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政策思想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政策思想

一、略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业政策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侯恩宾[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推进,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人士已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正确引领民营经济人士,使其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始终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重点聚焦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提供切实的经验与建议。本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开展整体性研究。首先,阐释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其次,系统论述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纵深发展。再次,明确了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态势、历史经验。最后,指出了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需要优化加强的四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内容如下:第一,界定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内涵,并探讨其功能。依据政策界定的四重维度,即政策对象、政策制定主体、政策目标、政策领域,本文认为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制定的,以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为目标,围绕着民营经济发展与民营经济人士成长,通过运用特定的方法,稳定民营经济人士信心,营造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环境,团结民营经济人士的一系列方法与法规的总和。本文将方针政策主要内容界定为政治认识和政治引导两类。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具有政治引导、政治吸纳、政党调适三种功能。政治引导以实现“两个健康”为中心,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价值观、企业经营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政治吸纳既是党开展统战工作,落实统战方针政策的重要形式,又承担着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巩固党的领导的重要功能。政党调适是政党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面对着新生的社会阶层,党及时制定统战方针政策,开展统战工作,积极吸纳民营经济人士,进行组织建设调整以及阶层关系调适,促使党在时代发展变化中永葆先进性。第二,系统论述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演进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日益完善以及纵向深化。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制定了“八字方针”,明确了工商联管理和引导民营经济的新使命。党的十四大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民营经济人士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两个健康”“两个毫不动摇”等政治引导方针政策相继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进一步深化了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的论断,深化了对“两个健康”的认识,提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第三,总结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总体态势以及七条经验。在政策价值理念上,方针政策的服务倾向明显;在政策对象地位的变化上,民营经济人士地位越来越高;在政策落实效果上,治理效能越发突出。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得出,我国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七条重要经验: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社会舆论是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国际环境是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利益是方针政策的重要内容;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方针政策协同推进。第四,进一步提出民营经济统战方针政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优化和加强:从时代发展进程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着交接班的现实需要。“民二代”交接班面临着三重考验。党和国家要强化对企业交接班的重视程度;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注重政治引导的方式与内容;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建立导师制度,有效提升“民二代”自身的企业管理能力;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积极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组织。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重要机制来看,政治安排政策需要进一步优化。严格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标准;政治安排要凸显企业的差异性;发挥民营经济人士民主监督作用。从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视角出发,统战部门需要结合当下民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形势,积极制定相应的政治引导方针政策。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存在的问题;弘扬企业家精神;保障互联网企业从业者的劳动权益;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功能。从统战方针政策落实的组织依托来看,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问题;全面认识党组织与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科学发挥民营经济党组织联系性、协调性、示范性作用;提升民营企业党组织活力。

吴曼榕[2](2021)在《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陈云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建国初期严峻的经济形势,陈云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经济思想。研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学习陈云从事经济工作的理论方法,也对指导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重新梳理、归纳和总结,在探究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基础上,总结其建国初期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其经济思想与今天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结合,说明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新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党内其他领导人的经济思想是其思想的理论渊源;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和陈云个人的工作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文章从以农为本思想;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对外贸易发展思想;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思想五方面对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并由此得出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具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以及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的特点。同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蕴含了重要的当代价值,包括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薛凤冠[3](2021)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指出陈云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在长期领导经济建设工作实践中,他坚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和探索,形成并实践了一系列极富创造性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做出了巨大贡献。建国以来的经验充分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陈云对经济建设的正确领导和指导。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于当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提升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本文按照内容可大致分为以下三部分:一、本文二、三章主要探讨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基础。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包括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曲折探索和同时期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等三个方面;其思想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有计划按比例”思想、西方经济学的商品经济原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等。同时,其思想的形成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和长期领导经济实践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充实和深化。二、本文四、五章重点阐述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文章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提炼概括为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经济改革和经济开放等六个方面,比较系统、完整地反映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全貌。文章认为,这六个方面内容涉及到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发展的思想两个层次。其中,综合平衡、民生改善、国情国力、经济决策主要涉及陈云经济工作的伦理观和方法论,故可以归为经济哲学的思想;经济改革、经济开放更侧重于体现陈云在经济发展某一领域实践中的思想,可以归为经济发展的思想。这两个层次、六个方面思想,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完整体系。其中,综合平衡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保障和改善民生则是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本文第六章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征与启示进行了深入探讨。基于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内容和实践的全面研究,文章从政治性、人民性、求实性、创新性、前瞻性五个角度对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文章指出,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渐进而审慎可以说是其最为鲜明的特点。终其一生,无论身处何时、身居何位,陈云始终保持这一特色。通过渐进和审慎,陈云在复杂和困难的局面中,推动中国经济建设逐步向前发展。最后,文章认为,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二是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三是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四是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五是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这些对于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陈云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既丰富了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方法论上也值得学习借鉴。

黄春森[4](2020)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文中研究表明

孙文彩[5](2020)在《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是黄炎培在进行革命斗争、探索教育发展、创建政治团体与民主党派的实践中,在他自身学习的传统文化、新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形成的关于政党建设的一系列相关的思想。黄炎培一生跨越了三个历史时期,这对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时间线索也是本文的研究线索之一,其中贯穿着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产生、发展与转变等。第一个历史时期,封建社会晚期,半殖民半封建性质的社会,催生了黄炎培对于和平、民主、自由向往的萌芽;第二个历史时期,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开始探寻以教育唤醒民众进而实现救国之路,这是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最初产生的实践。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政府专制、独裁的统治及不抵抗主义,更加坚定了黄炎培对和平、民主、团结的呼吁与争取,也使黄炎培对率先举起抗日大旗、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更加深刻,这也为后期与中共走到一起打下了思想上的基础。此时的黄炎培已经在政治实践、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党建设思想体系,包括对政党本质的深刻认识、主张实行多党制、从与共产党的“同向”、“同行”到进行“调停”国共两党的政党职能定位等;第三个历史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的政党建设思想在他领导创建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得到深刻的实践检验,并且“一边倒”向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对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研究,能够从民主党派角度对新时代下的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一定的价值借鉴,包括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构建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等方面都具有借鉴意义。

沈泉鑫[6](2020)在《“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三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整肃党风的运动,其主要对象为党员干部。“五反”是中国共产党为进一步整顿工商业而进行的运动。“三反”“五反”运动的成功开展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线,政策和策略思想也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党在领导“三反”、“五反”运动的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策略思想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循序渐进、典型示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舆论动员策略。首先,按部就班开展动员工作,通过成立舆论动员机构,开始进行舆论准备,发起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舆论攻势,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其次,注重典型示范的舆论引领作用,以社论引领舆论导向,以恶性事件的跟踪报道昭示党的政策,以一事一评的方式造就舆论态势。最后,综合运用各种舆论动员形式,开辟读者来信专栏,创办反贪污展览以及运用快板剧、漫画、诗歌等形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组织策略。人民群众是运动主体,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首先,开展单位机构检查,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负责,单位自查、互查相结合。其次,制定出合乎实际的计划后,从各个行业中抽调骨干编成工作组,前往各个单位、工厂实地调研。最后,在运动过程中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动基层群众,保障人民的自由批评权,同时又时刻注意群众运动的方向,始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有理、有利、有节”是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的斗争策略。所谓“有理”就是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原则,切实掌握可靠证据,在运动中不断出台和完善新的法律法规,按照法律公开审判不法分子。“有利”即对执政党建设有所裨益,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利,对于改善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有节”即是不要四面出击,重点打击要犯、争取高级职工,保障守法者合法权益,适当安排初犯、从犯工作,最大可能的团结多数,反对少数,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而避免导致人人自危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在“三反”“五反”运动中运用的三大策略,以运动的进程为逻辑顺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支撑,共同推进了运动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时期党的策略具有诸多特点,第一,形式多样化;第二,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第三,在实践中检验策略的真理性。对于“三反”“五反”运动中党的策略的梳理和总结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的策略学说,有助于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思维,有助于制定适合实际需要的策略路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华清君[7](2020)在《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作为国家财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在长期的国家财经治理实践中,他始终坚持从各个时期的国情实际出发,不断研究、探索、创新、总结,彰显了非凡的国家财经治理能力,为党和人民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国家财经治理思想。陈云的财经治理能力首先源于青少年时期他在苏南勤勉忙碌的商业氛围和上海浓郁发达的商业环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的深刻影响,此后经过长期反复踏实的财经理论学习与钻研,他的财经理论功底不断得以增强、深化和升华。这使他在长期的财经领导工作中,能够把自己财经方面的超凡天赋与财经科学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能够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的理论指导和基本遵循,以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为主要的实践参照和理论思考,以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为重要的思想启发和借鉴运用,从而在建立和完善国家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重大决策实践过程中,在对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和运行保障开展治理的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制订、实施有效的治理策略,在每一次危机的紧要关头,他常常临危受命,并总是不负众望,一次又一次使国家和人民转危为安。研究陈云同志国家财经治理的理论渊源、实践历程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其间显现着鲜明独特的思想脉络,主要可以概括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等六个方面。陈云关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着眼于从上层建筑角度发挥制度促进经济发展的保障激励作用,从生产关系角度发挥利益攸关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动创造作用,从资源配置角度发挥要素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率引领作用,从再生产过程角度发挥各环节促进生产发展的导向联动作用。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明确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以及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应当构建的体制机制,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核心和目的,也是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所围绕的核心和目的,旨在阐明发展依靠什么,如何激发活力,而其他各个思想分支,是为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的思想服务的。陈云关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的思想,着眼于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在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改善。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基本路径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脉络和主线,旨在阐明经济如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对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以及对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对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有着决定性影响。陈云关于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的思想,着眼于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维护理性的计划执行控制。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资源配置的根本方法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精髓和动力,旨在阐明经济发展所需的要素如何组织,应当怎样配置,是对如何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而在资源配置上作出的制度安排。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思想,服从于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思想,服务于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思想,决定着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思想。陈云关于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的思想,着眼于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运用政策工具稳定市场物价,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动态监控与理性校正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关于对经济运行实行休养和调理的机制,是诊治手段,旨在阐明如何监控经济运行过程,经济运行如何回归理性,因而是对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其他分支思想的再运用。陈云关于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的思想,要求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根本要求,指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始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上的基本建设。陈云的这一思想,着力于解决财经治理的力量源泉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支柱和载体,旨在阐明治理活动的根本依靠是什么,如何形成长久的依靠,因此是践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个思想分支的主体力量,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中最能动最根本的部分,是保证思想正确执行和自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依靠。陈云关于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的思想,要求把有利于人民、满足人民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工作中坚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而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作决策,因此是解决干部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问题,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根基和活的灵魂,旨在阐明治理思想的思想方法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论基础。陈云财经治理实践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始终保持积极而又稳妥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情况运用相应的规律和财经理论,不因顺境而冲动,也不因困难而气馁,始终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益效率和安全稳定,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这在根本上是由他的治理思想的理论品格所决定的,就是在财经治国中始终坚持风险思维,防止犯颠覆性错误。陈云财经治理的思想与实践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宝贵财富。新时代,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加注重公平正义,妥善处理分配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更好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的双轮联动,避免陷入改革和市场经济治理中的形而上学。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发端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丰富并发展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主要作用于以发展对人民有利的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标、以克服纠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奠基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思想不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相关思想对于今天的财经治理实践仍有着指导意义,必然为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所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特征,而令其焕发出新的思想魅力。

康馨月[8](2020)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这一阶段时间跨度长。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涉及内容丰富,效果显着。为了应对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毛泽东对当时经济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并提出了诸多出行之有效的思想和措施。本文在学界的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进行论述,分析概括其特点和历史作用,借鉴其中的历史经验,立足于当代探寻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所带来的启示,为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思想渊源。本文运用史论结合与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毛泽东文选、毛泽东文集、毛泽东年谱等资料为基础,秉承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从以下五个部分系统论述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第一部分,绪论。在这一部分说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阶段进行论述,初步勾勒出当时的历史场景。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阐明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相关文献的梳理,以其基本内涵、基本方针、经济制度为层次,并对毛泽东在农业、工商业、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基本论述;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作用,并基于前文的研究概括分析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本文第五部分,一方面概括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在理论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结合当前的现实发展背景,希望能从延安时期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思想中找到更多有参考价值的当代启示。

宋浠睿[9](2020)在《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内忧外患,动荡不安。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为了改变中国屈辱的命运,推翻了中国千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带着如何使中华儿女真正吃饱穿暖的现实思考,孙中山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对策,并建立了民生主义思想体系。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将对民生问题的考察提升到为国家民族担当的高度,具有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这一思想涉及土地、经济以及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理论素材。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做出了多角度、多方位的解读,但是只有全面把握民生主义的内涵,深入理解民生主义所凸显的理论局限与内在矛盾,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更为切实地领会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本文不仅研究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具体内涵,同时深入研究其详细的发展脉络,以求全面、客观地评价民生主义,梳理这些内容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以及把握其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当前的研究现状,简要做了相关概念的阐释,提出了研究途径与方法和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交代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溯源,通过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民生理论及政策实践的回顾与考察系统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渊源。任何思想家的理论学说都是经过了大量的理论铺垫与现实实践形成的,思想理论溯源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铺垫与支持。第三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涵,简要分析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根本、核心、基础与实现的途径。第二部分梳理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阶段、发展过渡阶段和飞跃完善阶段。第四章通过历史文献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历史流变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围绕中国共产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对于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和进行了考察与分析。主要从政策和理论两个方面入手,通过纵向对比两党都是在继承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民生方面的完善与超越和中国国民党在民生方面的缺失与不足。第五章是新时代视域下对孙中山民生主义加以评析。分别是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和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三个方面。旨在对孙中山民生主义进行相对系统、公正的评析。第六章整理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也就是当代价值。笔者在此将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当代价值整理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仍然可以从孙中山民生主义中提取许多的启示与价值。

傅辰晨[10](2020)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人对计划经济并不陌生。从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底,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制度。但是,中国与计划经济的渊源并不始于此,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就出现了讨论计划经济的热潮,讨论热潮迅速发展成当时的思想主潮。计划经济思潮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因此,计划经济思潮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计划经济思潮出现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晚清以降,中国逐渐失去独立的主权,在西方文明的猛烈冲击下,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进步知识分子上下求索,希望找到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1928年,苏联宣布实行计划经济,展开了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29年,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并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迅速引燃,资本主义各国政府无法再墨守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陈规,开始对经济进行干预。这些现象似乎都昭示着国家强制力在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就是在这样地批判市场经济、推崇国家干预政策的氛围中产生。进入20世纪30年代之后,“九·一八”事变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中国必须通过加速实现工业化来强盛国力和抵御外侮成为当时的知识分子乃至政客的共识。当时的中国广积贫弱,知识分子普遍认为中国应依靠国家行政力量有计划地发展经济,来达到发达国家资本和实现工业化的目的。但是,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形式是计划经济?这在当时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时人所论的计划经济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极不确定的词,它可以指代苏联的五年制计划经济,也可以指代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还可以指代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统制。在这种模糊认识的影响下,知识界围绕计划经济的本质和适用的社会体制各抒已见,产生了丰富的、政治倾向差异明显的讨论内容。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知识界思考与解读计划经济产生了直接、明显的影响。与欧美等国经济不断衰退形成鲜明对比,苏联经济高速发展显得“一枝独秀”。中国知识界对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认识经历了从现象讨论到模式讨论的过程。苏联“一五”“二五”计划提前完成后,中国知识界肯定了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效果,并逐渐开始关注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苏联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国家的敌对和包围中,为抵御外侮,苏联始终把国防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中国知识界注意到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并给予充分肯定。在认同与肯定热潮中,知识界也曾出现过一些微弱的声音对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进行批判。当今,我们已经了解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不完美,甚至存在严重问题。但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能认识到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问题,提出带有批判色彩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1929年的经济危机证实了马克思对市场经济弊端做出的分析。为应对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台经济干预政策,西方国家逐步从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过渡到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清晰地体现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思潮中。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干预政策、法西斯国家的经济统制被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解读为“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即计划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施方式。当然,也有知识分子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与计划经济无法兼容。无论时人如何理解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该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经济干预政策的关注与讨论都反映出大危机背景下政府对经济作用力的加强。随着对计划经济认识的深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讨论中国应如何借鉴或利用计划经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知识界普遍认为,中国不具备实行自由主义经济的基础,应该借鉴学习苏联的计划经济制度。但是,受政治、经济环境限制,中国又无法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中国应寻找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计划经济的方式。这不仅是知识界达成的共识,更是主要政党认可的救国方案。国民党方面,其机关报曾撰文赞扬苏联的计划经济,蒋介石也曾直接主张效仿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人对计划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刻,毛泽东、张闻天、陈云等人都曾提出过计划经济构想,并在边区进行了相关的经济实践。对计划经济寄予厚望的中国知识界涌现出多个计划经济流派,本文归纳出四种具有代表意义的计划经济流派,即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流派、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流派、混合制计划经济流派和“法西斯蒂”计划经济流派。受不同政治倾向、指导思想的影响,这些流派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经济主张,虽然各流派的思想、主张难以摆脱认识的局限性,但也出现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中国知识界紧紧抓住计划经济这根“救命稻草”,积极论证其实施的经济基础,适用的所有制形式,体现出对本国经济发展前途的关注。政治经济体制会随着政权地推翻与建立发生重大变化,也许会得以延续,也许会被颠覆,思想的发展却具有延续性和韧性,难以被完全割裂。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转轨,不是建立在毫无根基的沙丘之上。新中国成立之前,计划经济在中国已经有了深厚的社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选择计划经济体制,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新中国成立前的经济思潮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将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营事业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可以说,计划经济思潮的出现,为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扫平了舆论障碍,建立了意识形态保障。在计划经济思潮的影响下进行的相关经济实践,又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转轨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二、略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业政策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业政策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研究
        (二)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研究
        (三) 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与难点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论文难点
第一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概念、渊源与功能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统一战线
        二、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统一战线思想
        二、列宁新经济政策蕴含的对资产阶级统战思想
        三、毛泽东关于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思想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的三重功能
        一、政治引导功能
        二、政治吸纳功能
        三、政党调适功能
第二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初步探索(1978-1992)
    第一节 民营经济产生与党对民营经济人士初步认识
        一、改革开放政策出台与民营经济产生
        二、“看一看”方针
        三、邓小平对民营经济人士群体的判断
    第二节 民营经济发展波动与民营经济人士选择
        一、治理整顿与左倾思想抬头:民营经济发展波动
        二、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境遇表现:红帽子与假集体
    第三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正式出台
        一、制定统战工作“八字方针”
        二、赋予工商联新历史使命
第三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日益完善(1992-2012)
    第一节 促进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完善的因素
        一、南方谈话破除社会主义传统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群体新需要
        三、民营经济发展引发新争议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的突破
        一、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身份再认识
        二、民营经济人士可以入党
        三、政治安排扩大民营经济人士政治参与渠道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渐完善
        一、坚定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
        二、首倡“两个健康”
        三、协调劳动关系助力和谐社会建设
        四、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提上日程
        五、推进光彩事业引导先富帮后富
第四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纵深发展(2012——)
    第一节 推动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深化的多重因素
        一、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方针政策调整
        二、“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热议
        三、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
    第二节 党对民营经济人士政治认识深化
        一、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都是自己人
        二、“两个始终”
    第三节 政治引导方针政策日益深化
        一、“两个健康”新阐释
        二、信任、团结、服务、引导、教育
        三、光彩事业助力精准扶贫
        四、民营企业党建出现多种形式
    第四节 新课题: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一、政商关系畸形的三重因素
        二、新型政商关系内涵
        三、构建政商交流常态化机制
第五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回顾总结
    第一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总体态势
        一、政策价值理念的调整
        二、政策对象的地位变化
        三、政策实施效果突出
    第二节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的经验启示
        一、使命型政党特质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决定性因素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制定的国情依据
        三、社会舆论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助推器
        四、国际环境是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
        五、必须关注民营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
        六、高度重视民营经济人士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七、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同发展
第六章 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优化完善
    第一节 创新“民二代”统战政策
        一、“民二代”交接班的三重考验
        二、提高对“民二代”交接班的重视程度
        三、根据“民二代”自身特点进行政治引导
        四、助推“民二代”企业管理能力成长
        五、关注“民二代”的政治成长
    第二节 优化对民营经济人士的政治安排政策
        一、严格政治安排标准
        二、凸显政治安排差异性
        三、发挥民营经济人士的监督作用
    第三节 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一、重视互联网民营经济发展问题
        二、弘扬企业家精神
        三、保障互联网从业者劳动权益
        四、强化工商联服务民营经济的统战功能
    第四节 完善统战方针政策的组织依托
        一、聚焦小微企业党组织设置
        二、全面认识党组织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科学发挥党组织的结构性功能
        四、提升党组织活力
结语: 基于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演进历程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理论联系实际法
        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四)本文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一)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2.列宁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3.党内其他领导人关于经济建设的理论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
        2.陈云主要经济工作经历
二、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以农为本思想
        1.农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基础
        2.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二)财政平衡、按比例发展思想
        1.做好财政平衡工作
        2.搞好国民经济中各部门的比例关系
    (三)对外贸易发展思想
        1.新中国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
        2.依据国情制定进出口政策
    (四)社会主义私营工商业改造思想
        1.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将社会主义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
    (五)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
        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主体与补充相结合
三、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性
        1.经济发展要稳中求进
        2.社会主义建设应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因素
    (二)经济建设为人民的人民性
        1.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为人民服务
    (三)重视统筹兼顾的平衡性
        1.国家经济要保持平衡发展
        2.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性
        1.依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
        2.在经济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
四、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实践对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实践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有序恢复
        1.国家财政统一收支平衡
        2.国内物价稳定各行业有序恢复
    (二)有利于促进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实施
        1.成功主持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2.各生产部门按比例协调建设
    (三)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稳步前进
        1.用定息的方式成功实践和平赎买政策
        2.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五、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农业是国计民生的基本问题
        1.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
        2.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
    (二)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
        1.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2.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经济工作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
        1.认清国情科学制定国家经济政策
        2.重视调查研究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四)经济平稳运行为国家发展带来有力保障
        1.经济平稳运行是抵御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实力量
        2.经济平稳运行是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坚强后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局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经济
        1.4.2 经济建设
        1.4.3 经济建设思想
    1.5 创新之处
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与历史背景
    2.1 陈云的生平与简历
        2.1.1 青少年时期
        2.1.2 革命战争时期
        2.1.3 新中国成立后
    2.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2.2 西方经济学基本原理
        2.2.3 毛泽东思想
        2.2.4 中国传统文化
    2.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3.1 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功实践
        2.3.2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探索
        2.3.3 其他国家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
    3.1 在革命战争时期萌发
        3.1.1 中央苏区时期
        3.1.2 陕甘宁边区时期
        3.1.3 东北时期
    3.2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形成
        3.2.1 克服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
        3.2.2 调整工商业
        3.2.3 “一五”计划的编制与执行
        3.2.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3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充实
        3.3.1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3.3.2 重视粮食工作
        3.3.3 调整经济体制
    3.4 在“文革”后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深化
        3.4.1 开展对外经济交流
        3.4.2 边调整边建设
        3.4.3 引导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4 陈云经济哲学的思想
    4.1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
        4.1.1 综合平衡要着眼全局
        4.1.2 综合平衡要综合施策
        4.1.3 综合平衡要统筹兼顾
    4.2 陈云的民生改善思想
        4.2.1 对民生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高度
        4.2.2 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的吃饭问题
        4.2.3 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4.3 陈云的国情国力思想
        4.3.1 从国情国力出发探索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道路
        4.3.2 速度与质量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4.3.3 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
    4.4 陈云的经济决策思想
        4.4.1 一切从实际出发
        4.4.2 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
        4.4.3 交换、比较、反复
5 陈云经济发展的思想
    5.1 陈云的经济改革思想
        5.1.1 坚持市场与计划相统一
        5.1.2 积极而稳妥地推进改革
        5.1.3 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5.2 陈云的经济开放思想
        5.2.1 注重对资本主义的研究和利用
        5.2.2 注重循序渐进、稳妥推进
        5.2.3 注重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特征及现实启示
    6.1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6.1.1 视为灵魂的政治性
        6.1.2 无比鲜明的人民性
        6.1.3 一以贯之的求实性
        6.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6.1.5 战略谋划的前瞻性
    6.2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贡献
        6.2.1 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6.2.2 丰富了邓小平理论
        6.2.3 指导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6.3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6.3.1 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
        6.3.2 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基础
        6.3.3 始终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原则
        6.3.4 始终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6.3.5 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追求
    6.4 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6.4.1 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6.4.2 方法论上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迪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
第一章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第一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国家内忧外患
        二、传统教育衰落
    第二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思想来源
        一、儒学传统教育的影响
        二、维新思想的影响
    第三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产生的实践条件
        一、教育救国的探索
        二、参加抗日救国运动
        三、参加国民参政会
第二章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第一节 黄炎培对于政党的认识
        一、对政党本质的认识
        二、对一党制与多党制的主张
        三、对政党职能的定位
    第二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政党的政治建设
        二、政党的思想建设
        三、政党的组织建设
        四、政党的作风建设
    第三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民主团体联合组织
        二、筹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三、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
第三章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转变与发展
    第一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转变
        一、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转变的原因
        二、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转变的表现
    第二节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的发展
        一、积极建立政党的主动性
        二、发挥参政党的拥护协助性
        三、培育参政党的与时俱进性
第四章 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研究对新时代统战工作的价值
    第一节 推进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和发展
        一、大力加强政党协商
        二、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
    第二节 加强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统战工作
        一、增进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认同
        二、助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自身建设
        三、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作用
    第三节 推进新时代大统战格局的构建
        一、探索统一战线工作新方法
        二、深入推进“统战+”模式
        三、多维度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
    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的策略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运动策略总结
    六、“三反”“五反”运动基本概况及评价
第一章 “循序渐进、典型示范”的舆论动员策略
    第一节 按部就班展开动员工作
        一、以舆论动员机构为组织领导
        二、开展前期舆论准备
        三、以《人民日报》为核心的宣传高潮
    第二节 注重典型示范的舆论引领作用
        一、以社论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二、以恶性事件报道昭示党的政策
        三、以“一事一评”的批判方法造就舆论态势
    第三节 综合运用舆论动员方式
        一、开辟报刊读者来信专栏
        二、创办罪证展览会
        三、采用漫画、快板剧等多种宣传形式
第二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组织策略
    第一节 党领导下的单位检查
        一、领导干部带头负责
        二、单位内部自查
        三、各单位互查
    第二节 派遣工作组实地调研
        一、制定周详计划
        二、抽调骨干成立工作组
        三、深入基层严密调查
    第三节 紧密依靠基层群众
        一、引导基层群众参与运动
        二、放手发动群众与积极领导相结合
        三、坚决保障一切人的自由批评权
第三章 “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第一节 有理:依法开展运动
        一、以《共同纲领》为指导原则
        二、出台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三、确切掌握可靠证据
        四、人民法庭公开审判
    第二节 有利:发挥政治斗争积极作用
        一、加强执政党建设
        二、促进经济生产
        三、改善社会风气
        四、提高人民群众思想政治觉悟
    第三节 有节:“不要四面出击”
        一、重点打击要犯
        二、争取高级职工
        三、保障守法者合法权益
        四、适当安排初犯、从犯工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与发展过程
    一、相关概念的提出与界定
        (一) 国家治理
        (二) 国家财经治理
        (三) 陈云财经治理的特征
    二、陈云财经治理的理论探源
        (一) 以马克思主义财经治理的思想和方法为根本指导
        (二) 以苏联社会主义财经管理模式为重要借鉴
        (三) 以西方经济治理的理论和方法为必要参考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一) 两次相对集中学习积淀了系统而深厚的理论功底
        (二) 边区和东北的理财经历开始了思想的萌芽
        (三)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各项工作促进了思想的初步形成
        (四)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历程推进了思想的逐步成熟
        (五) 探索和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章 陈云财经治理的实践历程
    一、努力探求财经治理实践路径保证根据地自我供给
        (一) 打好与法币间的“货币战争”以稳定市场
        (二) 大力推进生产自救
        (三) 运用再分配手段治理经济困难
    二、成功运用财经治理综合手段迅速恢复国民经济
        (一) 建立财经治理的组织与制度框架
        (二) 全面推进国民经济恢复
        (三) 灵活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市场手段应对困难局面
    三、充分调动财经治理制度力量稳步开展经济建设
        (一) 健全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的财经制度体系
        (二)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 把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四) 用市场手段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问题
        (五) 在加快对外贸易中解决经济发展问题
    四、积极发挥财经治理思想作用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一) 对国民经济实行清醒地健康地调整
        (二) 改革完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 在改革中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体系
    一、财经治理的中心任务: 集中一切力量发展经济
        (一) 发挥制度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保障激励作用
        (二) 发挥利益攸关方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能动创造作用
        (三) 发挥资源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引领作用
        (四) 发挥再生产各环节在促进生产发展中的导向联动作用
    二、财经治理的基本路径: 发挥计划与市场两方面作用
        (一) 把计划的优越性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
        (二) 激发市场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 坚持国民经济的计划理性与市场活性
        (四) 协调国内经济的计划性与国际市场的风险性
    三、财经治理的根本方法: 坚持有计划按比例与综合平衡
        (一) 筹划稳健的计划控制总量
        (二) 权衡协调的发展比例关系
        (三) 保持稳固的四大平衡格局
        (四) 坚持计划全过程理性控制
    四、财经治理的诊治手段: 坚持适时冷静的经济调整
        (一) 从信息情报中洞悉市场状态
        (二) 在健全法制中整顿经济秩序
        (三) 运用政策工具治理市场物价
        (四)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五) 深入基层一线解除群众疾苦
    五、财经治理的依靠力量:建设可持续的人才与干部队伍
        (一) 国家财经治理依靠大量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
        (二) 把大力选拔任用年轻干部作为党的重大战略和生命
        (三) 严格干部的政治标准是国家财经治理的根本要求
        (四) 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五)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财经治理在思想上的基本建设
    六、财经治理的方法论基础:坚持丰富实用的财经治理哲学
        (一) 坚持有利于人民的价值理性
        (二) 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调查研究
        (三) 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策
第四章 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
    一、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理论的基础
        (一)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二) 不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的财经治理具有共同的目标与手段
        (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经治理思想的丰富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对国家治理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形象概括
        (一) 陈云的市场和市场经济始终是关在“笼子”里的
        (二) 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自主调节
        (三) 政府与市场发挥作用的辩证关系
    三、为防范国家财经治理中的颠覆性错误提供了思路
        (一) 防范颠覆性错误是国家治理的重大命题
        (二) 坚持人民性和计划性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思想保障
        (三) 陈云财经治理哲学思想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有效方法
        (四) 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防范颠覆性错误的物质基础
结语
    一、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
    二、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始终紧扣各个时期关键问题
    三、陈云财经治理思想形成并服务于他所处的时代
    四、陈云财经治理思想服务于时代又超越了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发表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着
    成果获奖情况
    主持科研项目
致谢

(8)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2.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发展
    2.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条件
        2.1.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2.1.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2.2.1 初步形成阶段:初到陕北,修养民力
        2.2.2 成熟阶段:遭遇封锁,生产自救
        2.2.3 继续发展阶段:形势好转,改革发展
3.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内涵
    3.2 关于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基本方针
    3.3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关于经济制度的认知
        3.3.1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关系
        3.3.2 生产和分配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3.4 延安时期经济建设的基本内容
        3.4.1 发展农业,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3.4.2 发展工商业,供应军民日常生活
        3.4.3 发展对外贸易,缓解经济压力
        3.4.4 发展财政金融,稳定各项工作
4.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4.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特点
        4.1.1 秉持政治经济学的人民立场,给人民看得到的利益
        4.1.2 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重要使命
        4.1.3 着力当下,放眼长远
        4.1.4 统筹兼顾,各领域协同发展
        4.1.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1.6 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土地政策服务大局
    4.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历史作用
5.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与现实启示
    5.1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5.2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5.2.1 从具体国情出发,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2.2 坚守初心为人民谋幸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5.2.3 坚持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
        5.2.4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各方利益,推进社会经济发展
        5.2.5 坚持在对外贸易关系中弘扬自力更生的精神
6.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5 相关概念阐释
        1.5.1 民生主义的概念
        1.5.2 民生主义中的经济范畴
第二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溯源
    2.1 民生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近代中国社会民族危机的持续加剧
        2.1.2 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2.2 民生主义的本体文化根源
        2.2.1 古代中国社会中的民本思想
        2.2.2 近代中国社会中的民生理念
    2.3 民生主义中的西方参系
        2.3.1 西方经济思潮与政策实践
        2.3.2 西方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
    2.4 马克思主义对民生主义的现实启示
        2.4.1 孙中山对共产主义学说的思考
        2.4.2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策实践
第三章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与发展历程
    3.1 民生主义的思想内涵
        3.1.1 “平均地权”是根本
        3.1.2 “节制资本”是核心
        3.1.3 “振兴实业”是途径
        3.1.4 “发展教育”是基础
    3.2 民生主义的孕育萌芽
        3.2.1 民生主义的萌芽
        3.2.2 “平均地权”的提出
        3.2.3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设想
    3.3 民生主义的发展过渡
        3.3.1 民生主义的宣传
        3.3.2 《实业计划》的完成
        3.3.3 教育思想的完善
    3.4 民生主义的飞跃完善
        3.4.1 “节制资本”的明确
        3.4.2 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
        3.4.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完善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超越与背离
    4.1 中国共产党对民生主义的坚持与超越
        4.1.1 民生主题的坚持
        4.1.2 政策措施的借鉴
        4.1.3 理论层面的超越
        4.1.4 政策措施的超越
    4.2 中国国民党对民生主义的发展与背离
        4.2.1 民生主题的继承
        4.2.2 政策措施的发展
        4.2.3 民生哲学的发展
        4.2.4 政策措施的背离
第五章 新时代视域下孙中山民生主义的评析
    5.1 民生主义的内在矛盾
        5.1.1 对社会主义的认同问题
        5.1.2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
        5.1.3 对马克思及其社会理想的认识问题
    5.2 民生主义的理论价值
        5.2.1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5.2.2 倡导社会主义思想
        5.2.3 饱含人文主义精神
    5.3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与思想局限
        5.3.1 民生主义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
        5.3.2 民生主义的历史贡献
        5.3.3 民生主义的局限性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合理吸收
    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原则
        6.1.1 把民生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着力点
        6.1.2 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性
        6.1.3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担当
    6.2 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物质基础
        6.2.1 持续发展生产力
        6.2.2 加强基础设施与实业建设
        6.2.3 缩小收入差距
    6.3 坚持以发展农业为基本目标
        6.3.1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6.3.2 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6.3.3 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6.4 坚持以发展教育为重要手段
        6.4.1 平衡教育资源
        6.4.2 促进教育公平
        6.4.3 发展素质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对象界定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现状述评
    六、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知识界计划经济思潮兴起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大萧条与西方国家的应对
        一、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干预政策
        二、法西斯统制经济
    第二节 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与确立
        二、苏联“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第三节 中国的经济状况及发展需求
        一、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足
        三、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的需要
    章节小结
第二章 中国知识界计划经济思潮兴起的思想背景
    第一节 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
        二、国家社会主义
        三、单税社会主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受日本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三节 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
        一、中国传统的土地公有思想
        二、中国传统的养民观念
        三、中国传统的“黜奢崇俭”的消费思想
    章节小结
第三章 中国知识界对计划经济思潮中重要概念的理解与辨析
    第一节 对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异同的认识
        一、明确区分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
        二、认为计划经济与统制经济无明显区别
        三、承认两者的区别,但不以名称为区分
    第二节 关于计划经济适用性的认识
        一、对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之间关系的思想历程回顾
        二、计划经济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
        三、计划经济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
        四、计划经济用以解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问题
    第三节 对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批判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认识和讨论
    第一节 关于苏联计划经济基本情况的讨论
        一、关于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
        二、关于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第二节 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评价
        一、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认同与肯定
        二、对苏联计划经济的质疑与批判
    章节小结
第五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认识和讨论
    第一节 对资本主义“经济计划”形成原因的讨论
    第二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能否实行“经济计划”的讨论
        一、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无法实行“经济计划”
        二、关于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实行“经济计划”
    第三节 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计划”实现形式的讨论
        一、产业合理化运动
        二、经济的干预政策及统制政策
    章节小结
第六章 中国知识界关于如何实行计划经济的讨论
    第一节 计划经济对国共两党的不同影响
        一、国民党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二、共产党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 中国计划经济思潮中的主要流派
        一、民生主义计划经济流派
        二、以张闻天为代表的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流派
        三、混合制计划经济流派
        四、“法西斯蒂”统制经济流派
    章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略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业政策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统战工作方针政策历史演进研究[D]. 侯恩宾. 山东大学, 2021(11)
  • [2]建国初期陈云经济建设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 吴曼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陈云经济建设思想研究[D]. 薛凤冠. 南京理工大学, 2021(01)
  • [4]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发展轨迹[D]. 黄春森. 湘潭大学, 2020
  • [5]黄炎培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 孙文彩.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三反”“五反”运动中中国共产党的策略研究[D]. 沈泉鑫.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陈云财经治理思想研究[D]. 华清君. 扬州大学, 2020(04)
  • [8]延安时期毛泽东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 康馨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孙中山民生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宋浠睿. 吉林大学, 2020(08)
  • [10]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计划经济思潮研究[D]. 傅辰晨. 山东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毛泽东经济思想中的工商政策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