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一、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巍[1](2021)在《探讨心电图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心电图技术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检出率提供支持。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常规心电图检查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并与造影诊断+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总结两种心电图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结果:比较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检测结果,动态心电图与造影诊断结果数据差异不显着(P>0.05),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与造影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的数据差异显着(P<0.05),比较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数据,组间数据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动态心电图技术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在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科学诊断手段,值得推广。

桂森[2](2016)在《关于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的系统性评价》文中指出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的系统性评价和Meta分析方法,对关于脉诊客观化临床试验研究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和数据分析,为中医脉诊客观化诊查手段的有效性和特异性做出客观、系统性评价,为脉诊仪的临床应用及后续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运用电子检索手段,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万方医学网数据库等,通过“脉诊”、“脉诊仪”、“客观化”、“脉象参数”等关键词,检索1979至2015年期间关于脉诊客观化临床应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对于检索出来的文献,严格根据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原则进行甄选,符合条件的文章纳入评价与分析。依据结局指标的差异,将Meta分析分为5类,分别对结局指标为h1、h3/h1、h4/h1、h5/h1以及检出率的文献进行分析,异质性检验,发表性偏倚情况,进行敏感性分析,以观察脉诊仪对某些临床疾病特征性脉象信息的检出性以及对临床疾病辅助诊断的有效性,从而指导临床应用。结果:检索出相关试验文献372篇,对经过严格筛选后纳入研究文献为21篇,依据结局指标数据的不同,分为两种,包括以脉搏波参数为指标的研究文献15篇,以及以检出率为结局指标的文献6篇。在针对h1为结局资料的14篇纳入文献分析后,得出:X2=438.89,df=13(P<0.00001),I2=97%,各项研究具有异质性,效应量为SMD=0.58,95%CI=[0.04,1.12],不包含0,具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结局资料为h3/h1的11篇纳入文献分析后,得出:X2=206.27,df=10(P<0.00001),I2=95%,研究具有异质性,效应量SMD=0.67,95%CI=[0.10,1.23],不包含0,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结局数据为h4/h1的11篇纳入文献分析后,得出:X2=267.00,df=10(P<0.00001),I2=96%,研究就有异质性,效应量SMD=0.27,95%CI=[-0.48.1.03],包含0,没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结局数据为h5/h1的9篇纳入文献分析后,得出:X2=20.22,df=7(P=0.005),I2=65%,研究同质性,效应量SMD=-0.20,95%CI=[-0.29,-0.10],不包含0,有统计学意义;在针对以检出率为结局指标的6篇纳入文献分析,得出:X2=5.42,df=5,P=0.37,I2=8%,说明各项试验之间具有同质性,效应量OR=16.75,可信区间95%CI=[9.86,28.45],不包含1,有统计意义。结论:1.脉诊仪作为中医脉诊客观化的诊查手段,对不同疾病人群患者脉象信息间差异的检出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利用脉诊客观化可以为中医临床辨证诊断提供辅助依据。2.运用脉诊仪检测,在结局参数指标为h1、h3/h1的分析试验中,某些疾病对脉图参数特异性的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在参数指标为h4/h1的分析试验中,某些疾病对于参数相比对照组的特异性改变没有统计学意义;在结局指标为h5/h1的分析试验中,某些疾病对于脉波比值的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在结局指标为检出率的分析试验中,对于不同疾病患者及正常人的脉象信息,经脉诊仪检测,其脉象信息具有明显差异性。3.搜索到纳入研究的国内关于脉诊仪临床试验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纳入文献数量少,质量评估普遍偏低,实验的使用仪器、设计研究、测量方法差异性较大,异质性及偏倚发生几率升高,从而Meta分析结果的可信度较低。

陈昊[3](2012)在《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持续增长,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疾病负担日益加重,已成为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加强心血管病防治刻不容缓。心血管病的急救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从信息技术、管理科学与医学的学科交叉领域入手,探索依据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以人为中心,高效,易推广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对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及防治现状、区域医疗协同、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综合分析、提炼创新,提出了心血管病“时空救治”概念,并明确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即基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心血管病相关专业指南,通过区域医疗协同,为心血管病病人提供适时、适地、无边界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使心血管病急救在时间和空间上达到高度统一,最终获得最好的救治效果,促进心血管病病人健康的恢复。积极探索以时空救治理论为中心的心血管病急救模式。以区域医疗协同为基本途径,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信息技术与心血管病急救流程管理的综合集成运用,实现对象的感知、急救流程的标准化处置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将院内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扩展到了院前,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与诊疗指导,使院内急救向院前延伸。以远程急救与健康管理云平台为支撑,构建了“高危预警→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闭环管理,以及监控的数据链和标准化业务流程,形成区域性技术纽带和优势。通过中心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打造“移动ICU”和“远程ICU”,使其运行机制与急救机构合作机制、服务衔接机制和信息畅通机制有机结合,形成了以社区医疗服务为网底、以大型医院专科救治力量为中心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网络。围绕上述理论探索,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实证研究:一是对8084例心血管病病人资料进行危险因素综合危险分层分析。研究发现:危险因素常规分级与综合危险分层不一致、常用正常值与个体化治疗目标的不一致、不同指南建议的治疗目标不一致,显示在临床实践中多指南综合分析、指南的个体化执行的重要性,这对于心血管病急救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以某军区总医院胸痛中心和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军地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建设运营为研究对象,将实施“新模式”后收治的609例胸痛病人作为研究组,实施“新模式”前收治的528例胸痛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效果评价分析,结果显示:①缩短了救治时间:研究组82.5%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24min,中位D2B时间仅为69min;对照组26.0%病人D2B时间低于90min、最短时间72min,中位D2B时间为121min,结果显示“新模式”的实施显着缩短了D2B时间(P<0.001),优于国际标准(中位D2B时间90min,D2B时间低于90min的不少于75%)。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位D2B时间为55min147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的4.2%80%,国内最近研究报道中位D2B时间为92min135min,D2B达到指南目标值90min的仅有18.1%58.4%。同时发现,“新模式”实施后绕行急诊科直接进心内科导管室和院前实时传输ECG是D2B时间<90min的独立预测因素(OR1.973,95%CI:1.0403.788,P=0.028和OR1.876,95%CI:1.0303.465,P=0.021)。②提高了救治成功率:PCI、主动脉夹层和其他急诊手术院内死亡率研究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2.6%vs.2.4%,11.1%vs.22.7%,0vs.2.3%,P>0.05);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成功率97.4%(150/154),主动脉夹层手术成功率88.9%(24/27),而国内平均水平分别为90%和10%。③缩短了平均住院日,降低了住院费用:研究组中引起胸痛的三大重症(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了30.3%42.3%,人均住院费用下降了8.0%14.5%,而国内心血管病出院人次数年平均增长速度8.28%,急性心肌梗死人均住院费用增长速度为9.68%。实证研究中通过在急救第一时间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生化检测指标等关键诊疗信息,并准确有效的传递,与专家远程指导的实时同步,为快速诊断、危险分层和不同救治策略的实施赢得最佳时间提供了技术保障。打造了高效的专业化急救团队,建立了快速急救反应机制和绕行急诊的绿色通道,提高了急救医疗服务传递系统中合作和沟通的效率。建立多机构、跨学科、多部门的分级救治机制、协同救治机制和科研合作机制,并在区域内形成网络化布局,中心医院参与基层医院急救,实现了信息共享、服务协同和管理协同,在不改变现有医疗资源格局前提下,充分利用大医院的资源优势带动基层医院全面发展和技术提升,创新了大医院与基层医院的帮带模式。实证启示:在我国胸痛中心建设中一是要提高对胸痛中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要规范我国胸痛中心建设的基本方向;三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最新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可为胸痛中心建设提供借鉴和支撑。心血管病急救模式建设需要审慎、有计划的组织,探索定性和定量的评定和分析方法。需要详细和充分地确定医疗系统各种真正的医疗需要,探讨针对现有的医疗急救体系的优化改进方案,逐步建立起心血管病急救医疗服务及其相应的标准,对急救机构、急救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对急救医疗服务产生影响的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进行规范和培训。

李宝绒,李霞[4](2004)在《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科于2000年4月引进一台无创心功能检诊仪,该仪器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性能稳定、可行性强,是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可早期发现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适合于健康人群普查,并可辅助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3年来共检查2 040例,其中健康体检920例,临床检查疾病患者1 24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戴蓉,刘莉萍,杨斌,王彦惠,张朝阳,郑庆华,茅忠年,郑文华,袁凤銮[5](1999)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在室性心律失常起搏点定位及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在室性心律失常起搏点定位及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对88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肌显像作了异位起搏点定位研究和治疗前、后的监测。结果 当心电图上出现频发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DTI可同步显示异位室性起源点及此点的运动速度传布途径等特征性改变。在初步尝试的心内导管身频消融术定位标测中它与心内电生理标测符合性好,且能为治疗后患者心肌运动状况及灌注的改变提供影像依据。结论 DTI是一项无创性诊断心室异位起搏点及病灶和监测预后的一项新手段。

戴蓉,刘莉萍,杨斌,王彦惠,张朝阳,郑庆华[6](1999)在《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室性心律失常起搏点定位及治疗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超声新技术,其速度图(DTV),加速度图(DTA)模式能显示心肌运动信息和心肌收缩时序变化。因此可用于心室异位节律点的检测〔1〕。作者对138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超声检诊中,发现69例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应...

二、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心电图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关于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的系统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Abstract
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一、国内外心血管病急救研究现状
    二、区域协同医疗
    三、信息协同技术
    四、时空救治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模式构建
    一、引言
    二、构建规则
    三、组织框架
    四、运行机制
    五、保障机制
    六、小结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一、心血管病人群综合风险评估
    二、某地区胸痛急救现况调查
    三、胸痛急救模式的建立
    四、运行效果评价
    五、小结
第四部分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创新点
    三、建议
    四、研究不足
    五、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基于体域网和云平台的远程健康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心电图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临床价值[J]. 李明巍. 人人健康, 2021(13)
  • [2]关于脉诊客观化临床研究的系统性评价[D]. 桂森.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3]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区域协同心血管病急救模式研究[D]. 陈昊.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4]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诊结果分析[J]. 李宝绒,李霞.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S1)
  • [5]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在室性心律失常起搏点定位及治疗中的应用[J]. 戴蓉,刘莉萍,杨斌,王彦惠,张朝阳,郑庆华,茅忠年,郑文华,袁凤銮. 南京部队医药, 1999(05)
  • [6]彩色多普勒组织成像对室性心律失常起搏点定位及治疗的应用研究[J]. 戴蓉,刘莉萍,杨斌,王彦惠,张朝阳,郑庆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9(04)

标签:;  ;  ;  

2040例心血管功能检查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