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一、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林欢,周厚仕,林琬,林麒[1](2021)在《踝肱指数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研究证实,踝肱指数(ABI)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其评估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报道较少。目的探讨ABI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抗血小板治疗及ABI。ABI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评估ABI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78例患者中42例有颅内动脉狭窄。有颅内动脉狭窄患者ABI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患者(P <0.01)。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s=-0.628,P <0.05)。78例患者中预后不良16例,占20.5%。预后不良患者年龄大于预后良好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及ABI异常者占比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22,95%CI(1.137,1.778)]、颈动脉狭窄[OR=1.476,95%CI(1.055,2.063)]及ABI异常[OR=1.303,95%CI(1.051,1.617)]是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BI预测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737[95%CI(0.614,0.860)],最佳截断值为0.92,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8.70%、72.60%。结论 ABI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ABI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刘晓纬[2](2021)在《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hemodynamic depression,H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介入中心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将患者分为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与无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结果:(1)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患者术前平均收缩压为141.23±12.76mmhg,术前平均舒张压为72.55±7.13mmhg,术前平均心率为81.88±9.13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为114.22±24.36mmhg,术后全天平均舒张压为63.04±8.48 mmhg,术后全天平均心率为68.53±9.01次/分。CAS术后全天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平均心率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1例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中有42例发生了低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约为34.7%。在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患者中,27例患者于球囊扩张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64.3%;14例患者于支架植入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33.3%;1例患者于血管封堵器封堵血管时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约占2.4%。(3)通过组间比较得到年龄、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与球囊后扩张与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显着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年龄(OR=0.947;95%CI:0.906-0.991;P=0.018)、颈动脉狭窄部位(OR=3.561;95%CI:1.272-9.973;P=0.016)、颈部血管斑块性质(OR=2.625;95%CI:1.042-6.610;P=0.041)及球囊后扩(OR=3.471;95%CI:1.139-10.579;P=0.029)与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相关。结论:本研究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发生率为34.7%,其中年龄、颈动脉狭窄部位、颈部血管斑块性质、球囊后扩可能为CAS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独立危险因素。

张婷[3](2021)在《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术后头颅DWI出现新发梗死病灶是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目前有许多关于该并发症危险因素的研究,但对术后症状恶化与临床危险因素的关系及术后头颅DWI上新增病灶类型作系统研究的报道较少。术后头颅DWI新发病灶不一定导致症状恶化,不同头颅DWI病灶类型产生的原因及临床预后也不尽相同。脑梗死并认知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卒中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近期康复及远期预后。对有适应症的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用于治疗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较少。头颅DTI可有效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解剖情况,FA值、ADC值等可以反映纤维束的完整性及水分子运动的自由度,在脑功能评估中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外很少有应用头颅DTI评估介入治疗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研究报道。第一部分: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梗死的头颅DWI研究目的:探索症状性/非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上新增病灶、症状恶化与临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及不同病灶类型对术后症状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76例经DSA证实为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已实施血管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72小时接受头颅DWI检查。按照术后头颅DWI情况,分为术后有新发病灶组(N=90)及术后无新发病灶组(N=86);按照术后症状有无恶化,将其分为术后症状恶化组(N=22)及术后无症状恶化组(N=154)。以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灶及术后症状恶化与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病史、手术血管、主动脉弓分型、支架数目等因素的关系。并将资料分为颅外动脉支架置入与颅内动脉支架置入两个亚组,进一步分析头颅DWI新发梗死的病灶类型与出现术后症状恶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术后出现梗死病灶相关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随访追踪,探究不同病灶类型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出现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患者占51.5%、无术后新发梗死病灶者48.9%。单因素分析发现,与年龄<60岁患者相比,年龄在6075岁之间和年龄>75岁的患者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1=0.004;P2=0.008)。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新发梗死病灶者(P均<0.05)。与颅外动脉手术相比,颅内动脉及颅内、外动脉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风险均明显增加(P1=0.001、P2=0.003)。III型主动脉弓型患者出现新发梗死灶的比例较I型(P=0.006)及II型动脉弓患者(P=0.003)均增加。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及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术是术后出现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现术后症状恶化的患者占12.5%,无术后症状恶化者占87.5%。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发现,相较于颅外动脉及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行颅内+颅外动脉联合支架置入术后出现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更高(P=0.003)。与无深穿支梗死的患者相比,术后伴发深穿支梗死者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更高(P<0.001);与未发生栓子脱落的患者相比,术中发生栓子脱落的术后症状恶化发生率也偏高(P=0.012)。颅外动脉支架置入亚组中,42.8%术后出现头颅新增DWI病灶,其中15.6%出现术后症状恶化,不同病灶类型导致术后症状恶化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P=0.629),但呈现降低的趋势。颅内动脉支架置入亚组中,71.3%出现术后出现头颅新增DWI病灶,其中37.8%出现症状恶化,不同病灶类型导致的术后症状恶化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结论:1.年龄>60岁、高血压、高血脂、颅内动脉手术是介入术后出现头颅新发DWI梗死病灶的危险因素。2.发生深穿支梗死是介入术后发生症状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3.术后头颅DWI新发梗死病灶大多数是非症状性的,只有少数会导致临床缺血事件。4.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头颅DWI局部型病灶致症状恶化的发生率高。5.术后复查头颅DWI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可以及时了解术后颅内新发病灶的情况及类型,有利于制定针对性术后防治方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产生,改善预后。第二部分: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支架置入治疗的头颅DTI研究目的:研究头颅DTI评估介入治疗脑梗死并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头颅DTI的患者141例。分别对脑梗死患者(105例)与非脑梗死患者(36例)、脑梗死患者的患侧与健侧FA值、ADC值进行比较。105例脑梗死患者中,52例未行介入治疗,53例行介入治疗,进一步筛选53例中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33例),在手术前及手术后3月分别行量表及头颅DTI检查,分析手术前后MMSE、Mo CA评分及头颅DTI上FA值、ADC值的改变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脑梗死患者FA值较非脑梗死患者降低、脑梗死患者ADC值较非脑梗死患者增高(P均<0.05)。脑梗死患者患侧FA值较健侧降低、患侧ADC值较健侧ADC值增高(P均<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介入手术对MMSE、FA值、ADC值均有影响(P<0.05),非参数检验显示,手术前后Mo CA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脑梗死介入治疗前后FA差值与MMSE评分差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s=0.889,P<0.001),ADC差值与MMSE评分差值存在负相关关系(rs=-0.661,P<0.001)。结论:1.介入手术前,与非脑梗死患者相比,脑梗死患者的FA值降低、ADC值升高;脑梗死患者患侧与健侧的FA、ADC值也存在差异。2.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在行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左右,MMSE评分较术前升高,Mo CA评分较术前无明显变化,FA值较术前升高、ADC值较术前降低。3.手术前后量表与头颅DTI参数之间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可以应用头颅DTI对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进行介入后的疗效评价。

王文静[4](2021)在《基于CTA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风险预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图像上颈动脉狭窄病人最大非钙化斑块及最大钙化斑块直径的测量,探讨其与急性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我院行CTA检查,发现颈动脉狭窄≥50%的病人共78例,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分为卒中组(33例)和无症状组(45例)。对两组临床数据、CTA测量数据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并建立卒中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卒中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无症状组(P<0.05)。卒中组最大非钙化斑块直径明显大于无症状组,卒中组钙化斑块直径明显小于无症状组(P均<0.05)。分别建立CT测量数据模型及临床及CT测量综合模型,两模型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04、0.915(P均<0.05)。其中最大非钙化斑块直径增大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4.411、4.442,P均<0.05)。结论:通过对颈动脉斑块CTA图像的简单测量,可以较准确的预测卒中风险,为临床提供很好的帮助。

杨建新[5](2021)在《青年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背景青年卒中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其中缺血性卒中所占比重较高,使家庭及社会承受极其沉重的情感创伤和经济负担。多项研究表明,促使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关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为研究对象,借助超声评估病人颈动脉斑块,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探究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分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以期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早期防治及病情评估寻找新思路。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多项危险因素进行深层次分析,为青年缺血性卒中高风险个体早期防治及发病者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1.按照入组标准,以2018年07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9例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为病例组,以同期于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的18~45岁健康青年71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一般资料,包括生化指标结果。2.两组均完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探查并记录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以及颈内动脉起始处2cm部位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CIMT)、斑块厚度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统计两组斑块数目、Crouse积分、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取三次结果平均值。3.研究组病人入院时完善NIHSS评分,依据其NIHSS评分结果将病人分成轻型卒中组(NIHSS≤3分,68例)、非轻型卒中组(NIHSS>3分,41例),分析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指标的关系。结果1.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斑块数目、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均高于对照组。2.非轻型卒中组斑块数目、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高于轻型卒中组。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LDL、HCY、BMI、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因素。4.构建ROC曲线并比较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及特异度表明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对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有一定预测性。5.Pearson相关分析得出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病人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1.TG、LDL、HCY、BMI、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是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生危险因素。2.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对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有一定预测价值。3.颈动脉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与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

金戈[6](2020)在《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的粥样硬化性狭窄或动脉夹层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常可导致同侧大脑半球和幕下小脑、脑干等部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颈部大动脉闭塞在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情况下往往会发生大面积缺血梗死,在未接受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情况下通常预后不良。相对而言,尽管血管迂曲同样是颈部动脉临床上常见的血管形态改变,但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夹层等病变相比,其与ICVD的关系则存在较多的疑问。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清楚,虽然大多数研究认为血管迂曲可能与年龄增大(衰老)、性别及高血压病等有关,但在诸多学术界较为关心的问题(如血管迂曲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为TIA或AIS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等)上存在较大的争议,部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结果也存在明显的分歧。此外,血管迂曲对AIS疾病严重程度和临床预后具有怎样的影响更是缺乏相关学术报道。在卒中防治工作日益严峻的我国,有必要通过血管迂曲新的测量手段验证颈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迂曲与ICVD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其对AIS的临床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卒中发生部位或范围、发病年龄等多个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讨其在ICVD疾病进程中可能参与的作用,为今后临床卒中防治工作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第一部分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和椎动脉颅外段(EVA)迂曲是否为ICVD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目前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也尚无定论。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ICVD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在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完成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缺血事件性质分为前循环ICVD组、后循环ICVD组和无缺血对照组;根据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为重度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和无狭窄对照组。分别测量并计算EICA和EVA的迂曲指数(TI)。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EICA迂曲与和前循环ICVD、EVA迂曲与和后循环ICVD以及血管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探讨颈部动脉迂曲是否为ICVD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323例患者。前循环ICVD共102例,其中AIS有92例,TIA有10例。后循环ICVD共有163例,其中AIS有30例,TIA有133例。对照组共有5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P=0.008)和EVA TI值(P=0.001)分别在前循环ICVD和后循环ICVD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OR=1.036,95%CI 1.007-1.066;P=0.014)和EVA TI值(OR=1.073,95%CI 1.018-1.131;P=0.009)分别是前循环ICVD和后循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重度狭窄组、轻中度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分别有57、120和146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1)、性别(P=0.017)、高血压病(P<0.001)、高脂血症(P=0.034)和糖尿病(P=0.001)在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冠心病(P=0.716)、吸烟(P=0.610)、饮酒(P=0.132)、EICA TI值(P=0.086)和EVA TI值(P=0.326)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EICA TI值(OR=1.002,95%CI 0.986-1.018;P=0.808)和EVA TI值(OR=0.994,95%CI 0.964-1.025;P=0.714)均不是头颈部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ICA和VA颅外段迂曲分别是前循环和后循环ICVD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尚无确切依据证实血管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独立的相关性。第二部分颈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目的: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可导致AIS机械取栓术的再通率下降,但其与未能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AIS患者预后的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颈动脉颅外段(ECA)和EICA迂曲程度的增加对这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前循环AIS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测量EICA和ECA的迂曲指数(TI),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估卒中后90天的临床预后。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ROC曲线来确定EICA和ECA TI值分别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3例前循环AIS患者,其中140例(68.97%)具有良好预后(m RS<3),63例(31.03%)为预后不良(m RS≥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Ⅰ中校正了年龄、房颤、梗死位置、血管闭塞部位、卒中后抗栓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后,EICA TI值(OR=1.038,95%CI 1.010-1.067;P=0.007)和ECA TI值(OR=1.052,95%CI 1.010-1.096;P=0.015)均为导致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模型Ⅱ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基线NIHSS评分后,EICA TI值(OR=1.038,95%CI 1.008-1.068;P=0.012)和ECA TI值(OR=1.066,95%CI 1.024-1.109;P=0.002)仍然显示与不良预后存在独立相关性。ROC曲线所示EICA TI值的AUC为0.601(95%CI 0.516-0.686;P=0.021),预测AIS不良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4.5,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61.9%和60.7%(约登指数为0.223)。而ECA TI值的AUC为0.623(95%CI 0.538-0.708;P=0.005),最佳临界值为12.5,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55.6%和68.3%(约登指数为0.239)。结论:EICA和ECA迂曲程度的增加是导致前循环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EICA迂曲指数≥14.5或ECA迂曲指数≥12.5时,可能导致前循环AIS患者预后不良。在预测不良预后上,ECA迂曲指数较EICA更有优势,可考虑使用ECA的迂曲指数作为首选预测指标。第三部分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对首次前循环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梗死范围和发病年龄的影响目的: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发现颈动脉颅外段迂曲的增加是导致前循环AIS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EICA和ECA迂曲对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病年龄、梗死部位或范围的影响以探讨其在AI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头颈部CTA分别测量EICA和ECA的迂曲指数(TI),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EICA和ECA TI值分别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的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EICA和ECA TI值与首次发病年龄和梗死病灶部位或范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5例首次发病的前循环AIS患者,其中92例(52.6%)为轻型卒中(NIHSS评分≤3),83例(47.4%)呈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3)。单因素分析可见年龄、房颤、梗死位于左侧及双侧大脑半球、血管闭塞部位在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年龄(OR=1.037,95%CI 1.006-1.069;P=0.019)、梗死位于左侧大脑半球(OR=2.462,95%CI 1.240-4.888;P=0.010)、颈动脉主干闭塞(OR=9.950,95%CI 1.874-52.825;P=0.007)、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OR=36.925,95%CI 4.612-295.651;P=0.001)、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OR=3.628,95%CI 1.047-12.566;P=0.042)为导致入院时病情严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EICA TI值和ECA TI值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独立性相关(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可见单侧EICA和ECA迂曲均与同侧发生前循环卒中无明显相关(P>0.05)。EICA TI值(r S=0.163,P=0.032)和ECA TI值(r S=0.262,P<0.001)与卒中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结论:EICA和ECA迂曲程度不是导致前循环AIS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与梗死发生部位或范围无明显相关,但是与卒中首次发病年龄呈正相关。EICA和ECA迂曲并不能导致前循环AIS首次发病年龄提前。

白雪[7](2020)在《Ox-LDL在不同类型静息性脑梗死中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ox-LDL在SBI中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在SBI不同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更进一步探讨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评估病情、预防症状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判断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69例SBI患者为观察组,称为SBI组;对照组设计为同期体检的年龄、性别匹配的67名体检者。根据SBI的头颅MRI的影像学特征及发病机制,将其分为SBI-1组(分水岭梗死组,n=19)、SBI-2组(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组,n=21)、SBI-3组(腔隙性梗死组,n=29)。根据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将上述三组中有显着认知功能障碍组分为无认知功能障碍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中度认知功能障碍组和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入院后收集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x-LDL浓度。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SBI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受教育年限、TG、TC、LDL-C、HDL-C、LP-PLA2、HbA1c及斑块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认知功能障碍和Hcy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SBI组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SBI亚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受教育年限、TG、TC、LDL-C、HDL-C、Hcy、LP-PLA2、HbA1c及斑块史方面,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认知功能障碍三组间有差异,SBI-3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I亚组间ox-LDL比较,三组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SBI-3组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I-1组与SBI-2组之间ox-L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SBI亚组与血清ox-LDL水平回归分析显示:ox-LDL为SBI-3组的高危因素。6.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ox-LDL水平对SBI-3组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最佳截点值302.10pg/ml时,ROC曲线下面积0.910(95%CI:0.8440.976,p<0.001),其相应的特异度为96.6%,灵敏度为97%。7.SBI-3组患者的血清ox-LDL水平及MMSE评分比较显示: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血清ox-LDL水平显着高于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血清ox-LDL显着高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MSE评分均显着低于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MMSE评分低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SBI-3组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ox-LDL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ox-LDL浓度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为-0.796,p<0.05)。结论1.SBI组的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腔隙性脑梗死组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分水岭梗死组、非腔隙性皮质或皮质下梗死组,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因素;2.血清ox-LDL水平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组的良好预测指标;3.在腔隙性脑梗死组中,MMSE评分越低,所测得的血清ox-LDL水平越高,提示血清ox-LDL浓度有望成为反映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指标。

许项前[8](2020)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要素及与血脂、载脂蛋白AⅠ、B的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脑血管疾病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卫生健康难题,近些年在我国仍处于上升的趋势。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中重要的一种,发病形式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缺血性脑卒中两种。本文旨在探讨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的中医体质、证候要素分布特点,及与血脂异常、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相关性。方法:本次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纳入的研究对象120例均来自于湖北省中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的门诊或住院部,时间自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再根据发病形式将实验组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缺血性卒中组。采集信息和数据,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痰浊证患者出现频率为六证最高,其它证候要素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证、血瘀证、气滞证、阴虚证、火热证。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所有患者中,中医证候要素出现的频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内风证、痰湿证、血瘀证、阴虚证、气虚证和内火证。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患者的气虚质、痰湿质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和质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卒中组患者中痰湿质、血瘀质比例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和质比例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质、气虚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正相关(P<0.05),痰湿质、血瘀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平和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为负相关(P<0.05)。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AⅠ、B的浓度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相关性(P<0.05),其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和缺血性脑卒中为正相关(P<0.05),载脂蛋白A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两者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结论1.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的中医证候要素与风、痰、虚、瘀密切相关。2.痰湿质、气虚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呈正相关,痰湿质、血瘀质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正相关,平和质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均为负相关。提示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形成和发作的危险体质是痰湿质、血瘀质和气虚质,而平和质是保护性体质。3.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与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为正相关,载脂蛋白A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该疾病的发生呈负相关。说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Ⅰ是保护因素。4.要将痰湿、血瘀和气虚体质体质调节为平和质,及时干预血脂、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B等指标,治疗过程中注意风、痰、虚、瘀要素,准确辨证立药施方。

张婷婷[9](2020)在《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和意义:本研究通过完成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中医证型虚实两组患者的Hcy水平及相关血液指标检测,记录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中医证型虚实两组组间在Hcy水平的差异比较,以明确Hcy这一指标对于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虚实证型患者的评价作用,为缺血性卒中的中医治疗寻找评定临床疗效的依据。记录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患者血液化验相关指标,针对Hcy水平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观察Hcy与缺血性卒中相关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以明确Hcy在所记录的相关危险因素综合导致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网络机制中的关联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9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证(痰热腑实)组45例,虚证(阴虚风动)组45例,由2名研究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缺血性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入组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送检血液化验,使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对患者血清进行Hcy指标检测,及相关血液化验指标:血常规、血脂、凝血组合、肝肾功等相关因素,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高血压病及糖尿病病史,通过统计分析,研究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患者在Hcy水平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1.本次研究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90例,痰热腑实组45例,阴虚风动组45例,90例完成临床信息收集和指标检测。2.一般资料情况: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虚实证型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年龄、饮酒、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关指标血常规、生化、凝血项目指标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血浆Hcy与相关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病血浆Hcy与HGB、GGT、CREA呈正相关,与APTT呈负相关,而Hcy与余指标之间未呈现相关(P>0.05)。但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化的实验研究。5.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程度)的Pearson相关分析: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得分之间呈现显着相关(P<0.001),此结果提示,血浆Hcy数值偏离正常值越高,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越高,这与此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6.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虚实两组之间血浆Hcy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证型虚实两组在Hcy水平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痰热腑实型>阴虚风动型,提示血浆Hcy水平的升高可能与缺血性卒中中医痰热腑实证型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结论:1.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中医证型痰热腑实证型组和阴虚风动证型组在Hcy水平上有显着差异,且痰热腑实证型>阴虚风动证型,提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型Hcy水平高于阴虚风动证型,痰热腑实证型病情严重程度高,需尽早诊治,表明血浆Hcy水平可作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发病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利于提高缺血性卒中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微观化,为运用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2.初步判定Hcy与HGB、GGT、CREA指标间存在正相关,与APTT指标间存在负相关。

于博文[10](2019)在《基于超声造影,评估脂肪酸结合蛋白4与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数目的临床意义,并以颈动脉超声造影作为易损性斑块的诊断方法,进一步探讨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症状及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共2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证实为中至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患者,术前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检查,术后行病理学检查,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分级与新生血管密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以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 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办估颈动脉超声造影明确新生血管水平的诊断价值,并以AUC值(Area under curve,曲线下面积)判断颈动脉超声造影的诊断准确性。2、纳入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共30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确诊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并行颈动脉超声造影患者(其中包含6例未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于入院第2日清晨6时,空腹于左侧肘前静脉抽取6ml静脉血,上机离心,吸出上清液血清,采用ELISA(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血清FABP4进行测定;研究的第一部分共24例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留取术中颈动脉斑块样本,于液氮中保存后,采用Westerm blot(蛋白质印迹法),对斑块中FABP4含量进行测定,并使用Image J软件对X线条带进行灰度分析,得出灰度值。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志愿者14例,于体检当日清晨8时,空腹于左侧肘前静脉抽取6ml静脉血,上机离心,吸出上清液血清,采用ELISA法,对血清FABP4进行测定。对狭窄组和对照组血清FABP4值、狭窄组中易损性和非易损性斑块亚组血清FABP4值、易损性和非易损性斑块亚组颈动脉斑块FABP4灰度值,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对狭窄组中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和对照组血清FABP4值,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并采用SNK-q法、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比较每两组间血清FABP4值有无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狭窄组血清FABP4值与实验室检查指标、CEA手术患者CEUS增强分级和血清FABP4值、行CEA手术患者CEUS增强分级和斑块FABP4灰度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根据颈动脉超声造影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24例患者中22例经术前颈动脉超声造影明确诊断、2例漏诊,术前诊断准确率为91.67%(22/24);其中颈动脉斑块 I 级 6 例(25%)、II 级 6 例(25%)、III级 6 例(25%)、IV 级 6 例(25%);颈动脉超声造影斑块增强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r=0.871,P=0.000);并且曲线下面积为 0.927(95%CI:0.848~1.006,P=0.000)。2、血清FABP4值在颈动脉狭窄组和健康对照组间比较(t=3.725,[=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易损性斑块组和非易损性斑块组比较(t=3.457,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FABP4灰度值在易损性斑块组和非易损性斑块组比较(t=3.93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FABP4在狭窄组的有症状组、无症状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完全相同(F=8.129,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血清FABP4在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LSD-t=37.335,P=0.024)、有症状组和对照组(LSD-t=50.87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无症状组和对照组(LSD-t=13.544,P=0.4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FABP4值和同型半胱氨酸存在正相关(r=0.483,P=0.007)。狭窄组CEA手术者血清FABP4值和颈动脉超声造影增强分级呈中度正相关性(r=0.551 P=0.005),且颈斑块Westerm blot灰度值和颈动脉超声造影增强分级呈明显正相关性(r=0.782,P<0.001)。结论1.颈动脉斑块分级与CD34呈阳性的新生血管数目呈正相关,颈动脉超声造影对预测斑块易损性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判断手术时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2.相较于健康人群,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血清FABP4明显增高。3.相比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有症状颈动脉狭窄者血清FABP4偏高;且明确为易损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者血清及斑块FABP4值均高于非易损性斑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说明FABP4值可能与斑块易损性有关。4.本研究第一次用CEUS对易损性斑块进行判断,并用于FABP4分析,FABP4水平在易损性斑块者明显升高,与斑块易损性有关,可能可以作为判断和预测颈动脉易损性斑块,进而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并进行早期干预的生物学标记物。

二、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踝肱指数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ABI与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2.2 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ABI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2)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支架的特点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新发梗死的头颅DWI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支架置入治疗的头颅DTI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择期脑血管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评估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CTA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风险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青年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6)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颈部动脉迂曲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颈动脉颅外段迂曲与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预后的关系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颈动脉颅外段迂曲对首次前循环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梗死范围和发病年龄的影响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颈部动脉形态学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Ox-LDL在不同类型静息性脑梗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 静息性脑梗死(SBI)
        1.1 SBI的流行病学现状
        1.2 SBI增加症状性缺血性卒中和Va D的风险
        1.3 SBI的影像学研究
        1.4 SBI的危险因素
    2 动脉粥样硬化(AS)
        2.1 AS的形成过程
        2.2 AS可造成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
        2.3 AS的发病机制
    3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
        3.1 Ox-LDL促进AS的形成
        3.2 Ox-LDL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和Va D的研究
    4 本实验提出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
    1.3 临床资料采集
    1.4 Ox-LDL的检测
    1.5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SBI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2.2 SBI组与对照组间ox-LDL的比较
    2.3 SBI影像学亚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2.4 SBI影像学亚组间ox-LDL水平的比较
    2.5 SBI亚组与ox-LDL水平相关性分析
    2.6 Ox-LDL诊断SBI-3 组准确性的ROC曲线分析
    2.7 SBI-3 组患者的血清ox-LDL水平及MMSE评分比较
    2.8 SBI-3 组轻、中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ox-LDL水平与MMSE评分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Ox-LDL、AS、SBI三者关系的讨论
    3.2 Ox-LDL及相关炎性指标在SBI中的探讨
    3.3 Ox-LDL在 SBI影像学分组中的探讨
    3.4 Ox-LDL与认知功能障碍的探讨
小结
    结论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要素及与血脂、载脂蛋白AⅠ、B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采集方法
        1.3 完成情况
    2 研究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颈部血管彩超诊断标准
        2.4 经颅多普勒(TCD)诊断标准
        2.5 头颈部影像学诊断标准
        2.6 中医证候要素诊断
        2.7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3 纳排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资料收集及分组
        4.2 技术路线图
    5 数据处理
        5.1 数据录入
        5.2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TIA相关资料分析
        6.3 ICS相关资料分析
讨论
    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讨论
    2.中医体质的相关分析
    3.证候要素的相关分析
    4.血脂、载脂蛋白AⅠ、B及其他指标与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
    5.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的认识
    6.影像学检查对颈内动脉狭窄诊断应用和临床意义
结语
    1.研究结论
    2.研究特色
    3.不足
    4.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致谢

(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于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 中医对于缺血性卒中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辨证分型与同型半胱氨酸
        4. 缺血性卒中的中医治疗
        5. 立论依据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缺血性卒中的现代医学研究
        1. 缺血性卒中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2. 缺血性卒中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3. 缺血性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
        4.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
        5. 缺血性卒中的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目标
        3. 研究方案
        4. 研究指标检测和采集
        5.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构成
        2. 两组患者病史情况分析
        3. 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两组患者血液实验检查项目比较
        4. 血浆Hcy与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5. 血浆Hcy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程度)的相关分析
        6. 血浆Hcy在两组间的差异比较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10)基于超声造影,评估脂肪酸结合蛋白4与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颈动脉超声造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水平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新生血管组与无新生血管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病理学检查结果
        2.3 颈动脉超声造影与新生血管密度相关性
        2.4 典型病例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脂肪酸结合蛋白4 (FABP4)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颈动脉狭窄组和健康对照组临床资料数据对比
        2.2 颈动脉狭窄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FABP4水平比较
        2.3 颈动脉狭窄组血清FABP4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4 健康对照组、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血清FABP4水平比较
        2.5 FABP4的Western blot条带结果
        2.6 易损性和非易损性斑块组血清FABP4水平和斑块FABP4灰度值比较
        2.7 颈动脉狭窄组CEA手术者CEUS增强分级和血清FABP4的相关性分析
        2.8 颈动脉狭窄组CEA手术者CEUS增强分级和斑块灰度值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断评估研究进展的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踝肱指数对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J]. 黄林欢,周厚仕,林琬,林麒.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1(11)
  • [2]颈动脉支架植入发生低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危险因素分析[D]. 刘晓纬.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头颅磁共振评估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的临床研究[D]. 张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4]基于CTA的颈动脉斑块卒中风险预测研究[D]. 王文静.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5]青年缺血性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D]. 杨建新.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6]颈部动脉迂曲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临床研究[D]. 金戈. 重庆医科大学, 2020(01)
  • [7]Ox-LDL在不同类型静息性脑梗死中的研究[D]. 白雪.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8]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中医体质、证候要素及与血脂、载脂蛋白AⅠ、B的相关性分析[D]. 许项前.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1)
  • [9]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中医虚实证型的差异研究[D]. 张婷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超声造影,评估脂肪酸结合蛋白4与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于博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颈动脉狭窄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