求更加全面
        四、革命文化教育的场域和载体更加丰富
    第三节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原则
        一、坚持教育内容的历史性与教育目标的政治性相统一
        二、坚持资源利用的科学性与环境建设的创新性相融合
        三、坚持线下教育的主导性与线上教育的辅助性相促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具体路径
    第一节 打造革命文化教育“全课程”育人体系
        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
        二、以地方革命文化资源打造革命文化校本课程
        三、以“课程思政”引导大学生确立革命文化的价值自觉
    第二节 创设革命文化教育“多样式”实践平台
        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打造革命文化育人品牌
        二、创建各类活动组织,提升革命文化育人实效
        三、打造红色研学精品,强化革命文化精神体验
        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激发学生自觉践行意识
    第三节 构建革命文化教育“常态化”发展模式
        一、打造革命文化教育的网络“信息场”
        二、构建革命文化教育的实践“共同体”
        三、优化革命文化教育的国际“软环境”
    本章小结
结论
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态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内涵与特征
        一、政治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政治态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理论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四、态度形成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构建
        一、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二、量表的施测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质量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基本现状——基于福建省8 所公办高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
        一、大学生政治认知调查结果
        二、大学生执政党认知调查结果
        三、大学生政治情感调查结果
        四、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调查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大学生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二、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
        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
        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学校因素
        一、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待改进
        二、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化和参与面有待提高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政治态度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社会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国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二、不良社会思潮造成负面影响
        三、多元文化碰撞产生思想冲击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灌输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
    第一节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一、优化教学理念,提高认知教育的科学性
        二、结合社会现实,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认知引导的吸引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
    第二节 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三、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
    第三节 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一、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
        三、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辐射作用
    第四节 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注重文化熏陶,孕育正向的政治情感
        三、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
附录1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4)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之道——对教育信息化本质及发展逻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及价值追求
    1.1 对“信息时代”的文化哲学解读
    1.2 教育信息化的使命和意义
    1.3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体系设计
        1.3.1 促进对现行教育目标—评价体系的反思和调整
        1.3.2 实现教育教学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1.3.3 推动教育系统组织结构的深层变革
2 “三位一体”协同创新的教育系统变革逻辑
    2.1 技术创新:促进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的互动生成
    2.2 教学创新:搭建广大师生创造性奔涌的舞台
    2.3 制度创新:发展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导力
3 在信息化浪潮中回归教育研究之本

(5)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根本遵循: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文艺意识形态理论
        二、精神生产理论
        三、先进典型教育理论
    第二节 本土资源:中国古代相关理论
        一、文以载道论
        二、风习教化论
        三、文如其人论
    第三节 重要借鉴:西方相关理论
        一、文艺社会认识理论
        二、认知心理学理论
        三、文化软实力理论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内涵、类型和特点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概念
        一、形象
        二、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类型
        一、思想政治教育艺术形象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形象教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人格形象教育
        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形象教育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特点
        一、阶级性
        二、直观性
        三、情感性
        四、潜隐性
        五、审美性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接受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过程
        一、形象思维的参与
        二、典型化
        三、在使用中修正
        四、感同身受(内化于心)
        五、积极践行(外化于行)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的机制
        一、生理机制:人的情感体验
        二、心理机制:历史文化心理积淀
        三、解释机制:人的“前理解”结构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接受过程中的矛盾把握
        一、教育者主观意愿与教育对象接受程度之间的矛盾
        二、教育内容丰富性与教育形式多维性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目标的设定与教育效果的取得之间的矛盾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运用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基本要求
        一、提升教育者开展形象教育的能力素质
        二、了解教育对象
        三、综合把握环境因素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的经验
        一、团结教育广大无产阶级
        二、大众化的教育导向
        三、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形象教育
        四、善于利用典型形象开展教育活动
        五、宣传思想工作的柔性转向
    第三节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运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教育内容:淡化意识形态导向
        二、教育方法:群众性不强
        三、教育载体: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四、教育者: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
第六章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第一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
        一、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新时代高新技术变革的需要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路径
        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的政治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创新要顺应时代潮流
        三、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优质资源
        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讲好中国故事
        五、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传播渠道
    第三节 青年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的创新
        一、与新媒体相结合
        二、从语言切入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阐释
    四、研究方法
    五、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理论蕴涵
    第一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的存在论
        二、人的本质论
        三、人的发展论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中“人”的本质解读
        一、人的发展之“全面性”
        二、实现人的发展途径之“全面性”
    第三节 马克思人学理论对高校立德树人的指导意义
        一、现实的人:立德树人的逻辑起点
        二、人的需要:立德树人的内在动力
        三、人的主体性:立德树人的人“自主性”确立
        四、人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价值定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和基本经验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历史实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培养适应革命需要的人才
        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三、改革开放以来:培养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针
        二、坚持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目标
        三、坚持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四、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
        五、坚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作为根本途径
        六、坚持把全党重视、全社会共同参与作为根本举措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状况审视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实践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思想政治工作地位不断提高
        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思想主流继续呈良好态势
        四、大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性提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全员育人:不同主体间尚缺共同发力
        二、全过程育人:不同育人阶段还缺有效衔接
        三、全方位育人:不同育人载体、育人资源还需共建共享
        四、高校、家庭、社会的系统合力还未完成形成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者教育理念还不完全清晰
        二、教育对象“自我同一性”的矛盾
        三、社会环境时代性变化带来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
    第一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存在和自我价值生成之要求
        二、教育主客体间关系变化的必然要求
        三、协调立德树人多重矛盾关系的有效方法
        四、体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关系
    第二节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系统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在系统科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对构建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启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机理分析
    第一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总体目标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构成要素
        一、运行的主体要素
        二、运行的介体要素
        三、运行的环体要素
    第三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分析
        一、教育实践是教育力与教育关系的有机构成
        二、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内在动力
        三、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动力子系统
    第四节 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的过程
        一、运行过程的基本维度
        二、运行过程的主要环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内部路径
    第一节 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机制
        一、明确全员育人的范畴与责任
        二、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
        三、构建教学相长、休戚与共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构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相结合的全程育人机制
        一、构建小中大研循序渐进的教育链
        二、开展好重要时间节点的主题教育
    第三节 架构多维的全方位立德树人空间体系
        一、构建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课程体系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与话语体系
        三、多层面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涵养作用
    第四节 完善高校党组织的育人工作机制
        一、巩固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二、把牢和夯实院系党的领导
        三、强化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构建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的外部条件
    第一节 立德树人与社会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的关系
        二、社会环境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第二节 整合与构建立德树人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一、优化家校关系与合作机制
        二、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社会共同育人格局
    第三节 构建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一、全媒体和拟态环境的生成
        二、构建主流价值主导、有序清朗的全媒体育人生态系统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的发展研究 ——以“华人天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境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股权众筹理论概述
        2.1.1 众筹的定义和起源
        2.1.2 众筹的分类
        2.1.3 股权众筹的特征
        2.1.4 股权众筹的构成要素
        2.1.5 股权众筹运营模式
        2.1.6 股权众筹的运作流程
    2.2 新三板市场理论概述
        2.2.1 新三板市场的定义
        2.2.2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2.2.3 新三板市场的特点
        2.2.4 新三板市场的功能
第三章 我国股权众筹与新三板市场结合的发展现状
    3.1 2011-2015年众筹平台发展迅速,2016年逐渐进入平缓期
    3.2 2015年起股权众筹平台逐步与新三板结合
    3.3 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的监管现状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股权众筹与新三板市场结合的可行性和意义
    4.1 股权众筹与新三板市场结合的可行性
        4.1.1 互联网技术发展使股权众筹成为可能
        4.1.2 股权众筹已有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
        4.1.3 新三板融资现状推动了新三板股权众筹的结合
    4.2 股权众筹与新三板市场结合的意义
        4.2.1 拓展新三板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企业“去杠杆”
        4.2.2 降低新三板投资门槛,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入,提升新三板融资功能
        4.2.3 提高新三板企业融资交易过程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4.2.4 新三板市场为股权众筹开辟新的退出渠道
第五章 “华人天地”新三板股权众筹案例分析
    5.1 筹资人介绍
        5.1.1 公司简介
        5.1.2 公司团队
        5.1.3 公司发展现状
    5.2 众筹平台介绍
    5.3 “华人天地”新三板股权众筹的历程
        5.3.1 确定新三板股权众筹计划
        5.3.2 股权众筹的过程
        5.3.3 股权众筹的结果
    5.4 “华人天地”新三板股权众筹取得成功的原因
        5.4.1 为投资者和华人天地创造双赢
        5.4.2 优质项目吸引投资者投资
        5.4.3 “领投+跟投”模式惠及三方
        5.4.4 “回购”条款降低投资者风险
    5.5 “华人天地”新三板股权众筹的影响
第六章 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建议
    6.1 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6.1.1 法律的制约
        6.1.2 风险警示缺失、投资者非理性投资
        6.1.3 股权众筹平台的专业化不足
        6.1.4 “跟投+领投”模式存在弊端
        6.1.5 新三板企业信息披露不规范
    6.2 对新三板股权众筹的发展建议
        6.2.1 基于政府角度的发展建议
        6.2.2 基于股权众筹平台角度的发展建议
        6.2.3 基于新三板企业角度的发展建议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8)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大数据及相关研究情况
        二、国内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思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列宁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三、中国化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一般与个别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一般与个别关系的阐述
        二、列宁对一般与个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三、毛泽东矛盾特殊性理论
    第三节 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教育个性化的论述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问题的呈现
    第二节 调查资料来源与调查对象分析
        一、调查资料来源
        二、调查对象分析
    第三节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调查的基本状况分析
        一、教育个性化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但仍受经验直觉化惯性思维束缚
        二、教育个性化需求更加强烈,但无法充分满足的情况仍较为普遍
        三、教育个性化内容更加丰富,但内容同质化的问题仍未解决
        四、教育个性化方法更加多样,但单向化、被动化的缺陷仍未克服
    第四节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过分强调群体本位的传统文化的钳制
        二、过分注重社会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三、既有技术手段难以实现针对性的教育、管理和服务
        四、教育者缺乏个性及受教育者个性仍不完善、不成熟产生的制约
第三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的启现及其特质
        一、大数据时代的启现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质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带来的机遇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由经验直觉化向精细化转变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理念将更加牢固的树立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动态的预测成为可能
        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动参与成为可能
        五、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内容更加丰富
        六、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时空限制得以完全打破
    第三节 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产生的挑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数据存在泄露和被滥用的风险
        二、缺乏大数据人才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推进
        三、管理制度滞后制约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第四章 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实践中的应用及启示
    第一节 大数据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实践中的应用
        一、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个性化
        二、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精细化
        三、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节 启示:借力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必要且可行
        一、大数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内在契合
        二、大数据应用成本高,但潜在效益巨大
        三、大数据应用有风险,但可以有效防控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对策
    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原则
        一、坚持依托大数据与深入学生实际相统一
        二、坚持一般性分析与针对性教育有机结合
        三、坚持大数据采集与个人隐私保护相结合
    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的途径
        一、增强大数据意识,树立教育个性化理念
        二、提升大数据素养,培育教育个性化队伍
        三、运用大数据方法,创新教育个性化方法
        四、建设智慧校园,搭建教育个性化平台
        五、制定大数据法律,保护学生个人隐私
结论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研究 ——以南昌部分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中学德育
        1.3.2 德育模式及方式
        1.3.3 网络德育
    1.4 研究方式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式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 中学德育模式的时代特点
        2.1.1 网络时代的特点
        2.1.2 中学德育模式的特点
    2.2 建立中学网络德育模式的必要性
        2.2.1 网络给中学德育带来良机
        2.2.2 网络向中学德育发出挑战
    2.3 建立中学网络德育模式的可行性
        2.3.1 网络给学校德育带来的机遇使德育介入网络具有可行性
        2.3.2 网络的社会本质使德育介入网络具有可行性
第3章 南昌市部分中学德育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调查目的、思路及方式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思路
        3.1.3 调查方式
    3.2 调查结果分析及思考
        3.2.1 中学生网络行为基本情况
        3.2.2 本次调研的启示与思考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维度及实践策略
    4.1 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基本维度
        4.1.1 理论基础
        4.1.2 目标倾向
        4.1.3 实现条件
        4.1.4 操作程序
        4.1.5 评价机制
    4.2 中学德育模式建构的实践策略
        4.2.1 应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中学德育课堂生态
        4.2.2 利用网络德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4.2.3 加强网络德育师资建设
        4.2.4 策划健康向上的网上德育活动
        4.2.5 促进家校社会合作交流
        4.2.6 根据模式系统的反馈进行调整与完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南昌市中学生网络道德问题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致谢

(10)提高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基于银川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对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对校本教研的相关研究
        三、国内外校本教研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架构: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校本教研的涵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三、校本教研的主体
    第二节 校本教研的现实价值
        一、解决教学教育问题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节 校本教研的基本内容
        一、教材与课程开发
        二、教学方法探究
        三、学生活动研究
        四、教学管理创新
    第四节 校本教研的实践形式
        一、校本教研实践的基本要素
        二、校本教研实践的开展形式
    第五节 校本教研的实施过程
        一、校本教研过程的概述
        二、校本教研实施过程的逻辑关系
        三、校本教研实施过程的基本保障
    第六节 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标准
        一、主体意识要明确
        二、研究内容要精选
        三、开展过程要严谨
        四、形式要多样
        五、保障机制要全面
第二章 校本教研的开展:基于X小学的个案调查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校本教研实施的现状(以银川市X小学为例)
        一、以高效课堂为突破口,说课、教课、评课一条龙
        二、以课例研究为突破点,实施行动研究
        三、以教学叙事为切入点,进行自我反思
        四、以课题为载体,开展问题研究
        五、以教学对话为生长点,实现同伴互助
    第三节 校本教研取得的成效
        一、校本教研打造了学习型校园
        二、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校本教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章 校本教研的困惑: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迷茫与矛盾: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受到时间与能力限制
        一、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不能有效保障教研时间
        二、教师的科研素养不高,难以开展研究性教学
    第二节 盲目与随意:学校对校本教研的内容规划不合理
        一、“自上而下”的教研主题,难以拨动教师的兴奋点
        二、缺乏完整的规划设计,系统性的研究活动无以为继
    第三节 保守与传统:校本教研的形式难以打破传统教研
        一、教研活动固守学科内部,缺乏跨学科交流
        二、组织形式呆板守旧,缺乏思路策略创新
    第四节 不足与缺失:校本教研的机制无法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一、专业引领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激励评价机制缺乏,参与活动的热情难以激发
        三、经费保障机制缺失,必要的活动条件不能保证
第四章 校本教研的突围:提高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建议
    第一节 解放校本教研主体,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一、扭转认识误区,增强教师活动的主体意识
        二、采取必要措施,减轻教师过重的工作负担
    第二节 落实校本教研的系统规划,让校本教研可持续性发展
        一、制订学校及教研组校本教研系统规划
        二、建立教师个人校本教研档案袋
    第三节 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彰显校本教研魅力
        一、创新教研形式,满足教师差异化需求
        二、完善教研过程,推进教研常态化发展
    第四节 运用信息化教研平台,突破校本教研局限性
        一、突破校本教研的空间限制,实现活动的多维性
        二、突破校本教研的学科约束,实现研究的交叉性
        三、突破校本教研的主体局限,实现参与的多元化
        四、突破校本教研的组织制约,实现交流的便捷化
    第五节 完善校本教研机制,保障校本教研稳步推进
        一、建立专业引领机制
        二、完善校本教研评价体系
        三、制订校本教研经费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信息化校园天地新(论文参考文献)

  • [1]探究教学学术之道、法、术[J]. 谢阳斌,桑新民.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05)
  • [2]新时代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研究[D]. 欧阳秀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3]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 [4]信息时代的教育创新之道——对教育信息化本质及发展逻辑的思考[J]. 谢阳斌,王海涛,董士军.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6)
  • [5]思想政治教育形象教育研究[D]. 吴健. 湖北大学, 2019(05)
  • [6]高校立德树人系统化运行机制研究[D]. 蔡毅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股权众筹与新三板结合的发展研究 ——以“华人天地”为例[D]. 李鑫. 广西大学, 2017(02)
  • [8]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研究[D]. 吴镇聪.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9]“互联网+”背景下中学德育模式研究 ——以南昌部分中学为例[D]. 张祥.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7(02)
  • [10]提高小学校本教研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基于银川市X小学的个案研究[D]. 闫薇. 宁夏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信息化校园天地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