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与台湾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

浙江与台湾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

一、浙江、台湾两地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牛延燕[1](2021)在《人教(精通版)与香港朗文小学英语高学段教材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徐梦霞[2](2021)在《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以统编版和康轩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闫惠[3](2021)在《近四十年两岸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对比研究 ——以大陆与台湾35本教育学编着为样本》文中提出

曹勇[4](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龙红存[5](2021)在《戏剧教学法提升小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语是一门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学科,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英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可。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不仅是社会需求,也是个人发展的要求。然而反观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发现存在学校和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地位被过分强化,学生的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能力发展被忽视等现象。本文在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支撑下,选取一所地州S小学开展戏剧教学法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行动研究。首先,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前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梳理,从“戏剧教学法”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文献综述,发现戏剧教学法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积极的意义,在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方面有独特的价值。其次,研究分为现状调查、行动研究设计和实施、研究结论与讨论三个部分。研究的过程按照行动研究“计划、实施、检测、反思”四个标准的范式进行,前后共进行了两轮研究。研究结果通过学生访谈、教师访谈、试卷检测、量表检测四种方式进行。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中测、后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戏剧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尤其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三个层面能力提升明显。最后,基于本次行动研究的过程感受和研究结果,笔者结合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从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和戏剧教学法活动实施等层面提出以戏剧教学法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建议。

柳诗佳[6](2021)在《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人们向往美好生活,对道德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道德教育问题被社会各界所重视,而处于道德水平发展初期的小学生群体更需要被关注。家庭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常接触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社会的变迁、网络信息化加速发展,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一些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增强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提高小学生道德水平,丰富关于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共分为三章,以文献研究法为主,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为辅,论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第一章从我国传统蒙学理论、传统家训、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关于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观点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的重要论述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从网络不良信息对小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新时代人才需求、和谐家庭建设需求和合力育人需求这四个方面,阐述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观念、内容、方法和环境四个方面的问题及原因,包括:家长重智轻德导致观念缺乏和主体缺位,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重私德轻公德,家长言传身教不足等教育方法欠缺以及教育环境不理想等。第三章针对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应强化家长的家庭道德教育意识和主体责任;加强公德教育,丰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家长应注重家庭道德教育的渗透性、生活化,完善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家长应注重亲子沟通,媒体加大家风建设宣传,社区多举办家庭道德教育活动,以优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江婷[7](2021)在《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指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习近平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学校办学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的初心,坚定为国育才的立场,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吴汝纶德育思想在其教育思想中始终占有核心地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进入了备受欺凌、任人宰割的时期。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走上救亡与启蒙、变革与革命的道路。处于清末时期的吴汝纶,让教育成为武器,通过学术的力量实现改变国家命运的目的,这一迫切心情,凸显出一代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担当。通过教育改革来改变国家的现状,改变国民素质,以求达到兴国强国的目的。吴汝纶的一生都与教育息息相关,是晚清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探路者”、“晚清现代教育的拓荒者”、“制度化教育的开拓者”,是“兼通新旧,融合中西的人物”。吴汝纶的德育思想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持续的学习中逐渐丰富和成熟,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汝纶希望通过改造国民性,达到“普国人而尽教之”“智开然后知德教”的目的以及培养出以“爱国心为主者”的现代人才,这是他投身教育事业的基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他所提出的“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智开然后知德教”、“须以养成爱国心为主者”、“无体育则弱”等思想主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指导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界开始重视研究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也产出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系统梳理、专题研究其德育思想的着作、论文较为欠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亟待加强。鉴于以上情况,尝试选取吴汝纶德育思想这一视角,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渊源、实践养成、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首先,详细介绍了吴汝纶先生的生平及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深入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理论渊源以及发展历程,认为其德育思想的形成既受救亡图存的社会大背景影响,也是吴汝纶主动继承和发展传统德育思想、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德育现代理论的产物,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分为萌发、形成、发展和成熟四阶段。其次,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其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原则及德育方法。归纳来看,吴汝纶的德育思想主要有“男儿当志在四方”、“德行第一”与“学为立身”相结合的德育目的,以“开民之愚而使之智”、“智开然后知德教”的大德育观,“普国人而尽教之”、“勉成国器”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修身、齐家、治学、为官和社会等方面的德育内容。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培养现代人才的有益尝试等视角高度评价吴汝纶德育思想的重要历史贡献,完整呈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统一、成才与成人的兼顾以及认识与实践的结合。最后,在全面论述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分析了吴汝纶德育思想在目标上、内容上、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并分析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其转化路径进行探索。

王枭[8](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凡露[9](2021)在《大陆统编版与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助读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阅读和学习的辅助性材料,助读系统的设置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大陆统编版与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教材编写的角度出发,比较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依据和结构要素的异同,并提出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与优化建议。本着论文的创新原则,笔者对于大陆统编版与台湾翰林版助读系统的结构要素的比较以及对统编版教材助读系统的思考与优化建议,本论文主要运用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本论文在对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研究现状以及统编版和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现状为基础,从宏观上分析了两版教材的编写依据、内容构成以及助读系统的构成及其编写的特点;再从微观上对两版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主要从提示语、注释类、插图类、补白类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之后又以两版都有的相同篇目《陋室铭》和《背影》作为案例,比较它们助读系统的优缺点;最后笔者主要结合以上内容对统编版助读系统的教与学得出了启示,并从提示类、注释类、插图类三个方面对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助读系统提出了优化建议,对大陆语文教材的编写进行深刻思考。

龚苏忆[10](2021)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的课程社会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社会对儿童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的发展,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孕育而生。作为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使用范围最广的教科书,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反观统编版中塑造的儿童形象,他们或真实或虚构,也同样受到编者重视。而且他们与使用者——小学生存在身份的重合,其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同时对小学生观念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以文字或图片呈现的儿童形象必然蕴含着某些价值取向,编者受国家意志或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在选取儿童形象时是否存在价值的失衡或偏越?本研究以统编本为样本,采用频度统计、内容分析和收集使用者评价的方法,从课程社会学的视角对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的价值取向进行提取和分析。研究发现,统编本的儿童形象存在突出男性、汉族中心、强调当代等外在价值取向,再现了社会优势群体的地位。而内在价值取向上突出积极乐观、孝亲敬长、批判求实、热爱自然等传统与现代的相结合的能力品质,渗透了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同时结合三方使用者即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儿童形象的评价,发现儿童形象在人物塑造上存在性别刻板印象、异域特征不显着、忽视科学精神取向、道德拔高和成人化等问题。基于以上,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平衡性别数量,减少性别意识干扰;拓宽国际视域,均衡民族分布;删减战争场域,贴近日常生活;重视科学精神取向,真实塑造儿童形象;多角度阐释儿童形象,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二、浙江、台湾两地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台湾两地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戏剧教学法提升小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小学英语课程目标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2.戏剧教学法的独特价值
        3.个人教学观察与实践中的反思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1.戏剧教育
        2.戏剧教学法
        3.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文献综述
        1.关于戏剧教学法的研究
        2.关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研究
        3.文献研究启示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小学五年级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2.研究工具
    (二)五年级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1.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
        2.结果及现状分析
        3.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中的问题及分析
三、戏剧教学法提升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轮行动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活动设计
        1.预期目标
        2.研究方法
        3.研究时间
        4.具体教学计划
        5.教学设计简案节选
    (二)行动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检测
        1.测试工具
        2.测试结果及分析
    (四)一轮研究反思
        1.肯定之处
        2.存在不足
        3.改进措施
四、戏剧教学法提升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二轮行动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活动设计
        1.预期目标
        2.研究方法
        3.研究时间
        4.具体教学计划
        5.教学设计简案节选
        6.二轮研究的变化
    (二)行动研究实施
    (三)研究结果检测
        1.检测工具
        2.检测结果及分析
    (四)二轮研究反思
        1.肯定之处
        2.存在不足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注重戏剧活动实施的过程性、情境性
        3.提升教师教学设计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4.优化作业设计和作业布置
        5.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6.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7.尝试组建英语戏剧表演兴趣班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工具书类
    (三)期刊类
    (四)学位论文
    (五)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标准
附录二 小学五年级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调查表
附录三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五 小学五年级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题(中测)
附录六 小学五年级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测试题(后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要求
    第一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学理阐释
        一、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涵及特点
        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目标及主要内容
        三、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方法
    第二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论渊源
        一、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代表的传统蒙学理论
        二、以《颜氏家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训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的思想观点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
    第三节 加强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现实要求
        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需要
        二、社会变革背景下促进和谐家庭建设的需要
        三、促进家庭、学校、社会合力育人的需要
        四、应对网络对小学生道德发展负面影响的需要
第二章 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者观念缺乏和主体缺位
        一、家长重智轻德,道德教育观念缺乏
        二、家长推脱道德教育责任,教育主体缺位
        三、代际道德教育观念存在分歧,合力育人效果差
    第二节 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有待丰富
        一、经济利益驱动下家长忽视对小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引导
        二、传统文化影响下家长注重私德教育,忽视公德教育
        三、传统文化类家庭教育图书标准不一,公德教育内容不足
    第三节 方法使用不当导致家庭道德教育方法运用效果欠佳
        一、家长言传身教不足,缺乏示范性
        二、重道德认知轻行为实践,缺乏实践性
        三、教育方法实施手段滞后,缺乏现代性
        四、违背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缺乏科学性
    第四节 家风建设不足导致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不理想
        一、重物质轻精神,家风家训建设欠缺
        二、家庭结构稳定性差,缺乏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家庭氛围过严或过宽,缺乏良好的德育氛围
第三章 应对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意识和主体责任
        一、增强家长加强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意识
        二、强化家长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投入
        三、增强祖辈与父辈有效沟通,统一道德教育观念
    第二节 丰富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内容
        一、丰富小学生家庭公德教育内容,提升家长对公德教育的重视
        二、独善其身、相善于群并重,加强集体主义道德教育
        三、规范我国图书文化市场中关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资源
    第三节 丰富和完善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方法
        一、家长应注重言传身教,提高教育方法的示范性
        二、家长应寓教于日常生活中,增强教育方法的实践性
        三、家长应善于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方法的现代性
        四、家长应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第四节 加强家风建设优化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环境
        一、家庭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创建严宽结合民主的道德教育环境
        二、利用媒体宣传家风家训的重要性,使家长增强家风建设意识
        三、社区举办有关家庭道德教育活动,构建稳定和谐的教育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2.1.2 德育思想与教育思想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德育理论
        2.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德育理论
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3.1 吴汝纶生平简介
        3.1.1 年少好学 早着文名
        3.1.2 登入仕途 学贯中西
        3.1.3 致力教育着述办学
    3.2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2.1 晚清的历史环境
        3.2.2 晚清的政治及教育环境
    3.3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个人背景
        3.3.1 家庭条件—教育世家下的“古文大家”
        3.3.2 为官环境—幕府中的“关键人物”
        3.3.3 交友情况—与严复关系密切
    3.4 桐城派与吴汝纶德育思想
        3.4.1 桐城派概况
        3.4.2 桐城派对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吴汝纶德育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发展历程
    4.1 理论渊源
        4.1.1 传统道德思想的渐化
        4.1.2 吴氏家族家风的滋养
        4.1.3 独特桐城文化的濡染
        4.1.4 西方近代思想的启迪
    4.2 发展历程
        4.2.1 客居幕府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萌发
        4.2.2 改革书院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形成
        4.2.3 考察日本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发展
        4.2.4 创办学堂时期吴汝纶德育思想的成熟
    4.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4.3.1 中国近代德育思想的演变历程
        4.3.2 一个开明的旧人物:吴汝纶的双重身份
        4.3.3 吴汝纶对近代德育思想理论的主要思考与实践
        4.3.4 吴汝纶对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过渡的开创性探索
    4.4 本章小结
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实践养成
    5.1 聘请名师,振兴地方教育
        5.1.1 裁并义学整顿书院
        5.1.2 振兴书院筹措经费
        5.1.3 聘请名师开启风气
    5.2 主讲莲池书院,创办东西文学堂
        5.2.1 率先开办东、西文学堂
        5.2.2 自筹经费购买新书
        5.2.3 广交中西名士培养文化氛围
        5.2.4 莲池俊秀影响后世
    5.3 赴日考察学务,着《东游丛录》
        5.3.1 实地观摩日本各级各类学校
        5.3.2 赴日听教育专题讲座与介绍
        5.3.3 接触日本政治界、教育界官员和学者
        5.3.4 《东游丛录》中所涉及的教育问题
        5.3.5 吴汝纶赴日考察的作用
    5.4 心系桑梓教育,创办桐城学堂
        5.4.1 创办动因及经过:“欲救此厄,必在培才”
        5.4.2 办学指导思想:“只今学术当全变,安得东西并一堂”
        5.4.3 课程设置方式:“合东西学问精粹陶冶而成”
        5.4.4 师资选聘原则:“西师难请,东师易聘”
        5.4.5 学堂管理体系:“各有职司,无相侵越”
    5.5 本章小结
6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6.1 德育目标:勉成国器
    6.2 德育内容
        6.2.1 修身
        6.2.2 齐家
        6.2.3 治学
        6.2.4 为官
        6.2.5 社会
    6.3 德育原则
        6.3.1 循序渐进:“读书不必过急”
        6.3.2 因材施教:“学当择性之所近”
        6.3.3 言行一致:“自行其言”
    6.4 德育方法
        6.4.1 传统与现代统一的方法:兼通新旧 融合中西
        6.4.2 成人与成才兼顾的方法:德行为重 而艺次之
        6.4.3 认识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躬亲实践 考察学制
    6.5 本章小结
7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和局限性
        7.1.1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历史定位
        7.1.2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局限性
    7.2 吴汝纶德育思想目标上的借鉴价值
        7.2.1 改造国民性,促进个人之全面发展
        7.2.2 挣脱传统枷锁,实现个人之人生价值
        7.2.3 改革教育,实现国家之兴盛富强
    7.3 吴汝纶德育思想内容上的借鉴价值
        7.3.1 强化文化认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7.3.2 注重培养爱国心,树立爱国精神
        7.3.3 引导生活态度,审视人生意义
    7.4 吴汝纶德育思想实践途径上的借鉴价值
        7.4.1 通过改革莲池书院,兼容中西文化
        7.4.2 通过赴日考察学习,促进教育近代化
        7.4.3 通过创办新式学堂,改革传统教育模式
    7.5 吴汝纶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
        7.5.1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7.5.2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支撑
        7.5.3 吴汝纶德育思想现代转化的路径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一、专着
    二、期刊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着作、译着、论文及期刊
附录一:吴汝纶年谱
附录二:吴氏家训(摘录)
附录三:论及吴汝纶及其着述的着作
附录四:吴汝纶诠释、点勘、评注的经书、史书、诗集等
附录五:学堂章程
附录六: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项目及获奖情况

(8)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大陆统编版与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依据比较
    第一节 课程基本理念的比较
        一、大陆课程基本理念
        二、台湾课程基本理念
        三、大陆与台湾课程理念的异同点
    第二节 课程总目标的比较
        一、大陆课程总目标
        二、台湾课程总目标
        三、大陆与台湾课程总目标的异同点
第二章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框架分析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框架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构成
        二、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及编写特点
    第二节 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编写框架
        一、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构成
        二、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构成及编写特点
第三章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构成要素比较
    第一节 提示语
        一、相同要素
        二、不同要素
    第二节 注释
        一、从结构上看
        二、从数量上看
        三、从内容上看
    第三节 插图
        一、从数量上看
        二、从内容上看
    第四节 知识补白
第四章 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相同篇目助读系统案例研究
    第一节 古诗文案例:《陋室铭》
        一、提示语的比较
        二、注释的比较
        三、插图的比较
    第二节 现代文案例:《背影》
        一、提示语的比较
        二、注释的比较
        三、插图的比较
第五章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启示与优化建议
    第一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启示
        一、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启示
        二、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启示
    第二节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编写的优化建议
        一、细化提示类
        二、充实注释类
        三、增加插图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的课程社会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对象与材料
        三、研究方法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文献综述
第二章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课程社会学分析框架
    第一节 框架建立的依据
        一、知识与控制理论
        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三、教师用书
        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二节 框架的描述
        一、本文使用的框架
        二、框架信度检验
第三章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外在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性别角色分析
        一、数量控制:男多女少
        二、形象塑造
    第二节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文化构成分析
        一、数量控制:汉族为主
        二、形象塑造
    第三节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时代场域分析
        一、数量控制:贴近当代
        二、形象塑造
第四章 统编本儿童形象的内在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个人发展取向分析
        一、数量控制:突出积极乐观
        二、形象塑造
    第二节 社会责任取向分析
        一、数量控制:突出孝亲敬长
        二、形象塑造
    第三节 科学精神取向分析
        一、数量控制:批判求实并重
        二、形象塑造
    第四节 自然关怀取向分析
        一、数量控制:突出热爱自然
        二、形象塑造
第五章 师生及家长对统编本儿童形象的认知和评价
    第一节 学生对儿童形象的喜爱程度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学生基本信息
        二、学生偏好机智勇敢型的儿童
    第二节 教师对儿童形象的认知情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教师基本信息
        二、教师未全面认知儿童形象,部分形象存在教学难点
    第三节 家长对儿童形象的评价
        一、调查目的及家长基本信息
        二、家长对部分儿童形象存疑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外在价值取向复演社会现实中的优势群体地位
        一、性别比例失衡,行为模式单一
        二、文化构成不均,异域特征不明
        三、注重当代社会,战场英雄弱化
    第二节 内在价值取向隐性渗透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一、强调热爱自然,尊重儿童天性
        二、现代与传统取向的能力品质并重
        三、部分存在道德拔高和成人化问题
    第三节 建议
        一、平衡性别数量,减少性别意识干扰
        二、拓宽国际视域,均衡民族分布
        三、删减战争场域,贴近日常生活
        四、重视科学精神取向,真实塑造儿童形象
        五、多角度阐释儿童形象,给予学生思考空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儿童形象价值取向分析框架专家效度问卷
    附录B:学生问卷(一年级)
    附录C:教师问卷
    附录D:家长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浙江、台湾两地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教(精通版)与香港朗文小学英语高学段教材的比较研究[D]. 牛延燕.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小学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比较研究 ——以统编版和康轩版为例[D]. 徐梦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3]近四十年两岸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对比研究 ——以大陆与台湾35本教育学编着为样本[D]. 闫惠.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5]戏剧教学法提升小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行动研究 ——以大理州S小学五年级为例[D]. 龙红存. 大理大学, 2021(08)
  • [6]我国小学生家庭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柳诗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9)
  • [7]吴汝纶德育思想研究[D]. 江婷.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1)
  • [8]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9]大陆统编版与台湾翰林版初中语文教材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 凡露.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儿童形象的课程社会学分析[D]. 龚苏忆.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浙江与台湾小学德育教材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